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总论医学心理学: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的科学,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的科学①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②根据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③它即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④也重视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医学心理学的应用范围:①防治心身疾病②解决伤残,缺陷,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存在的心理行为问题③解决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④对健康人群的心理健康保健⑤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基础学科、应用学科相关学科:①临床心理学:借助心理测试对病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评估并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等途径调整和解决个人的心理问题②咨询心理学: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观点。咨询过程及技术方法的学科倾向于解决个人的烦恼、对基本正常的人提供职业咨询及专业选择评估③异常心理学:研究的是病人的异常心理活动与病态行为④健康心理学:增进心身健康和预防各种疾病预防医学的分支⑤行为医学:将行为科学技术与生物医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将行为治疗方法应用到医学临床及常见的不良行为⑥心身医学:心理学相似学科研究心身疾病⑦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与各种行为引起的生理变化的机制的一门学科自变量是心理和行为活动因变量是生理或生物学变化过程⑧神经生理学脑的神经过程与心理活动的关系是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基本问题⑨护理心理学心理现象:人们的心理过程和人格特征包括心理过程中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特征中能力、气质、性格学习目的: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及应对人生难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领域:①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病因和治疗学的研究问题②研究如何解决疾病发展,治疗与康复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③研究在医疗过程中如何建立人性化的医患,护患及其他人际关系④研究医疗技术领域中涉及的心理问题.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心理与生理统一原则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就必须从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全面分析个体的心身状况,坚持心理与生理统一的原则②系统原则③定性与定量统一的原则定性对研究对象有质的认识,定量为定性提供可重复操作和检验的依据④客观性原则⑤发展原则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研究者通过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心理行为规律心理学调查法: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方式心理测验:常作为评定心理或行为变量的工具和主要定量手段实验法:在一定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起对心理,生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医学模式:①对待疾病和健康的主导观点和思维方法②影响着医务工作者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影响到医学实践的结果③带有一定倾向性、习惯化的风格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与个体的生物学变化的相互关系强调一种疾病必然能从生物学角度找到一种原因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①人同时具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强调生理和心理是相互联系的整体②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个体生存环境对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③强调个体的心理因素在适应和调节活动中具有能动作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疾病和健康的影响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营养和代谢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应激因素、人格因素、行为因素(行为方式)社会因素:疾病预防、治疗、保障公共卫生心理学基础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喜、怒、哀、乐、忧、思、恐)意志过程(有意识的确定目的、克服苦难、调节和支配自身的行动)心理现象: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观点)个性特征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自我意识系统心理本质: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映意识①个人运用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等心理活动对自己的身心状态与环境中的人事物的变化的综合觉察与认知②它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三方面的心理过程意识的特征存在性:意识的发展总是取决于每一时刻的当前社会环境能动性:人的意识能够能动的作用于自身和周围环境统一性:人在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上,对个体自身的认识上,以及个体自身发展上的统一界限性:说明人具有对自我的意识认知过程感觉:是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感觉的基本特征:1)感受性与感受阈限2)感觉的适应3)感觉的相互作用4)感受性的补偿与发展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知觉的基本特征:选择性:对外来信息进行选择并作进一步加工的特性,是知觉最基本的特点整体性: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多个个别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映象仍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的过程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①识记:记忆开端,是反复感知对象,并在头脑中留下痕迹的过程。它是保持的必要前提识记是以信息的背景与关系为基础的,立足于各种背景关系中②保持:保持是识记过的信息在人脑中存储,并得以巩固的过程保持是以信息的相互联系为基础的,扎根于各种背景关系中③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仍能被认识的过程④回忆:是把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回忆和再认是以信息的背景与线索为基础的,扎根于各种关系背景中记忆的分类:瞬时记忆:暂时停留在0.25-2秒钟鲜明的形象性短时记忆:信息在头脑中停留5秒-2分钟瞬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长时记忆:经过深入加工在头脑中长期贮存的记忆长时间记忆的内容是个体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保持一段时间注意: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具指向性和集中性遗忘的定义、相关因素及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记忆的内容不能再保持或提出时有困难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①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②遗忘的多少与记忆材料的性质和长度有关系抽象的材料、无意义的材料、语言材料、记忆材料长度越长遗忘的越快③遗忘的多少与个体的心理状态有关系④遗忘与个体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方式的关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进行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特征:间接性:表现在它是借助其他事物为媒介简介的认识事物概括性:1.对一类事物共同本质特征概括性的认识2.对事物之间规律性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的分类:根据思维方式,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聚敛性思维和扩散性思维根据独立程度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过程: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与推理等心理活动注意:指心理活动对外界某种事物或自身的指向和集中,具指向性和集中性。情绪和情感的概念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不同内心体验,及伴随心身变化特点:以需要为基础、具有两极性情绪和情感的联系与区别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区别:1)情绪与人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2)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不稳定;情感一般不受情境影响,稳定深刻3)情绪比较强烈,带有较大冲动性和明显外部表现,倾向无意识行为反应情感体验常常较弱,一般不带有冲动性,有意识的行为反应情感的生理基础(1)情绪是适应生存的工具(2)激发行为动机(3)心理活动的组织作用(4)成为人际交往工具主要情绪状态:1)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具有渲染性的,影响整个人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3)应激,是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产生的极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主要情感状态: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情绪被看作是身心联系的桥梁与纽带1)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2)通过边缘系统影响内分泌代谢功能3)通过激素影响人体免疫功能。意志及意志活动的定义意志:自觉确定目的,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活动:人的意志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受意志支配的行为称为意志行为意志特征意志的特征:1)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目的性意志活动的前提2)意志行动往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意识活动核心3)随意活动是意志行动的基础意志品质1)自觉性2)自制性3)果断性4)坚韧性人格个体在适应社会生活的成长过程中经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而稳定的身心结构具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各种生理特点与心理活动特性的总和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在社会生活的人际关系得以体现人格的基本特征1.人格的独特性与共同性2.人格的稳定性与可塑性3.人格的整体性:4.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人格的心理结构:1.人格的倾向性: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的倾向性认知过程的倾向性情感反应与心境的倾向性意志特征与行为方式的倾向性2.人格的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3.自我意识人格的倾向性:1.需要:(1)定义:个体对生理和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的反映是个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2)分类:①生理性需要②社会性需要(3)马斯洛需要层次论的内容及意义:认为每一个人都存在一定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就是人的潜能或基本需要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应该得到释放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归属和爱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意义:①五点需要不是并列的,而是按照顺序上升的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得到满足以后,追求上一级的需要就成为驱动行为的动力但这种需要层次逐级上升并不完全遵照全或无的规律并非一种需要完全满足以后另一种需要才会出现②揭示了人的需要存在着不同的层次,重视人的自我价值和内在潜能的实现忽视了社会因素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忽视了人的多种需求往往是同时存在的、互相制约的2.动机驱使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满足需要、达到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是需要的启动状态三种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种类:依需要的种类进行分类:生理性、社会性依动机内容性质进行分类:高尚、卑劣依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分类:主导、从属依动机产生的原因分类:外在、内在动机的冲突:概念:在同一时间内人们常常存在两种或多种非常相似的或相互矛盾的动机主要类型:1)双驱式冲突,指对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目标难以取舍2)双避式冲突,两个可能威胁个体的事件不能全部回避,为回避其中一个必须忍受另一个3)趋避式冲突,对同一事物既有亲近的愿望,又有避开的愿望4)双重趋避式冲突,双重接近-避式冲突人们常常都会遇到多重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有利也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所产生的冲突挫折动机受到干扰阻滞、被迫暂时放弃或完全受阻所导致的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影响承受挫折能力的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3.能力个体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一个人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达到的水平分类:1)一般能力(普通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2)特殊能力(专门能力):数学能力、写作能力、运动能力、空间想象能力1)实际能力:已经表现出的能力2)潜在能力:潜在的能力通过个体的发展与成熟,潜在能力可以转变为实际能力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营养因素、教育、社会实践4.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常与人的生理素质有关很大程度源于先天遗传,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气质分类1)胆汁质,精力充沛,易于冲动2)多血质,活泼敏感,好交际,注意力易转移3)粘液质,安静稳重,注意力稳定,善于忍耐4)抑郁质,孤僻,行动迟缓,情感反应慢而强,善于察觉细小事物5.性格性格是个体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性行为方式是个体在活动中与特定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格的核心特征性格的特征:1)态度特征:所谓态度是指个体对待事物的心理倾向。2)情绪特征:指个体在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中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3)意志特征:主要表现在意志及相应的行动中。4)理智特征:指个体认识活动的特点及风格。性格与气质的关系①气质受先天性遗传比较明显不容易改变性格是后天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发展出来的②气质形成较早不易改变性格形成较晚比较稳定但比气质变化要快③气质影响性格的动态方面以及性格形成的速度第六节自我意识:概念:个人对自己作为主体和客体存在的各方面的意识,包括对自己感知觉、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对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尤其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意识,以及对自身状态的意识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的社会性、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自我意识的同一性第三章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健康的概念: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的虚弱现象而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是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的社会、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环境的发展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基本心理条件)2.情绪良好3.人际和谐4.适应环境5.人格完整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心理特点一个人从出生,经历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的发展过程.个体心理与发展的特点:1.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2.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3.早期的发展重于后期的发展4.发展模式中存在个体差异性1.胎儿期及婴幼儿期(1)胎儿期(2)婴儿期0-1岁2.幼儿期:3-6岁运算前期①自我中心②万物有灵论②符号功能3.儿童期:6-12岁智力发展最快时期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逻辑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4.青少年期:12-18岁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发展逐渐独立思考5.青年期:18-35岁生理发育成熟趋于稳定心理逐渐成熟:智力发展进入顶峰;情感体验进入最丰富时期,情感内容越发深刻;个体意志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性格基本定型.6.中年期:35-60岁①生理功能逐渐减退②心理功能继续发展中年人的认知特点情感和意志提高更年期(围绝经期):即中年期后期,使个体从成年向老年的过渡。女性45-55男性50-607.老年期:生理功能逐渐衰退.心理变化,各种感觉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情绪趋于不稳定;男女两性出现同化趋势性心理健康:指性心理活动的良好状态。是合理的性动机、科学的性知识、健全的性生理、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性道德的统一体。第五章心理评估心理评估的概念、内容及应用心理评估: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的心理品质及水平做出的鉴定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心理过程个人格特征信度、效度、常模:智商含义智商是智力量化单位,通过智力测验将智力水平数量化、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比较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及构成1)言语测验2)操作测验明尼苏达多向人格调查表的主要内容4个效度量表和10个临床量表:T分高于70则认为该量表测量的被试者存在所反映的精神病理症状效度:疑问、掩饰、效度、校正分临床:疑病量表、抑郁量表、癔病量表、精神病态偏离量表、男子气或女子气量表、妄想量表、精神衰弱量表、精神分裂症量表、躁狂症量表、社会内向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神经质维度(N)调查情绪稳定性。N分高反映被试者焦虑、抑郁和较强烈的情绪反应倾向内外向维度(E)调查内向和外向人格特征。E分高反映被试者个性外向,好交际,热情E分低则反映被试者个性内向,具有好静、稳重、不善言谈等特征精神质维度(P)测查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P分高时可能具有孤独、缺乏同情心、好攻击等特征,也可能具有与众极其不同的人格特征第六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1.应激及心理应激的概念应激:是个体面对环境变化对机体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的反应它包含刺激物、反应、状态三方面含义心理应激:是一个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多因素作用过程涉及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变量或影响因素涉及生理改变、心理行为改变的反应过程生物应激理论—一般适应综合症的特征塞里一般性适应综合征:有害刺激作用于个体都会导致一种非特异性的,特征性地涉及全身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三个阶段:警戒期、适应阻抗期、衰竭期警戒期:面对有害刺激,集机体唤起各种防御能力的动员阶段。适应阻抗期:机体通过提高自身整体结构和功能水平增强对有害刺激的对抗能力。衰竭期:若有害刺激持续作用于机体或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集体会丧失其防御能力转入衰竭阶段,出现出现不可逆转的组织器官病理改变。应激源的概念及及几种常见的应激源应激原:指个体在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可以导致心理应激和损害健康的刺激物可分为躯体应激源、心理应激源、社会应激源、文化应激源应激的中介机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系统、个性特征(核心)社会支持的概念及分类社会支持:社会各方面对个体的支持,包括亲友、同事等以及家庭、单位等社团组织对个体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包括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人支持三类。生理中介:应激系统、细胞与分子机制2.应激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反应生理反应:神经、内分泌、免疫心理反应:情绪:1)焦虑2)恐惧3)抑郁4)愤怒认知:1)偏执2)灾难化3)反复沉思4)闪回与闯入行为:1)逃避与回避2)无助与自怜3)退化和依赖4)敌对攻击5)物质依赖1.急性应激状态(ASD):遭遇强烈的精神刺激以后数分钟至数小时起病,出现短暂的应激反应,大多历时短暂症状特点:核心症状(创伤后重现体验、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分离症状一般表现精神病症状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在遭受异乎寻常的毁灭性或灾难性打击后延迟性出现并持续性存在的精神障碍症状特点:反复体验、回避与情感麻木(核心症状)、过度警觉、症状常在创伤时间后发生3.适应障碍:个体经历应激事件后出现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障碍研究应激的三条途径: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的刺激物应激使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应激是应激原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第七章心身疾病心身疾病的概念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心身疾病的范围与分类:1)传统医学上的心身疾病。主要涉及受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与器官。2)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即对躯体疾病产生不良影响的心理及行为因素。3)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由躯体疾病引起,也称之为继发性心身障碍。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1)心身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理社会因素,诊断时应明确其与躯体症状发生的时间关系。2)躯体症状有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存在已知病理生理学变化,诊断应注意二者联系3)应排除神经症或精神病。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1)心身干预目标,包括消除心理社会刺激因素;消除心理学病因;消除生物学症状2)心身同治原则心身疾病的主要病因理论:1)心理动力学说。认为病因是个体潜意识的冲突与躯体器官功能的联系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③自主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2)心理生理学说。强调发病机制。3)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与模仿;学习与行为表现;强化的作用;自身行为影响常见的内科心身疾病:心血管疾病;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第八章异常心理异常心理的概念:个体的心理过程中和心理特征发生异常的改变,大脑的结构或功能失调;人对客观现实的反应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为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了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1)内省经验标准:①患者的主观体验②观察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心理正常还是异常的主观判断2)统计学标准:通过对各种心理变量建立正常常模,以此常模作为判断标准3)生物学标准:指标、实验室检查阳性用于对异常心理的病因作出判断3)社会适应标准: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观点出发,异常是指那些偏离所在社会文化的心理及行为并引起个体感到对社会的适应不良。成瘾行为的定义成瘾行为:人们反复的强迫性的渴望体验某种活动或使用某种物质,为此不惜付出代价或忍受由此而来的痛苦,当某种物质的使用或某种活动的进行给个体带来明显的生理、心理或社会适应方面的损害时就称之为成瘾行为成瘾特征:1)表现出强烈的寻求致瘾原的愿望2)过度使用成瘾物质或从事某种活动达到需要限制的地步3)需不断增加对致瘾原的需求才能达到相应的生理或心理效应4)一旦停止使用成因物质将会出现可以预测的生理心理反应5)个体可以对多种物质或活动成瘾6)有明显的求药或寻求致瘾原行为,以至获得致瘾原的需要压倒其他一切需要。7)逃避生活中的难题,派遣情绪上的烦恼常是成瘾行为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原因。8)反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导致依赖综合征和其他精神障碍。成瘾行为的相关概念滥用:指对一种物质使用的不良适应方式,会导致明显的临床损害或痛苦,并会在长时间内持续或间断复发。耐受:同样剂量的药物不再产生第一次用药时的反应,需不断增加剂量才能达到所需的生理心理效应成瘾:个体对某种成瘾物质有强烈的心理渴求及求药行为,可以不顾一切地去寻求对成瘾物质的满足依赖:成瘾者必须持续或周期性的使用成瘾物质,若终端使用会出现明显的生理不适或痛苦戒断:戒断反应指个体停掉长期使用的物质时产生可预测的生理与情绪症状人格障碍的定义人格障碍:个体自幼形成的难以摆脱的人格特征方面明显偏离正常的情况。由于这种偏离,使患者形成了较为固定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第十章病人心理病人:患有各种躯体疾病包括生理功能、心理障碍或精神性疾病的个体,不论其是否求医,都称为病人患者角色及转换求医行为的概念人们在感到躯体不适或产生病感寻求医疗帮助的行为求医类型:患者对医嘱的理解与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是指病人遵从医务人员开列的处方和遵照医嘱进行检查、治疗和预防疾病复发行为患者的心理需要①患病期间的生存需要②患病期间的安全需要③社会联系和交往的需要④患病期间尊重的需要⑤患病时的自我成就需要心理特征(3)病人的意志行为特点的改变:意志行为的主动性降低,对他人依赖感增强并出现行为退化的现象(4)病人的个性改变:病人可表现为独立性降低而依赖性增强出现冷漠、自卑孤僻、退缩病人心理的基本干预方法:1.支持疗法2.认知治疗3.行为治疗方法4.健康教育和咨询医师的角色与医师的心理特征1.角色形象2.角色行为3.医生语言4.态度与价值5.认知特征6.情感7.胜任力医师的权利与义务1.个体健康的权利2.群体健康的权利1.诊断的权利2.了解患者隐私的权利3.对患者进行检查的权利4.对患者进行医学治疗权利5.死亡判定权6.参与医学司法活动的权利7.从事医学研究和参与学术会议的权利8.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医疗行为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原则医患沟通技巧沟通的定义、分类及注意事项遵医行为方式第十二章心理干预概述心理干预:①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按步骤地对一定的对象的心理活动、个性特征或行为问题施加影响,使之发生朝向预期目标变化的过程②主要方法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③具体包括:针对普通人群进行健康促进教育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危人群进行预防性干预针对已经患有心理障碍的人运用心理治疗手段进行临床干预心理干预的内容与方式:1.健康促进与预防(1)积极的心理健康:对个体具有保护功能①保护个体免遭应激损伤的能力②个体为增强自我控制感和促进个人发展而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参与各种有意活动的能力(2)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2.预防性干预的方式:有针对性的采取降低危险因素和增强保护因素的措施(1)普遍性干预:面向广大普通人群(2)选择性干预:发病的危险比一般人群要高的人(3)指导性干预:干预的对象是那些有轻微的心理障碍先兆和体征的人群3.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心理咨询: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友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心理治疗: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理治疗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的程序过程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上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与成熟,消除与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差异:①心理咨询:现实问题或由心理困扰的正常人,着重处理的一般的情绪不快心理治疗:有心理障碍的病人②心理咨询:主要遵循发展与教育的模式,侧重于来访者的支持、启发、教育、指导心理治疗:遵循生物-心理-社会医疗模式,侧重于分析与矫正,消除症状、重建人格治疗范围:①综合医院临床科室的心理问题:急性疾病的病人、慢性疾病的病人、身心疾病的病人②精神心理科及相关的患者:焦虑症、抑郁症③各类行为的问题:进食障碍、口吃④社会适应不良治疗过程:①初期阶段:建立治疗关系、搜集信息、评估和确认问题及制定治疗方案②中期阶段:占据时间最长根据治疗方案采取适宜的治疗措施来帮助患者解决心理问题适宜的治疗方案:针对目标行为的、患者需要并且能够接受的、治疗者熟练使用的措施③结束阶段:处理结束治疗所产生的问题并且帮助患者迁移和巩固治疗的效果基本原则:①依赖性原则②整体性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个性化原则⑤中立性原则⑥保密性原则基本技术:①倾听技术②提问技术③鼓励技术④内容反映技术⑤情感反应技术⑥面质技术⑦解释技术⑧非言语技术第四章主要理论流派三种重要学派的概述:1.精神分析的意识分区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学说精神分析的本能学说焦虑的概念:焦虑是被感觉到、不愉快的情绪状态伴有迫近危险的生理反应自我是焦虑的发源地①现实焦虑②神经症性焦虑③道德性焦虑心理防御机制:①自我为了对抗来自本能的冲动及其所诱发的焦虑,保护自身不受潜意识冲突所困扰②而形成的一些无意识的、自动起作用的心理手段当自我功能降低,防御机制上升到意识层面就可能表现为病理性的①压抑②抵消和隔离③反向作用④置换作用⑤固着⑥退行⑦投射⑧内射⑨升华2.行为主义学派:其中包括: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3.认知理论:情绪认知理论、认识行为理论4.人本主义学派:第十三章心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离婚财产分割及孩子抚养协议书
- 施工劳务承包合同协议书样本
- 产业孵化基地入住协议
- 使用授权协议书要点解析
- 房屋互换合同格式
- 员工实习期劳务协议
- 中外专有技术转让协议
- 标准版委托检验检测协议书
- 5.2 凝聚价值追求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 建筑项目施工合同书范本
- 浮动码头施工方案
- Poka-Yoke防错技术(完整版)
- 保安交接班记录表(2)
- 神明—EZflame火焰检测系统
- 个人简历求职简历课件.ppt
- 201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在母语的屋檐下
- 新青岛版五四制2021-2022四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指导
- 小学四年级音乐课程标准
- 民用机场竣工验收质量评定标准
- 双向细目表和单元测试卷及组卷说明
- 离子色谱法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