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_第1页
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_第2页
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_第3页
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_第4页
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件名称隔离的标准操作规程编码MAD-C-001.31-V1.0文件类型标准操作规程文件页数共7页编订部门产科专业编订人编订日期年月日审核部门产科专业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批准人批准日期年月日颁发部门GCP办公室生效日期年月日分发部门本文件为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产权所有机密;未经相关部门许可,不得擅自使用、泄露、公布及出版目录1. 目的 12. 范围 13. 责任人 14. 依据 25. 定义 26. 内容 27.附件 7目的建立隔离标准操作规程,规范隔离操作。范围适用于II-IV期所有临床试验中实施隔离时。责任人专业负责人。依据《传染病学》及上海市卫生局颁发“上海市医疗机构消毒隔离工作规范”和上海市护理质控中心颁发“上海市医院消毒灭菌实用手册”第二版。定义医学上的隔离可分为传染病隔离和保护性隔离两种。传染病隔离是将处于传染病期的传染病受试者、可疑受试者安置在指定的地点,暂时避免与周围人群接触,便于治疗和护理。通过隔离,可以最大限度地缩小污染范围,减少传染病传播的机会。如传染病流行时的疫区、传染病院等。保护性隔离是指将免疫功能极度低下的易感染者置于基本无菌的环境中,使其免受感染,如器官移植病区等。内容6.1隔离预防的原则6.1.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采取相应隔离预防措施。6.1.2隔离病室或受试者床头应有隔离标识。6.1.3空气、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受试者或可疑传染病受试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如科室或医院无条件收治时,尽快转送至定点医院收治,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其他感染性疾病受试者与非感染性疾病受试者宜分室安置。如条件限制,可考虑将相同病种、处于同病期的受试者安置在同房间。6.1.4传染病受试者或疑似传染病受试者产生的生活垃圾,按医疗废物处置。6.1.5加强隔离病室空气、物表的清洁消毒。物体表面应每日定期擦拭消毒,擦拭用抹布用后消毒。6.1.6受试者出院后按规范进行终末消毒。6.2呼吸道隔离:适用于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红热、白喉、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6.2.16.2.26.2.3受试者病情容许时,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嘱6.2.4受试者之间,受试者与探视者间保持距离在16.2.5加强通风,进行空气的消毒,6.2.6与受试者近距离(1m以内)接触,应戴帽子、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护目面罩、穿隔离衣,当可能接触6.2.7受试者所用食具、痰杯等应予隔离。食具每餐消毒,痰杯每天消毒。呼吸道分泌物应予消毒后废弃。6.2.8确诊者需要住院的联系定点医院及有防护的救护车转运。6.3接触隔离:适用于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新生儿淋球菌眼结膜炎等。6.3.16.3.2限制房间内受试者的活动。教育受试者在活动时,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到其他受试者6.3.3接触受试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6.3.46.3.56.3.6受试者用品不得转交他人应用。一切污染用品,须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6.3.7污染物应装袋、标记、送出销毁或洗消处理。6.3.8确诊者需要住院的联系定点医院及有防护的救护车转运。6.4消化道隔离:适用于菌痢、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伤寒、副伤寒、脊髓灰质炎等。6.4.16.4.2不同病种的受试者最好分室诊治。病室内应无苍蝇、蟑螂。病室地面、物体表面消毒1-2次/d。密切接触受试者时,应穿隔离衣、戴口罩,接触污物时需戴手套,不同病种应更换隔离衣。6.4.3接触受试者、污物,诊治下一名受试者前应严格洗手。6.4.4受试者的用品、食具、便器、排泄物、呕吐物等,均须消毒。指导受试者饭前便后洗手。6.4.5确诊者需要住院的联系定点医院及有防护的救护车转运。6.5血液/体液隔离:适用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钩端螺旋体病、登革热、艾滋病等。6.5.16.5.2同种病原体感染可同在一室。个人卫生不能自理或出血不易控制易污染者单间隔离。6.5.3血液、体液可能污染工作服时,应穿隔离衣。接触血液、体液时,应戴手套,必要时戴口罩,护目镜。6.5.4手被血液、体液污染或可能污染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洗手。6.5.5工作中严防被注射针头等利器刺伤,受试者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应放入防水、耐刺并有标记的容器内,送出焚烧或灭菌等无害化处理。6.5.6被血液、体液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送出消毒或焚毁。被血液、体液污染之处,应立即以0.2%含氯消毒液消毒。6.5.7采用红色隔离标志。6.5.8确诊者需要住院的联系定点医院及有防护的救护车转运。6.6昆虫隔离: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斑疹伤寒、回归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黑热病、疟疾等。6.6.16.6.2受试者6.6.36.7保护性隔离的预防控制措施(此方式适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器官脏器移植受者、严重烧伤、早产儿、免疫抑制剂治疗时期的受试者等。)6.7.16.7.26.7.3进入病室的所有人员应戴口罩帽子、穿鞋套、隔离衣,直接接触受试者6.7.46.7.56.8严密隔离:适用于鼠疫、肺炭疽、霍乱、咽白喉、狂犬病等及一切传播途径不明的传染病。6.8.1实施标准防护。6.8.2单间隔离、关闭门窗,病原体相同者可同住一室。病室空气、地面、物体表面消毒1-2次/d。6.8.3进入病室者应穿隔离衣、鞋、戴口罩、帽子及手套。离开病室时应消毒双手、脱去隔离衣、鞋。6.8.4受试者不能离开隔离室,如必须移出,应妥善覆盖,以防在转移过程中污染环境和他人。6.8.5有呼吸道感染或手指皮肤破损者,应停止接触此类受试者(霍乱除外)。6.8.6室内物品固定使用,未经消毒或隔离包装不得移出病室。所用物品需消毒后方可转用。分泌物、排泄物消毒后废弃。污染物品应装双层污物袋,标记、消毒后送出销毁或洗消处理。6.8.7受试者出院或死亡后,病室及一切用具均须严格执行终末消毒1-3次,经检测合格后方可使用。6.8.8确诊者联系定点医院及有防护的救护车转运。6.9隔离技术6.9.1穿、脱工作服注意事项a)穿工作服时,应注意勿使工作服拖在地上,也不要使其外面部分碰在头上或自己的衣服上。工作服袖口应扣(系)好,且勿使自己衣袖外露。b)穿工作服顺序为裤、鞋、衣。脱工作服顺序为衣、鞋、裤。穿脱隔离鞋时,脚不可踩在鞋面上,亦不可拖着隔离鞋行走。c)工作服、隔离裤分排挂置,一次性帽子扔入黄色垃圾袋中。d)每周更换工作服2次,污染时,应及时更换。6.9.2戴帽子口罩a)用清洁的手戴上或取下,保持帽子、口罩的清洁,勿污染。帽子、口罩被污染后,及时更换,口罩潮湿时立即更换,护目镜每次用后清洗消毒。b)戴帽子不应露出头发,口罩应盖过口鼻。口罩不应挂在颈上,不用时应即取下,将清洁面向内折叠放入工作服袋内。下班时应将口罩放入规定容器内,下次上班另取清洁口罩。6.9.3消毒液流水洗手法a)用品:手消毒液、一次性纸巾、润肤油(冬天备用)。b)洗手方法(按标准洗手六步法)i)用肥皂水洗双手。ii)按手心、手背、指尖、指关节、指缝,拇指,腕部等处顺序仔细清洗,并用清水冲洗后用干纸巾擦干双手。c)注意事项:清洗应彻底,不得短于1min。6.9.4一次性隔离衣穿脱法a)穿隔离衣法i)先将帽子、口罩整理戴好。ii)双手取下隔离衣,手持衣领部小心抖开隔离衣(隔离衣不能拖地)。iii)右手持领边,左手伸入袖内,以左手持领外面,右手伸入袖内,轻轻将袖抖上。iv)将领部短带打结扣紧或扣好领扣,注意勿使污染。v)系好袖带或袖扣。vi)双手将隔离衣背后边缘对齐,向左折叠多余部分,以一手压着,将腰带在背后交叉再回前面打活结。b)脱隔离衣法i)解开腰带,在前面打一活结。ii)解开袖带,在肘部将部分袖子塞入工作服,以免下垂。将袖带塞入袖上小袢内,将隔离衣袖从外面轻轻往上拉,以露出腕部(不得露出工作服)。iii)泡手、洗手。iv)解开领带或领扣,左手伸入右侧袖口内拉下衣袖过手,再用衣袖遮住右手在外面拉下左手衣袖过手,使领过肩下。v)左手在袖内拉下右袖。右手持领,左手脱出衣袖。vi)将隔离衣清洁面向外,后缘向中间对齐。vii)自领向下卷紧,放入污衣袋内。viii)按规定洗手。c)注意事项i)隔离衣里面及领部应防止挽入。ii)隔离衣潮湿、被呕吐物或大小便等所污染时,应即更换。iii)隔离衣外面部分,避免接触清洁物。iv)穿隔离衣后,只限在规定区域内进行工作,不允许进入清洁区。v)系领带或领扣时,勿使衣袖及袖带触及面部、衣领或工作帽等。6.9.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