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题可先使用2B铅笔填涂,然后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先秦时期,巫师掌管祭祀礼神事务。此外,《国语》记载巫师观天象“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说文》记载“古者巫彭初作医”。这可以用来说明()A.天文观测具有浓厚神秘色彩 B.先秦社会宗教信仰的持续松动C.关注现世民生的观念由来已久 D.王权与神权结合强化政治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先秦时期,巫师除了负责礼神事务外,还兼观察天象、充当医者等角色,这说明关注现世民生的观念由来已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天文观测的神秘色彩,排除A项;先秦时期受生产力水平影响,社会宗教信仰呈现强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王权与神权结合,排除D项。故选C项。2.监察的主要职能是监督、检举违法失职的中央机关或地方工作人员,其发展演变历史源远流长。如汉代御史大夫为副丞相,主管监察;唐代设御史台,实行三省、六部、一台的政治制度,御史台分左右御史,分别监察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和州县地方政府。这一变化()A.有利于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C.推动了官僚政治体制的形成 D.表明监察权脱离相权而独立〖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唐时期(中国)。材料反映的是汉代的监察权属于相权,而唐代御史台的设立使监察权不再属于相权而是独立的,D项正确;监察并非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而是加强吏治、监察腐败,排除A项;御史台拥有的是监察权而不是行政权,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B项;秦代推行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就意味着官僚体制的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3.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采取各种措施解决统治难题,如前秦统治者整顿吏治、打击豪强、尊儒重教、移民十万户入关中地区等。北魏建立后,孝文帝推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改革。孝文帝的改革A.顺应了北方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B.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C.削弱了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基础D.强化了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在魏晋南北朝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有利于北方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故选A项;在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方式促使汉族门阀制度逐渐产生,而不是孝文帝改革,排除B项;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促使各民族的交融,促使其统治基础得到加强,而不是削弱,排除C项;在孝文帝改革中,把都城由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迁到了洛阳,使得洛阳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加强,而洛阳不属于关中地区,排除D项。4.北宋时期,四川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这一时期纸币的兴衰表明()A.政府对市场的控制遇挫 B.明朝中期商品经济停滞C.民间贸易突破官府限制 D.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最终获得政府认可的白银作为主要支付手段”反映了民间贸易的发展迫使政府改变了货币政策,体现了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A项正确;明朝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排除B项;材料反映白银逐渐取代纸币成为主要支付手段,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5.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A.商品经济提升女性地位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C.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D.闽粤社会影响力大〖答案〗B〖解析〗信奉四海龙王是农耕经济产物,期盼风调雨顺;信奉妈祖是海上贸易发展的需要,期盼出海平安,由此说明宋元时期航海事业得到发展,B正确;题干内容与女性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A;南宋时期程朱理学地位提升,但是尚未成为官方哲学,排除C;通过题干中妈祖的职能无法证实闽粤地区社会影响力的变化,排除D。6.如图为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这反映了()A.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力十分薄弱 B.当地社会矛盾尖锐复杂处理困难C.当地宗族势力妨碍国家政权管理 D.基层自治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明朝徽州地区部分乡村纠纷处理方式比例图中,其中经乡村各种调停和仲裁解决的占比最大,说明基层自治在社会治理中地位重要,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政权对农村的控制程度,得不出国家政权对乡村控制力十分薄弱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基层自治在国家治理中地位重要,没有体现乡村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宗族的力量,也没有反映宗族势力妨碍国家政权管理,排除C项。故选D项。7.据《剑桥中国晚清史》载,1905年9月,政府决定在下一年废除科举制……此后,新式学堂毕业生在政府中占重要职位……在学堂的礼堂和课室中,都贴有雍正皇帝的《圣谕广训》,每月初一由大家齐声朗诵,被用作教官话的课文。以上材料说明A.传统教育改由新式学堂负责 B.新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C.清政府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 D.政府当局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答案〗B〖解析〗据题意可知,清政府虽然决定废除科举制,在新式学堂中仍然存在旧式的教育内容,由此可知清政府的新教育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B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新式教育的特点,并不是强调传统教育由新式学堂负责和清政府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排除AC项;“开始学习西方文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早在1905年之前清政府就开始学习西方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考试名称考试日期应考人数录取人数录取率留学生甄选考试1915年2月23915163.18%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1916年6月不详194不详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1917年4月248240516.32%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1919年10月56004808.57%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1920年10月380040010.53%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行政素质较强〖答案〗A〖解析〗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从1915年到1920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故选A;表格内容没有涉及官员的选拔方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试选拔,不是人事任用程序,排除C;表格信息不能说明留学生的行政素质,排除D。9.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所以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10.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地方的供销社售货员因自身职业的优越感,对顾客态度十分蛮横,甚至很多供销社挂起了“不许打骂顾客”的标牌。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改革初期制度不够完善C.供销社售货员素质偏低 D.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起步〖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一些地方的供销社售货员因自身职业的优越感,对顾客态度十分蛮横,”可分析出这些供销社不追求效益,这是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影响,A项正确;改革初期制度不够完善比较笼统,排除B项;供销社售货员素质偏低不是主要因素,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市场经济体制刚刚起步,排除D项。故选A项。11.主席曾经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既包含了民族因素,又包含了区域因素,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由此可见,他意在强调,民族区域自治()A.确保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B.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加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D.推动了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某个民族独享的自治,民族自治地方更不是某个民族独有的地方”,这凸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非高度自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12.伯里克利执政时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关于这一时期雅典公民大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代表都以抽签方式选举产生B.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C.低等级公民参加大会可以领取津贴D.“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其轮值主席〖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大会的成员由本邦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参与,并非是抽签选举产生,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关于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公民大会的准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A。13.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这些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 B.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C.商品输出成为殖民扩张的手段 D.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答案〗D〖解析〗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世界商路和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尼德兰的安特卫普、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纷纷出现交易所,使近代世界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D正确;A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B是在18世纪中叶后,排除;当时殖民扩张的主要手段是暴力掠夺,C排除。故选D。14.18世纪以前,小麦在英国食谱中属于奢侈品,只有富有阶层才可经常食用。但到18世纪60年代,南部劳工家庭主食的三分之二为小麦,东南部甚至可以达到90%;相较而言,畜牧业占优势的北部占比会低一些。据此可推知,当时英国()A.小麦储藏技术得到显著改进 B.通货膨胀现象非常严重C.生产发展推动饮食结构变化 D.工业革命缩小贫富差距〖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前后(英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8世纪以前英国的小麦产量较少,属于奢侈品,但在18世纪60年代,小麦的产量增加,使得小麦为较多家庭的日常主食,这体现了生产发展推动了饮食结构的变化,C项正确;18世纪以前与18世纪60年代,小麦储藏技术并没有显著改进,排除A项;小麦由奢侈品到家庭日常主食的主要原因是小麦产量的增加,与通货膨胀没有关系,排除B项;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体现的还不明显,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表是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的“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时间推名1860年1870年1890年1900年1英国英国美国美国2法国美国英国德国3美国法国德国英国4德国德国法国法国A.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欧洲强国走向衰落B.开展工业革命的先后决定了其排名C.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受益国D.工业革命进程中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至190年(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根据材料“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随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国家,因此1860年、1870年英国工业生产居首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几个国家发生,英国逐渐被反超,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第二次工业革命并没有导致欧洲衰落,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开展工业革命的时间先后可以影响排名,但无法决定排名,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一战,排除C项。故选D项。16.1955年起,(苏联)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1958年6月,政府还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这些举措A.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B.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D.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答案〗C〖解析〗据材料“政府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以及由“取消了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采购价格”等信息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生活,C正确;恢复了国家资本主义做法的是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不符,A错误;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的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确立的农业集体化政策,与材料不符,B错误;据材料时间1955年、1958年可知此时是赫鲁晓夫对农业进行改革时期,只是在农业领域试图冲破斯大林模式,不是整个经济领域,D错误。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本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3分,19题15分,20题12分,共52分。17.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铭砖刻文有“有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
苏州通天二年粗糙米白多一万三
xx十五石耗在内
“押仓使孙亮监仓御史陆庆”——在洛阳出土的隋唐时期含嘉仓的铭砖凡凿客置屋,皆铭砖为庾斛之数,与其年月日,受领粟官吏姓名。又立牌如其铭。——《唐六典》材料二《贞观政要》有言“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全唐文》载:“如时当大稔,事至伤农,则优与价钱,广其籴数;谷若稍贵,籴亦便停。所余少多,与年上下,准平谷价,恒使得中。”《唐律疏议》规定:“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州、县以长官为首,监、署等亦准此。”——据《新唐书》等(1)材料一的铭砖记录了哪些信息?分别说明含嘉仓铭砖与《唐六典》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朝应对粮食安全问题的举措,据此可得到哪些启示?〖答案〗(1)史实:对粮仓的储藏数量、时间、相关责任人等重要信息,刻在砖上,砖置于仓中。史料价值:出土的含嘉仓铭砖是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唐六典》是文献史料,属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措施:减轻赋税,保障农时;重视粮食储备,广建粮仓;准平粮价,调控粮食价格;用法律规范粮仓管理。启示:重视粮食安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提升国家对粮食的调控能力,建立完整的粮食仓储体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第一小问史实,根据“有东门从南第廿三行从西第五窖”可知涉及了粮仓的储藏数量;根据“通天二年”可知涉及时间,根据“孙亮”、“陆庆”等可知涉及相关责任人等重要信息;根据“含嘉仓的铭砖”可知刻在砖上,砖置于仓中。第二小问史料价值,据所学知识可知,史料按照存在类型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和图像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史料价值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出土的含嘉仓铭砖是研究唐朝社会经济的实物史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唐六典》是文献史料,属二手史料,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第一小问措施,根据“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得出减轻赋税,保障农时;根据“诸仓库及积聚财物,安置不如法,若暴凉不以时,致有损败者,计所损败坐赃论,州、县以长官为首”得出重视粮食储备,广建粮仓;根据“如时当大稔,事至伤农,则优与价钱,广其籴数;谷若稍贵,籴亦便停。所余少多,与年上下,准平谷价,恒使得中”得出准平粮价,调控粮食价格;由材料可知这些措施都是采用法律规范粮仓管理。第二小问启示,据材料唐代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及所学知识可知,在启示上可以从重视粮食安全、发展粮食生产、提升粮食调控能力和建立粮食仓储体系等角度进行说明。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随着英国失业人口的增加,贫困化加剧,政府用于济贫的开支也急剧增加,从18世纪中叶的70万英镑增加到19世纪20年代的700万英镑。1830年英国的国民收入为4亿英镑,700万英镑的济贫开支已经占到国民收入的2%。英国社会的贫困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取消《济贫法》的呼声越来越高。针对社会的变化和旧济贫法的弊端,1817~1831年,英国议会先后任命了几个委员会来研究《济贫法》的经济影响,并提出改革方案。1834年8月14日,改革方案以法律的形式公布于众,这便是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新济贫法”。——摘编自刘芳、毕可影《社会保障制度史》等材料二城镇反贫困与农村扶贫既有共性,又各具特性。无论是农村扶贫,还是城镇反贫困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都是为了让城乡所有穷人逐步摆脱困境,过上小康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无论是农村扶贫,还是城镇反贫困,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扶贫模式。在这两种扶贫中,政府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在扶贫的具体方式上也有不少相同的措施,如向贫困农民和城镇贫困人员提供小额信贷、技能培训,通过金融支持和促进就业,让城乡贫困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城镇人口从“相对富裕”到贫困,对过去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以及无忧的福利保障的记忆提高了他们对反贫困政策的心理预期。贫困农民享受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水平,大大低于城镇贫困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淡薄。——摘编自王朝明《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济贫法”颁布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转型期城镇反贫困与农村扶贫的异同。〖答案〗(1)原因: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严重;旧济贫法不适应社会需求;英国社会的贫困观念变化,形成取消旧济贫法的舆论;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2)异:扶贫的对象不同,农村扶贫对象是针对贫困农民,城镇扶贫对象主要是非农业人口;脱贫预期不同,城镇人口受福利保障的影响,对扶贫政策期待过高;城市人口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权利保障意识强于农村人口。同:根本目标都是实现共同富裕;都由政府主导;具体方式都涉及金融支持、技能培训、就业指导。〖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8世纪中叶——19世纪30年代(英国)。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英国失业人口的增加,贫困化加剧,政府用于济贫的开支也急剧增加”可知,工业革命导致社会贫富分化问题严重;根据材料“从18世纪中叶的70万英镑增加到19世纪20年代的700万英镑。1830年英国的国民收入为4亿英镑,700万英镑的济贫开支已经占到国民收入的2%。”可知,旧济贫法不适应社会需求;根据材料“英国社会的贫困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取消《济贫法》的呼声越来越高。”可知,英国社会的贫困观念变化,形成取消旧济贫法的舆论;根据材料“针对社会的变化和旧济贫法的弊端,1817——1831年,英国议会先后任命了几个委员会来研究《济贫法》的经济影响,并提出改革方案。”可知,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动。【小问2】本题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1世纪(中国)。异:根据材料“城镇人口从‘相对富裕’到贫困,对过去稳定的就业和收入以及无忧的福利保障的记忆提高了他们对反贫困政策的心理预期。贫困农民享受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水平,大大低于城镇贫困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参与社区活动的意识淡薄。”可知,可以从扶贫的对象不同,农村扶贫对象是针对贫困农民,城镇扶贫对象主要是非农业人口;脱贫预期不同,城镇人口受福利保障的影响,对扶贫政策期待过高;城市人口的社会参与能力和权利保障意识强于农村人口等角度进行说明。同:根据材料“无论是农村扶贫,还是城镇反贫困所采取的政策措施,都是为了让城乡所有穷人逐步摆脱困境,过上小康生活,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可知,根本目标都是实现共同富裕;根据材料“无论是农村扶贫,还是城镇反贫困,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扶贫模式。在这两种扶贫中,政府发挥了关键的决定性作用。”可知,都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在扶贫的具体方式上也有不少相同的措施,如向贫困农民和城镇贫困人员提供小额信贷、技能培训,通过金融支持和促进就业,让城乡贫困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实现脱贫致富。”可知,具体方式都涉及金融支持、技能培训、就业指导。19.2020年5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一是罗马式民法典体系,其编纂体系被《法国民法典》接受,将民法典分为人法、财产法、财产权取得法三编。二是德国式民法典体系,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但在《德国民法典》颁布不久,德国学者索姆巴特就提出《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这种重财轻人的特色使关于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的法大大退缩于财产法之后。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适应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的发展,强化对名誉、肖像、隐私、个人信息等人格权益已经成为民事立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从民法典编纂开始,就确立了“编纂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共计1260条。与五编制的《德国民法典》相比较,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一方面,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这一体系更具有时代性,回应了时代之问。——王利明《体系创新:中国民法典的特色与贡献》(1)依据材料,简析中国民法典与大陆法系民法典的不同点。(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意义。〖答案〗(1)异:体例不同,法德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编撰时代不同,前者编纂于近代,后者编纂于21世纪;性质不同,前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后者是以人为本。(答出三点即可)(2)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其系统整合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汲取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优秀法律文化;借鉴了人类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支撑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答出四点即可)〖解析〗(1)异:根据材料中“(德国式民法典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对比“我国民法典一共分为七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编”可知,两者体例不同,法德民法典分别是三、五编制,中国民法典是七编制,将人格权、侵权责任独立成编;根据“一百多年来,科技日新月异”“2020年5月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可知,两者编撰时代不同,前者编纂于近代,后者编纂于21世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一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我国国情,体例科学、结构严谨、规范合理、内容协调一致的法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的性质不同,前者是近代资本主义民法典,后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法典;根据“《德国民法典》存在着‘重财轻人’的偏向”,对比“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可知,两者特点不同,前者是“重财轻人”,后者是以人为本。(2)意义:根据材料中“我国民法典编纂体例有三大创新,即人格权独立成编、侵权责任独立成编以及合同编通则发挥债法总则的功能”“我国民法典更突出了对人的保护,实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