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两篇》教学素材(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1页
《短评两篇》教学素材(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2页
《短评两篇》教学素材(安徽省市级优课)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备课大师语文备课大师《短评两篇》相关资料一、让人喜爱的奇葩专栏评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兴起的一种个人署名的评论形式。较早出现的专栏评论有: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的《大家谈》,1978年7月《解放日报》创办的《解放论坛》。特别是1980年1月2日《人民日报》创办的《今日谈》问世,在社会上引起广泛注意。这之后,专栏评论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大小报刊上纷纷出现。影响较大的有《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中国青年报》的《求是篇》、《瞭望》周刊的《时事杂谈》、《半月谈》的《谈天说地》、《光明日报》的《世纪风》、《新民晚报》的《今日论语》、《羊城晚报》的《街谈巷议》、《经济日报》的《王府井随笔》……专栏评论的选题十分宽泛。国家大事,个人见闻,凡属群众关心的问题,凡属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都是专栏评论的话题。在写法上,专栏评论总是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据事说理,虚实结合,由此及彼,联类生发。概而言之,专栏评论具有新闻性──它总是针对现实生活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发言;专栏评论具有政治性──它所论及的问题,往往与当前的时事政治有关;专栏评论具有群众性──它总是面对最广大的群众说话,讲群众想讲又想听的话,同时特别注意行文通俗化;专栏评论具有文艺色彩──它讲究文采,善取类型,注重形象化说理。故而专栏评论被称为“文艺性的新闻短论”。这些年,各地报刊上几乎都开设了专栏评论的栏目。各地各报刊的专栏评论也各有特色,可谓八方争艳,难分上下高低,只让人觉得灿烂一片,已真正成为人们喜爱的奇葩。本书所选的数十篇文章,不过是沧海一粟。但从这“一斑”或说“数斑”中,却不难看出专栏评论受欢迎的原因。(一)感应敏锐,战斗性强。鲁迅说:“现在是多么迫切的时候,作者的任务,是对于有害的事物,立刻给予反响或抗争,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且介亭杂文·序言》)在这一点上,专栏评论与杂文是一样的。因为要对“有害的事物”立即给予反击,感应不敏锐自然不行;同时,因为它对有害事物的反击和抗争又是短兵相接式的,没有战斗性自然不行。比如《台上他讲台下讲他》,抓住现实中一些人“嘴上一套,行动一套”的表现指出:这样的干部多了,就会失去民心。可谓砭时弊“不留面子”。比如《“清水衙门”有赃官》,针对挪用、侵占教育经费的事进行了及时批评……这些文章,或针砭时弊,指明方向,或剖析事端,辨明事理,或对歪风邪气、坏人坏事,无情鞭挞,以儆效尤,起到了鼎新革故,激浊扬清的作用。(二)即事生议,出奇制胜。专栏评论讲究的是有感而发,据事说理:由事实引发议论,以事实论证观点。这就要求,所选之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共性,同时要求所生发出的“议”新颖。离开了新颖的“议”,就算百分之百正确,也没有多大价值。许多专栏评论,之所以“时过境迁”依旧能给人启发,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在于,不仅能即事生议,且能出奇制胜。比如《谨防“精神贿赂”》一文,所批评的是人们已反复批评过的溜须拍马现象,但与以前类似题材的文章所不同的是,作者没有局限于品质方面的分析,而是把它上升到“精神贿赂”的高度加以剖视,让人感觉耳目一新。比如《“对策”也可当镜子》一文,所批评的也是人们已多次批评过的“下有对策”现象,但不同的是,作者把视角转向政策本身的漏洞并加以剖析,开启了一种新的思维。(三)以小见大,文约意丰。专栏评论要反映社会重要问题,要成为“时代的眉目”。但专栏评论短则二三百字、四五百字,长则千余字,杂志上的专栏评论一般也大多以两千字为限,以这样的篇幅,要对当前政治、经济形势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发表意见,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小有小的优势”,“小的也是美丽的”,正如鲁迅在《准风月谈·后记》中说的:“太重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的,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这一木一石呢?”从“巨大的建筑”中选“一木一石”,以反映时代“伟大的变动”,正是专栏评论的长处。这在本章中往往就表现为以小见大,文约意丰:从小的题材中引出大道理,集中一点往深处开掘。比如获1981年全国好新闻奖的评论《调整三发》。文章讲了生活中的三件小事:一是长跑时一开始就猛跑,往往不易得好成绩;一是上公共汽车时一齐往上面挤,反而影响开车时间;一是孩子病了,休学后又考上了大学。由此引申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三条大道理:要量力而行,不能一哄而上,退才能更好地进。也因其是由“小”生发出的道理,又让人觉得实在、形象、具体、深刻。(四)视野开阔、灵活多样。宇宙之大,野草之微,涉笔成趣,给人启示。比如《一个小小的调查》,由众多青年人戴着贴有外国商标的太阳镜招摇过市想到媚外思潮;《调整“三发”》讲的是国民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开会就是开会》则是批评借开会揩公家油的歪风;《老当“易”壮》说的又是用人问题……专栏评论的另一个特征是看问题比较全面,既看到了社会的主流或中心,也看到了社会的支流或苗头;既看到了事物的主要倾向,也看到了事物的非主要倾向;既看到了问题的正面,也看到了问题的侧面。比如《穷户更要有“至亲”》一文,就是针对当时农村中一种新的苗头、一种偏向──“干部只跑富户家不跑穷户家”立论的;《从雄鸡过江到罐头进城》一文,则从事实的变化中看到了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农产品加工业的广阔前景;《滴血的斧头不是诗》一文,又从顾城死后报刊的浮躁炒作中,看到了一种不良的舆论导向……视野开阔,灵活多样,表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就文体风格来讲,或近政论,或近随笔,或近散文;就语言风格来讲,或高屋建瓴,慷慨激扬,或朴实平易,娓娓动听,或尖锐泼辣,笔锋犀利,或亦庄亦谐,幽默风趣;就谋篇布局来看,或画龙点睛,即事生议,或层层剥笋,因果论证,或波澜起伏,多侧面展开,或以书信式、自白式,正话反说,反话正说……妙笔生花,不拘一格,让人美不胜收。(选自刘根生编著《新闻评论范文评析》)二、梁启超与《新民丛报》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他亲自创办和积极支持过的报刊有17家,撰写各类文章1400万言,被誉为“言论界之骄子”。曾用笔名有哀时客、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四十余个,是清末影响较大的资产阶级报刊宣传家之一。《新民丛报》于1902年2月8日在日本横滨创刊,是改良派在境外的办报实践之一,梁启超担任主编。《新民丛报》的命名,取意于《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创刊号上,梁启超开始以“中国之新民”的笔名,发表他的脍炙人口的长篇政论文《新民说》,强调“新民为今日第一急务”,大力鼓吹人们都要摆脱封建奴性,树立独立、自由和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激励人们都要具有“自尊”“进步”“利群”以及“进取冒险”等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前期的《新民丛报》发表了许多高谈革命的文章,着力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政治学说,言论激进,对中国知识界发生很大影响。但是,自1903年底梁启超赴美洲游历考察以后,公开宣布不再谈革命,反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言论变得“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新民丛报》于1907年8月停刊,共出版96期。三、《奴隶与盗贼》评析(肖燕雄)这篇发表于《新民丛报》的时评只有154字。揭发事实,指斥丑态,抒发爱国热情,确属佳作。言论开头概写新闻事实,然后精湛地刻画了慈禧在外国人面前恭顺备至的丑态,用一个比喻把慈禧骂得痛快淋漓。接着举了两个事实论据,进行揭发印证。随即笔锋一转:“民间如顺从朝旨乎,则奴隶而已矣。”紧接着深入一层:“奴隶犹可,两重奴隶,何以堪之!”就是说,人民若是顺从了,不仅是清廷的奴隶,而且是外国帝国主义的奴隶。下面,对偶并举,进行第二重意思的分析,朝廷把百姓推入了非奴隶即盗贼的境地,真是太可悲了。文章层递思路非常清楚,感情充沛,批驳有力。(《百年新闻经典》,湖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四、有关《台上他讲台下讲他》这一篇短评,原载1982年10月19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