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非洲蝼蛄防治方法_第1页
棕榈非洲蝼蛄防治方法_第2页
棕榈非洲蝼蛄防治方法_第3页
棕榈非洲蝼蛄防治方法_第4页
棕榈非洲蝼蛄防治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棕榈非洲蝼蛄防治方法汇报人:2024-01-08棕榈非洲蝼蛄简介防治方法概览物理防治方法化学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方法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控目录棕榈非洲蝼蛄简介01形态特征01棕榈非洲蝼蛄成虫体长30-35mm,灰褐色,腹部颜色较浅。前翅革质,较短,黄褐色,后翅大,扇形,静止时叠在前翅下,腹部圆筒形,背面黑褐色。生命周期02棕榈非洲蝼蛄一年一代,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下越冬,3-5月开始活动,5-7月产卵,6-8月为孵化高峰期,10月下旬开始越冬。繁殖方式03棕榈非洲蝼蛄雌虫产卵于土下10-20cm处,每次产卵约50-100粒,卵期约20天。生物特性03趋光性棕榈非洲蝼蛄具有趋光性,可以使用灯光诱杀。01分布范围棕榈非洲蝼蛄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常见于农田、草地、园地等处。02活动习性成虫和若虫均在土下活动,夜晚出土取食,若虫主要取食植物根部,成虫则主要取食植物茎叶。分布与习性寄主范围棕榈非洲蝼蛄主要危害各种蔬菜、花卉、草坪、油料作物等,尤其是对蔬菜的危害最为严重。危害症状幼虫和成虫咬食植物的根部和茎基部,导致植株萎蔫、枯死。传播途径棕榈非洲蝼蛄主要通过土壤传播,也可随植物运输传播。危害性评估防治方法概览02利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诱杀成虫,降低虫口密度。在成虫羽化期,组织人员捕捉成虫,减少繁殖数量。物理防治人工捕捉灯光诱杀化学防治药剂拌种在播种前,将药剂与种子混合搅拌,预防蝼蛄危害。土壤处理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药剂处理,杀死土壤中的蝼蛄幼虫。保护和利用蝼蛄的天敌,如鸟类、蛇类等,降低虫口密度。天敌利用使用生物农药防治蝼蛄,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03灯光诱杀是利用棕榈非洲蝼蛄的趋光性,在夜晚使用黑光灯或蓝光灯进行诱杀。这种方法可以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少成虫数量。灯光诱杀需要在成虫活动期进行,通常在晚上7点到10点之间,将黑光灯或蓝光灯悬挂在农田或果园中,高度约2米左右。灯光诱杀土壤处理是通过深翻、晒土、灌水等措施改变土壤环境,破坏棕榈非洲蝼蛄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虫口密度。深翻可以将土壤中的虫卵、幼虫翻到地表,使其暴露在阳光下或被天敌捕食;晒土可以将土壤中的水分蒸发掉,使虫卵、幼虫失去生存条件;灌水可以将土壤中的虫卵、幼虫淹死。土壤处理人工捕捉是直接使用手或工具捕捉棕榈非洲蝼蛄成虫、幼虫和卵块。这种方法虽然效率较低,但对于小面积的农田或果园来说是一种可行的防治方法。人工捕捉需要在成虫活动期和卵孵化期进行,此时成虫和幼虫更容易被捕捉。捕捉到的成虫和幼虫可以集中处理或深埋。人工捕捉化学防治方法04高效低毒农药选择高效低毒、对环境友好、对非靶标生物安全的药物,如吡虫啉、氟虫腈等。植物源农药利用植物提取物制成的农药,如苦参碱、鱼藤酮等,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微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对害虫具有特异性。药剂选择喷雾法将药剂按照推荐浓度配制成喷雾液,均匀喷洒在土壤表面或植株上,注意避免药剂飘散到非靶标区域。土壤处理法将药剂均匀撒施在土壤表面,然后翻耕入土中,以杀死土壤中的害虫。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气象条件进行施药,避免高温、高湿或大风天气;根据虫情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剂量;施药人员应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安全防护措施01施药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熟悉药剂性质和操作规程,了解中毒急救措施。02施药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禁止非施药人员进入。施药后应及时清洗施药器具和防护用品,妥善处理废弃物。03生物防治方法05引入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以控制棕榈非洲蝼蛄的种群数量。天敌昆虫利用蜘蛛捕食棕榈非洲蝼蛄成虫和若虫,有效降低其种群密度。天敌蜘蛛天敌引入病原细菌利用对棕榈非洲蝼蛄具有高致病性的细菌,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等,通过感染致死害虫。病原真菌利用对棕榈非洲蝼蛄具有高致病性的真菌,如绿僵菌等,通过侵染和繁殖在害虫体内产生毒素致死害虫。病原微生物利用VS利用某些植物的提取物对棕榈非洲蝼蛄进行毒杀或驱避,如苦参碱、烟碱等。植物源农药开发利用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源农药,通过抑制害虫的呼吸作用、神经传导等途径致死害虫。植物提取物植物源农药利用防治效果评估与监控06

防治效果评估评估指标防治效果评估应基于害虫密度、种群数量、为害程度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客观反映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评估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法、统计法等方法,对比防治前后的害虫数量、种群结构等数据,计算防治效果,并进行分析和解释。评估周期防治效果评估应定期进行,一般可安排在防治前、防治后的一定时间段内进行,以便及时了解防治效果,调整防治策略。监控方法采用定期调查、随机抽查等方法,对害虫种群数量、为害程度等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解决防治问题。监控周期防治效果监控应定期进行,一般可安排在防治后的不同时间段内进行,以便及时了解害虫种群变化情况,调整防治措施。监控目的对防治效果的监控旨在及时发现防治措施的不足或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防治效果。防治效果监控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防治人员的技能水平,加强技术培训和交流,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开展科研攻关针对棕榈非洲蝼蛄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