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5、作为企业,赢得利润(赢利功能)受众细分:关于受众的细分,有不同的标准: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受众群体内部可以按照性别、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划分成不同的次属群体;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可分为稳定受众和不稳定受众;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按照接触媒介的确定性,分为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其中,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的分类对于媒介的受众定位意义较大。前者是媒介明确针对和竭力争取的特定传播对象,后者是对媒介传播内容抱有一定兴趣但不太稳定和“忠诚”的传播对象。对任何一家媒介来说,核心受众都是它们的生命线,必须力求所有;边缘受众则是生命线的延伸,可以但求所能。新闻观点(4个观点,归于两大类):新闻是……报道,或传播。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陆定一《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1943);“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论新闻》,1981)。新闻是……意识,或“意识形态”。如“新闻是新闻工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手段报道新闻事实,并表达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评价,以影响社会舆论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吴高福《新闻学基本原理》,1993)。新闻是……信息。如“新闻就是及时公开传播的非指令性信息。”(20所大学联合编写《当代新闻学》,1987);“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宁树藩《新闻定义新探》1987)。新闻是……事实。如“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范长江《》);“新闻是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喻权域《与香港同行谈我们对新闻工作的基本看法》)。如果再把上述四种观点加以归纳,我们又可以发现它们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指向。前两种观点指向由声音、文字、图像等符号形式构成的新闻作品或新闻报道;后两种观点指向新近发生的事实或关于这些事实的信息本身。论述题新闻报道的基本构成:①新闻报道是“经验事实”的陈述,由于这种陈述有一个与之相对应的感性呈现对象,也就是客观刺激我们感觉器官而产生和形成的感觉图象,它必然是有真假的陈述即命题,所以新闻报道是由命题构成。②命题分为三种:A特殊命题:它断定特殊的事实,以特称陈述或单称陈述的形式出现,如“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贾庆林当选全国政协主席”。新闻是真的特殊命题所陈述的内容,新闻报道是真的特殊命题以及由这类命题所组成的陈述形式。在一则具体的新闻报道中,只有真的特殊命题所陈述的内容才可能是新闻内容。B普通命题:它断定的是一时一地的普通情形,用以表示和肯定“历史总结”,亦即“历史上特殊事实的结合”。它又分为“广义普通命题”即主项表示对象很广和“狭义普通命题”即主项表示对象较窄。它受特殊时空条件限制,也不存在为将来的命题所推翻的问题。C普遍命题:它断定的是普遍的道理(包括理论、观点、一般规范),以全称陈述的形式出现。它表达的内容超越特定的时空,具有普遍的概括性和类推性,可能会被将来的命题推翻,要求有普遍的事实根据,可以为实验和观察所反复证实。传媒市场细分现状谈受众定位:(1)传媒市场细分定义:是指根据不同层次受众的差异性需求来分化传媒市场,实行分流发展,从笼统追求“共赏”走向细致地满足“分赏”,在不同层次上满足受众多元的信息需求。(2)在我国,以往传统的传媒市场主要是以纸质媒介和广播电视媒介为主,而随着现代传播手段的广泛运用,一些新兴的传媒市场,如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户外广告、楼宇电视等等,它们与传统传媒共存共生,这就为我国传媒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受众权利对大众传媒影响:(1)受众作为公民在新闻传播领域享有知情权,表达接近权,参与选择权,监督权。为了满足受众的这些权利,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知情权指社会成员获知有关自身及自身所处社会环境的信息的权利。现代社会,民众主要从大众传媒来了解政府情况。只有这样民众才能辨别是非,选出自己信赖的政府并对其进行监督。新闻界有权报道政府工作情况,民众有权要求政府和媒介公开有关政府工作报道。为了更好地满足受众的知情权,目前有些省市已开始出台公共信息强制公开的规定,定期出版发行政府公报,开通政府信息网站,使原本只在一定范围内流通的信息向全社会公开。(3)接近权指社会成员接近和利用大众传媒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接近权有助于受众从基本人权的角度扼制新闻传媒滥用新闻自由、垄断传播权的现象,从而为受众利用大众传媒实现传播权提供了权利基础。(4)监督权指受众对新闻媒介的传播活动和过程进行监督的权利。(5)参与选择权指受众有通过不同信息渠道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深度报道,新闻媒介在网络化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新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对报纸深度报道的生产也发挥着超越技术意义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报纸的采编人员从网络上获取新闻线索、了解报道效果已成日常工作惯例。另一方面,网络也对报纸的深度报道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网络大大提高了深度报道采编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深度报道传播时效,但另一方面,使媒体之间竞争更加激烈,抢时效更加白热化,深度报道越来越难以独家。显而易见,与网络媒体竞争不应是数量上的比拼。同样是提供“动态消息”,网络媒体所能提供的报道数量显然比报纸多得多。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海量信息、快速传播,也使记者的新闻采写有了深入、拓展的可能性,使编辑策划的重要性大大提高。因此,要更好地与网络共舞,必须认清网络与报纸的角色,在泛滥的信息流中做信息的梳理者、过滤者,从而为受众提供必不可少的参照系。这其中,用深度报道挖掘事件新闻日益成为各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涵盖以下几点特征:第一,深度报道将越来越成为纸质媒体与其他媒体竞争的“杀手锏”。面对报纸销量的持续下滑以及网络广告额的不断增加,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毫无例外地重新审视深度报道的重要作用。近来,许多报纸纷纷在深度报道领域加大投资力度,学习成功经验,以期在未来的媒体竞争中开辟出一块不败的阵地。第二,深度报道被四大媒体广泛应用,新的深度报道格局形成。四大媒体的深度报道相互印证,相互传播,使深度报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前所未有的广阔。然而四大媒体根据传播工具的物理特性对深度报道各有侧重,不能相互替代。第三,真正能够获得公众心理认同和共鸣的深度报道的最大的衡量标准是——是否对社会有益。告诉公众应该知道甚至必须知道的内容,阐释公众需要明白而尚未明白之道理,敦促社会制度革新,推进社会文明进步。无论深度报道形式如何,一定要捍卫公民的权利,消释公众的疑惑,推进制度的革新,做对公众、对社会有益的报道。联系实际,传媒市场的细分现状与意义:所谓媒介市场细分,是指媒介按照一定的分类标准(人口、地理、受众心理、受众行为)把传媒可进入的市场分割为若干个具有受众相似的欲望和需求的分市场或子市场,以用来确定传媒市场目标的过程。简言之,媒介市场细分就是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它是设计制作一切有卖点的媒介产品,进而实现一定的传播目的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传媒市场细分化现状我国媒介产业发展的历程,就是传媒市场不断细分与深化的过程,各种媒体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市场细分化运作。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报业就开始产业经营的尝试,但真正历史性地从整体上改变了中国报业结构、并使报业形成一个迅速扩展的产业是20世纪90年代都市报的崛起。1995年1月1日,我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发行,到1998年底全国都市报总数已逾20余家。至今,几乎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自己的都市报,且大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了可观的读者市场,实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都市报的成功便是通过地域化、市民化寻求到最具潜力的细分市场,进而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之后新一轮的报业市场化变革以报业集团的规模扩张为标志,而这种扩张又是以抢占细分市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例如,《东方早报》开办,《南方日报》改版等,更进一步表明报业竞争将在读者目标市场细分上,以差异性定位的形式展开。同时,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明确定位的专业类报纸也不断地发展壮大其阵地和空间,成功的专业类报纸在我国目前的报业市场也有相当数量。《体坛周报》被称作中国体育界第一大报,最高曾创下了日销507.8万份的纪录;在中国IT行业,发行量最大的是《电脑报》,达60万份;《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成为最有影响的几种财经类报纸;一批定位于时尚、定位于消费服务的生活服务类报纸如《精品消费指南》、《申江服务导报》等也拥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杂志,这种最被大众所忽略的一类媒体,实际上是媒介市场细分化程度最高的。许多杂志市场细分很明确,而且在创刊确定定位时,就瞄准了特定的消费群。以时尚类的杂志为例,有《ELLE》、《时尚》、《瑞丽》的三足鼎立,其目标受众各有不同,各自的内容和营销皆围绕自己的受众,而且它们的系列刊又针对更细分的目标受众。例如,《瑞丽》为适应市场的需求,将其子系列中的《瑞丽服饰美容》定位于18-19岁、25-26岁的女性,以到28-35岁为中心,主要面向都市上班女性和高校大学生;《瑞丽可爱先锋》定位于16岁到19岁的初、高中女生;《瑞丽伊人风尚》定位于28—35岁的收入较高的白领女性;《瑞丽家居设计》则定位于都市高、中收入阶层。《瑞丽》各刊的目标读者清晰,在市场上均获得良好的反应,其中《瑞丽服饰美容》和《瑞丽伊人风尚》发行量稳居全国时尚类杂志的第一位和第二位。我国广电业也迅速向分众化与专业化方向发展。以频道(频率)专业化和节目内容的专题化和对象化为特征,各地广播电视在窄播、品牌建设、媒介定位、打造核心竞争力中,不断发现和挖掘细分市场,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盈利能力。近几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省级广播电台以及地市电台的专业化改革举措不断,一大批专业频率脱颖而出、迅速成长。各地广播电台重点打造了面向特定受众市场的交通台、音乐台等,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湖南交通频道就因其定位明确、专业性强、节目设置较好,从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利润增长很快,连续几年位居湖南省广播传媒的第一位。电视业也逐步走上专业化、分众化的道路,各省市级电视台相继推出经济生活频道、影视文化频道、教育科技频道、体育健康频道、都市频道和公共频道等。其中一批“标新立异”者脱颖而出,如湖南卫视、安徽卫视、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他们通过聚焦目标市场,从一家独大的中央电视台手中抢下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网络的出现更推进了传媒市场的细分。我国的网络媒体历经“技术媒介阶段———信息仓库阶段———准媒体阶段”三个发展阶段后,其规模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媒介行业也开始进入“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数字信息传播技术使传媒的小众化、分众化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一方面,网络媒体在不断的发展中开始注重受众需求市场的作用,逐渐明确自身定位,以赢取更多的点击率和注意力。专门的新闻网、游戏网、旅游网、女性网等应运而生,以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可供参照的范式和推进因素,它的出现使传播个性化、分众化的趋势更加明显。这首先体现在传受双方关系的变化。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是传者到受众的一对多、点对面的单向传播,而网络时代的信息传输则包含了一对多、一对少、一对一、多对多,以及多对一、少对一等多种方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真正的交互式互动。而网络互动形式的日渐多样化,尤其是BBS的出现,更使传者与受众真正达到了平等的交流。其次,网络媒体的存储、搜索等功能使受众可随时随地地“觅食”自己需要的信息。网络时代的受众已经具备了根据个人的需要寻觅和接受专门化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定制已经成为可能。从理论上讲,网络所具有的开放性、平等性及交互式互动性等特性使媒体可以更进一步地细分目标受众,实现真正的个性化服务。我国市场细分存在的问题:(一)低水平重复。我国传媒细分方式大同小异,个性化特征较弱,低水平重复问题明显,从而导致投资收益低下,传媒资源浪费。(二)收入渠道单一。媒体盈利的基本模式有两种,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而我国媒体业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严重依赖广告收入。(三)产品质量不高。目前,我国传媒频道资源过剩,内容却严重不足,传媒产品整体质量不高。如前所述,电视观众日常虽然能够收看少则三四十,多则七八十个频道,但这些台的节目雷同,内容贫乏,千篇一律。(四)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媒介市场细分是以科学、详尽的市场调研为前提的。而我国媒体往往缺少这种市场调研先行的意识,媒体定位往往依据少数决策者的经验和同行借鉴,这种由错误的营销观念进行的市场细分和目标定位,不可能形成准确的定位,发现有效的市场。分析题1,如何构建和谐的传受关系:传媒和受众的关系可分为三种:鼓吹者之于受众;旁观者之于受众;参与者之于受众。在鼓吹者眼中,受众是被宣传者或受教育者。传播方式主要是由上而下的宣传和灌输。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参与。这种不平等的传受关系虽然也能让受众获得知识、接受教育,但单向灌输的方式容易使受众厌腻对旁观者而言,受众就是“大众”,或者更直接地说,这个“大众”在商业社会就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是一种“受者本位”或“受者中心”的立场,更具大众传播的特征。传播方式容易变成片面迎合而非引导受众的消费需求。参与者把受众当作“公众”看待。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力求建立一种双向沟通的、积极的、平等的传受关系,这是一种“传受平等”的立场。关于“传者”与“受者”这两个传播的“开端”和“终端”,传统的传播研究已经有了许多理论或者模型。这些被称为“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或模型都是以强调“传者”对“受者”的强大影响即以“传者中心论”为出发点和理论依据及价值核心。新媒体出现后,这种传统的传播价值观被“颠覆”或者“修正”。被波斯特称为“第二媒介”或者被人们称为“新媒体”的互联网、数字电视、移动电视、网络游戏及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蓬勃兴起,在传播的传受关系上明确地表现为传受主体的多向互通及对话上平等叙说,“凸现”传受角色的互换与位移。“第二媒介时代”中的主体构建正是通过互动性这一机制发生的。(一)对传统“议程设置”的颠覆作为研究传受双方关系的经典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中它揭示了传统媒体如何影响大众的思维和生活。这个理论认为,传媒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思维与行动,传媒通过议程设置,可以在大众中营造一种“拟态环境”,这个“拟态环境”会形成人们头脑中关于外部的图像,使受众把“拟态环境”当作现实环境,并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社会活动。与传统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具有交互式和跨时空的特点,并且由传统媒体的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由信息主体一元化变为信息主体多元化,由新闻传播的媒体传者“把关人”的“议程设置”变为信息传者直接传播信息“本真”面目。巨大的民间传播力量在网络上消解了传统“议程设置”的时候,又会在各种意见的收集、交流、对话和冲突中形成强烈的“舆论场”,并根据点击率和回帖率把舆论的中心和焦点整合出来,造成舆论力量的共振和互动,从而把问题放大,形成强大的聚焦功能。这种强大的聚焦功能又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冲击波,形成网络的民意朝向的“议题”。但这个“议题”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议题设置功能”,而具有媒介变革的意义,因为这种民意的“议题”,是在自由发言互动,各种意见冲突和讨论中自然而然整合出来的,使其得以实现“议程设置”的大众化和民间化。(二)“使用与满足”,传受主体的共同动机在传播理论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主要用于对传媒受众行为的研究。该理论同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我们看到,从新媒体传播来看,使用与满足正是人们使用新媒体的心理动机。由于新媒体传播打破了“传”“受”关系,那么,不管是“传者”还是“受者”,其使用新媒体都具有共同的以我为主的寻求信息和娱乐等的满足动机。二、多极传播主体与沉默螺旋消解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传播”,从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到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即从“传者”漠视“受者”声音,到“传者”的“传”与“受者”的“反馈”及至互动,这是大众传播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传播是在逐渐进步的。但在传统媒体中,这种“双向传播”是有明确主体性指向的,即“传者本位”,“传者”是传播的主体和中心,“传者”居高临下,“受者”被动接受和回应,其主体性被“屏蔽”了。在新媒体出现之前,“传者价值中心论”似乎永恒不变,没有谁能怀疑大众传媒机构的中心和统治地位。显然,谁为主体?谁为客体?并不是一个问题。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和逐渐普及打破了自有大众传播以来似乎被视为“真理”的传受关系和传者价值中心论,甚至突破了“双向传播”的模式,向着“多极传播”发展。三、从“传播集体主义”到“传播个人主义”传统媒体的另一特点就是“群体性文化”,。传统媒体的受众在接受信息时都有一个中心传播者带动,我们可以称之为“遥控板掌握人”,他(她)的兴趣爱好左右着其他人的信息接受活动。但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带来了传播的个人化革命,正在拆散传统媒体的“公众聚合性”而建立起传播的“个人私密性”,使“传播集体主义”蜕变为“传播个人主义”。(一)“去中心化”,传播集体主义的离去“去中心化”指的是:新媒体的多极性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使传播参与者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听讲者”,他们都能够参与到传播的过程之中,建造自己的个人传播平台,并自由地发言与传播信息,成为传播系统中“独特的我”。(二)“碎片化”,传播个人主义的到来进一步说,新媒体带来的信息传播反复无常的“去中心化”打破了传播中心论,但又带来了传播关系“碎片化”问题。“碎片化”的含义是:在新媒体传播中,因传播者处于分散的、虚拟的和漂浮的状态。每个传播个体和传播圈子也在不断分化为不同的信息传播主体和利益主体,或者没有规律地聚合。这种变化多端的传播“离场”与“在场”状态,被称之为“碎片化”,我把它称之为“传播个人主义”。2,传者与受众关系:(1)传者与受众传统定义及演变:①新闻传播者指传播新闻信息的人。现代社会,传播者更多情况下是属于一定政党、集团并掌握先进传播手段的机构,因此,他们是“组织化的个人”。传者的主体性体现于对信息的选择、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在自媒体时代,我国传者的外延已经扩展,网络的出现也使新闻传播者的分工有了巨大的改变。传者在传统媒体的主体垄断地位已不再明显。②新闻传播的接受者是指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人。现代新闻传播的任务主要由职业化、组织化的传播机构承担,并且在传播样式上表现出呈辐射状的一点到多点的大众传播方式,故现代新闻传播的接受者人数众多,传播学上称之为“受众”。(2)传者与受众的关系: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总的来说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一方面,受众需要新闻传播者的存在,需要新闻传播者的新闻信息传播活动。另一方面,新闻传播者要满足受众的需求,重视受众。新闻传播者的三种职业理念分别拥有三种典型的“理想受众”或“期待受众”。①在鼓吹者眼中,受众是被宣传者或受教育者。这种明显的“传者本位”或“传者中心”立场常常较多的表现出组织传播的特征,传播方式主要是由上而下的宣传和灌输。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很少主动参与。②对旁观者而言,受众就是“大众”,或者更直接地说,这个“大众”在商业社会就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这是一种“受者本位”或“受者中心”的立场,更具大众传播的特征。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都是主体,力求建立一种双向沟通的、积极的、平等的传受关系,这是一种“传受平等”的立场,在更高层面上回归了人际传播,传播方式是一种在公共话语空间进行的平等交流。传者和受者同样作为参与者进入传播过程,传者充分理解和尊重受者的不同需求,同时对受者进行引导。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型媒介无疑具有这种“去中心化”的特征。③在商业性媒介那里,表面上看,媒介工作者将大众视为衣食父母,千方百计的满足大众的“知晓权”,实际上,大众作为媒介产品的消费者的身份使其并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大众传播仍然是不平等的传播方式。,3,当前传媒由信息为王到内容为王在动娱乐为王方向发展的利和弊。新闻娱乐化是指伴随大众化报纸的兴起而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新闻与娱乐合流的趋势,即为了迎合受众娱乐的需求,一些媒介在新闻的内容和形式上过分注重新闻的娱乐功能,如内容上逐渐增加软性新闻,或竭力从严肃的硬新闻中挖掘娱乐、有趣的因素;形式上追求新闻的故事性、吸引力,以至模糊了新闻与娱乐的界限。新闻娱乐化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偏离,对媒体权威性、公信力的伤害,同时也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促使消费、享乐主义的生成。新闻娱乐化的某些作法在媒介商业化、通俗化方面有其历史的进步意义,是新闻媒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媒的必然阶段之一,但从市场经济的内在精神及其新闻媒介自身主功能出发,盛极一时的新闻娱乐潮必然让位于以真实、迅速、权威、客观、公正取胜的严肃新闻,以适应社会真正的需要。新闻娱乐化的利弊,以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为例分析。积极意义:首先,新闻娱乐化使新闻放下了千篇一律的严肃形态,转而变得轻松活泼,受众更加容易接受,媒体也赢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其次,它通过将新闻的文化内涵通俗化、大众化,达到了面对更多受众传播的目的,只要分寸得当,它也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益。新闻娱乐化具有两点意义:第一,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改进传统的报道模式,促进新闻业务的变革。新闻娱乐化以贴近受众、满足受众需求为报道理念,颠覆了传统的“传者中心论”:新闻传播已经改变了严肃播报或者说教式传播的局面,说新闻、聊新闻、讲新闻故事、真实再现等等新鲜的形式不断引入新闻传播实践,以受众为中心的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第二,新闻娱乐化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统治教化的“寓教于乐”。新闻娱乐化的娱乐外壳,突破了传统教化的枯燥和正统,有利于“寓教于乐”。在新闻节目中,介绍多元化、趣味性、知识性的新闻资讯,着重扩展受众的新闻视野,同时使得受众获得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体验,另一方面,硬新闻的适当软化,使得受众更乐意去接受硬新闻甚至是包含于其中的具有导向性的信息。对新闻节目做适当的娱乐化包装是可行的。晚间新闻节目通过表情和语言的改进,加强了主持人与观众的沟通,在从“播新闻湖南师大教务处电话”到“说新闻”的变化过程中,主持人有了情感的参与,言语充满了对传播对象的尊重和体贴,而不像传统新闻播音员那样在播节目时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从节目开始到结束,始终板着面孔,缺乏与观众情感的沟通。现在的《晚间新闻》主持人,脸部的表情丰富了,体态语言也成了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湖南卫视主持人李锐播新闻时双手交叉握在胸前,具有独特的个性。湖南卫视的《晚间新闻》首当其冲的打出了新闻娱乐化的旗帜。它以社会新闻为主,反映民生,为老百姓说话。而且一改严肃、呆板、说教的正统模式,以轻松、诙谐和幽默的播报方式,让观众喜闻乐见。消极影响:娱乐化以尽可能软化新闻的方式来满足受众需求,赢取广告客户。在利润的驱使下,媒体放下了高傲的架子,走到了群众当中——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积极意义。然而,过度娱乐化也使不少新闻流于庸俗。产生过程中出现的传媒泛娱乐化的不良倾向将使媒介的权威性下降、公信力丧失,甚至危害社会风气。首先,新闻的功能被异化。新闻的首要功能是报道事实、提供信息,为人们守望或监督环境,为人们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重要性原是新闻价值判断和取向的首要标准。新闻娱乐化将新闻的首要功能异化为娱乐,使之成为休闲生活的一部分,并成为新闻价值取向的首要标准。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下的受众,正在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人们关心他人丑闻的注意力被拉长并乐此不疲,对那些与他们没有利益关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故事当成他们需要的新闻,而对与他们生存和发展利益密切相关的诸如住房、就业、教育、就医、交通、安全等公共事务报道的注意力却被大大减弱.从这个角度来看,新闻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在市场的利诱下,已从“守门人”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其次是媒体公信力弱化。新闻娱乐化的泛滥,延伸到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等等领域。体育新闻关注的重点不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本身,更是关注某个体育明星的私生活或者其他个人的绯闻等等;而在做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时,甚至移植文学上的“黑色幽默”的手法,以调侃的形式报道灾难事件或者其他悲剧事件,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的道义。再次是,选择和表现新闻的思考方式异化。新闻泛娱乐化过分强调了新闻的娱乐功能,培养某些媒体从娱乐化的视角考虑,选择、判断、采访新闻素材,以及对版面编排和标题制作进行包装。晚间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特殊收视环境,决定了它必须要以“软新闻”为主,根据观众的口味调整自己的定位,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走大众化道路,以争取更多的受众。第一,社会公众知情权受损,造成公众利益被侵害。娱乐化的大众传播把信息报道的重点放在了那些无关紧要、琐碎的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上,占用了宝贵的版面和频道资源,而那些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新闻却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公众的注意力往往被从重要的事务上引开。传媒一味迎合受众的娱乐口味而忽视社会的重大事件,实际上造成了对公众利益的损害。第二,应负的社会责任淡化,造成媒体公信力下降。客观公正、导向正确、遵纪守法、诚信服务、树立在社会生活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是媒体应负的社会责任。而大众传播中低俗化现象不但使传播导向上出现偏差,而且常报道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无中生有的男女情事、虚构暧昧的情节等,不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实,媒体淡化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第三,导致社会公德的沦丧,造成媒体从业人员价值观念变异。具有教育、传递文化和宣传社会公德功能的大众媒体在娱乐化传播过程中,大量的报道充斥着暴力、色情等低俗的内容,势必会污染人们的思想,不断地影响、限定和修改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使人们的社会公德丧失。第四,混淆是非界限,对青少年健康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平均每天都要看相当时间的电视节目,低俗化的媒体信息则能破坏民族的传统文化,扭曲社会的道德观、价值观,混淆是非界限,从而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4,风险社会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主流媒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主战场,它在我国转型期中担当着重要使命,切实做好主流媒体对促进我国转型期社会顺利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综合起来看,笔者在本文中定义的主流媒体是指政治性强,具有权威传者、主流受众、主流表现方式、影响力大、富有权威和声誉高的媒体。由此可见,主流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长期以来,主流媒体凭借其嗅觉灵敏、传播力强、影响广泛、富有权威等特点在倡导社会思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主流媒体在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担负着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重任。1、主流媒体在社会生活和大众文化中饰江着重要的角色,它具有通过吸引受众并改变社会的潜能,担当着传播信息、整合社会、传承文化、监测环境的功能。主流媒体的社会性决定它应当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主流媒体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是公众的代言人,是社会的调合器。它维护公共利益,整合社会矛盾,净化社会风气,培育公众精神,提升公众生活质量,促进人与社会的有机融合,促进人的社会化。这些都是主流媒体的固有特性和基本功能。主流媒体为公众服务,又影响公众。主流媒体离不开公众,公众也离不开主流媒体。它可以影响公众,反之,公众的一言一行同时也影响到主流媒体的生存发展。主流媒体只有牢牢把握自己的社会角色积极传播对公众身心健康有益的各种资讯,价值观念、精神产品,引导公众健康向上,才能赢得公众,赢得社会的公信力、赢得市场、赢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公众健康向上、团结奋进,是主流媒体自身之所需,现实之使命。2、从主流媒体的社会功能来看,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其重要职责。主流媒体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代加工与农业绿色生产合作合同3篇
- 2025年度全新员工离职保密协议及知识产权归属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互联网医疗股东股权变更及服务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文化场馆租赁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材料研发人员劳动合同书(含成果转化)2篇
- 2025年公司法人变更合同审查与合规性审查专项服务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设备检修及保养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产品电商运营委托收购合作协议3篇
- 2025养生馆合伙人生态养生旅游项目合作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农机作业与农村环境保护服务合同3篇
- 透水混凝土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
- 2023年中荆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 DPP-4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及优势解析课件
- 《起重吊装方案编制》课件
- 光伏扶贫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钣金冲压件质量要求
- 2022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评讲课件55张
- 欠条(标准模版)
- 深圳京基·KKmall市场考察报告(45页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西方社会学》2023-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代号:1296)
- JBT5323-91立体仓库焊接式钢结构货架 技术条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