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专题 北师大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0B/1D/wKhkGWXj1EmAfWnHAAGE9w8dsVY327.jpg)
![文学理论专题 北师大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0B/1D/wKhkGWXj1EmAfWnHAAGE9w8dsVY3272.jpg)
![文学理论专题 北师大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0B/1D/wKhkGWXj1EmAfWnHAAGE9w8dsVY3273.jpg)
![文学理论专题 北师大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0B/1D/wKhkGWXj1EmAfWnHAAGE9w8dsVY3274.jpg)
![文学理论专题 北师大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A/0B/1D/wKhkGWXj1EmAfWnHAAGE9w8dsVY327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讲
文学理论的危机与对策
经典文本阅读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也见易晓明编:《土著与数码冲浪者――米勒中国演讲集》,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余虹:《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文艺研究》2002年第6期。辅助阅读材料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金惠敏:《超零距离与文学的当前危机——“第二媒介时代”的文学和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04年第2期。见金惠敏:《媒介的后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赵勇:《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对一种新研究范式的期待》,《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一、经典文本情况关于米勒J.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1928年生,哈佛大学博士,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解构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现为厄湾加州大学英语与比较学系教授,主要代表作有《理论今昔》、《小说与重复》。1988年,米勒第一次来中国参加学术活动,1994年,他第二次来中国,随后是1997年,自2000年始,几乎每年都有一次或数次来中国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堪比当年的杰姆逊。杰姆逊给中国送来了后现代主义米勒则给中国带来了文学终结论1997年,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J.HillisMiller)在《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发表《全球化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一文,虽然他在此文中已经断言,“新的电子设备在文学研究内部引起了变革”,网络也对文学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此时国内学者对他的说法反应冷淡。2001年,当米勒同样在《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发表《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一文时(此文原为米勒2000年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演讲),却激起了轩然大波。此文是从“文学是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沟沟坎坎、因特网之神秘星系上的黑洞”等路径进入问题,其意图却依然是要揭示文学与文学研究所存在的危机。
此后国内许多学者撰文质疑、商榷、支持这一观点质疑者以北师大童庆炳先生为代表支持者以社科院金惠敏先生为代表关于余虹及其论文余虹(1957.2-2007.12),生前系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等,2007年12月5日1时许坠楼身亡。文学的终结与文学性蔓延——兼谈后现代文学研究的任务
美国学者辛普森在1995年出版过一本书,名曰《学术后现代与文学统治》。该书针对流行的后现代“文学终结论”提出了后现代“文学统治”的看法。到90年代末,卡勒注意到该书,受此启发写了《理论的文学性成分》一文卡勒对辛普森的提法略有修正,将统治的“文学”改为“文学性成分”,从而使缘自辛普森的创见更为准确。
辛普森认为文学在大学和学术界被放逐到边缘只是一种假象,事实上,文学完成了它的统治,它渗透在各个学科中并成为其潜在的支配性成分。比如一些学科已习惯了借用文学研究的术语,史书重新成为故事讲述,哲学、人类学和种种“主义”理论热衷于具体性和特殊性,传统的非文学性话语开始迷恋修辞,凡此种种皆显示了当代人文社会科学的文学化。
举例复旦大学杨乃乔:《文学性叙事和通俗化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杨认为,《万历十五年》既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史学经典,也不是充分意义上的文学经典,而是很好地把史学和文学糅到了一起:一方面它尊重历史,具有历史研究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它又借鉴了文学的叙事笔法(比如古代章回体小说),这是它被人喜欢也有研究价值的原因之一。
再比如当年明月撰写的系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赵勇:“好看”的秘密——《明朝那些事儿》的文本分析
余虹在此基础上先后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学性蔓延”:一、后现代思想学术的文学性
二、消费社会的文学性
三、媒体信息的文学性
四、公共表演的文学性
结论:从“文学”研究转向“文学性”研究
但引出来的问题是:什么是文学性?(参看《西方文论关键词》中周小仪的解释)二、文学理论的危机与对策1.危机危机之一:文学理论滞后于文学的发展,无法对文学作出充分的解释。A.来自文学概论课的启示:许多文学理论的教材中论证一个问题所举的例子大都是经典名著的例子。B.来自文学现实的启示:如张艺谋《英雄》上演之后的评论文字。评论文字:电影中虚构的残剑、飞雪、长空、无名为报国仇家仇,义无返顾谋刺秦王,在这种壮举中,他们已是“英雄”人物;刺秦悲剧发生后,他们终于醒悟到秦国的不可战胜。与其诸侯割据,生灵涂炭,不如统一“天下”,共生共荣,义士侠客遂从“个人英雄主义”升华到“民族英雄主义”,成为真正的“英雄”。这一故事虽纯属“戏说”,“但《英雄》揭示的是历史规律的真实、时代精神的真实、‘英雄’内心的真实。它达到了一种理性真实的高度”。危机之二:文学理论游离于文学本身,抛开文学自说自话。
20世纪的西方的文学理论逐渐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成为一门自足的学问,理论本身获得了繁衍、生殖、革新的能力。文学理论不再需要文学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不再需要文学作为自己的论证依据。在许多文学理论中,已看不到它们与文学有多少关系。
曹文轩:我将批评的资源分为“娘家理论”与“婆家理论”。所谓“娘家理论”就是这些理论本就是专门用来研究文学的。它所谈论的问题,就是文学问题,它的体系本就是为言说文学而建立的。比如中国的古代文论。所谓“婆家理论”,就是这些理论本不是专门为文学而建立的,建立了这些理论的理论家们当初也没有想到过他的理论日后会与文学有什么瓜葛,是文学批评家们将文学嫁了过去或者让它们倒插门,终于结成金玉良缘,并从此如胶似漆。
南帆:批评抛下文学享清福去了文学理论正在逐渐得到重视。可以看到,众多西方的文学理论派别纷纷登陆,盘踞了教授们的讲坛。大规模的翻译组织的理论旅行终于显出了成效。从新批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到后殖民主义,这些理论已经在西方的学院得到认可证书。尽管对于弗洛伊德心存疑虑,或者弄不清结构主义的基本涵义,但是,学院愿意对这些不无古怪的学说网开一面。一些新锐理论家开始在能指嬉戏、欲望的写作或者东方主义这些术语之下重新集结,并且自命为“学院派批评家”。……必须承认,学院派批评家多半是围绕一些理论设计的话题从事研究。不可否认,文学理论促成了文学的死亡。当代的文学理论正出现于文学的社会功能削弱之时。它是对这一削弱的间接回应。如果文学的力量和角色,仍然公认处于全盛状态,就没有必要对文学进行理论化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探讨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的最伟大古代论文,它是写在希腊悲剧衰落之时(更不要说史诗了,亚里士多德对“诗歌”的主要例子就是史诗)。类似地,20世纪对文学本质的引人注目的理论思考,正出现在现代意义上的文学作为西方文化中一个主要力量趋于暗淡之时。……文学理论的繁荣标志着文学的死亡。
[美]希利斯·米勒:《文学死了吗》,秦立彦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危机之三:文学已经或正在走向终结,文学理论失去了言说或研究的对象。
这是美国文学理论家希利斯·米勒的观点。他在许多次讲演中都引用了德里达《明信片》中的一段文字作为论述的依据。
……“在特定的电信技术王国中(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影响倒在其次),整个的所谓文学的时代(即使不是全部)将不复存在。哲学、精神分析学都在劫难逃,甚至连情书也不能幸免……在这里,我又遇见了那位上星期六跟我一起喝咖啡的美国学生,她正在考虑论文选题的事情(比较文学专业)。我建议她选择二十世纪(及其之外的)文学作品中关于电话的话题,例如,从普鲁斯特作品中的接线小姐,或者美国接线生的形象入手,然后再探讨电话这一最发达的远距离传送工具对一息尚存的文学的影响。我还向她谈起了微处理机和电脑终端等话题,她似乎有点儿不大高兴。她告诉我,她仍然喜欢文学(我也是,我回答说)。很想知道她说这句的涵义。”技术的变化以及与伴随的新的媒介,正在导致现代语汇意义上的文学渐渐死亡。印刷时代的文学用来对一个民族国家的公民反复灌输观念、意识形态、行为方式和价值判断,使他们成为好的公民。这一角色及其功能,在世界范围内,正逐渐被收音机、电视、电脑、VCR、DVD与因特网等取代。甚至,社会也不再需要大学作为主要的教化公民的场所,过去在大学中这一职能主要由人文科学系来承担,现在也被电影、电视以及谈话节目所取代。《文学死了吗》中的相关论述文学行将消亡的最显著征兆之一,就是全世界的文学系的年轻教员,都在大批离开文学研究,转向理论、文化研究、后殖民研究、媒体研究(电影、电视等)、大众文化研究、女性研究、黑人研究等。他们写作、教学的方式常常接近社会科学,而不是接近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科。他们在写作和教学中常常把文学边缘化或者忽视文学。P182、对策对策之一:走向文化研究对策之二:走向文化诗学关于文化研究一般所谓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有其特定的含义,主要指的是1950年代从传统的英国文学学科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先驱人物是威廉斯和霍加特霍加特于1964年创办了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并首任主任,此后,该中心进行了一系列迥异于传统文学批评的研究,比如,通过对英国工人阶级青少年亚文化的考察,他们发现这种亚文化实际上对体现着中产阶级保守价值观念的英国主流文化构成了一种象征形式的抵抗,具有深刻的阶级内容。由于其具体操作充分考虑到了性别、年龄、种族等文化政治因素,从而使文化研究与实际的社会政治运动结合了起来。
罗兰·巴特在其早期著作《神话论文集》中对摔跤、洗衣粉广告、汽车式样、电影明星、脱衣舞等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解读,并指出了这些日常文化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因此,亦可把巴特的研究看作是文化研究的一种形式。
西方学者对文化研究的反思中,亦开始注意到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在文化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比如,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凯尔纳就在反复申明这样一个观点: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是文化研究的元理论之一,其大众文化理论与大众传播研究实际上是文化研究的早期模式,这一学派所发展起来的跨学科方法可以给后来的文化研究带来许多启迪。
文化研究的特点:跨学科政治性当下性大众性:反精英。文化研究不是对高雅文化进行研究,而是对以大众文化为中心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凡是以往被文学批评不屑一顾的大众文化现象,均可纳入文化研究的视野。
对策之二:走向文化诗学
1986年9月4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英文教授斯蒂芬·葛林伯雷在西澳大利亚大学作了一篇《通向一种文化诗学》的演讲,在这次演讲中,葛林伯雷提出了“文化诗学”(thepoeticsof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安顺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下载
- 2025年停车场安全使用协议
- 2025年二手房交易卖主策划代理协议书
- 2025年宁夏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题和答案
- 2025年工程塔吊租赁服务合同范本
- 2025年中外合作城市配送物流合同
- 2025年医疗事故补偿协议标准文本
- 2025年合格月嫂服务合同模板
- 2025年吐鲁番b2货运资格证考试题库
- 2025年分公司合作经营协议书
- 2025年中国spa行业市场全景分析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2025年人教版PEP二年级英语上册阶段测试试卷
- GB 45187-2024坠落防护动力升降防坠落装置
- 施工现场临时水电布置操作手册(永临结合做法示意图)
- 2024年广西事业单位D类招聘考试真题
- 公文写作与常见病例分析
- 2025年国家电投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山东菏投建设集团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市政质量员继续教育考试题库集(含答案)
- 2025年中国南方航空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蚝肉市场发展前景调研及投资战略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