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天津市蓟州区第三联合区2024届语文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积累与运用。(28分)1.(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静穆家眷风口浪尖人情世故B.沙砾浮燥袖手旁观多多益善C.衰竭赋予漫不经心风云变换D.狡辨帷幕亭台楼阁叹为观止2.(2分)下列选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绚丽驰骋震耳欲聋五彩斑斓B.浮燥演绎历历在目名副其实C.狡辩瞭望轻歌慢舞袖手旁观D.抉择膏药不修边幅义愤填赝3.(2分)根据上下文的衔接,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语序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如何建立“生态乡村”?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也就是说,“生态乡村”应当是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经济生态综合协调发展和整体优化的乡村。①也有人认为应当建立一套普遍适用的生态乡村规划建设标准②有的人认为“生态乡村”就是植树种草,引水修路③然而,乡村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庞大系统,必须用“符合生态理念”来认识“生态乡村”④依照这些观点,“生态乡村”似乎有一个共同的形象,那就是“屋舍整齐,绿树成阴,处处美景”的现代化新农村A.①②④③ B.②①③④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4.(2分)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A.首联写得洞庭湖的湖水浩荡满溢,与岸齐平,天空倒映湖面,湖上湖中浑然一体。“虚”和“太清”均指天空。B.颔联写洞庭湖的水气蒸腾迷漫了云梦泽;汹涌的波涛冲击着岳阳城,发出震天撼地的洪响,诗人直感城墙也在撼动。C.最后四句写诗人想要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说得很直接。“端居耻圣明”表露出他的心迹。D.这首诗在内容上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盛世出仕建功立业的心志;在写景上则于大处落笔,把洞庭秋色描绘得气势磅礴,雄浑壮美。5.(2分)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在33篇。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C.“记”和“说”都是古代的文体。它在内容上可记人和事,如《桃花源记》,可记山川名胜,如《小石潭记》,可记器物建筑,如《核舟记》。“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马说》。D.《大自然的语言》作者竺可桢,20世纪卓越的气象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6.(2分)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傅雷家书》中,傅雷是一位特殊的教育家,他在家书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B.《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1915年至20世纪30年代初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C.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即为夏季的幵始。D.古时女子年满十六岁,把头发绾起来,戴上簪子,称为及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还没达到壮年,叫做弱冠。7.(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唯一的书写方式。B.藿香正气口服液,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苍术、陈皮、厚朴(姜制)、白芷等配制而成的。C.在校团总支座谈会上,12名与会者就共青团员如何为遂宁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力量的问题展开讨论。D.新华社记者在部分省份采访了解到,中小学生自理能力与劳动意识缺失现象普遍存在,劳动时间、劳动能力“双赤字”情况突出。8.(2分)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有许多表示敬称的特定字词,例如“惠”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如“惠存”“惠赠”;“贵”用于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干”“贵庚”。B.二十四节气中,立春之后是雨水,立夏之后是小满,立秋之后是处暑,冬至之后是小寒。C.“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辛弃疾、陆游。D.“达于汉阴”中的“汉明”是指“汉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为五岳之首,“千里共婵娟”中“婵娟”指月亮。9、(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鲁迅记忆里那蒙着jiǎo()洁月色的社戏,贺敬之心中那永不变味的糜()子、油馍和米酒,刘成章笔下那气势磅礴、粗犷()豪放的安塞腰鼓,吴伯箫文字里那静穆的,暖róngróng()的灯笼,无一不是民俗风情画卷中色彩浓重的一笔。②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并感受民俗的多样和价值。(1)给文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全对的一项是(_____)A.绞mīguǎng容B.皎méiguǎng融C.绞méikuàng容D.皎míkuàng融(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辨析和修改完全正确的一项是(_____)A.①句语序不当,应把“民众创造”和“世代传承”位置互换;②句无语病。B.①句缺主语,应在句首加“我们的”;②句语序不当,应把“多样”和“价值”互换。C.①句缺宾语,应在句尾加“民间文化”;②句语序不当,应把“理解”和“感受”互换。D.①句搭配不当,应把“创造”和“传承位置互换;②句无语病。10、填空。(8分)默写。(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关雎》)(2)欲济无舟楫,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3)曲径通幽处,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4)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作》)(5)《送友人》中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6)《大道之行也》中体现“大同世界”人人具有博爱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二、阅读理解。(42分)11、(10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小题。舍我一些花籽①初秋真好。走在公园里,花还在热闹地开着呢,却有花籽成熟了。我喜欢哪种花,就径直去采摘那植株上的花籽,不用担心采错。②牵牛花我喜欢蓝色的。多年前在超市里买过一包牵牛花种子,包装袋的图片上显示的分明是蓝色的花,可开出花来,却是玫红的。怨着那花不遂我愿,也怨着自己太善挑剔,就这样纠结了好几个月;现在好了,我在开着蓝色花朵的牵牛花蔓上采了上百颗种子,我听见它们争着抢着跟我说:“这下你放心吧,我们保证都给你开出蓝色的花!”③那年春天,我在菜市场买了两包秋葵的种子,回家种了满满一阳台,我跟我家先生说:“你信不信,等这些秋葵开花的时候,咱家的阳台将成为全楼最美的风景!”“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公园里的秋葵早就开成花山了,俺家的秋葵却似乎忘了开花的使命。入秋了,一米来高的植株居然在顶部打了小花苞。我搬个小凳子,踩上去,端详那花苞,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人家公园里秋葵的花苞是圆形的,我家“秋葵”的花苞却是一柄长长的绿色小穗。几天后,绿穗上开出花来,微白,小如米粒,细密排列。我知道自己买了“山寨秋葵”,却不清楚这被我精心伺候了好几个月的究竟是何等植物,心里这个闷啊!终于采下两片叶子,拿到学校给生物老师看,结果,生物老师也不认识,只是反复说“这叶子跟秋葵的叶子可真像啊”。拈着那两片叶子,要扔到垃圾箱,打扫垃圾的师傅看见了,问我道:“从哪里采的粟子叶啊?”我一听,大喜过望,遂俯身请教。老师傅说:“这东西结的籽儿叫粟子,可以喂鸟;这叶子跟秋葵是有点像,可它有股清香味儿,人们吃烧烤时,拿它卷肉,可去油腻。”——老天!我居然养了一阳台粟子!④有了“种错花”的经历,如今能够眼睁睁瞅着花朵、准确无误地采花籽,心里那个美、那个得意、那个解气啊!⑤我采了蓝色牵牛的花籽,又采了粉色秋葵的花籽,还采了一些黄色草茉莉的花籽。当我去采红茑萝花籽的时候,碰上一个老园丁,他问我采这东西干嘛用,我回答:“种啊。”他笑了:“这小贱花有啥种头?”我没有回答他,而是在心里问自己:“你说你咋就这么近乎神经质地稀罕着这些‘小贱花’呢?是因为她们亲切,还是因为她们皮实?或者就是因为你自己原本就是一朵跟大富大贵无缘的花呢?”⑥我是带着感恩的心采摘花籽的。边采摘边在心里说:“谢谢你舍我一些花籽!”——谢谁呢?谢天?谢地?谢植株?我说不太清,反正就是觉得该谢。⑦“保真”的花籽带给人踏实的欣悦。在一粒花籽上想象花开,既是现实主义,又是浪漫主义。⑧我家先生收拾出了一个三平方米左右的空调外机间,本想堆破烂用,我央他把这个空间送给我做花房,他慨允,却讥诮我道:“整个一个农妇转世!又要种一花房粟子?”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突然有了想法——我要让花房的北篱笆(刚刚网购的)上爬满蓝牵牛,西篱笆上爬满红茑萝,再把所有空花盆都种满粉秋葵和黄茉莉。等大雪纷飞的时候,我家花房花开正盛。到时候,我或许会拉上老闺蜜,得意扬扬地跟她说:“走,上我家的‘袖珍花房’喝杯咖啡去!我要让你亲眼看看,我怎样成功偷得三平方米的夏天……”(选自《青春美文》)1.在叙述“种错花的经历”时,作者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两次经历。2.本文语言生动,请按照要求完成下列题目。(1)联系上下文说说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现在,我骄矜地揣着一裤袋大地馈赠的花籽。(2)从修辞或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子。“秋葵”发芽了,长高了,绿屏风般,茂盛极了,只是迟迟不见有开花的迹象。3.“花籽”明明是“我”采的,却为什么取题《舍我一些花籽》?通读全文,说说你的看法。12、(16分)阅读散文《天池绿雪》,回答各题。天池绿雪梁衡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出来的水,成一条河。因山极高,又峰回极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得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梭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所以河里常是一团白雾、千堆白雪。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当她一飞动起来时,便要还原成雪的原貌。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时舒舒慢慢的样子。她急慌慌的把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地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dào),远望则是一海墨绿。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首先是她的浓,每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象是绿汁所凝。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再就是她的纯。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作者行踪所见景物及特点(1)雪水飞流而下上了山(2)池周围的山上(3)2.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天池绿雪”中的“绿”和“雪”分别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以此为题有何含义?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A.文中画线句中“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B.第二段以一个问句结尾,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同时引起下文。C.天池周国山上的树有三个特点:浓、纯、通体透明。D.文章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E.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用天池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13、(12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本市新闻编辑台上电话机的指示灯闪烁着微弱的白光,时间是下午3点40分。(2)本市新闻主编接了电话,他听到这些内容:“我的小女儿在路德医院。医生说她只能活7个小时,除非得到新药青霉素。这是她唯一的希望。医生已经使用了磺胺以及其他每一种药。我必须找到某个有足够能力的人帮她。你能帮我吗?”(3)打电话的人通报了他的身份,他叫劳伦斯·马隆,职员,家住杰克逊海茨,第34大道第83号。濒于死亡的小孩是他的女儿,叫帕特丽夏,两岁,现就诊于路德医院,在曼哈顿,第144街和康文特大道交会处。(4)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即使是军方,也只能得到他们所需的一小部分。(5)然而,这位父亲恳求帮助两分钟之后,本市新闻编辑台决定开始投入这项援助工作。这是一场残酷的斗争。“只能活7小时,除非……”(6)电话打到路德医院,证实了那个小孩几乎不能活了,她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病,即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磺胺制剂已用过了,输了两次血,都无济于事。有人提出青霉素是唯一的希望。(7)通过电话向华盛顿的美国公共卫生局局长托马斯·帕伦请示,并详细调查了纽约的药品公司后得知,施贵宝公司生产青霉素。(8)打给帕伦博士的电话被A.N.理查兹博士听到了,他在华盛顿负责科学发展局的研究工作。“新泽西州新布伦瑞克的施贵宝实验室能提供青霉素。”理查兹博士说,“我得打电话,要他们立即定量发放。”(9)与此同时,人们获悉斯特·基弗博士这位波士顿外科医生和战时生产委员会委员有权直接命令发放民用珍贵药物。他是由路德医院的外科医师丹特·柯利蒂大夫通过电话取得联系的。(10)“你将得到青霉素。”基弗大夫向柯利蒂大夫许诺。那是下午4点钟。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11)现在,计划正在实施之中,由两个州的警察护送青霉素这个仁慈的东西从新布伦瑞克运到这个yǎnyǎn一息的女孩的床头当那辆仁慈之车停在施贵宝实验室前面时,时间是下午7点30分。(12)3个卫兵等在那里。其中一个走向汽车:“是柯利蒂大夫吗?给你青霉素。”(13)柯利蒂大夫接过那硬纸匣,由冰裹着的青霉素放在里面。“现在,”他说,“我们有了一个战斗的机会。”(14)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行驶在西区高速公路时,车速器始终指向65英里/小时。汽车就要停在医院门口之前,柯利蒂大夫说:“今天,你们做了一件世界上所有的医生都做不了的事。”(15)“也许是,”一个记者说,“但是从现在起,大夫,靠你了。”(16)此后,记者们踮着脚尖走进四楼那个失去知觉的孩子的房间。她费力地呼吸着,但在蓬乱的丝一般的棕发下面的小脸上,并没有痛苦的表情。“她是个可爱的病孩子。”一个护士低声说。(17)帕特丽夏·马隆的父母哭了。(18)“谢天谢地。”凯瑟琳·马隆低语着,“至少,我的小丫头又有了一次机会。”——(选自《普利策新闻奖①名篇快读》,有删改)(注释)①普利策新闻奖:1917年根据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设立,它是美国新闻界的一项最高荣誉奖。1.根据拼音写汉字。yǎnyǎn(______)一息2.联系全文,概括第(14)段画线句中说到的这件“世界上所有医生都做不了的事”。3.文中多处写到时间,对其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能清晰显现出援救进展。 B.表明人们援救行动之快。C.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 D.突显出援救时间的缓慢。4.作为一则新闻报道,下列最适合作为本文标题的是()A.一次紧张的援救 B.“她只能活七小时” C.父亲的求助 D.帕特丽夏的七小时5.这篇文章作为新闻报道发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8月,获1944年普利策新闻奖,你如何理解当时的人们对这篇新闻报道的肯定?三、写作。(50分)14、作文在流逝的时间里,在成长的岁月中,总有一些东西会牢牢地留在你的记忆里,如同定格的相片,永远不会褪色……请以“__________已在心中定格”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作文内容要真实,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本试卷中的材料。(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人名,如不可避免,请用化名。(4)书写要工整,卷面要整洁。

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8分)1、A【解题分析】

B.浮躁。C.风云变幻。D.狡辩。故选A。2、A【解题分析】

B.燥——躁;C.慢——曼;D.赝——膺;故选A。3、C【解题分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根据空前“社会各界的观点和见解不尽相同”一句的意思可知②句“有人认为……”和①句“也有人认为……”随应在首位,④句“依照这些观点……”承接前两句的内容,③从反面论述作结,故答案为C。【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4、C【解题分析】

“说得很直接”错。最后四句写诗人想要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的心情,说得很说得很委婉。故选C。5、A【解题分析】

A:儒家学派——道家学派。6、D【解题分析】

D.有误。古时女子满十五岁就要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插起来,称为及笄。不是十六岁。故选D。7、C【解题分析】

A.语序不当,将“唯一”提到“可以”前。B.句式杂糅,可去掉“配制而成的”。D.搭配不当,把“中小学生自理能力与劳动意识缺失现象普遍存在”改为“中小学生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现象普遍存在”。故选C。8、C【解题分析】

C.“东坡”是苏轼,“放翁”是陆游,“稼轩”是辛弃疾,因此C错误,选C。9、(1)B(2)C【解题分析】

(1)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暖融融:指形容温暖宜人。糜子:[méizi],粗犷:[cūguǎng]。结合选项分析,选B。(2)①句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末加“民间文化”。②句语序不当,先“感受”,后“理解”。应把“理解”和“感受”互换。然后结合选项分析,选C。10、琴瑟友之端居耻圣明禅房花木深缥缈孤鸿影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解题分析】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文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琴、瑟、禅、缥、缈、鸿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二、阅读理解。(42分)11、1.插叙;喜欢蓝色的牵牛花却种出玫红的牵牛花,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子。2.(1)“骄矜”,原指一个人骄傲自大;傲慢。这里贬词褒用,是自豪谨慎的意思。表达了“我”对花籽的珍惜和内心的喜悦。(2)示例一: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葵”长势茂盛,也反衬出“我”迟迟不见“秋葵”开花的焦急心情。示例二:长句和短句相结合,体现了语言的韵律美;连用短句,写出了“我”对“秋葵”生长迅速的喜悦,长句则写出了“我”对“秋葵”能否开花的焦虑。3.“花籽”虽为“我”所采集,但“我”却认为这是植株的奉献、自然的馈赠,所以为“舍我”。这一说法表明“我”是一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懂得感恩的人,突出了文章的主题。【解题分析】1.试题分析:一问,考查记叙顺序。第2段和第3自然段是明显的插叙。二问,情节概括题,阅读文章的第2段和第3自然段,梳理情节,全盘把握,根据题干要求找出事件的中心内容,自己的语言简洁概括。第2段写喜欢蓝色的牵牛花却种出玫红的牵牛花。第3段写想种秋葵却养了一阳台粟子。2.试题分析:赏析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分别从品味词语的角度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1)“骄矜”本义:骄傲自大、傲慢。语境义:自豪谨慎,贬词褒用。(2)“绿屏风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景物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景物的情感。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舍我一些花籽”中的“舍我”有赐予我的意思。这里是说花籽是大自然的馈赠我的,是植株奉献给我的。而“我”的这种说法,说明“我”是一个尊重生命、热爱自然并懂得感恩的人,所以“舍我一些花籽”这个标题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一定要把握好全文内容和中心后再作答,切忌断章取义。12、1.溯沟而上群山环抱着天池的一汪绿水满是墨绿的常青树.2.“绿”指绿色的天池、绿色的树,“雪”指雪山上的雪(或雪、雪水)。题目的含义是雪山幻化成了绿色的天池、滋润出纯绿的树,这些绿色的生命都在雪山的怀抱中孕育。3.文章使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池的水与一般的湖水、刘家峡的绿水对比,突出天池水细密坚实的特点。4.CE【解题分析】1.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行踪、景物及特点的概括方式概括出其它行踪、景物及特点。如(1)空,可提取第2段“车子溯沟而上”的“溯沟而上”作为答案。(2)空,可提取第3段“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作为答案。(3)空,可提取第4段“远望则是一海墨绿(常青树)”作为答案。2.考查题目的含意。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情节内容,进而把握文章所描写的中心内容,这样才能确保答案的准确无误。“天池绿雪”中的“绿”指绿色的天池和绿色的树。“天池绿雪”中的“雪”指雪山上的雪。所以“天池绿雪”主要指2、3、4段对天池、树和雪的描写。标题的含意,还要分析“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等句。天池,是文章叙述的地点。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有雪的日子其实就是孕育绿色的日子。在雪中看到了绿色,就像雪带来了春天。以“天池绿雪”为题,表明以上含意,同时引起读者兴趣和思考。3.考查文章的写作手法。“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等句明显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将天池的水与一般的湖水、刘家峡的绿水对比。对比的目的是突出一个方面,即突出“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可从原文中提取到对比的作用。4.C.树“通体透明”错。原文是“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E.文章没有运用象征手法。文章是一篇写景散文,中心是通过对“天池绿雪”的描写,表达了对天池奉献精神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喜爱。13、1.奄奄2.在当时青霉素非常稀少,得到它绝非易事的情形下,新闻记者及社会各界同心协力迅速找到青霉素,并快速运到医院。3.D4.BD5.(1)这则新闻报道的事件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弘扬了一种不抛弃,不放弃的人道主义精神;(2)这则新闻报道歌颂了人与人之间友好互助、团结一致的精神;(3)增强了当时二战时期美国人民终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解题分析】1.本题考查字形。奄奄一息;形容气息微弱临近死亡。也比喻事物即将消亡、湮没或毁灭。2.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首先,找到句子中或句子前后关键词,从前后文看这句话是医生对记者说的,这件事医生没有做成而记者做成了,其次,结合重点句分析这件事的具体内容。从“找到青霉素并非易事。因为这个被医学界誉为“创造奇迹”的奇药是如此的稀少,以致几乎不能得到它。”和“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可知医生们没有办法快速的获得稀有的青霉素,而如此快速获得是因为有记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所以这件事是“在记者和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稀少并且不易获得的青霉素被快速的送到了生病女孩病床前。”3.本题考查内容分析。从“医生们对在红头文件的作用下找到青霉素的来源并被予以发放的速度感到惊异。”和“最后一段路程是从霍兰隧道到路德医院,只用了8分钟,这是创纪录的速度。”等句子中看出是在突出时间之快,故D选项的“突显出援救时间的缓慢。”是错误的,故选D。4.本题考查新闻标题,新闻标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二是要新颖有吸引力。B和D都提到了“七小时”,和文章中(1)到(14)段记述的七小时拿到稀有青霉素的主要内容相关,同时“七小时”也起到了设置悬念突出强调吸引读者兴趣的作用,A选项过于平淡,且过于笼统,不具体。C选项则偏离事件主体。故选BD。5.本题考查文章主题。首先审题,题干交代了创作的特殊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当时的人们对这篇新闻报道的肯定”即是指这篇文章从哪些角度打动了当时的人民,触动了但是人民的哪些情感。其次,分析。1)结合主题。记者、社会各界、医生们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救援,这里面既有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也有对团结合作产生巨大力量思想的赞美。2)结合题干中所给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几乎世界各国人民都遭受了重大的打击和伤害,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团结合作精神都能激发当时人们的爱国、爱人的精神,合作必将胜利的信念,获得人们的精神认同。三、写作。(50分)14、那老屋已在心中定格袅袅炊烟在一间破旧的小屋上方升起,飘来的那阵却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我知道,熟悉的是我对美好童年的追忆,而陌生的是对于成长的迷茫。墙壁已经泛黄、墙角长满了青苔,在这间充满着记忆的小屋里记载着外公、外婆、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