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二生物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要务必填写答题卷上的有关项目。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3.请考生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Ⅰ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l-、CO2、解旋酶、抗体B.Ca2+、葡萄糖、淀粉酶、麦芽糖C.K+、溶菌酶、尿素、神经递质D.Na+、载体蛋白、血浆蛋白、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1、内环境中可以存在的物质: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2、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载体蛋白、H2O2酶、细胞呼吸酶有关的酶、复制转录翻译酶等各种胞内酶、消化酶等。【详解】A、解旋酶位于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B、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K+、溶菌酶、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正确;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受体位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部,二者均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C。2.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2021年政府出台了“三孩政策”。下列有关“三孩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别比例失衡不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B.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加快人口老龄化趋势C.可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D.可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文:“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指的是我国人口,幼年人口过少,近期政府出台了“三孩政策”,是增加出生率,缓解这一现象。【详解】A、性别比例失衡会影响出生率,进而会影响我国人口数量,A错误;B、“三孩政策”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B错误;C、“三孩政策”可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增加幼龄人口数量,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C正确;D、“三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故选C。3.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杀伤(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组成了人体的第三道防线B.自然杀伤(NK)细胞可以抗肿瘤、抗病毒感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C.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跟抗体一样都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有三道防线来抵御病原体的攻击。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人人生来就有,是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作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是机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因而具有特异性,叫作特异性免疫。这三道防线是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和免疫监视三大基本功能。【详解】A、自然杀伤(NK)细胞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不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A错误;B、自然杀伤(NK)细胞抗病毒感染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抗肿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视功能,B错误;C、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属于细胞因子,跟抗体一样都属于免疫的活性物质,C正确;D、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的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免疫调节的物质基础,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B.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D.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答案】B【解析】【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1)由于酵母菌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详解】A、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对培养用具和培养液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避免杂菌污染,影响实验结果,A错误;B、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最后结果乘以稀释的倍数,B正确;C、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摇匀试管中的培养液,使酵母菌均匀分布,C错误;D、酵母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有氧时可进行有氧呼吸,有利于大量繁殖,因此培养酵母菌时,不必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D错误。故选B。5.生长素(IAA)、赤霉素(GA)等不同处理方式对玉米胚芽鞘生长的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中IAA抑制了玉米胚芽鞘的生长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处理方式,试剂用量不影响实验结果C.GA和IAA在促进玉米胚芽鞘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D.GA和IAA都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从而促进胚芽鞘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植物激素亦称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产生的一些微量而能调节(促进、抑制)自身生理过程的有机化合物。已知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有六大类,即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和油菜素甾醇。它们都是些简单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但它们的生理效应却非常复杂、多样。从影响细胞的分裂、伸长、分化到影响植物发芽、生根、开花、结实、性别决定、休眠和脱落等。所以,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调控作用。【详解】A、与清水组相比,该实验中IAA处理组的胚芽鞘长度更长,故该实验中IAA促进了玉米胚芽鞘的生长,A错误;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不同处理方式,但是试剂用量会影响实验结果,试剂用量为本实验的无关变量,应保持相同,B错误;C、图中GA和IAA共同处理对玉米胚芽鞘促进生长的作用高于二者单独处理组,因而可以推测,GA和IAA对玉米的促进作用具有协同关系,C正确;D、GA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IAA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从而促进胚芽鞘生长,D错误。故选C。6.S蛋白是新冠病毒重要的表面蛋白,是科研人员研制新冠疫苗的抗原依据。腺病毒载体疫苗是将S蛋白的基因装入改造后无害的腺病毒,送入人体,在体内产生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核酸疫苗是将编码S蛋白的核酸直接注入人体,利用人体细胞产生S蛋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分为DNA疫苗和RNA疫苗,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腺病毒载体疫苗既可以引起细胞免疫也可引起体液免疫B.时间间隔合适的多次接种,可以保证人体内含有较高浓度的抗体和记忆细胞C.若接种间隔时间过长,会造成相应记忆细胞数量偏少导致免疫预防效果降低D.核酸疫苗进入人体细胞后均需经转录、翻译产生相应抗原,刺激人体产生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核酸疫苗,又称基因疫苗,包括DNA疫苗和mRNA疫苗,其中DNA疫苗是将编码某一抗原蛋白的基因作为疫苗,注射到人体中,通过正常的人体生理活动产生抗原蛋白,诱导机体持续作出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详解】A、腺病毒载体疫苗具有寄生性,因此进入体内可同时引起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这是免疫系统免疫防御功能的体现,A正确;B、多次接种疫苗可使机体产生更多的记忆细胞,再次接受到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可快速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B正确;C、间隔时间太长,前一次的记忆细胞减少,使得后一次接种的疫苗产生的免疫加强效果下降,所以间隔时间过长、过短都可能影响免疫预防的效果,C正确;D、RNA疫苗不需要转录,D错误。故选D。7.苹果树间杂草是蚜虫天敌的良好栖息地,适当引入蚜虫天敌可实现“以草养虫”“以虫治虫”;秋冬季节,苹果树间杂草倒伏腐烂后成为有机肥,又实现了“以草肥田”。这一生态农业模式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可用标志重捕法来调查果树蚜虫的种群密度B.果园生态系统中,果树、蚜虫和蚜虫的天敌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C.“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D.“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答案】C【解析】【分析】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的方法。它是降低杂草和害虫等有害生物种群密度的一种方法。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详解】A、可用样方法来调查果树蚜虫的种群密度,A错误;B、生物群落是指某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据此可知,果园生态系统中,果树、蚜虫和蚜虫的天敌不能构成了生物群落,B错误;C、“以虫治虫”属于生物防治,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这是生物防治的典型优点,C正确;D、“以草肥田”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故选C。【点睛】8.某生态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丙的食物比例由甲:乙=1:1调整为4:1,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丙的数量是原来的A.109倍 B.375倍 C.1.273倍 D.1.964倍【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该食物网中具有2条食物链,即甲→丙,甲→乙→丙;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而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进而得出食物比例改变前后的数量关系。【详解】解题时应该从丙出发,设当食物由甲∶乙为1∶1时,丙的能量为x,需要的A为1/2x÷10%+1/2x÷10%÷10%=55x。设当食物由甲∶乙为4∶1时,丙的能量为y,需要的甲为4/5y÷10%+1/5y÷10%÷10%=28y。由于两种情况下,生产者的数量是一定的,所以55x=28y,则y=1.964x。即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考查根据能量流动的传递进行计算,相对较难,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培养。9.下列关于群落结构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稻田中的水稻有高有矮,表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②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③校园中低矮的草坪不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最终一定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⑤菟丝子从大豆体内获取有机物和无机物,两者是互利共生关系⑥芦苇是湿地的优势物种,与其和浮萍等植物在竞争阳光时处于优势有关A.二项 B.三项 C.四项 D.五项【答案】A【解析】【分析】1、群落的结构分为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呈镶嵌分布。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①群落的分层现象是指群落中的动植物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的分层现象,①错误;②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丰富度越大,种群间的关系越复杂,群落结构越复杂,②正确;③校园中低矮的草坪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③错误;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最终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能否演替到森林阶段,要看气候是否适宜,④错误;⑤菟丝子从大豆体内获取有机物和无机物,对大豆的生长不利,这属于寄生关系,⑤错误;⑥芦苇是湿地的优势物种,与其和浮萍等植物在竞争阳光时处于优势有关,⑥正确。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故选A。10.甲、乙、丙、丁4个透明的生态瓶,各瓶内的组成和条件见下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和观测后,发现甲瓶是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生态系统组成光水草藻类浮游动物小鱼泥沙生态瓶编号甲++++-+乙-+++-+丙++++--丁++++++注:“+”表示有;“-”表示无。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B.乙瓶中缺乏光照,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C.丙瓶中没有泥沙,分解者太少,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D.丁瓶中虽然物种更加丰富,但可能因为氧气含量少而不如甲瓶稳定【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光和泥沙中含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草和藻类属于生产者;浮游动物和小鱼属于消费者;泥沙中的细菌、真菌属于分解者。【详解】A、生态瓶必须是密闭的,不能放在直射光下,生物成分的数量要搭配合理,A错误;B、乙瓶无光照,藻类和水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生态瓶不稳定说明了生态系统需要稳定的能量输入,B正确;C、由于丙瓶中没有泥沙,缺少分解者,所以不利于物质循环的顺利进行,C正确;D、丁瓶与甲瓶相比,氧气含量减少,因为有消费者小鱼,呼吸要消耗较多的氧气,D正确。故选A。11.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有几项()①植物体内不同的腺体能够分泌不同的激素,脱落酸能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与脱落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③乙烯可以促进苹果和香蕉等果实的生长发育和成熟④植物激素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体现了生长素的两重性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番茄的花就能得到无子番茄A.②④⑥ B.③⑤⑦ C.②④⑥⑦ D.①③⑥⑦【答案】A【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人们发现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详解】①植物体内没有特定腺体,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细胞产生的,①错误;②生长素具有极性运输的特点,其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因此缺乏氧气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②正确;③乙烯可以促进果实的成熟,但不能促进果实的生长发育,③错误;④植物激素是一种信号分子,其能够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④正确;⑤植物横放状态下茎的弯曲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没有体现抑制作用,因此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⑤错误;⑥植物激素的形成可体现基因对生物性状的间接控制,⑥正确;⑦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才能得到无子番茄,⑦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12.我国古文、古诗词中记载了很多的生物学现象,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和绿豆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进行肥田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C.“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叶子繁茂的葛藤遍布全谷,表明葛藤是优势种【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包括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2、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原始合作(如海葵和寄居蟹);互利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捕食(如兔以植物为食);种间竞争(如水稻与杂草竞争光照和矿质元素);寄生(如人与蛔虫)。3、群落的季节性: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详解】A、根瘤菌可以固氮增加土壤中氮元素的含量,豆科植物可以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所以“肥田之法,种绿豆最佳”利用根瘤菌在豆科植物互利共生的关系进行肥田,A正确;B、“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由于阳光、温度、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群落的外貌和结构也会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描述了群落的季节性变化,B正确;C、诗文的意思是捕鱼的时候不能用网眼太小的网,以保证捕捞成体,留下幼体,可保证鱼类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以获得持续高产,C正确;D、施于中谷,维叶萋萋”中叶子繁茂的葛藤遍布全谷,表明葛藤生长旺盛,是常见种,不能说明是优势种,D错误。故选D。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3.如图是关于生长素发现的实验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上述实验排序②③⑤①④,就是科学家发现植物生长素的科研实验顺序B.⑤所表示的实验验证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④所表示的实验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D.实验①②③都能验证单侧光照射能够引起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质)发生横向移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表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①是拜尔实验,②③是达尔文的实验,④是温特的试验,⑤是詹森的实验。【详解】A、分析图示可知,表示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实验,①是拜尔实验,②③是达尔文的实验,④是温特的试验,⑤是詹森的实验,科学家发现植物的生长素的科研实验顺序是②③⑤①④,A正确;B、序号⑤所表示的实验验证的结论是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物质)可以透过琼脂块,B正确;C、实验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序号④所表示的实验的单一变量是琼脂块是否与胚芽鞘尖端接触过,C正确;D、实验①的自变量是胚芽鞘尖端的位置,不是具有单侧光照,因此不能验证植物向光性原因,D错误。故选D。14.下图表示由5个物种(U、V、W、X、Y)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Z表示分解者,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下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生产者草食动物杂食动物肉食动物AUYXWVBUVWXYCVUZXYDVUYWXA.A B.B C.C D.D【答案】D【解析】【详解】据能量流动图解推知:V不需要以其他任何物种为食物,说明V是生产者。由此推出该生态系统存在以下4条食物链(注意Z是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①V→Y;②V→U→Y;③V→U→W;④V→U→X→Y,说明U是草食性动物;Y是杂食动物,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W是肉食性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X是肉食性动物,处于第三营养级。

故选D。15.在拟南芥中,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用赤霉素处理野生型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后,分别进行蓝光照射和黑暗处理,检测R蛋白的含量,结果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A.蓝光受体被激活后,R蛋白的降解量减少B.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C.赤霉素合成缺陷,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D.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加强赤霉素受体的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芽。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详解】A、由图可知,野生型+黑暗组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的曲线差异不明显,R蛋白降解较快,而野生型+蓝光处理组,R蛋白的含量较高,说明R蛋白降解受阻,而蓝光受体缺失突变体+蓝光处理组与野生型+蓝光处理组唯一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蓝光受体,所以据此图可以得出结论,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A正确;B、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细胞伸长、植株增高,而据图分析在蓝光处理下,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因此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拟南芥植株增高被抑制,B正确;C、由于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从而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那么赤霉素合成缺陷,不影响题中相关基因表达正常,C正确;D、蓝光受体被激活后,抑制R蛋白的降解,而赤霉素与细胞内的赤霉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该复合物与R蛋白结合使R蛋白降解,因此推测蓝光受体可能会抑制赤霉素受体的作用,D错误。故选D。16.如图1表示生态系统甲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2为一定时间内某一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B.图1中共有2条食物链C.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增长率最大的是a时期D.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B【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两部分。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详解】A、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生产者)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减少,流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减少,则F、D的数量也都将减少,A正确;B、根据图1可知,E是生产者,A是非生物物质和能量,B、D、F都属于消费者,C是分解者,B、D、E、F每个营养级可能含有多个种群,无法确定含有几条食物链,B错误;C、种群密度最大的时期即种群数量最多的时刻,故种群丙在a、b、c、d四个时期中种群密度最大的是a时期,不是增长率,且种群数量最大时,增长率较小,可能为0,C错误;D、图1中能构成生物群落的是B、C、D、E、F,图2中的乙是初级消费者,可以相当于图1中的F,D错误。故选A。第Ⅱ卷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60分)17.过敏性鼻炎是特定个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后,主要由抗体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导致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的炎性疾病。该病的发生机理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过敏反应出现的原因很可能是免疫系统的_________功能异常。(2)B细胞活化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和两个信号的刺激,除了图中的过敏原刺激,还有_________。(3)小剂量的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抑制细胞免疫,而大剂量的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抑制体液免疫。①根据上述信息分析,选用_________(填“小剂量”或“大剂量”)的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比较适宜。②糖皮质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一种,其分泌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原因是_________。(4)根据所学知识,提出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答案】(1)免疫防御(2)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3)①.大剂量②.抑制③.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的糖皮质激素减少(4)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解析】【分析】过敏反应:(1)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2)过敏反应的原理: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导致毛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等,进而引起过敏反应。(3)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小问1详解】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导致的。【小问2详解】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故B细胞活化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和两个信号的刺激,除了图中的过敏原刺激,还有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小问3详解】①小剂量的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抑制细胞免疫,而大剂量的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抑制体液免疫。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的一种,故选用大剂量的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过敏性鼻炎比较适宜。②由于负反馈调节,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减少,故大剂量应用外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会抑制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小问4详解】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故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18.如图是生长素作用与其浓度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具有顶端优势的植物,其侧芽生长素浓度___顶芽浓度,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合成部位是___。(2)向光生长的幼苗,若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为B点对应浓度,则其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__。(3)某课题研究小组为探究生长素类调节剂—α—萘乙酸(NAA)的生理作用,用玉米试管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如下:浓度(mg/L)平均每株生根数(条)平均根长(cm)0.27.810.00.37.49.60.46.39.40.55.98.8由上表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从表中数据不能确认___是该实验最适宜的浓度,理由是___。【答案】(1)①.高于②.芽、幼嫩的叶和发育中种子(2)在B、D之间(3)①.NAA促进玉米试管苗生根的最适浓度②.0.2mg/L③.缺少小于0.2mg/L的浓度设置以及空白对照组【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向光生长的幼苗是由于光照使得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且背光侧生长素浓度更适宜。【小问1详解】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侧芽浓度过高抑制其生长,故侧芽浓度高于顶芽,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在芽、幼嫩的叶和发芽中的种子。【小问2详解】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而且背光测的促进作用高于向光侧,故背光侧的浓度位于B、D之间。【小问3详解】本实验的自变量为NAA的浓度,因变量为生根数和根长,故本实验目的为探究NAA促进玉米试管苗生根的最适浓度;该实验没有设置0.2mg/L以下浓度的实验组以及空白对照组(添加蒸馏水),故不能确认0.2mg/L即是该实验最适的浓度。19.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雄性有角雌性无角。回答下列问题:(1)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藏羚羊种群特征进行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图中I、Ⅱ、Ⅲ、IV分别对应大(5-8龄)、中(3-5龄)、小(1-3龄)、幼(0-1龄)四个年龄等级(藏羚羊最长寿命8年左右),则图1中甲地区藏羚羊种群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__,预测此后一段时间,___地区藏羚羊种群数自将增加。(2)图2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___。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___。(3)成年藏羚羊一年中除繁殖季节,绝大部分时间是雌雄分群。生态学家为解释此现象;提出如下假说: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为检验该假说的正确性,研究小组用狗(能将抛到草坪上的物体叼回来),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做了如表的模拟实验:组别实验处理统计并记录实验组1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圈分别记录每次抛出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2同时向草坪中抛出两个相同橡胶棒对照组

?实验中橡胶圈或橡胶棒模拟的对象是雄性或雌性藏羚羊。对照组应进行的实验处理是___,若___,则假说成立。【答案】(1)①.衰退型②.丙(2)①先增加后减少②.不变/基本不变(3)①.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②.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结构包括增长型、稳定性和衰退型。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小问1详解】根据图1信息,甲地区的年龄较大的个体较多,年幼的个体较少,说明该地区的年龄结构类型为衰退型。乙地区各个年龄个体较为均匀,属于稳定性,丙地区年幼个体明显多于年老个体,属于增长型,据此可以预测出,丙地区的藏羚羊种群数量将增加。【小问2详解】R=出生率/死亡率,当R1,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当R1,说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曲线b-c段中间与虚线的交点表示R=1,即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所以,R经历了大于1等于1小于1的过程,所以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变化可能是先增加,后下降;K值是指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所以如果在d时间,少量藏羚羊从其它地区迁入该地区,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会发生变化或基本不变。【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本实验目的是验证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本实验利用质量和大小等相同且适宜的橡胶圈和橡胶棒代表雄性或雌性藏羚羊,分别记录每次抛出不同物体后,狗叼回第一个物体所用的时间,用以说明形态相同的个体集中在一起,能有效迷惑天敌,使其难以果断选择捕食对象,减少了被捕食的机会。所以对照组的处理应该是同时向草坪中抛出分别与实验组1和实验组2相同的一个橡胶棒和一个橡胶圈,如果对照组所用的时间明显少于实验组1和实验组2,则说明假说成立。20.下图是某生态学家对某湖泊中鲫鱼和鲤鱼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的监测结果(λ表示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据图回答问题:(1)一个生物小组探究一支试管中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在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采取的方法是___法。将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绘制成曲线的研究方法属于构建___模型。(2)调查某动物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_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__。(3)若某湖泊发生了“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生根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森林群落阶段”的变化,则该湖泊的演替是___。一般来说,群落演替到与环境处于平衡状态时有机质总量不再增加,演替也不再进行,此时称为顶极群落。顶极群落与正在演替中的非顶极群落特征有明显的不同。以下属于顶极群落的特征的有(填对应字母)___。A.物种多样性高B.群落净生产量高(净生产量=固定的能量-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抗干扰能力强【答案】(1)①.抽样检测(血细胞计数板计数)②.数学(2)①.480②.偏大(3)①.初生演替②.AC【解析】【分析】J形增长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在此条件下种群增长率保持不变。S形增长的形成条件是:自然界的资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