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保障的由来与发展一、社会保障产生的背景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外延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最早出现在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单项的社会保险项目(俾斯麦政府)。
2.“社会保障”(SocialSecurity)首次出现在美国1935年《社会保障法》(SocialSecurityAct)
3.社会保障的含义:实施对象的普遍性——全体社会成员;以国家为主体来举办
4.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二)社会保障产生的原因与条件经济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剩余产品的扣除和储藏思想条件:社会保障思想基础的存在社会条件:社会化分工加剧,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1、原因:通过国家举办,全体社会成员参与,通过社会性的方式来分散个人的经济风险。
2、条件:二、社会保障在西方的发展
(一)萌芽阶段(1601~1882)
1.产生背景:“羊吃人”的圈地运动;机器大工业造成大量失业
2.内容:《济贫法》(二)发展阶段
1.社会保险制度确立(1)产生背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起来,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缓和政策;德国资本主义的特殊性(2)内容: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1885年《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
2.《社会保障法案》的诞生(1)背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萧条的冲击;工人运动的爆发;凯恩斯主义的诞生(2)内容:
《社会保障法案》包括:老年社会保险、失业社会保险、盲人救济、老年救济、未成年人救济。美国式社会保障的特点:不完全的保障、大多为特殊人群提供、认为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来保障自己的晚年。1.背景:经济发展的打下了物质基础;《贝弗里奇报告》的影响;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内容:《贝弗里奇报告》主张通过普遍性、政府统一管理、全面保障三原则,建立一个覆盖所有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制度以消灭贫困、疾病、失业、无知(教育)和陋隘(住房和环境)。“从摇篮到坟墓”的系列社会保障计划,把英国建设成“福利国家”
(三)充实阶段
1.背景:社会保障给财政带来沉重负担;“福利病”;社会保障管理效率低下
2.内容: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强调社会保障中国家、单位、个人应三方负责,注重个人责任;着手解决社会保障基金收支问题。
(四)改革阶段二、社会保障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1.苏联社会保障的特点:(1)所有社会劳动者参加(基本上不存在失业人员)(2)全面保障原则(从出生到死亡,多方面保障)(3)免费医疗(4)把按劳分配反映在社会保障之中(5)社会保障费用全部由企业、集体农庄缴纳(6)通过工会对社会保障进行管理(7)重视低收入者、无劳动能力、无劳动力家庭的保障2.我国社会保障的特点:(1)各项社会保险已覆盖大部分城镇在职人员(2)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济在城镇发挥了较大的济贫作用(3)社会福利水平比较低(4)社会优抚制度不完善
1.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1)实行“开源节流”,减轻社会保障财务压力(2)部分社会保障项目私有化(如社保基金投资)(3)改变基金的财务机制(现收现付制改为部分积累制;给付确定制改为缴费确定制)(4)重视多层次的保险体系四、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趋势(1)重视效率(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措施)(2)重视个人贡献(建立个人帐户,鼓励企业年金)(3)兼顾社会公平(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扩大各项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保障思想的雏形
1、社会保障的最初表现——慈善或恩赐思想。建立孤儿院、济贫院等,对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
2、发展为平等或公平思想——国家有义务保护每个人(为公民提供安全、基本生活等方面的保障)
3、最后表现为空想主义——理想的社会为人民提供种种保障。
《理想国》、《乌托邦》、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二)德国新历史学派
(New-GermanHistoricalSchool)1、产生条件:对抗古典学派的“世界主义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世界主流,19世纪40年代形成旧历史学派,发展到70年代演变为新历史学派(又叫德国改良主义、讲坛社会主义),同时也对抗马克思的社会主义
2、代表人物:施穆勒、布伦坦诺等
3、属于国家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经济学
4、理论核心:主张国家至上;主张通过社会保险解决劳资矛盾;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5、1883年,俾斯麦政府《疾病社会保险法》(三)凯恩斯主义
(Keynesianism)
1、理论核心:如何扩大社会有效需求经济危机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导致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宏观经济达不到均衡。
2、国家干预:扩大财政支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贫困人员的的财政性转移支出和各种公共福利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
3、社会保障:通过累计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凯恩斯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保障政策从生产角度出发,是一种有限的社会保障,强调个人责任,政府负担较轻。“蜜蜂之寓言”是一首寓言诗,内容是说有一个很繁荣的社会,忽然其中公民都决定放弃奢侈生活,国家也削减军备,大家都致力储蓄,结果却弄得一团糟。因为大家都崇尚节俭,于是奢侈品无人过问,原有之奢侈品,如衣饰、车马、宫室之类,或变卖偿债,或任其荒芜。结果是土地、宫室等之价格大跌,依供给奢侈品为生者无法谋生;又因各业皆有人满之患,亦无法改行。由此所得教训是:仅仅是美德,不能使国家兴盛;彼欲恢复古之黄金时代者,于致力于俭朴时,也要顾到平民生计。……因此我们可下结论,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说所根据的基础──即每年之产量乃决定于该年可用的天然原素、资本、以及劳力三者之总数量,实在是错误的。反之,这三者之总数量只规定了产量之最高限度;产量当然不能超过此限度,但若因为储蓄过度,以致供给过多,影响生产,则产量可以──而且真是──比此最高限度低许多。换句话说,在现代工业社会之中,在正常情形之下,是消费限制生产,而不是生产限制消费。《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节选)(四)新剑桥学派
(New-CambridgeSchool)
1、理论核心:主张国家必须采取分配政策,是国民收入再分配趋于合理和公平,使个人收入趋向均等化。
2、收入分配政策的三个方面:(1)实行累进的税收制度来改变社会各阶层收入分配不均等的状况。(2)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将所得到的财产税用于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3)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使其能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五)瑞典学派
(SwedishSchool)1、理论核心:以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实行“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
2、主张依靠收入再分配,主要利用累进的所得税和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实现收入平等。
3、自由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政治上保留西方的民主制度,经济上实行国有化、福利国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制度。(六)贝弗里奇思想及模式
1、理论核心:保护由各种社会风险所导致的每个贫困人员。
2、社会保险的三个方面: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实行社会救济、特别的人以保险。
3、福利国家的主要目标:贫困和失业。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思想
1、理论核心:社会总产品分配之前,应该有六项基金扣除出来以保证社会再生产的继续。
2、用于社会保障的基金主要包括:“用来满足共同需要部分的基金”和“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三、我国社会保障理论的回顾和创新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社会保障理论
1、列宁国营劳动者保障思想的指导下,实行职工个人不缴费,完全由国家统包国民生活保障的模式。
2、认为社会保险基金来源于剩余劳动,建立了低工资、多扣除、职工个人不缴费、政府统包的社会保险制度。(二)社会保障理论的创新
1、公平与效率兼顾理论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是一种既没有效率,又不公平的制度。一方面城镇居民具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居民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由职工所在单位管理社会保障的方式管理效率低下。
2、权利与义务统一的理论职工个人享受的保险待遇与对此的贡献没有挂钩,职工个人不缴纳劳动保险费,但能享受各种劳动保险待遇。
3、风险共担理论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单位管理体制,基本上没有实现社会统筹。
4、劳动力个人所有理论计划经济下劳动力是社会共同所有,因此国家全面负责实行社会保障制度。
5、社会保险是必要劳动的理论我国传统理论认为社会保险属于社会扣除的剩余劳动,因而个人不缴费。四、国际社会保障理论前沿(一)以公平为主兼顾效率的理论(二)政府失灵理论(三)新自由主义理论(四)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理论(五)布莱尔等第三条道路第三章社会保障的基本内涵一、社会保险的理念(一)国际上社会保障理念的变化1、影响社会保障理念变化的因素(1)人类生存风险:货币收入理念缓解货币收入风险;从个人、雇主责任政府和社会责任个人责任(2)工业化推进:社会是人们保障主体(3)市场经济深入:社会保障“防治”市场经济导致的贫困(4)政治权利普及:生存权、劳动权、福利权(5)国民需求变化:最低生活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外还加进福利生活保障(6)社会问题凸显:老龄化、就业恶化;适度水平的多层次保障,以促进再就业为特征的积极失业保险理念(7)社会保障理论发展的推动福利经济学、凯恩斯学说、“福利国家”2、社会保障理念取向的类型(1)强调收入保障:把社会保障视为收入保障(2)强调公共福利:把社会保障视为公共福利(3)强调社会安全:把社会保障视为社会安全网(4)强调社会公平:把社会保障视为对社会公平(5)强调基本人权:把社会保障视为对基本人权(二)我国社会保障理念的界定
1、社会保障的含义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性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并集中形成社会消费性共同基金,对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以及其他灾难等的发生导致生活出现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性社会援助,以保证其最低生活需要会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2、社会保障的五大要件(1)社会保障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支撑(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政府)(3)社会保障的受益者是全体社会成员(4)社会保障的水平取向应是适度的(5)社会保障是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手段二、社会保障的原则
(一)普遍原则即广覆盖,把社会成员中所有符合资格条件的人都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使他们生活、劳动、收入、都有所保障。(二)公平原则即强调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1、公平优先,解决市场缺陷和社会不公平,通过再分配使一部分社会产品向弱势群体倾斜
2、追求社会公平
(三)适度原则社会保障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要适应要坚持适度,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口再生产速度相适应;待遇适度,负担适度(四)统一原则在社会保障实施过程中,坚持统一收缴、统一待遇、统一规则、统一政策和统一管理,社会保障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项目,始终能在统一的框架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展开。
(五)对应原则社会保障的权利与义务的对应,即享受某些社会保障项目需要缴费(六)多重原则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包括政府法定的,企业、个人参与的,商业保险机构提供的分散风险分担;拓展资金来源;满足社会需求;利用民间资源三、社会保障的特性(一)互济性
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前提下,按照需要分别提供,特别是尽可能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社会统筹的范围越大,社会互济的力度就越强。社会保障向人们提供的保障程度也就越高。(二)社会性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社会保障资金实行统筹和调剂,社会保障实行社会化管理,全社会实行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福利性以非营利性为基本目的;个人负担相对较轻;福利服务较广泛;特殊群体的福利特性较明显(四)强制性社会保障及其所有项目都在国家立法之列;社会保险是对规定人群绝对强制的四、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政治性功能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减轻各种风险对社会成员生活的影响,促进国家和谐、安定。(二)经济性功能促进消费行为;平衡社会需求;保证劳动力再生产;调节投融资(三)社会性功能稳定社会秩序;安定民众生活;促进公平分配(四)推动精神文明五、社会保障的类型
(一)全民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1、责任清晰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起主体作用,在社会保障财源上负主要责任,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直接管理
2、覆盖广泛把社会保障范围扩展到全体公民与居民
3、内容丰富
“从摇篮到坟墓”
4、制度统一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二)社会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
1、以社会保险为主
2、国家立法强制实施
3、权利与义务相对应
4、费用多方共担
5、实施自治管理
(三)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1、实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保障制度,个人不承担任何责任和费用,所有社会成员都有权享受社会保障的福利待遇和社会服务。
2、国家(政府)决定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定及实施。
3、推行物质保障与精神保障相结合的保障路线。
(四)强制自保型社户保障制度
1、强制储蓄
2、功能广泛
3、国家支持
4、运作灵活六、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险
1、含义:国家通过立法和强制手段,形成一定的消费基金,对因年老、疾病及其他风险所造成的永久、暂时、泉布、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和劳动能够所得的劳动者及其家庭,给予事前预防和事后补偿。
2、特征:(1)强制实施(2)对象特定(3)政府主体3、社会保险的功能(1)再分配功能(2)防风险功能4、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二)社会救助1、含义:一种权力单向的非缴费制度,资金来源于国家与地方的财政收入以及社会机构的资助,遵循无偿援助原则。
2、特征:(1)对象全面性(2)水平最低性(3)分配按需性(三)社会福利1、含义:公共性福利;特殊人群福利2、特征:(1)对象全民化(2)主体多元化(3)福利服务化(四)社会优抚1、含义:国家和社会依据法律规定,对那些保护人民利益和保卫国家安全而牺牲的、伤残的人员及其家属,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优待、抚恤、照顾的制度。2、特征:(1)实行群众优待和国家抚恤并举的方针(2)制定保障标准应因国、因地、因人制宜(3)提供物质保障与精神鼓励相结合(五)健康保障1、含义:(1)医疗水平的保障(2)预防医疗的保障(3)医疗供给的保障(4)生活环境的保障(六)补充保障1、含义:相对于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保障项目之外,由社会各部门、单位、团体分别根据能力和需要实施,并且对法定项目起补充作用的社会保障项目的总称。2、内容:(1)补充保险(2)互助保障(3)商业保险3、特征:(1)补充作用(2)提高作用(3)扩展作用第四章社会保障的管理功能一、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一)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的基本内容
1、法制管理(宏观管理)(1)政府制定社会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2)建立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监督机构
2、具体事务管理(微观管理)(1)社会保障基金管理(2)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二)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模式1、政府直接管理模式(1)集中统一方式(2)分权管理方式
2、政府与公法机构共同管理模式(1)政府负责社会保障的政策法规和监督(2)公法机构(自治权的公共机构)负责社会保障的具体业务管理3、政府与工会共同管理模式(1)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2)工会执行这些法规、政策
4、政府与所属单位共同管理模式(1)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方面的法规、政策(2)单位是社会保障具体业务的执行部门(三)税收筹资方式与社会保险筹资方式1、税收筹资方式国家通过征税,把征收的税金作为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具有保障对象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2、社会保险筹资方式:通过征收社会保险费来满足社会保障基金的支出资金,参保与享受保险待遇相关联。
3、混合方式:社会保险制度要求个人、单位缴费;政府通过税收筹资方式解决社会救济、四社会福利及对社会保险制度承担最终支持者的角色。(四)社会保障水平1、社会保障水平的内涵与适度(1)(2)每个社会保障项目的支付水平(3)社会保障与国民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①社会保障应保证国民的基本生活
②社会保障应促进国民经济增长2、社会保障水平制约因素(1)经济发展程度(2)人口结构:老龄化、人口扶养比(3)政治体制(4)价值观念(五)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改革1、属地管理与管理重心下移2、加强基层组织的作用二、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一)社会保险基金的含义与风险特征
1、社会保险基金的内涵和外延(1)含义:为了保障社会成员在丧失劳动能力或失去劳动机会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国家立法的强制规定下,通过向社会成员及其所属单位征收社会保险费或由国家财政拨款直接形成的一种基金。(2)分类:按基金用途分;按基金调剂范围分2、社会保险的风险特征(1)通胀风险(2)投资运营风险:保值增值(3)偿付能力不足风险:支付风险,收不抵支(二)社会保险的筹集1、筹集原则(1)收支平衡原则:基金收入与支出平衡,略有结余(2)公平原则:保证资金分担的公平(3)效率原则:筹集资金是尽量不对社会经济发展其负面作用(4)稳定原则:保持筹资模式、筹资比例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原则2、筹集模式(1)单位全部负担:工伤保险(2)政府财政全额拨款: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税或直接水方式筹资(3)个人全部负担:智利、新加坡等国家实行的强制性个人储蓄(4)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我国养老社会保险;日本厚生养老保险(5)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担(三)社会保险基金的投资营运
(1)原则:安全性原则;收益性原则;流动性原则(2)运作方式:购买国债(收益高于银行存款,风险较小,流动性差);银行储蓄(收益最低,安全性、流动性好);购买企业债(收益高于国债,风险较高,流动性差);购买股票(收益高于直接投资、风险高、流动性较好);直接投资(收益高于企业债、风险高、流动性差)(四)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模式1、社会保障基金的财务方式(1)现收现付制(Pay-as-you-go):在职职工缴费以支付已退休职工养老保险金。
①优点:容易保证国民的生活水平;容易应对通胀和利率风险;在分配功能较强(代际间转移支付)
②缺点:难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容易加重财政负担
(2)完全积累制(Fundingscheme):通过职工在职期间的缴费及增值额来支付职工退休后的养老金。
①优点:容易应对人口老龄化危机;具有激励机制(职工缴费与享受养老金待遇关联);促进资本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减轻财政负担
②缺点:易受通胀和利率风险影响;难以保证养老金的足额支付;易受资本市场影响;社会互济性差
(3)部分积累制(Partofaccumulationsystem)综合现收现付制与基金积累制,一部分缴费用于当期支付,一部分积累用于退休支付。2、给付确定制与缴费确定制(1)给付确定制(DefinedBenefit):根据社会平均工资和生活水准等因素预先确定社会保障支付水平,然后再确定社会保障缴费(税)水平。特征:容易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政府承担最终责任;容易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使退休职工享受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
(2)缴费确定制(DefinedContribution)预先确定缴费水平,然后依据社会保险基金的积累和投资收益情况确定给付水平。特征:不易增加政府财政负担;不易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透明度高;使支付水平与基金积累有关(五)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1、社会保障基金能的监管的内涵和外延(1)含义:国家授权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律对社会保障基金征收、投资运营、支付等整个基金运作过程进行监督管理,以保证社会保障基金的正常、稳定运行。(2)社会保障基金监督机构的组成:机构控制、财务控制、会员控制、待遇支付控制2、社会保险监管的内容(1)主要内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的各相关规则和准则及运行机构的资格认定;通过各种监管方式和手段,监督和检查基金运行是否遵循上述各项规则和准则(2)具体内容: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机构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运行资格的认定;社会保障基金监管法律的完善;社会保障基金投资规则体系的健全三、社会保障的财务管理
(一)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含义及意义
1.含义:对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资金收支活动进行计划、决策、控制、考核以及监督等
2.意义:(1)实现社会保障目标的基础(社保财务计划是资金管理的基础);(2)实现社会保障决策的依据(通过财务资料,掌握社保资金运行情况);(3)正确处理社保管理机构和其他部门之间财务关系的基准(通过社保基金的会计核算、统计来进行监管)(二)社会保障财务管理的职能和内容1.职能:反映职能,社保财务管理可以将各项社保业务转化为数字化的财务信息,全面、综合、系统反映社保基金财务状况;监督职能,内部监督、全过程的监督
2.内容:正确计算负担比例,合理筹集社保基金;正确制定社保支付费用,保障基本生活;编制财务计划,定期预报、预测社保基金收支状况(三)社会保障财务管理方法1.健全社保财务制度社保会计制度;财会人员岗位职责;费用审批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社保审计制度
2.编制社保财务计划和经济核算社保基金收支预算报表;完善社保经济核算制度,包括会计核算、统计核算、业务核算
3.财务检查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检查帐目四、社会保障的信息化管理
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是指各级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社会保障业务处理系统,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为企事业单位和公民更好的服务。社会保障信息化管理能够促进社会保障部门职能的转变,能够促进社会保障部门运行机制的转变,能够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五、社会保障的管理体制1.含义:社会保障管理机构的设置以及各管理机构的职责划分。
2.内容:(1)统一决策管理与分工实施管理(2)中央集中管理与地方分级管理(3)社会化管理与专业化管理3.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应遵循的原则(1)法制化原则(2)社会化原则(3)一体化原则(4)规范化原则§5.1养老保险概述一、养老保险的基本含义(一)含义:所谓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二)养老保险的特点:推行保险立法化
筹资渠道多元化
享受待遇标准化(一)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相对应的原则1、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苏联、东欧、中国对劳动年龄设上下限。)2、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和投保期限(按保额)对等的原则(德、美、法、日对投保年龄的限制。3、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原工资标准与职位)4、享受养老保险的权利与国籍或居住年限相联系(瑞士、英、新加坡、澳大利亚)二、养老社会保险应遵循的原则1、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而自动提高2、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而作不定期调整(二)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三)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今天的社会成果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取得的,退休者为此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三、实施养老社会保险的重要意义(一)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险体系中的地位最重要;由年导致的无劳动能力是一种确定性的和不可避免的风险;(二)每个人都需要的;(三)社会运行与发展的需要。(四)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代际接替及协调发展§5.2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一、古代的老年社会保障
1、我国古代的老年社会保障(1)状况:以家庭养老为主导,社会养老为补充。社会养老体现在:a、政府对养老做出法律、礼仪上的规定(伦理)b、政府与社会组织举办敬老礼仪或慈善性活动。(2)主要方式a、经济上,由国家规定亲属的赡养义务(悲田院、福田院、居养院、养济院)b、古代法律从财产制度上对老年人提供物质上的保障进行规定。c、我国古代实行的管理退休制度也是国家对老年人社会地位的认定。2、西欧古代社会养老传统(1)瑞典“仁仗”——“保健储蓄箱”(2)中世纪欧洲:退休供养
a、富人:修道院,与世隔绝以示尊贵
b、穷人:供养契约(继承供养)
c、中人:城市工商业者——退休1、法国:1669海员养老金(不能从事工作的老年海员)2、德国:1888《老年残障社会保险法》3、其它欧美国家:丹麦、挪威、奥地利、英、美。二、近代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西方工业国家建立。(100年历史)§5.3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一、现收现付模式、完全积累模式和部分积累模式1、现收现付模式2、完全积累模式3、部分积累模式二、国家公共保险模式、企业年金模式和个人储蓄模式1、国家公共保险模式2、企业年金模式3、个人储蓄模式三、给付确定模式和缴费确定模式(一)给付确定模式(二)缴费确定模式四、普遍保险模式与收入关联模式(一)普遍保险模式(二)收入关联模式§5.4现代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与实施方式一、养老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1、享受保险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它又包括三种具体形式:(1)享受养老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劳动义务对等的原则。(2)享受养老社会保险的权利与投保对等的原则。(3)享受养老金待遇与工作贡献相联系的原则。(4)享受养老社会保险的权利与国籍或居住年限相联系。2、保证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有两种调整方式:(1)养老金随物价上涨自动提高。(2)养老金不定期调整。3、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
二、享受养老社会保险的资格与条件:1、年龄+投保年限:法、德、美2、年龄+工龄:苏联、东欧+中国3、年龄+工龄+投保年限:英国4、年龄+居住期限丹麦+加拿大三、养老保险金给付方式1、养老金的计算方法
a、绝对剩余额制:分级定档b、薪资比例制:与投保年限无关,(东欧)工资*替代率;2、养老金的给付范围、项目及数额。与投保年限有关,基数*比例*年限四、老年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与精算1、运营:要遵循安全、效率、社会效率的原则。2、精算:影响因素主要有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发展状况两个。§5.5中国城镇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一、我国养老社会保险的历史沿革
四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1951-1966)1、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
3、农业人口养老保险制度(二)停滞阶段(1966-1976)停滞的标志表现在:
1、管理机构被撤销
2、退休费用社会统筹被取消,社会保险倒退为企业保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针对“文化大革命”中实行的企业保险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恢复和重建工作。1984年开始恢复国有企业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实行集体企业养老保险费用社会统筹;建立合同制工人养老保险制度,并对合同制个人实现个人缴纳部分养老保险费。(三)恢复阶段(1976-1992)1991年国务院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务院[1991]33号文件);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向、目标、原则;1995年3月,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这几个文件是承上启下的重要文件。根据两个决定,一个通知的精神,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进入全面改革发展和完善时期。(四)改革阶段(1992-1997)(一)扩大养老保险的社会覆盖面(一切劳动者)城镇(二)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三三制)(三)建立新的基金筹集方式(由传统的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四)建立养老基金增值的机制(银行信托管理)(五)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共济性+积极性)(六)建立退休金与社会经济发展挂钩和退休人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新机制(物价机制、工资机制)二、我国养老保险改革的主要内容三、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1、统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2、统一个人账户的比例3、统一基本养老金的计发办法四、我国现行养老保险体系的基本内容1、基本养老保险2、企业年金(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
)3、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五、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基础上:企业与职工在投保上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2、社会方面:缺乏思想准备,参保热情低
3、尚未真正建立起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有效机制。§5.6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一、中国农村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转轨的迫切性1、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原先壁垒深严的“户籍”、“身份”制开始松动,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或从事其它非农产业,成为以工薪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新型农民2、计划生育的需要。独生子女的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家庭结构简化、家庭规模缩小。3、劳动力市场的需要4、伦理道德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分三个阶段:
1、试点阶段2、推广阶段3、停滞阶段
三、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1、在筹资方式上,实行“自我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支持”的原则2、在缴费方式上,针对我国农村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实行“多档次”缴费方式3、在筹资模式上实行“完全积累制”也称个人账户储蓄积累制4、在养老基金管理运营层次上,实行县级统筹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度设计有歧视1、社会化水平低,目标人群的覆盖面窄。(1)社会救助“三无人员”(无法定抚养人或扶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人员
)(2)社会养老保险:领取人数/投保人数/应投保人数2、保障水平低:(平均57元/月)3、缺乏法制化的管理与规范:4、思想观念不适应:5、投保能力有限,农民纯收入:2002年农业税收入500亿,占财政2.6%五、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探讨(学生讨论)1、由政府出面,理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体制2、从实际出发,由政府领导负责,积极、稳步、适度发展3、建立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队伍建设4、对于特设对象,如独生子女的父母、军烈属等,应有一定的特殊优惠政策5、将社会化养老措施与家庭养老相结合,使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企业为职工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企业缴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包括划入个人帐户的部分),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北京19%,上海22%,广州20%,江西20%)2、职工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以下简称个人缴费)的比例,1997年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有条件的地区和工资增长较快的年份,个人缴费比例提高的速度应适当加快。3、国家对养老保险事业的支持允许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在税前列支,列入成本。
养老保险费缴纳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养老金支付
1、退休年龄和享受条件(1)退休年龄:一般劳动者,男60;女,55。(2)享受条件:①参加工作、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帐户养老金组成。退休时的基础养老金月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地(市)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0%,个人帐户养老金月标准为本人帐户储存额除以120。②退休年龄但个人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储存额一次支付给本人,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2、要确保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两个层次:(1)最低层次,确定的最低基本养老标准,满足退休人员生存的基本需求,当养老金相对低于此标准时,要将其退休金提高到此标准;(2)对原有工资收入水平的替代层次,即退休后领取的退休金只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一部分,以满足原有生活需要的基本部分。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
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人员类别退休后享受待遇1998年7月1日前的已离退休人员(“老人”)按原标准发给养老金1998年7月1日前参加工作的人员实施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后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中人”)缴费年满10年:l、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2、月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和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组成。缴费年限不满10年者: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全部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并一次性发给老年津贴,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1998年7月1日起参加工作的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新人”)缴费年限满15年者:1、退休后按月领取养老金直到死亡。2、基本养老金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缴费年限不满15年者:退休后不享受基础养老金待遇,其个人帐户全部存储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同时终结养老保险关系。各类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
类别参加工作时间基本养老保险金计算方法按月享受基本养老金待遇1998年7月1日起(“新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其中: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个人帐户养老金=个人帐户存储额(含利息)÷120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中人”)基本养老金=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调节金其中:基础养老金、个人帐户养老金计算同上。过渡性养老金=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1998年7月1日前的缴费年限×1%(当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以上的乘以1.2%)。调节金:各地具体规定一次性领取基本养老金1998年7月1日起(“新人”)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储存额1998年7月1日前(不含本日)(“中人”)领取个人帐户储存额和一次性老年津贴,老年津贴按各地规定不同各类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参保人员养老保险待遇计算方法:
§6.1医疗社会保险概述
一、医疗社会保险的定义与特点(一)定义:由国家负责建立的,为解决全体公民或所有社会劳动者因疾病和非因工负伤,丧失劳动能力后的治疗和生活问题给予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二)自身特点:1、普遍性:面向全体公民,人吃五谷杂粮,疾病的风险难以回避2、涉及面广,具有复杂性:涉及医、患、保及用人单位3、短期的经常性的保险。(现收现付)疾病的随机性、突发性
(三)医疗社会保险的意义
1、医疗保障是基本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客
2、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
3、医疗保障制度是社会生产发展的推动器二、医疗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一)产生:医疗保险制度起源于欧洲由自愿民间保险演化为社会保险(二)三种类型:
1、是英国、瑞典等国家实施的全民卫生服务(NHS)制度,通过税收,国民直接享受国家提供的低廉的卫生服务或几乎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2、德国、法国等国家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通过医疗保险费的社会统筹,保障大部分国民的基本医疗;3、美国实施的多元的、非组织化的医疗保险制度,即参保人员主要通过参加私人医疗保险保障国民健康,但政府对部分特殊人群,如穷人、老人等,实行政府医疗保障制度。
1、英国的医疗保险模式:
全民卫生服务NationalHealthService(贝弗里奇模式)(1)1946年贝弗里奇报告建立国家卫生局计划,这一计划认为通过保险费出资的医疗制度意味着对比较贫困的社会成员或的医疗服务设置了医疗障碍;只有根据团结原则由税收出资的对患者免费提供的公共医疗服务,才能保证全体公民的医疗供应。(2)免费的基本医疗服务由与国家卫生局具有合同关系的医生承担,他们从该局直接获得报酬。2、德国的医疗保险模式:
强制性健康保险制度
(1)德国几乎所有的公民都享受健康保险。其中强制性健康保险制度大约覆盖88%的人口;近10%的人享受私人保险,对象主要是政府工作人员、个体从业者和高收入者;剩余2%人口中,大部分享受免费卫生服务,如军人和警察。(2)疾病基金会。健康保险制度大约由1100个独立的疾病基金会组成,主要有两种:国家保险管理基金会和代理基金会。
所有地区性国家保险管理基金会组成了德国最大的疾病基金会组织,成为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3)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收费方式是:医生协会从病人所属的疾病基金会获得疾病基金,诊所根据自己的服务记录,按季度从医生协会处领取费用,医院收费由医院业主与疾病基金会谈判,商定一个预算费用。医生协会根据合同从疾病基金会按人头收取管理费,并从诊所医院收取管理费,保证诊所提供所需的医疗服务。3、美国医疗保障模式:私人医疗保险体制(1)除了两个1965年开始实施的公共福利计划,负担穷人(医疗补助计划)和老人(老人医疗照顾方案)的住院和互利费用外,并设有广泛的国家医疗保险。(2)相反。大约三分之二的美国公民根据与雇主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参加了私人医疗保险。一般雇主都为其职工直接同一家医疗保险公司(私营)或通过卫生维护组织(HMO)签订一份集体保险合同。卫生维护组织为会员提供门诊或住院医疗。因为HMO彼此进行激烈的竞争,他们都试图将其费用保持在低水平上,其结果使他们限制选择医生和不接受有高度健康风险的人。(3)美国医疗保险的一个主要问题实现由雇佣关系的约束。因为不仅保费一般全部由雇主缴纳,而且雇主还大都负责与私人保险公司签订合同。这导致了许多问题,往往只有大企业有能力为其职工支付全部医疗费用。
(1)提高保险费的筹资比例;(2)从单一主体提供向多元主体提供过渡,从国家包揽社会福利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尤其是扩大、鼓励商业保险,部分取代社会保险的责任;(3)是增加个人承担份额;(4)是改变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式。由于社会保障制度所固有的福利刚性特征,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的上涨困难重重,各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者尽管殚精竭虑,实行了多种费用支付方式,但是,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仍然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仍然是各国政府努力的方向和探讨的重要课题。4、各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内容§6.2医疗社会保险体系
医疗社会保险体系核心内容主要由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组成的,三个层面的地位、功能和适用对象各不相同,共同构筑了一个能够覆盖所有社会成员、满足社会不同需要的医疗保障体系。一、基本医疗保险(一)主要特征1.强制推行2.保障基本医疗3.统一规范4.普遍保障5.政府承担最终责任
(二)主要功能和地位基本医疗保险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基本医疗,它不可能提供满足一切所需的卫生服务需求,而只能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医学水平,保障符合基本医疗水平、范围的医疗服务需求。不管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应坚持低水平。当然,这种“低水平”是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而言的,而不是指保障水平很低。
基本医疗保险是医疗社会保障体系中占主导、核心地位的部分,是一切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通过统筹共济.实行对社会收入的二次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二、社会医疗救助
(一)基本概念社会医疗救助是由政府出面多方筹集资金,对鳏、寡、孤、独及有特殊困难或特殊疾病的人员,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给予一定医疗费用救济的医疗保障制度。(二)主要特征
1.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2.覆盖面广3.社会医疗救助与社会生活困难救助密不可分
(三)主要形式
1、对救助对象实行医疗费用减免政策。2、向救助对象提供财政补贴,代缴医疗保险费,将因无缴费能力而不能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员纳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3、为贫困人口建立专门的医疗保障制度。例如,美国主要依靠政府出资,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医疗保障制度。(四)主要功能和地位社会医疗救助是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中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层次,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保护者,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只有解决好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才能乎稳地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当然,社会医疗救助不可能全部出政府包下来,也不全是“免费午餐”,应形成一个社会医疗救助体系。政府、社会慈善机构要进行社会救助,单位、个人也应伸出援助之手。三、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的协调发展
基本医疗保险与补充医疗保险之间关系密切,两者都是根据保险的大数法则原理,通过互济互助,达到抗击疾病风险的作用。补充医疗保险是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有益补充,对基本医疗保险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基本医疗保险是补充医疗保险的基石。补充医疗保险对于提高医疗费用的风险分担具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补充医疗保险在保障范围方面没有特定的项目和内容限制。但是,如果补充医疗保险提供与基本医疗保险同样或更多的服务项目,则补充医疗保险就有可能成为基本医疗保险的替代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竞争投保者,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补充医疗保险吸引了健康的、低风险的居民,而将健康状况差、年老的居民留在基本医疗保险中,从而增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风险和成本。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医疗保险具有消费者道德风险的特征,即医疗保险的程度越高,道德风险越大。因此,如果补充医疗保险的保障程度过高,就有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道德损害。由此可见,补充医疗保险不宜对基本医疗保险的自负部分提供过高的补偿。§6.3我国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变迁
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发展,主要是从城市职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以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两个方面展开。一、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我国公费医疗制度始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这是国家为保障国家工作人员而实行的、通过医疗卫生部门向享受人员提供制度规定范围内免费医疗预防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医疗经费全部由政府负担。l952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卫生部于同年公布了《国家工作人员公费医疗预防实施办法》,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公费医疗制度。公费医疗由卫生部、财政部共同管理,管理机构一般设在卫生行政部门。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22年,中国共产党就提出了实行劳动保险制度。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政务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劳动部也于1953年公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凡有职工的国营、公私合营、铁路、航运、邮电、国营商业、林业等各企业、商业单位都相继实行了劳保医疗制度,医疗经费全部由企业负担,在税前列支。区、县以上的集体企业也都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行劳保医疗制度。二、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
我国长期实行职工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改革形势的发展,该制度暴露出了明显的弊端,突出表现在:
1、由于缺乏有效的费用控制机制,致使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费用开支均大大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无论是财政还是企业均不堪重负;2、在医疗费用过侠增长的同时,全社会医疗资源却浪费惊人、配置无序,医疗服务行为发生偏差;3、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人.原来由企业包揽的劳保医疗制度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部分职工有因此而面临失去医疗保障的后顾之忧;4、随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越来越多外资企业的中方雇员和私营企业的从业人员及其他各类非公有经济成分中的劳动者得不到基本的医疗保障,不利于体现社会公平。
1、1988一1994年,各地也进行了一些改革探索。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1)实行需方共付的办法,职工就医适当自负部分费用;(2)实行职工大病费用的社会统筹;(3)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办法;(4)完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管理制度,如制定《公费、劳保人员药品报销范围》等。2、1994一1998年,
“两江”医改及扩展。改革试点主要是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试点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职工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制度;(2)建立职工个人医疗账户和社会统筹基金;(3)制定职工医疗费用支付实施办法。
3.全面改革阶段(1998年至今)1998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均应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000年年底,除西藏外,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出台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规范。在全国349个地级以上医疗保险统筹地区中,有320个地、市的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审批出台,占总数的92%;其中,284个地、市已经开始组织实施,占总数的81%。三、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基本模式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和“十五大”明确指出,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该模式的理论依据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提前到来和日趋严重,现有的“下一代养上一代”的代际转移式医疗制度已经不堪重负,依赖于变化无常的经济增长周期的筹资机制难以确保稳定的资金来源,“大锅饭”式的公费医疗使得医疗费用的浪费持续攀升。因此,必须建立以节约和积累为核心的个人账户,形成年轻积累、年老使用的纵向积累机制,以代内积累代替代际转移,同时引进社会统筹保险,通过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纵向积累与横向共济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四、现阶段改革的主要内容1.基本原则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员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模式。
2.覆盖范围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包括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乡镇企业及其职工、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是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
3.缴费办法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随着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和职工的缴费率可作相应调整。
4.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人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具体比例由统筹地区根据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冈和职工年龄等因素确定,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
5.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
6.医疗保险的范围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都会同卫生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诊疗项目管理的意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标准的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劳动保障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相应的实施标准和办法。7.医疗服务的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管理,用药须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
8.基金的管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挤占或挪用。
9.特殊人员的医疗待离休人员、老红军、二等乙级以上革命伤残军人的医疗待遇不变,医疗费用按原资金渠道解决。五、改革的初步成效和存在的主要问题1.初步成效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来,初步建立了覆盖广泛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初步遏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减轻了国家财政与企业的负担。
2.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有:
(1)职工的覆盖面仍然较低,筹资工作难度较大。在职工的覆盖面上,主要问题有:一是经济效益较好、职工年轻、离退休人员少的单位不愿意参加;二是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无力支付参保费用;三是近l/4的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的职工不能享受职工医疗保险;四是各地在强制参保的执法方面存在漏洞。
(2)医疗保险基金的超支现象比较突出,已经成为各地医保改革的共性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费用控制是医保改革的难点;二是筹资额度普遍低于原有的医疗消费;三是职工节约、积累和分担费用的意识比较淡薄,医疗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四是不规范的医疗行为仍然普遍存在,“三医”(医疗、医保和医药)联动的配套改革相对滞后。另外,部分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定位偏高,以及医保改革后部分职工的医疗需求释放,也是医疗保险基金超支的原因之一。此外,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还存在待遇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六、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综观世界各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都是按照改革、挫折、再改革、再挫折的螺旋式方式发展的。针对我国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1.建立筹资增长机制,迎接日趋严重的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2.进一步完善统账模式。
3.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4.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医疗保险市场,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三方分担体系。
5.加快医疗保险的立法,减少参保人群的逆向选择。
6.适当提高职工的自付比例,强化费用意识。
7.确立合理、有效的支付方式,建立科学的监督、审查机制,逐步规范医疗行为。
8.政府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兼顾弱势群体的利益和不同人群享受医疗待遇的公平性
9.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的操作管理。
10.加快医疗机构和医药流通体制的配套改革,在医疗卫生行业和药品生产流通领域建立公平竞争和有效监督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促进医疗保险与医药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一、医疗社会保险筹资(一)筹资原则: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现收现付),略有结余(有部分流动储备基金。德国的,在0.5%~1%)。(二)筹资来源:社会共同责任原则:1、被保险人:缴纳保险费,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2、单位(雇主)缴纳保险费;用人单位缴费率应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3、政府资助:1、2、为主要来源,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三)筹资方式:职工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全部计人个人账户。用人单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用于建立统筹基金,一部分划入个人账户。划入个人账户的比例一般为用人单位缴费的30%左右。§6.4医疗社会保险筹资与支付
(一)给付原则:被保险人生病后,医疗社会保险机构按照事先规定的条件和待遇标准,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或为其报销医疗费用。条件:资格+手续+规定——同等待遇,病情需要。(二)给付项目:采取医疗服务给付的形式。a、治疗性服务
b、辅助性服务
c、基本药物(三)发展趋势:a、医疗给付项目:由单纯的治疗性服务转向综合性医疗服务(包括预防与康复在内)
b、发展中国家:以“初级医疗保健”或“基本医疗服务”为核心项目
c、对药物的范围加强限制。
二、医疗社会保险支付项目:
(服务、费用)三、支付方式(最重要)
1、支付的地位与作用:三方博弈:2、是医疗费用控制的阀门。支付方式:预付制,后付制。
被保险人社会保险机构医院保险费医疗服务医保支付四、医疗保险费用分担(个人)方式(一)定额支付
(二)扣除保险(部分自付):统筹基金起付(保)线,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10%左右;起付标准以下的医疗费用,从个人账户中支付或由个人自付。(三)共付保险: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上、最高支付限额以下的医疗费用,主要从统筹基金中支付,个人也要负担一定比例。比例共担,当自付比例达到25%时,总费用明显降低。(四)限额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封顶线):最高支付限额原则上控制在当地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左右。§6.5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兴起与发展:(一)合作医疗的萌芽:
(二)建立(农业合作化发展)
(三)发展:(人民公社化后:1958)“看病不花钱”——停滞。
(四)大发展:1966毛泽东批示湖北省长阳县乐园公社合作办医疗保险的经验。
(五)解体:80年代以后,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被取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重建(一)原则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二)筹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行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农民个人每年的缴费标准不应低于10元。地方财政每年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资助不低于人均10元。(三)支付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主要补助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的大额医疗费用或住院医疗费用。对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年内没有动用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要安排进行一次常规性体检。第一节失业保险制度一、失业保障的基本理论(一)就业与失业
1、就业指在一定时期内从事某些工作,以挣得一定数量的现金或实物形式的工资或获得一定数量的现金或实物形式的利润或家庭收益。
(1)国际上的界定充分就业这一概念始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思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按照凯恩斯的理论,充分就业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这时不存在非自愿失业。迄今为止,理论界对充分就业概念的解释,大致分为两种:
①充分就业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
②充分就业并不是失业率等于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即)。
自然失业率的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它是相对于市场失业率而言的.弗里德曼所说的市场失业率是指市场上实际存在的失业率,而自然失业率则是指在没有货币干扰的情况下,让商品市场和劳动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正如弗里德曼所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着与实际工资率结构相适应的某种均衡失业水平”,这种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自然失业率。美国的自然失业率为4%左右时,欧州、加拿大的自然失业率在6%左右。(2)国内的界定“就业人员”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16-60岁,女16-55岁),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其中,劳动报酬达到和超过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为充分就业;劳动时间少于法定工作时间,且劳动报酬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本人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为不充分就业。
2.失业(1)国际上的界定国际上的失业标准是,一个人有劳动能力,也有劳动意愿,但是在调查期间的一周之内,劳动时间不足一个小时。(2)国内的界定广义:有劳动能力的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狭义:达到法定年龄(劳动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矿产资源开发与合作合同
- 2024业务员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4表演合作合同范本
- 个人土地使用权部分转让协议
- 个人小额贷款合同协议书
- 广东省外地职工劳动合同模板
- 2024个人借款担保合同范本「标准版」
- 买卖合同因质量问题的反诉状2024年
- 婚内财产划分:债务承担约定
- 2024年私人装修工人简单合同
- 2024年国际货物买卖FOB条款合同
- 华南理工大学《嵌入式系统》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语文卷含答案
- 2024-2025学年二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模拟试卷(苏教版)(含答案解析)
- 入团志愿书(2016版本)(可编辑打印标准A4) (1)
- 电影的声音分析PPT课件
- “三措一案”实施规范标准
- 【全面解读《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2018】4号文》
- 案件移交清单模板
-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 【土木工程本科毕业设计】《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