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_第1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_第2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_第3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_第4页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辽宁省沈阳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阶段测试语文试题(扫描)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语文)阶段测验

命题人:张瑾、李晓芳、侯文博审校人:张瑾、李晓芳、侯文博

说明:1.测验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2.客观题答在答题卡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色经典之所以在当下受到追捧,是因为它提供了另外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是

挫折面前的顽强不屈,是追求真理的视死如归,是集体主义的责任担当。以此为精神内涵,

红色经典建立起了一种进取、阳刚、开阔的美学风格。而这种精神力量和美学风格,正是今

天这个时代所需要和稀缺的。

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作为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

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它们以几千年来一直被忽略、被蔑视的底层普通平民为主人公,把

他们塑造成英雄。我们可以认为,它传导的也是一种地道的平民精神。它的平民精神不同于

“五四”时的俯视平民、怜悯平民,而是平视加仰视。近距离的平视,使得平民特别是农民

的日常生活以从未有过的细腻方式展现于读者面前。只有像柳青、梁斌、浩然这样真正熟悉

农民、热爱乡村生活的作家,才能以那样的深情描绘出蛤蟆滩、千里堤、白洋淀、东山坞的

自然景色,在渲染时代风云之时,也让读者感受到农民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

梁生宝、朱老忠、萧长春这些人物确实比实际生活中的农民更高大。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

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

红色经典突出集体主义精神。“五四”对“个人”的发现,其积极意义巨大,个体权利

被尊重是现代性建设的最重要成果之一。但是,关注个人、尊重个人并不等于个人利益至上、

不讲团队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在如今的语境中也可转译为团队精神。人既是个体的人,又是

社会的人。个体价值被重视是前提,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则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超越。

红色经典以革命浪漫主义为主导,它传导出一种非常独特的魅力。《红岩》里的英雄超

越普通人的地方,不是其非凡的武功或智谋,而是建立在信仰基础上的超强意志力。红色经

典符合毛泽东关于文艺“高于生活”的美学思想,它的超越精神不仅体现于主人公精神气质

的方面,也表现在作品营造的艺术氛围、美学境界的超越性:读者即便知道了林道静不等于

杨沫,或江华不同于马建民,知道了真实的威虎山并不像小说里写得那样险峻、琼海的“南

府”有别于电影或舞剧里的境况,也还是喜欢陶醉于作品的艺术氛围之中,因为作品将大家

导入了一种更美好的彼岸世界。

(摘编自张江《红色经典是精神的传导》)

材料二:

海涅说:“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就像闪电走在雷鸣之前一样。”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

动再到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觉醒年代》的叙事线索,而其内在核心则在于思想的力量、

觉醒的过程。这也是该剧能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

一是思想的觉醒。主要体现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从引领新文化运动、领导五四运动、

探寻救亡之道,到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果说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

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道路其实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艰辛探索、严肃思考之后的必然选

择。思想启蒙犹如冲破重重黑暗的亮光,给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的希望。今天,对国家命运

的严肃性思考、对知识分子应该承担的思想性责任,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的思考题和必答题。

试卷第1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二是新人的觉醒。新文化运动主要目的在于启发民智,这一目的的实现首先体现在青年

学生的觉醒与成长上。赵世炎、毛泽东、周恩来等青年学生在新文化运动和《新青年》的启

蒙、感召下,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感受到民族救亡的危机,并逐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

道路。这种觉醒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反复的思考比较、甚至是实验实践的。陈延年、

陈乔年兄弟因信奉克鲁泡特金的互助理论,联合13人成立北京工读互助社实验小组,最终

失败;毛泽东也曾倾向于无政府主义的温和改良,后来发现终是走不通,最终坚定了革命道

路的选择。因为一代新人的觉醒,马克思主义的道路才成为了中国的道路。

三是普罗大众的觉醒。五四运动过程中,李大钊和陈独秀意识到,“必须要让民众直接

出来解决问题,光靠学生不行,必须要发动群众,让他们参与到改造整个社会的斗争中来,

中国才有希望。”后来在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压力下,北洋政府才没有命令中

国代表团在巴黎和约上签字。由于李大钊等人的宣传启发,以长辛店工人为代表的普通民众

正在觉醒,这个觉醒是五四爱国运动的重要成果,必将在未来产生惊天动地的影响。

《觉醒年代》还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的人物,不仅正面呈现了陈独秀的革命先锋形象,

更还原了他作为“父亲”“同事”的立体性与丰富性。这样的“人设”拉近了领袖型、名流

型人物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更为可信可亲。

(摘编自曹巧兰《火出圈的〈觉醒年代〉,为什么这么好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时代和受众所欢迎的红色经典,拥有和当下许多文艺作品不同的精神力量,并由此形

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B.红色经典所倡导的集体主义,和五四运动所倡导的个人主义并不矛盾,前者在今天也能

近似地作为“团队精神”而被我们理解。

C.红色经典虽然在人物形象、环境等方面有所虚构,但是在革命浪漫主义的主导下,依然

吸引着广大读者,魅力十足。

D.五四爱国运动最终推动了广大民众的觉醒,李大钊和陈独秀二人思想意识的逐步转变,

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色经典的平民精神,在作品中表现为描写平民时视角发生转变,在作家身上表现为对

平民及其所在环境倾注真感情。

B.红色经典中,有的农民形象经过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

是因为他们有坚定的革命信仰。

C.知识分子要有家国情怀,无论是在五四时期还是在当代,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思考,都

应当是先进知识分子的重要任务。

D.在思想觉醒的过程中,陈延年、陈乔年两人经历了对不同革命道路的比较和实践,最终

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3.下列各项中,最符合“红色经典”特征的一项是()(3分)

A.鲁迅1918年创作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自

述,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B.孙犁194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荷花淀》,描写了白洋淀地区普通民众的抗日活动,独

特的风景美、淳朴的劳动美和战争中的人性美形成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C.柳青1959年创作的《创业史》,以梁生宝互助组为线索,表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

D.曹禺1934年创作的话剧《雷雨》,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的罪恶,同时也塑

造了接受了新思想的、有觉醒意识的青年周冲、鲁大海,表述了社会变革的渴望。

试卷第2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4.请从论证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划线句子的作用。(4分)

5.有人认为,对于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取得成功的原因,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看法是一致的。

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的想法

梁晓声

父亲进屋与秉昆一起收拾时,寻常交谈似的问:“那个穿一身军服的小伙子,他上北京

的大学了?”秉昆于是明白,父亲在外边听到了屋里的谈话。两个多钟头里,父亲一直在外

边,这让秉昆心生自责。只想着把朋友们陪好,却完全忘了外边的父亲,多不应该呀!

他内疚地说:“对,他叫吕川,我们几年没见了。”

“是名牌大学?”

“对。”

“他家也是共乐区的?”

“对。他妈也没工作,和我妈一样,家庭妇女。他爸是鞋厂的,解放牌胶鞋就是他爸那

家鞋厂生产的。他爸身体不好,提前退休了。”

“他也和你一样,在酱油厂上班?”

“对。”

“他上学那年,是要群众推荐、领导同意的吧?”

“对。”

父亲不再问什么,反复擦桌子。

秉昆猜测到了父亲心里在怎么想,幽幽地说:“爸,吕川当年在厂里确实表现好,但我

当年在厂里的表现也很好。不论工人群众还是领导,指责不出我有什么严重缺点来。当年上

大学的情况特殊,他父母不是他的生身父母,他是烈士遗孤……”

父亲终于停止了擦桌子,一边洗抹布一边说:“可我是你亲爸,同样是我们这样家庭的

子女,你哥考上了北大,你姐也考上了北大,就你这辈子恐怕是进不了大学的门了,当然是

因为各有各的具体情况。”

秉昆一下子光火起来,顶撞道:“爸,就咱们父子俩的时候,你说话能不能直来直去的?

你绕着挺大个弯子说话,我就不明白你到底想说什么了,而且也不像你一名老工人说话的本

色。”

他当时正搬起一把椅子往原处放,说完那句话才把椅子放下去。由于光火,发出很大的

响声。

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

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

秉昆又说:“屋子收拾完了,我想回去了。”

父亲转过身面带忧伤地说:“秉昆,我刚才是在好好地跟你聊。你觉得一句话不爱听了,

就可以不顾辈分来训我吗?”

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

父亲接着说:“我如今老了,发不动脾气了,只有任凭别人对我发脾气了。即使我的小

儿子对我发脾气,我也没辙了。但是秉昆,你要记住你爸今天晚上对你说的话:朋友之间,

谁有困难了互相帮助我是赞成的,大家共同帮助一个有困难的朋友也是我竖大拇指支持的事。

可如果几个人都把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将来过上好日子的希望,押宝似的押在一个朋友身上,

那不就太没志气了?那样还不把那个朋友的人生给拖累垮了?”

试卷第3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秉昆又有道理了,他说:“爸,我又不爱听了。第一,你不了解我们,在门外听到只言

片语就想当然地进行批评,这叫自以为是。第二,我没我朋友们的那些想法。如果你的批评

也是针对我的,对我不公平。第三,我的朋友们并不都是没志气的人,恰恰相反,他们都是

各方面很要强的人,要强又怎样……”

“你给我住口!”父亲也光火了,拍一下桌子严厉地说,“你小子还以为不是命里注定

吗?当然是命里注定!但人的命是可以改变的!一代改不了,那就只能靠下一代!下一代还

不行,靠下下一代!以前是机会有限,如今不同了,考大学就是比较公平的机会!你告诉你

那些朋友,只要有几分希望的都要争取考上……”

“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他们都当了爸爸妈妈,有家不像个家,工作累,工资

低,现在要他们考大学那是成心给他们出难题!比如我,有那么高的心气考吗?考上了能一

路顺利地读完吗?”

父亲打断道:“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哎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这

比把希望依赖在什么吕川叔叔身上靠谱多了!”

由无话可说到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周秉昆,此刻又无话可说了,他越听越明白,父亲内心

里显然对他颇为失望,却又不便直言。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

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

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哥哥姐姐同时考上了北大,同样是

酱油厂工人的吕川即将从北京的名牌大学毕业,而且一下子成了朋友们的指望,便让父亲对

他这个小儿子内心生出欲说还休的失望了。

秉昆觉得,父亲口口声声所说的“你们”其实是“你”。秉昆头脑里并没有太多朋友们

那些想法,不过,谁不希望自己的一个好朋友将来成为有权力的人物呢?谁不希望好朋友的

权力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起到比个人努力强大许多倍的作用呢?

正如父亲对他这个小儿子既觉得有些话非说不可,不说如鲠在喉,他也是那样的。

既然有话都不能直说,他懒得继续与父亲理论下去了。

秉昆一转身往外便走。

退了休的老建筑工人,光字片最受人尊敬的一家之主,重体力劳动榨干了身体却志气更

高的老父亲周志刚,喉咙里发出一声呻吟般的哽咽,双手往脸上一捂,缓缓蹲下来。他无声

地哭了……

(节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回答父亲的问话时,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能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只能一连串地

说“对”。

B.父亲“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主要是因为父亲常年劳累造成的

身体的伤病很严重。

C.“你不了解我们”,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和其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间最主要的

矛盾。

D.秉昆替父亲眼中“没志气”的朋友们进行辩护,其实也是在为有类似心理的自己进行

辩护。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父亲反复擦桌子、洗抹布、拧抹布、晾抹布的文字,是对父亲复杂心理活动的

外化描写。

B.小说语言平易,多用白描却很传神。如“秉昆张张嘴,无话可说了”,写出了人物的

欲言又止。

C.小说善用对比,借助吕川、哥哥姐姐以及秉昆的朋友们的“成功”,反衬出秉昆人生

试卷第4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的“失败”。

D.小说结尾部分通过第三人称视角,全知全能地展示了秉昆的所思所想,叙事灵活,便

于读者理解。

8.小说通过人物对话展开故事,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人世间》封面上有一句话:“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

写情怀和热望。”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曰:“正士之义,邪人之行,何如?”

晏子对曰:“正士处势临众不阿.私,行于国足养而不忘故;通则事上,使恤其下,穷则

教下,使顺其上;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不用则去而不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

苟戚,不同则疏而不诽;不毁进于君,不以刻民尊于国。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

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民不悖其行。是以进不丧亡,退不危身,此正士之行也。邪人则

不然,用于上则虐民,行于下则逆上;事君苟进不道忠,交友苟合不道行;持谀巧以正禄,

比奸邪以厚养;矜爵禄以临人,夸礼貌以华世;不任于上则轻议,不笃于友则好诽。故用于

上则民忧,行于下则君危。是以其事君近于罪,其交友近于患。故用于上则诛,行于下则弑。

是故交.通.则辱,生患则危,此邪人之行也。”

(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第十九》)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

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

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

其志,非勇也;回吾以利而倍.其君,非义也。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

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

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

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

为之决而安处之。

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

(节选自《吕氏春秋·知分》)

①崔杼,又称崔子、崔武子,春秋时期齐国大夫,他在齐执政二十多年,当国秉

政,骄横异常,先后立庄公、景公,在朝大肆杀戮,使齐国政局动荡。②公孙氏,春秋时诸

侯之孙,亦以为氏者,曰公孙氏,皆贵族之称。此处指齐国公室。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解析标号涂

黑。(3分)

达士者A达乎B死生C之分D达乎E死生之分F则利害存亡G弗能惑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阿,指偏袒,“阿私”即偏私,与成语“刚直不阿”中的“阿”词义相同。

B.交通,指勾结、串通,与《孔雀东南飞》“叶叶相交通”的“交通”词义不同。

C.与,指结交,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失其所与”的“与”词义相同。

试卷第5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D.倍,指背叛,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晏子从对待君主、百姓、朋友、功名的态度等方面来区分正士和邪人,认为正士达则

兼济天下,不得志时也不忘教化下民。

B.邪辟之士只求升官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一旦有了地位权势就傲

慢浮夸。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

C.晏子不接受崔杼的盟约,崔杼很不高兴,用矛戟威胁他:如果晏子改变自己说的话,

可以同享齐国,如果不改变就将杀了他。

D.晏子一类的国家杰出人物,通常按义的原则决断事情,并能安然处理突发事故,他们

能做到这样,需懂得天命,而不是靠耍聪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故用于上则民安,行于下则君尊;故得众上不疑其身,用于君民不悖其行。(4分)

(2)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4分)

14.晏子和崔杼的故事,印证了材料一中正士的哪些品质?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唐多令·秋暮有感

陈允平

休去采芙蓉。秋江烟水空。带斜阳、一片征鸿。欲顿闲愁无顿处,都著在两眉峰。

心事寄题红。画桥流水东。断肠人、无奈秋浓。回首层楼归去懒,早新月、挂梧桐。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作以祈使句式领起,开篇即规劝人们别去采撷,就有一种难言苦衷和忧怨之情。

B.三、四句写夕阳、鸿雁,呼应题目,说明“休去”的原因;写鸿雁,触发怀人之情。

C.五、六句写无端之闲愁,饶有情趣,使无迹可寻的“愁”落在眉间,形迹可见。

D.结尾句中的“新月”遥遥升起,给人一种空灵剔透之感,纾解了词人的愁绪。

16.此词在揭示主题思想时采取事事关联、环环相扣的写法,十分讲究内在逻辑。请简要分

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从视觉的角度写焚烧香草时的景象,

“”一句从听觉的角度写宫车经过时的轰鸣。

(2)素有“语文小王子”称号的小刚因为作文偏题,期末测试很不理想,语文汪老师给

他发了一条信息,写到:“你不要失去信心,相信自己的才华一定会得到施展的,古

诗《将进酒》云‘,’。老师永远为你点赞!”

(3)月亮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诗人们经常把自己的情思寄寓其中。诗人张若虚

孤身流浪在外,在《春江花月夜》中描绘的明月也给人以孤单之感,“”

一句即是明证;而其中的“”一句,又与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

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意境相通。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试卷第6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作为一个曾向世界贡献了印刷术的东方古国,“读书”始终

是我们观照心灵世界的重要窗口。在社会深刻变革、技术①的今天,我们该如何

定位和把握读书生活?

一个人的精神成长,与其阅读②;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整个社会的阅读水平。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

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作为支撑,民族的未来孕育着琅琅的书声。“书卷乃第一养心药物。”

读书对我们而言,还意味着什么?读书可以克服“本领恐慌”、补齐能力短板;可以遏制浮

躁之风、涵养社会定力;可以扫除颓靡之气、激发创新活力。一个伟大的时代,有大潮澎湃,

也有静水深流。读书就是这么一个在沉潜中蓄势、在浸润中攀升的过程,引领我们走向无尽

的远方,驶往光明的彼岸。

力学如力耕,会有岁稔时。时代前行,学无止境,读书永远在路上。2006年,中宣部、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11个部门联合成立了全民阅读组织协调办公室,我国“全民阅读”

活动正式开始。到2023年,该活动已经走过十七年历程。十七年间,我们迈出了一大步,

而建设书香社会依然③。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述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科学研究发现,步行是增加人体血液流动、让身体肌肉获得运动的简单有氧训练,有益

于人体健康,随着微信运动等计步工具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晒步数”,以为每天达

到一定的步行量,似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有氧训练,进而①。

但是手机里显示的一天累计走了一万步,并不等于运动了一万步。

实际上,微信朋友圈晒的步数,大多是指手机记录的步数,通常来自手机上的内置传送

器。只要手机的位置变了或重心移动了,手动脚不动也会产生步数,因此,

②。近几年的研究发现,运动能否对健康产生增益效果,很大程度

上,③,如果你步行的强度很低,就不能引起身体良性的应激反应。

一般来说、要不间断行走30分钟以上,对健身才更有效。所以说,虽然微信运动等计步工

具的确可以很好地计算出你日常的步行量,但是从对健康的增益来看,单纯只看步数意义并

不大。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没有必要刻意去追逐幸福,只要你抬头向前走,幸福就会一直相随。

B.面对如此精美的画册,小伙伴们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贺起来。

C.为此,今晚我将乐于前来,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D.他盯着那条紧逼而来的鲨鱼,心想,尖齿盗,你尽管来吧。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答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第19届亚运会在杭州召开。在色彩、徽标等的设计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古代诗

文的“渗透”。

例如杭州亚运会色彩系统主题名“淡妆浓抹”,出自宋代苏轼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试卷第7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

会徽渐变的色彩设计灵感来自唐代白居易的《忆江南》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

水绿如蓝”。

61个体育图标连结在一起,好似一条河流。如此设计,暗含了致敬晋代王羲之“曲水

流觞”之雅意。

网友评论“还是要多读古诗文,读古诗文的意义远不止于此”获得了最多点赞。

在“科技为王”、追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然能在很多领域看到古诗文的影子。古

诗文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人,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古诗

文呢?请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卷第8页,共8页

{#{ABCYYEgggIQBJAAQgCAwXwCAGQkACACIoOgBAAsAABwQFABAA=}#}沈阳二中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高三10月(语文)阶段测验解析

1.D(依据材料二,“广大民众的觉醒”“就是这种觉醒的典型例子”错。李大钊和陈独秀属于先进知识分子,不是广大民众的典范;他们的思想转变,只是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要推动民众觉醒,不是民众觉醒的直接事例。故选:D。)

2.B(原文是“但这些人物形象不乏可信性,因为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仍然让人感觉是活的人,而非提线木偶”,有的农民形象经过的艺术加工虽然变得高大,但读来依然鲜活可信,是因为他们仍然有朴实的精神追求和世俗的喜怒哀乐,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故选:B。)

3.C(材料中有关红色经典的阐释是“红色经典是‘工农兵文艺’,是共和国前期,以描写人民革命斗争历史为主,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文艺作品”,结合年代、题材、影响力等因素考虑,C是最贴近红色经典概念的作品。故选:C。)

4.①采用引用论证,引用海涅名言,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论证的说服力;②采用比喻论证,把“思想”比作“闪电”,把“行动”比作“雷鸣”,化抽象为形象,增强了论证语言的生动性;③强调思想、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思想对行动的先导作用),引出后文观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的满分)

5.同意①材料一、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精神、思想性:红色经典有平民意识、集体主义精神;《觉醒年代》关注思想的力量、思想觉醒的过程。②材料一、二都认为成功的原因在于作品的人物形象塑造:红色经典的人物鲜活有魅力;《觉醒年代》人物塑造真实立体,可信可亲。(每点2分,其中概括1分,举例1分)

6.D(A.“秉昆内心充满了自己没考上大学的内疚之情”错误,秉昆一连串地说“对”,是对父亲问的问题的肯定回答。B.“主要是因为父亲身体的伤病很严重”错误,结合“父亲那时已洗好抹布,正拧着。听了他的话以及那很大的响声,弯着的腰背一动不动地弯了片刻才缓缓直起,慢腾腾地把抹布搭在绳上”可知,主要是因为对秉昆的态度吃惊和气愤。C.“这句话说明父亲对秉昆朋友们的不理解才是父子二人间最主要的矛盾”错误,结合“如果不是哥哥和姐姐都考上北京大学,嫂子也考上了省里的重点大学,父亲也许对他不会有什么失望。如果吕川这个晚上没出现在自己家里,父亲也许还会对他这个小儿子的转正多少感到点儿欣慰”可知,父子间最主要的矛盾是因为秉坤没考上大学,父亲对他很失望。故选D。)

7.C(“对比”“反衬出秉昆人生的‘失败’”错误,秉昆没考上大学并不能就说他人生是“失败”的,文章没有使用对比手法。故选C。)

8.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加剧矛盾冲突,如“你给我住口!”“父亲打断道……”②对话中凸显人物性格,老父亲的自尊自立,儿子的委屈和愤懑不平通过对话跃然纸上:“咬紧牙关,好歹把下一代供到大学里去”“爸,你这叫站着说话不嫌腰疼”。③对话中自然呈现时代背景:以前机会有限,现在不同了。④有利于提升阅读体验,感受作品主旨的深情传递:那就认了你们这一代的命!(每点2分,任意3点得满分)

9.①人间烟火:一场围绕“志气”的父子的家庭争执,话题涉及考大学、朋友互助等家常内容,展示那个时代普通百姓人家生活。②道义担当:肯定友情,赞成朋友间的互助。人要直面现实,承担起自己这代人的责任。③情怀热望:强调自立自强,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时代在进步,人人都有机会,都要努力向上。(每点2分)

10.ADF句意: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每处1分,共3分)

“达士者”作主语,“者”即“……的人”,“达”作谓语,“死生之分”作宾语,主语“达士者”后即A处也可以停顿。“达乎死生之分”是动宾结构,宾语“死生之分”是偏正短语做宾语,后面断开,且两句“达乎死生之分”应各自独立,“则”一般放在句首,所以应在DF处停顿。故在ADF三处断开。

11.D(A项正确。句意:正直之士居于高位统辖众人而不偏私。/某个人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行事力求公平、公正。B项正确。“交通”,勾结、串通。/交错,这里指挨在一起。句意:所以与他们勾结就会受侮辱/枝叶交错。C项正确。句意:不亲附崔氏而结交齐国公孙氏的人。/失去了自己结交的力量。D项错误。“倍”,同“背”背叛。句意:用利益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背弃恩德。故选D。)

12.B(B项“不过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错,原文中“夸礼貌以华世”的意思是夸耀礼节来哗众取宠,而不是说他们“也有讲礼貌的优点”。故选B。)

13.(1)所以被君上任用会使百姓安定,身处百姓中会使国君尊贵;所以他们受到百姓拥护而国君不会猜疑,被君王重用百姓不会与他做对。(给分点:“用于上”,被动句,被君上任用;“安”,使……安定;“悖”,违背,相冲突。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

(2)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给分点:抚”,按着;“失节”,失去常态;“不必”,不一定;每处1分,句意1分,共4分)

14.①正士交友,讲信义行事仁义,不做苟且之事。②正士对志不同之人疏远,却不非议。③正士对君主忠诚。(每点1分,共3分)

(1)根据“其交友也,论信行义,不为苟戚”概括为:正直之士交朋友,讲究信义行事仁义,不做苟且之事。

(2)根据“不同则疏而不悱”概括为:正直之士对志不同之人疏远而不非议。

(3)根据“事君尽礼行忠,不正爵禄”概括为:正直之士对君主忠诚。

材料一:

叔向问晏子说:“正直之士的德义和邪僻之人的德行,什么样?”

晏子回答说:“正直之士居于高位统辖众人而不偏私,周游国家穷尽财用而不忘一贯的原则。显达时,侍奉君上,使他体爱下民;不得志时教化百姓,使他们顺从上级。侍奉君主竭尽礼义做事忠诚,不求爵禄,不被重用就离开而不会有非议。他交朋友讲究信义行事仁义,不做苟且之事,志不同就疏远而不非议。不以谗言进身君侧,不凭借苛待百姓来取得尊位。所以被君上任用会使百姓安定,身处百姓中会使国君尊贵;所以他们受到百姓拥护而国君不会猜疑,被君王重用百姓不会与他做对。因此,他们进身不会忘乎所以,引退不会危及自身,这就是正直之士的行为。邪僻之士则不这样,被国君任用就虐待百姓,身处百姓中就违逆上司;侍奉君王苟且求进而不行忠诚,交朋友苟且求同而不行仁义;凭借花言巧语求取禄位,勾结奸邪之人谋取优厚的待遇;自恃高官厚禄傲视众人,夸耀礼节来哗众取宠;不被任用就轻薄非议,与朋友道不同就非议其人。所以他们被任用百姓就遭了殃,身处百姓中国君就危险了。因此用他们侍奉君主就接近犯罪,同他们交朋友就接近灾祸。所以任用他们,他们就妄杀无辜;不任用他们,他们就会弑杀君王。所以,与他们勾结就会受侮辱,发生祸害就会危及自身,这就是邪僻人士的行为。”

材料二:

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结交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孙氏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结交齐国公孙氏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用刀威逼我,让我放弃自己的意志,这不是勇敢。用利益使我改变自己的话,使我背叛自己的君主,这不符合道义。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通达事理的人,通晓死生之义。通晓死生之义,那么利害存亡就不能使之迷惑了。所以,晏子与崔杼盟誓时,而不改变自己遵守的道义。

D(“纾解了词人的愁绪”错。结尾一轮初出之月遥挂在疏疏落落、衰败凋零的梧桐树梢上,更增添了心烦意乱的思绪。)

16.①上片写“闲愁”,因“征鸿”而引发怀远,触景生情。②下片点明“闲愁”源于“心事”。有了“心事”,所以“题红”,又因眼前的秋浓(深秋的景象)而更催人断肠。③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产生怀愁的总枢纽是秋浓。如此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并且回环往复,神味宛然。(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及鉴赏诗歌表述技巧的能力。

鉴赏诗歌的内在逻辑“事事关联、环环相扣”的意思是景与情、情与行之间相关联,一环扣一环,依次发生,承接而来,这是诗歌的“内在逻辑”。

①上片开篇即言“休去采芙蓉”,下文便说明原因:一是暮秋时节,无可采撷;二是夕阳西下,征鸿南飞,易引发相思之情。正由于心中思念远方的人,即有心事,才会触景生情,闲愁便表现在两眉之间。

②下片点明“闲愁”源于“心事”。闲愁怎么排解呢?于是引发“题红”,但桥下流水无情,加之秋意甚浓,心事仍无法排解,便只能回楼。归去后,抬头见到新月挂梧桐,一番心事又不免被勾出,又因眼前的秋浓(深秋的景象)而更催人断肠。

③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产生怀愁的总枢纽是秋浓。如此事事关联,环环相扣,并且回环往复,神味宛然。此乃因物牵情,物情交织,物景生情,情味宛然。

17.(1)烟斜雾横雷霆乍惊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皎皎空中孤月轮愿逐月华流照君(每空1分,共6分)

18.示例:①日新月异②息息相关③任重道远(每空1分,共3分)

19.放眼中外,无论是贞观之治还是文艺复兴,国家的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准备、精神的积淀,琅琅的书声孕育着民族的未来。(每点2分,共4分)

20.①使用设问,引人注意,引发我们对读书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入思考,使前后衔接紧密自然,强调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②使用排比,三个“可以……”依次从个人的本领、社会的风气和国家的创新活力角度,层层深入,增强了情感,丰富了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每点2分,共4分)

21.A(文中画线的“你”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A.是泛指,可以指任何人。B.是特指,指小伙伴中的一个。C.是特指,指和“我”对话的那个人。D.是特指,指鲨鱼。)

22.①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②这样的步数不是有效步数;③取决于你的运动强度。

23.

材料首先借助2023年亚运会色彩、徽标等的设计中蕴藏的古诗文元素,引出网友对于多读古诗文的讨论,进一步涉及古诗词的现状、人们对古诗文的看法,并提出问题,“古诗文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作为成长中的青年人,我们又应如何对待古诗文呢?”

第一个问题指向古诗文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毫无疑问,古诗文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不可缺少。现代社会中的人常常忙于拼命奔波,却忘记了停下来欣赏路边的风景,忘记了等一等灵魂的脚步。古诗文不仅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

第二个问题指向当代青年对待古诗文的态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在提升,这其实为我们品读古诗文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应积极传承并发展弘扬。

1.汲取古诗文营养,增强文化自信。

2.发现古诗文价值,传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3.腹有诗书气自华,品读古诗文,丰富精神世界。

挟“诗书”以遨游

“淡妆浓抹”、“曲水流觞”,这些古诗文给了杭州亚运会色彩、徽标设计师们丰富的灵感。这些古风元素在向全世界展现了独特的东方美韵的同时,也再一次激发了我们中华儿女品读古诗文的热情。

从“雨雪霏霏”开始,“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自然喟叹、“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人生豁达、“杨柳岸,晓风残月”的绵绵情思……我们吟诵着一篇篇传世佳作,也在诗词中尽览文化的魅力。我们学习的一篇篇古诗文,并不枯燥乏味,反倒在字里行间给我们的心灵补给,让我们如沐春风。在古诗文的海洋里畅游,我们的灵魂不断涤荡升华,我们愈加不畏风雨、无惧挑战。

古诗文的熏陶已让我成长不少。登上岳阳楼,我体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泛舟赤壁,我纵享“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超然;登临滕王阁,我也不再对眼前的美景无语凝噎,而是自然地感叹“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然,看到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今天,我也能用“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来表述期望。

在现代化、全球化的今天,各种文化思想不断激荡。唯有沉浸在古诗文的“黄金屋”中,才能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自信,让中华之颜如玉般光亮润泽。沈从文先生说:“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也必将被历史忘记。”试想,若我们任由古诗文残留在历史的尘埃里,任由她冷落在岁月的风霜中,若连中华儿女都不再愿意亲近古诗文,不再愿意深情地抚摸她字里行间的文化脉络,不再愿意虔诚地延续她优秀的民族基因,谁能坚信“佛狸祠下”的悲剧不会再重演,谁能相信“戍卒叫,函谷举”的场景不会再出现?谁又能肯定“后人复哀后人”的时代不会重来?

古诗文是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窗口,也是无数文人墨客的精神写照,更是我泱泱两千年中华文化的历史见证。多多品读古诗文,可以丰富我们的学习、滋养我们的心灵、增强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