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_第1页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_第2页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_第3页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_第4页
2023年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长度单位、相识厘米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例1、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一1、2、3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经验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

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育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实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驾驭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敏捷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具学具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今日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

课本有多长吗?(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打算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冲突问题。

师: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知道

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沟通中得出结论: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

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要想精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当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常常用到什么工具?(尺子)下面我们就来相识尺子。请同学

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觉了什么?

(学生视察后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沟通中使学生明白: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

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这就是我们今日要相识的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课题:相识厘米)

二、视察操作,探究新知。

1、相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沟通得出: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

是1厘米。

师: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索后沟通得出: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觉了什么?(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

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沟通)

(3)用手比。

师:小挚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

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

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相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觉从刻度O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

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

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至U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

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老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探讨、

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打算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量一量挂一挂: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

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学会了什么本事?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1页.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相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一,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

量法:把尺的刻度0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

度就是几厘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2课时相识米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4、例5、做一做及练习一第3、4、5题。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相识米,建立I米的表象,知道1米=IOO厘米。

2.通过视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

进率。

3.培育学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建立1米的表象。理解1米=IoO厘米.

教具学具:师:米尺、一支铅笔、一根筷子、卷尺、皮尺。生:长的绳子、学生尺、铅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学问?

生1:上节课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一一厘米。

生2:厘米可以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引入。同学们,我们身上穿的衣服是怎么做出来的?(裁缝阿姨将这一捆捆的布料,

通过“量体裁衣”量出须要的长度再加工为成衣。)

这么长的布料,假如用你手上的尺子量,你觉得合适吗?(不合适。)

老师指出:量布、长绳等比较长的物体一般用米尺。这节课,我们接着相识比厘米长的

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相识米尺。

请你用你手上的小尺子来量一量我们教室黑板的长度,哪位同学情愿用你的小尺子量一

量?(学生举手,老师让一位手拿30厘米长的尺子的女生来量黑板的长,要求其他学生留意

看着。女生拿着尺子每量一次都在尺子的右端作个记号再往下量,并口算着:30厘米、60厘

米、90厘米……越来越慢,最终停了下来。)

说一说有什么感受?(让学生说。)

这样一小节一小节地量,太麻烦了,拿老师的这把尺子(老师出示米尺)试试,指名上

台量一量。师生合作,很快就量出黑板的长。

老师指出:刚才我们用的这把尺子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板书:1米)

米是比厘米大的单位,1厘米只有这么一点,1米却有这么长,请同学们用手来比划一下。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用我们手上的直尺就行了,可是量比较

长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就麻烦了,这时我们可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2.视察刻度。

看着尺子上的刻度,数一数,0〜10表示从0到10是10厘米,接着是20、30、40、……

IOOo

1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10个10厘米。)

1厘米1厘米地数,1米里面有几个1厘米?(IoO个)

让学生数并作答。(板书:1米=IOO厘米)

3.量出长绳。拿出打算好的长绳,量出1米。(留意:量时刻度O对准绳子的左端。)

学生分小组合作量,沟通反馈,接着量2米、3米……

4.估量。把绳子放下,把手张开比划1米的长度,看谁估的准。

老师指出:通常状况下,我们不行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

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三、积累运用

1.量一量,填一填。(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3题)

(老师出示一支铅笔。)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是多少厘米?大约几支长1米?

一根筷子大约长多少厘米?大约几根长1米?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和估算。(由于铅笔和筷子的规格不同,在学生测量时建议学生取整厘

米数。)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4题)

3.操作性练习。

⑴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5题。

同桌合作量一量。用卷尺量黑板的长和身高。

分小组合作测量,4个人用1米长的卷尺,合作量教室里较长物体的长度,测量后进行

汇报并沟通。(如:教室前后黑板的长;教室地面的长、宽;四周墙壁的长等。)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相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为什么?用手比划一下,通常量哪些物体的

长度时用它作单位?

小结:这节课我们又相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把我们的两只手张开,大约是1米。生活

中有很多长度是1米的物品,下课后带着发觉的眼睛去找找它们吧!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2页.

板书设计

相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IOo厘米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3课时相识线段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6页例6、例7、做一做及练习一第6、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视察,初步相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2.通过引导学生视察、探究线段的特征,培育学生的探究实力。

3.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细致、精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驾驭线段的特征。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具学具:老师:米尺。学生: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消防员叔叔他们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争分夺秒。每次接到任务时,

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

走楼梯快呢?

引导学生视察说出:铁管是直的,而楼梯是曲曲折折的。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互动新授

1.教学例6(相识线段)。

⑴出示两根毛线,这两根线是直的吗?(不是。)

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一下子看不出长短。)谁能想个方法比比它们的长度?

指名两个学生比较线的长短。(学生拉直毛线。)

追问:为什么要拉直以后一头对齐再比呢?

老师演示:把其中一根毛线拉直贴到黑板上,另一根对齐左端点。

现在,你知道哪根长,哪根短了吗?

(2)老师指出:贴在黑板上的这段直的线就是线段。(板书课题。)

(3)相识线段是直的。

老师手上的这根毛线,我把它放松,它是线段吗?(不是,弯弯的不是线段。)拉直,

现在呢?(是线段。)

老师把线段斜拉,竖拉,不同方向拉,问:是线段吗?怎么推断?

小结: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4)找线段。

请你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线段?

摸一摸书本的边,说一说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可进行爱惜书本的教化:假如把书

搞坏了,边变成曲曲折折的或是角翘起来了,就不是线段了,因此同学们确定要爱惜书本。)

还有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成线段?黑板边、直尺边、书本边、铅笔边、桌子边等都可以

看成线段。(强调物体的边是线段。)

(5)量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打开教材第5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把尺的刻度O

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对准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教学例7(画线段)。

(1)学画线段。同学们已经学会量线段了,那么你会画线段吗?你能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

段吗?(学生在作业纸上画。)

谁来说说看,你是怎么画的呢?(学生演示。)

老师演示:从刻度O起先,画到刻度3的地方。

设疑:假如尺子坏了,最小的刻度是2,你还能画出长3厘米的线段吗?怎么画?

引导学生操作:从刻度2起先,画到刻度5的地方,也可以从刻度5起先,画到刻度8

的地方。

(2);故一做。教材第6页也有一条线段,现在请你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说说怎样才

能和它同样长?(先量一量这条线段的长度,再画一条二样长的线段。)

学生练习画,老师巡察指导。

老师点评学生所画的线段,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尺子,使它不要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确定要直。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三、巩固应用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1题。

同学们真聪慧,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有没有火眼金睛。

指名说说哪些是线段。(强调线段的特征,说出缘由。)

2.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连接每两个点画线段,一共画出了几条线段,说说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沟通。

3.巩固应用。

⑴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的第2题。

老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按要求完成:在距离红旗3厘米处画一朵花。5厘米处画

一棵树,10厘米处画一个气球。

(2)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6题。出示图形,先估计,再用尺量。

量长方形,你发觉了什么?(对边相等。)

量正方形,你发觉了什么?(四条边相等。)

(3)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7题。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相识了什么?

小结:相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还一起找线段、画线段、量线段。

测量长度还有很多的工具,下课后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页''你知道吗?“,了解测量长度

的工具。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3页.

板书设计

相识线段

线段是直的,可以量出长度。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4课时确定长度单位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页例8、做一做及练习一第8、9、10、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类比、视察,学会如何运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引导学生依据已有的学问阅历,利用身边的物体,进行想象、揣测、推想、对比等,

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3.感受测量长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4、对学生进行爱国教化。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培育学生的推理实力。

教具学具:常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你能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长度和1米的长度吗?(学

生用手比划。)

老师口头出题,学生比划: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

小结:厘米和米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途,那么,什么时候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时候用米

作单位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1.教学例8。

老师谈话:(出示旗杆。)同学们看,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的高度是多少吗?

(让学生揣测。)

降低难度:这样揣测范围太广了,老师给同学们提个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

是13米?和你小组的同学相互说说想法。

指名回答,说想法。

弓I导.方法一・解除法。

1厘米只有这么长,(用手比划)那么13厘米就只有这么长,旗杆不行能这么短,所以是

13米。

方法二:推算法。把旗杆的高度和我们的身高对比一下,我们大约是1米多高,才到旗

杆的这个高度,所以旗杆应当是13米高。10个小挚友的身高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方法三:类比法。和身边的13厘米高的物品进行比较,旗杆是不是和这个物品一样高,

比如,我们手上的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当是13米。(对学生进行爱国教化。)

小结:原来要确定答案有这么多种方法,我们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多想,最

终确定合适的长度单位。

2.巩固新知。小明来到百鸟馆,望见了这样一只小鸟

这只小鸟的脚印的长度是1厘米还是1米呢?(学生沟通。)

指名汇报,说说理由。

让学生自己说说思索的方法,我们的身高大约是1米,小鸟的脚印不行能和我们的身高

一样大,所以,小鸟的脚印应当是1厘米。

3.做一做。

⑴出示教材第7页“做一做”题目。

让学生探讨:课桌的宽是60厘米还是60米?

引导:60米是多大?我们的教室长大约是6米,课桌的宽会比教室还大吗?(不会。)

所以用厘米比较合适。

让学生自己推算:操场的长是28米。

(2)选择合适的单位。

我们的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高90()

三、练习拓展

1.辨析题。(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8题)

逐步出示题目,说说下面的长度单位对吗?把不对的改正后写在括号里。

学生推断,并说明理由。

2.估一估。(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9题)

圈出合适的答案。先圈估计的,再圈实际测量的。

3.谁说得对?(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视察。

第一幅图长是5厘米,对吗?(错,没有对准刻度O,不能说是5厘米。)

其次幅图长4厘米,对吗?(对,7厘米一3厘米=4厘米。)

第三幅图大约5厘米长,对吗?(对,接近5厘米或超过5厘米一些的,我们都可以说

是大约5厘米。)

4.量一量。(完成教材“练习一”的第11题)

乌龟要爬()厘米就能吃到小鱼。

;卜当止「拿中F?早曷一⅛∙ja一

请京提数学问题并解答。(学生提问题,再解答。)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这一单元结束了,你学会了什么?

小结:这一单元我们,相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相识了线段,学会确定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确定长度单位

旗杆的高度是13米。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1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1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二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

3.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并获得学习胜利的体验。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驾驭笔算的计算法则,能娴熟

计算。

教具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确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挚友去参观博物馆,大家看我

们要怎么去?

(出示主题图,让学生说说从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二(1)班同学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有多少人?(小组探讨)

生:35+2=

小结: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加法。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教学例1:35+2=

先引导学生进行口算。

学生汇报:(1)用口算5+2=7,30+7=37o

(2)数的组成:3个十5个一加2个一等于3个十7个一等于370

(3)用计数器。

师:那么35+2还可以怎么算?你会用竖式进行计算吗?我们可以先借助好挚友小棒来

摆一摆。

(1)以小组为单位摆小棒,探究35+2的计算方法。

学生在摆小棒过程中,老师进行巡察指导。汇报时,让个别小组到上进行摆放,重点让

学生理解在摆放过程中,整十根与整十根合并。

(2)比照小棒摆法知道写竖式的方法。

(3)计算。

让学生看着刚才写出的竖式,想应当如何进行计算。

板书出示:十个

36

+30

66

竖式计算后,再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4)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2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老师要留意帮助列竖式计算有困难的个别学生,适时进行辅导,然后请个别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1)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2)师:你们会列竖式进行计算35+32吗?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进行计算。汇报展示

时,先让个别学生板演,然后说说竖式计算过程。

板书出示:十个

35

+32

69

最终再次强调在列竖式进行计算时,要留意数位对齐,并从个位加起。

(3)做一做。

出示课本第13页的“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1-3。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留意巡察,帮助

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改错。

453257

+23+23+41

571516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在列竖式计算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6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

例1、例2、

十个十个

3535

+2+32

3767

留意: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起,相同数位相加。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2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页例3、做一做及练习二第4、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驾驭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并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娴熟的进行计算。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自主探究、主动思索的良好品质。

4.对学生进行法制教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平安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使学生理解并驾驭进位的方法。

教具学具: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小挚友们,还记得我们上节课在“参观博物馆”时学了哪些学问吗?在竖式计算两

位数加法(不进位加)要留意什么?

(出示“参观博物馆”图对学生进行平安教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平安法》其次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

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平安法和本条例。不能乘

坐无牌无证的车辆。

回答后板书: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引导学生接着视察“参观博物馆”画面,干脆提出问题: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

多少名学生?

让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如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5+37=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35+37=

(1)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拼摆小棒。

学生小组内摆小棒,并请个别小组在上进行展示,老师适时跟进,进行必要的帮助和辅

导。

先摆3捆小棒,旁边摆5根小棒,然后在下面3捆和7根小棒,分别对齐,要求出这里

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应当怎么办?先加哪一部分?

师:现在整捆的小棒共有几捆?(7捆)怎么得来的?

(再次让学生体验到因为满十根捆成1捆的过程)

师:现在单根小棒还有几根?(1根)为什么?那现在全部的小棒有几捆几根?(7捆2

根)

小结: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遇到满十根小棒就可以把这十根捆成一捆。

(2)列竖式计算。

师:通过刚才的摆小棒,你发觉了什么?依据刚才摆的过程列竖式算一算,该怎么算?

学生回答,列出竖式:

35

+37

组织学生探讨:从哪一位起先算?个位5加7得12怎么办?如何向十位进1,个位上怎

么写?

探讨后进行集体反馈。

(老师重点指导学生''进1"时“1”的写法,并强调在计算十位上的数相加时,别忘了

进位上的“1”)

板书竖式计算过程

36

+3∣5

72

师:依据上面的计算,二(1)班和二(3)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3)比较总结。

学生在小组内探讨比较:例3和上节课的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回答后,引导归纳总结如下:

相同点:①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

②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都可以从个位加起。

不同点:例3出现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2、学生尝试练习,出示第14页“做一做”。

学生计算完,老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结合详细题目的计算,说一说:笔算加法要留意

什么?

师:能不能从十位加起?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老师要留意巡察,帮助

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把错误改正过来。(完成第5题)

492127

+44+39+4

83667

先让学生细致视察这三题的计算过程,比照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重点让学

生指出错在哪,并把错误的地方改过来。

3、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4页的“思索题”。

老师结合实例说明题意,让学生自己思索,培育学生的思维实力,然后进行集体反馈。

如还可以写出:27+72=99、36+63=99、45+54=99等。

四、课堂小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什么学问?在笔算加法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重点强调:在笔算加法时要留意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7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

例3:

35

+317

72

留意: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3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练习二第6——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驾驭算法,

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计算的实力和运用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驾驭算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学问?你认为在笔算加法时要留意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后,老师指出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

并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1.口算。看谁算得正确。

34+21=20+38=42+20=33+25=

40+30=21+50=16+8=26+43=

54+32=28+72=26+35=29+47=

2.竖式计算。

56+23=38+27=54+29=48+48=

学生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二年级(1)班参与学校美术爱好小组的女生有28人,男生有18人,二

年级(1)班参与学校美术爱好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师:怎么列式?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沟通解决问题,然后进行汇报,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6-11题。

1.第6、7、8、10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老师巡察,刚好了解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集体订正时,老师依据学生在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第9题。

练习时,可用竞赛的形式进行,看谁算得全对,找准蘑菇。老师巡察班级,留意检查学

生对学过的竖式计算驾驭状况,找出差错较多、计算速度较慢的学生产生问题的缘由。

3.第10题。

本题要留意利用情境,引导学生绽开练习。

第(1)小题,可以在学生理解题目的基础上干脆列式计算,进行全班沟通。

第(2)小题,题目具有确定的开放性,要留意题目唯一的条件是只有50元钱,所以只

要等于、小于50元就可以。

第(3)小题,先独立提问题并解答,再全班沟通。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向提出来和大家沟通?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4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例1、做一做及练习三第1、2、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激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究,驾驭两位数减两位数(不

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育学生初步分析概括实力及迁移类推实力。

3.结合情境,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谁知道2023年的奥运会在那举办?(北京)

师:你知道2023年奥运会北京第几名吗?得了几枚金牌?

学生沟通后,老师出示2023年奥运会金牌榜,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

师:说说你从那看出北京赢了?你能提出有关数学的问题吗?

(学生沟通)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

引导学生列式:36-23=

指导学生视察算式特点,引出课题: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36-23=

(1)引导学生口算。

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先进行口算。

如:先用30—20=10,6-3=3,10+3=13

或36-20=16,16—3=13等。

(2)引导学生摆小圆片,理解算理。

以小组为单位在数位依次表上摆圆片,边摆边演示,十位上的3个圆片表示多少?个位

上的6个圆片表示多少?

要从36里减去23该怎么办?强调从个位上的6个圆片中去掉3个圆片,从十位上的3

个圆片中去掉2个。

(3)竖式计算。

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进行竖式计算。

计算后进行沟通展示(板书)

36

一23

13

引导学生看课本并思索,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竖式计算时要留意什么?

师生共同小结: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一样,要留意相同数位对齐再减,并从个位减起。

2.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8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的第1一3题。

1.第1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理解题意,然后再进行竖式计算,留意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

的学生。

2.第2题。

学生竖式计算后,重点要强调以竖式计算时数位对齐的重要性。

3.第3题。

引导学生视察图示,理解题意,要求出“小英比小勇多捡了多少个贝壳?”列出算式,

明白为什么用减法计算。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如何进行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竖式计算?

计算时要留意什么?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8页.

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法

例3:

36

-23

13

留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先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5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2、例3、做一做及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算理,并能正确笔算。

2.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通过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3.培育学生细致审题、细致计算的学习习惯和相互帮助、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驾驭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具学具:主题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昨天我们沟通了有关北京奥运会的信息,我们知道了北京获得了第一名。你还想了

解什么?

出示第17页主题图,引导学生接着视察。提出问题:“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

这道题该怎么解决呢?引导学生列出算式:51-36=

师:我们今日接着学习有关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学问,引出课题。

板书:两位数减两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题目:51—36=

师:你会算吗?先试着算一算,可以先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

学生独立活动后,在小组内沟通。

(1)引导学生摆小棒,理解算理。

学生汇报沟通后,老师要有意识的请个别小组到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摆小棒,让全班同学

都看明白摆小棒的过程,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算理。

在学生摆小棒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地进行提问。

学生先摆好5捆和1根小棒,问:为什么要拆开5捆中的一捆呢?不拆可以吗?(因为

单根的1根小棒不够减6根小棒,所以要拆开其中的一捆,这样才够减)那现在应当怎么减?

减完后还剩下几捆几根?(整捆的小棒还剩下4捆减去3捆后剩1捆小棒,单根的小棒拆完

1捆后总共有H根,减去单根的6根小棒后还剩下5根,这样最终剩下1捆5根小棒。)

留意也可以先用拆开的10根小棒减去6根小棒,然后再加上原有的1根小棒,这样单根

的小棒总共剩下5根。

讲解完后,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再进行一次操作。

(2)列竖式计算。

师:依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你会列竖式计算吗?

让学生尝试列竖式计算。计算后老师进行指导帮助。

板书:51

-36

想一想,先算什么?够减吗?怎么办?

引导学生得出要先算个位,但是不够减,可以借助刚才摆小棒的过程,不够减,可以从

十位退一o

板书:411

51

-36

说明:从十位退一,可以在十位的“5”上点上一个小圆点,退完后十位上剩下4;这时

个位上变成了11。

然后让学生接着完成竖式的计算。从十位退一后,这样个位就够减了,最终说明竖式的

写法:(板书竖式的写法)

想一想:从十位减起便利吗?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

(3)比较。

师:比一比例1和例2,这两道题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得出:例1是不退位减,例2是退位减。

同时把课题补充完成: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

师:在进行退位减时要留意什么?

2.教学例3。

出示题目:50—24=

引导学生列出竖式,尝试计算,指名板演:

,50

一24

26

师:(1)为什么要从十位退一?(2)从十位退一后个位怎么减?(3)十位退一后,十

位怎么减?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笔算减法时要留意什么?

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笔算两位数减法时要留意:(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减起。(3)假如个位不够减,

就从十位退一。

4.练习。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独立完成后,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的4-6题。

1.第4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先睹利用小棒摆一摆,然后再进行组内沟通,最终进行

竖式计算,老师要刚好巡察,留意学生退一的状况,帮助和辅导个别计算有困难的学生。

2.第5题。引导学生视察,理解题意,要求出“差的十位上是几”,首先必需看清晰个

位上的数够不够减,要不要从十位退一,然后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

己是怎么想的。

3.第6题。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细致视察竖式计算过程,想想是否正确,假如发觉有错,

说明错在哪,并刚好进行改正。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8页.

板书设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法

例2:

51

—36

15

留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起先减,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再减。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6课时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练习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1、22页练习三第7一—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驾驭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比较娴熟的进行计算。

2.会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会用所学学问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宣布本节课练习内容,板书课题: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练习课。

1.回忆学问点。

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这一单元中,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你学习了哪些学问?

学生先独立思索,然后再进行小组探讨。

指名学生口答,进行全班集体沟通,老师依据学生的口答归纳。

2.回忆疑难点。

师:你认为本单元前面的学问点中,你感到最困难而又没驾驭好学问是什么?学习过程

中,你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适当的讲解,如学生提到两位数减两位数时,当个位不

够减时,应从十位退一后再减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算理。

三、指导练习。

1.第7、8题。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看那一组同学做得又快又正确,帮助校际找到妈妈,在规定时

间内,让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个同学的完成状况,然后进行统计评比。

2.第9题。

先让学生看懂题目的意思,然后独立完成计算,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和计

算方法。

3.第10题,夺红旗竞赛。

(1)在规定时间内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

(2)集体评议,表扬优胜者。

4.第11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的同学相互检查,并组织优等生对部分学困生进行指

导帮助。

5.第12题。

(1)出示表格后,让学生说说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完成第⑴、(2)题。

(3)依据这些信息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然后指名学生提问

题,老师把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归纳,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两个问题列式解答。

6.第13、14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9页.

板书设计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7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3、24页例4、做一做及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2.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视察实力、口头表达实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

的实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是学生会分析“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教具学具: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5=50+20=17-9=

35+7=62+8=29-12=

30-8=44+55=62-59=

2.竖式计算。

57-38=56+28=60-27=

3.(1)比10多7的数是多少?

(2)比20少5的数是多少?

二、新授。

1.教学例4。

出示课本第23页,“二年级卫生评比”图,引导学生细致视察。

(1)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沟通后进行集体汇报: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红旗,二班得了多少面?

(3)怎么列式?

(4)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沟通。

因为从图中我们知道了二班比一班多3面小红旗,一班获得了12面小红旗,所以可以用

“12+3”求出二班获得了15面小红旗。

板书:12+3=15(面)

(5)刚才求出了二班获得了15面小红旗,你们可真了不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

面,三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吗?

(6)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沟通,探讨后汇报展示。

(7)你还有其他的方法求出这些班级分别获得几面小红旗吗?

(8)引导学生绽开探讨。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4页“做一做”。

(1)引导学生细致视察,让学生说说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学生自己解决。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5)请同学们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指导学生完成练习四第1题、第2题。)

1.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说题中告知我们什么?要求的问题又是什么?依据条件,列出算

式,并让学生想想为什么用加法。

2.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为什么用减法。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9页.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1、知道了什么?

一班得了12面小红旗,二班比一班多3面,二班得了多少面小红旗?

2、怎样解决:12+3=15(面)

3、检查解答是否正确

4、口答:二班得了15面小红旗.

其次单元:IOO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8课时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5、26页练习四第3——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加深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理解,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娴熟程度。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

的实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敏捷运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昨天我们学会了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今日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驾驭这部

分的学问。

板书课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

1.口算。

12+8=17+11=34+6=18+6=

27-9=15-8=52-4=15-15=

2.竖式计算。

38+55=72-15=70-35=

3.列式计算。

(1)一个数46,另一数比它多27。求另一个数。

(2)比82少33的数是多少?

4.解决问题。

(1)操场上有34人在跳绳,踢理的人数比跳绳的多18人,踢鹿的有多少人?

(2)操场上小明和小青在踢耀,小明踢了76个,小青踢的比小明少18个,小青踢了多

少个?

三、指导练习,完成课本练习四第3—8题。

1.第4题。

出示题目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组内绽开竞赛,同学之间相互检查,提高学

生参与计算的爱好。

2.第3、5、6、7题。

(1)说说题意。

(2)独立解答。

(3)全班沟通。

3.第8题。

让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着重强调加减法计算方法上的区分,引导学生细致看题,

细心计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日这节课的练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原创新课堂》第11页.

板书设计

用数学一一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例4(2)一班有12面小红旗,三班的小红旗比一班少4面。三班得了多少面?

12-4=8(面)

答:三班得了8面。

其次单元:10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第9课时连加、连减

备课时间:年月日

上课时间:年月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28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习五1、2、3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