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名校导学案_第1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名校导学案_第2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名校导学案_第3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名校导学案_第4页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9《鱼我所欲也》名校导学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教师之家:客服QQ2944937479PAGE部编版教师之家:客服QQ294493747919、《鱼我所欲也》导学案孟子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子并背诵两文。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其现实意义。二、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翻译重点句子并背诵全文。三、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四、文学常识1、《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并称。2、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重点字词及文章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同时得到),舍(舍弃)鱼而取(选取)熊掌者也。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亦我所欲也;义(正义,大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比……更重要)生者,故不为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也;死亦我所恶(wù,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祸患,灾难)有所不辟(通“避”,躲避)也。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然而我所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事情,但所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所以有祸患我也不躲避。如使(假如,假使)人之所欲莫(没有,不)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手段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为严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由是(通过这种方法,采用某种手段)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因此,由此可见)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想要的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事情比死亡更为严重(那就是“不义”)非独(不仅仅)贤者()有是心(这种本性)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不丢掉,不丧失)耳()。不仅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一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和下文的“豆”都可以解释为碗)食,一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助词)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用脚踢)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也。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万钟(指高位厚禄)则不辩(通“辨”,辨别)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有什么益处)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侍shì奉),所识穷乏者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我与(通“欤”,语气词)?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乡(通“向”,从前)为(宁愿,宁肯)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介词,为了)宫室()之美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从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是(此,这种做法)亦不可以已(停止,放弃)乎?此之谓(相当于“称作”“叫做”)失其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文章内容探究1.文章用“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2.“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文章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4.《鱼我所欲也》中,“所识穷乏者得我欤”一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孟子亲民爱民的民本思想,与此同时,在孟子看来,即使是出于用之于民的目的,也不能“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你认为其中的道理是什么?5.儒家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阅读选文第一段,想想第一段中哪一句和这一观点相近,并写下来。6.本文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7.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性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试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从本文中选取)。8.结合现实生活,给本文补充两个论据。9.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10.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七、课堂笔记八、满分作文欣赏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晨风习习,琼枝带露,啊,又是一个大雾天。家乡的雾没有峨眉山的雾那样厚、那样秀,也没有黄山的雾那般奇丽渺远、变幻莫测,但我最欣赏的还是家乡的雾。我的家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的会稽山麓,这里层峦叠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这里的雾有它独特的魅力。家乡的雾白得美,白得朴素。像瑞雪一样的白吗?它没有。它白中略灰,白里泛青,比白雪美多了。可不是,浓雾沉睡在青山秀水之间,汲取了山间草木的灵气,不要打扮得更秀美了吗?这样的白雾只配乡村才拥有,任何丹青高手,也很难调得出来吧?家乡的雾白得自然,白得真诚,我真想抓一把在手中,甚至拥它入怀,把它点染在画纸上,不时地欣赏它。家乡的雾浓得深,浓得纯,丝毫没有城市中的雾那般含有油烟味。它很可爱,尽管行人相隔几步时,只能闻声,而不能见人,吸入一丝雾气,清凉清凉的。我们背着书包上学堂,浓雾飘上了我的前额,和我亲吻,我没法回避,这个多情的女子啊,你是在渲染你的热情和好客吗?望望四周,雾茫茫的一片。或许有人会感到憋闷,看不到连绵逶迤的群峰,看不到苍翠茂盛的竹木,可我不在乎。浓雾变幻着,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