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1页
关于《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2页
关于《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3页
关于《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思考获奖科研报告论文【摘要】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是新时代大学生的迫切需求。《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的设立为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有效支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将重要科学发现的过程作为教学素材,并将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是提高通识课程质量的有效方法。该通识课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关键词】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教学实践

1G641A12095-308909-0147-01

高校培养的人才需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教育变得越来越强调功利性和可操作性。这导致了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科学与道德素养缺乏,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和整个社会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在高等学校开展通识教育被认为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识教育也称“博雅教育”、“全人教育”,起源于19世纪,当时不少欧洲学者认识到现代大学的分科太过专门,知识体系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了通识教育。其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认识到不同学科的理念和价值,并且能够建立判断力和价值观,并且培养并提升学生对人类共同关心问题的触觉。“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认为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通识教育的三大领域。其中生命科学作为自然科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通识教育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我国,近年来也有多所大学开设了生命科学类相关的通识课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上海大学近年来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等通识课程,获得学生们的好评。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自身开设专业课《细胞生物学》的经验,开设了《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现在来谈谈对该门通识课的看法与思考。

1.通过知识框架的构建,带动发散思维

对于通识课程来说,对知识点细节的要求相对较低,教师更希望给学生建立起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因此,教师需将繁杂的知识点细节梳理成一些更通用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建立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并能够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发散性的思考。举例来说,在讲到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区别时,教师将其与“社会分工”的概念进行类比,真核细胞的“社会分工”比原核细胞更细化,而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告诉我们,社会分工越细,效率越高,生产力越发展。这种类比更利于学生去理解为什么真核细胞的“效率”要远高于原核细胞。但是,效率高也不全是好事,比如说,原核细胞虽然效率低下,但其对不良环境的耐受性从总体上说远高于真核生物,因此其更能在恶劣的条件下生存,比如说高温的温泉,高压的海洋底部等环境。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类比等手段引发学生思考,将专业的知识发散为更“一般”的原则。这种类比思考对于通识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引起不同背景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总的来说,专业基础课相对更重视知识细节的掌握,而通识课更注重于知识的梳理和凝练,构建知识的框架,并在此框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发散,从而将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不同学科间联系的理解。这其实也是开设通识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

2.通过梳理重要的科学发现历程,培养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通识课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通识课的课堂上,引入了一个个科学发现背后的历程,通过这些来龙去脉过程的梳理,让学生们了解科学家们是如何发现问题,怎么面对困难,怎样打破旧思想的束缚,并最终揭示了科学真理的整个过程。笔者的教学经验表明,首先这些生动的故事极大地增加了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授课的效果;其次,这些重要发现的过程本身也是极佳的科学故事,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思维,通过对这个过程的讲解与分析可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科学思维的熏陶,让学生了解如何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科学思维的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举例来说,在讲解到植物的光合作用时,我们通过科学故事展示了在近100多年的时间里,科学家们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缜密的实验,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最终逐步揭开光合作用的奥秘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我们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当年的那位科学家,当遇到那种情况,下一步该怎么办?”这种教学方式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感,同学们在聆听故事的过程中,像穿过科学的时间隧道一样,经历了一次次激动人心的科学发现的洗礼。通过这些精彩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重要的细胞生物学知识,还对这些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理性的思维甚至是科学家的个人魅力产生了兴趣和赞赏。这种“寓教于故事”的方法是通识课程加强授课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

3.理论联系实践,将科学理论应用到生活中去

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与生物学相关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其中有些甚至引发了全民大讨论。比如说各种抗生素的滥用问题,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问题,甚至转基因的安全性问题等。如何去分析并客观评价这些问题,这对新时期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程中,笔者就将提高学生科学评价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本课程的目标之一。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笔者将生物学的概念、理论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有效结合,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思考。比如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将一些生活中涉及细胞生物学原理的现象与与学生进行讨论,比如“豆芽菜为什么是黄色的,呈现细长的形态?”“韭菜为何能一茬一茬地生长?”这些现象其实都蕴含着细胞生物学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地,在学生们了解了一些基础细胞学的原理以后,教师还和学生们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比如说“为什么癌症治疗药物经常会出现抗药性?”“转基因制品是否安全?”等更重要的问题。通识课程开设的目的之一在于使学生们了解一些专业知识,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如何进行科学的思考,如何更客观地评价问题。我们希望学生们能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后逐渐具备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开展通识课程最重要的意义。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认为,通识教育是本科生经历的核心,其真谛在于培养学生批判性独立思考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细胞科学与社会》通识课以细胞生物学作为切入点,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与理论,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最终将所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最终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认识,并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程自开设以来,累计听课学生人数已达400人(次),并已数次入选“上海大学理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