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鲁甸县某铅锌矿矿山灾评_第1页
云南省鲁甸县某铅锌矿矿山灾评_第2页
云南省鲁甸县某铅锌矿矿山灾评_第3页
云南省鲁甸县某铅锌矿矿山灾评_第4页
云南省鲁甸县某铅锌矿矿山灾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前言1.1任务由来鲁甸县铅锌矿位于鲁甸县城西北方向水磨镇境内,属于私营企业。该矿于2006年3月编制了《鲁甸县铅锌矿小矿地质简测报告》,并于4月委托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对矿山进行了地质普查,编制了《鲁甸县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对保有储量进行了核实,并取得了采矿许可证(见附件2),该铅锌矿为地下开采,矿井设计开采能力为5万吨/年,工业储量200万吨,可采储量150万吨,服务年限30年。铅锌矿为了有效防治地质灾害,特委托云南岩土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承担对该矿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目的是为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相应的技术依据(委托书见附件1)。1.2评估工作目的、方法与技术标准1.2.1评估工作目的及任务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的调查和相关资料收集后的综合分析、研究,初步查明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分布、规模,对矿山建设可能遭受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分析评估矿山建设和运营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可能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作出预测和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和进行场地适宜性评价,为矿山建设项目地质灾害防治和规划及决策提供依据。评估工作的任务是:(1)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资料的综合研究,初步查明评估区范围内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及危害性;(2)对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3)对矿山建设工程可能引发、加剧和本身遭受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进行预测评估;(4)依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综合评估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分区段划出危险性等级,并说明各区段主要地质灾害种类和危害程度。(5)对矿山建设适宜性作出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与建议。1.2.2评估工作执行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评估工作遵照的政治依据和技术标准是: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2、《关于做好小型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南省国土资源厅,云国土资环[2003]11号文);3、《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云南国土资环[2004]267号,2004年6月21日);4、《关于印发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及附件《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云国土资环[2003]292号,2003年9月30日);5、《全国矿山地质灾害调查技术要求实施细则(试用稿)》。并参照以下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1、《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工作》;2、《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发[2000]01号);3、《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001年3月);4、《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1:100万)》(ZBT14004-89);5、《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1:20万)》(ZBT14002-89);6、《工程调查规范(1:2.5~1:5万)》(ZBT14003-89);7、《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察规范(1:5万)》(GB/T14158-93);8、《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9、《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1.3评估范围鲁甸县铅锌矿矿区范围由4个拐点坐标构成,见表1-1,矿区范围平面形态呈南北向延伸的近矩形,矿区范围按主含矿延长方向为长边,矿化带出露的最大宽度为短边,矿区面积2.8501评估区范围根据矿区建设用地范围及矿山开采巷道的布设、矿山工业设施的布置及附属设施的布置,综合考虑矿区活动影响范围和周边地质环境确定。评估区范围在矿区范围基础上适当向外延伸200-300米,局部至次级斜坡,评估区范围包括可能导致矿区遭受地质灾害的区域及矿区开采可能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区域,确定评估区总面积为7.2km2铅锌矿矿山范围拐点坐标表表1-1拐点编号横坐标(X)纵坐标(Y)矿13007880.0035343640.00矿23010200.0035343640.00矿33010200.0035345097.00矿43007880.0035344640.00矿区面积(㎞2)2.8501开采深度(m)2380~1900m1.4评估级别的确定鲁甸县铅锌矿设计生产规模5万吨/年,按《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要求(试行)》之规定,铅锌矿建设规模属小型矿山,项目重要性为一般矿山建设项目。评估区位于云贵高原北部边缘斜坡地带,属构造溶蚀、侵蚀中山地貌,地质构造简单,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水、岩溶水,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岩性岩相变化较小,岩土体工程性质较好,地质灾害发育一般,人类工程活动一般,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总体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根据云南国土资源厅颁发的《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及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之规定,该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确定为三级评估。1.5评估工作概述接受鲁甸县铅锌矿的委托后,我院立即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收集与工程相关的资料基础上,分析研究,编制了评估纲要,随之进入工作区进行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该矿区评估工作在充分收集、整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实地开展较为详细的地面、井下调查工作,并认真核实、访问井下开采中可能出现或已出现的地质灾害情况,对矿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发育特征、地质环境及井下开采时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及开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隐患进行综合研究,编制评估报告。完成实物工作量见表1-2。完成工作量表表1-2项目单位工作量调查面积㎞27.2穿越路线㎞9.5地质点个10本项目收集的主要资料如下:(1)《鲁甸县铅锌矿小矿地质简测报告》(鲁甸县铅锌矿,2006年3月);(2)《鲁甸县铅锌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2006年4月);(3)《1:20万鲁甸幅区域地质报告》(云南省地质局,1978年);2、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2.1地理位置评估区位于云南省北部,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鲁甸县境内,行政区划隶属于鲁甸县水磨镇龙树村,评估区面积约7.2km2。鲁甸县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南部,牛栏江北岸。地理位置处于东经103°09′一103°40′、北纬26°59′一27°32′之间。东北与昭通市接界,东南与贵州威宁县毗邻,南部和西部与会泽、巧家两县隔牛栏江相望,为云南省较偏远的县份之一。县境内山高谷深,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只有较低等级的公路与外界相连。县人民政府驻文屏镇,距省会昆明市447公里,距昭通行署所在地昭通市27公里。评估区位于鲁甸县城西北缘,至鲁甸县城有114km的县乡公路相连,至成昆铁路昭通火车站752.2水文、气象、植被特征2.2.1水文评估区位于云南省鲁甸县北部,总体属长江水系。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大气降水常沿裂隙和岩溶漏斗渗入地下而形成伏流,由北向南迳流、排泄,最终纳入洒渔江。洒渔江由西南向东北径流,经大观与洛泽河相融,后于盐津境内接大白水江汇入横江,最终于水富注入长江。2.2.2气象鲁甸县地理位置位于云贵高原之北缘的半坡间,属于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由于地势南高北低,山脉多呈南北走向或西南东北向,冷空气易进难出,普遍具有全年气温不高,空气湿度较大,雨多、风多、雾大,垂直分带气候明显等特点。鲁甸县城平均气温12.5℃,最高气温29.5℃,最低气温-12.5℃,11月至次年3月属霜冻期,年平均降雨量为910-930mm,降雨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形式以降雨、雪、霜为主。年平均风速较小,多为北西风、北风,年平均风速2.1m/s。由于降雨2.2.3植被特征鲁甸县境内山林分布广泛,植被以针叶林为主,其次为灌木林及杂草等,常见植物有杉树、云南松、麻栎、西南野古草,植被覆盖尚好。评估区植被类型以灌木林为主,其次为杂草,覆盖率约25%。2.3地形地貌特征评估区地貌类型属于构造侵蚀中山地貌(评估区总体地形地貌见照片2-1)。沟谷溶蚀下切、风化剥蚀等作用较强烈,沟谷断面多呈“V”字型,相对高差150~450m,沟谷一般下部陡,谷底多无积水,上部斜坡较缓,溶丘台地、落水洞较多。评估区微地貌主要为斜坡地形,总体南西北高东南低,地面标高一般2000~2400m,地形坡度16~40°。最高点位于评估区西北部,地面标高2408m,最低点位于评估区南部沟谷中,地面标高1993m,相对高差415m。评估区降水丰富,且雨量集中,大气降水地表径流以片流的形式沿地表由北向南径流,故区内广泛发育由北向南的冲沟,冲沟一般规模不大,具明显季节性,沟内平时无水流,沟底搬运作用不明显(区内主要冲沟特征见表2—1,照片2-2、2-3)。表2—1评估区主要冲沟特征表沟谷编号沟谷长度(m)规模沟底纵坡(‰)沟水流量(l/s)活动性情况谷宽(m)谷深(m)底宽(m)G1350204-82285无沟谷岸坡较陡,岩体风化层较厚,土层松散,中上游见岸坡小规模坍塌,目前基本稳定。G2300135-102.5200无沟谷岸坡较陡,土层松散,中上游偶尔见岸坡小坍塌,水土流失严重。G314652513-405-15129无沟谷岸坡较陡,沟谷侧蚀作用明显,两岸基岩出露,中上游偶见岸坡小规模坍塌及岩石掉块现象,目前不稳定。G4520233-72192无沟谷岸坡较陡,岩体风化层较厚,土层松散,中上游偶尔见岸坡小坍塌,冲沟扩张现象明显,活动性较强。照片2-2C4冲沟流域形态照片22.4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2.4.1地层岩性评估区出露地层一览表表2-2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岩性特征分布新生界第四系Q4el+dl0~7.0红粘土、粘土夹碎石广泛分布于评估区坡麓及局部缓坡冲沟地带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2β202.0灰、深灰色致密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上部夹多层凝灰岩。分布于评估区北西部,呈条带状展布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500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本矿区含矿层位。岩层产状100∠25,岩体风化强烈,全风化层厚3—8m。分布于评估区中部及西部,呈南北向展布从上表可看出,评估区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新生界第四系,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致密玄武岩,杏仁聚斑详见地层一览表表2-2。2.4.2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将评估区岩土体划分为松散土体(Ⅰ)和岩体(Ⅱ)两大类,其中岩体进一步划分为块状结构坚硬岩体(Ⅱ1)、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Ⅱ2)2个亚类(见岩土体类型特征表2-3)。表2-3岩土体类型特征表岩体结构地层代号岩性组合结构面特征结构体形状岩土工程地质评价名称代号松散土层ⅠQ4el+dl红粘土、粘土夹碎石土岩分界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土状、粒状局部地段红粘土可能有涨缩潜势,人工开挖时或雨水浸泡易沿软弱结构面产生湿陷、滑坡、塌滑。块状结构坚硬岩体Ⅱ1P2β灰、深灰色致密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有少量贯穿性裂隙,结构面间距0.8~1.5m块状局部可能产生滑动或坍塌。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Ⅱ2P1q+m灰、深灰色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溶槽,刀砍状节理发育,岩体软硬相间,软岩抗风化能力弱,层面节理、裂隙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层状岩体结构面发育,人工开挖时易沿软弱结构面产生滑坡,在风化作用及爆破震动作用下,易沿节理裂隙产生崩塌。2.5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2.5.1地质构造本区区域构造位置属川滇经向构造体系之绿汁江—小江南北构造带东缘与其东侧滇东多字型构造的结合部位罗马口构造带上。评估区位于区域构造五里牌断层之西盘,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见构造纲要图2-2。五里牌断层(F1),走向近南北,倾向东边,长约23km,倾角较陡,为压性断层,西盘下降,东盘上升,西盘地层为P1q+m地层,东盘地层为O2q、D2q、P1l、P1q+m地层,评估区位于其北端之北西部,该断层两盘岩层之走向不一致,局部缺层,挤压破碎现象发育。为阿鲁块向斜(Ⅰ1):评估区位于其北端之北东,该向斜位于罗马口和野牛塘之间呈北东—南西向延展,轴线方位约15°—30°,核部地层为T1地层,两翼地层为P2x,轴长约50km,核宽约8km,圈闭面积300km2,两翼产状∠10°—20°,平面呈透镜状,剖面对称,转折端为浑圆状,枢纽呈缓波状向南扬起,东翼被北东向罗马口断层破坏,但总体保存完好,发育次级褶曲。2.5.2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本区自老第三系形成高原夷平面以来,新构造运动以间歇性抬升为主,山高谷深,老第三系形成的夷平面,由于地壳强烈抬开,河流下切形成300~500m的陡坡峡谷,多呈“V”字型,洒鱼河河谷发育有崩塌陡崖和大量崩积物,河岸发育有小面积二、三级阶地,灰岩地段发育一至三层水平溶洞,数百米宽的平坦堆积物,显示了上升的差异性。第三系地层揉皱、滑坡、泥石流发育,侵蚀性冲沟多见,无不显示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性。鲁甸县内新构造运动强烈,南北向药山构造带南段邻近小江断裂带附近,地震、山崩、地滑现象频繁出现。自1916年—1952年三十六年间,沿北东向罗马口构造带之铅厂、鲁甸、昭通一线、六级以上地震一共发生过三次;直到近期仍在活动,对评估区影响甚大。2006年8月10日18时26分,鲁甸县境内发生5.6级地震,是继2005年“11·15”、“11·26”两次地震不到一年时间的又一次强烈地震,三次地震震中均在鲁甸县桃源乡、茨院回族乡、大水井乡、文屏镇以及临近的昭阳区布嘎回族乡、守望回族乡、永丰镇一带。地震波及昭通市11个县区,造成35个乡镇264个村民委员会4276个村民小组不同程度受灾。据国家质量标准技术监督局2001年2月2日颁发的1:400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鲁甸县为抗震设防Ⅶ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05g综上评估区属地壳较稳定区。2.6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2.6.1矿区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赋存形式及地下水活动特征,评估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三种类型。①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松散的碎石土、粉质粘土、粘土中,接受大气下渗补给,迳流缓慢,多分布于平缓山坡及山间谷地,一般以泉或散溢流形式排泄补给下伏裂隙水、岩溶水,地下水动态变化大,含水层一般富水性弱,平均迳流量为0.77L/S·㎞2。②裂隙水:主要赋存于P2β地层中,岩性以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为主。该套地层在评估区东侧呈南—北向展布,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下渗补给,一般在沟谷中以泉或散溢流形式排泄,其运移途径短,动态较稳定,地下水迳流模量为1.8L/S·㎞2,地下水类型以HCO3-Ca为主。③岩溶水:主要赋存于P1q+m地层中,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常沿裂隙和漏斗注入补给地下而形成伏流,由于评估区处于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地下水顺层面溶隙向低洼处及河谷迳流排泄而形成分流形式,水动态一般变化大。地下水迳流模量21L/S·㎞2,地下水类型为HCO3-Ca、HCO3-Ca·Mg型为主。(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铅锌矿赋存于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P1q+m),其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组成,地下水类型为岩溶水。矿床的充水因素是:矿区铅锌矿体的围岩均为碳酸盐类岩石,该带岩溶垂直裂隙发育,大气降水常沿裂隙和漏斗注入地下而涌水矿坑,矿区含水层地下水对矿区有一定危害,现今坑道内积水较少,本矿床是以岩溶水充水为主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类型。2.6.2矿区工程地质条件矿区地层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为主,坡体岩土体类型为散体结构,基岩为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块状结构坚硬岩组,产状较陡,倾向100°,倾角25°。松散体与基岩界面为潜在软弱结构面组合,在坡体陡峻、松散体较厚处易诱发松散体滑坡。矿体围岩均为层状较坚硬岩体,硐室成形较好,围岩类别为Ⅲ类,在爆破震动下,开采局部可能会形成掉块、落石或小规模坍塌。矿区工程地质条件为中等类型。2.7地质环境小结评估区位于云贵高原之北缘的半坡间,属于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地形起伏,高差大,地形坡度一般16~40°,植被覆盖较差;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和新生界第四系,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致密玄武岩,杏仁聚斑状玄武岩,松散堆积层等,风化程度强~中等风化,层间结构面结合较好,岩性岩相相对稳定,矿区岩土工程性质相对较好;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孔隙水、岩溶水及裂隙水,各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中等,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属中等复杂;区域构造位于五里牌断层西边,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区内无活动断裂构造,地质构造较简单,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表现为小规模的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一定影响。综合评定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3、评估区社会经济状况 3.1人口、聚落、经济状况评估区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昭通地区南部,隶属鲁甸县水磨镇龙树村,鲁甸县境东西横距50公里,南北纵距60km。总面积1485.45km2。其中山区1305.45km2,占总面积的87.9%,坝区180km2,占12.1%。人口密度170人/km2。全市辖14个区,4个区级街道办事处,152个乡(镇)。市区设东城、西城、甫城、北城4个街道办事处,农村设14个区,即蒙泉、土城、永丰、守望、博禄、北闸七盆河、靖安、洒渔、乐居、苏甲、炎山、大山包、大寨子。全县有区辖镇11个及223.2评估区土地利用现状评估区内主要为斜坡地形,现状土地利用以自然闲置坡地、缓坡耕地及少部分采矿工作区为主。闲置坡地主要分布于区内地势陡竣或坡顶部位,植被较发育;耕地集中分布于区内坡体平缓地带,以旱地为主,耕种玉米、荞麦等农作物;矿山弃渣场布置于采矿巷道附近,采矿所产生的废渣多沿区内倒放于溪沟中,现矿山在候家沟冲沟主井口弃渣场段修筑了一拦渣坝,对地质环境的破坏有一定制约作用。3.3评估区内地质遗迹及保护区建设情况据调查,评估区内无观赏性、科研性、受保护的自然景观及地质遗迹及取水源地。3.4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评估区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山间坡地耕种及采矿,山间坡地耕种对区内地质环境影响小,而由于矿山开采采用地下开采方式,平硐结合盲斜井开拓,掘进时使用炸药,有一定矿尘排放,但矿山生产规模小,进入大气的矿尘较少,不会引起较大污染;开采出的废渣,目前都排入冲沟中,对下游地下水及环境造成一定污染,因此,采矿活动对地质环境有一定影响。4、评估区矿床地质特征及开发利用4.1矿区概况矿区隶属水磨镇西部龙树村,矿山已修筑了一条与龙树至水磨相连的土石公路,此路为该矿区主要对外的交通要道,交通尚属方便。矿区允许开采由4个拐点连线圈定的范围,平面形态近似矩形,面积2.8501km2,允许开采高程2380~1900m。矿区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二迭系上统峨眉山玄武岩组及新生界第四系,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经过地质工作,对矿区矿体进行储量计算,工业储量200万吨,可采储量150万吨。根据矿区内构造复杂程度、资金、设备、人员、市场因素以及矿山总体规划要求,矿井设计开采能力5万吨/年,矿山主井口(照片4-1)矿井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矿井开拓以平硐结合盲斜井沿矿体走向进行人工采掘,辅以机械通风、矿灯照明。主井口担负矿石、相关的设备等运输,并作通风井口,主井(见照片4—1)位于评估区西南部,断面尺寸2.5×2m,目前掘进300余米,风井位于主井口北—北西约500m4.2矿石类型矿区矿床成因为热液成因,属中温~高热金属矿床。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矿层层位、厚度较稳定,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厚度1.6~2.8m,矿体倾角60°-80°之间,铅加锌品位6~18%,平均品位12%左右,有害杂质含量均低于工业指标允许含量,品位特征锌高铅低,矿石类型为块状黄铁矿化铅锌硫化矿,金属矿物主要为闪锌矿,其次为方铅矿、黄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4.3采矿历史及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该矿区开始开采于90年代末期,当时由附近村民组织开采,尔后时采时停。铅锌矿现正在处于建设阶段,设计生产规模为5万吨/年,为私营企业,开拓方式为平硐与盲斜井结合方式开拓、机械通风、自然排水,随着矿山建设与巷道掘进,矿山地质环境亦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这表现在:矿区社北部及坑口工业场地附近分布数个老巷道,巷道口断面多在2.0×2.0m,延伸长度约20-80m,开采规模不大,现已废弃,但形成了较小规模老采空区,采空区附近地表变形痕迹清晰,坑口工业场地附近老采空区内出现小规模地面塌陷以及两户人家房屋开裂变形。矿山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有影响的主要表现为矿尘和废渣。现今开采出的废渣目前都排入冲沟中,将对地下水及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由于开采为硐采方式,掘进时使用炸药,有一定矿尘排放,但矿山生产规模较小,矿硐中有地下水渗出,地下水溶解部份矿尘后,进入大气的矿尘较少,不会引起大的污染。总之,采矿历史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4.4采矿工程及辅助设施布置情况矿区目前为主风井各一个,主井为平硐与盲斜井结合,布置于评估区西南部部,X坐标:3009062.15,Y坐标:35343518.77,海拔高程2128m,风井为斜井,布置于主井北——北东500m斜坡上。矿井断面2.5×2.2m,配置主风扇一个,走向短臂式采矿、机械通风、自然排水,矿车运输;用380伏输电线路供电,矿灯照明。矿渣均排入位于主井口附近冲4.5开采方案、采矿工程分析4.5.1开采方式分析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矿层层位、厚度较稳定,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厚度1.6~2.8m,分布高程2380~1900m,矿体现倾向东,倾角一般60°-80°之间,结合该矿区属于构造溶蚀、侵蚀中山的地形地貌条件、矿层储量及设计矿井开采的可采储量为150万吨的现状,采用平硐与盲斜井结合开拓方式比较适宜。4.5.2采矿工程分析矿体赋存于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矿层层位、厚度较稳定,矿体呈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产出,矿体厚度1.6~2.8m,矿体倾角60°-80°,铅锌矿开拓矿井巷道穿过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中,均属于层状结构硬质岩组,其抗压强度高,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根据矿区地形地貌、矿体赋存条件,采用平硐、盲斜井开采方案,由高向低,从上至下逐步分段开采,开采高程2380~1900m,分为各块段开采,设2040m、2000m、1960m三个生产中段,2080m水平为主回风水平。2040m、2000m、中段为平硐开拓,1960m中段为盲斜井开拓,通过2000中段平巷内开拓盲斜井与1960m中段运输平巷相连,资源回采率要求70%。矿区采用的方法为“沿走向多分段崩落法”,其方案是将阶段运输平巷沿矿体切割成数个矿块,利用矿体较大的自重,沿倾向用凿岩机人工开采。矿区目前为井下开采,主矿井走向约21°方向,井口标高2128m,井深140m,开挖至90m时,沿4.6采矿工程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矿山开采属硐井开采,设计开采能力为5万吨/年,采矿工程对矿区地表、井下地质环境均有影响,其对地表的影响或破坏主要表现:(1)侵占土地、破坏植被开拓矿硐形成的弃渣堆放于主井口附近,弃渣堆放侵占土地,破坏植物。(2)对下游地区水资源和土壤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主井口附近大气降水及坑道排水,沿排入冲沟的矿石弃渣直接渗入地下,对地下水及土壤形成一定的污染。(3)大气污染由于开采为硐采方式,掘进时使用炸药,有一定矿尘排放,但矿山生产规模小,进入大气的矿尘较少,不会引起较大污染。(4)、对岩土体稳定的影响矿山采矿方式选用平硐及盲斜井开采,采矿活动对井下地质环境的影响和破坏主要表现为采空区。矿层赋存于二叠系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硐室围岩力学强度较高,围岩级别一般为Ⅲ类,围岩工程地质条件中等,无大面积塌陷发育,但在开采巷道顶板薄弱地段尤其位于井口部位,由于松散体的力学性质差及采空区的存在,导致地面已产生小规模的塌陷。5、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5.1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经过评估区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现状下发育1个地面塌陷(T1)及1个不稳定边坡(BW1),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岩溶侵蚀作用及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5.1.1地面塌陷地面塌陷T1紧邻坑口工业场地东侧,处于老采空区内废弃巷道正上方,地理坐标:东经103°25′18.7″,北纬27°11′12.0″,海拔高程2237m,发育形态呈圆形,直径约1.5m,面积1.538m2,塌陷深度约1.5-1.8m,岩土体结构为:上部0~3.0m,为Q4al+dl红粘土夹碎石,碎石粒径1.5~7.0cm,下部为灰岩,产状100°∠25°,垂直裂隙发育,节理产状①217照片5-1T1地面塌陷326°∠63°。地下水位埋深约4.0m,其形成原因是:①由于T1处于老采空区内废弃巷道正上方,地表松散层厚度相对较大,巷道围岩力学性质差,地下矿山开采,使地下形成采空区,采空区的存在改变了围岩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②塌陷区上部松散层为第四系残坡积粘土、红粘土,土体内网状裂隙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下渗,从而软化土体并降低巷道围岩的强度。①②两种因素综合导致围岩的原始应力平衡状态改变而产生地面塌陷。现状不稳定,危害坑口工业场地及两户人家,危险性中等,危害性中等。塌陷形态见照片5-1。5.1.2不稳定斜坡BW1不稳定斜坡:分布于评估区西南主井上方,坑口工业场地至主井公路内坡陡峭处,坡脚为C3冲沟,坡长60—150m,坡宽约510m,坡高约30-80m,坡体上的松散土体厚3—8m。坡向246º,坡度45º—60º,岩性为灰、深灰色中至厚层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岩层产状100°∠25°,岩石风化强烈,强风化层厚1.5—5m。发育有两组节理裂隙,①组产状为217°∠80°,其间被粘性土充填,节理宽度约0.1—0.3cm,线隙率约2条/米,②组节理产状326°∠63°,其间无充填,节理宽度约0.1—0.2cm,线隙率约2条/米,其中②组节理面和岩层面组成x型剪结理,破坏岩体完整性,使岩体力学强度降低(见图5—1岩体赤平面投影图)由于评估区位于五里牌断层西侧,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地形陡峻,基岩褶曲作用及次生小断裂促进了岩石的破碎和风化,促使不稳定边坡的形成。坡体上节理裂隙切割大块岩体,使坡体上普遍发育危岩体,照片5-2BW1不稳定斜坡危岩体在自重作用及卸荷作用下产生岩体崩解和掉块,另外该斜坡由于修建坑口工业场地至主井公路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切坡(见照片5—2),在斜坡上形成3—6m厚的松散层岩土体,松散层物质组成为粉质粘土夹碎石、砾石、块石,结构松散,石质为强—中等风化灰岩、白云之灰岩、白云岩碎块,目前未进行任何工程防护措施,在水作用的冲刷、浸泡作用下,往往形成浅层坍、滑现象,而在植被遭受破坏后往往会有表层土体溜滑和滚石等现象产生,并为处在坡体下方的G3形成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见图5—2BW1剖面图)。潜在危害较大,现状不稳定。5.2不良地质作用5.2.1岩溶侵蚀作用评估区内出露二叠系下统栖霞茅口组地层,岩性主要为为碳酸盐岩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岩体具有一定的可溶性(见照片5-3)。照片5-3岩溶侵蚀作用岩溶形态多以石芽、溶槽、溶孔为主,其中溶槽和溶孔多沿岩石层面顺层发育,局部有岩溶漏斗发育。岩溶的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易造成矿坑突水灾害;区内未见较大规模的溶洞发育,一般不会产生岩溶塌陷等不良工程现象。岩溶塌陷发生的可能性小,其危险性小。5.2.2区内特殊土为红粘土,分布在区内洼地、山麓、山坡、谷地等地区,形成缓坡、陡坎、坡积裙等地貌,含水状态由地表向下呈从弱至强趋势,上部呈坚硬或硬塑状态。由于受基岩起伏的影响,土层厚度变化很大。区内未发现有土洞发育,但由于局部地段红粘土具涨缩潜势,在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下,破坏了土体的完整性,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造成沟岸坍塌、冲沟扩张及水土流失,危害较小。5.3其它环境地质问题前已述及,矿区地下局部地段已采空,采空区地表出露二迭系栖霞茅口组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地下埋藏着赋存于二迭系栖霞茅口组之中的矿层。据调查分析,采空区上方为红粘土夹碎石,顶板矿体分布区无预留柱,顶板易塌落。据调查访问,采空区附近房屋建筑有开裂和变形现象,房屋墙体开裂,地面变形痕迹清晰。矿山开采过程中,破坏了周围的自然环境,改变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对周围的地质环境形成一定的影响;矿山开采由于硐采方式,掘进时使用炸药,有一定矿尘排放,但矿山生产规模小,不会引起较大污染;矿山开采的弃渣排入溪沟中,废矿碴堆放不具规范性,既堵塞沟道又恶化环境,进而引发泥石流灾害或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质来源,对下游地下水及环境造成一定污染。5.4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小结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表现为发育1处地面塌陷(T1)及1个不稳定斜坡(BW1);T1为小型,现状不稳定,发展趋势不稳定,危害坑口工业场地及两户人家,危害性中等;BW1不稳定边坡坡体上危岩体发育,易发生岩体崩解和掉块,并在雨水的冲刷作用下,坡体局部往往形成浅层坍、滑,表层土体溜滑和滚石等现象产生。潜在危害较大,现状不稳定;不良地质作用表现为岩溶作用的发育及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岩溶形态多为溶槽、溶孔等,未发育有较大规模的溶洞,矿山受岩溶塌陷危害的可能性小;区内未见土洞发育,但局部地段红粘土具有涨缩潜势,在地表水的冲刷作用下,区内冲沟两旁红粘土侧向侵蚀严重,造成沟岸坍塌、冲沟扩张及水土流失,危害较小;采矿活动对环境地质形成一定影响,主要表现为矿尘排放及废渣石的堆放,现状危害较小,但应引起重视。6、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6.1矿山建设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铅锌矿为开采一定时限的矿山,开采规模不大,服务年限不大,矿山在逐步扩大生产及运营中将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险性,其主要形式为矿井开拓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采空区引起的地面塌陷和变形、矿山建设和运营中排放的污水对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矿尘排放对空气的污染以及废渣堆放形成的地质灾害等。6.1.1矿井开拓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6.1.1.1矿井开拓过程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矿区现状发育的地面塌陷处于老采空区内老巷道上方,巷道顶板相对薄弱,松散层厚度相对较大,岩土体结构松散,力学性质差,随着地下采空区面积的不断增大,巷道围岩应力条件不断发生改变,加剧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矿井开拓中,巷道围岩均为层状结构硬质岩组,围岩完整性、连续性较好,围岩类别主要为Ⅲ类,但局部地段可能受区域构造(五里牌断层)影响,岩层较破碎,掘进过程中采掘爆破震动,影响岩体的完整性,岩体遭受破坏,成块状、碎块状,巷道掘进中局部围岩产生冒落、片帮及小规模的垮塌的可能性中等,其危险性中等。即坑道的掘进,改变了岩体的应力平衡,破坏岩体的完整性,诱发巷道内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矿山所采的矿层均赋于属碳酸盐岩类的灰岩、白云岩、白云质灰岩中,岩体具有一定的可溶性,岩溶形态表现为溶槽、溶孔等,无较大的溶洞不良工程现象发育。岩溶作用相对较弱,由矿业活动而引发的岩溶塌陷的可能性小,危险性小。6.1.1.2矿井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1.地面塌陷铅锌矿为地下开采,开采标高2380~1900m,上覆岩层与底板岩层的原始应力平衡均遭到破坏,矿体围岩均为碳酸盐岩,垂直裂隙发育,将使采空区上覆岩层发生移动与变形,随着采空区面积的扩大,地表岩层移动变形也将增大,导致地表产生开裂、下沉、陷落,产生连续性破坏现象,地下开采,打破岩体的平衡,产生冒落,上覆覆盖层薄弱地段,引起地裂缝及地面塌陷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特别是在矿区老采空区附近由于松散层厚度较大,巷道顶板强度相对较薄弱,未预留保安柱,将加剧地面塌陷T1进一步扩大,可能性大,现状下危害到2家居民,危害程度中等,根据相似矿井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经验及对采空区地面塌陷监测的经验,预测矿井采空区地表最大沉陷量、倾角位移和水平位移变形量。假设矿井矿层以相当长的尺寸(达到充分采动)向前推进,直到采完为止,预测矿层推进过程中或采止线附近产生的最大地表移动变形值。采空区最大变形值计算公式:式中:—最大下沉值(mm);—最大倾斜值(mm/m);—最大曲率值;—最大水平移动值(mm);—最大水平变形值(mm/m);-下沉系数。与矿层倾角大小、开采方法和顶板处置方法有关,取=0.50;-矿层开采平均厚度(m),取=2.2m;-地表主要影响半径(m);-开采深度(m);取480m-岩石移动角,考虑采区状况,岩层产状取=64°;-水平移动系数,取=0.3;-矿层倾角;取70°根据上述公式预测采区地表变形量,通过初步计算,计算结果详见表6-1。从表6-1计算结果得出,采区地表最大沉陷值为820.8mm,最大倾斜值3.507mm,最大水平移动值为246.2mm,铅锌矿矿井地表最终变形不明显,分布于边界部位,矿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将首先发生移动与破坏,而后再传递至地表。采空区地表将出现地表裂缝,局部地段可能产生沉陷,并伴随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采用岩层移动角64°圈定了地表岩层移动线范围(见附图1),社的村民处于移动范围内,引起地面塌陷、房屋变形的可能性大,危险性大,应回填老采空区,供矿山开采时监测地表移动变形。矿山开采时应监测地表移动变形。并应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矿层地表变形计算结果表表6-1项目特征值最大下沉值Wm最大曲率值Km最大倾斜值im最大水平移动最大水平变形开采深度(m)矿层平均厚度(m)下沉系数(q)影响半径r(m)移动角β矿层倾角α水平移动系数b计算值4800.564700.32.滑坡、崩塌矿山地下开采是引起斜坡变形的外动力条件之一,特别是形成采空区以后,斜坡的外形及应力状态将发生改变,采空区的形成,岩体的应力破坏,应力重新分布,沿着薄弱地段变形贯穿地表形成地裂缝,在雨水的冲涮、浸润下,裂隙变化,沿着临空面产生崩塌;裂隙的变化、增大相互间连通,形成滑动面,下滑力大于抗滑力时,产生滑坡。其可能性较小,危险性中等。3.泥石流评估区内冲沟较发育,雕塑了评估区内的地貌特征,前已述及,本次主要调查冲沟4条,均青年期冲沟,冲沟沟谷多呈“V”字型,岸坡较陡,一般坡度30~50°,沟口有少量堆积物,岸坡一般较稳定,局部见坍塌。G1、G2造成水土流失,由于离主井排矸场较远,沟内平时无水流,固体物质储量较少,矿山开采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较小。G3冲沟经过主井旁的弃渣场,为季节性冲沟,沟谷岸坡较陡,沟谷侧蚀作用明显,两岸基岩出露,中上游偶见岸坡小规模坍塌及岩石掉块现象,目前不稳定,挖矿或工程建设的弃渣置于冲沟左岸,为G3冲沟提供足够的固体物质来源,暴雨季节有可能诱发泥石流,危及下游植被及公路,冲毁下游农田。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G4冲沟以下切侵蚀作用及岸坡坡面侵蚀作用为主,沟内无水流,沟谷内有一定碎屑物质储量,沟岸植被较差,岩体风化层较厚,土层松散,中上游见岸坡小规模坍塌,冲沟扩张现象明显,雨季可能因矿业活动把工程建设的弃渣、矿矸无序堆放于冲沟沟口而引发泥石流灾害,由于离主井较远,危害性小,危险性较小。6.1.1.3矿井开拓过程中诱发加剧矿坑涌水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矿山矿体围岩均为P1q+m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该岩层是矿山直接充水的含水层,其富水性强,大气降水常沿裂隙和漏斗流入地下面形成伏流而渗入矿坑,对矿床充水有较大影响,矿井开拓诱发矿坑涌水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内存在老采空区,都为最近放弃,部分老采空区内可能存有老窿水,开采过程中当巷道与老采空区贯通时,引发矿坑突发涌水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据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坑涌水量预测,矿井最大涌水量200m3/6.1.1.4矿井开拓中废渣排放、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及威胁目标矿山开拓中的废渣现均堆放于主井口附近的冲沟中,将对下游地下水产生污染,现今未作任何防护,随着矿山的开采,废渣方量将增加,若堆放不合理,易形成弃渣滑坡,在强降雨作用下,可能诱发形成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可能性中等,危害程度中等,危险性中等。6.2矿山本身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中等发育,共计2处,其中1处地面塌陷(T1),1处不稳定边坡BW1。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岩溶溶蚀作用及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现将矿山本身可能遭受这些地质灾害的危险性阐述如下:地面塌陷T1位于坑口工业场地东侧,处于老采空区内废弃巷道正上方。现状无直接危害,但它们将增大降水入渗系数和入渗量。随着采空区的扩大,地面沉陷变形的加剧,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的增多,降水入渗条件的改变及矿井地下水与地表水体、老窿水的贯通,最终可能会引发新的地面塌陷和矿井突水灾害,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和矿区村民财产安全,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BW1不稳定边坡分布于评估区西南部主井上方,坑口工业场地至主井公路内坡陡峭处,坡脚为C3冲沟,岩石风化强烈,强风化层厚1.5—5m。垂直裂隙发育,线隙率较大,其间被粘性土充填,发育“X”型剪节理,地形陡峻,区域构造(五里牌断裂)的发育影响岩体完整性,使岩体力学强度降低,岩体内节理裂隙的发育破坏了岩石的完整性,使坡体上普遍发育危岩体,危岩体的自重作用及卸荷作用下产生岩体崩解和掉块,易形成崩塌,危害主井安全,其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另外该斜坡由于修建坑口工业场地至主井公路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切坡,斜坡上形成3—6m厚的松散层岩土体,结构松散,具架空结构,目前未进行任何工程防护措施,在水作用的冲刷、浸泡作用下,往往形成浅层坍、滑现象,而在植被遭受破坏后往往会有表土溜滑和滚石等现象产生,并为处在坡体下方的G3形成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危害中等,危险性中等评估区内地层岩性以碳酸盐岩类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岩体具有一定的可溶性,岩溶形态多以溶槽、溶孔为主,多沿岩石层面顺层发育,局部发育岩溶漏斗。岩溶的发育有利于地表水的入渗及地下水的排泄,可能会引发岩溶塌陷等不良工程现象,在雨季时节由于地表水通过岩溶漏斗的入渗可能造成矿坑突水灾害。岩溶塌陷发生及矿坑突水灾害的可能性小~中等,其危险性小~中等。区内特殊土为红粘土,分布于洼地、山麓、山坡、谷地等地区,其网状裂隙很发育,局部地段红粘土具有展缩潜势,在地表水的冲刷和浸润作用下,降低了土体的强度等,易形成崩塌或滑坡灾害,造成沟岸坍塌及、冲沟扩张及水土流失,危害较小,危险性中等。6.3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小结矿山长期采矿活动将形成采空区,使地质环境发出变化,导致地面产生开裂、地面塌陷,挖矿或工程建设的弃渣置于冲沟沟岸雨季可能形成泥石流灾害。诱发地质灾害的复活并诱发形成新的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区内岩溶作用相对较弱,由矿业活动引发岩溶塌陷的可能性较小,危险性小;矿井开拓过程中,将诱发冒顶、片帮、底鼓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矿井开拓诱发矿坑涌水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废渣弃石无序排放,污染下游地下水,诱发形成弃渣滑坡,进一步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7、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7.1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分区结合矿山地质环境条件,矿业活动中遭受现状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加剧或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以及现状地质灾害、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危害对象、损失等,根据云国土资环[2003]292号文件附件《云南省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规定,将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为危险性中等(Ⅱ)、危险性小(Ⅲ)两个级。依据评估区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及矿业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危害的对象,将评估区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Ⅱ)区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Ⅲ)区两个区段。7.2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1.危险性中等(Ⅱ)区该区分布于评估区中部,包括主采区及地面设施,面积3.8km2,占评估区面积53﹪,(Ⅱ区内属于亚热带高原性季风气候,长江水系,构造溶蚀、侵蚀中山地貌区,地形较陡,地形坡度一般16~40°,出露地层为二迭系下统栖霞茅口组,岩性主要为中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地表松散层为第四系红粘土、碎石,呈散体状,岩体为块状结构较硬岩组,局部为层状结构较坚硬岩组,岩体多缓倾。区域构造位于五里牌断裂西侧,阿鲁块向斜北翼之东。经过评估区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现状下发育1个地面塌陷(T1)及1个不稳定边坡(BW1),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岩溶侵蚀作用及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地面塌陷T1紧邻坑口工业场地东侧,处于老采空区内废弃巷道正上方,地表松散层厚度相对较大,巷道围岩力学性质差,地下矿山开采,使地下形成采空区,顶板土体结构松散,有明显的涨缩潜势,现状不稳定,发展趋势不稳定,危害坑口工业场地及两户人家,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BW1边坡分布于评估区西南主井上方,坑口工业场地至主井公路内坡陡峭处,岩石风化强烈,x型剪节理发育,岩体在自重应力作用下产生岩体崩解和掉块,该斜坡由于修建坑口工业场地至主井公路时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切坡,在斜坡上形成3—6m厚的松散层岩土体,具架空结构,目前未进行任何工程防护措施,在水作用的冲刷作用下,往往形成浅层坍、滑现象,并为处在坡体下方的C3形成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潜在危害较大,现状不稳定,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中等;区内岩溶的发育有利于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排泄,易造成矿坑突水灾害,岩溶塌陷发生的可能性小,其危险性小;区内洼地、山麓、山坡、谷地等地区分布红粘土,网状裂隙很发育,虽未发现有土洞发育,但由于局部地段红粘土具有涨缩潜势,区内冲沟两旁红粘土侧向侵蚀严重,造成沟岸坍塌及、冲沟扩张及水土流失,危害较小,危险性中等。矿区地下局部地段已采空,采空区附近房屋建筑有开裂和变形现象,房屋墙体开裂,地面变形痕迹清晰;巷道围岩均为块状较坚硬的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不易诱发冒顶、片帮、底鼓等地质灾害,但由于岩体垂向裂隙较发育,局部地段因受采矿爆破震动影响,可能引发局部地段的小规模崩塌或掉块等现象;随着矿区井下开采量的增大,采空区将逐渐增大,将诱发地表产生移动变形,出现地裂缝,局部形成塌陷,促进滑坡、崩塌的产生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评估区内冲沟较发育,C3冲沟经过主井旁的弃渣场,中上游偶见岸坡小规模坍塌及岩石掉块现象,目前不稳定,采矿或工程建设的弃渣置于冲沟左岸,为C3冲沟提供足够的固体物质来源,暴雨季节有可能诱发泥石流,危及下游植被及公路,冲毁下游农田。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C4冲沟以下切侵蚀作用及岸坡坡面侵蚀作用为主,沟岸植被较差,冲沟扩张现象明显,雨季可能因矿业活动把工程建设的弃渣、矿矸无序堆放于冲沟沟口而引发泥石流灾害,由于离主井较远,危害性小,危险性较小。矿区水文地质中等,矿床地下水类型以岩溶水为主,含水层之间水力联系相对较好,水动力条件较强,由于矿区内存在有老采空区,老采空区内可能存有老窿水,加之区内广泛分布碳酸盐岩,岩溶现象普遍发育,随着矿井的开拓,当采掘巷道与老采空区贯通和雨季时节由于地表水随岩溶裂隙下渗,遭受或加剧矿坑突发涌水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采矿所产生的弃渣现状下均溪沟无序堆放,若不做任何防护,易形成污染源而污染地表土体及地下水,并且有诱发形成弃渣滑坡和为泥石流提供固体物质来源的可能。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地质灾害一般不发育,矿山开发诱发及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地质灾害防治难度中等,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可减轻其危害,本区矿山开采适宜程度性评价为基本适宜。2.危险性小(Ⅲ)区除(Ⅱ)区以外的区域,面积约3.4km2,占评估区面积47﹪,区内岩性简单,岩相稳定,地质构造简单,地形地貌类型单一,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良好,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复杂,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一般,坡体植被覆盖较好,现状下地质灾害不发育,不良工程地质作用主要为区内洼地、山麓、山坡、谷地等地区分布红粘土,网状裂隙很发育,虽未发现有土洞发育,但由于局部地段红粘土具有涨缩潜势,区内冲沟两旁红粘土侧向侵蚀严重,造成沟岸坍塌、冲沟扩张及水土流失,危害较小,危险性中等;巷道围岩力学强度较高,开拓中诱发冒顶、片帮、底鼓的可能性小,但由于采矿活动中受爆破震动影响,可能造成局部地段产生小规模的掉块或垮塌,危害性小;随着矿山开采量的增大,采空区将逐渐增大,将诱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危险性小;矿区水文条件中等复杂,矿区围岩为强含水层,地下水位埋深浅,矿井开拓加剧或诱发矿坑突发涌水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本区岩溶作用在区内广泛分布,其发育形态以溶槽、溶孔为主,无较大规模的岩溶现象存在,岩溶作用稳定,矿山在开采活动中遭受或加剧岩溶不良地质作用的危险性小。7.3小结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划分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和地质灾害危险性小两级。依据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地质环境条件及矿业活动诱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危害的对象等,将评估区划分为危险性中等区(Ⅱ)和危险性小区(Ⅲ)两个区。危险性中等区(Ⅱ)区内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类型为地面塌陷和不稳定斜坡两种,现状下未造成较大危害。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岩溶侵蚀作用及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随着采掘巷道的进一步延伸,加剧或诱发矿坑突发涌水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险性中等;废、弃渣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并且易污染地表土及地下水。矿山地质环境条件中等复杂,现状地质灾害一般发育,矿山开发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对地质灾害防治难度中等,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可减轻其危害,本区矿山开采适宜程度评价为基本适宜。危险性小(Ⅲ)区现状地质灾害不发育,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特殊土工程地质问题。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甚微,本区矿山开采适宜程度评价为适宜。(Ⅱ)区矿山开发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中等,危害性中等,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可减轻其危害,矿山开采适宜程度为基本适宜,(Ⅲ)区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小,危害性小,矿山开采适宜程度为适宜。评估区内岩溶作用稳定,矿业活动遭受其产生的危害性较小。故本矿山开采适宜程度总体适宜程度评价为基本适宜。8、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对比分析与评估8.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效益评估铅锌矿矿层稳定,构造较简单,出露条件好,可采储量约150万吨,资源量基本可靠,作为小型矿山开采,对满足省内、省外发展对铅锌矿的需求,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铅锌矿的开采,势必破坏原有的自然平衡,对当地地质环境形成一定影响,主要是矿井开拓、地面设施的修建、矿弃石堆放,将改变地表形态,毁坏少量植被。矿区为地下(井下开采),地表坑口开挖规模不大,对山坡形成一定的破坏,对周边的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危害。弃渣的无序堆放及矿尘对下游地下水、土壤及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但只要采取有效防治措施后,可最大限度减轻资源开发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本矿开发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为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持,对矿山开发创造有利条件,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地质环境保护共同发展提供了保障。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与地质环境保护工作是可以相互和谐共同发展的。8.2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效益评估评估区核实工业储量200万吨,可采储量按75%,回采率计算为150万吨,年生产规模5万吨,矿山服务年限为27年,铅加锌平均品位12%,选矿回收率75%,贫化率15%计算,年产铅锌矿(5%)337.5吨,售价3万元/T,则年销售收入1012.5万元,年利润为250万元,投资回收期约4年,可见该矿山投资效益明显,经济可行。矿区为边远落后地区,经济十分落后,矿山的开发为当地交通、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贡献,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总之,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将推动矿区附近的经济增长,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8.3小结铅锌矿的开采,对当地地质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在矿井开拓开采中,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可避免或减轻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危害。矿井合理的开采,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将推动矿区附近的经济增长,并起到良好的社会效益。9、评估区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措施9.1地质灾害防治措施1、科学、合理地按国家相关规范、规划,设计矿山开发方案,矿山建设运营中严格按设计实施,并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作为矿山建设、运营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应有专人负责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工作,建立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和治理的安全责任体系,当地行政主要部门应加强监督。3、应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采区预留足够数量及强度的保安矿柱,开采中严格控制爆破当量,防止破坏岩体完整性,控制围岩强度的降低。4、对采矿井巷采取合理的支护措施5、建立完善的疏排系统,对不符合规定的废水净化处理后再排放,加强生产、生活垃圾的管理。6、对地面塌陷T1及周围形成采空区应加强监测,并进行回填,防止雨水浸入。7、采矿中应注意对矿体围岩的保护,对采空区进行回填处理。8、对遗留弃渣应修建拦渣坝拦挡及固化处理,防止弃渣诱发加剧地质灾害,已排放至溪沟中的弃碴应进行清理,以防阻塞河道。9.2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方案及措施为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矿山建设和开采中,应采取下列措施,减轻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危害,保护和恢复地质环境。1、贯彻地质灾害防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对现有地质灾害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少灾害的发生。2、严禁矿山范围内乱采、乱伐,保护好森林植被,植树种草,增加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回填好现降裂缝及塌陷,保护好山地及山林植被,加强弃渣管理,积极进行综合利用,减少弃渣排放。3、防止或降低因矿山开采诱发、加剧地面与斜坡变形,产生开裂及沉降塌陷,并及时而有效地治理,保护好山林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矿山建设注意选择选择适宜场地,控制切坡宽高比,避免或减少切坡诱发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4、矿坑中排出的废水必须净化处理,严防不合格的污水外排。5、矿山停采后,应对矿山环境进行恢复,根据本矿区实际情况。矿山主要是恢复植被弃渣整治和矿井回填,对植被破坏地段进行植树造林,对弃渣进行整治,采取挡护措施及固处理,对矿井及采空区进行回填、封闭。6、对采空区附近建筑加强监测,必要时对采空区附近居民进行搬迁。9.3弃渣场地运行和管理措施本矿山为小型矿山,末建有选厂,不存在尾矿的管理,对采矿形成的废渣,原则上应回填至采空区,需排放地表的,必须修建渣库,对目前排放至冲沟中的废渣应进行清理,防止淤塞河道。并由矿主经常对渣库进行检查,并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排渣场运行管理制度。矿业主管部门还应专人负责监管,对违反管理制度的采矿人实行重罚,并真正做到难破坏,难治理。10、结论与建议10.1结论1、水磨镇铅锌矿属小型矿山,为一般建设项目,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总体为中等复杂,本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级为三级。2、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分组为第一组。3、评估区现状地质灾害发育地面塌陷1个,不稳定边坡1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