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1页
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2页
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3页
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4页
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

下至日新其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

C.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所抨击的。

C.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1.C

2.C

3.B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政治文化类;论证的分析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推断能力,四个选项所涉及的内容或观点,并非直接出自文本,而是命题人依据文本所做的“推断”性表述,大多以前提与结论的方式组合,构成一个简单复句,形成假设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需要透彻地理解了文本的内涵,真正理解了的观点态度,才能正确地作出正误判断。注意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1.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分析错误。文章开头一段是说“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而不是“历代都彰显出……”。

B项“明确提出”理解错误。文本说“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并非“明确提出”。

D项“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分析错误。文中说的所坚守的信念是“强而有义”,而非““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

故解析为:C。

2.C项“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分析错误。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旨在从反面阐明国家富起来之后要按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

故解析为:C。

3.B项“这是孔子也是所抨击的”说法错误。“富而无骄”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但“在古人看来”仍“可堪称道”,孔子等古人并未完全否定,体现为一种辩证的批判态度;当然主要是抨击。

故解析为:B。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

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

材料二:

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

材料三:

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

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B.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

C.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D.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

B.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C.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D.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

6.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B

5.C

6.①国家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造和免费开放更多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②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创新方式和技术,提供多层面便民服务,吸引更多人参观、体验,让博物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③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价值,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必到之地,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社会时事现象类;论据支撑;社科类

(1)本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这类题选项往往是对原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述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点和论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把握材料的观点;注意辨析四个选项,判断选项论据是不是都能够证明题干所说的论点,也可以辨别哪一个论据与众不同,即可排除确定解析。

(3)本题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做这种题,要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答题区域,找到关于这一问题的相关语句,分析的观点态度,再联系实际进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切忌脱离文本,自己发挥。

4.B项“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理解错误,以偏概全。原文是“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是“大多数”,而不是所有。

故解析为:B。

5.材料三主要观点为“博物馆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再比对四个选项:

A项体现了博物馆向纵深发展,开发出贴近群众的产品,可以支持材料三的观点。

B项体现了博物馆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可以支持材料三的观点。

C项是普通的策展方式,不能作为支撑其观点的论据。

D项体现了博物馆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可以支持材料三的观点。

故解析为:C。

6.本题需要回归文本,筛选相关信息整合作答:

①材料一“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可以总结出:国家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造和免费开放更多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②材料一“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材料三“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等内容可知,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创新方式和技术,提供多层面便民服务,吸引更多人参观、体验,让博物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③材料一“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材料二“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可知,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价值,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必到之地,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故解析为:①国家正确认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建造和免费开放更多的博物馆,使博物馆成为收藏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让逛博物馆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

②博物馆积极与社区和学校合作,创新方式和技术,提供多层面便民服务,吸引更多人参观、体验,让博物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③人们认识到博物馆的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等价值,爱上逛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必到之地,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牙疼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已经没有用处,右边的还能凑合一阵。我就把这半截假牙单摆浮搁地安在牙床上,既没有钩子,也没有套子,嗨,还真能嚼东西。

这样对付了好几年。直到一九八六年我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前,我才下决心另装一副假牙。有人跟我说:“瞧你那嘴牙,七零八落,简直有伤国体!”

我找到一个小医院,建筑工人医院。医院的一个牙医师小宋是我的读者,可以不用挂号、排队,进门就看。小宋给我检查了一下,又请主任医师来看看。这位主任用镊子依次掰了一下我的牙,说:“都得拔了。全部‘二度动摇’。做一副满口。这么凑合,不行。做一副,过两天,又掉了,又得重做,多麻烦!”我说:“行!不过再有一个月,我就要到香港去,拔牙、安牙,来得及吗?”——“来得及。”主任去准备麻药,小宋悄悄跟我说:“我们主任,是在日本学的。她的劲儿特别大,出名的手狠。”我的硕果仅存的十一颗牙,一个星期,分三次,全部拔光。拔牙后还得修理牙床骨,这位主任真是大刀阔斧,不多一会,就把我的牙骨铲平了。小宋带我到隔壁找做牙的技师小马,当时就咬了牙印。

一般拔牙后要经一个月,等伤口长好才能装假牙。但有急需,也可以马上就做,这有个专用名词,叫做“即刻”。

“即刻”本是权宜之计,小马让我从香港回来再去做一副。我从香港回来,找了小马,小马把我的假牙看了看,问我:“有什么不舒服吗?”——“没有。”——“那就不用再做了,你这副很好。”

我从拔牙到装上假牙,一共才用了两个星期,而且一次成功,少有。这副假牙我一直用到现在。

常见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不断修理,一再重做,最后甚至就不再戴。我想,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但是也由于本人不能适应,稍不舒服,即觉得别扭。要能适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

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

一九九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时期经常牙疼,并没有让“我”感觉到不适,反而还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让“我”乐在其中。

B.“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运用比拟修辞手法,写出“我”有几颗牙齿相继脱落的事实,妙趣横生。

C.武戏演员将“往后吃油饼便宜”的原因归结为“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体现了他的冒失和幽默风趣。

D.治牙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凡事都要适应的道理,很多人安假牙老不合适,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

8.东晋王子猷雪夜醒来,忽发兴致,乘舟前去拜访老友戴安道,天亮时到达朋友门前,却又掉头而归。文章第二段借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9.汪曾祺在《自报家门》中说:“我受影响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归有光的几篇代表作。”请谈谈本文与《项脊轩志》的相似之处。

7.B

8.①借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为自己看牙未成而美食一顿开释解嘲;②突出了“我”潇洒放达、随性而为的性情;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情致和趣味。

9.①选材多是日常琐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项脊轩志》叙写了读书、生活的细节小事,《牙疼》回顾了我数次看牙的经历。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晰。《项脊轩志》将所有的人和事集于一轩,以“悲”“喜”为情感线索贯通全文;本文以“牙疼”为中心,将治牙的几个事件串联为一体。③情感真实。《项脊轩志》抒发了与家人之间的浓郁亲情,《牙疼》真实写出了“我”在看牙治牙过程中的感受。④语言质朴自然。两篇文章均多用日常口语,不事雕琢,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自然。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分析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赏析文本的内涵;领悟文本的艺术魅力;散文

(1)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本题考查把握文本的重要细节的作用的能力。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还可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若是插叙,行文起伏跌宕,摇曳生姿。

(3)本题考查领悟文本艺术魅力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考生要注意:①抓住各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快速找到鉴赏入口。如散文需重点赏析意象、意境、线索、语言的韵味、意趣以及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法;小说则需关注人物、情节、环境及三者之间的关系。②明晰各类文学类文本中的艺术手法,对其一般作用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本作具体分析,切忌堆积术语,空洞无物。

7.本题需要排除三个错误选项:

A项“乐在其中”不合文意,的描述只是风趣幽默,表现其泰然处之的态度,没有乐在其中;

C项“幽默风趣”分析错误。体现不出“幽默风趣”,根据踢门的动作及翻跟头的武戏演员的身份,吃油饼要便宜了应该是他本人的真实理解;

D项“就是因为他们不能适应”理解错误,文中有“也许是因为假牙做得不好”。

故解析为:B。

8.本题作答注意结合第二段文本语境,具体分析:

①“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借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为自己看牙未成而美食一顿开释解嘲;

②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并没有见到戴安道本人但兴尽而返,体现了王子猷潇洒率真的个性,以此突出了“我”潇洒放达、随性而为的性情;

③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兴尽而返的故事,体现了王子猷率真,任性张扬个性,追求事实的过程,而并非结果,也反映了当时士族知识分子任性放达的精神风貌。文中用此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情致和趣味。

故解析为:①借用“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为自己看牙未成而美食一顿开释解嘲;②突出了“我”潇洒放达、随性而为的性情;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情致和趣味。

9.本题作答需要结合两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具体分析比对:

①选材上,《项脊轩志》叙写了在轩中读书、祖母探问、妻子学字等生活的细节小事,《牙疼》回顾了我数次拔牙、换牙的经历。两篇文章选材多是日常琐事,都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

②结构上,《项脊轩志》将所有的人和事集于一轩,“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以“悲”“喜”为情感线索贯通全文;本文以“牙疼”为中心,写从大学、到教书,从昆明到北平,将治牙的几个事件串联为一体。两篇文章都结构紧凑,线索清晰。

③情感上,《项脊轩志》怀念祖母、母亲、妻子,抒发了与家人之间的浓郁亲情,《牙疼》真实写出了“我”在看牙治牙过程中的感受,“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美美地吃了一顿……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假牙嘛,哪能一下就合适,开头总会格格不入的。慢慢地,等牙床和假牙已经严丝合缝,浑然一体,就好了”,情感真实。

④语言上,“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凡事都是这样,要能适应、习惯、凑合”,两篇文章均多用日常口语,不事雕琢,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自然。语言质朴自然。

故解析为:①选材多是日常琐事。两篇文章都聚焦于生活中的小事,《项脊轩志》叙写了读书、生活的细节小事,《牙疼》回顾了我数次看牙的经历。②结构紧凑,线索清晰。《项脊轩志》将所有的人和事集于一轩,以“悲”“喜”为情感线索贯通全文;本文以“牙疼”为中心,将治牙的几个事件串联为一体。③情感真实。《项脊轩志》抒发了与家人之间的浓郁亲情,《牙疼》真实写出了“我”在看牙治牙过程中的感受。④语言质朴自然。两篇文章均多用日常口语,不事雕琢,让人读后感到亲切自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售,成誉清。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逸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而不得直,则佛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葛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安,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监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章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者众矣,“市道交”岂可少耶或曰:“清,非市道人也。”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库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选自柳宗元《宋清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岁A终B度不能C报D辄焚E券F终G不H复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指平时、日常,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居则曰”中的“居”意思相同。

B.氏,文中是指在身怀专长的人的姓或者姓名后面加上“氏”以表示尊重。

C.蚩,指痴呆,与《诗经·氓》中的“氓之蚩蚩”中的“蚩”略有差异。

D.塾,指古代家庭或家族内设立的学校,如《礼记》中“古之教者,家有塾”。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清是长安商街一位普通的药商,因为善待四方药农,所以来京城售药的药农,定会把药送到他的药店去卖,宋清借此能够多积良药。

B.宋清对不认识的或没有钱的患者一律赊药,因此累积不少债券,但他从不上门索要。若年末还未偿还,他就将不认识的人的债券烧掉。

C.宋清与人交往不计得失,而一般世人所为很少能与宋清相比。世人自已讲“市道交”,却还口唱高调,认为宋清的所作所为是以利相交。

D.那些身居朝廷、官府、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命的官绅,本应是守道之人,却偏行市道之交;宋清所为之事则远胜于这些“正人君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疾病疕疡者,亦毕乐就清求药,冀速已。

②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10.BDF

11.A

12.B

13.①患各种疮病的人,也全都爱去宋清开的药店买药,希望能够快速康复。

②虽然(有些人)没有能力立刻偿还药费,甚至赊欠到死了(也偿还不上)的也有成百上千人,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宋清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文化常识

(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一般需要认真积累、分类整理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并注意一些易混点、易错点,同时培养解题时的语境意识,结合相关词语的具体语境来判断文化常识说法正确与否。

本题同时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理解文言实词的语境意义,可以先从字形(形旁表意)入手,其次是分析语境搭配,进而判断实词的词性作用,是带双宾语的动词还是使动词还是普通及物动词等等。

(3)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信息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题要求把选项涉及的内容与文本表述一一对应起来,然后逐一认真比对作出正误判断,还要注意这类题常见设题陷阱,如时序错乱、强加因果、偷梁换柱等。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文言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把握“增、删、调、改、并、留”六字诀,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述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力求文句通顺。

10.本题断句注意结合句子语法结构特点,首先看“岁终”为时间状语,起强调作用,单独成句,其后B处断句;再看“焚”作谓语,“券”作宾语,省略主语“宋清”,动宾结构单独成句,宾语“券”后F处断句,谓语“辄焚”前D处断句。

故解析为:BDF。

11.A项解说错误。积储、囤积;平时、日常。句意:他囤积了很多好的药材。/你们平日说。

B项解说正确。

C项解说正确。蚩,痴呆;忠厚的样子。句意:宋清是个蠢人。/那个人老实忠厚。

D项解说正确。句意:而那些居庙堂之高或者官衙和学校,并且以士大夫自居的人。/古代进行教育的场所,家庭里有私塾,

故解析为:A。

12.B项“他就将不认识的人的债券烧掉”概述错误。原文“每到年末的时候,估计账是没法还上了,他就把债券全部烧光”,说明不论是否认识,只要估计账还不上,宋清都会烧掉债券,不再追究。

故解析为:B。

13.本题注意关键字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理解和翻译:①“毕”,全,都;“就”,靠近、去;“冀”,希望;“已”,停止,引申为“康复”。②“立报”,立刻偿还;“赊死者”,赊欠到死的人;“害”,妨碍。

故解析为:①患各种疮病的人,也全都爱去宋清开的药店买药,希望能够快速康复。

②虽然(有些人)没有能力立刻偿还药费,甚至赊欠到死了(也偿还不上)的也有成百上千人,但是这些都没有妨碍宋清成为一个富有的人。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达摩支①曲

温庭筠

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

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

君不见无愁高纬②花漫漫,漳浦③宴馀清露寒。

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④。

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

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

①达摩支:乐府曲名,摩,一作“磨”,又名《泛兰丛》。②无愁高纬:“无愁天子”高纬。高纬,北齐后主,一位极荒唐的亡国之君。③漳浦:齐都邺城临漳水,故云“漳浦”。④汍(wán)澜:流泪的样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中的“香”谐“相”音,“丝”谐“思”音,合取相思之意。

B.温词善用鲜艳明快的颜色来冲击人们的心灵,使读者产生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比如三四句中的“红泪”“白头”,其中“红泪”即血泪,出自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十拍悲深兮泪成血”一句。

C.中间四句,运用对比手法,写高纬纵欲亡国,是全诗的主体。“花漫漫”形容豪华奢靡,“清露寒”清露生寒,直指齐亡后的沉寂。

D.诗歌最后两句“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暗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

15.清人黄周星在《唐诗快》中这样评论此诗:“读至末二语,不知几许销魂。”在这“销魂”背后隐藏着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分析。

14.C

15.①对爱国者的敬佩之情,诗歌首四句,借典故、比喻,渲染蔡文姬、苏武的故国之思,表述了作者对两位爱国者的敬佩之情;

②斥责“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齐亡前“无愁高纬花漫漫”,齐亡后“共囚虏”“先汍澜”进行对比,批判了高纬纵欲亡国的行为;

③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的叹惋之情,“头鬓霜华早,雄心醉中老”多少老臣,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早生华发,令人嗟叹惋惜;

④抒发昔盛今衰的沉痛心情,最后两句写出邺城繁华一去不返,借风雨中连天的荒草这样衰败景象,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

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1)本题考查对古诗词的综合鉴赏与评价能力。这类题往往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述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一般错在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看解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解析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

14.C项“直指齐亡后的沉寂”赏析错误,“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句写齐亡以前,“一日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写齐亡之后。

故解析为:C。

15.本题作答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概括:

①“捣麝成尘香不灭,拗莲作寸丝难绝。”这是两个比喻句,“捣麝成尘”、“拗莲作寸”,显示所受戕害凌迟之难忍。但尽管如此,仍然“香不灭”、“丝难绝”,尤见情意绵邈。三、四两句“红泪文姬洛水春,白头苏武天山雪”,均为倒文,意思是,文姬红泪如洛水春汛,苏武白头似天山雪峰。天山与洛水,一在塞北,一在中原,两句互文见义,同是身在匈奴,心在汉朝的意思;血泪如涣涣春水,白头似皑皑雪山,则以富于浪漫色彩的奇想,极写苦恋父母之邦的浩茫心事。以上是诗的第一层,借比喻、典故,渲染故国之思。——对爱国者的敬佩之情。

②“君不见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一旦臣僚共囚虏,欲吹羌管先汍澜。”运用对比手法,写高纬纵欲亡国,是全诗的主体。前两句写齐亡以前。“无愁”,讥讽高纬临危苟安,终日耽于淫乐;“花漫漫”,形容豪华奢靡,一片花花世界。后两句写齐亡之后,高纬君臣在长安为北周阶下囚,终日忍辱饮恨,往事不堪回首;偶以羌笛寻乐,也只是徒然引起漳浦旧梦,曲未成而泪先流。——斥责“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

③“旧臣头鬓霜华早,可惜雄心醉中老”,照应“白头苏武天山雪”,写北齐遗民的亡国之恨。当年那些邺都旧臣,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只好深居醉乡,借酒浇愁,一任岁月蹉跎,早生华发,着实可叹可怜。——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的叹惋之情。

④“万古春归梦不归,邺城风雨连天草”,暗示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万古皆然,对晚唐统治者敲起警钟。年复一年,代复一代,自然界的春天岁岁如期归来,邺城繁华的春梦却一去不返,唯见连天荒草在凄风冷雨中飘摇,与当年“无愁高纬花漫漫,漳浦宴馀清露寒”的盛况互相映衬,令人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抒发昔盛今衰的沉痛心情。

故解析为:①对爱国者的敬佩之情,诗歌首四句,借典故、比喻,渲染蔡文姬、苏武的故国之思,表述了作者对两位爱国者的敬佩之情;②斥责“无愁天子”高纬的误国行径,齐亡前“无愁高纬花漫漫”,齐亡后“共囚虏”“先汍澜”进行对比,批判了高纬纵欲亡国的行为;

③对有雄心报国的北齐老臣的叹惋之情,“头鬓霜华早,雄心醉中老”多少老臣,空怀复国之心,苦无回天之力,早生华发,令人嗟叹惋惜;

④抒发昔盛今衰的沉痛心情,最后两句写出邺城繁华一去不返,借风雨中连天的荒草这样衰败景象,油然而兴今昔沧桑的慨叹,并从中悟出盛衰兴亡之理。

16.(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与《资治通鉴·唐纪》中马周的“炀帝亦笑周、齐矣,不可使后之笑今如今之笑炀帝也”看法相似的句子是“,”。

(2)《蜀道难》中“,”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

(3)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我国汉族的民族图腾,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龙”在古诗文中更是俯拾即是,如“,”。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名句;名篇

本题注意准确分析题干的情境提示语,然后结合所背诵的文本确定应填语句,同时注意关键字词的准确书写,如“哀”“鉴”“湍”“喧”“豗”“砯”“壑”“渊”“蛟”“逆”。

故解析为: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⑵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⑶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积水成渊,蛟龙生焉。/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属于情境理解型默写,难度比直接填上下句的题型要大,所以要求做到三点:一是熟练背诵,二是能理解文句,三是能准确书写。只有同时做到这三点才能真正不丢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小串十小饼十大葱”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令众多网友①,也将淄博持续推上热搜。

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一桌一炉一卷饼”是灵魂;有人说,“沉浸式”的吃法太上头;有人说,小炉子代表温度、小饼代表包容、大葱代表豪爽……“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很多城市还在为解决占道经营不懈“努力”的时候,淄博人却上下一心,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为民情怀。

淄博烧烤“火”的根深在人民,淄博人民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为②砸了招牌,所有食材讲究的就是真实;淄博烧烤“火”的茎繁在部门协作,如果说这个城市是星河,那每个部门齐心协力就是那点点星光;淄博烧烤“火’的叶茂在政府管理有方,淄博政府按照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的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以规范、温暖的烟火气报答那些③来淄赶“烤”的旅人。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8.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设问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

17.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蝇头小利/蝇头微利;千里迢迢/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

18.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

或者:淄博政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他们按照以上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19.①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引发读者对淄博烧烤火出圈原因的思考,/强调其火出圈的多种原因。②三个“有人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表现了淄博烧烤深受百姓欢迎的事实,/同时也表述了游客对淄博文旅表现出的温度、情怀的认可。

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选用、变换句式;成语的使用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分析词语(成语)的结构特点,把握词语(成语)大意,切忌望文生义;第二,体会词语(成语)的感彩;第三,要注意词语(成语)的使用范围、搭配对象;第四,尽可能找出句中与之相关联的信息。总之,要正确理解词语(成语)的整体意义,要注意语境与搭配情况。

(2)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具体为长句变短句,首先要认清长句的特点。长句的特点一般有三:一是修饰语(定语、状语)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的结构比较复杂。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办法:①先抓出句子的主干,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然后抽出附加成分,将它们变成按时间先后排列的短句。②抽出句子的主干,让并列的修饰语分别成为分句。③抽出复杂的修饰成分中的一部分,改为复句里的单句,再让其他的修饰成分分别作分句。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应熟练掌握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及其表述效果,常见的六种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问。一般来说,比喻、夸张、比拟是语言类的修辞手法;对偶、排比是结构类的修辞手法;反问是增强语气类的修辞手法。无论哪种修辞手法,分析表述效果时,都必须要结合语境做具体的分析。

17.①处,此处语境形容网友对淄博烧烤的喜爱、向往和赞美,可用“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欲罢不能: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不能停止下来。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赞不绝口:赞美的话说个不停,形容对人或事物十分赞赏。心向往之:对某个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

②处,此处语境形容眼前极微小的利润,可用“蝇头小利/绳头微利”。蝇头小利/绳头微利:比喻非常微小的利润。

③处,此处语境形容来淄赶“烤”的旅人路途遥远,兴趣浓厚,可用“千里遥遥/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千里遥遥/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形容路程非常遥远。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涨的样子。

故解析为:①欲罢不能/垂涎三尺/赞不绝口/心向往之;②蝇头小利/蝇头微利;③千里迢迢/不远千里/不远万里/兴致勃勃

18.本题要求长句变短句,所以首先要提取主干,单独成句: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再把“规划”的定语提取出来,单独成句: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即可。

故解析为:淄博政府按照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或者:淄博政府首先从食住行等多方面为游客提供保障,然后要求商家产品明码标价以规范市场价格,最后公开投诉热线来举全市人民之力向损害这个城市声誉的人一起说“不”,他们按照以上规划有序开展文旅管理工作。

19.①使用设问修辞,先问“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再答“有人说……”,提出淄博烧烤火出圈的多种原因,引发读者注意和思考。

②使用排比修辞,形式上,“有人说……有人说……有人说……”三个“有人说”句式整齐,构成排比,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内容上,“有人说”代表百姓的声音,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淄博烧烤的烟火气,也彰显了游客对淄博文旅表现出的温度、情怀的认可。

故解析为:①一问一答,/自问自答,引发读者对淄博烧烤火出圈原因的思考,/强调其火出圈的多种原因。②三个“有人说”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表现了淄博烧烤深受百姓欢迎的事实,/同时也表述了游客对淄博文旅表现出的温度、情怀的认可。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冬不穿白,夏不穿黑”,这是人们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你知道它包含的科学道理吗?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可是,这些艳丽的颜色,①。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

那么,②,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呢?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等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只有被物体反射的光线,才能看到。某种物体具有什么样的颜色,在我们看来,它就能反射什么颜色的光。白色的东西能够反射所有颜色的光线,因此看起来就是白色的;而黑色的东西却能吸收所有颜色的光线,没有光线反射回来,所以看起来就是黑色的了。太阳不仅给人们送来光明,③。对于辐射热来说,黑色也是只吸收,不反射,而白色正好相反。

因此,夏天人们都喜欢穿浅色衣服,像白色、灰色、浅蓝、淡黄等,这些颜色能把大量的光线和辐射热反射掉,使人感到凉爽;冬季穿黑色和深蓝色的衣服最好,它们能够大量地吸收光和辐射热,人自然就感到暖和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为“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述效果更好?请简要说明。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述更加具体可感。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述效果。

21.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语句补写;语句表述效果的对比、鉴赏

(1)本题综合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表述与运用效果分析能力。这类题要求先分析原句与改句对比,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句式有什么特点、语序是否调整,有什么精妙的用词等等,进而对应着分析表述效果,可从内容、情感、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除了答个别的,要答出对整个段落的效果及的情感态度。

(2)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这类题目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解析就呼之欲出,而且解析几乎是唯一的。

20.注意比对原句“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各种物体都具有各自的色彩”,列举了“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具有画面感,使表述更加具体可感。

原句“五光十色,美丽动人,有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述效果。

故解析为:①原句列举“红色的花”“绿色的草”“蓝色的天空”等具体的颜色和物体,使表述更加具体可感。②原句使用多个短句,句式活泼灵动,节奏明快有力,改句就没有这种表述效果。

21.①处,结合后面“这说明只有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色”可知,这里应该是讲那些艳丽的颜色在黑夜就消失了,所以此处应该填写“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

②处,前面讲“在阳光的照射下,物体才呈现出颜色”,后面是对“各种物体会有不同的颜色”的反问,此处是表条件,也就是在同样光源的照射下,后面是问句,可以加上“为什么”,所以应该填写“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

③处,前面讲太阳给人们送来光明,而且有关联词“不仅”,此处需要用关联词“还”“而且”等;后面讲“辐射热”,此处主要讲太阳也带来了热辐射等,所以此处应该填写“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故解析为:①在漆黑的夜里就统统消失了,②为什么在同样光源的照耀下,③而且还送来了大量的辐射热。

四、写作(60分)

22.(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古代贤士都很重视自我修养,因为这是成就大业的前提。不少完善自我的名言流传至今,比如晚清曾国藩说:“惟正己可以化人,惟尽己可以服人。”意思是,唯有自己行为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响别人;唯有全力以赴尽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

上述材料能给渴求成功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作文

本题为哲理类材料作文,材料先抛出观点,强调自身修养是成就大业的前提,并以曾国藩的名言为例,说明唯有自己行为端正,才可能去感化影响别人;唯有全力以赴尽人事,才能使他人折服的道理。“自我修养”的养成对成功的影响很大,应注重自身修养的提高。

具体写作中切忌只是泛泛地喊口号,谈自身修养的重要性;可以将“修养”具体化,如“诚实守信”“谦虚谨慎”“宽容”“自律”“自省”等;还应当论述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如从思想上认识上去,在平时的一言一行中践行等。还可以以孔子修养身心的三个层次——好学、力行、知耻,为分论点,论述人要修养自身,需要认真学习,乐于学习;努力践行,落实到行动上;明荣辱,懂羞耻,少犯错。最后要结合“当代青年”的身份,论述当今时代青年个人修养尤其重要,我们要加强个人修养,为自己的成功奠基。

参考立意:

①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修养。

②其身正,不令则行。

③先自治、自责、自成,方可治人、责人、成人。

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要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再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运用材料中的事例或者名言,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青海省西宁市七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

中国实现由富到强的巨大转变,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基础。中国的富强得益于文化的强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支撑。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质,不仅是古人治国理政经验智慧的历史总结,一直以来维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新气象和新风貌,与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礼义之邦的大国君子形象一脉相承。

早在春秋之际,我国古人就注意到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接下来该怎么办的问题,并提供了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强调的“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宝贵思想。据《论语》记载,子路曾经向老师孔子请教“富而无骄”如何?孔子回答说,已经很不错了,但要是能做到“富而好礼”就更好。这与孔子回答其另一弟子冉有之问“既富矣,又何加焉",而告诉他要“教之”的道理相辅相成。国家在富庶之后该怎么办,古人以其独特的经验智慧给出了“教之”的方案。所谓教之,即以礼教之或教之以礼,即按照礼的规范和要求上至治国理政、平定天下,

下至日新其德、修身齐家,从而在整个社会上形成一个良好风气。

在古人看来,“富而无骄”虽然可堪称道,但仍不过是一种被动的不作为,亦可说是没有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必然会流于为富不仁。“富而好礼”则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更能彰显自身的道德自觉和追求,对整个社会和国家良好风气的塑造和维系大有裨益。“以礼示之,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如果不依照礼的要求治理国家,就好比盲人失去搀扶,在黑暗中寻找东西,必然不知所措、事与愿违。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践行的外交原则和行为,无不折射着一个富而有礼的国家的风度和涵养。

除了“礼”,作为国之四维,“义”也是古人治国理政所主张和恪守的一个重要原则。“强而有义”就是从伦理角度对一个强大起来的国家提出的道德引领和规范,“强”既不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的南方之强——过于追求隐忍、包容,也不是“衽金革,死而不厌”的北方之强——崇尚勇力、果敢,而是孔子推崇的“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君子之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指的是把义作为立身之本,依礼而行事。立身之本亦可化为治国之道。能做到“强而有义”的君子之强的国家,必然不会忘记和改变自身抱有的信念和使命,而会恪守德义的初心,坚定不移地按照道义的要求循礼而动,通过践行道义而最终实现其理想追求。这也就是“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的道理所在。中国已经向世界庄严承诺,“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一贯坚守“强而有义”信念的真实流露。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维系着中华民族精神血脉,历代都彰显出新气象和新风貌。

B.我国在春秋之际就明确提出了国家在实现富强之后怎么办的可资镜鉴的解决之道。

C.教之以礼是关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情,能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D.“勤于道义,则刚健而日新”,这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人一贯坚守的治国理政信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论述了中国新时代富而好礼、强而有义与五千年文明一脉相承。

B.第二段引述孔子的话旨在论述国家富起来之后“礼”的重要性。

C.文中“盲人失去搀扶”的比喻从反面阐明中国外交的风度与涵养。

D.末段否定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两个极端为的是凸显对君子之强的推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富而好礼、强而有义的传统文化必将为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奠定精神基础。

B.“富而无骄”缺乏责任和担当意识,久而久之就会为富不仁,这是孔子也是所抨击的。

C.与“富而好礼”一样,“强而有义”同样展现了一种积极主动的有为精神道义担当。

D.循礼而动,依义而行,从而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会是中国对于人类的文化贡献。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博物馆和美术馆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它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迈向真正的公共性。首先,应该凸现美术馆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欧洲的近代博物馆是收藏的产物,美国博物馆最初是仿效欧洲博物馆建立起来的,但很快便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不难发现,美国博物馆的这些“世界之最”都与教育有关。而且号称“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系统”的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博物馆群在国际互联网上统一以“edu”(教育)为后缀。

美国长期以来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如此,美国的绝大部分博物馆和美术馆都有着力量强大的教育部门。这些教育部门除了拥有固定的有着高学历的教育及艺术史论背景的教育人员,同时还拥有庞大的义工团队。教育部门的导赏员会针对不同的人群和对象运用不同的作品阐释及解说方法。除此之外,博物馆和美术馆还积极与学校、社区合作,构建一些美术教育课程,提供相应的体验场所和学习空间。

事实上,当代美国博物馆不仅是收藏中心,也是文化中心、教育中心、学术中心,还是休闲中心和娱乐中心。《华盛顿邮报》称:当代美国的博物馆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广场”,举办从爵士音乐会到教育研讨会的各种活动,没有任何别的场所能像今天的博物馆一样把各种不同的人聚集到一起。逛博物馆成为华盛顿居民的一大休闲习惯,每到节假日,国会山附近的各大博物馆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

(摘编自郑勤砚《爱上博物馆是一种生活方式》)

材料二:

为何越来越多中国人愿意走进博物馆?

首先,在中华民族日益复兴、文化自信愈加勃发的当下,民众更迫切希望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光辉历程。叩问历史,鉴往知今,可资启迪未来。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大地上灿若星辰的文物资源,不仅是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其中蕴含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经验、智慧,于今仍可作为重要的启发和借鉴。而这些文物资源,大多数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也正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文物的持久生命力。

其次,摆脱绝对贫困、步入全面小康的中国人,对于域外文明的故事有更多好奇与关注。作为了解和感知世界文明的窗口,博物馆承载着不同国家之间的沟通交往,推动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通过建立“人”与“物”之间的平等对话,博物馆以此来实现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共生。

再次,民众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更多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认识到生活有时也要有慢下来的时间与心情。走进博物馆,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可沉淀可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摘编自应妮《“到博物馆去”,为何成为中国社会新时尚?》)

材料三:

在降低门槛、吸引更多人前来参观后,接下来,博物馆也有必要向纵深发展,为公众提供更加丰富、便利的文化体验。

这其中,更新对展品的介绍方式应成为重要一环。文物并不会自己“开口”,需要有人替它去讲述。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往往将展品扁平化为“时间、地点、人物”,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充分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鼓励更多专家和爱好者参与志愿讲解,是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另外,要让文物真正“活”起来,不妨尝试更有创意、更加多元的策展方式。传统意义上,文物的展览方式较为固化,比如按年代、类别划分等。近些年,不少博物馆都开启了更为灵活的策展模式,以主题策划的方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令展品之间呈现出有趣的呼应和对话。例如,2020年故宫就策划了一场苏东坡大展,以人物经历为主轴讲述“苏轼和他的朋友们”的故事,使书画、碑帖、器物等呈现出别致的空间语言,也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故宫体验。类似的布展创新,应当被鼓励和支持,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支撑。

博物馆还可以针对不同人群,在更多层面提供便民服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探索夜间开放模式,为忙碌一天的上班族提供一场暖心、放松的文化之旅。

总之,博物馆不应该是“高冷”的,而应当成为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标配”;“到博物馆去”也不该止于一阵风潮,它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摘编自任冠青《“到博物馆去”,可以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结构转型的社会,博物馆、美术馆应凸现其在公共文化生活中的教育功能和知识传播功能,才能迈向真正的公共性。

B.中华大地上的文物资源,是通过博物馆才得以收藏、保护、传承与传播的,才得以在当今时代激活其持久的生命力。

C.面对后疫情时代环境巨变,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的人们,走进博物馆,可以沉淀思考,体会生命的意义和美好。

D.传统的标签式简介,很难满足人们对背景知识的需求,调动社会上的智力资源是博物馆丰富观众参观体验的有效路径。

5.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甘肃省博物馆推出“萌呆可爱”的“马踏飞燕”玩具。

B.北京古脊椎动物博物馆举办古脊椎博物馆奇妙夜活动。

C.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划“意大利之源——古罗马文明展”。

D.鲁笔博物馆开展楹联大赛、开笔礼、亲子游研学活动。

6.如何让“到博物馆去”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高二下·西宁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牙疼

汪曾祺

我从大学时期,牙就不好。一来是营养不良,饥一顿,饱一顿;二来是不讲口腔卫生。有时买不起牙膏,常用食盐、烟灰胡乱地刷牙。又抽烟,又喝酒。于是牙齿龋蛀,时常发炎——牙疼。牙疼不很好受,但不至于像契诃夫小说《马姓》里的老爷一样疼得吱哇乱叫。“牙疼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不见得。我对牙疼泰然置之,而且有点幸灾乐祸地想:我倒看你疼出一朵什么花来!我不会疼得“五心烦躁”,该咋着还咋着。照样活动。腮帮子肿得老高,还能谈笑风生,语惊一座。牙疼于我何有哉!

不过老疼,也不是个事。有一只槽牙,已经活动,每次牙疼,它是祸胎。我于是决心拔掉它。昆明有一个修女,又是牙医,据说治牙很好,又收费甚低,我于是攒借了一点钱,想去找这位修女。她在一个小教堂的侧门之内“悬壶”。不想到了那里,侧门紧闭,门上贴了一个字条:修女因事离开昆明,休诊半个月。我当时这个高兴呀!王子猷雪夜访戴,乘兴而去,兴尽而归,何必见戴!我拿了这笔钱,到了小西门马家牛肉馆,要了一盘冷拼,四两酒,美美地吃了一顿。

昆明七年,我没有治过一次牙。

在上海教书的时候,我听从一个老同学母亲的劝告,到她熟识的私人开业的牙医处让他看看我的牙。这位牙科医生,听他的姓就知道是广东人,姓麦。他拔掉我的早已糟朽不堪的槽牙。他的“手艺”(我一直认为治牙镶牙是一门手艺)如何,我不知道,但是我对他很有好感,因为他的候诊室里有一本A·纪德的《地粮》。牙科医生而读纪德,此人不俗!

到了北京,参加剧团,我的牙越发地不行,有几颗跟我陆续辞行了。有人劝我去装一副假牙,否则尚可效力的牙齿会向空缺的地方发展。通过一位名琴师的介绍,我去找了一位牙医。此人是京剧票友,唱大花脸。他曾为马连良做过一枚内外纯金的金牙。他拔掉我的两颗一提溜就下来的病牙,给我做了一副假牙。说:“你这样就可以吃饭了,可以说话了。”我还是应该感谢这位票友牙医,这副假牙让我能吃爆肚,虽然我觉得他颇有江湖气,不像上海的麦医生那样有书卷气。

“文化大革命”中,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门牙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头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就是他,有一天到剧团来大声嚷嚷:“同志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往后吃油饼便宜了!”——“怎么啦?”——“大庆油田出油了!”这人一向是个冒失鬼。剧团的大门是可以里外两面开的玻璃门,玻璃上糊了一层报纸,他看不见里面有人出来。这小子不推门,一脚踹开了。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掉了四颗门牙,竟没有流一滴血,可见这四颗牙已经衰老到什么程度,掉了就掉了吧。假牙左边半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