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_第1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_第2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_第3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_第4页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论述类文本阅读 模拟试题汇编(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精选汇编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

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

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

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

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

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

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

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怎样的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

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

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

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

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

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

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

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

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

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

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

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

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

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高而

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

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

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

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

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

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

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

理却是一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是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经验,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B.移情作用往往产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里,因为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

C.欣赏艺术的人将自己情感外射到艺术上,才使原本只有物理的艺术具有了人情。

D.从本质上来说,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一切艺术和宗教的产生都离不开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八个移情实例,引出下文对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阐述。

B.文章主体部分从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两个角度阐述移情作用产生的机制。

C.文章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补充论证了移情作用的内涵。

D.文章在阐述观点时,整句和典雅词汇运用使语言除准确严密外,还具有文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在美感经验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

B.物的情趣是人的情趣的移注,欣赏美既要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C.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转移到字的本身上面。

D.移情是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跟其美感经验关系密切。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早期经典中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首先源自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我们

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经典,指的是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传世文献。

在中国早期,文字和书写是被上层社会垄断的。有条件进行文字撰述的主要是王朝与之

相关的各类文化官员,如从事占卜的巫,从事记事的史,从事礼乐的乐官等。书写是他们的

职业,但书写的内容并非为他们所有。史官传统更是源远流长,《周礼》所记录的以“史”

为职者甚多,其中与书写制度有关的“史”则是其中重要部分。但是历史上很少留下这些史

官的名字,他们也不享有这些史书的著作权,记事只是他们的职责而已。这应该归因于当时

的书写制度。

中国早期史书的记载没有作者,诗的创作与修改也极少提到作者。《左传•宣公十二年》:

“武王克商。作《颂》,……又作《武》按此说法,武王就应该是《武》乐章的作者。但

这一记载比较模糊,并不被《毛诗序》所采信。关于《武》的作者,先秦两汉有多种说法。

不过,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讲,像《武》那样气势宏大的开国史诗式的作品,一定要由

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家创作指导才能完成并得以演出,但在历史上见不到他们的名字。这说

明,当时的确应该存在着相应的诗歌书写制度,一定有从事诗歌创作、教授、表演的专门文

化人才,他们在《诗三百》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既是创作者、搜集整

理者,又是编辑加工者、诗艺传授者。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他们的贡献,

连他们的名字我们也知之甚少。这说明,他们无论在一首诗中做出了多少贡献,都不享有著

作者的权力,这里没有作者的地位,也没有编写者的地位。这同样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书写

制度。

中国早期经典著述也有独特的传统,就是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如《周易》、《诗经》等,

都是历代的王朝史官、礼官和乐官共同书写并经过长期编撰的结果。这种情况到汉代仍然存

在,如司马谈父子相继为史官,司马迁就曾自豪地宣称:“司马氏世典周史。”《史记》实为

司马迁父子二人合著。这种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传统,不但在史官撰写中存在,在私家著述

中也同样存在。无论是对传统文献的传承与阐释,还是诸子百家的兴论立说,莫不如此。

群体撰述是中国早期经典最主要的撰述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古书

往往被认为是某某所撰呢?这可能是因为《汉志》的著录方式引起了误解。如《汉书•艺文

志》载:“《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余嘉锡对此解释说:“古书之题某氏某子,皆

推本其学之所自出言之。”也就是说,《汉志》的这种著录方式,只是意在说明《公羊传》之

得名与“公羊子”有关,但并没有明确说此书就是“公羊子”自撰。从实际情况看,在这部

书的撰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的参与,正确的提法就应当是公羊子等人群体撰述才对。这是典型

的将群体撰述误题为个人撰述的现象。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之所以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书写制度和

撰述传统与后世有异。

(摘编自赵敏俐《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字和书写被垄断的中国早期,主要由巫、史、乐官等文化官员进行文字撰述。

B.中国早期的诗歌文化人才在诗歌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多样的作用。

C.《史记》作为私家著述的代表,是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这一传统作用下的产物。

D.《汉志》的著录方式可能使我们误认为某些群体撰述的古书是由个人撰述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ʌ.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观点,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清晰。

B.文章在论证书写制度对著作权的影响时,将早期的史书作者问题和诗歌作者问题作对比。

C.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应该归因于"“这可能是因为”等说法,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论证了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阐述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时引经据典,以丰富的文献为佐证,展现丰厚的学养。

B.按《左传》的记载,《武》是武王创作的乐章,对此,本文作者与《毛诗序》持相反态度。

C.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才能更好研究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

问题。

D.依据文章对群体撰述方式的探讨,《孟子》的撰写过程的正确提法应当是孟子等人群体撰

述。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

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深巷叫卖杏花的伞下风情。老舍写国难家仇,“那最常听到

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北平是在悲泣!”陆文夫记忆里,旧时“阿

要大白米唉”“阿要白兰花啊”的姑苏吆喝,是与苦难并行的市井浪漫。中国百姓生的抗争、

美的念想,在这一声声低吟浅唱里代代延续。

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它由旧时城市乡间行商“自发口头创

唱”,功能性、场景性极强。自宋以降,叫卖声就在街市中显现。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都城临安”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歌

叫关扑”就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

“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描写的是老北京十二月

时的“市卖”。“市卖”里的叫卖声由“吆喝”和“货声”组成,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

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的响器。

叫卖声里,各地的城乡风情也一一呈现。老天津卫叫卖、上海滩叫卖声、太原市声、绍

兴叫卖、南京吆喝……每一处城乡都曾拥有独具特色的叫卖声,这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

老北京叫卖声依托老北京方言,兼具曲艺“贯口”风格,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这与

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

姐们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

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慧米杏仁莲心粥”“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

糯”……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老北京叫卖声,是中国声音文化遗产中得以较好保存和研究的代表.1906年,蔡绳格

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

±,存节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朋来亦乐,雁过留声,以供

夫后来君子。”《一岁货声》以老北京货声“开场”,寄望中华“后来君子”可扎根民间。

新世纪以来,叫卖声是城市声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渐成共识。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

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天津、南京、广州、绍兴、

南通等地的方言吆喝,也在地方政府、文化保护组织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合作下逐渐复苏。

叫卖声,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

的生活哲学。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视角、融媒体平台及虚拟视听技术,

才能让叫卖声所代表的声音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子孙后代能够抵抗时间的磨

损,感受文化的召唤。

(摘编自吴炜华《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体现中国百姓生的抗争和美的念想。

B.叫卖声具有功能性、场景性强的特点,这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它传承和保护的难度。

C.老北京的叫卖声兼具曲艺“贯口”风格,能够完整呈现老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

D.叫卖声是城市声音文化遗产重要部分,经过努力,多地叫卖声受到保护和逐渐复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的陆游和老舍的诗文,可以表现出叫卖声对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B.文章将老北京和上海的叫卖声形成对比,意在证明城乡之间叫卖声有不同的风情。

C.文章对叫卖声的介绍和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全文多次引用文献及俗语,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表现力,体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相配的响器。

B.《一岁货声》以老北京货声“开场”,因此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

C.见证着文明迭代与城乡变迁的叫卖声,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的生活哲学。

D.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等手段,就能让叫卖声得到保护和传承。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

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

维定式和理论分析模式。

②美究竟是什么?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因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

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也在“情景”中,人与“情景”互

生互存,交融亲和,当人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

出来。

③美属于一种'‘意象”。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抽象思维,当美在“意”

中,人可感知到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

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

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

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双向性,

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④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艺术家注入人类情感,艺术作品才有了“生命”,才有了

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一一人(艺术家、受众)、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作品和受

众感知的作品)和宇宙(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一一艺术三要素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

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卓越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

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

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

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修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

使之成为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有形之态,最终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可见,

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

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具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具有超越性和观照性的内在属性。首先,艺术作品的审美

价值超越文化、历史,超越时代,甚至超越生命。审美价值的超越性成就了艺术作品的

永恒生命,诸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星空》等。

其次,其观照属性则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表现等。

⑥可以肯定地认为,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和尺度是错综复杂的。对于艺术

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难以统一。标准难以统

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

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

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

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析美,不应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而应该跳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

B.所谓“意”,是人类精神维度中的抽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抽象之美。

C.所谓“象”,是物理维度中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便进入了创作之境。

D.将“美”落实成“象”,需通过艺术家个人审美修为在创造艺术作品时进行并呈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两种错误认知,而后提出论题,接着具体阐释美在“意”和“象”中。

B.文章以“美究竟是什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向论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问题。

C.文章为严谨有效证明观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④到⑥段较深入地阐述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内在属性及评价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创作出的艺术品,必具有卓越的审美价值。

B.美首先通过艺术家在“物化”的意象之中完成,再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

C.不同人给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结果千差万别,仅因为不同人审美能力不同。

D.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有助于促进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记是古人重要的著述形式,始于汉魏,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从第一个高峰期宋

代到最后一个高峰期清代,千年间存世笔记超过6800种,而清代笔记独占七成,足见

其分量。随着笔记文献越来越受到重视,从笔记视角出发去审视古代文史和学术,或者

重估古代各时段笔记的独特价值,也显得尤为重要。笔记本来是文人在严谨著述之余随

笔著录的文字,常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发展至奠定清代学术底色的乾嘉时期,

亦呈现出有别于前的新变。

笔记经由清初至乾嘉,渐渐成为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的著述方式。在笔者统计的168

位笔记作家当中,而举人以上科名者占据60%,其中进士多达63人,无科名者仅十余人;

有仕宦经历者也超过六成,且不乏位高权重者。这说明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

和采用。比起清初已明显呈现出“文化权力上行”态势,许多高层文人致力于撰著笔记,

并以此名世。郭英德先生指出,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由“布衣之文”向士大夫之文的

权力话语转变,此或可为考察乾嘉笔记发展态势提供一个参考维度。与此同时,乾嘉笔

记在文献形态上也渐呈“厚重”。在笔者统计的224种、2159卷笔记中,篇幅超过10

卷者占笔记总卷数的七成;其中二三十卷以上者不胜枚举,最巨者可达七八十卷。这已

经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篇幅固然不代表一切,但却能体现在此类著述上投注的精

力和专注度。

学术性是乾嘉笔记区别于他朝笔记的根本特征。乾嘉学术乃至清代学术的卓越成

就,很大一部分是由笔记完成的。进入乾嘉时期,考据学臻至鼎盛,笔记成为乾嘉诸儒

援笔立说的重要载体。从题材来看,晚明考证笔记数量不突出,大多是杂事、杂录、志

怪和谐谑一类笔记;清初虽有少量学术笔记,但多是野史、杂家、地理杂记与稗官故事。

而乾嘉笔记则别开生面,以学术为大宗,与学术较远的子部小说类笔记则大幅减少。从

成书来看,明代笔记抄撮成书的问题十分严重,引起四库馆臣尖锐批评。以晚明笔记为

例,现存笔记抄撮成书者几半,有些动辄上百卷的笔记汇编或类编,其实就是拼合印板

的售利行为。清人笔记尤其是乾嘉笔记很多是著者“立言”的志业,写作态度严谨,学

术含量高。如顾炎武曾明确表示对“纂辑之书”的鄙夷,将其比作“废铜充铸”,其心

志可见一斑。清人以笔记名家者灿若星辰,而明人能为此者几希。

笔记不仅为乾嘉文人广泛接受,承载着乾嘉学术成绩,还折射出乾嘉文人思维方式

特征。乾嘉时期,不论是研论经史诸子,或是辨伪校勘,还是缀辑琐闻,都关注“小而

窄”的问题,希望通过解决具体深细的切实问题来取得厚积式的进步,因而并不需要特

别成体系的思考。笔记有闻即录、以条为贯,相对自由的撰述体例无疑最适合这种治学

方式,因而应运而盛。但我们也应该看到,笔记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

方式,使他们深陷捂拾琐屑和铺排馆打,“为考证而考证”,不仅缺失“著书之体”与系

统思考能力,也一步步失掉了致用精神,由此引发的连带效应最终使得乾嘉考据学走向

了式微。

(节选自元伟《论清代乾嘉时期的笔记著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嘉时期之前的笔记常被归入子部杂家类或小说家类,乾嘉时期才得到主流文人群体

的认可。

B.乾嘉笔记篇幅明显超过晚明、清初笔记,表明乾嘉文人在笔记著述上积极投注精力和

专注度。

C.晚明和清初学术笔记少,多为子部小说类笔记,而乾嘉笔记则学术笔记众多,学术含

量较高。

D.乾嘉笔记作者与晚明笔记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前者多以〃立言”为目的,后者多以获利

为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整体上采用总分式结构,分说部分各角度之间采用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结构较

为清晰。

B.郭英德指出的清初至乾隆文坛经历了权力话语转变,可作为笔记为乾嘉文人普遍接受

的论据。

C.文章第二段列举大量数字,意在证明清初至乾嘉期间笔记得到了主流文人群体的认可

和采用。

D.第三段从题材和成书方面论述了乾嘉笔记的学术性,并均与晚明笔记和清初笔记进行

了比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乾嘉时期,文人群体普遍接受笔记,许多高层文人也致力于撰著笔记,客观上促进笔

记繁荣。

B.阅读乾嘉笔记,不能读到小说类笔记,但可大致了解到乾嘉时期文人的治学态度和思

维方式。

C.乾嘉文人选择笔记为撰述体例,是因为在治学上关注具体深细的问题不需特别成体系

的思考。

D.乾嘉笔记承载着乾嘉学术的成绩,也限制了乾嘉学人的思维方式,使得乾嘉学术走向

了式微。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词的研读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叶嘉莹先生在口述自传的结尾这样说。

在最痛苦的时候,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自己。

叶先生拈取的这条线索,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得最为鲜明。苏轼的坎坷遭际和乐观性格

为大家所熟知,而叶先生这次讲苏轼,不是强调苏轼如何旷达地应对外界打击,而是在苏轼

的痛苦面前停一停、凝心看一看,那到底是什么样的痛苦?

“似花还似非花”(《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写下的,叶先

生讲:“古人常常以为柳絮就是柳树开的花,这个花不是万紫千红地开在树上,它只要一张

开,马上就被风吹走了。它也叫花,可是它没有万紫千红的色彩,也不能留在树上。”而苏

轼本人的经历,正是二十二岁中进士以后,几年间母亲、父亲相继离世,苏轼守孝六年,再

回京时已是新党当政。他不肯委蛇附和,直陈新法之弊的结果是被新党一贬再贬,从杭州到

密州再到湖州,乌台诗案九死一生之后又被弃置黄州,此时看见“也无人惜从教坠”的杨花,

感慨自然很深。

叶嘉莹先生并不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更进一步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体验转

化、升华的努力。苏轼像春末柳絮一样身经风吹雨打,却''不恨此花飞尽”,没有因此封闭

自己、日日舔舐伤口,而是''恨西园、落红难缀”。此处叶先生特别提醒道,“细看来不是,

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不能只顾及意思就点断为“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定

要按照词牌的牌调断为三句,“杨花点点”之后停顿,且末四字注意“是/离人泪”的停顿,

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出来,才足以传达东坡词中缠绵俳恻、欲语还休的情意。

因有苦痛,才会努力拂拭心上阴影;技揉苦痛为辞章,心影在吟唱中渐渐变得通透,像

天上的云影一样不再翳蔽日光,而是与日色交相辉映,共成一幅可以欣赏玩味的景象。此时

心影已无须拂去,它成为人生的底色,带来人格的厚度、笔下的滋味。叶嘉莹先生“弱德之

美”的概念,正是在辞章中得到升华的苦痛与词调的音声之美结合而成的样态,是借由书写

吟唱实现的对苦痛的超越,而这也是叶先生本人的生命体验。

在“弱德之美”的审美取向下,叶嘉莹先生更多地选取词人的“幽咽怨断之音”(夏敬

观《吠庵手批东坡词》)。即使策马直闯金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叶先生也是选他悲慨秋

日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怀古》来讲。在“木落江冷”的秋日,辛弃疾烦闷填心、大发牢

骚:“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文章立言得以留名青史固然是好,却不是他

辛稼轩一辈子最想做成的事业。接到故人书信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忘却茄妒”,他只有一

声叹息:“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太史公当年为了完成著书之志,遭受大辱仍

未肯轻易赴死,稼轩唯有向他寻得一点安慰和支持。叶先生参透这一层,替稼轩把心底的话

说出:“我有我要完成的东西,我还没有完成,我总希望有一个最后的机会能够把它完成。”

这种隐忍中有坚守、豪放中见悲哀的风格,正是“弱德之美二

(摘编自郑子欣《中华读书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先生靠写作诗词疗愈最痛苦时候的自己,并从中寻找到力量,这在解读东坡词时体现

得最为鲜明。

B.叶先生对苏轼词的解读不是停驻在对痛苦深渊的凝视中,而是看到词人将苦痛向审美升

华的努力。

C.解读苏轼为酬和章质夫而作的词的最后句子,叶先生坚持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吟诵,才足

以传达东坡词中的情意。

D.辛弃疾并不反对靠文章立言而留名青史,他的志向是为国效力,收复北方失地,但无奈

的是事与愿违。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苏轼被贬黄州时写下的词句“似花还似非花”,是为了解读苏轼面对痛苦乐观旷

达的内心。

B.苏轼虽经风吹雨打,但并没有被苦痛击垮,这可以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

品读出来。

C.文章采用并列式结构,重点解读词人面对苦痛的人生态度,逐层深入,归结出“弱德之

美”的概念。

D.文章最后一段,辛弃疾在悲慨秋日的词中引用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典故来表现自己留

名青史的愿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从解读苏轼在最痛苦时期写作的词入手,才能对苏轼的思想有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

B.技揉苦痛为辞章,借由书写吟唱诗词实现对苦痛的超越,这也是叶先生的生命体验。

C.叶先生解读辛弃疾时更多选取“幽咽怨断之音”,这是受“弱德之美”审美取向的影响。

D.文章最后一段中写辛弃疾的故人提醒他莫要留恋仕途,其实这是对辛弃疾的误解。

2023年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试题精选汇编

教师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

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

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

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

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

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

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

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己。

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怎样的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

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

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

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

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植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

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

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

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最容易发生,因为我们

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

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

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

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

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

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高而

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做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

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

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

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

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

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迷信,

但是如果把它勾销,不但艺术无由产生,宗教也无由出现。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

化和人情化,把人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

所谓神秘主义其实并没有什么神秘,不过是在寻常事物之中见出不寻常的意义,这仍然是移

情作用。从一草一木之中见出生气和人情以至于极玄奥的泛神主义,深浅程度虽有不同,道

理却是一样的。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移情是生活中一种极为普遍的经验,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

B.移情作用往往产生在物我同一的境界里,因为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

C.欣赏艺术的人将自己情感外射到艺术上,才使原本只有物理的艺术具有了人情。

D.从本质上来说,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一切艺术和宗教的产生都离不开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列举了八个移情实例,引出下文对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关系阐述。

B.文章主体部分从欣赏自然美和欣赏艺术美两个角度阐述移情作用产生的机制。

C.文章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补充论证了移情作用的内涵。

D.文章在阐述观点时,整句和典雅词汇运用使语言除准确严密外,还具有文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感经验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

B.物的情趣是人的情趣的移注,欣赏美既要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

C.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转移到字的本身上面。

D.移情是一种心理现象,需要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来实现,跟其美感经验关系密切。

【答案】1.C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它和美感经验之间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错,根据原文“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

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可知,移情作用和美感经验之间不存在包含和被包含的

关系。

B.“我们分辨不清楚所生情感的归属”错。原文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

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分辨不清”和“根本就不分辨”意思不同。

D.“移情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错误,“艺术和宗教都是把宇宙加以生气化和人情化,把人

和物的距离以及人和神的距离都缩小,它们都带有若干神秘主义的色彩”,并没有说“移情

作用是一种神秘主义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结尾将移情作用和泛神主义进行比较论证”错。文章尾段未将二者进行比较论证。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是移情作用产生的关键因素”于文无据,根据原文内容,

说其是重要因素更为准确。

故选Ao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早期经典中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首先源自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我们

这里所说的中国早期经典,指的是先秦时代留下来的传世文献。

在中国早期,文字和书写是被上层社会垄断的。有条件进行文字撰述的主要是王朝与之

相关的各类文化官员,如从事占卜的巫,从事记事的史,从事礼乐的乐官等。书写是他们的

职业,但书写的内容并非为他们所有。史官传统更是源远流长,《周礼》所记录的以“史”

为职者甚多,其中与书写制度有关的“史”则是其中重要部分。但是历史上很少留下这些史

官的名字,他们也不享有这些史书的著作权,记事只是他们的职责而己。这应该归因于当时

的书写制度。

中国早期史书的记载没有作者,诗的创作与修改也极少提到作者。《左传•宣公十二年》:

“武王克商。作《颂》,……又作《武》J按此说法,武王就应该是《武》乐章的作者。但

这一记载比较模糊,并不被《毛诗序》所采信。关于《武》的作者,先秦两汉有多种说法。

不过,从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来讲,像《武》那样气势宏大的开国史诗式的作品,一定要由

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家创作指导才能完成并得以演出,但在历史上见不到他们的名字。这说

明,当时的确应该存在着相应的诗歌书写制度,一定有从事诗歌创作、教授、表演的专门文

化人才,他们在《诗三百》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既是创作者、搜集整

理者,又是编辑加工者、诗艺传授者。但是,在现存的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他们的贡献,

连他们的名字我们也知之甚少。这说明,他们无论在一首诗中做出了多少贡献,都不享有著

作者的权力,这里没有作者的地位,也没有编写者的地位。这同样应该属于那个时代的书写

制度。

中国早期经典著述也有独特的传统,就是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如《周易》、《诗经》等,

都是历代的王朝史官、礼官和乐官共同书写并经过长期编撰的结果。这种情况到汉代仍然存

在,如司马谈父子相继为史官,司马迁就曾自豪地宣称:“司马氏世典周史。”《史记》实为

司马迁父子二人合著。这种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传统,不但在史官撰写中存在,在私家著述

中也同样存在。无论是对传统文献的传承与阐释,还是诸子百家的兴论立说,莫不如此。

群体撰述是中国早期经典最主要的撰述方式。那么,为什么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些古书

往往被认为是某某所撰呢?这可能是因为《汉志》的著录方式引起了误解。如《汉书•艺文

志》载:“《公羊传》十一卷。公羊子,齐人。”余嘉锡对此解释说:“古书之题某氏某子,皆

推本其学之所自出言之。”也就是说,《汉志》的这种著录方式,只是意在说明《公羊传》之

得名与“公羊子”有关,但并没有明确说此书就是“公羊子”自撰。从实际情况看,在这部

书的撰写过程中有很多人的参与,正确的提法就应当是公羊子等人群体撰述才对。这是典型

的将群体撰述误题为个人撰述的现象。

由此可见,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之所以复杂,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早期的书写制度和

撰述传统与后世有异。

(摘编自赵敏俐《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在文字和书写被垄断的中国早期,主要由巫、史、乐官等文化官员进行文字撰述。

B.中国早期的诗歌文化人才在诗歌的创作和传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多样的作用。

C.《史记》作为私家著述的代表,是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这一传统作用下的产物。

D.《汉志》的著录方式可能使我们误认为某些群体撰述的古书是由个人撰述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观点,接着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最后总结全文,思路清晰。

B.文章在论证书写制度对著作权的影响时,将早期的史书作者问题和诗歌作者问题作对比。

C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应该归因于"“这可能是因为”等说法,体现出严谨的治学态度。

D.文章论证了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的复杂性与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阐述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问题时引经据典,以丰富的文献为佐证,展现丰厚的学养。

B.按《左传》的记载,《武》是武王创作的乐章,对此,本文作者与《毛诗序》持相反态度。

C.我们只有充分了解中国早期的书写制度和撰述传统,才能更好研究中国早期经典的作者

问题。

D.依据文章对群体撰述方式的探讨,《孟子》的撰写过程的正确提法应当是孟子等人群体撰

述。

【答案】LC2.B3.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史记》作为私家著述的代表”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史记》实为司马迁父子二人合著。

这种世代传承的群体撰述传统”,《史记》是群体撰述。

故选Co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B.“将早期的史书作者问题和诗歌作者问题作对比”错误。不是对比,是举例。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本文作者与《毛诗序》持相反态度”错误。由“按此说法,武王就应该是《武》乐章的

作者。但这一记载比较模糊,并不被《毛诗序》所采信”“像《武》那样气势宏大的开国史

诗式的作品,一定要由当时最高水平的艺术家创作指导才能完成并得以演出,但在历史上见

不到他们的名字”可知,本文作者与《毛诗序》的观点一致。

故选B。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中国民俗文化中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陆游写“小楼一夜听春

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南宋深巷叫卖杏花的伞下风情。老舍写国难家仇,“那最常听到

的电车铃声,与小贩的呼声,今天都一律停止。北平是在悲泣!”陆文夫记忆里,旧时“阿

要大白米唉”“阿要白兰花啊”的姑苏吆喝,是与苦难并行的市井浪漫。中国百姓生的抗争、

美的念想,在这一声声低吟浅唱里代代延续。

叫卖声是最难传承和保护的声音文化遗产之一。它由旧时城市乡间行商“自发口头创

唱”,功能性、场景性极强。自宋以降,叫卖声就在街市中显现。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

都城临安“街坊以食物、动使、冠梳、领抹、缎匹、花朵、玩具等物,沿门歌叫关扑。”“歌

叫关扑”就是歌乐戏唱的叫卖兜售与投壶抽奖游戏的结合。清代风俗志《帝京岁时纪胜》中

“有卖核桃、柿饼、枣、栗、干菱角米者,肩挑筐贮,叫而卖之”,描写的是老北京十二月

时的“市卖”。“市卖”里的叫卖声由“吆喝”和“货声”组成,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

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与之相配的响器。

叫卖声里,各地的城乡风情也一一呈现。老天津卫叫卖、上海滩叫卖声、太原市声、绍

兴叫卖、南京吆喝……每一处城乡都曾拥有独具特色的叫卖声,这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

老北京叫卖声依托老北京方言,兼具曲艺“贯口”风格,既要有规矩,又要有艺术性。这与

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有关。如在大宅门前吆喝,要拖长声,既让三四层院子里的太太小

姐们听见,又要透出优雅,不能野腔野调地招人烦。上海弄堂空间围合封闭,小贩们叫卖的

声音便显得格外响亮,透过窗户就可听见。“慧米杏仁莲心粥”“五香热白果,香是香来糯是

糯”……形形色色的叫卖声从早到晚、此起彼伏,营造出浓浓的生活情韵。

老北京叫卖声,是中国声音文化遗产中得以较好保存和研究的代表。1906年,蔡绳格

著《一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货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

±,存节令;自食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间者,固非浅鲜也。朋来亦乐,雁过留声,以供

夫后来君子J《一岁货声》以老北京货声“开场”,寄望中华“后来君子”可扎根民间。

新世纪以来,叫卖声是城市声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渐成共识。各地越来越多的叫卖

声被列入非遗保护名录,如老北京叫卖、姑苏吆喝、太原市声等。天津、南京、广州、绍兴、

南通等地的方言吆喝,也在地方政府、文化保护组织和文化遗产研究机构的合作下逐渐复苏。

叫卖声,见证着文明迭代、城乡变迁,书写和记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充满生命力

的生活哲学。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传播视角、融媒体平台及虚拟视听技术,

才能让叫卖声所代表的声音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让子孙后代能够抵抗时间的磨

损,感受文化的召唤。

(摘编自吴炜华《叫卖声里的文化记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街头巷尾的叫卖声是极具烟火气的场景和记忆,体现中国百姓生的抗争和美的念想。

B.叫卖声具有功能性、场景性强的特点,这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它传承和保护的难度。

C.老北京的叫卖声兼具曲艺“贯口”风格,能够完整呈现老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

D.叫卖声是城市声音文化遗产重要部分,经过努力,多地叫卖声受到保护和逐渐复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的陆游和老舍的诗文,可以表现出叫卖声对中国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B.文章将老北京和上海的叫卖声形成对比,意在证明城乡之间叫卖声有不同的风情。

C.文章对叫卖声的介绍和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D.全文多次引用文献及俗语,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表现力,体现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相配的响器。

B.《一岁货声》以老北京货声“开场”,因此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

C.见证着文明迭代与城乡变迁的叫卖声,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积极的生活哲学。

D.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等手段,就能让叫卖声得到保护和传承。

1.C2.B3.C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能够完整呈现老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形态”错误,文中只说“这与北京胡同独特的空间

形态有关”,选项于文无依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形成对比,意在证明城乡之间叫卖声有不同的风情”错误,列举老北京和上海的叫卖声,

是为证明“每一处城乡都曾拥有独具特色的叫卖声,这是属于本地的文化记忆”,故不是对

比。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帝京岁时纪胜》记载"错误,原文有“晚清民初,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

卖调和与之相配的响器”,"北京城中的五行八作均有专门的叫卖调和相配的响器”不是《帝

京岁时纪胜》记载的内容,选项曲解文意。

B.“因此”错误。原文为“蔡绳格著《•岁货声》,首开中国声音文化遗产研究之先河”“《一

岁货声》以老北京货声‘开场’,寄望中华‘后来君子'可扎根民间”,二者没有因果关系。

D.“善用、巧用……等手段,就能……”错误,原文为“善用巧用创新型的文化遗产保护理

念、传播视角、融媒体平台及虚拟视听技术,才能让叫卖声所代表的声音文化遗产得到更好

的保护和传承”,是必要条件,选项跟改为充分条件,表述绝对。

故选Co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关于美,不应悬置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谈其本质、属性及内在关系,更不能

机械地认定“美是客观的”或者“审美是主观的",否则永远跳不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

维定式和理论分析模式。

②美究竟是什么?美乃人类对世界的意象感知。因美在感知中,毕加索曾说:“我

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美也在“情景”中,人与“情景”互

生互存,交融亲和,当人与天、地、宇宙融为一体时,在恰当的“情景”中,美即闪现

出来。

③美属于一种“意象”。所谓“意”,即人的精神维度观照的抽象思维,当美在“意”

中,人可感知到瞬息万变的抽象之美,诸如观念艺术、互动艺术、虚拟艺术等艺术样式

借助抽象之意与受众发生关系。所谓“象”,即“情景”的物理维度观照的具象思维,

当美在“象”中,艺术家可捕捉到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形象之美,造型艺术、影

像艺术、戏剧艺术等在“象”中与受众产生共鸣。可见,美具有“意”和“象”双向性,

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

④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被艺术家注入人类情感,艺术作品才有了“生命”,才有了

审美价值。而审美价值存在于一一人(艺术家、受众)、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作品和受

众感知的作品)和宇宙(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一一艺术三要素中。当三者在一个共同

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艺术作品卓越的审美价值才真正得以实

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郑板桥的“三竹说”反映了艺术创造中人、自

然和作品之间的这种审美互动。美的闪现,美的感知,美的捕捉,美的体悟,皆在“物

化”的意象中完成,并且通过艺术家个人的审美修为,将无形之“美”落实成“象”,

使之成为可视、可听、可触、可品的有形之态,最终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可见,

情感性的意象思维贯穿于艺术创造、艺术表现和艺术欣赏的全过程,而艺术作品承载着

将抽象思维转化成具象思维,将无形之美转化为有形之美的价值属性。

⑤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还具有超越性和观照性的内在属性。首先,艺术作品的审美

价值超越文化、历史,超越时代,甚至超越生命。审美价值的超越性成就了艺术作品的

永恒生命,诸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梵高的《星空》等。

其次,其观照属性则体现在对真、善、美的表现等。

⑥可以肯定地认为,判断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标准和尺度是错综复杂的。对于艺术

作品的审美价值的评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衡量的尺度和标准难以统一。标准难以统

一并不会弱化审美的重要性。杜夫海纳说:“审美经验揭示了人类与世界的最深刻和最

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立足中国文化,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

精华,让中华美学精神在今天释放其巨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既应和时代的呼唤,也契

合国人美好的精神需求。

(摘编自王可《美在意象》)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分析美,不应在一个孤立静止的语境中,而应该跳出二元对立的逻辑思维定式。

B.所谓“意”,是人类精神维度中的抽象思维,当美在“意”中人可感知到抽象之美。

C.所谓“象”,是物理维度中的具象思维,当美在“象”中艺术家便进入了创作之境。

D.将“美”落实成“象”,需通过艺术家个人审美修为在创造艺术作品时进行并呈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指出两种错误认知,而后提出论题,接着具体阐释美在“意”和“象”中。

B.文章以“美究竟是什么”为立论前提,并由此引向论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问题。

C.文章为严谨有效证明观点,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

D.文章④到⑥段较深入地阐述了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条件、内在属性及评价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艺术家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创作出的艺术品,必具有卓越的审美价值。

B.美首先通过艺术家在“物化”的意象之中完成,再以笔墨的形式落实到纸面上。

C.不同人给出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结果千差万别,仅因为不同人审美能力不同。

D.以中华美学传统为核心,汲取中西美学精华,有助于促进中华美学精神的发展。

I-C【解析】C项“当美在‘象'中艺术家便进入了创作之境”错误。根据原文“美具有

‘意'和'象'双向性,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艺术家便进入了‘物我两忘’的

创作之境",可知''艺术家便进入了创作之境〃的条件是"当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闪现“,

而非〃当美在'象,中〃。

2.C【解析】文章论述过程中没有使用“比喻论证”。

3.D【解析】A项“必具有卓越的审美价值”表述绝对,此外“艺术作品卓越的审美价值真

正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艺术家进入‘物我两忘’的创作之境创作",而是“当三者(艺

术三要素)在一个共同的维度,且美在意象之中流动并引发情感共鸣”;B项,美最终在

纸面上呈现的顺序被省略和颠倒,据文本应该是,美一在“物化”的意象中完成一通过

艺术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