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1299-201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_第1页
DB13-T1299-201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_第2页
DB13-T1299-201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_第3页
DB13-T1299-201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_第4页
DB13-T1299-2010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80.10

B11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

DB13/T1299—2010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

Technicalspecificationofconversation

Tillageforwheat—maizetwocropsayearregion

DB13/T1299—2010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一年两熟平作区冬小麦夏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有关定义、作业要求、作业流

程、作业质量及检查验收方法,主要作业机具选择及技术状态要求、操作规程等。

本标准适用于一年两熟平作区小麦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4404.1—2008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

GB/T5262—2008农业机械试验条件测定方法的一般规定

GB/T20865—2007免耕施肥播种机

GB/T17997—2008农药喷雾机(器)田间操作规程及喷洒质量评定

NY/T645—2002玉米收获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NY/T995—2006谷物(小麦)联合收获机械作业质量

NY/T1411—2007小麦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

NY/T1418—2007深松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NY/T1276—2007农药安全使用规范总则

NY/T1628—2008玉米免耕播种机作业质量

DB13/T1045—2009机械化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

3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和定义。

3.1

保护性耕作conservativetillage

“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能保证种子出苗,主要用生物或化学方法来控制杂草和

病虫害的耕作技术”。

3.2

常规耕作conventionaltillage

指在前茬作物收获后用铧式犁、旋耕犁等机械进行的翻耕或旋耕、耙耱等综合土壤作业。

3.3

免耕notillage

在作物收获后,不进行任何土壤耕翻作业。

1

DB13/T1299—2010

3.4

少耕minimumtillage

为保证播种和疏松土壤、除草等农事而保留少量土壤作业。

3.5

深松subsoiling

松土深度≥25cm,不翻动、不打乱土层的耕作方式。。

3.6

地表处理soilsurfacetreatment

通过浅松、耙地等作业,平整地表,对过多的地表覆盖物掩埋或除草的一种作业。

3.7

秸秆覆盖均匀率stubblemulchinguniformity

指整个地块秸秆覆盖的均匀程度。

4技术流程

保护性耕作技术流程:

4.1小麦季作业

玉米收获→秸秆机械粉碎→深松或地表处理→小麦免、少耕播种→田间管理→小麦收获→秸秆还

田。

4.2.玉米季作业

小麦收获→深松(隔年)、玉米免耕播种、喷洒除草剂作业→田间管理→玉米收获→秸秆粉碎。

5主要技术操作规程

5.1秸秆覆盖作业

5.1.1作物收获

小麦完熟初期及时进行机械收获。机械联合收获时,收获质量应符合NY/T995—2006标准。

玉米适时收获。采用机械收获时,收获质量应符合NY/T645—2002标准。

收获后作物秸秆和残茬应全部或部分还田。

5.1.2秸秆粉碎

小麦秸秆采用联合收割机后部加装小麦秸秆切碎还田机或用单独的秸秆粉碎机粉碎后还田;玉米秸

秆采用联合收获机或秸秆还田机粉碎后还田。秆粉碎质量应符合DB13/T1045—2009标准。

5.1.3秸秆覆盖

小麦、玉米秸秆覆盖还田时,覆盖量不低于秸秆总量的30%,秸秆覆盖均匀率不小于80%。

5.1.4表土处理

2

DB13/T1299—2010

玉米秸秆量过大或地表不平时,采用圆盘耙等进行表土处理。

5.2免、少耕播种作业

5.2.1作业要求

5.2.1.1种子

小麦、玉米种子应符合GB/T4404.1—2008中规定的种子质量要求。

5.2.1.2小麦免耕播种

播种量:根据播期不同,一般水浇地10~15kg/666.7m2,旱地15~20kg/666.7m2;播种深度:一

般在20~40mm,排种均匀,覆土严密;施肥:采用氮、磷、钾配比适宜的三元复合肥或小麦专用肥,

养分总量≥40%,施用量25~30kg/666.7m2,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深度:种子侧下40~50mm。

5.2.1.3玉米免耕播种

播种量:一般为1.5~2.5kg/666.7m2;播种深度:控制在30~50mm,沙土和干旱地区应适当增

加10~20mm;施肥:选用氮、磷、钾配比适宜的三元复合肥或玉米专用肥,养分总量≥40%,施用

量15~20kg/666.7m2,或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施肥深度:种子侧下方40~50mm。

5.2.2机具选择及要求

播种小麦选择小麦免、少耕施肥播种机,播种玉米选择玉米免、少耕施肥播种机等。

播种机的技术状态、性能指标及安全规则应符合GB/T20865—2007的标准要求。

5.3灌溉补墒

5.3.1小麦播种前灌溉补墒

上茬玉米收获前,如土壤水分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须在玉米收获前7~10d进行灌溉补墒,

以保证下茬小麦播种后正常出苗。灌水量40~50m3/666.7m2。

5.3.2玉米播种后灌溉补墒

玉米免耕播种后,如土壤湿度低于田间持水量的70%,须在播种后立即进行灌溉补墒,以保证出

苗,灌水量40~50m3/666.7m2。

5.4深松作业

5.4.1深松作业条件

深松作业间隔年数根据土壤紧实程度而定,壤土耕层(0~20cm)容重大于1.4g/cm3,粘土大于

1.6g/cm3时,需进行深松作业。一般2~4年一次。

根据不同土壤条件选择相应机具进行深松作业,作业时土壤含水量以15%~22%为宜,天气过于干

旱时,应进行造墒。

5.4.2深松作业质量

深松作业质量符合NY/T1418—2007的标准要求。

5.4.3深松作业方式

3

DB13/T1299—2010

小麦免耕播种前的深松作业在残茬粉碎后、表土处理前进行。

玉米行间深松与玉米免耕播种同时进行,深松间隔与玉米种植行距相同,作业后镇压或覆盖。

深松方式可选用局部深松或全方位深松。

5.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杂草采用化学、机械或人工锄草,病虫害采用药剂拌种或根据病虫发生情况防治。

使用农药人员的安全防护和安全操作要求,应符合NY/T1276—2007标准。

喷雾作业机具操作规程应符合GB/T17997—2008标准。

5.6田间管理

5.6.1小麦的田间管理

小麦出苗后应及时查苗、补苗;小麦生育期间,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及苗情,科学施肥浇水管理。

观察小麦生育期病虫害病虫害测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5.6.2玉米的田间管理

在玉米生长期,根据品种特性与地力水平等因素确定适宜密度,及时查苗、间苗和定苗;根据各地

玉米产量目标及地力水平进行科学施肥;根据玉米需水规律及土壤墒情,掌握最佳灌溉时期,及时供应

水分;观察当地病虫害测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6测定方法

6.1秸秆覆盖率

在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选定5个测区。

在每个测区,用10m的卷尺或测试绳在地表沿地块对角线拉直,共测定100个点,每隔10cm检

查测点下有无残茬,有残茬则认为该点被覆盖,用公式(1)计算秸秆覆盖率。

Wi

M=∑×100%-----------------------------------------(1)

5×100

式中:M-------秸秆覆盖率,%;

Mi-------每个测区秸秆覆盖点数。

6.2秸秆覆盖量、秸秆覆盖均匀率

在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地块用对角线5点取样法选定5个测区,用1mx1m的测试框在每个

测点处取样,拣起所有残茬称其质量即为该测点残茬覆盖量,用公式(2)计算残茬覆盖量,用公式(3)

计算秸秆覆盖均匀率。

Wi

W=∑………---------------------------------------------(2)

5

Wmax−Wmin

H=1-×100…………...------------------------(3)

W

4

DB13/T1299—2010

式中:

W————秸秆覆盖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2);

2

Wi————每个测点残茬覆盖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

H—————覆盖均匀率,%;

2

Wmax———测点最大覆盖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

2

Wmin———测点最小覆盖量,单位为克每平方米(g/m)。

6.3免耕播种质量

小麦免耕播种作业质量检查、检测按照NY/T1411—2007标准进行;玉米免耕播种作业质量检查、

检测按照NY/T1628—2008标准进行。

6.4深松深度及深度稳定性系数

在使用说明书规定的作业速度下,往返作业各2个行程,每个行程不小于50m,各选择10个测点,

用长度测量器具测量松土深度,按式(4)、(5)、(6)、(7)计算平均松土深度、松土深度变异系数和松

土深度稳定性系数。

n

∑ai

a=i=1-------------------------------------------------------(4)

n

n

()2

∑ai−a

S=i=1------------------------------------------(5)

n

s

V=×100%------------------------------------------------------(6)

a

U=1-V------------------------------------------------------------(7)

式中:a--------松土深度平均值,单位为厘米(cm);

ai-------第i点的松土深度值,单位为厘米(cm);

n-------测点数;

S-------松土深度标准差,单位为厘米(cm);

V------松土深度变异系数;

U------松土深度稳定性系数。

6.5化学防治喷洒质量

农药喷洒质量测定方法和喷洒质量评定按GB/T17997—2008标准进行。

6.6土壤容重、土壤绝对含水率

土壤容重、土壤绝对含水率测定按标准GB/T5262—2008进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