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23.11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2021年,浙江省博物馆组织“玉·见——红山·良渚文化展”,精选260多件文物进行对比展示,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这两种文化的相似处除了精美的玉器,还有()A.采用青铜农具劳作 B.种植玉米和南瓜C.使用马拉战车作战 D.建有祭坛与神庙〖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除了都出土精美的玉器,还祭坛与神庙,D项正确;当时仍然是石器,排除A项;玉米是在明中叶后传入中国的,排除B项;中国的马拉战车最早出现于夏王启时代,排除C项。故选D项。2.周人的青铜器一改商人青铜器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使得青铜器“鬼气”变淡。此外,周人的青铜器重心偏低,形体向低矮方向发展,给人一种雄伟、庄重的感觉(如图1图2)。商周青铜器风格的变化反映出,当时()A.审美观念的萌发 B.人文意识的发展C.冶铁技术的进步 D.礼乐制度的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根据材料“周人的青铜器一改商人青铜器恐怖、森严的艺术图案和纹饰,一些活泼可爱写实的动物形象出现在青铜器上”可知,西周时青铜器的纹饰和图案少了“鬼气”多了生动活泼动物形象,另外其重心偏低,给人雄伟庄严感觉,这些变化反映了当时人文意识的发展,B项正确;原始社会人们的审美观念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冶铁技术进步造成的,排除C项;西周正是礼乐制盛行之时,礼乐制度的瓦解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3.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华夏民族开始形成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地域性商帮逐渐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356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商鞅颁布“分户令”、“不分异者,倍其赋”,目的是鼓励发展小农经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实施的前提是生产工具的改进(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提高,土地私有制确立,C项正确;材料未提到手工业的分工,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华夏民族的形成问题,排除B项;地域性商帮明清时期出现,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4.如图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大禹治水区域范围的变化。据图可知,先秦时期()A.国家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 B.华夏文明的影响不断扩大C.大禹治水传说向史实贴近 D.儒墨两家的思想趋于融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先秦不同时期文献记载的大禹治水区域范围变化情况”可见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增大,不再局限于周王室及主要诸侯国的活动范围,可见新地区不断得到开发,华夏文明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B项正确;秦朝完成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大禹治水区域范围不断扩大,并非是大禹治水的传说贴近史实,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儒墨两家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5.《汉书·艺文志》言“凡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然而先秦诸子虽“各引一端”,但其思想旨趣却有相通之处。以下论述体现了()著作相关论述《孟子》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韩非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吕氏春秋》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不得休息。A.尊崇天子的意义 B.诸子思想的统一C.社会转型的诉求 D.中央集权的确立〖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三者思想都主张结束分裂,统一天下,建立集权统治,体现了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诉求,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强权君主与国家统一,而非尊崇天子,排除A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许多思想流派,故思想统一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秦朝确立后,中央集权制度才正式确立,排除D项。故选C项。6.“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这些评价主要反映秦始皇()A.加强了对地方建设 B.实现统一和创立秦制C.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D.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吞战国,海内为一,功齐三代”“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实现国家统一,并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统一,B项正确;“加强对地方的建设”属于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排除A项;“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属于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之一,排除C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是秦统一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7.汉初,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为解决上述问题,汉武帝()A.确立皇帝制 B.颁布“推恩令” C.采取井田制 D.实行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汉代武帝时期地方诸侯势力庞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推行了推恩令,削减地方诸侯势力,B项正确;皇帝制度是秦始皇设立的,排除A项;汉代已经不再实行井田制,排除C项;隋朝才开始出现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B项。8.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它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该制度是()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C.世卿世禄制 D.科举制〖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由中央委任的官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各州郡分别推选中正若干人,中正就是品评人才的官职名称,他们将人才分为九等,朝廷会依据这个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主要看重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A项正确;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排除B项;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制度,排除C项;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9.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曹操在207年作的《龟虽寿》一诗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共同的志向是()A.构建和谐社会 B.实现国家统一C.坚持以民为本 D.追求天下大同〖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志在千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曹操统一了北方,但没有统一南方,其志向是统一全国,而诸葛亮所在的蜀汉偏居西南,诸葛亮也是要统一中国,因此,两人都想实现国家统一,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和谐社会,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两人对百姓的态度,与以民为本无关,排除C项;天下大同的意思是,全世界都是人们所公有的,是古代儒家的一种思想境界,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在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帝王出御图》(见如图)中,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这种变化说明北魏()A.正在用武力统一黄河流域 B.境内各民族矛盾已经消失C.孝文帝改革成效十分明显 D.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迁都洛阳前,北魏壁画中的人物着装多为鲜卑等少数民族服饰……迁都洛阳后……北魏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可知迁都洛阳之前,北魏的服饰并未发生较大的变化,但是迁都洛阳后,帝王、贵族皆着汉人服饰,说明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封建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北魏在439年已统一黄河流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已经消失”,表述绝对,当时仍然存在民族矛盾,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服饰的变化,无法得出政权由汉族世家大族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11.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据此推断大运河的修建()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连接和沟通了南北,对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C项正确;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唐太宗“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既用“西北骁武之士”,又用“东南儒生”;既用秦王府旧人,也用东宫旧仇;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材料表明,“贞观之治”得益于()A.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B.统治者的革新魄力C.统治集团的开放性 D.科举制的发展完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惟贤是与”、“既用高祖遗臣,也提拔寒微士人、任用少数民族精英”可知,体现了唐太宗用人开放、灵活,重视人才,抛开偏见和歧视,唯才是举,体现了唐太宗在用人上包容开放的一面,体现了统治集团的开放性,C项正确;宗法制突出的是血缘纽带关系,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唐太宗的用人理念,而非革新的魄力,排除B项;根据材料信息不能断定为科举制,排除D项。故选C项。13.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进士科考经学、政事和文学,明经科考经学、史学、文学,明法科考法学,明书科考艺术,明算科考理学,此外还有临时设置的制科选拔特殊人才。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A.促使门阀士族逐渐走向衰败 B.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色彩C.推动中国科举事业走向鼎盛 D.凸显了进士科的主体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进士科考经学、政事和文学,明经科考经学、史学、文学,明法科考法学,明书科考艺术,明算科考理学”可以看出,唐代科举制下,不同科目考查的内容不同,而且不同科目考查的内容与其实际要求相吻合,因此“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色彩”符合题意,B项正确;唐朝时期,门阀士族逐渐没落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不能直接得出此认识,排除A项;科举制的鼎盛期是在明清时期,C项表述不符史实,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进士科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4.下表是中国古代某一赋役制度的主要内容,该制度的实施()(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A.减少收税对象 B.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保证财政收入 D.成功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答案〗C〖解析〗根据“(1)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徭、杂税,但丁额不废(2)不论土户、客户,一律编入现居州县的户籍,按丁壮和财产多少定出户等(3)元额以大历十四年(公元779年)垦田数为准,分别按垦田面积和户等高下分摊(4)一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可得出这是唐朝的两税法,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排除A项;两税法它“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土地兼并问题并没有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15.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由此可知,这说明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宋代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唐代没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并不是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D项。故选A项。16.宋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台谏系统以行使监察权。枢密副使吕公弼对英宗说:“谏管、御史,耳目之官……陛下当以政事责成大臣,而委视听于台谏”。这一机构发挥监督作用,以保证权力机制正常运转。这一做法()A.改变了武将擅权的局面 B.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C.避免了集体决策的失误 D.削弱了士族门阀势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设立台谏制度,用以监察百官,从而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B项正确;台谏制度是用来监察官员的,并不会改变武将擅权的局面,排除A项;这一做法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与集体决策无关,排除C项;这一做法强化了君主专制集权,未涉及削弱士族门阀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17.《辽史·百官制》记载:“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制度是()A.四等人制 B.南北面官制 C.内外服制 D.猛安谋克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辽朝(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辽朝官员分南北,北面以契丹传统治理,南面以汉人制度治理。结合所学可知,辽朝统治时期,实行了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B项正确;元朝实行四等人制,排除A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C项;金朝实行猛安谋克制,排除D项。故选B项。18.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东京梦华录》载“又有两画船,上立秋千……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如图所示)。这反映了北宋()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崇文抑武,革故鼎新C.国富民强,社会繁荣 D.城市繁华,文体活跃〖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北宋都城汴京每年三月都会在金明池举办各种水戏表演,吸引了众多市民观赏,说明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同时有诸多节目表演,说明文体活动丰富,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城市繁荣,无法得出社会安定,国家统一,排除A项;崇文抑武体现的是重视文人,抑制武将,材料并未提及,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的繁荣,无法得出国富民强,排除C项。故选D项。19.南宋学者章如愚指出:“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山东曲阜一代),今称闽越。”对此变化成因的正确解释是()A.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B.南北对峙的政局C.民族融合的加强 D.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材料“儒学之盛,古称邹鲁(今山东曲阜一代),今称闽越。”,可知南宋学者强调儒学的兴盛,原来在黄河流域的山东,而现在在江南地区,说明经济重心的南移对儒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D项正确;大一统观念,之前就已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的影响,并不是政治的影响,排除B项;儒学在江南的繁盛,与民族融合的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20.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如下图所示)。据此可知,宋瓷()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A.追求浪漫奔放 B.理学色彩浓厚C.凸显个性解放 D.注重简单实用〖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宋代瓷器强调制作中精神性的‘道’的主导性。宋代不少瓷器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给人强烈的庄严、肃穆的视觉感受”可知,宋瓷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体现的是中庸、庄重的设计理念,通过瓷器造型,宋人摆脱了以物役心的精神桎梏,使心灵得以解放和净化,达到人与宇宙浑然一体的境界,即道的境界,据此可知,宋瓷在设计制造上理学色彩较为浓厚,B项正确;材料中描述的宋瓷庄严、肃穆,而非浪漫奔放,排除A项;材料中描述的宋瓷采用传统青铜器形制,整体造型规整,大多呈对称形式,而非凸显个性解放,以及简单实用,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21.明太祖曾赋诗一首,向官员诉苦:“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与上述内容直接有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设立内阁 B.设立军机处 C.废除宰相 D.设参知政事〖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太祖的诗是在诉说自己政务繁忙,结合所学知识,明太祖废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领导六部等具体职能部门,工作压力成倍增加,C项正确;明成祖设立内阁,排除A项;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排除B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排除D项。故选C项。22.明中期,在棉纺织业中心松江府及其周边,乡村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而是“以织助耕”。手工业从家庭副业跃升为主业,出现了专业纺织户,他们“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余米,以米充兑”。这折射出明朝松江地区()A.形成实力雄厚商帮 B.自然经济业已解体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市镇经济遭到冲击〖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明朝中期,松江府周围手工业取代农业跃升为主业,出现了大量的商品贸易活动,所以折射出明朝松江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项正确;松江地区没有形成实力雄厚的商帮,排除A项;自然经济的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市镇经济发展的表现,并不是受到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23.明代,马欢曾三次随郑和下西洋,据其《瀛涯胜览》所载:“(郑和)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如颁赐《烈女传》)”这表明郑和下西洋()A.以宣扬明朝国威为目的 B.促进了中华文化传播C.推动了受访国科技发展 D.巩固了明朝上国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所至颁中华正朔(指《大统历》),宣敷文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传播了中华文化,B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科技发展,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雍正时期,皇帝在处理奏折时避开外朝,以确保在内廷处置某些重要政务:同时,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向外朝泄露奏折秘密的人会受到惩罚,这加强了()A.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 B.朝廷和地方的政令畅通C.中枢权力的制约和平衡 D.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材料表明在雍正时期,外朝和内廷分开处理政务,并且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这都利于皇帝对外朝和内廷的控制,也就是加强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D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外朝和内廷分开处理政务,并且要求外朝和内廷的信息渠道严格分开,不涉及政府官员的行政执行力,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地方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内廷和外朝怎么互相制衡,排除C项。故选D项。25.明清时期朝廷以茶为中介,利用茶商的力量将川陕茶叶运往西藏和西北地区,以官茶换取马匹。边疆少数民族饮食以肉、乳为主,而茶是必不可缺的饮品,可以“攻肉食之膻腻,涤通宵之昏寐”,由此出现了“蜀茶总入诸蕃市,胡马常从万里来”的局面。由此可见,茶马互市()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C.增加了茶叶贸易成本 D.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选项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在朝廷的推动下,茶叶和马匹在川陕、西藏、西北地区流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品流动促进不同地区、民族间文化的交流,B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仍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茶马互市的范围和茶叶对边疆少数民族民众生活的影响,无法由此得出茶叶贸易成本增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其他贸易形式,无法得出“主要”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从汉代史籍来看,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经元狩二年(前121年)春夏的两次战役之后,西汉已基本将匈奴的势力从河西驱逐出去。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此外,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摘编自荀长玲《两汉对丝绸之路开通与维护的贡献》等材料二史料:A《穆天子传》出土于战国墓,记载了约3000年前周穆王西游会见西王母的故事B新疆阿尔泰巴泽雷克墓出土的丝织品(约公元前5世纪)C东罗马金币,发现于西安何家村唐代陶罐。D2003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馆前的一处窑砖瓦址时,发现了百余具骨骸。DNA检测显示,在提取的15个骨骸样本中,有一个属于比较典型的“欧亚西部T类群个体”。(1)根据材料一,简述汉代开拓与维系丝绸之路的措施,归纳丝绸之路的开通的历史意义。(2)关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若你支持该观点,你会选择材料二中哪些史料作证据,并说明理由。〖答案〗(1)措施:派遣张骞通西域;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意义:拓展了汉朝疆域;促进了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改变了百姓生活方式及习俗;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2)应该选择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该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代时期。第一小问措施,根据材料“从汉代史籍来看,汉武帝时张骞‘凿空’正式开通了丝绸之路。”可得出派遣张骞通西域;根据材料“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可得出在河西地区设置郡县;向西域移民屯田。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控制河西走廊后,西汉设置了郡县,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还将移民屯田扩展到西域。”可得出拓展了汉朝疆域;根据材料“丝绸之路开通后,异域经济作物的引进与种植增加了汉王朝的物产种类,丰富了中原地区人们的饮食生活。异域诸国对汉朝丝绸、漆器等的需求促进了国内相关产业的繁荣。”可得出促进了经济发展;根据材料“社会上胡风兴起,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受到了胡风的影响。”及所学可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改变了百姓生活方式及习俗;根据材料“在国际贸易中,丝绸、铁器等商品的畅销彰显了汉朝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帝都长安与洛阳作为中西商品的集散地,已经发展为国际性的商贸中心。”及所学可得出增强了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朝之前(中国)。根据观点“早在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了丝绸之路。”及所学可知,应该选择史料A、B、D,因为三则史料在时间上都出现在汉代以前,与该观点在时间上一致,且史料A、B、D的文献和考古成果可以相互印证。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图1图2(1)分别指出图1和图2所示的地方制度的名称、特点,它们对历史发展有何共同影响。(2)根据从图1到图2的变化,指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发展趋势?〖答案〗(1)图1:郡县制。特点:打破了分封制的宗法血缘政治关系;官员由中央任命;郡县两级管理。图2:行省制。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各行省都是中书省派出机构,行省受中央节制,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打破“山川形便”,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原则。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2)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制度不断创新;疆域扩大,边疆得到开发等。〖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秦朝和元朝(中国古代)。第一小问名称、特点,根据所学可知,图1是秦朝版图,反映的地方制度为郡县制,其特点是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打破了宗法血缘政治关系;郡县的官员不是世袭,而是由中央任命;实行的是郡、县两级管理体制。图2是元朝版图,反映的地方制度为行省制。其特点是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各行省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地方权力较大,但受中央节制,实现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打破以往行政区划“山川形便”的原则,采取“犬牙交错”政区划分原则。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知,两种地方制度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实施,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小问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新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推行也反映了制度创新不断;行省制之下,边疆治理与内地基本相同,反映了边疆得到了开发。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