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_第1页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_第2页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_第3页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_第4页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和饮食特点蒙古族。蒙古族的饮食。牧区以肉、奶及奶制品为主,粮食为辅;农业区以粮食为主,肉食为辅。肉食以牛、羊为主,也食猪肉、鹿肉、黄羊肉。各种奶制品是辅助品。饮料有牛奶、羊奶、马奶和用牛、羊奶制成的奶茶,此外,还有奶子酒。米食有米,面食有馍馍、面条、炸制的蒙古果子、油茶、饺子等。蔬菜不多,有马铃薯、白菜等。招待客人最高的规格是吃羊头和羊尾。蒙古族一般一日三餐。早餐多是奶茶、奶油、米、油炸制品或糕点。午餐无固定时间。晚餐吃肉,最后在汤内放少许面条。爱饮红茶,喜白酒且饮量大。蒙古族一年中有四个节目,即:春节、中元节、端午节和重阳节。此外,还有传统的“那大慕大会”,会上有民族式的摔跤、赛马、射箭、歌舞等游节活动,并进行物资交流。二、回族。回族是我国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回族在饮食方面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也不吃动物的和自死的或非伊斯兰教徒屠杀的牲畜。水产品只食有鳞鱼无鳞鱼及水鱼,海参等类均忌食。回族很注意卫生,在主食方面大都与汉族相似,但每逢节日要炸油香、散子及各式各样的油炸制品;糕点要吃清真的;肉食方面吃牛、羊、鸡肉;饮料方面喜欢喝茶。回族人民的民族节日主要是“节”,又称开斋节,还有“库尔班节”,此节在肉孜节后七十天,即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这一天要杀牛、羊、骆驼;此外还有圣诞节,在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举行,是纪念的节日。回族在礼俗方面,反对不敬者,禁止用食开玩笑,不能用禁止的东西作比喻。在我国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除回族外有柯东乡族、族、保安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在接待工作中要特别注意尊重他们民族风格和食俗习惯。三、藏族。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人口近三百万,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几省的局部地区。藏族人民历史上多信奉喇嘛教。藏族人民的食俗也很讲究,主食是糍粑,即用炒熟的青棵或碗豆磨成的炒面。酥油茶是藏族人民最喜受的饮料。一般早点吃酥油茶、点心、糍粑;午饭吃“哲色”、肉包子、馅饼等;晚饭一般吃手抓肉、面条、面片等。菜的把戏不强调多,但量要精。烹调口味以菜为适宜。忌食鱼、虾、螺、驴、狗肉,不喜欢吃海味。四、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新疆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约五百万,占自治区人口的五分之三。维吾尔族及其它新疆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日或快乐时,欢乐的人群不分男女老幼都载歌载舞,表现了人民开朗、活泼、乐观的性格。维吾尔族是很讲究礼貌的,对长者尤为尊敬,不管走路、讲话、入座都要先请长者先行。维吾尔族在食俗方面讲究主食,对副食不太注意。主食的种类很多,如手抓饭,此外还有包子〔蒸包和烤包〕、、面条、汤面、拌面、炒面及玉米糊〔维吾尔族又称“吾吗汁”〕等。菜肴主要是牛、羊、鸡肉和蔬菜。炒菜必须加肉,很少吃素菜。对维吾尔人民来说,“无肉不算菜”,吃菜一般不超过三个。炒菜不用酱油、麻油,只用盐、花椒、胡椒、洋葱等佐料,多用羊油菜要饱满。手抓羊肉、包子、抓饭最好用大盘,哈萨克族就餐可摆刀叉。饮料一般都是奶类,喜欢喝奶茶,也喝茶水。维吾尔族习惯一日三餐。餐毕,要做一个简单的仪式,叫,然后客人才能离席,否那么即为失礼。在饮食方面,禁止吃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骆驼肉,在新疆还禁止食马肉、禽类,禁食鸽肉。维吾尔人睡觉时,禁忌头东脚西四肢伸直仰睡。维吾尔族和回族一样,主要是肉孜节和库尔班节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还是我国民族成份最多的省(区)之一,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居住着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等13个主要民族。此外,还有东乡、壮、撒拉、藏等共47个民族。由于这些民族的风俗各异,他们的服饰风格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气息。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天山以南的绿洲城镇,散居伊犁、北疆、东疆和乌鲁木齐市。勤劳勇敢的维吾尔人民,不仅能歌善舞,而且在漫长的历史开展过程中,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局部。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维吾尔族民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送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爱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假设断假设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

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爱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着不同花色、纹样的爱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美。

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比照强烈、风格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那么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那么以色彩艳丽著称。伊犁地区的花帽那么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开展,维吾尔人的衣装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维吾尔年青人。他们选择了西服、茄克衫、T恤衫等现代衣着,特别注重服装与鞋帽的搭配。现代维吾尔妇女对于衣料的选择非常注重,夏季,选质地轻柔发亮的乔其纱、闪光绸、真丝或进口花瑶,冬季那么是毛料呢绒制成的西服大衣,款式新颖华贵,内衬薄花呢裙服或羊毛织成的连衣裙,穿丝袜、高跟皮鞋,衬出她们饱满健美的体型。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哈萨克族人大局部从事畜牧业,牧民居住在随着季节转移牧场的毡房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哈萨克人那么逐渐定居。

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人的衣装,主要质料是毛皮,其特点是宽大,厚实。皮大衣白板朝外,毛朝里,不装布面,腰束宽皮带,附系生活的小物件,适应放牧需用。如遇出门走亲访友办事,那么穿富有民族特色的、带有装饰韵味的皮大衣。大衣款式别致新颖,用黑羔皮挂里,大衣面料是结实的黑条绒布,考究的也用绸缎作面,衣长过膝,无扣,腰间扎镶银饰,宝石的腰带,佩挂小刀,配上精美的镶饰宝石的刀鞘。

由于地域环境,气候温度的差异,哈萨克族帽呈现不同类型。阿勒泰山区牧民,冬天戴尖顶四棱狐狸皮帽,皮帽两侧有护耳扇,帽后沿垂下,帽冠呈三角形状。

哈萨克牧民为了骑马放牧方便,下装以长裤为主,裤腰、裆部宽松而耐磨,多用青布或黑色条绒为裤料。年青牧民穿大口裤,裤的边缘绣饰草叶纹,或几何纹图案。窄口裤那么是为了套靴便利。

连衣裙是哈萨克妇女的日常着装,她们喜爱红色,艳丽的连衣裙,妇女们穿着红艳艳的连衣裙,外罩镶花边的坎肩(背心),胸前缀饰彩色扣、银饰等装饰品,走亲探友或逢节日那么套上一件长过膝的坎肩,质料多项选择择金丝绒、彩色平绒,胸前缀饰宝石、金、银饰片。

回族人主要居住昌吉回族自治州,焉耆以及伊犁、霍城等地区。

回族男装多为黑色、深蓝、深驼色的对襟短装,长及腰部稍下。裤长及脚面,内穿白布衫或外罩黑色坎肩。老辈人在冬季穿青色长袍、长裤,扎白色裤腿,戴白色圆形软帽,或黑色平绒圆形小帽。

回族妇女爱穿短装,款式为右袄大襟短袄,质料以绸缎,花布为主。常穿深蓝、青色长裤,有的在裤角边绣花。绣织的花纹寓意深长,有的象征桔祥、美好愿望的百鸟朝凤、菊花、凤仙花、月季花,手艺精细。城市居住回族妇女也爱穿连衣花裙。

回族是讲礼仪的民族。外出时,必须衣冠整洁、戴帽、穿鞋都非常讲究。蒙古族

新疆的蒙古族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蒙古族男女老少都喜欢穿着镶边、宽松长袍。袍服下摆有开衩与不开衩式样,腰间束红、黄、绿色大绸巾。

蒙古族女袍款式独具,为立领、对襟或大襟衣袍,质料多为彩色绸缎,袖口、领口边缘镶边饰,袍服喜欢用紫红、金黄、深绿等颜色。

蒙古族牧民重视鞋靴制作。从选择皮料到鞣皮以及皮靴的式样,要经过周密的考虑。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大局部居住在新疆的克孜勒苏自治州,局部散居南疆的乌什、阿克苏、英吉莎、塔什库尔干等县及牧区,主要从事畜牧业,少数人从事农业、手工业。

柯尔克孜族大局部牧民逐水草而居,夏季居住毡房、冬季那么安居在气候较暖的山谷地带所筑的四方形土屋内。服饰的特点具有草原牧民的共性和本民族服饰特征。

柯尔克孜族多从事畜牧业,所穿着的衣装大都取自牲畜的毛皮或家织毛布。男装用家织驼毛布或棉布面裁制成一种无领,对襟,无扣,长过膝,袖长过手指,黑布缘边的长外衣。冬季穿皮大衣或皮裤。年青牧民,穿着的长外衣或短装衣裤,在衣袖口、臂肘部、领口外绣上鹿角纹、羊角纹、驼形纹、山鹰纹样,保持了古代传统的、具有草原牧民纹饰的特征。夏装以绣花圆领衫为主,或束绣花腰巾,套上镶边饰的黑色坎肩,再穿青布长裤、戴上白色毡帽。色彩比照强烈。

冬季,柯尔克孜族男人戴的帽冠以优良皮质或细毡制成的高顶、方形卷沿帽,两侧的护耳特别长,外出可卷上帽沿遮蔽阳光,遇有风沙那么将帽沿垂下。“托甫”是柯尔克孜族人一年四季常戴的帽冠,它以红、绿、紫、蓝等色的灯芯绒制成,既防沙、外观也美。

柯尔克孜族女装多姿多彩。妇女爱穿鲜红、明艳的连衣裙,裙的质料多是绸缎,花色鲜艳,边饰缀一圈茸茸的绒毛,显示华美而富有。她们的帽冠非常有特色。新嫁娘的帽冠被姑娘视为珍贵的首服。此帽冠以金丝绒或红色平绒作面,用上好的水獭、旱獭皮制成帽冠,形状呈大圆顶型,帽冠四周镶饰串珠、金、银饰片,或缀饰缨穗,珠饰与羽毛,其特点是色彩明丽,晶莹闪亮,引人注目。

平时,妇女们戴红色、绿色、紫红色头巾,喜戴装饰品。锡伯族

新疆的锡伯族,是1764年由清政府抽调来的东北锡伯八旗兵丁一千多人及随军家属约3千多人,他们在伊犁地区驻防,西迁的锡伯族先在这里定居,繁衍逐渐开展成现代的新疆锡伯族。他们大局部居住在伊犁河流域的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

锡伯族男装与满族人有相似之处,但也保存本民族特色。锡伯人常穿对襟长袍,下摆左右开衩。质料以丝绸或布料为主,以青、蓝、棕色为主色调。中老年妇女仍保持传统式的旗袍装,款式多吸取满族旗袍装与其它民族特点,质料以色泽鲜明的绸缎或方格布为主。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帕米尔高原。“塔吉”一词,在波斯语中意为“王冠”。能歌善舞的塔吉克人,享有“世界屋脊居民”、“高山之鹰”、“云彩上的人家”的美誉。

塔吉克人大局部聚居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散居沿喀喇昆仑山脚下的莎车、泽普、叶城、皮山等县的高寒地区。多从事畜牧业,种植青稞、豌豆等耐寒作物。体魄健壮的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