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省赛一等奖_第1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省赛一等奖_第2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省赛一等奖_第3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省赛一等奖_第4页
初中八年级语文课件-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省赛一等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人回忆录:猜猜他是谁?诗人臧克家曾说:“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他“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作为学者,他数十年如一日,写下了《楚辞校补》《唐诗杂论》《古典新义》;作为革命家,他进行讲演,呼吁人们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起稿政治传单;走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面。闻一多13.最后一次讲演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重点)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重点)3.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难点)学习目标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走近作者本文选自《瞭望》1991年第44期,有改动。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大多“高分低能”。这已不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背景链接丁肇中()瞭望()缅怀()朱熹()格物致知()诺贝尔()儒家()

袖手旁观()测量()

埋没()

不知所措()彷徨()字词学习zhàoxīzhìnuòrúxiùliánɡmòcuòpánɡhuánɡliàomiǎn词语解释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致知:致,推及;知,认识。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正心:即心要端正。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获得知识。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整体感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探察、探究。物:物体、事物。致:达到、得到。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题即是论点)本文的结论是什么?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12)第三部分(13)用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意义,并对中国年青一代提出希望。自由地朗读课文,整理出文章脉络。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下列问题: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课文解读第一层(2)第二层(3~5)第三层(6~1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从正面解释“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从反面论证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第二部分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第一层(2):正面解释第二层(3~5):反面论证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格”竹子失败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际上是“格己”,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地实践,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教育没有真正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层(6~12):正反两方面分析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选择正确的目标开展实验坚持完成实验4.作者列举了什么例子从反面论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唯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第一,传统的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第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再读第三部分,说说作者在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引论(提出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论(阐明道理)结论(解决问题):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提出希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结构梳理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格物致知”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培养实验精神贡献人类社会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自己的实例为论据,针对传统教育下的中国学生,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主旨概括拓展迁移丁肇中逸事1972年夏,丁肇中实验小组利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质子加速器寻找质量在1.5×109eV~5.5×109eV之间的长寿命中性粒子。1974年,他们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能量为3.1×109eV)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和汉字“丁”字形相近,寓意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人们就把这种粒子称为J/ψ粒子。J/ψ粒子具有奇特的性质,其寿命值比预料值大5000倍。这表明它有新的内部结构,不能用当时已知的3种味夸克来解释,而需要引进第四种夸克即粲夸克来解释。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读读写写瞭望缅怀探察探讨检讨彷徨激变格物致和袖手旁观不知所措谢谢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

,字

,著名

。湖北省浠水县人。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派代表诗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1923年9月出版第一本新诗集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

。组诗《》

描写了祖国被列强侵占的七块土地。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西南联大任教8年,积极投身于抗日运动和反独裁、争民主的斗争。友三闻家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新月七子之歌13.最后一次讲演谁?什么时候?在哪?为什么要讲演?讲什么?谁在听?为什么说是最后一次讲演?闻一多1946年7月15日云南大学(昆明)昆明进步青年学生,也有特务混杂其中背景链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反动政府内外勾结,疯狂策划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妄图使中国永远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这种倒行逆施,自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一个“反内战、反独裁”的爱中民主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兴起,国民党反动派冒天下之大不韪,一方面撕毁政协会议,派兵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另一方面,在他们暂时统治的区域里制造白色恐怖,甚至采取暗杀手段疯狂镇压人民。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遇害。7月15日,云南大学召开追悼李公朴先生的大会,闻一多先生主持了这次会议,会上由于混入了国民党特务分子,在李公朴夫人血泪控诉的过程中,他们毫无顾及,说笑取闹,扰乱会场,使人们忍无可忍,当李夫人刚离开讲台,闻一多先生就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讲演。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到《民主周刊》社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了。这篇讲演就成了他的“最后一次讲演”。

李公朴,江苏人。青少年时便关心国家大事,“五四”运动时,在上海发起组织爱国团,“五卅”运动时任上海学联工人科科长,1926年到广州参加北伐军。“四一二”政变后,愤然离开军队,“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38年到延安,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坚持战斗,积极从事民主和平运动。1946年1月重庆“校场口血案”中被特务殴打伤,5月初到昆明,全国内战开始后,与闻一多积极发动“呼吁和平宣言”万人签名运动。7月11日晚,于回家途中,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杀害。讲演词

也叫演讲词、演说词,它常在各种大型的群众集会或较为隆重的场合使用,而且讲话人所讲的都是些较为重大的问题或是讲话人就某个专门问题进行的论述。讲演词具有宣传、鼓动和教育作用,它可以把讲演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课题的中心语是什么?讲演听课文朗读,感受演讲的气势,体会作者的情感。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卑劣()诬蔑()卑鄙()离间()蛮横()赋予()捶击()恐怖()lièmièbǐjiànhèngyǔbùchuí戍、戊、戌2、理解词义: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纠纷,破坏团结。光明正大: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赋予:给与卑劣(liè):卑鄙恶劣。蛮横(mán

hèng):(态度)粗暴而不讲理。3、自读课文,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反复读,注意体味讲演的气势与感情。整体感知:

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痛斥、揭露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号召人们斗争,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品读课文质疑研讨一、朗读一至三自然闻一多先生在讲演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1、李公朴无罪而遭毒手最卑劣、最无耻

2、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打杀,而是“偷偷摸摸”地暗杀3、杀了人,为推脱罪责,反造谣诬蔑,嫁祸于共产党。语气铿锵、气势磅礴愤怒、痛恨、痛斥与敌人卑劣无耻恰成对比的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的光荣表现在什么地方?为争取民主和平而献身,将会赢得更强大的革命力量。这三个自然段用了哪些褒贬分明的词语?运用哪些句式和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痛斥敌人:贬义词歌颂烈士:卑劣无耻偷偷摸摸诬蔑光荣骄傲宝贵褒义词句式: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短句修辞:反复朗读1-3自然段,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品读课文质疑研讨二、朗读四、五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指出反革命的末日来临的?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恐怖、慌、害怕指出--末日来临:完了、快完了

品读课文质疑研讨二、朗读四、五自然段

2.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制造恐怖,这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自己在制造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是不被人民毁灭的(举例论证)。

“品读课文质疑研讨默读第六段至文末1、作者说:“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在哪里?

2、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3、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品读课文质疑研讨默读第六段至文末1、作者说:“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在哪里?

昆明青年学生,广大的市民。

背景资料1941年4月至9月生产炮用制式光学仪器1136具,自行研制五角测远镜110具,从1942年至1945年共制造望远镜1.125万具,炮兵用象限仪100具,行军指北针3.31万件;1942年产2500挺机枪,1943年产3000挺,1944年为4400挺,1945年接近5000挺,1941年至1945年共生产15000余挺,同时,还修理火炮970余门、轻重机枪8000余挺、步枪22000余枝,还制造了难以记数的军工杂件;组装生产美、欧轻型飞机60余架。

师:这是在抗战期间一组数据,我们还记得在抗战期间为了保障缅甸公路的通畅,是伟大云南人民,确切的说是老人、妇女、儿童,顶着飞机的轰炸和子弹,用手用石碾铺平的,死了多少人已经无法统计了。有这些人在我们的革命会胜利吗?

“品读课文质疑研讨2、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3、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表明文先生为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的斗争精神。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一、这篇演讲稿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对李公仆烈士和爱国民主运动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国民党特务又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深化小结这篇讲演表现了闻一多先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李公仆先生被暗杀十分悲痛,赞扬了李公仆先生和昆明人民,他们为争取民主和平献出宝贵生命是昆明无限的光荣,高度评价他们的斗争精神。对国民党特务的罪恶行径质问、痛斥,面对面地揭露反动派的虚伪本性和险恶用心,指出反动派必然灭亡的可耻下场。

爱憎分明第二课时一、了解讲演词的语言特点。

二、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鲁迅先生说过:“倘在诗人,则因为情不可遏而愤怒,而笑骂,自然也无不可。但必须止于嘲笑,止于热骂,而且要‘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使敌人因此受伤或致死,而自己并无卑劣的行为,观众也不以为污秽,这才是战斗的作者的本领。”闻一多先生这篇怒斥敌人的讲演,就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的佳作。

再读课文,小组讨论:1.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一、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词的感情色彩截然不同。例如:对敌人:无耻。对李先生:光荣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二、整篇讲演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句式和多种修辞方法,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论辩力量。1、感叹句有的是对英烈和人民力量的赞颂:“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云南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近的如‘一二·一’,这些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有的是对敌人罪行的揭露:“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无耻啊!无耻啊!有的是对光明前景的展望:“李先生倒下了,也要换来一个政协会议的召开,我们有这信心!”有的是对敌人虚弱本质的揭露:“他们这样疯狂害怕,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有的是对昆明学生的号召:…这些感叹句的运用,充分表达了闻一多先生的爱憎之情,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战斗力。探究研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2、设问句、反问句在文中也多次出现。如:“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用嘴,写出了千万人民心中压着的话”“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等等。设问句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使听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设问句比陈述句情感强烈,表达了闻一多愤怒痛斥反动派的情感。反问句用来揭露敌人卑劣无耻的行径,表达更坚决,态度更鲜明,批判的力量更强烈!探究研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三、对比手法的运用。讲演者把不同的人物置于明暗对比鲜明的角度,故意拉大两者的距离,并赋予他们不同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了极佳的表达效果。如在第二自然段中,“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是李先生的光荣”把反动派与李公朴置于对比的立场,以反动派的“无耻”衬托李先生的“光荣”,又以李先生的“光荣”反衬反动派的“无耻”,两者互为作用。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出对反动派的愤怒与蔑视,以及对李先生的赞扬,充分表达出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爱憎分明的爱国主义感情。探究研讨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人称代词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

;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

。“你”“你们”“他们”我们思考在演讲中不断的变换人称,演对讲者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四、在演讲中不断变换人称。在讲演中使用的人称不断变换,对表达讲演者的思想感情起到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对敌人正面指斥、揭露,用“你”“你们”,显示出讲演者的毫无畏惧;向听众揭露敌人的罪行或揭穿他们的用心时,用“他们”,流露出讲演者极端的愤怒感情和蔑视情绪。鼓舞人们团结斗争时用“我们”,显出讲演者与群众亲密战斗的感情。特别是把“我们”与“你们”相连相对地使用时,更表达出讲演者感情的鲜明,立场的坚定。探究研讨文章是怎么使语言具有感染力和论辩力量的?五、得益于口语的表达效果。试比较以下几组句子,体会口语与书面语有什么差异?第一组: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什么事实拿出来说啊!有理由和事实都可以讲出来。第一个句子是由两个感叹句组成,语气强硬,语调斩钉截铁,情绪激愤,面对敌人,形成强大的攻势第二组: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为什么用鬼蜮伎俩施行暗杀!第三组: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特务们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第一个句子,面对面质问敌人,用递进句子形成步步逼近的气势,加强揭露敌人的力量。用感叹句表达对特务们的强烈谴责。第一个句子用简明的语言向面前的敌人发问,发人深思,接着宣判反动派必然灭亡的下场,通过反复,既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灭了敌人威风,又表达了对敌人的蔑视、嘲讽。第四组: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出来!妄图用杀人来达到目的,结果必定事与愿违。第五组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我们能够通过斗争获胜,届时反动派只能向隅而泣。第一句用“一个”和“千百万个”,“杀死”和“站起来”作对比,给了敌人有力的打击,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号召人民前仆后继,斗争到底。第一个句子面对广大的听众,发出战斗的召唤。“打破”和“争到”相对照,“黑暗”和“光明”成对比,都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有力量”,表达了人民必胜、前途光明的信念,给人民巨大的鼓舞。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口语可以充分利用面对面的条件直接进行信息交流,可以充分发挥语调的抑扬顿挫,可以用平实简洁的通俗语句收到斩钉截铁的效果,还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把某个意思充分展开,充分强调,不仅不令人感到啰嗦重复,还会使人感到印象格外深刻。口语与书面语的差异书面语是由口语加工而成的,大多采用书面形式表达,由于言者与听者、作者与读者不是直接接触,所以在修辞上要求有严密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本文是一篇充满激情、现场发挥的讲演词,口语色彩极浓,从而更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六、饱含激情的语句。讲演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讲演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讲演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讲演的精妙结尾!带着感情朗读课文。【总结主旨】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兴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深化小结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中国青年一代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明确:我们新中国的青年一代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四化的历史重任。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警惕资本主义的“和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