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考试试卷_第1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考试试卷_第2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考试试卷_第3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考试试卷_第4页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述,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节选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与西欧某些画家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用照片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将观众个体的情绪可视化为几何图像,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

B.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诸多创作,证明了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

C.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融”起来的方式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D.“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可以理解为“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航天工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C.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D.“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4.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1.C

2.A

3.B

4.不同点:①材料一提及艺术创作对科学的帮助,以及艺术创作与科技的分歧。②材料二提及科技在艺术作品传播与欣赏中的作用。

5.我认同“感受到的世界更美好”。①科技使普通人以创作的方式感受世界。比如“情绪几何”装置,让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参与者不仅能感受到,还能“看到”自己的情绪。②科技使观者的体验更丰富。比如科技使“古画”变得立体,“人在画中游”的欣赏方式带给观者多感官沉浸式的艺术体验。③科技能使观者同时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到世界多样的美,如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多种媒介的融合。

社会科学类;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新闻报刊、对话访谈类;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先根据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观点,再逐项分析,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述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两则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再分析两则材料论述角度的不同,分别论述了什么内容。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A.“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错误,根据原文“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不是天然形成的。B.“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错误,根据原文“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可知,这个结论有失偏颇。D.“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错误,根据原文“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可知,原文说的是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故解析为:C。

2.A.根据原文“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可知,目的在于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故解析为:A。

3.B.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B选项讲的是航天工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故不能支撑材料二的观点。故解析为:B。

4.根据原文“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可知,材料一提及艺术创作对科学的帮助,以及艺术创作与科技的分歧。根据原文“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可知,材料二提及科技在艺术作品传播与欣赏中的作用。

5.我认同“感受到的世界更美好”。根据原文“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可知,这个装置,让情绪变为可被视觉化的符号,参与者不仅能感受到,还能“看到”自己的情绪表明科技使普通人以创作的方式感受世界。根据原文“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可知,科技使“古画”变得立体,“人在画中游”的欣赏方式带给观者多感官沉浸式的艺术体验。根据原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可知,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多种媒介的融合能使观者同时体验多种艺术形式,感受到世界多样的美。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

谁在窗外徘徊

夏艳平

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

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不,应该是感觉到窗外有响动。那响动,轻微,细碎,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但他还是感觉到了。

童子介装着仍在看文件,目光却折向了窗外。从明亮的灯光里看出去,窗外的世界一片朦胧。

童子介把两只耳朵竖了起来。

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

童子介有了警觉。

童子介不能不警觉。他记起来,从他走进这间办公室的第一个晚上,窗外好像就有这响动。

水城是个复杂的地方,前任县委书记和县长,就是被人举报后落马的——有人将他们收受贿赂时的录像,直接寄给了上级纪委。

水城出现塌方式腐败后,上级把童子介从邻县调来担任县委书记。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

童子介轻轻地笑了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难道自己身上有了“缝”?

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窗帘也只是一个装饰,不会闭合的。

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

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感觉,那人应该就在他窗外不远处,来回地踱着步。

“不对呀,他要是来监视我的,见我起身,早跑得没影儿了,哪会还有响动?莫非是来反映情况的?”童子介凝眸一想,觉得有这种可能。前任领导虽然落马了,但案子并没有完全了结,有些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审理中。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

童子介缓缓地走出了办公室。

外面有淡淡的月光,但比室内还是暗了不少。童子介把眼睛微微地闭了一下,稍稍适应后才睁了眼往办公楼后面走去。

办公楼后面是一块开阔的草坪。草坪与办公楼之间,有一道约半人高、修剪得齐齐整整的绿化带。

童子介看到,从窗口处泄出来的灯光,漫过那道绿化带,落在了草坪上。这样,那块草坪上就有了一块长方形的金色瀑布。

童子介还看到,在那块金色瀑布的边缘,有一个人来回踱着步。他不由笑了起来,自己的感觉还真准呢。

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

那个人走得很投入,童子介怕吓着了他,就站在办公楼的拐角处,轻轻咳嗽了一声。听到咳嗽声,那个人停住脚步,朝童子介这边看了一下,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朝着另一端走去。

“请留步。”童子介赶紧喊了一声,那个人就停了下来。

童子介一惊,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老人。

童子介愣怔半天才说:“老人家,您有事吗?来,跟我进屋吧。”老人摇了摇头,说:“没事,睡不着,我随便走走。”

童子介说:“正好,我也睡不着,我陪您。”老人说:“那哪儿行啊?你明天还有事,不像我这个老头子。”童子介说:“没事,反正睡不着。”

童子介陪老人在草坪上慢慢走着。老人问童子介:“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点儿怪,这夜半更深的,还在这里瞎转悠?”童子介说:“没事,老人多转转有好处。”童子介说完,听到老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沉默过后,老人告诉童子介,他是刘清明的父亲。童子介又是一惊,刘清明就是水城刚落马的县委书记啊!

老人说,刘清明读书很聪明,中考考了个全校第一,上了县一中。一个农村孩子能上县一中,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他把刘清明送到学校后,就去深圳打工,他要为刘清明攒足上大学的学费。

三年后,老人把学费攒足了,可刘清明落榜了。刘清明母亲去世得早,他去打工后,刘清明没人管教,整天跟几个坏孩子搅在一起,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老人无奈,就辞工回家,陪着刘清明复读。这一年,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

说到这里,老人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我真是糊涂啊!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

老人抬手擦了擦眼睛,接着说:“我知道,现在后悔也迟了,可每天夜里,我还是忍不住要来这里。我真的希望,屋子里面坐着的,是他。”

老人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写出了童子介勤奋的工作精神。

B.童子介拆掉围墙,办公的时候不关门,都在向人们暗示自己坦坦荡荡,在任上一定会亲民务实。

C.童子介在拐角处轻轻咳嗽一声,既是想引起那位老人的注意,又不想因为突然打招呼而吓着他。

D.老人所说的刘清明上学时整天跟坏孩子搅在一起,预示着他成为领导者后将因贪腐而成为罪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也写出了童子介耳力之强、警惕性高。

B.老人对身份的交代,照应了前文所说的县委书记落马的内容;而对老人走路规律、所走线路的描述,照应了题目中的“在窗外徘徊”。

C.结尾时的“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透露出老人复杂的心理,同时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D.小说的故事情节极简单:童子介夜晚工作时听到窗外有响声,出来遇一老人并与之进行了对话。但它以小见大,表述了深刻的主题。

8.小说情节简单,却多设悬念,颇有引人入胜之功,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9.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本文是怎样表述这一主旨的?

6.D

7.A

8.①小说题目“谁在窗外徘徊”以疑问引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②小说开头写童子介很警觉,发觉窗外有人,猜疑有人盯上了自己。再一次强化了读者的好奇。③情节发展部分写童子介又猜测有人是反映情况,使读者也增加了猜测。④反复描述老人的怪异行为,却迟迟不揭示老人是谁。

9.主旨:党员干部应廉洁自律,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对得起家人。表述:①借对童子介的心理描写,揭示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就不怕有人盯的道理;②借对老人的语言描写,突出刘清明未被监督而走向贪腐的教训。

分析文本的结构,概括文本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赏析文本的内涵;品味精彩语句的表述艺术;小说

(1)本题考查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鉴赏能力。首先要了解小说常见的艺术特色:正面或直接描写、侧面或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设置悬念,抑扬对比法等等,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把握文本(小说)的重要语段(情节、细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主旨及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阅读并理解文本,分析小说的主旨是什么,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述这一主旨的方式。

6.D.“预示着他成为领导者后将因贪腐而成为罪人”错误,刘清明后来在父亲的监督下成功考上了重点大学,说明缺少监督就可能走上歪路,领导干部需要人民的监督。故解析为:D。

7.A.“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错误,“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是童子介的主观感受,童子介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后,那人并没有走,还是来回踱着步,说明窗外人并没有小心翼翼担心被发现的心态。故解析为:A。

8.小说题目“谁在窗外徘徊”,设置了悬念,这是一个疑问句,到底是谁在徘徊?在谁的窗外徘徊?为何徘徊?以疑问引发了读者一探究竟的欲望。小说开头“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童子介有了警觉。”“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写童子介很警觉,发觉窗外有人,猜疑有人盯上了自己,但不知是谁,不知身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情节发展部分,“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后,那人并没有走还是来回踱着步,说明不是来监视他的,那是来干什么的?再一次强化了读者的好奇;“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写童子介又猜测有人是反映情况,使读者也增加了猜测。“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反复描述老人的怪异行为,却迟迟不揭示老人是谁,进一步引发读者探究的欲望。

9.小说以窗外的脚步声引出故事,童子介来当县委书记,发觉有人在窗外徘徊,疑似有人监督,“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童子介内心坦荡,主动接受老百姓监督。通过介绍童子介的心理及具体做法表明,身正不怕影子歪、做好自己就不怕有人盯的道理;随着情节的发展,交待老人徘徊的前因后果,“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老人没有监督好儿子,致使儿子贪腐落马,突出刘清明未被监督而走向贪腐的教训,表明领导者是应该被监督着的。在童子介和刘清明在水城为官的不同表现中表述了小说的主题,党员干部应廉洁自律,像童子介那样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无私无畏,坦荡为官做事,对得起党和人民,才能对得起家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孝逸惧,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然之,乃部分进讨。时敬业保下阿谿,弟敬猷屯淮阴。元忠曰:“敬猷博徒不知战,且其兵寡易摇,大军临之,势宜克。乘胜进,破之必矣。”孝逸乃引兵击淮阴,敬猷脱身遁,遂进击敬业,平之。迁洛阳令。陷周兴狱当死,以平扬、楚功,得流。岁余,为御史中丞,复为来俊臣所构,流费州。酷吏诛,人多讼元忠者,乃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苟须臣肉为之羹,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为检校左庶子,奏曰:“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等恨怒,共谮元忠,遂下制狱。中宗复位,迁兵部尚书。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中书令,封齐国公。神龙二年,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武三思用事,京兆韦月将上书言其恶,帝搒杀之,后莫敢言。王同皎谋诛三思,不克,反被族。元忠居其间,依违无所建明。初,元忠相武后,有清正名,至是辅政,天下倾望,冀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卒,年七十余。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公元7至9世纪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B.淮阴,地名,因在淮河的南面而得名。古代常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酷吏,中国古代对采用严刑峻法的官吏的称呼,他们常常玩弄法律、草菅人命。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令等,其长官是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智略超群,通晓军事。在徐敬业举兵作乱时,他监朝廷大军进剿,劝李孝逸勇敢上前,并提出了先打弱敌的策略,最终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B.魏元忠善于为政,被诬下狱。他担任检校洛州长史期间,张易之的家奴残害百姓,他就将其逮捕并打死,因此受到张易之等人的诬陷,被抓进了监狱。

C.魏元忠忠于李唐,抑止邪谋。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企图废掉太子而自己做皇太女,以便将来做女皇帝,魏元忠坚决反对,终使其阴谋未能得逞。

D.魏元忠顺从权势,晚节有亏。他晚年辅政时期,皇帝打死进谏的韦月将,王同皎谋诛武三思失败而被灭族,他身为重臣不敢直言,有负清正之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敬猷博徒不知战,且其兵寡易摇,大军临之,势宜克。

②天下倾望,冀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

14.魏元忠回答武后问话时所解释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实际原因是什么?

10.D

11.C

12.B

13.①李敬猷是个赌徒,不懂作战,而且他的军队人数少容易军心动摇,大军压境,其势应该能够打败他们。

②天下人都仰慕他,希望他纠正皇室的错误,可是他渐渐害怕权幸,不能赏善罚恶,声望大大地降低了。

14.①表面原因:自己是弱者,诬陷者势力大,诬陷者可以对他任意而为。

②实际原因:他的正直行为妨害了诬陷者的利益。

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关键点: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语气词、动宾搭配、句式整齐等。要根据语意做题,可用排除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解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4)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删、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关键是读懂文言文,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解析。

10.句意:天下的安危就维系在你的身上,现在天下太平时间已经很长,听说狂妄狡诈的贼人悄悄发动叛乱,都侧着耳朵悬着心来等待他们被消灭,如果军队不前进,让远近的人离心,万一朝廷让别的将领来代替你,你用什么话来应对呢?“久”修饰“承平”,表示太平的时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公”做“代”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解析为:D。

11.C.“他们常常玩弄法律、草菅人命”错误。酷吏专门和豪强做对,用今天的词就是热衷“打黑”。酷吏的政绩大都相当突出,尤其是善于强化治安。其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廉洁;二是喜用重典不畏豪强,对不服从法律的人,特别是豪门贵族,敢于痛下辣手;三是几乎都没落得个好下场。并非常常玩弄法律、草菅人命。故解析为:C。

12.B.“他担任检校洛州长史期间,张易之的家奴残害百姓,他就将其逮捕并打死”错误。由原文“为检校左庶子,奏曰:‘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等恨怒,共谮元忠,遂下制狱”可知,担任了检校左庶子,上奏说:“小人在皇上身边,这是我的错误。”易之等人又恨又怒,共同诬陷魏元忠,魏元忠被抓进监狱。由此可知,是在担任了检校左庶子时,上奏说小人在皇上身边,因此受到张易之等人的诬陷,被抓进了监狱。故解析为:B。

13.得分点:

①“知”,懂;“战”,作战;“易摇”,容易军心动摇;“克”,战胜,攻破。译文:李敬猷是个赌徒,不懂作战,而且他的军队人数少容易军心动摇,大军压境,其势应该能够打败他们。

②“倾望”,仰慕;“冀”,希望;“正”,纠正;“稍”,渐渐。译文:天下人都仰慕他,希望他纠正皇室的错误,可是他渐渐害怕权幸,不能赏善罚恶,声望大大地降低了。

14.由原文“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苟须臣肉为之羹,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可知,趁着魏元忠侍宴,武后问他“你多次受别人诽谤诋毁,为什么呢?”元忠回答说:“我就像一只鹿,人们如果需要我的肉来做羹汤,他们就要杀掉我来求取升官,我却有什么罪”由此可知,把自己说成是一只鹿,表明自己是弱者,表面原因是自己是弱者;人们如果需要我的肉来做羹汤,他们就要杀掉我来求取升官,说明诬陷者势力大,诬陷者可以对他任意而为。再结合“陷周兴狱当死”“为御史中丞,复为来俊臣所构,流费州”等可知,实际原因是他的正直行为妨害了诬陷者的利益。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①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②学凤凰。

①本诗写于年轻时代。②伶伦: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然”写一径翠竹郁郁葱葱,“四座凉”写翠竹遮挡了阳光,为下面的人留下清爽之阴。

B.次句写径旁之竹的阴影拖得很长,内容上暗示竹之高而且多,结构上与第一句形成了照应。

C.第三句写竹直而瘦,表述的怜悯之情;第四句强调竹老而刚,表述了的赞许之意。

D.颈联将翠竹与蒿藜进行了对比:同样承受了雨露,但只有竹可以与松柏一样能够经霜凌寒。

16.从全诗看,尾联可谓画龙点睛之句,请对其作简要赏析。

15.C

16.①尾联的意思是,请君爱惜竹的根株,拿它制成乐器,然后向伶伦学习演奏凤凰之音。②诗人以竹自喻,表明自己是个人才,请君惜而用之。(或它运用了伶伦的典故,突出了自认是个人才、渴望受到重用的意思。)③尾联托物言志,表述了诗人刚强凌寒的气概和为国效力的抱负。

表述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诗句的赏析即为炼句,“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具体作答时,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结构、手法和情感等角度进行考虑。

15.C.“表述的怜悯之情”错误,“怜”的意思是“爱惜”,而不是怜悯。故解析为:C。

16.尾联“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学凤凰”的意思是“请君爱惜竹的根株,拿它制成乐器,然后向伶伦学习演奏凤凰之音”。“欲乞伶伦学凤凰”这一句运用了用典的手法,运用了伶伦的典故,伶伦是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把竹送给伶伦,以学凤鸣,比喻要珍惜人才,要让人才不仅徒有其表,更要让他发挥其真实的才干。表述了自认是个人才、渴望受到重用的感情。整个尾联表述了把自己比作竹,有刚强的气概,并且渴望能得到重用的情感。

17.(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重写出了战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道理,是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受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

(3)苏轼《赤壁赋》中“”,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高妙。

(1)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舞幽壑之潜蛟;老鱼跳波瘦蛟舞

名句;名篇

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1)注意依据情境语“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来确定,关键字“药”;(2)注意情境提示语“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受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确定,关键字词“逸豫”;(3)注意情境提示语“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高妙”确定,关键字词“幽壑”“蛟”。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乡情像一条()而绵长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的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坚韧虚无缥缈如诗如画三五成群

B.坚忍虚无缥缈诗情画意三五成群

C.坚忍缥缥缈缈诗情画意成群结伙

D.坚韧缥缥缈缈如诗如画成群结伙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它相伴,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B.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我一同前行。山,隔不断;水,剪不断。

C.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一同前行。山,剪不断;水,隔不断。

D.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和我相伴,山和水,隔不断也剪不断我们一同前行。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述效果。

18.D

19.B

20.语句将“情思”“吻”“问候”分开来写,前面分别用“一缕缕”“厚甸甸”“一朵朵”“鲜润润”“一声声”“热乎乎”加以修饰,不仅句式对称,节奏鲜明;使用叠词,音韵和谐,也能强调突出乡情之重之浓之细腻,增强亲切感。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近义词辨析;成语的使用;搭配不当;结构混乱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⑵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划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⑶本题考查鉴赏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认真阅读文本,再结合句子分析其构成,最后从结构、内容、情感、读者效果的角度分析其表述效果。

18.坚韧:意思是坚固而有韧性。一是指物体,坚固而柔韧,不容易折断;二是指人的性格品质,不屈不挠,意志坚定,坚忍有韧性。坚忍,指的是坚持不动摇。强调的是一种状态,以极大的毅力忍耐、忍受。语境形容乡情绵长而不断,应选“坚韧”。虚无缥缈:形容空虚渺茫。指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就像人的思想境界一样,没有实体感。缥缥缈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语境形容月光隐约朦胧的意境,应选“飘飘缈缈”。如诗如画:形容风景美丽。诗情画意:如诗的感情,如画的意境,指文学作品中所蕴涵的情趣;也指风景优美,耐人寻味,就像诗画里所描摹的能给人以美感的意境。语境形容故乡的月色,应选“如诗如画”。三五成群: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聚在一起。成群结伙:众多人物聚集在一起。语境是形容孩子们聚在一起偷瓜,强调众多,应选“成群结伙”。故解析为:D。

19.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我……,它……”中途易辙,改换了主语,改为“无论我走到哪里,它总是……”;二是“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搭配不当,改为“山,隔不断;水,剪不断”。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故解析为:B。

20.从排比修辞看,“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朵朵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句式对称,节奏鲜明,同时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从句意看,修饰语用“一缕缕”“厚甸甸”“一朵朵”“鲜润润”“一声声”“热乎乎”,能够调动各种感官,在句意上更加突出乡情的细腻与温馨,有人间烟火气。从用词看,连续使用“缕缕”“甸甸”“朵朵”“润润”“声声”“乎乎”等叠词,且用数量词和形容词加以修饰,有音乐美,音韵和谐,很有节奏感,同时也有画面感,让人似乎闻其香,让乡情有温度,可触可感。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中国绘画史上,____,便很快成为主流。这是西方所没有的。正为此,中国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体系与文化体系。过去我们常用南北朝谢赫的“六法论”来表述中国画的特征,这其实是很荒谬的。在南北朝时期,中国画尚处在雏形阶段;(),因为,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

文人化是中国画的本质。在绘画之中,文人化致使文学与绘画结合;____,则是写作人与画家身份的合二而一。西方的写作人作画,被看做一种跨专业的全才;____,则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中国人常把那种技术高而文化浅的画家贬为画匠。这是中国画一个很重要的传统。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中国画真正成熟

B.中国画的真正成熟,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

C.中国画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真正成熟的

D.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才使中国画真正成熟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1.B

22.文人画兴起不久;在绘画之外;中国文人作画

语句连贯;语言表述简明、准确、鲜明、生动

(1)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语言表述连贯的语句复位题的能力,既考查语言表述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组织语言作答。

21.由第一段空前部分只要谈中国画,空后谈“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可知,应该有“中国画”与前文衔接,排除A、D。由“因为”一词,可见要强调结果,故要填“是在文人画成为主流之后”。排除C。故解析为:B。

22.文段主要意思是说中国画的本质是文人化。第一空,这里作段首语,是一个总结句,由后文“文人画使中国画文人化”及“便很快成为主流”中“便”“很快”强调时间短,故可填“文人画兴起不久”。第二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对应“在绘画之中”,此处应填“在绘画之外”。第三空,分号提示前后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前句是说西方写作人作画,后面应说中国文人作画的情况,据此应填“中国文人作画”。

四、写作(60分)

23.(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牵牛花,你永远高挂在别人的肩上,开自己的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袋: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性质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的牵牛花意象是我们熟悉的,要全面、准确地体悟诗中蕴含的哲理,才能正确立意。牵牛花虽然花茎很细,很不起眼,但是它善于把自己的身体全部缠绕在一切可攀爬的物体上,无论风吹雨打,都不会示弱。只知道向上,最终开出自己艳丽的花朵。从肯定的角度看,牵牛花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由此联想开去,人生在世,要善于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匡衡凿壁借光,得到了知识的滋润,步入了学问的殿堂。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牛顿站到巨人的肩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善于凭借是人生的智慧。从否定的角度看,牵牛花依附于其他,缺乏独立性,由物及人,我们不要有依赖性,而应独立天地间,保持精神与人格的独立。

行文构思时,我们可以写善假于物方能成功。首先结合材料提出中心论点,牵牛花之所以在高处开出鲜艳的花是因为它善假于其它物的力量。接着列举诸葛亮草船借箭、沃森和克里克、荀子《劝学》的例子分别论证善假于物是取得成功的秘诀、善假于物是取得成功的阶梯、善假于物是取得成功的明灯,最后总结升华主题,善假于物是明灯照亮我们曲折坎坷、沟壑纵横的路,善假于物是秘诀是阶梯是力量,它铺垫了通往人生最高峰的路。

立意:

1.善假于物,方可远足。

2.拥他人助,铸辉煌梦。

3.外力是走向成功的阶梯。

4.克服依赖,独立生活。

5.好风频借力。

6.立巨人肩上,舞出我人生。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山东省济南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语文9月开学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21世纪以来,在人类不断突破既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局限的条件下,艺术家的艺术思维逻辑和科学家的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不断在并行中发生交叉,产生交集,形成互动,激发出一种突破性发展的可能性。

科学与艺术、人文结合的一个重要的例子是艺术家设计出“情绪几何”。这是个结合了科技与艺术的互动装置,邀请观众在暗箱中触摸几何模型,触摸的情绪会通过心率等生理数据采集装置记录并计算出来,这些情绪数据会影响初始几何图形的变化,生成一个个“因人而异”的情绪化的几何图形,并最终通过自动粉笔机械装置绘制在黑板上。作品从代数几何的抽象性和纯粹性中获得启发,并尝试把数学对现实世界提纯化的解释与艺术对现实世界复杂化的解读结合在一起,完成一次同时处于现实之上和现实之中的艺术实验。

艺术某种意义上是在给世界回归混沌提供“熵”力。与数学家所追求的纯粹性和抽象化相比,一个视觉艺术家的工作基本是给这个世界“添乱”。“情绪几何”将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混沌性的个体情绪数据与纯粹的、抽象的几何数据进行耦合与杂交,就像往真空中注入雾霾、往纯水中注入污液、往真理中注入无理。这种形而下的“添乱”式的艺术实验的目标不为揭示任何纯粹的普世真理,只为呈现任意存在的个体真相。作品拒绝让观众以理性的方式来理解代数几何数学,而是让观众以感性的方式通过与几何图形的感性接触以及提供个体的情绪数据来与艺术家和数学家共同完成一次无法预期的创作。

回溯人类进步的历史,实际上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艺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出现交融、借鉴甚至陷入重大分歧的情形比比皆是。达·芬奇的绘画就曾经涉及当时欧洲医学中较为先进的解剖学,他通过美术的概念让人们获得了解剖学的认知;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通过参考照片完成了诸多创作,导致西欧的绘画在很长一段时期主动对科技保持着疏离,画家们希望绘画艺术远离照片。而中国的国画更是以写意见长,强调意境之美,即使现代画家创作时从照片中寻找到一些思想内涵的元素和载体,但最终形成的作品还是旨在寻求艺术本体的价值。

(节选自张富利《新技术与美学的互生之旅:人工智能艺术何以可能》)

材料二: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刷屏”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火”到一票难求。近年来,“高冷”古画接连出圈,引发现象级传播。破解古画在今天的流量密码,将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动起来,换一种古画的“打开方式”。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置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这原本就是中国古代绘画特有的“打开方式”之一,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中游”有了无与伦比的实现可能。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俯瞰群山巍峨。数字副本让珍稀古画的“露面”机会越来越多,在3D、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全息投影、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围绕古画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有人说:古画动了,世界静了。也有人说: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古画动起来,不仅是对观众的“循循善诱”,也向创敞开了宝贵的审美资源和文化资源。3D动画形式的广泛运用,更为古画图像在现代设计领域的大展身手提供了新的可能。

融起来,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作为传统文化的视觉集成,古画不着一言、气象万千,能够集纳服饰、妆容、音乐、舞蹈、诗词等内容于一体,成为演绎传统文化的生动场景。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去年火出圈的舞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官的舞姿,徐徐展现《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画面,舞与画呈现有趣“互文”。这种融合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传统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视频形式的结合,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也通过更为综合的媒介形态不断“升维”。

活起来,用新讲法激发新创造。在系列短片《此画怎讲》之前,有许多“讲”画的方式,但这一次,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古画会说话”和之前的“国宝会说话”类似,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讲述传统的方式变了,回应传统的方式一定也会变化。传统“活”在当下、文化传承有“我”,渐渐成为一种创作共识。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汲取自信和底气,热情参与文艺众创,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有关古画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关古画的讲法还有很多,像古画这样积淀着中华民族审美旨趣、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的文艺样式还有很多。传统浩浩荡荡,创造生生不息。传统文化的新表述,不仅要讲出趣味,也要讲出深度;不仅要讲出美来,还要讲出美背后的精神、理想与追求;不仅要面向当代受众,讲出新的时代内涵,还要面向世界,在更高维度上彰显中华文化与古为新的接续创造。

(节选自《人民日报》胡妍妍《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同属大脑思维,艺术思维逻辑和哲学社会科学思维逻辑天然会产生交叉、交集、互动。

B.数学是对世界进行提纯化解释,艺术是对世界进行复杂化解读,后者是对前者的添乱。

C.与西欧某些画家不同,中国国画并不排斥用照片寻找元素,但更看重艺术作品的意境。

D.“人在画中游”的古画打开方式优于对原作的直接欣赏,它可以帮助普通人读懂古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绪几何”互动装置设计以代数几何为主,将观众个体的情绪可视化为几何图像,其主要目的在于展示科技对艺术的赋能。

B.在摄影设备出现后,印象派艺术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雷诺阿参考照片完成诸多创作,证明了科技发展的同时,艺术一直如影随形。

C.春晚舞剧《只此青绿》与经典画作《千里江山图》“互文”,“融”起来的方式让“我见青山多妩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

D.“古画动了,身体里的DNA也跟着动了”可以理解为“动起来”的古画唤醒了人们内心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3.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依托图像处理算法,冬奥会开幕式“冰瀑”环节中,一滴水墨从天而降晕染开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唤起人们心底的文化情结。

B.航天工自主研发全新的电机驱动系统,用16套由链条、钢丝绳和导轨组成的机械结构,使得冬奥开幕式上“冰立方”拔地而起。

C.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幅表现冰嬉场面的宫廷绘画长卷《冰嬉图》,借助三维动画,画上160组“运动员”们的冰上动作得以“复原”。

D.“果亲王”讲述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中的文房摆设、服饰妆容,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谈及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

4.两则材料都提及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但论述的角度不同。请结合文段内容简要分析。

5.科技赋能艺术,有人认为这会让人们看到的世界更具艺术性,更美好;也有人认为这会使人们的自主感悟力退化。你认同哪一种说法?请结合材料具体阐述。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现代文阅读Ⅱ

谁在窗外徘徊

夏艳平

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

童子介批阅完最后一份文件,准备起身回家时,听到窗外有响动。不,应该是感觉到窗外有响动。那响动,轻微,细碎,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但他还是感觉到了。

童子介装着仍在看文件,目光却折向了窗外。从明亮的灯光里看出去,窗外的世界一片朦胧。

童子介把两只耳朵竖了起来。

童子介断定,窗外有人。

童子介有了警觉。

童子介不能不警觉。他记起来,从他走进这间办公室的第一个晚上,窗外好像就有这响动。

水城是个复杂的地方,前任县委书记和县长,就是被人举报后落马的——有人将他们收受贿赂时的录像,直接寄给了上级纪委。

水城出现塌方式腐败后,上级把童子介从邻县调来担任县委书记。上任还不到半个月,就被人盯上了?

童子介轻轻地笑了笑,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难道自己身上有了“缝”?

童子介并不怕人盯。他到水城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县委、县政府办公楼前高高的围墙拆了,他要让前来办事的人都能自由进出。接着又把自己的办公室搬到了一楼,而且无论昼夜,只要他在办公室里,门就不会关着,窗帘也只是一个装饰,不会闭合的。

童子介知道,老百姓希望他这样,他也应该这样。为老百姓办事,还怕老百姓看到?

童子介缓缓地站起身来,伸了一个大大的懒腰,还打了一个响亮的哈欠。他是有意给窗外报信呢。可窗外并不买账,那响动连节奏都没变一下。童子介感觉,那人应该就在他窗外不远处,来回地踱着步。

“不对呀,他要是来监视我的,见我起身,早跑得没影儿了,哪会还有响动?莫非是来反映情况的?”童子介凝眸一想,觉得有这种可能。前任领导虽然落马了,但案子并没有完全了结,有些问题,还在进一步调查审理中。自己初来乍到,别人可能还拿不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想反映情况,又有些犹豫。

童子介缓缓地走出了办公室。

外面有淡淡的月光,但比室内还是暗了不少。童子介把眼睛微微地闭了一下,稍稍适应后才睁了眼往办公楼后面走去。

办公楼后面是一块开阔的草坪。草坪与办公楼之间,有一道约半人高、修剪得齐齐整整的绿化带。

童子介看到,从窗口处泄出来的灯光,漫过那道绿化带,落在了草坪上。这样,那块草坪上就有了一块长方形的金色瀑布。

童子介还看到,在那块金色瀑布的边缘,有一个人来回踱着步。他不由笑了起来,自己的感觉还真准呢。

那个人走得很有规律,走过一段就折转身子往回走,走过一段又折转身子往回走。他走的线路,与办公楼和绿化带平行,径长比他办公室的宽度稍长,大概五六米的样子。也就是说,那个人一直在他的窗外徘徊。

那个人走得很投入,童子介怕吓着了他,就站在办公楼的拐角处,轻轻咳嗽了一声。听到咳嗽声,那个人停住脚步,朝童子介这边看了一下,然后,缓缓地转过身,朝着另一端走去。

“请留步。”童子介赶紧喊了一声,那个人就停了下来。

童子介一惊,站在他面前的竟是一位老人。

童子介愣怔半天才说:“老人家,您有事吗?来,跟我进屋吧。”老人摇了摇头,说:“没事,睡不着,我随便走走。”

童子介说:“正好,我也睡不着,我陪您。”老人说:“那哪儿行啊?你明天还有事,不像我这个老头子。”童子介说:“没事,反正睡不着。”

童子介陪老人在草坪上慢慢走着。老人问童子介:“你是不是觉得我这个人有点儿怪,这夜半更深的,还在这里瞎转悠?”童子介说:“没事,老人多转转有好处。”童子介说完,听到老人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一阵沉默过后,老人告诉童子介,他是刘清明的父亲。童子介又是一惊,刘清明就是水城刚落马的县委书记啊!

老人说,刘清明读书很聪明,中考考了个全校第一,上了县一中。一个农村孩子能上县一中,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他把刘清明送到学校后,就去深圳打工,他要为刘清明攒足上大学的学费。

三年后,老人把学费攒足了,可刘清明落榜了。刘清明母亲去世得早,他去打工后,刘清明没人管教,整天跟几个坏孩子搅在一起,打架斗殴,不好好学习。老人无奈,就辞工回家,陪着刘清明复读。这一年,老人时刻紧盯着刘清明。最后,刘清明如愿考上了重点大学。

说到这里,老人又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唉,我真是糊涂啊!明知他自制能力差,管不住自己,却不盯着他。我要是像他高中复读时那样,一直盯着他,兴许他就不会出事儿了。”

老人抬手擦了擦眼睛,接着说:“我知道,现在后悔也迟了,可每天夜里,我还是忍不住要来这里。我真的希望,屋子里面坐着的,是他。”

老人说话时,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有些深了,世界慢慢静了下来”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写出了童子介勤奋的工作精神。

B.童子介拆掉围墙,办公的时候不关门,都在向人们暗示自己坦坦荡荡,在任上一定会亲民务实。

C.童子介在拐角处轻轻咳嗽一声,既是想引起那位老人的注意,又不想因为突然打招呼而吓着他。

D.老人所说的刘清明上学时整天跟坏孩子搅在一起,预示着他成为领导者后将因贪腐而成为罪人。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像风吹落叶、猫走墙头”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窗外人小心翼翼而担心被发现的心态,也写出了童子介耳力之强、警惕性高。

B.老人对身份的交代,照应了前文所说的县委书记落马的内容;而对老人走路规律、所走线路的描述,照应了题目中的“在窗外徘徊”。

C.结尾时的“眼睛一直看着那个亮着灯光的窗口”,透露出老人复杂的心理,同时它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并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

D.小说的故事情节极简单:童子介夜晚工作时听到窗外有响声,出来遇一老人并与之进行了对话。但它以小见大,表述了深刻的主题。

8.小说情节简单,却多设悬念,颇有引人入胜之功,试对此作简要分析。

9.小说的主旨是什么?本文是怎样表述这一主旨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文言文阅读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为太学生。仪凤中,吐蕃数盗边,元忠上封事洛阳宫,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迁监察御史。徐敬业举兵,诏元忠监李孝逸军。至临淮,孝逸惧,按兵未敢前。元忠曰:公以宗室将,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孝逸然之,乃部分进讨。时敬业保下阿谿,弟敬猷屯淮阴。元忠曰:“敬猷博徒不知战,且其兵寡易摇,大军临之,势宜克。乘胜进,破之必矣。”孝逸乃引兵击淮阴,敬猷脱身遁,遂进击敬业,平之。迁洛阳令。陷周兴狱当死,以平扬、楚功,得流。岁余,为御史中丞,复为来俊臣所构,流费州。酷吏诛,人多讼元忠者,乃召复旧官。因侍宴,武后曰:“卿累负谤铄,何邪?”对曰:“臣犹鹿也,苟须臣肉为之羹,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圣历二年,迁检校洛州长史,治号威明。张易之家奴暴百姓,横甚,元忠笞杀之,权豪惮服。为检校左庶子,奏曰:“小人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等恨怒,共谮元忠,遂下制狱。中宗复位,迁兵部尚书。武后崩,帝居丧,军国事委元忠裁可,拜中书令,封齐国公。神龙二年,知兵部尚书,当朝用事,群臣莫敢望。安乐公主私请废太子,求为皇太女,帝以问元忠,元忠固称不可,自是语塞。武三思用事,京兆韦月将上书言其恶,帝搒杀之,后莫敢言。王同皎谋诛三思,不克,反被族。元忠居其间,依违无所建明。初,元忠相武后,有清正名,至是辅政,天下倾望,冀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卒,年七十余。谥曰贞。

(选自《新唐书·列传四十七》)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B.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C.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D.天下安危系焉/海内承平久/闻狂狡窃发/皆倾耳翘心以待其诛/今军不进/使远近解情/万一朝廷以他将代公/且何辞/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吐蕃:公元7至9世纪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

B.淮阴,地名,因在淮河的南面而得名。古代常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C.酷吏,中国古代对采用严刑峻法的官吏的称呼,他们常常玩弄法律、草菅人命。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军令等,其长官是尚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元忠智略超群,通晓军事。在徐敬业举兵作乱时,他监朝廷大军进剿,劝李孝逸勇敢上前,并提出了先打弱敌的策略,最终取得了平叛的胜利。

B.魏元忠善于为政,被诬下狱。他担任检校洛州长史期间,张易之的家奴残害百姓,他就将其逮捕并打死,因此受到张易之等人的诬陷,被抓进了监狱。

C.魏元忠忠于李唐,抑止邪谋。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企图废掉太子而自己做皇太女,以便将来做女皇帝,魏元忠坚决反对,终使其阴谋未能得逞。

D.魏元忠顺从权势,晚节有亏。他晚年辅政时期,皇帝打死进谏的韦月将,王同皎谋诛武三思失败而被灭族,他身为重臣不敢直言,有负清正之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敬猷博徒不知战,且其兵寡易摇,大军临之,势宜克。

②天下倾望,冀正王室,而稍惮权幸,不能赏善罚恶,誉望大减。

14.魏元忠回答武后问话时所解释的表面原因是什么?实际原因是什么?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古代诗歌阅读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①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②学凤凰。

①本诗写于年轻时代。②伶伦: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森然”写一径翠竹郁郁葱葱,“四座凉”写翠竹遮挡了阳光,为下面的人留下清爽之阴。

B.次句写径旁之竹的阴影拖得很长,内容上暗示竹之高而且多,结构上与第一句形成了照应。

C.第三句写竹直而瘦,表述的怜悯之情;第四句强调竹老而刚,表述了的赞许之意。

D.颈联将翠竹与蒿藜进行了对比:同样承受了雨露,但只有竹可以与松柏一样能够经霜凌寒。

16.从全诗看,尾联可谓画龙点睛之句,请对其作简要赏析。

17.(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名篇名句默写

(1)姜夔《扬州慢》中“,”两句,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重写出了战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

(2)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的道理,是从唐庄宗先劳苦以成功、后享受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

(3)苏轼《赤壁赋》中“”,与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都以水中蛟龙舞蹈来侧面描写音乐的高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2高三上·济南开学考)语言文字运用Ⅰ

乡情像一条()而绵长的丝线,我无论走到哪里,它总是伴着一同前行。山和水剪不断也隔不断。在城市住久了,思念故乡的心越发殷殷的了,这一叠重重的乡情该怎样寄托呢?哦,托给那一脉幽幽的月光吧——那湿漉漉、晶莹莹的月光,会翻过山岭,跨过河流,穿过翳密的林薮,把我一缕缕厚甸甸的情思,一个个鲜润润的吻,一声声热乎乎的问候,给我的小河,给白杨林,给梨园,给场院,给每一朵野花,给每一根小草……啊,给我那像按在平原上一枚图钉大小的乡村。

而今,又是月到中秋了。月,对城市来说,实在太吝啬了。即便这中秋之夜,那月光也是慵慵的,倦倦的,只在遥远的天国微微睨着。我的思绪也像鸟儿一样,乘着这()的月光飞去了,飞过迷蒙的烟水,飞进故乡那()的月色里……

瓜棚月夜,那是孩子心目中最动人的一幅画了!我们常常()地去偷瓜,在月色里演出一幕幕喜剧、闹剧和恶作剧来。看瓜的是隔壁家的一位大爷——一个瘦瘦的老头儿,我们都叫他鳖三爷。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中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坚韧虚无缥缈如诗如画三五成群

B.坚忍虚无缥缈诗情画意三五成群

C.坚忍缥缥缈缈诗情画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