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单元复习
第二单元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秦汉●秦汉时期的阶段特征★政治上:➀第一个封建大一统时代,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巩固,对中国历史产生重要影响;如:官僚制度取代世卿。刺史制度、察举制度、郡县、封国制不断发展。➂封建制度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➃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民族关系上: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外关系上: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文化上:文化昌盛,气势恢宏。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➀科技领先➁思想控制加强: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➂外来思想文化开始传入中国(佛教)➃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➄史学、文学、雕塑和绘画成就突出。★经济上:
➀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➁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➂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➃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结合较紧密。➄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基本线索一、秦的统治二、汉政治经济制度三、民族关系五、秦汉文化
四、对外关系一、秦朝的统治1、秦朝的统一
A、统一的条件
B、统一的过程
C、秦朝的疆域
D、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见教材)
2、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作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特点、核心、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矛盾、作用、发展趋势和演变过程3、秦末农民战争和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秦统一的条件1、经济因素: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联系加强2、政治因素:A、战国时废分封,行县制——政治基础B、民族间的联系加强C、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D、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统一3、核心力量:A、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国富兵强B、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强大4、领导者素质:赢政的雄才大略及采取的正确策略1、灭六国(BC230年--BC221年)秦统一的过程2、统一越族地区,设郡县,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3、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的目的和作用目的:军事运输。作用:联系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秦修筑长城的目的、规模和作用目的:抵御匈奴南下进扰,巩固北部边防规模:东起临洮、西到辽东。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游牧民族骑兵的进攻,保障了中原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消极作用:人为地阻隔了农牧文化的交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融合;增加了人民的赋税、徭役负担。南海陇西大海咸阳灵渠临洮辽东三郡河套地区人口2000多万秦朝的疆域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作用措施作用政治设皇帝制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三公九卿皇帝能有效地控制朝廷地方:郡县制、乡、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统一颁布秦律体现地主阶级意志,影响后世律令制定经济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保证财政收入统一度量衡、货币便利商品交换和物资交流统一车轨,修驰道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巩固统一文化书同文有利于文化交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后世焚书坑儒有利于巩固统一,但摧残了文化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加强思想控制作用积极:①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②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消极: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人民处境日趋恶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确立皇权至高无上【含义】、【核心】、【进步作用和消极影响】
(见材料)【发展趋势】2、秦(形成):中央皇权至上、地方郡县制3、汉(巩固):平定七国之乱、武帝集权4、唐(完善):三省六部制5、宋(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二府三司,收地方政权、兵权和财权7、明清(强化):废丞相、设内阁、厂卫、军机处6、元朝(新发展):中书省一省制1、战国(萌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一是改革中央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改革地方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特别是边疆的控制;三是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演变过程】8、1912年(消亡):清朝灭亡【产生的原因】1、经济上: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根本原因)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3、历史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②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迫使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思想基础。
③革命首创精神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1、根本原因:秦施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①徭役、兵役繁重
②刑罚严酷
③赋税十分沉重④土地兼并严重2、秦末农民战争领袖:陈胜、吴广(前209年)
刘邦、项羽
主要经过:①大泽乡起义(前209年),提出口号。
②张楚政权建立。③刘邦率军攻至成阳,秦朝灭亡(前207年)。(三)、秦末农民战争◆
秦朝对后世的影响A.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开创皇帝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C.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D.修筑长城,开凿灵渠E.秦因暴政而亡为后世提供教训1.(01广东)封建王朝在珠江流域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始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东晋2(01上海)堪称当时世界之最,却加速民不聊生、王朝倾覆的宏大工程,除隋朝的大运河外,最为典型的是
A都江堰B秦长城C唐长安D明皇宫
3.秦朝疆域南部的“南海”约相当于今天的
A.南海海域
B.南沙群岛
C.广西一带
D.广东地区
4.(04全国三)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5.(2007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D.用泥制陶的事实
6.(04全国)下列关于陈胜吴广起义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迫使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B.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C.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战争D.推翻了秦始皇的统治7.(2006年上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群邑,废侯卫而为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ABDACDB二、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1、特点:“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变化2、表现A、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废除秦朝严刑苛法.B、监察制: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实行刺史制度C、行政区划:承袭秦朝的郡县制,改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E、社会管理和赋税制度:承袭秦朝的田租、徭役、兵役制,发展为编户齐民制度D、选官制度:秦朝已有选官制,两汉实行察举制、皇帝征召原因:因刘邦等认为秦亡原因是缺少封国的帮助,为巩固统治,故在铲除异姓王后大封同姓王。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1.“推恩令”—分割王国的封地2.“附益法”
—限制诸侯王的活动两汉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郡国并存郡县州郡县察举制1、目的为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加强中央集权和扩大统治基础)2、察举制的演变(1)西汉①选拔标准:才能,品德②选拔途径:B.征召A.察举—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③作用: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奠定基础前期中后期内容方法标准演变原因后果重孝廉乡举里选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控制人才在地方声望门第望族东汉是豪强地主掌权察举必然被豪强控制累世公卿世家地主形成(2)东汉1)该壁画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历史现象?其成因是什么?现象:汉代被举荐的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以君臣、父子之礼对待举荐人,并彼此勾结,形成了一个个官僚集团。成因:由于察举标准笼统,缺乏严密的考核,被举荐者多为私人的门生、故吏,他们一旦为官,就成为举荐人的属吏,彼此结合,从而形成了官僚集团。2)该壁画反映的是怎样的一种制度?这一制度始于何时?你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察举制。始于西汉。它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但到东汉中后期,导致了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并发展起来。3)我们今天在选拔人才和任用人才上应该如何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要破格提拔和重用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反对任人唯亲,提倡任人唯贤;要建立健全相应的选任人才的监督机制。编户齐民制1、目的:控制人口,剥削农民,以加强封建统治2、内容:
1)将平民百姓(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编入政府户籍;
2)编户齐民具有独立身份;
3)依据财产多少承担义务;3、农民负担1)田租(即土地税),按亩交纳;2)人口税(即人头税,包括算赋<丁税>和口赋<儿童税>,按人头交纳)3)徭役(或纳更赋以代役,更赋也是按人头交纳)4)兵役因田租较轻,人口税和更赋较重,故汉代赋税的交纳标准是以人丁为主的4、特点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赋税制度1.(02苏粤)下列各项,属于人头税的是①算赋②口赋③调④租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02苏粤)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04江苏)下列政治举措中,不属于汉武帝时代的是
A.实行刺史制度B.设置西域都护
C.实行察举制D.颁布“推恩令”4.(2006年天津卷)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5.(2007宁夏文综)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ADBAA三、秦汉的民族关系2、匈奴的兴衰及与匈奴的关系3、与西域的关系4、与西南夷和百越的关系1、两汉主要民族分布◆两汉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特点、影响◆如何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几个基本原则1正确认识民族关系的主流和支流主流和平友好、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支流存在矛盾和斗争2正确看待民族矛盾和斗争民族融合的一种特殊形式矛盾斗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但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别3破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观1.(2007上海历史)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A.吃葡萄、喝肉羹B.盖棉被、穿绸衣C.放鞭炮、听说书D.抽卷烟、烤甘薯2.(2007全国文综二)图5(汉归义羌长)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A.与西汉王朝结盟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3.(05全国一)考古出土的一方汉印[“滇王之印”]的印文。该印是A.刘邦所封异姓诸侯王的王印B.汉朝赐予百越首领的印信C.汉朝管理今昆明地区的实物证据D.汉朝封夜郎侯为王时所赐印信4.(04全国四)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A.秦朝B.西汉C.东汉D.西晋5.(04广西)
秦汉之际北方游牧民族中势力最强大的是A.匈奴
B.鲜卑
C.突厥
D.乌桓
ACCCA6.(05全国三)材料一:《汉书》记载:祁连山“在张掖、酒泉二界上,有松柏五木,是水草,冬温夏凉,直畜牧。”匈奴歇谣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繁殖)”。材料二:三国魏初年,仓慈任敦煌太守,“旧大旋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按人口分割土地给贫民耕种)”。材料三:对来到敦煌的西域各族人,仓慈“皆劳(慰劳)之”,对想赴洛阳者,“为封(签发)过所(通行证)”,对在敦煌进行贸易者,由官方主持结价、交易,并“使吏民护送道路”;禁止当地豪族强买强卖。回答:(1)材料一中所说的“亡我祁连山”是由于什么具体历史事件导致的?(6分)答:汉(武帝)派霍去病击匈奴,匈奴退出河西走廊。(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汉时期河西走廊社会经济的主要变化(6分)答:由畜牧业转为农耕,土地兼并现象严重。(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仓慈的做法起到了什么作用?(8分)答:促进通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西域各族与内地的友好交流。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与民族关系略图扶余西南夷匈奴鲜卑乌桓西域各族百越汉既和又战(张骞、班超通西域设机构管辖)(设郡、册封)(设郡)1、匈奴的社会状况(见教材)匈奴的兴衰及与匈奴的关系攻守兼顾攻守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修长城①汉初和亲---国力衰弱②汉武帝卫青、霍去病三败匈奴,匈奴分裂③汉元帝时,昭君出塞时战时和有战有和和南匈奴向汉称臣,与汉人杂居战窦固、窦宪先后打败北匈奴关系表现2.与匈奴的关系秦西汉东汉3.匈奴兴衰过程:战国---秦汉---东汉初年---汉末魏晋 兴起----统一---分裂---------逐步消失4.与匈奴有关的将领:蒙恬、卫青、霍去病、窦固、窦宪5.影响匈奴历史的单于:冒顿、呼韩邪两汉时的西域各族西汉①张骞两次通西域:(目的、时间、路线、作用)②丝绸之路的开通③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设立,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东汉班超经营西域,重设西域都护,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2、关系状况与西域的关系1、西域的地理位置我国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叫作西域。西汉时,西域有乌孙、车师、鄯善等36国。3、张骞、班超经营西域的作用1、开疆拓土,定位版图2、民族融合,传播先进文化,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丰富中原物质生活3、民族团结,边疆与内地联系日益密切4、丝绸之路既发展了民族经济又开拓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中国古代外交开始。百越与西南夷关系①汉武帝在此设郡;西汉末年,夷人起兵反抗;②东汉初,西南夷重新并入汉朝版图与百越的关系华东、华南地区越人总称“百越”,温州越人称东越,两广越人称南越。汉武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概述秦汉时期中央政权与越族的关系。秦朝:①军事征服:为统一岭南,解决军粮运输,修建灵渠。沟通湘水和漓水,联系珠江、长江流域,便利了中原与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②设郡管理:先后设象郡、桂林与南海三郡。汉朝:①迁徙杂居:征发北方农民与百越杂居,将越人迁往内地与华夏族共处。②设郡管理:汉武帝设南海九郡管理南越。1、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2、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①战争与和平共存,开拓与发展是主流②边疆少数民族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呈现区域性特征(A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如西南夷和百越;B西部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如西域各族;C北方边境战争不断,如匈奴对两汉的掠夺和两汉对匈奴的反击。)③中央政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呈现多样性(迁徙杂居、战争、和亲、互市、遣使、设立机构、册封)3、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促进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发展⑴两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中央集权制度发展⑶科技文化的先进⑵封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边疆民族进步与发展的必要条件⑷交通发达,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⑸政府重视,采用灵活多样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四、秦汉的对外关系(一)与朝鲜的往来(二)与日本越南的往来(三)与西亚、欧洲的往来(五)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原因与特点(四)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条件、路线、作用)两汉对外关系概况地区国家内容政治互派使节互通友好经济贸易往来互通有无文化交流互补学习东亚朝鲜三韩遣使赴汉,会见汉武帝和光武帝檀弓果、下马;铁器、铜镜、漆器礼节、语言、称谓;“秦韩”日本汉武帝与30多国通使;光武帝赐印通使铁器、铜器、丝帛
东南亚越南铁器农耕技术、水利技术;象牙、犀牛、珍珠西亚安息使臣往来交往频繁;从事转手贸易
欧洲大秦97年甘英出使大秦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
长安甘肃新疆中亚西亚欧洲2、路线:从长安城---河西走廊----敦煌----玉门关或阳关---南北两道。北经楼兰,南过鄯善、于阗----疏勒----葱岭,往北可达大宛、康居,往西南先后可到达大月氏、安息、大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1、丝绸之路开辟的背景与条件:A国家的强盛与文化的发达C张骞出使西域为中西交通沟通的决定性作用B政府的重视与保护西方东方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井渠法、蚕种和养蚕技术----3、丝绸之路的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4、海上丝绸之路(所经之地、作用)1、路线:广东沿海港口---沿海岸线-----印度支那半岛南下-----今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诸国-------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2、海上丝绸之路的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汉合浦徐闻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特点及成因1.特点:(1)内容:以商贸(丝绸、铁器)为主,并具有很大的单向性(输出为主);中国开始吸收佛教等外来文化(2)路线:中外交往以陆路为主,水陆并举(3)范围:与亚洲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等地区的国家交往频繁,也扩展到欧洲(4)影响:对东方文化影响大,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对世界影响深远。2.原因:(1)政治因素: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2)经济因素: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3)文化因素:科技文化成就辉煌灿烂(4)交通因素:交通发达,西汉政府保护交通的畅通(5)政策因素:统治者比较重视五、秦汉文化(一)秦汉文化发达的原因和特点(二)秦汉文化发达的表现秦汉文化发达的原因国家统一强盛,政治较稳定封建制度的先进性经济繁荣民族融合;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统治者的重视前代文化发展奠定基础特点统一性和多样性有机结合(国家统一和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水平居于世界先进行列(造纸术、数学、天文、医学)气势恢弘(长城、兵马俑、《史记》)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交往因素:政策因素:历史因素:先进的科学技术类别成就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西汉“太初历”——我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世界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西汉)东汉张衡科学解释月食,发明地动仪(早欧洲1700多年)《九章算术》(东汉、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我国数学开始形成完整的体系)《黄帝内经》: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神农本草经》: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中医重要经典。“神医”华佗:麻沸散(早西方1600多年)西汉出现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起外传(朝鲜、越南、日本、阿拉伯、非洲和欧洲)秦汉科技特点:水平居世界前列;与社会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哲学与宗教类别主要内容哲学宗教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董仲舒新儒学(内容;核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评价:神化了君权,具有神学倾向.对巩固政权和国家统一有一定作用,使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东汉王充:《论衡》.观点:万物由元气组成;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精神依存于形体,反对厚葬。佛教西汉末年中亚传入道教东汉时,民间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结合而成。《太平经》(教义)东汉明帝时传开(洛阳白马寺)秦汉哲学思想特点:A.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对立;B.佛道并存的宗教格局开始形成;C.儒学神秘化、官方化。史学、文学和艺术类别成就史学文学艺术《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料和文学价值。《汉书》:(东汉、班固)我国第一部断代史。
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乐府诗:《陌上桑》、《十五从军征》陶塑: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的说唱俑、杂技俑;秦汉的砖瓦、瓦当。绘画: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画像石,画像砖。1.(2007天津文综)郭沫若为张衡墓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此评价的依据之一是张衡
A.创制了简仪B.最早做了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C.制定了《大衍历》D.最早对月食作了科学的解释2.(2007宁夏文综)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3.(2006年江苏卷)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独立透析室管理办法
- 上海LED管理办法
- 淇滨区投资管理办法
- 阳光贷款管理办法
- iso证书管理办法
- 桂林市装修管理办法
- 人民币外债管理办法
- 白牦牛饲养管理办法
- 交通与安全管理办法
- 电动车管理办法甘肃
- DB33-T 2355-2021 城管驿站建设与管理规范
- 2023年03月西藏那曲市从优秀乡村振兴等专干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笔试题库含答案解析
- YY 0594-2006外科纱布敷料通用要求
- GB/T 9098-2021电冰箱用全封闭型电动机-压缩机
- GB/T 39123-2020X射线和γ射线探测器用碲锌镉单晶材料规范
- GB/T 28781-2012气动缸内径20 mm至100 mm的紧凑型气缸基本尺寸、安装尺寸
-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课件
- 仁爱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七单元Topic1 SectionC教案
- 注塑碎料员作业指导书
- 中职英语第一册book1unit23Theweekendisfun
- 考生现实表现考察情况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