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_第3页
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_第4页
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序比较,以探叙事——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上)《琵琶行(并序)》名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琵琶行》作为叙事抒情诗名篇,抒情备受重视,而叙事常常被忽视。

2、序、诗内容的基本重合恰好为比较阅读提供了条件。

教学目标:通过序、诗比较阅读,发现与理解《琵琶行》序、诗的叙事特点。

教学准备:请学生完成脉络填空任务。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此前学习《琵琶行》,学生关注的是音乐描写。其实,作为叙事经典,其叙事特点同样值得关注。如何探讨叙事特点呢?这篇作品包含序和诗两部分,内容基本相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同中求异。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序、诗比较阅读,理解《琵琶行》序、诗的叙事特点。需要追问的问题是:(1)二者有什么差异?(2)喜欢何者?(3)为何有异?本节课,我们就讨论这三个问题。

二、辨别差异

有何差异?很明显,二者叙事特点最大的差异是诗歌(详)、序言(略)。显然,这样的解释太笼统。为了能够覆盖全篇,我们要找一个贯穿始终的角度,那就是叙事脉络。

学生活动:根据预习作业讨论得出小标题,辨别序言脉络和诗歌脉络的差异。

预设脉络如下:

序的脉络:(左迁司马)一江头送客一闻京都声一(问其身世)一弹奏琵琶一(自叙身世)一感言伤己一赠《琵琶行》

诗的脉络:江头送客一(忽闻琵琶)一(暗问邀见)_弹奏琵琶一自诉身世一感言伤己一赠《琵琶行》一(弦急衫湿)

三、品析差异

1.示范引导

再看第(2)个问题:序和诗有不同的脉络,你喜欢哪种写法?

差异选择:弹前弹后说身世——弹后说身世

问题引导:①从琵琶曲中听出了女子的什么情绪?②这与身世有关联吗?③既然如此,你们喜欢弹奏前透露身世还是弹奏后再点出呢?为什么?

预设:曲中有哀怨、欢乐,皆因其身世浮沉而致。故诗歌弹奏后说,设置悬念;序言弹前说,叙事显得直白。

2.小组讨论

学生活动:以四人左右为一个小组,选定一个差异,思考讨论:序、诗不同的写法,我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教师活动:了解学生的看法和困惑,相机点拨。

3.分享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派代表陈述看法,不必拘泥于差异顺序。

教师活动:①邀请持异议者发声,但也应达成相对一致;②对学生思考不深人的差异之处予以引导;③适当组织诵读活动,体会诗、序的叙事特点;

当补充相关资料。

每一处差异的分析及活动设计如下:

(1)左迁司马——无

叙事特点关键词:直白——悬念。

分析:

序:交代迁谪背景,为下文诗人被瑟琶声及其身世感动做铺垫,叙事直白。

诗:诗人闻琵琶而忘归,且极富耐心地倾听,原因何在?形成悬念。直到作者自述部分才揭晓。

活动设计:教师提示学生参考弹前弹后说身世的事例。

(2)闻——忽闻

叙事特点关键词:平铺直叙——波折。

分析:

序:平白无奇,平铺直叙。

诗:“醉不成”句乃“死地”“忽闻”句则“回生”,可谓波折陡生。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追问学生惊喜之感从何而来,进而理解叙事的波折。

诵读活动:①目的:通过诵读,体会叙事的波折。②方式:学生读,师生提意见,改进后再读。③要点:A.“醉不成欢”两句慢而弱;B.“忽闻”两句快而强;“忽”是人声字,短促,要极快地读。

(3)京都声——琵琶声

叙事特点关键词:直白——悬念。

分析:

序:“京都声”三字点明身份,所以诗人特别留心,叙事直白。

诗:为何“主人忘归客不发”?直到琵琶女“自诉身世”才澄清,设置悬念。

思考讨论:诗人不厌其烦地设三处悬念,为什么?

(4)无——暗问遨见

叙事特点关键词:直接——延宕。

分析:

序:琵琶女直接出现,叙事直截了当。

诗:“暗问邀见”包含两个延宕:第一个是“欲语迟”;第二个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营造出足够的期待感和悬念感。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沿着学生好奇的感受或琵琶女形象的矜持,展开追问,从而指向两处延宕。

诵读活动:①目的:通过诵读,体会叙事的延宕。②方式:学生读,师生提意见,改进后再读。③要点:A两个延宕之处,(“欲语”和“迟”之间、“始出来”和“犹抱琵琶”之间,停顿,带来延迟之感;B.“移船相近”,七个动作,可见行动之迅速,诗人之急切,快读以反衬延宕。

(5)无——弦急衫湿

叙事特点关键词:平淡——高潮处结尾。

分析:

序:小序结尾交代诗歌创作缘由,叙事平淡。

诗:此段之前,只有诗人被琵琶女感染,而本段“弦急”是琵琶女对诗人的回应;“衫湿”又是诗人对琵琶女的回应。完成情感的双向循环,将诗歌推上情感高潮,同时戛然而止。

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扣住学生被感动的阅读感受,追问在何处被感动,进而指向诗人与琵琶女的双向感动。

诵读活动:教师以台湾师大王更生先生吟诵调吟诵此段,以强化学生的感受。

叙事特点小结:

通过对“喜欢哪一种”的探讨,发现序、诗不同的叙事特点。显然,诗在叙事艺术上更为精致动人。明人郝敬以“曲折婉转”四字评价《琵琶行》的叙事艺术。

四、探寻原因

学生活动:

思考讨论以下问题:①为什么序、诗在叙事特点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或者可否让序言五彩缤纷,诗歌朴素直白呢)?②依据是什么?③孤证不立,能否提供更多例证?

预设:①序言和诗歌的文体功能不同,序言为诗歌交代概括背景缘由,不需要太丰富的变化;诗歌则需要动人,所以更富艺术性。②例如篇幅简短属于故事梗概,开篇有贬谪背景,篇末结束在《琵琶行》诗的诞生。③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序、《孔雀东南飞》序。

教师提供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小序者,序其篇章之所由作”作为佐证。

五、思维整合

1.思维小结

通过比较阅读发现与理解《琵琶行》的叙事特点。我们清晰地梳理脉络、细心地比较差异,耐心地品味感受,审慎地思辨原因,理解了《琵琶行》迷人的叙事艺术。因此,可以用八个字总结今天的读诗经验:细心比较,审慎思辨。

2.思维反省

在刚才的比较中,“叙事脉络”小标题作为依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一个真正的思辨者应当对自身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式保持足够的监控和反省。用比较脉络小标题的方式来寻找差异,有没有导致对其他差异的忽视?

学生活动:

思考交流:①比较同样被归纳为“感言伤己”的序、诗部分,在何时起迁谪之意这一点上是否一致?②如何理解此处矛盾?(第二问未必当堂解决,可留作悬念,以锻炼学生的思维。)

预设:①序:今夜才起迁谪之意;诗:从“终岁”“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