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种群的数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2024届生物一轮复习第九单元课
标
要
求1.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变动。2.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3.举例说明非生物因素和不同物种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知识链接】必修1P57“科学方法”:模型分为
(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如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图示)和
(如“J”形曲线、“S”形曲线,公式、表格等)。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概念模型:以文字表达或概念图来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模型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辨析】1、沃森和克里克构建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是
。物理模型2、用计算机制作的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属于
。物理模型3、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拍摄的细胞膜亚显微结构照片属于
。不属于模型!!!4、以下属于物理模型的是
,属于概念模型的是
,属于数学模型的是
。图1图2图3图2图1图3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2、建构方法和实例数学形式合理的假设数学形式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①数学公式:科学、准确,但不够
。②曲线图:直观,但不够
。直观精确某细菌种群的数量变化Nn=2n数学公式曲线图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是怎样的呢?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自然界确有类似的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形。①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捕食和寄生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如:a、实验室条件下;b、当一个种群刚迁入到一个新的适宜环境时。(外来物种入侵)时间(t)种群数量Nt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②数学公式:Nt=N0
λt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注意:对公式中“λ”的理解:λ=NtNt-1项目种群数量变化年龄结构λ>1
λ=1
λ<1
增加增长型相对稳定稳定型减少衰退型只有λ>1且为定值时,种群增长才为“J”形增长。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1】A、B、C、D四点时的种群数量相比,最多的是
点;最少的是
点。BD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2】研究小组对某地两个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并研究Nt+1/Nt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所示(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甲种群在O~t3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B.乙种群在O~t1段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C.乙种群在t2时数量最少D.甲种群在t3后数量相对稳定可能是生存条件得到改善√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形增长③种群数量增长模型:④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模型: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2、种群的“S”形增长①形成原因: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增长曲线呈“S”形资源、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出生率≈死亡率种群相对稳定在一定的水平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2、种群的“S”形增长②环境容纳量: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注意:(大本284拓展延伸)a、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c、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数量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种群数量回到K值。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2、种群的“S”形增长③种群数量增长模型:④种群增长率和增长速率模型: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2、种群的“S”形增长⑤曲线解读K种群数量时间0BCDEt1t2AK/2AEC数量K/2KK点时:种群停止增长,增长速率=0,出生率=死亡率K/2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出生速率与死亡速率的差值最大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3】(2021·广东,6)如图所示为某S形增长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数量的关系。当种群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时,其对应的种群数量是A.a B.b C.c D.d√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4】种群增长率是出生率与死亡率之差,若某种水蚤种群密度与种群增长率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水蚤的出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而降低B.水蚤种群密度为1个/cm3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C.单位时间内水蚤种群的增加量随种群密度的增加不一定降低D.若在水蚤种群密度为32个/cm3时进行培养,其种群的增长率会为负值√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5】(2022·全国甲,5)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A.甲、丙、乙
B.乙、甲、丙C.丙、甲、乙
D.丙、乙、甲√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2、种群的“S”形增长⑥K值的应用a、野生生物的和濒危物种的保护→减小环境阻力,
K值方法: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b、有害生物的防治→增大环境阻力,
K值方法:如断绝或减少它们的食物来源;养殖或释放它们的天敌增大减小c、合理确定载畜量→草原最大载畜量不超过K值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二、种群数量的增长2、种群的“S”形增长⑦K/2值的应用a、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渔业捕捞:原因: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能迅速恢复,有利于鱼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本P286拓展2)获得最大日捕捞量:长期获得较高产量:在K/2点后捕捞,使捕捞后的数量维持在K/2在K点捕捞b、防治有害生物防治害虫应尽早进行,应将种群数量控制于加速期(K/2)之前,严防种群增长进入加速期。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小结】“J”形曲线与“S”形曲线比较种群数量时间0“J”形曲线“S”形曲线环境容纳量环境阻力(即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6】丹顶鹤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研究者利用航空调查和高倍望远镜调查统计了黑龙江扎龙保护区和盐城滨海湿地丹顶鹤的多年数量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盐城人工湿地面积增加,对丹顶鹤的生存一定有利B.调查数据也可用于分析丹顶鹤的迁徙规律C.扎龙湿地生境的破碎化降低了丹顶鹤种群的K值D.研究者没有采用标记重捕法调查丹顶鹤数量√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7】(2021·浙江1月选考,16)大约在1800年,绵羊被引入到塔斯马尼亚岛,绵羊种群呈“S”形曲线增长,直到1860年才稳定在170万头左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绵羊种群数量的变化与环境条件有关,而与出生率、死亡率变动无关B.绵羊种群在达到环境容纳量之前,每单位时间内种群增长的倍数不变C.若绵羊种群密度增大,相应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减小D.若草的生物量不变而种类发生改变,绵羊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可能发生
变化√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三、种群数量的波动②但大多数生物的种群来说,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处在波动状态的种群,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出现种群爆发。如蝗灾、赤潮等。
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③当种群长久处于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持续性的或急剧的下降。①在自然界,有的种群能够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④当一个种群数量过少,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原因而衰退、消亡。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林冠层光照强度气温降低气候干旱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往往是综合性的。例如,春夏时节动植物种群普遍迅速增长,除气温升高外,日照延长、降水增多也是重要原因,而对于动物来说,食物日益充足也是导致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就涉及生物因素了。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内竞争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教材隐性知识(2)选择性必修2P17“思维训练”:据循环因果关系分析猎物和捕食者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性:自然生态系统中猎物增多会导致捕食者增多,捕食者增多会使猎物数量减少,猎物减少会引起捕食者数量减少,最终使猎物和捕食者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动态平衡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四、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种内竞争细菌或病毒引起传染病,也会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进而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教材隐性知识选择性必修2P16“小字部分”: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称为
,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称为
。密度制约因素非密度制约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传染病等如气候、地形、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等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典例8】(2023·吉林通化高三模拟)下列有关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A.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属于影响人口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B.使用杀虫剂使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S”形增长的种群,在增长过程中受密度制约因素影响逐渐变小D.“J”形增长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的种群增长模型√考点一
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其应用五、种群研究的应用环境容纳量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数量变化生存状态数量变化趋势K/2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________________
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增长;在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
曲线增长。成分、空间、pH、温度“J”形“S”形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二、实验方法(计数方法):抽样检测法(显微计数法)△计数工具:血细胞计数板血细胞计数板是一种专门用于计算较大单细胞微生物的一种仪器。细菌计数板可对细菌等较小的细胞进行观察和计数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液体无菌均匀三、实验流程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三、实验流程计数板上盖玻片边缘计数室底部重点!!!即先盖盖玻片,再滴培养液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三、实验流程曲线7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四、实验结果第1天第4天第6天第7天死亡(1)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的增长符合
形曲线增长模型。(2)de段曲线下降的原因可能有:“S”营养物质随着消耗逐渐减少,有害产物逐渐积累,培养液的pH改变等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五、实验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自身对照;需要做重复实验,目的是尽量减小误差,应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五、实验注意事项:4、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稀释培养液重新计数。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以每个小方格内含有4~5个酵母细胞为宜。5、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6、计算出来的数值比实际活菌数值
(“相等”、“偏大”、”偏小“),偏大【延伸】如何区分死菌和活菌?台盼蓝染色法如何统计活菌数量?稀释涂布平板法因为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六、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实物图正面图侧面图计数室滴液处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六、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mm。考点二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六、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血细胞计数板有两种规格,对于16×25的规格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规格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如图2所示。1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每小方格中细胞的个数×400
×104×稀释倍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量子计算在金融风险模拟中的风险管理与技术创新案例研究报告
- 煤炭场地的租赁合同协议
- 矿山转买卖中介合同范本
- 混凝土供应服务合同范本
- 锻造设备出售合同协议书
- 窑厂购买合同协议书模板
- 粤菜厨房承包合同协议书
- 由第三方履行的合同协议
- 电力安全许可转让协议书
- 舞蹈收费培训合同协议书
- 针灸治疗脾胃病
- 兵团职工面试试题及答案
- 上海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湖北随州曾都区2024-2025学年小升初数学检测卷含解析
-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MySQL数据库程序设计》专用教材【考纲分析+考点精讲+真题演练+强化习题】
- 《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白皮书
- 临床用血管理制度课件
- 低钾血症的治疗护理
- 偏瘫足内翻的治疗
- 2025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摸底检测英语试卷
- 永安污水处理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