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

语文试卷

云南省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中国10万人口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就有22个,在社会的大

变动中他们如何长期生存下去?特别是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变化得

那么快,他们就发生了自身文化如何保存下去的问题。我认为只有从

文化转型上求生路。要善于发挥原有文化的特长,求得民族的生存与

发展。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以我说“文化自觉”

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

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

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

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实际上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后,中华文化

该怎么办是社会发展提出的现实问题,也是谈论文化自觉首先要面临

的问题。

这也促使我想从理论上进一步搞清一些问题,如个人与文化的关

系,文化的社会性和历史性问题等,以利于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

深入。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文化的认识。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

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

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

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

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

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

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

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

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

出贡献。

(摘编自费孝通《论文化自觉》)

材料二:

在孔子标举“诗教”之前,诗早已被赋予社会功利与个体审美的

社会功能。《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讲究讽谏和情感表达的作用,如

《大雅》中《卷阿》和《烝民》就运用了讽喻手法,至于《小雅》中

的“心之忧矣,我歌且谣”、“啸歌伤怀,念彼硕人”等则致力于情感

的直接抒发。古代还有采诗、献诗、诵诗等民间社会习俗或惯例,而

大臣或贵族在西周礼乐制度下往往运用诗歌来寻求“讽谏”效果、达

到自己意见被采纳的目的。也就是说,诗歌已经被普遍地用来产生“观

风俗,知得失”的社会作用了,而且这种运用已成为一种社会传统。

同时,春秋时代在政治、外交等礼仪中重视以诗言志、赋诗以观其志。

《左传•昭公十六年》记载:“宣子曰:二三君子请皆赋,起亦以知

郑志。”从此处的“以知郑志”可见,“诗言志”已成为一种诗学原则

To通过赋诗表达意愿、主张和志向,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

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可以说,春秋时代引《诗》、赋《诗》

的实践及“诗言志”论的提出,为后来“诗教”传统的形成提供了有

力的社会实践依据和社会传统支撑。

依托这种周代社会实践和社会传统,面对春秋时代“礼崩乐坏”

的社会局面,孔子提出了以“仁”为中心、以“克己复礼”为手段、

以西周社会秩序及伦理规范为理想范式的儒家学说。诗教,正是他的

上述主张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论语•泰伯》:“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朱熹是这样解释的:“'兴于《诗》',

便是个小底;'立于礼,成于乐',便是个大底。'兴于《诗》',初间

只是因他感发兴起得来,到成处,却是自然后恁地。”这三方面既可

以视为君子成人过程中的历时态要素,代表君子成人的三阶段或三环

节,也就是孔子要求通过吟咏《诗》而感发兴起,通过习“礼”而树

立人的规范,最后在“乐”的陶冶中成人;不过,也可以视为君子成

人过程中的共时态要素,它们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助力君子的

成人大业。

孔子还善于在自己的从游式教学中实践这种诗教观。《论语•季

氏》中记载了孔子与儿子孔鲤的对话:“'学《诗》乎?'对曰:'未

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在《论语•阳货》中,

孔子对学生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

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

提出的“兴、观、群、怨”正是孔子的诗教观的集中表达。“兴”是

指《诗》的“兴发感动”力量(叶嘉莹语);“观”是指《诗》对社会

状况的认知效果;“群”是指《诗》在人际交往中的融洽作用;“怨”

是指《诗》具有下层对上层的讽喻和抒愤的效果。“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是指以诗为“家”与“国”的社会礼仪制度服务。孔子希望通

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孔子和儒家的诗教观

为后世历代所发挥,朱熹《吕氏诗记序》指出:“其教实被于万世。”

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有的柔性感

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实际上蕴

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论在中国

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由诗教观引申而有风教、乐教、文教

等思想观念,体现了诗教传统在中国古代的强大影响力。

(摘编自王一川《诗教: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软实力思想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跨入信息社会后,文化转型已不仅仅是“人口较少民族”的

个别发展问题,而是更加突出地成为全人类必须面临的共同问题。

B.在提倡诗教前,春秋时代的诗歌就已承担起讽谏达情的社会

功能,“诗言志”也成为一种诗学原则,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

C.朱熹认为君子成人的三阶段,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先以“兴”

奠定成人的基础,再通过“立”与“成”实现成人的目标。

D.从游式的教学方式是孔子诗教观的生动实践,倡导不以硬性

的道德约束,而以柔性的感召力量培养“温柔敦厚”的君子风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自觉”要求我们拥有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应先

充分认识到本土文化的特长,

再发挥其在世界文化中的作用。

B.调研我国“人口较少民族”的生存困境,是为还原中华民族

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

一般过程,并调整其发展趋向。

C.历史研究既是文化自觉的路径,又是中西文化比较的前提,

可以加深对文化的认识,以便进一步发掘继承、提炼应用。

D.同时把“兴”“立”“成”视为君子成人的历时态和共时态要

素,更能立体多维地认识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的综合效用。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张岱年认为:“惟有取信'文化的创造主义'而实践之,然后

中国民族的文化才能再生;

惟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国民族才能复兴。”

B.严复提出:“居今言学,断无不先治旧学之理,经史词章,国

律伦理,皆不可废。诸公既治新学之后,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正

好为此。”

C.章太炎认为:“国家立于天地,必有与立,所以不与他国同者,

历史也,语言文字也。两者国之特性,不可失坠也

D.梁启超指出:“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

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学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扬光

大之必要。”

4.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

大同”16字箴言,在促进中华文化现代化发展,加强与世界文明交

流互鉴方面具有重要启示,请结合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5.“诗教”作为一种独特的中国文化思想传统,我们应如何发挥

其重要价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现代文阅读H,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茶馆

黄裳

四川的茶馆,实在是不平凡的地方。普通讲到茶馆,似乎并不觉

得怎么希奇,上海,苏州,北京的中山公园,……就都有的。然而这

些如果与四川的茶馆相比,总不免有小巫之感。而且茶客的流品也很

有区别。坐在北平中山公园的大槐树下吃茶,总非雅人如钱玄同先生

不可罢?我们很难想象短装的朋友坐在精致的藤椅子上品茗。苏州的

茶馆呢,里边差不多全是手提鸟笼,头戴瓜皮小帽的茶客,在丰子恺

先生的漫画中,就曾经出现过这种人物。总之,他们差不多全是有闲

阶级,以茶馆为消闲遣日的所在的。四川则不然。在茶馆里可以找到

社会上各色的人物。警察与挑夫同座,而隔壁则是西服革履的朋友。

大学生借这里做自修室,生意人借这儿做交易所,真是,其为用也,

不亦大乎!

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我在郊外等车,一个人泡了

一碗茶坐在路边的茶座上,对面是一片远山,真是相看两不厌,令人

有些悠然意远。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可以说是

登峰造极了。成都有那么多街,几乎每条街都有两三家茶楼,楼里的

人总是满满的。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以坐上

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

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的。成都的茶楼除了规模的大而外,更还

有别的可喜之处,这是与坐落的所在有关的。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茶

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吟诗楼上

也有临江的茶座,只可惜楼前的江水,颇不深广,那一棵树也瘦小的

可怜,对岸更是些黑色的房子,大概是工厂之类,看了令人起一种局

促之感,在这一点上,不及豁蒙楼远矣。然而究竟地方是好的。如果

稍稍运用一点怀古的联想,也就颇有意思了。

武侯祠里也有好几处茶座。一进门的森森古柏下面有,进去套院

的流水池边的水阁上也有。

这些地方还兼营菜饭,品茗之余,又可小酌。实在也是值得流连

的地方。

成都城里的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以用薛涛井水作号召,说是如

果有人尝出并非薛涛井水者当奖洋若干元云。这件事可以看出成都人

的风雅,真有如那一句话,有些雅得俗起来了。其实薛涛井水以造笺

有名,不听见说可以煮得好茶。从这里就又可以悟出中国的世情,只

要有名,便无论什么都变成了好的。只要看街上的匾额,并不都是名

书家所题,就可以得知此中消息了。

大些的茶楼总还有着清唱或说书,使茶客在品茗之余可以消遣。

不过这些地方,我都不曾光顾过。另有一种更为原始的茶馆附属品,

则是“讲格言”。这次经过剑阁时,在那一条山间狭狭的古道中,古

老的茶楼里看见一个人在讲演,茶客也并不去注意的听。后来知道这

算是慈善事业的一种,由当地的善士出钱雇来讲给一班人听,以正风

俗的。

这风俗恐怕只在深山僻壤还有留存,繁华的地方大抵是没有了的。

那昏昏的灯火,茶客黯黑的脸色,无神的眼睛,讲者迟钝的声音,与

那古老的瓦屋,飞出飞入的蝙蝠所酿成的一种古味,使我至今未能忘

记。

随了驿运的发达,公路的增修,在某些山崖水角,宜于给旅人休

息一下、打打尖的地方,都造起了新的茶馆。在过了剑阁不久,我们

停在一个地方吃茶,同座的有司机等几个人。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

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

上,说茶钱不用收了。这使我们扰了她一碗茶。后来慢慢的谈到我们

的车子是烧酒精的,现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仑,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

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

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比市价高。司机回复说燃料在后面的车子里还

有,暂时等一下再说。那位老板娘话头不对就转过去指着她新起的房

子,还在涂泥上灰的,给我们看了。她很得意的说着地基买得便宜,

连工料一起不过用了五万元,而现在就要值到十万元左右了。

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有一

家茶馆,榜曰"凤凰楼”,这就颇使我喜欢。这家“凤凰楼”只有一

大间木头搭成的楼,旁边还分出一部分来算是药房。出卖草药,和一

些八卦丹万金油之类的“洋药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

磨在那里,就算是我们工作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

老板弟兄三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

开方,老三则司取药之责。所以这一家人也很可以代表四川茶馆的另

一种形式。

我很喜欢这茶馆,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

点糖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里边还有一个套阁,小小的,卷

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尤其是在烟

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雾鬓云鬟,使我想

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吹来,使如豆的灯

光摇摇不定。这时“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声音极低,有

几次使我弄不清楚这声音起自何方,后来才发现了坐在灶后面的么师,

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

有时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我不会这个,只是看看

罢了。不过近来楼里贴起了“敬告来宾,严禁娱乐,如有违反,与主

无涉”的告白以后,就没有人再去“娱乐”了,都改为“摆龙门阵”。

这座茶楼虽小,可实在是并不寂寞的。

(选自《黄裳散文》,有删改)

文本二:

前些日子读了舒新城先生的《故乡》,知道了内地的许多情形,

觉得很有意思。……现在研究内地情形的渐渐多了,这是好现象。散

文向这方面取材的,却似乎还不多。游记里的描写常嫌简略,而走马

观花,说出来也不甚贴切。报纸上倒不时有内地情形的记载,简略是

不用说,而板板地没生气,当然也不能动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

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

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定可给读者一种新知识,新

情趣。

(节选自朱自清《内地描写一一读舒新城先生〈故乡〉的感想》)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文中所举其他地方的茶馆里多是有闲阶级不同,四川茶馆

里可以找到社会上各色人物,这正是观察、体验民俗风情的好去处。

B.作者在写成都少城公园的一家茶座用薛涛井水来招揽生意时,

分析认为历史上并未听说此井水可以煮得好茶,意在讥讽成都人的附

庸风雅。

C.文章写剑阁古道茶楼“讲格言”,讲者声音迟钝,听者也不注

意听,茶楼环境和茶客似乎都乏善可陈,却能使作者“至今未能忘记”,

全赖其中体现出的“古味

D.文章在介绍离开剑阁后在途中遇到的茶馆时,以细腻的笔触

活画出一个富态、健谈而又精明的老板娘形象,带领读者一同体验了

当地的风土人情。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起笔所说的“不平凡”,是涵盖全篇的关键性词语。以下

所写茶馆虽各具特色,但都紧紧围绕此点展开,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

散神聚”的特点。

B.文章介绍四川茶馆时,作者“移步换景”,严格依据自己的行

程来写,这样安排写作顺序,使得记述井井有条、条理清晰。

C.不选择大茶楼的清唱或说书来具体介绍,而属意深山僻壤中

的原始古老茶楼,这体现出的是作者选材的眼光和匠心。

D.文章对四川茶馆既有自然风物、民俗风情的介绍,也融入自

己的主观情趣与感受,使文章更为充实,也让读者得到更深切的体验。

8.文本一最后写“凤凰楼”茶馆时着墨较多,文中明言“很喜

欢这茶馆”,作者为何这样说,谈谈你的理解。

9.文本二指出“现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

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

有条理地写出来”,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全科试题免费下载公众号《高中僧课堂》

《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

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

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夫轻君之危亡者,忠臣

不忍为也。夫不谏则危君,固谏则危身;与其危君,宁危身。齐景公

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

进谏曰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

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

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

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参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说,遂归,

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

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

“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

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

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

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

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

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

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节选自《说苑•正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

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

戟将斫之/

B.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

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

戟将斫之/

C.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救/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

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

戟将斫之/

D.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君乐治海

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景公援

戟将斫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在文中指使入内、接纳,与《鸿门宴》“距关,毋内诸

侯”的“内”字含义相同。

B.“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与《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

之理”的“数”字含义不同。

C.“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与《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

事”的“敢”字含义不同。

D.“委身”指托身于人,“委”与《归去来兮辞》"曷不委心任去

留”的“委”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耽于海上游玩,六月不归,并下令反对者将处死刑。

颜烛匡正君主过错,是为忠臣。

B.齐景公因为心爱的马被杀,十分愤怒,晏子毫不畏惧,对齐

景公举戈相向,以劝君主冷静。

C.吴王一意孤行,坚持讨伐楚国,少孺子劝说吴王不能只谋取

眼前利益,却不顾身后祸患。

D.君主有失而臣子不谏,可能危及君主,忠臣不忍。但臣子坚

持进谏可能会危及自身安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

也。

②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

14.同样是臣子规劝君主,三人的进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概

括。

(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完成各小题。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其二)

陆游

关辅何时一战收,蜀郊且复猎清秋。

洗空狡穴银头鹘,突过重城玉腕疆①。

贼势已衰真大庆,士心未振尚私忧。

一樽共讲平戎策,勿为飞鸯念少游②。

【注】①玉腕疆,骏马名。②语出《后汉书・马援传》,马援从

弟少游曾劝说马援:读书人一生但求衣食丰足,乘坐短毂车,做一个

郡吏,也就可以了;再想求得更多,只是自找苦吃。马援南征时,身

在沼泽迷雾之中,强敌未灭,毒气熏蒸,见到天上飞鹰掉入水中,想

到从弟的劝告,心有咸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疑问起笔,表现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又以“蜀郊”“清

秋”点明出猎的地点和时令。

B.颔联写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暗

含报效朝廷、北伐杀敌之意。

C.颈联对仗工整,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敌寇势力衰微的庆

贺,对我方士气低靡的担忧。

D.全诗写诗人出猎归来,豪情满怀,表示自己已经得到朝廷重

用,立志抗金,驱逐侵略者。

16.本诗与苏轼词作《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近,词的下片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本诗尾联都运用了典故。请分析两首诗

歌在典故运用上有何不同?

17.(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

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中,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

直接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生活中常见的树木与泉流

作类比,是为了向唐太宗说明“,

的治国道理。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两句感慨人生短暂、壮志难酬,以酒洒地表示凭

吊。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近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茶”入选非遗

成功,证明了中国文化独一无二的特殊魅力,体现了中华文明重要的

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贡献,彰显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一杯“中国茶”,初品“色香味”,再品“精气神“茶和天下”

的文化,“清静和雅”的理念,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茶文化

,意蕴深厚,是值得挖掘的宝贵文化遗产。

和而不同的豁达大度,是“中国茶”的鲜明特征。一茶多品,一

茶多技,一茶多用。制茶师能,根据当地风土使用多

种工具,运用各样核心技艺发展出绿茶、黄茶、红茶、黑茶、白茶、

乌龙茶六大茶类,以不同色香味形满足多种需求。一片小小的茶叶,

制茶师又能因茶而宜,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使“南方佳木”精彩纷呈,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一方水

土养一方茶,放眼祖国大地,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大江南

北、西南边陲、华南沿海,10多个省市都有的地方茶,

在祖国大茶园里争奇

斗艳,香飘人间。不同地区的人们相互欣赏,在一斟一饮中显示

出豁达大度。

茶与国人相伴几千年,行走全世界数万里。《神农本草经》《茶经》

中的确切记载,让我们找到了“中国茶”的文化源头;苏轼等文人墨

客为其留下的名篇佳作,让我们铭记“中国茶”的流光溢彩;新时代

以茶赋能发展,让我们感知致富茶、幸福茶的生生不息。一杯“中国

茶”氤氯的文化自信和文化魅力,必将为世界更多人民认可,为共创

多彩文明带来更多启发和可能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

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请简要分析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语言文字运用II,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小题。

同样体积的冷水跟热水一起放冰箱里,?你可能

会觉得,肯定是冷水,因为要结冰,热水得先变成冷水才可以。但其

实,。这背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热水挥发会形成

大量水蒸气和小液滴,和冷空气接触比表面积大,能够快速冻成冰块。

另外还有一个你可能想不到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热水本身就比冷水更

容易结冰。这个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人发现了,但当时人们并没

有深入去研究它。直到1963年,一位坦桑尼亚的中学生再次注意到

了这个现象,他还据此发表了一篇论文。发现这个现象的学生叫做姆

潘巴,这个现象也被称为“姆潘巴效应”。那“姆潘巴效应”到底是

怎么回事呢?其实直到今天,O有人认为,这跟冷水

里的溶解气体比热水里的多有关;有人认为,加热之后的水,氢键能

量变高了,这对形成冰块的过程有利;还有人认为,在冷冻的时候,

热水的对流比冷水的剧烈,所以整体降温更快……想找到真正的答案,

可能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但姆潘巴现象说明,即便在今天,我们身

边依然有很多未被破解的神奇的科学现象。科学探索的道路也远远没

有到尽头,如果你也发现了什么反直觉的现象,多多留心,说不定,

你就是下一个姆潘巴!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交替使用多种人称,请简要分析其写作效果。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下•云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汉字的源流演化中寄寓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与追求。如“楚”字,

其本义“丛木,一名荆也”(《说文解字》)0从甲骨文字形上看,上

面双木为林,下面无(sho)为足,故有学者认为足历山林,是“开发

山林”之义。人入山林,荆棘丛生,不免被刺破、划伤,故而引申出

“痛楚”“酸楚”之义。披荆斩棘,终于走出林莽,豁然开朗,眼前

看得分外“清楚”,能率先走出丛林,可谓杰出之士,名曰"翘楚”。

楚地之人以此为傲,命国名为“楚”,其地曰“荆楚大地二武昌木牌

楼与长沙岳麓书院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则楚本即材,其自

豪之感跃然纸上。

上述材料能给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联系自身成长写

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B

2.B

3.D

4.①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知之明”(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文

化自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②认识并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

③学会应对文化差异和冲突,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形态。

5.①发扬其“温柔敦厚”的柔性感召力,发挥其传统伦理道德

的教化功能。

②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

统基础。

③对其进行历史研究,继承文化成果,完成“文化自觉”使命,

推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④以其加强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争取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知识点】社会科学类;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

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理

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

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

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

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

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

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

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

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

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

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3)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

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

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

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

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这是一道

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首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据自己

的观点,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联系现实生活,阐述自己的理解与

看法,只要能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规范着个体的情感表达”错误。“诗言志”作为一种诗学原则,

代表了春秋时代对诗歌的社会作用的最通行和直接的认识,在政治、

外交等礼仪中受到重视,对个体情感的表达可以说起到提倡、引导作

用,选项表述为“规范”,语义过重,与原文不符。

故答案为:Bo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还原”

和原文意思不符。原文“可以说文化转型是当前人类共同的问题。所

以我说‘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

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

对其文化要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

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可知,调研“人口较

少民族”的困境是为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化发展变化的

一般过程,让他们有“文化自觉”,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没

有论及“调整”文化发展的趋向。

故答案为:Bo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一的

观点是:文化自觉要求对传统文化继承下来,然后用现代的眼光研究

传统。文化自觉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文化发展的自

主地位。

A.张岱年的观点是文化创造、再生与民族复兴的关系。不符合材

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B.严复的观点是新旧治学之法。不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

点。

C.章太炎的观点是历史、语言文字对国家特性的重要性。不符合

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D.梁启超的观点是儒家学说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发扬儒家文化

的必要。符合材料一“文化自觉”的观点。

故答案为:Do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各美其美,美人

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含义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

的美,还要包容的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

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世界。

由原文”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

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

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

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

学者已有的成就继承下来”“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

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

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可知,提升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知之明”

(加强对中华文化的“文化自觉”),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由原文“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

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认识并尊重世

界文明的多样性,取长补短。

由原文”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可知,学会应

对文化差异和冲突,参与构建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形态。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孔

子希望通过诗教为社会培养出‘温柔敦厚'的‘君子可知,发扬

其“温柔敦厚”的柔性感召力,发挥其传统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

由原文”可以说,这种诗教传统看到了诗(广义而言艺术)所拥

有的柔性感召的力量,远比强制性的道德约束来得'温柔敦厚'因而

实际上蕴含了丰厚的文化软实力思想资源,从而为现代文化软实力理

论在中国的实践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基础”可知,挖掘其蕴含的文化软

实力思想资源,奠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统基础。

由原文“我们真要懂得中国文化的特点,并能与西方文化进行比

较,必须回到历史研究中去,下大功夫,把上一代学者已有的成就继

承下来。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边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

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

东西讲清楚,使其变成世界性的东西。首先是本土化,然后是全球化”

“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

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

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

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做出贡献”可知,对“诗教”

的传统进行历史研究,继承文化成果,完成“文化自觉”使命,推动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由原文”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要有'自知

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

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

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我们一方面要承认我们中国文化里边

有好东西,进一步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我们历史,以完成我们'文

化自觉’的使命,努力创造现代的中华文化;一方面要了解和认识他

人的文化,学会解决处理各种不同文化接触的问题,为全人类的明天

做出贡献”可知,以“诗教”传统加强我国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争

取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为世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答案】6.B

7.B

8.①相较于别处的茶馆,这里是作者呆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既

能在自然山水中感受到闲适和宁静,又熟悉里边的情形,对茶馆有更

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②作者虽身处荒僻之地,却能在茶馆中体验到丰富的生活内容。

茶馆中既有老板兄弟的药房生意,又有茶房的吹箫既有自己独处的闲

适,又有友朋相聚的快乐,生活并不寂寞。

③作者在这里能体会到与个人意趣甚相契合的浓浓“古味”。从

茶馆名曰“凤凰”,到眺望长江想起古时美人,再到“么师”悲哀的

箫声,都让作者体会到古味浓厚的文化特色。

9.①作者通过仔细的观察、细腻的笔触来表现四川的民俗风情。

如成都大茶楼飞来飞去的茶壶,吟诗楼前的江水景致的缺憾,以薛涛

井水作号召的心态,茶馆老板娘的富态、健谈与精明,都体现出作者

“细”与“实”的写作风格。

②同中见异,抓住茶馆的“特色”来选材。作者对四川茶馆做了

细致区分,省会地方有别,繁华偏僻各异;即使同一城市,也善于抓

住各自特色来写,自然风景、人文风情兼具。

③文章在以入蜀行程来安排写作大框架的同时,又能以自己独特

视角来选择材料,安排顺序。其中把“凤凰楼”安排在最后,这既是

文中行程的终站,又因为这是作者最有感情的地方,自然地带领读者

一道加深对茶馆的体会,正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

写出来

【知识点】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分析文体特征和

表现手法;散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首先要

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看清文脉,并认真品味关键性语言。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答题的关键

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

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筛选答案

时,要仔细审题,确定筛选标准、范围;一般来讲,人物在事件中的

言行表现,往往就是筛选的重点;在筛选的基础上,对主旨或共性的

东西加以提炼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答这道题要在理

解文章主题的基础上去筛选,后一问已经说了要从写法上解答,实际

上就是对文章结构的作用的分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B.“意在讥讽成都人的

附庸风雅”错误。此处所写要表现的是成都人的风雅和茶座的精明,

虽然雅而有“俗”,经不起推敲,增添的是文章的情趣,并未“讥讽”。

故答案为:Bo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B."严格依据

自己的行程来写"错误。文章虽有大致的入蜀行程,但中间并未都是

“严格依据自己的行程”来写的,而是根据自己选材的需要来安排材

料。

故答案为:Bo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能力。首先找到“我

很喜欢这茶馆”这句话,在第9段,然后结合上下文,筛选作者喜欢

“凤凰楼”茶馆的原因。

由“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住的地方左近

有一家茶馆,榜曰'凤凰楼'”“因为无处可去,我们整天一大半消磨

在那里”可知,作者待在这个茶馆的事件最长;由“就算是我们工作

的地方,所以对于里边的情形相当熟习”可知,作者对这个茶馆非常

熟悉,对这个茶馆印象最深。

由“到重庆后,定居在扬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老板弟兄三

人。除老板管理茶馆事务外,老二是郎中,专管给求医者开方,老三

则司取药之责”“无事时泡一杯‘菊花’坐上一两个钟头,再要点糖

渍核桃仁来嚼嚼,也颇有意思”“卷起竹帘就可以远望对江的风物,

看那长江真像一条带子”“,么师'(茶房)就轻轻的吹起了箫”“有时

朋友们也在凤凰楼里打打Bridge"等可知,作者虽然在偏僻之处,

但是在凤凰楼茶馆既可以欣赏美景,又可以闲适独处,还可以和朋友

欢聚,因此作者喜欢。

由“尤其是在烟雨迷离的时候,白雾横江,远山也都看不清楚了。

雾鬓云鬟,使我想起了古时候的美人。有时深夜我们还在那里,夜风

吹来,使如豆的灯光摇摇不定”“像幽灵一样的玩弄着短短的箫,那

悲哀的声音,就从那里飘起来”等可知,作者在茶馆中可以体会古

风古韵,由长江想到美人,由箫声体会古味,因此喜欢。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题干的关键点是“现

在所需要的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一种风格,一种人情,一处

风景,只要看出它们的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出来”,也就

是“仔细的观察”“翔实的描写”“特异之处”“有选择地有条理地写

出来”,因此结合关键词分析文本是如何仔细观察、翔实描写,如何

表现不同之处,如何选择材料,如何有条理地写作的。

“细”与“实”:“大些的茶楼如春熙路上玉带桥边的几家,都可

以坐上几百人。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描写成

都大茶楼的热闹;“那个老板娘,胖胖的一脸福相,穿得齐齐整整,

坐下来和我们攀谈起来。一开头,就关照灶上,说茶钱不用收了”“现

在酒精多少钱一加仓,和从此到梓潼还得翻几个大山坡,需要再添燃

料了。最后就说到她还藏有几桶酒精,很愿意让给我们,价钱决不会

比市价高”描写老板娘的外貌、健谈、精明;“像薛涛井畔就有许多

茶座,在参天的翠竹之下,夏天去坐一下,应当是不坏的罢”描写薛

涛井畔茶座的景色等,笔触细腻,观察仔细,体现了“细”,表现了

四川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实

不同之处:作者写了很多茶馆,但是各有各的特色。如广元的茶

馆写的简单,侧重喝茶看山;成都的茶馆,人多茶馆多,春熙路的茶

馆异常热闹,规模较大,薛涛井畔的茶座翠竹参天;武侯祠的茶座古

柏森森,兼营菜代,品茗之余,又可小酌等。既有大都市的茶馆,又

有偏远地区的凤凰楼,同中有异。

选择材料和条理写作:由“一路入蜀,在广元开始看见了茶馆”

“后来入川愈深,茶馆也愈来愈多。到成都”“到重庆后,定居在扬

子江滨,地方荒僻得很”等可知,文本整体大致按照入蜀行程进行写

作,安排写作顺序。但是在选择材料上又有作者自己的思考,如先写

大都市,再写偏远地区,最后写自己最喜欢的“凤凰楼”,从而表现

作者的情感,可见作者在写作时是有选择的,并非完全按照行程来写。

【答案】10.C

11.D

12.B

13.①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

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

②舍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就怀揣弹丸、

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走。

14.①颜烛犯颜直谏;

②晏子婉言进谏;

③少孺子譬喻讽谏。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

选信息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

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

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

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

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

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

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

马观花。②放回原文,概括信息。特别是在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

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

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

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

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

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

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

力。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关键语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

上,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周易》上说:“王室的臣子刚正忠直,不是为了自身的缘故。”

臣子之所以要刚正忠直冒着危难去劝谏他的君主,不是为了自己,而

是想要匡正君主的过错,矫正君主的失误。君主有过失,是危国亡身

的萌芽;看见君主有过失而不劝谏,这是忽视君主的危亡。轻视君主

危亡的行为,是忠臣不忍心做的。君主有过失而不进谏就会危及君主,

君主不纳谏还要坚持进谏就会危及自身;与其危及君主,不如危及自

身。齐景公在海上游玩而乐此不倦,六个月不回国。他对跟随在左右

的人下命令:"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快步上前劝谏说:

“君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家,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

内如果另有治理国家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齐景公

拿起长戟就要砍杀他。颜烛快步上前,整理好衣服等着他砍,并说:

“您为什么不砍呢?从前有夏桀杀死关龙逢,商纣杀死王子比干;您

的贤明,不同于这两个君主;我的才能,也比不上这两个臣子;您为

什么不砍呢?让我在这两人之后成为第三人,不也可以吗?”齐景公

心悦诚服,于是回国,在半路上听说都城中有人图谋不让他入城。齐

景公有匹马,被他的马夫杀死了,齐景公大怒,操起长戈要亲自去杀

马夫。晏子说:”这样会使他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死了,请让我替您

责备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的罪过再杀死他。”齐景公说:'‘好吧。”

晏子举起长戈对马夫说:“你为我们国君养马却将马杀死,你的罪当

判以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养马人,你的罪又当判以

死刑;你使我们国君因为马的缘故而杀人,传到四邻诸侯,你的罪又

当判以死刑。”齐景公说:“先生放了他,先生放了他!不要因此伤害

了我仁爱的名声。”吴王想要攻打楚国,告诉他左右的人说:“有敢于

劝谏的人处死。”舍人中有个名叫少孺子的,想要进谏却又不敢,就

怀揣弹丸、拿着弹弓,在后花园游走。露水打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

有三个早上。吴王问他:“你过来,何苦把衣服打湿成这样?”少孺

子回答说:“园中有棵树,那树上有只蝉。蝉在高处唱哀歌饮露水,

不知道螳螂在它的身后;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捕取鸣蝉,却不

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黄雀伸长脖子想要啄取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

它的下边。这三种动物,都想要努力获取它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身

后有祸患。”吴王说:“讲得好啊!”于是就停止进攻楚国。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对跟随在左右的

人下命令:“有敢先说回国的,处死不赦。”颜烛快步上前劝谏说:“君

王您喜欢治理海上,不喜欢治理国家,所以六个月不回去。那国内如

果另有治理国家的人,您将怎么能够在这海上游乐呢?”齐景公拿起

长戟就要砍杀他。

“言归者”作“有”的宾语,动宾之间不断开,排除AB;

“彼”作主语,“有”作谓语,“治国者”作宾语,主谓宾之间不

断开,排除D。

故答案为:Co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

“内”字含义相同,都为“使入内、接纳”。句意:在半路上听说都

城中有人图谋不让他入城;/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B.“数”在文中指数落、责备/《六国论》“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的“数”含义是“理数”。句意:请让我替您列举数落他的罪过/胜败

的命运,存亡的理数。

C.“敢”在文中指有胆量去做/《烛之武退秦师》“敢以烦执事”

的“敢”含义是“冒昧地”。句意:有敢于劝谏的人处死/冒昧地拿(亡

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

D.“含义相同”错误。“委身”在文中指弯着身子。/《归去来兮

辞》“曷不委心任去留”的“委”表示“顺从”,含义不同。句意:螳

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捕取鸣蝉/为什么不顺从自己的心意欲进则

进,欲止则止呢?

故答案为:Do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对齐景公举戈相向”

错,由“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

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可知,晏子举戈相向的是马夫。

故答案为:Bo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萌”,萌

芽;“轻”,忽视;“是……也”,判断句。

(2)“怀”,怀揣;“操”,拿着;“游于后园”,状语后置,在后

花园游走。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结合原文''令左右曰:'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进谏曰:

'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

此海也。'景公援戟将斫之”分析可知,颜烛犯颜直谏;

结合原文“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

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

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分析

可知,晏子没有直接说国君的过错,而是细数马夫的过错,间接让国

君明白马夫罪不至死,可见其婉言进谏的特点;

原文少孺子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例来进谏君王,劝其罢

兵,可见他善于譬喻讽谏。

【答案】15.D

16.①苏词正用典故,运用朝廷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典

故,以魏尚自许,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为国效力,抗击侵略者。

②陆诗反用典故,运用马援在困难之际看见飞莺想起堂弟劝告的

典故,反用其意,劝勉朋友克服困难,为北伐抗金、收复故土而努力,

不因战争环境的艰苦而退缩。

【知识点】表达技巧类题目;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

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题材、结构、

情感的鉴赏。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

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

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

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解读此题,首先指出

是什么表达技巧,再结合内容、主题、艺术效果来分析其作用。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

D.“豪情满怀”“已经得到朝廷重用”错误,“洗空狡穴银头鹘,突过

重城玉腕骚”描写壮观的出猎场面,恰恰写出此时诗人壮志难酬,无

所事事,暗含诗人虽心系国事,此时只能狩猎、饮酒而不被重用的现

实。

故答案为:D。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的能力。苏词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意思是:皇帝什么时候才派遣冯唐去云中郡,把边事委

托给太守魏尚呢?该句运用冯唐典故,通过写冯唐被汉武帝派去魏尚

的罪,并让魏尚担任云中郡太守的典故,倾诉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年

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

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

击西夏和辽的侵扰。因此,本句中是正用典故,作者将自己比作魏尚,

从而表达自己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的感情。

陆诗中,“一樽共讲平戎策,勿为飞莺念少游”意思是:手把酒

杯,陈述平敌策略,不要遥望飞鹰,一心想着少游”读书人一生但求

衣食丰足”的劝告,而应当为国杀敌,收复失地。因此,本句反用马

援典故,写诗人劝勉有人,此去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应当克服困难,

用好平敌策略,为国守边,不惧前路坎坷,不因战争环境的艰苦而退

缩。

17.【答案】(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人生如梦;一尊还醉江月

【知识点】名句;名篇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淫”“诽”“酹

故答案为:(1)《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2)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

默写,考查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