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_第1页
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_第2页
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_第3页
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_第4页
德国人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表意义上地描绘他心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了下面那些图画都是一个德国人画的,看来他对中国文化还是颇有些研究的。至少他看到了问题的外表,这已经很不一般。之所以说他对中国与德国文化之间的差异的理解有些外表化,是因为他只看到外表,却没有更深入地理解为什么中国人会如他所绘画出来的那种情形。相信他一时半会儿不会给出答案,或者说,不会给出正确的答案的。不过,即便是这样,也可以从他的画中,深刻地感受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因差异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比方,思维方式,为人处事,世界观,人生意义探究等。

这些画非常生动,同时也让人思考。至少我看到了这些画,印象非常深刻之余,想到了好多:究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两者之间究竟有没有一点儿交叉点?如果有的话,那是什么样的交叉点?这个交叉点的面积究竟有多大?此外,两者之间能否有可能有某些时候达成50%以上的相类似,甚至更大胆一点假设80%相类似?到达80%看起来似乎非常有难度。中国文化,如西方文化一样,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成为中国人特有基因,成为“遗传微粒”。中国人的老祖宗在每个中国人出生前,就把这种“炎黄基因”的大局部覆制传递到中国人身上,就是说,还没出生,中国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为特定意义上的“中国人”,并使之一辈子不可有丝毫更改。而德国人,或者说欧洲的那些西方人,也一样,也只能将他们祖先的基因传承下去,也不会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

所以,当看到有些纯种中国人讲英语,不停地“耸肩”,“恩哼”时,真让人感到难受,可以说是种折磨人的事情。事实上,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把西方人特有的“耸肩”的绝对正确姿势,给完全拷贝过来。正如德国人或者说西方人,永远也把握不了中国京剧中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的样子一样。看他们表演京剧,不过就是当一乐子,一笑了之。

事实上,西方人永远不可能彻底理解中国人为什么在思考方式、为人处事上面会是那样,而不是这样;也永远不会真正弄明白为什么中国人的世界观会与他们的相当不同,而不是相同;更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人生意义的看法与他们的相去那么远,而不是这么近。他们只能用画来说明区别,也仅仅是说明一下区别,而不太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中国文化已经深深地刻进中国人的一切行为之中,一切思考模式之中,而要让中国人彻底改变中国人的这些文化习惯,根本上是“不可能的任务”。同理,要让德国人,或者说是西方人彻底改变他们的一切行为方式,及思维方式,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就区别说区别,不指望彼此有什么本质性的改变,这似乎才是理解东西方文化的最理想境界。这也应该是看这些画时的最正确心态.

左:西方人

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点评:中国人在表达个人观点时,总喜欢拐弯抹角。“是”时不说“是”,却说“不是”。“不是”时不说“不是”,却总说“是”。看官不如仔细想想自己生活中发生的实际状况。并且,最有趣的是,一个中国人如果像那老外那样直来直去地说出自己的观点的话〔如上图所示〕,那么会被认为“没有城府”,属于“直肠子”,是要吃亏的。事实上,中国人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话到嘴边留半句”。因此,在老外眼中来看,中国人表达意思时,总令他们费解。而中国人的这种文化传承,对所谓一些所谓的“知识分子”来说,很有好处:可能自己没什么水平,却可以整天装深沉,装X,话说一半就停,结果很大程度上,让人感到此人水平真是了得!

2、生活方式点评:中国人非常非常非常喜欢热闹,生活方式在老外眼中看来,就是如下图,永远喜欢有人陪,永远不喜欢独处。而且,认为一个人总是独处,那这个人可可怜了。老外却正好相反,他们总喜欢独来独往。假设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地,只为陪而陪地过去陪他们的话,那会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侵害。此外关键是,他们在独来独往的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人山人海地相处时得到的同样的快乐,甚至更多。

3、准时点评:老外〔主要是欧美西方人?〕对于时间观念十分强。而汉语里关于时间方面的词句,最兴旺的就是:差不多,还行,根本上那时间吧,等等。如果与人相约的话,很多中国人最习惯的说法就是:上午吧,下午吧,晚上吧,等等。至于具体几时,那么要根据两人对时间的感觉而定。如果与老外相约,那么老外必定会加上一句,上午几点?下午几点?晚上几点?等等。“不准时”以及“没有时间观念”,几乎可以成为“中国人”的代名词了。4、人际关系点评:看到右边这幅画,我不禁哑然失笑。可不是吗?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关系”。过去叫“关系”,现在有人玩新词,不再叫什么“关系”了,改称“人脉”。叫什么也不能改变其本质特征。正如“第三者”的女人,旧称“破鞋”,现在叫“第三者”一样,尽管换了称呼,意思还是一样。很多老外到了中国之后,也染上找“关系”的毛病,不停地在国人面前玩namedropping(吹牛X),说自己认识认识某某等,以表示自己在中国的“人脉”很好,“关系”很多。看来,这种习惯像流感,传染性极强。

5、表达愤怒方式点评:这两种方式是典型的中外不同方式。老外是我行我素,有怒就发,有话就讲。从这一点来看,老外至少在心理健康方面,比中国人略胜一筹。而中国人从小就被告知,要有修养,要戒急用忍。什么叫有“修养”?什么叫“戒急用忍”呢?就是内心愤怒到了极点,脸上最好不要表现出来。要乐呵呵地,最好不动声色,那才叫高人。如果有可能,可以与人讲道理。没道理也不能把一切愤怒都表现在脸上。如果像那外那样,内心的喜怒哀乐都摆在脸上,那么显得此人,还是那句话,特不成熟,特没有城府,那是要吃亏的。其实,很多很多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都充满着仇恨,却不能发泄。于是,在博客风行网上时代里,就会发现有太多太多的人〔包括有精神病和没精神病的〕,统统以“新浪网友”的狰狞面目,破口大骂,撒野开怀。发泄呗。看不见么,对不对。如果是与人见了面还会是那样吗?正如我在文章开篇时所说,一定要装相。也就是右上面这幅画所表示的那样吧。呵呵。

6、排队点评: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外表化的现象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就喜欢热闹啊,对不对?大家挤作一团,才对么。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活在一起,不是一件乐事吗?老外啊,怎么那么自私,一个一个地,都像个幽灵似的,谁都远离彼此。没劲!排队?排什么队?几千年来也没有排队习惯,用文皱皱的话说,根本就没有那基因,让我们突然之间在21世纪排队,这清楚是要我们中国人的命么!另外,不排队也有好处,可以混水摸鱼地提前把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晚了,就没有了啊。

7、自我点评:无语半晌。唉。集体高于一切啊。另外,“我”是谁啊?加一句成语:人怕知名猪怕壮!记得80年代还有一首热唱的歌叫《小小的我》。靠。中国人的“自我”,能大吗?另外,大那老外那个地步,在中国还有生存空间吗?8、星期日街景点评:老外也真是的。我们中国人这么多人,平日里也没有什么乐趣,怎么还不兴趁着周日到外面去凑凑什么热闹吗?要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是害怕寂寞的民族,是不喜欢单独行动的民族,是最讲究团结的民族啊。此外,他有没有看过“黄金周”的盛况呢?右边的图中显示出来的稠密程度,显然不够。9、聚会:点评:老外永远不会明白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过春节了,也永远闹不明白为什么中国话里的“团圆”代表着多么深厚的文化意涵。说他们没文化,我举双手赞成。而他们却永远是在我们过团团圆圆的节日聚会时,一个人跑到什么地方去感受一下什么“生命的意义”去了。看看那巨大的“圆”,这不正是一个最好的中国文化“图腾”吗?我们中国人要什么?不就是要个团圆么!傻X老外,永远也弄不明白中国文化之精髓。10、餐馆里点评:如我前面所说,我们中国人聚在一起图个什么?不就是图个热闹吗?那还怕什么?我们是“礼义之邦”不假,但这并不阻碍我们不大声地在餐馆,在任何公开场合里大声说话。试想,如果每个人都这么高分贝地说话,那谁还会看谁不顺眼呢?而且,我们可以快乐地告诉老外,我们中国人做到了这一点:每个人都这样大声地、高分贝地在餐馆里,在任何可能的公开场合里说着话,谁也不阻碍谁,这不是奇迹吗?告诉老外吧,因为我们没做什么亏心事,凭什么不把平常里有些压抑的情绪在某些场合释放出来呢。

11、胃痛时的饮品点评:我们中国人最讲究的不一定是科学,而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话。那就是胃痛时要至少喝点热的。至于为什么?那得问我们的中医去。他们的学问,那真是“话到嘴边留半句”,深奥着呢。12、旅游时点评:其实,这有些冤枉我们中国人。毕竟我们中国人才富裕起来几年啊,终于可以像小日本儿那样了,走到哪里都拍照了。另外,中国人喜欢的不是思考生命的意义,而是“到此一游”的意义。毕竟,有照片可以说明俺老兄到过什么什么地方了。尤其是去了国外,那么更是要用照片说明。我认识的一位老兄,那么走得更远,在法国巴黎时,在大街上专门找些法国妞与他合个影,为啥?不就是为了在一些哥们儿面前有点吹牛X的谈资么。至于什么生命的意义,环保的意义,都显得无足轻重了。13、审美欢呼:终于…………终于……终于...有了交叉点。中外终于有了交叉点了!完全一样。应该说,是中外男人的审美有了交叉点,似乎更准确些。14、处理问题方式点评:老外那么显得非常没有中国人聪明了,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圆滑的人了吧。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廉价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其实,中国的国粹___麻将,最能说明中国人见硬就躲,见困难就颠,见廉价就上,见免费的就疯狂的特点。麻将的最大玄机,就在于如何让自己逃避困难,如何跟人跑,并在最恰当时候,抓住时机,使自己当上最牛比的时机主义分子!我另外想到的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几句训话:一切要“和为贵”〔形容遇困难尽量把困难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不要“不撞南墙不回头”〔形容左边那种在中国人看来有些缺心眼的老外们吧〕。15、一日三餐点评:如图。

16、交通工具〔图释文字,上:1970年。下:2006年〕点评:老外这就有点不厚道了。你坐够了汽车了,你现在却跟我们谈什么骑自行车的好处?我们70年代骑自行车是别无选择,是没钱,是没折啊。17、老人的晚年生活点评:事实上,今天我们很多老年人也开始的养狗的生活。当然,如果有孙子辈的孩子在身边,还是一件让中国老年人乐呵的事情。毕竟,人间一切皆美好啊。而不像老外那么喜欢独来独往,到了老年,一个人跟个狗相伴,多孤独啊〔我们中国人对老年老外的理解〕。至于谁得到了更大的心理满足,就看每个人的标准了。18、洗澡时间点评:一看这老外就不太懂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要知道,晚上洗澡之后再睡觉,那是一件多么愉悦的事情。而你老外白天当不当正不正地洗哪门子澡呢。不懂生活。另外,咱们中国人还有大多数的农民,他们的洗澡时间,我想,绝对不是你老外能弄明白的,小样。

19、心情与天气点评:不敢苟同。20、领导点评:这是一幅最抓住中国文化特征的图。强力推荐一下。呵呵。不是吗?老外管那白色人称作“领导”,在西方可以是“领导”,或玩个洋的,叫“leader”。在我们中国,那叫“官”,那叫“父母官”,那叫“我们的中流抵柱”。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啊。都是你爹你妈了,人家高那么多,不应该吗?

21、时尚点评:这图里表示出来的意思,应该最受到我们中国人的欢送吧,毕竟每个人都有点虚荣么。

22、孩子点评:其实,这是老外不太懂中国当代历史原因造成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在1976年以前,并不是这么重视孩子的一切的,至少我们小的时候,就不是这样的。这是个太大的话题。有空专写博文讨论吧。

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点评:无语。第一章中西文化生成的土壤第一节文明的发源第二节家耕经济与海洋贸易第三节封建与城邦第二章中西文化的开展历程第一节文化的轴心时代与古希腊罗马时代第二节帝国时代与黑暗的中世纪第三节资本主义萌芽时代与产生巨人的文艺复兴时期第四节封建帝国的衰落与启蒙运动第五节19世纪的中西文化第三章中西社会制度的演变第一节中西社会形态第二节中西社会的治理结构第三节中西社会主体命运第四章中西哲学的精神第一节中西哲学开展的根本线索第二节中西哲学的思维方式第三节中西哲学侧重的内容第五章中西宗教的差异第一节中西原始宗教及其根本构成第二节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儒教与道教第三节中国化的佛教第四节西方宗教——基督教第五节中西宗教的差异及其在当代的影响第六章中西文化与经济开展第一节经济与文化共生互动第二节古代农业经济文化第三节近现代中西经济文化第七章中西文学比拟第一节中西神话比拟第二节中西诗歌比拟第三节中西散文比拟第四节中西小说的异同第五节中西戏剧比拟第八章中西艺术的不同表现第一节中西绘画艺术的不同表现第二节中西音乐的异同第三节中西雕塑的差异第四节中西建筑的异同第九章中西教育传统第一节中西教育思想第二节中西方学校教育制度的开展第三节重“艺”的中西教育传统第四节影响深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