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滚动测评第三四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1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滚动测评第三四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2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滚动测评第三四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3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滚动测评第三四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4页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滚动测评第三四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滚动综合测评(二)(第三~四单元)(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稷下学宫()A.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B.繁荣了春秋时期的文化教育C.成为当时战乱动荡的一个缩影D.成为荀子法家思想的发源地A[根据材料“其全盛时期容纳了当时几乎各个学派贤士近千人,如孟子、申不害、淳于髡、荀子等”可知,稷下学宫有利于不同立场的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为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平台,故选A项;稷下学宫繁荣了战国时期的文化教育,排除B项;稷下学宫成为当时文化繁荣的一个缩影,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2.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按当时的说法,彗星出现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祀,以消除灾祸。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德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商纣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祈祷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B.形成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D.出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D[题干中晏婴认为国君实行德政则无需怕彗星,结合先秦时期的德政思想可知D项正确;君权神授观念受到彻底批判是在近代,排除A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秦朝,而晏婴生活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是在西汉汉武帝以后,排除C项。]3.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 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A[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是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选A项;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儒家学说中来,排除B项;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强调社会秩序,君民平等说法错误,排除C项;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但不等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思想全盘接受,排除D项。]4.某一思想家在评论近代中国一部文献时说:“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实自此始。”该文献最有可能是()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C.《天演论》 D.《盛世危言》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使“中国士大夫稍有世界地理智识(知识)”,故选A项;《孔子改制考》借孔子的名义,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排除B项;《天演论》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排除C项;《盛世危言》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排除D项。]5.唐朝初年,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文化和典章制度,对646年日本著名的大化改新起到了重要作用。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A.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B.引进了中国先进的制度C.缓和了各种矛盾,稳定了政局D.天皇掌握了实权A[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上台执政,参照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大化改新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故大化改新使日本发生的实质性变化是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6.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伏尔泰在其著作《风俗论》中提到,如果说有些历史具有确实可靠性,那就是中国人的历史。狄德罗曾高度评价《四书》《五经》,孟德斯鸠认为中国的统治者因为严格遵守礼教而取得成功。这说明()A.中国文化为西方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B.中国文化与启蒙思想具有一定的共通性C.大部分启蒙思想家具有崇洋媚外的心理D.中国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更具有生命力B[由题干信息可知,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等启蒙运动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是认可的,因为二者有道德启迪的相通性,故选B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理论依据,排除A项;“崇洋媚外”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中西文化各有特点,排除D项。]7.下图是古代四大文明分布示意图,b处所在地区的代表性文明是()A.种姓制度、佛教 B.分封制度、甲骨文和青铜器C.象形文字、金字塔 D.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D[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指古埃及,b是指古巴比伦,c是指古印度,d是指古代中国。种姓制度、佛教对应的是古印度即c处,故A项不符合题意;分封制度、甲骨文和青铜器对应的是d处,故B项不符合题意;象形文字、金字塔对应的是a处,故C项不符合题意;b处属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是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故D项符合题意。]8.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家自以为是,却一无所知,而“匠人诚然对自己的专业十分精通,但他们与政治家们一样自以为知道那些其实自己并不知道的事情”。这表明苏格拉底()A.重视理性思想 B.追求道德自觉C.肯定自然科学 D.否定直接民主A[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苏格拉底强调实事求是,独立思考,重视理性思想,故选A项;追求道德自觉是苏格拉底的主张,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及自然科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性思想,没有涉及苏格拉底对直接民主的态度,排除D项。]9.《十二铜表法》规定:物品之转让,通过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时缔结契约的方式,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认的方式。据此可知《十二铜表法》()A.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B.严格限制所有权转让C.条文烦琐且程序复杂 D.充分保障了平民利益A[由材料可知,只要条件具备,程序合法,古罗马物品的所有权可以在不同人们之间自由转让,这反映出罗马人当时的经济与社会活动已迈向具有商业特质的市场行为,故选A项,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主旨;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保障了平民利益,排除D项。]10.“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材料表明古代印度()A.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C.社会普遍信奉佛教 D.已形成中央集权制度B[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普鲁沙身体的不同部分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实质代表不同的社会地位,是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故选B项。]11.在凯尔特人的神话记载当中,很多英雄都是半人半神,神魔之间不断斗争。有一个名为努阿达的武士,通过战争战胜了费格博人,但这位领袖的手却被砍断,无奈之下只能让位,可是新上任的领袖太过残暴,努阿达发动战争,夺回了王位。努阿达的传说()A.是凯尔特人英雄崇拜情结的一个印证B.说明凯尔特人厌恶战争C.反映出凯尔特人的信仰是唯一的D.证明费格博人是凯尔特人最大的敌人A[题干表明凯尔特人认为努阿达就是他们心目当中的英雄,故选A项。]12.公元前1274年,埃及人和赫梯人在卡迭石爆发了当年最大规模的战争,最后埃及被击退,两国签订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条约——《卡迭石条约》。你认为赫梯人取胜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赫梯人锻造的武器非常先进有效B.埃及人的战术落后C.赫梯人的军队占有数量优势D.埃及统治者政治腐败A[由所学知识可知,赫梯人改进了冶炼技术,并把它用于武器的锻造当中,因而提高了武器的战斗力,故选A项。]13.被贩卖至美洲的非洲奴隶逐渐适应了一个混合着欧洲、美洲和非洲各种因素的社会,他们将西非乐器、音乐、语言、宗教信仰和种植园生活融合在一起,在奴隶数量较多的地区最为常见的就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克里奥语。这主要是强调黑奴贸易()A.隔断了黑人奴隶的文化传统B.客观促进非洲文化的近代化C.促进了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D[通过题干可知,克里奥语是“几种非洲语言和欧洲语言”相混合的产物,这是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结果,故选D项。]14.1400—1800年世界不同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单位:百万)地区1400年1600年1800年中国70110330印度74145180欧洲5289146非洲撒哈拉以南6010492拉丁美洲361019上表说明了()A.工业革命是不同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根源B.印度人口的持续增长是因大量黑奴的贩入C.中国与拉美人口数量的变化均缘于殖民扩张D.不同地区人口变化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D[新航路开辟后,新的农作物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加;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其客观的建设性推动了印度人口增长;新航路开辟带来欧洲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增长;非洲撒哈拉以南、拉美受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人口减少,故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15.新航路开辟以前美洲印第安人总人口在4000万左右,但在新航路开辟以后的100年间印第安人人口减少了90%-95%,加勒比海地区及热带沿海地区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其原因不包括()A.殖民者直接和间接的屠杀B.殖民者带来的瘟疫的感染C.殖民者强迫印第安人进行高强度劳动D.印第安人的生育观念发生了彻底改变D[由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印第安人大量减少甚至灭绝的原因。D项明显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16.1781年8月18日,一艘名为“宗”的英国奴隶船从非洲西部的加纳阿克拉出发,准备穿越大西洋,把442名黑奴运往加勒比海沿岸的牙买加。这一现象()A.最初的起因是工业革命的开展B.与印第安人的死亡密切相关C.因为非洲人的抵抗而告结束D.绝对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进步B[因为印第安人大量的死亡,所以美洲缺乏必要的劳动力,这是黑奴贸易兴起的重要原因,故选B项。]17.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史·现代史编》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B.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的相互兼并C.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D.世界各国的经济命脉正在日益被跨国公司控制C[由“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团,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18.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劳动力的流动呈现出“知识精英”迁移的新趋势,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B.发达国家的产业升级C.雇佣单位要求的提高 D.反全球化浪潮的出现D[反全球化浪潮与“知识精英”迁移的新趋势没有关系。]19.尽管国际社会在难民问题上做了大量工作,但难民的数量依然呈现增加态势,其原因主要在于()A.救助速度满足不了难民的需要B.地区性的非和平因素难以终止C.国际社会缺乏必要的联合机制D.面对目前现状联合国无能为力B[持续不断的地区性冲突和动荡导致难民源源不断地产生,故B项正确。]20.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两个彼此称呼对方为“大秦”,但并未自称“大秦”的国家有了第一次外交接触。这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彼此以自身的世界观忖度着对方,因为它们从未有过事实上的直接接触。一条蜿蜒在它们之间的、横跨数个文明带和气候带的“道路”将它们间接连接起来。这条“道路”是()A.罗马大道 B.丝绸之路C.波斯御道 D.中国驰道B[由材料可知,“两个国家处于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所以它们分别为东汉和罗马帝国,它们之间通过丝绸之路,进行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故B项正确。]21.阿富汗的青金石随着丝绸之路上的商队的行进而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作出了贡献。这说明丝绸之路的意义是()A.文化交流 B.商品交流C.宗教交流 D.军事交流B[题干涉及的是商业贸易,故B项正确。]22.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发掘辽宁省北票县十六国墓葬时,在北燕天王冯跋的长弟冯素弗墓中发现了5件玻璃器皿。在这其中,一件鸭形水注(如右图)引起了考古界的格外注目。它由哪一国家输入中国()A.埃及 B.东罗马帝国C.阿拉伯帝国 D.伊朗B[由所学知识可知,这件鸭形水注由东罗马帝国输入中国。]23.17世纪,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这些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这些公司的活动()A.加速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B.推动了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C.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A[这些公司是特权贸易公司,也是进行列强殖民掠夺的工具,有力地促进了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故选A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自由主义思想兴起,推动了自由贸易体制的建立,排除B项;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排除D项。]24.大英博物馆中某单元的展品主要有:基督雕像、莫卧儿(印度王朝)王子的细密画、贝宁(西非国家)饰板、马尼拉钱币、爪哇皮影戏偶、夏威夷编篮头盔等。该展览单元的主题可能为()A.贸易与侵略(300—1100年)B.变革与调整(900—1550年)C.邂逅与连结(1500—1800年)D.创造与征服(1800年至今)C[大英博物馆中部分的展品来自其他地区,是英国早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后扩张的成果,反映出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符合邂逅与连结的主题,故选C项;西方国家的贸易与侵略出现在1500年前后,排除A项;英国这些展品是通过殖民扩张和贸易获得的,与内部的变革无关,排除B项;英国这些展品的取得与1800年前的殖民扩张有关,排除D项。]25.“20世纪90年代后,跨国公司大制造商‘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导致此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各国贸易保护主义重新盛行B.世界各区域经济集团的形成C.西方新殖民主义扩张的结果D.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分工D[“以世界为工厂,以国家为车间”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即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分工,使生产和销售向全球化发展,故选D项;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2分,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当时,阿拉伯地区因敌对部落和联盟的纷争而陷于分裂状态,大门洞开,对外来影响不加任何防备,向波斯、信奉基督教的埃塞俄比亚、叙利亚和拜占庭帝国所属的埃及进行殖民活动的种种努力打开大门。没有穆罕默德,它永远不会实现统一。——摘编自布罗代尔《文明史纲》材料二(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两大帝国的扩张。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1)材料一中布罗代尔说,没有穆罕默德,阿拉伯半岛“永远不会实现统一”。你如何评价这句话。(10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8分)[解析]第(1)问,结合穆罕默德的活动和贡献,运用唯物史观客观评价作者的观点即可。第(2)问,可从地理位置、文明成就、世界影响等方面归纳。[答案](1)评价:首先布罗代尔肯定了穆罕默德所创立的伊斯兰教,以及其本人利用伊斯兰教在统一阿拉伯半岛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同时也强调了杰出历史人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当然,布罗代尔的言论也许过于绝对。就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发展状况而言,结束分裂割据,实现统一是阿拉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如果没有穆罕默德,可能也会有其他人担此大任。(2)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时间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1650年18.3%18.3%2.4%22.9%5.45亿1750年19.2%13.1%1.6%30.9%7.28亿1850年22.7%8.1%5.1%35.1%11.71亿1900年24.9%7.4%9.0%24.9%16.08亿——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材料二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地,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个人数的4倍。——[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三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樊树志《国史概要》(1)依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8分)(2)材料一中1650—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8分)(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