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浙江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语文期初检测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解析)文学类文本阅读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
“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乐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许三观对他们说:“你们仔细看着,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个儿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后,都眨着眼睛一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许三观也喝了一口,许玉兰问他们:
“知道我在粥里放了什么吗?”
三个儿子都摇了摇头,然后端起碗呼呼地喝起来,许三观对他们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笨了,连甜味都不知道了。”
这时一乐知道粥里放了什么了,他突然叫起来:
“是糖,粥里放了糖。”
二乐和三乐听到一乐的喊叫以后,使劲地点起了头,他们的嘴却没有离开碗,边喝边发出咯咯的笑声。
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今天我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多煮了一碗给你喝,你知道是为什么?今天是你的生日。”
许三观听到这里,刚好把碗里的粥喝完了。他对许玉兰说:“所以你在粥里放了糖,这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你还为我多煮了一碗,看在我自己生日的份上,我今天就多喝一碗了。”
当许三观把碗递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晚了。一乐、二乐、三乐的三只空碗已经抢在了他的前面,朝许玉兰的胸前塞过去,他就挥挥手说:
“给他们喝吧。”
许玉兰说:“不能给他们喝,这一碗是专门为你煮的。”
许三观:“谁喝了都一样。给他们喝。”
然后许三观看着三个孩子重新端起碗来,把放了糖的玉米粥喝得哗啦哗啦响。
他心里有些难受了,说: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
三个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长了舌头舔起了碗,舌头像巴掌似的把碗拍得噼啪响。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
然后他继续说:“二乐是五片肉,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五香……”
二乐说:“爹,三乐还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
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许三观说:“这爆炒猪肝是我的菜,一乐,二乐,三乐,还有你许玉兰,你们都在吞口水,你们都在抢我的菜吃。”
说着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留着过春节的糖用在粥里,体现了许玉兰对许三观生日的重视。
B.许三观的用“嘴”炒菜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有异曲同工之妙。
C.许三观不许别人“吞口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菜”。
D.每人点的“菜”不尽相同,突显时代境遇下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有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B.小说没有描写人物的性格冲突,而是使用底层叙事视角,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
C.幽默的细节冲淡了苦难色彩,使文章充溢着俗世气息,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D.文章语言平白质朴,使用口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也不使用繁复华采的词汇。
8.文中写许三观“用嘴炒菜”时使用重复叙述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9.在解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总离不开“人性的温情”这一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6.D7.B
8.①许三观用嘴巴给每人做一道菜。三乐、二乐、一乐都只想吃“红烧肉”,许三观便把做“红烧肉”的过程重复描绘了三次,使用重复的方式控制叙述节奏,使叙述的速度缓慢。②“烧红烧肉”本来是想象的,通过多次重复,补充了制作的细节,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使情节更“真实”。③许三观绘声绘色地描摹每一次的制作过程,引出一片响亮的吞口水的声音。对“红烧肉”的渴望,激起了许三观一家的生存欲望,也促使许三观作出卖血的决定。④重复叙述,使许三观乐观、朴实的形象更丰满、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控制叙述节奏、加强叙述张力、丰富小说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旨、感染小说读者等。)
9.①人性的温情体现为父爱如山。在饥荒之时,许三观将自己因生日多得的一碗玉米粥分给三个孩子,省下自己的粮食,就是为了孩子多喝一口粥。②人性的温情体现在家庭责任感上。许三观为了让饱受饥饿困扰的家人吃上一顿好的,决定用鲜血去换金钱。③人性的温情体现在对苦难的消解和超越上。许三观用嘴炒菜,为家人奉上一餐美味精神粮食大餐,让大家心满意足地睡去。(也可以写许玉兰对许三观的温情:将留着过春节用的糖拿出来用,将粥煮稠些,特地多煮一碗,都是为了给许三观过生日。)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捻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以后,赵老金在战士牺牲的地方坚持撒网打捞的故事。
B.大娘和小菊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李连长跳墙进来等细节暗示了战争形势的紧张,与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相照应。
C.小菊在得知战士牺牲后表面上是一刻不停地织布,实则是想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这一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D.小说写敌我交战时,“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说明双方力量悬殊,表现八路军战士虽勇敢沉着,但伤亡惨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B.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实一虚,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C.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
D.小说在语言表述,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8.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画线两处赵老金“到河边去”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9.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句“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的意蕴。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①,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膀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终于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不经意间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子。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②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既是激励百十只鱼鹰的战斗精神,又是在点燃各自蕴藏在生命最深处的活力。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嗉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
原本静悄悄的湖,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③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着巨大的身躯跳起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这时的摇桨者,并不稍怠,又将身子俯压着飞翔一般,快速地摇向新的目标,只是眼梢扬起着收获的喜悦,而紧抿的嘴角还凝着战斗刚刚开始的庄严。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开铁壳机动船的小伙子屈云华小声告诉我们: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我记下了这些鹰户:屈庆纯六十一岁,李居连六十二岁,熊光和五十八岁,李喜云六十六岁……不仅下午还要继续上午一样的强力劳动,明天、后天更是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满脸纵横着深的皱纹的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天一热,鱼活跃了,鹰就逮不住鱼了)。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可是上边每年每只鹰还要征收八十块钱的管理费,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就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望着称秤与一张张点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过程,让我想起家乡开镰割麦时的喜悦与怦然心动。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获,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就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一定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点起这火花的,就是这必将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①方言,小船。②在今山东微山县,取湖中独山为名。③位于山东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钱般”“鱼之芭蕾”“战鼓”等展现了微山湖的鱼肥大、充满活力的特点,衬托了渔民收获的喜悦。
B.“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否定了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写出了鱼鹰凶悍的一面,表述了对鱼鹰的赞叹。
C.鹰帮的渔民们世代与湖、鱼鹰相伴,但因为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得不放弃这个营生。
D.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山庄村的鹰户们一天的捕鱼生活,描写逼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鹰帮的赞美、同情与忧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鱼鹰和鹰帮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我”前后态度的不同和心理活动等来衬托。
B.文章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与鱼鹰的对比,鱼鹰与鹰帮的对比。
C.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本文善于描写场景,如写开始劳动的场景,运用传神的动作和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很有感染力。
8.文中画线句,详细罗列了鹰户的年龄,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蕴。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返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开河
梁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
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
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
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
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
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
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
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
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
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
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
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
的味道。你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
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
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
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
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
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
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
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
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古体诗。
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
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
式到县里去上班。
(有删节)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主要写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带领民工在黄河边防凌汛的一些事情,这是正式参加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B.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音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C.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
D.夜晚独处,浮想联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苏东坡《卜算子》的某些意境不太相符,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某些意境相合。
7.下列关于文中写的第一首古体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B.这首诗歌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C.诗中的“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的一种追求,在即将开始的工作中扬鞭奋蹄。
D.半个世纪过去,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
8.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分析笔下的黄河有哪些特征。(4分)
9.梁衡先生说过:“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6分)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王阿嫂的死
萧红
1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野甸上的花花草草,在飘送着秋天零落凄迷的香气。
雾气像云烟一样蒙蔽了野花、小河、草屋,蒙蔽了一切声息,蒙蔽了远近的山岗。
满山的雾气退出,男人和女人,在田庄上忙碌着。羊群和牛群在野甸子间,在山坡间寻食青秋天半憔悴的野花野草。
田庄上只是没有王阿嫂的影子。竹三爷每天到广场上替张地主支配工人,现在竹三爷派一个正在拾土豆的小姑娘去找王阿嫂。
楞三抢着说:“不如我去的好,我是男人走得快。”
不到两分钟的工夫,楞三就跑到王阿嫂的窗前了。
"王阿嫂,为什么不去做工呢"
里面接着就是回答声:“你来得正好,求你到前村把五妹子叫来,我头痛,今天不去做工。”小环坐在王阿嫂的身边,哭着说:“不是呀!我妈妈扯谎,她的肚子太大了!不能做工,昨夜又是整夜的哭,不知是肚子痛还是想我的爸爸”王阿嫂的伤心处被小环击打着,她只是用手拍打着小环,意思是不叫小环再说下去。
小环爬上窗台,用她不会梳头的小手,在给自己梳着毛蓬蓬的小辩。邻家的小猫跳上窗台,蹲踞在小环的腿上,猫像取暖似的迟缓地把眼睛睁开,又合拢来。
远处的山反映着种种样的朝霞的彩色。山坡上的羊群、牛群,就像小黑点似的,在云霞里爬走。小环不管这些,①只是在梳自己毛蓬莲的小辫。
2
五妹子坐在王阿嫂的身边,炕里蹲着小环,三个人在寂寞着。后山上不知是什么虫子,一到中午,就吵叫出一种不可忍耐的凄怨情绪来。
小环虽是七岁,但是和一个少女般的会忧愁,会思量。她听着秋虫吵叫的声音,只是用她的小嘴在学着大人叹气。
小环的父亲是一个雇工,在她还没生下来的时候,她的父亲就死了。在她五岁的时候母亲也死了。五岁的小环,开始做个小流浪者了。从她贫苦的姑家,又转到更贫苦的姨家。最后她在张地主家过了一年煎熬的生活。当一天王阿嫂到张家去取米,小环正被张家的孩子们将鼻子打破,满脸是血时,王阿嫂把米袋子丢落在院心,走近小环,给她擦着眼泪和血。小环哭着,王阿嫂也哭了。
由竹三爷作主,小环从那天起,就叫王阿嫂做妈妈了。
后山的虫子,不间断的,不曾间断地在叫。王阿嫂拧着鼻涕,两腮抽动,若不是肚子突出,她简直瘦得像一条龙。②她的悲哀像沉淀了的淀粉似的,她在说着她自己的话:
“五妹子,你想我还能再活下去吗昨天在田庄上张地主是踢了我一脚。那个野兽,踢得我简直发晕了,你猜他为什么踢我呢正午时候,我坐在地梢的一端喘两口气,他就来踢了我一脚。"
③控一拧鼻涕又说下去:
“眼看着他爸爸死了三个月了,现在这个孩子快生下来了。咳!什么孩子,就是冤家,他爸爸的性命是丧在张地主的手里,我也非死在他们的手里不可,我想谁也逃不出地主们的手去!"
她打开米桶,米桶是空着。
五妹子打算到张地主家去取米,从桶盖上拿下个小盆。王阿嫂叹息着说:
"不要去呀!我不愿看他家那种脸色,叫小环到后山竹三爷家去借点吧!"
小环捧着瓦盆爬上坡,小辩在脖子上摔搭摔搭地走向山后去了。山上的虫子在憔悴的野花间,叫着憔悴的声音啊!
3
王大哥在三个月前给张地主赶着起粪的车,因为马腿给石头砸断,张地主扣留他一年的工钱。王大哥气愤之极,整天醉酒,夜里不回家,睡在人家的草堆上。张地主趁他睡在草堆的时候,遣人偷着把草堆点着了。王大哥在火焰里翻滚,在张地主的火焰里翻滚。
当王阿嫂奔到火堆旁边,王大哥的骨头已经烧断了!
王阿嫂拾起王大哥的骨头来,裹在衣襟里,紧紧地抱着,发出陶天的哭声来。她和一匹吼叫的狮子一样。
4
三天过了,五天过了,田庄上不见王阿嫂的影子,拾土豆和割草的妇人们嘴里念道这样的话:
“她太艰苦了!肚子那么大,真是不能做工了!”
“那天张地主踢了她一脚,五天没到田庄上来。大概是孩子生了,我晚上去看看。”
“王大哥被烧死以后,我看王阿嫂就没心思过日子了。一天东哭一场,西哭一场的,最近更厉害了!哪天不是一面拾土豆,一面流着眼泪!"
张地主走来了,她们都低下头去工作着。张地主走开,她们又都抬起头来;就像被风刮倒的麦草一样,风一过去,草梢又都伸立起来;她们说着方才的话:
“她怎能不伤心呢王大哥死时,什么也没给她留下。眼看又来到冬天,我们虽是有男人,怕是棉衣也预备不齐。她又怎么办呢小孩子若生下来她可怎么养活呢"
“谁不说呢听说王阿嫂有过三个孩子都死了!”
张地主来了,她们的头就和向日葵似的在田庄上弯弯地垂下去。
小环的叫臧声在田庄上、在妇人们的头上响起来:
“快……快来呀!我妈妈不……不能,不会说话了!”
小环是一个被大风吹着的蝴蝶,不知方向,她惊恐的翅膀痉挛的在振动;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急得和水银似的不定形地滚转;手在捉住自己的小辩,跺着脚、破着声音喊:
“我妈……妈怎么了……她不说话……不会呀!”
5
等到村妇挤进王阿嫂屋门的时候,王阿嫂自己已经在炕上发出她最后沉重的嚎声,她的身子早被自己的血浸染着,同时在血泊里也有一个小的、新的动物在挣扎。
村妇们有的哭着,也有的躲到窗外去,屋子里散散乱乱,扫帚、水壶、破鞋,满地乱摆。邻家的小猫蹲缩在窗台上。小环低垂着头在墙角间站着,她哭,她是没有声音的在哭。
王阿嫂就这样的死了!新生下来的小孩,不到五分钟也死了!
6
月亮穿透树林的时节,棺材带着哭声向西岗子移动。
竹三爷手携着小环,走在前面。小环并不哭,只是随了竹三爷踏着贴在地上的树影走。
小环,这个小幽灵,坐在树根下睡了。林间的月光细碎地飘落在小环的脸上。她两手扣在膝盖间,头搭在手上,小辫在脖子上给风吹动着,她是个天然的小流浪者。
棺材合着月光埋到土里了,④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人们扰攘着。
竹三爷走到树根下摸着小环的头发:
“醒醒吧,孩子,回家了!”
她醒过来了,小环才明白妈妈今天是不再搂着她睡了。她在树林里,月光下,妈妈的坟前,打着滚哭啊……
林中睡着王大哥和王阿嫂的坟墓。
村狗在远近的人家吠叫着断续的声音……
(有则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从萧瑟凋零的景物写起,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也在状物写景中暗示出来。
B.小说第三部分回顾王大哥的遭遇,使小说内容更为完整,也丰富了小说主题。
C.小说多次写到妇女们低头的情形,表明地主对底层百姓残酷压榨具有普遍性。
D.小环不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贯穿全文;同时还是故事的叙述者,视角独特。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只是”二字写小环梳瓣子时的专心致志,表明她懂事能干,懂得照顾自我。
B.句子②用“沉淀了的”修饰“淀粉”,突出王阿嫂的悲苦浓重到了无法化解的境地。
C.句子③插入对话中,使对话层次更清晰;单句成段,也使王阿嫂的叙述更富画面感。
D.句子④中“像完成一件工作似的”表明人们对类似于王阿嫂的不幸遭遇已习以为常。
8.文中多次写到的“牛群和羊群”“猫”及“虫子”,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表述效果(6分)
9.小说往往是社会的镜像,但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也往往有选择上的不同。请比较分析鲁迅《祝福》和萧红《王阿嫂的死》两篇小说反映出的当时社会现实的不同之处。(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许三观卖血记(节选)
余华
这一天晚上,许玉兰煮玉米稀粥时比往常多煮了一碗,而且玉米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她把许三观和三个儿子从床上叫起来,笑嘻嘻地告诉他们:
“今天有好吃的。”
许三观和一乐,二乐、三乐坐在桌前,伸长了脖子看着许玉兰端出来什么,结果许玉兰端出来的还是他们天天喝的玉米粥,先是一乐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二乐和三乐也跟着同样失望地说:
“还是玉米粥。”
许三观对他们说:“你们仔细看着,这玉米粥比昨天的,比前天的,比以前的可是稠了很多。”
许玉兰说:“你们喝一口就知道了。”
三个儿子每人喝了一口以后,都眨着眼睛一时间不知道是什么味道。许三观也喝了一口,许玉兰问他们:
“知道我在粥里放了什么吗?”
三个儿子都摇了摇头,然后端起碗呼呼地喝起来,许三观对他们说:
“你们真是越来越笨了,连甜味都不知道了。”
这时一乐知道粥里放了什么了,他突然叫起来:
“是糖,粥里放了糖。”
二乐和三乐听到一乐的喊叫以后,使劲地点起了头,他们的嘴却没有离开碗,边喝边发出咯咯的笑声。
许玉兰对许三观说:“今天我把留着过春节的糖拿出来了,今天的玉米粥煮得又稠又粘,还多煮了一碗给你喝,你知道是为什么?今天是你的生日。”
许三观听到这里,刚好把碗里的粥喝完了。他对许玉兰说:“所以你在粥里放了糖,这粥也比往常稠了很多,你还为我多煮了一碗,看在我自己生日的份上,我今天就多喝一碗了。”
当许三观把碗递过去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晚了。一乐、二乐、三乐的三只空碗已经抢在了他的前面,朝许玉兰的胸前塞过去,他就挥挥手说:
“给他们喝吧。”
许玉兰说:“不能给他们喝,这一碗是专门为你煮的。”
许三观:“谁喝了都一样。给他们喝。”
然后许三观看着三个孩子重新端起碗来,把放了糖的玉米粥喝得哗啦哗啦响。
他心里有些难受了,说:
“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的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
三个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长了舌头舔起了碗,舌头像巴掌似的把碗拍得噼啪响。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说:“我想吃肉。”
“三乐想吃肉,”许三观说,“我就给三乐做一个红烧肉。肉,有肥有瘦,红烧肉的话,最好是肥瘦各一半,而且还要带上肉皮,我先把肉切成一片一片的,有手指那么粗,半个手掌那么大,我给三乐切三片……”
三乐说:“爹,给我切四片肉。”
“我给三乐切四片肉……”
三乐又说:“爹,给我切五片肉。”
许三观说:“你最多只能吃四片,你这么小一个人,五片肉会把你撑死的。我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晾干以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五香,放上一点黄酒,再放上水,就用文火慢慢地炖,炖上两个小时,水差不多炖干时,红烧肉就做成了……”
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揭开锅盖,一股肉香是扑鼻而来,拿起筷子,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
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是三乐一个人在吞口水吗?我听声音这么响,一乐和二乐也在吞口水吧?许玉兰你也吞上口水了。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先让三乐吃得心里踏实了,我再给你们做。三乐,你把耳朵竖直了……夹一片放到嘴里一咬,味道是,肥的是肥而不腻,瘦的是丝丝饱满。我为什么要用文火炖肉?就是为了让味道全部炖进去。三乐的这四片红烧肉是……三乐,你可以慢慢品尝了。接下去是二乐,二乐想吃什么?”
二乐说:“我也要红烧肉,我要吃五片。”
“好,我现在给二乐切上五片肉,肥瘦各一半,放到水里一煮,煮熟了拿出来晾干,再放到……”
二乐说:“爹,一乐和三乐在吞口水。”
“一乐,”许三观训斥道,“还没轮到你吞口水,”
然后他继续说:“二乐是五片肉,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五香……”
二乐说:“爹,三乐还在吞口水。”
许三观说:“三乐吞口水,吃的是他自己的肉,不是你的肉,你的肉还没有做成呢……”
许三观给二乐做完红烧肉以后,去问一乐:“一乐想吃什么?”
一乐说:“红烧肉。”
许三观有点不高兴了,他说:“三个小崽子都吃红烧肉,为什么不早说?早说的话,我就一起给你们做了……我给一乐切了五片肉……”
一乐说:“我要六片肉。”
“我给一乐切了六片肉,肥瘦各一半……”
一乐说:“我不要瘦的,我全要肥肉。”
许三观说:“肥瘦各一半才好吃。”
一乐说:“我想吃肥肉,我想吃的肉里面要没有一点是瘦的。”
许三观给一乐做完了全肥的红烧肉以后,给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他在鱼肚子里面放上几片火腿,几片生姜,几片香菇,在鱼身上抹上一层盐,浇上一些黄酒,撒上一些葱花,然后炖了一个小时,从锅里取出来时是清香四溢……
许三观绘声绘色做出来的清炖鲫鱼,使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就训斥儿子们:“这是给你们妈做的鱼,不是给你们做的,你们吞什么口水?”
最后,许三观给自己做一道菜,他做的是爆炒猪肝,他说:
“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倒进油锅,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
“三下以后赶紧把猪肝倒出来。这时候不忙吃,先给自己斟上二两黄酒,先喝一口黄酒,黄酒从喉咙里下去时热乎乎的,就像是用热毛巾洗脸一样,黄酒先把肠子洗干净了,然后再拿起一双筷子,夹一片猪肝放进嘴里……这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许三观说:“这爆炒猪肝是我的菜,一乐,二乐,三乐,还有你许玉兰,你们都在吞口水,你们都在抢我的菜吃。”
说着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
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留着过春节的糖用在粥里,体现了许玉兰对许三观生日的重视。
B.许三观的用“嘴”炒菜与“望梅止渴”“画饼充饥”有异曲同工之妙。
C.许三观不许别人“吞口水”,是因为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菜”。
D.每人点的“菜”不尽相同,突显时代境遇下个人对生活的追求有别。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这也有利于表现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
B.小说没有描写人物的性格冲突,而是使用底层叙事视角,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
C.幽默的细节冲淡了苦难色彩,使文章充溢着俗世气息,有浓浓的“人间烟火味”。
D.文章语言平白质朴,使用口语,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也不使用繁复华采的词汇。
8.文中写许三观“用嘴炒菜”时使用重复叙述的方式,请结合文本分析其效果。
9.在解读《许三观卖血记》时,总离不开“人性的温情”这一主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文章是如何体现这一主题的。
6.D7.B
8.①许三观用嘴巴给每人做一道菜。三乐、二乐、一乐都只想吃“红烧肉”,许三观便把做“红烧肉”的过程重复描绘了三次,使用重复的方式控制叙述节奏,使叙述的速度缓慢。②“烧红烧肉”本来是想象的,通过多次重复,补充了制作的细节,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使情节更“真实”。③许三观绘声绘色地描摹每一次的制作过程,引出一片响亮的吞口水的声音。对“红烧肉”的渴望,激起了许三观一家的生存欲望,也促使许三观作出卖血的决定。④重复叙述,使许三观乐观、朴实的形象更丰满、真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答:控制叙述节奏、加强叙述张力、丰富小说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旨、感染小说读者等。)
9.①人性的温情体现为父爱如山。在饥荒之时,许三观将自己因生日多得的一碗玉米粥分给三个孩子,省下自己的粮食,就是为了孩子多喝一口粥。②人性的温情体现在家庭责任感上。许三观为了让饱受饥饿困扰的家人吃上一顿好的,决定用鲜血去换金钱。③人性的温情体现在对苦难的消解和超越上。许三观用嘴炒菜,为家人奉上一餐美味精神粮食大餐,让大家心满意足地睡去。(也可以写许玉兰对许三观的温情:将留着过春节用的糖拿出来用,将粥煮稠些,特地多煮一碗,都是为了给许三观过生日。)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对生活的追求有别”错,文中大家的追求是一致的,都是要解决饥饿的现实问题。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作品没有直接剖析人物生存心理,而是通过叙事展现人物生存心理。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
使用重复叙述的方式,可以从控制叙述节奏、加强叙述张力、丰富小说内容、丰满人物形象、深化小说主旨、感染小说读者等角度分析。
①“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许三观许诺儿子们用嘴巴给每人做一道菜。结果三乐、二乐、一乐都只想吃“红烧肉”,许三观便把做“红烧肉”的过程重复描绘了三次,这样使用重复的方式能够控制叙述节奏,使叙述的速度缓慢。同时说明,同一道菜“红烧肉”在儿子们的心目中是绝对的美味佳肴,只能“用嘴炒”,用“想象吃”,重复叙述更能够强化这种感受,凸显生活的贫困。
②“烧红烧肉”本来是想象的,制作时有意通过多次重复,补充了制作的细节,如“三片”“四片”“五片”“六片”的变化,“肥瘦各一半”“我全要肥肉”等,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又使情节更“真实”。
③许三观绘声绘色地描摹每一次的制作过程,引出一片响亮的吞口水的声音。文字多次描写吞口水的声音,如“许三观听到了吞口水的声音”“许三观听到吞口水的声音越来越响”“屋子里响起一片吞口水的声音”“屋子里吞口水的声音这时是又响成一片”,体现了一家人对“红烧肉”的渴望,激起了许三观一家的生存欲望,也促使许三观作出卖血的决定。
④重复叙述,围绕许三观用嘴炒菜的情节展开,“你们听着,这道菜是专给三乐做的,只准三乐一个人吞口水,你们要是吞上口水,就是说你们在抢三乐的红烧肉吃。你们的菜在后面”“许三观高兴地哈哈大笑起来,他说:‘今天我过生日,大家都来尝尝我的爆炒猪肝吧。’”一家人吃不上饱饭,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许三观用自己的方式让家人饱餐一顿美味精神大餐,使许三观乐观、朴实的形象更丰满、真实。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人性的温情体现为父爱如山。“给他们喝吧”“谁喝了都一样。给他们喝”在饥荒之时,作为三个孩子的父亲,许三观将自己因生日多得的一碗玉米粥分给三个孩子,省下自己的粮食,就是为了孩子多喝一口粥。
②人性的温情体现在家庭责任感上。“生日的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许三观为了让饱受饥饿困扰的家人吃上一顿好的,决定用鲜血去换金钱。
③人性的温情体现在对苦难的消解和超越上。在看到三个孩子在自己生日这天吃了放糖的玉米粥后的满足,许三观决定“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用嘴炒菜,为家人奉上一餐美味精神粮食大餐,在重复叙述“烧红烧肉”的情节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家人的乐观和满足。
浙江省A9协作体2024届高三暑假返校联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碑
孙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呆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敛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
“五一”以后,这里一向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登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九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打呼打的响。屋里是纺车嗡嗡和机子挺拍挺拍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
“大娘!”
“咳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接着柱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
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驶,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
“十几个人?他们哩?”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捻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
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展到看不清楚的远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光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
几天来只打上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锤,把那个小鱼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们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在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十几个战士跳河牺牲以后,赵老金在战士牺牲的地方坚持撒网打捞的故事。
B.大娘和小菊夜间纺线前“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李连长跳墙进来等细节暗示了战争形势的紧张,与上文“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相照应。
C.小菊在得知战士牺牲后表面上是一刻不停地织布,实则是想通过辛勤劳作转移注意力以减轻这一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表现了她对战士们的深情。
D.小说写敌我交战时,“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说明双方力量悬殊,表现八路军战士虽勇敢沉着,但伤亡惨重。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多次写到“风”,意在突出天气恶劣,为下文滹沱河结冰,战士难以顺利返回并最终因突围而跳河牺牲设下伏笔。
B.小说两次写赵老金“看到”战士跳进滹沱河的情景,一实一虚,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和牺牲的壮烈,表现了赵老金无法平息的悲痛。
C.小说中赵老金冬天封河也要砸开小鱼场撒网、滹沱河河水“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等细节都表现出赵老金渴望战士“归来”的执著。
D.小说在语言表述,上,融入了不少方言词汇,比如“出溜”“风杀了”“黑间”“立时”等等,增添了较为鲜明的地方特色。
8.联系上下文,简要概括画线两处赵老金“到河边去”在心理上有什么不同。
9.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句“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的意蕴。
6.D7.B
8.第一处“到河边去”,表现了赵老金对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这一战争局势的担忧和紧张;第二处“到河边去”,既表现了赵老金对战士们的牺牲感到悲痛,也体现了他对战士们“归来”的渴望。
9.①“碑”指固执打捞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和牺牲的见证者。②“碑”,悲也,表述出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③写出赵老金对八路军战士精神的理解。④彰显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上,百姓永远怀念他们。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表现八路军战士虽勇敢沉着,但伤亡惨重”错,“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是写八路军跟敌人的战斗,此处不能体现“伤亡惨重”。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都揭示了八路军战斗的艰苦”错误,虚写处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牺牲的壮烈,但未能揭示战斗的艰苦。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
第一处“到河边去”,前面有“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而后文我们知道老人和八路军关系亲密,可见老人的行为表现了赵老金对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这一战争局势的担忧和紧张;
第二处“到河边去”,是在战士们牺牲在河里之后,联系后文“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渡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可见老人到河边来,既表现了赵老金对战士们的牺牲感到悲痛,也体现了他对战士们“归来”的渴望。
本题考查学生多角度探究句子意蕴的能力。
从表层意义看,“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题句,所以题目的“碑”首先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不肯放弃的赵老金;他带战士们过河,又目睹了战士们牺牲的过程,是八路军战士的见证者和纪念者。
从深层意义看,“碑”一般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的石头。赵老金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着打捞,是因为他亲眼见证了八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碑”,悲也,表述出赵老金对牺牲战士的悲痛之情。
作为纪念标志的“碑”,在小说中还指以李连长为首的一队八路军战士,他们保家卫民的艰苦战斗与悲壮牺牲,是八路军战斗征程和伟大功业的一个缩影、一座丰碑。赵老金执着的打捞行为是他们被百姓深情铭记的有力证明,因此“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写出赵老金对八路军战士精神的理解。
“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幢纪念碑”。他“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不难发现文章主旨指向军民鱼水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彰显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上,百姓永远怀念他们。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鱼·鱼鹰·鹰帮
李木生
与旭日一起,山庄村的鹰帮出发了。不大的铁壳机动船,拽着七八只小溜子①,每只小溜子上都有一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或蹲或站。小溜子的两舷支着四五排横木,横木上站着鱼鹰,每只溜子仿佛一只张着翅膀的大鸟。
鱼鹰们大多缩着脖,将头向后插进翅膀里,犹如没精打采的家鸭,只是光滑的羽毛黑里泛着亮闪闪的宝石蓝,小小的眼睛则冒着绿莹莹剑般的寒光。而那些个六十岁上下的渔民们,个个戴着或黑或灰或蓝的棉线无檐帽,仍然或蹲或站,缩脖抄手,和船舷上的鱼鹰一起与湖融为一体。
终于停船,解缆,七八只小溜子自由地散浮在湖面上。小溜子上的“老者”们不经意间各自拿出一把青黄的苦江草,在湖水里浸浸,便一只一只为鱼鹰们扎好了嗉子。
我还没有反应过来,就见各只小溜子上的“老者”们,全都麻利地甩掉身上的羽绒服,挥起长长的竹竿,将鱼鹰尽皆赶进绿宝石般的湖水里。随即,“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骤然爆破!
静悄悄的独山湖②刹那惊醒。
雄性的吼鸣与呐喊,恰如急骤而又激越的鼓槌锣槌,敲击着原本寂然的湖面,如惊雷行天、野马奔地。吆喝与呼叫,吼鸣与呐喊,既是激励百十只鱼鹰的战斗精神,又是在点燃各自蕴藏在生命最深处的活力。
劳动开始了!
十分钟左右,百十只鱼鹰就已迫不及待地飞翔于湖水的深处了。跃起,收身,箭一般射进水里,此入彼出间,鱼鹰们的大嘴与伸缩力极强的嗉子里,便会鼓鼓囊囊着捉到鱼。逢到大些的,杈形的鱼尾就会在鱼鹰的嘴巴上甩动着、摇晃着,还带着湿淋淋的湖水,水珠上就闪着阳光碎成的星星,眨个不住。
原本又蔫又老的汉子们,早已成为意气风发的英雄。双手握桨,膀臂肌肉突起,身子前倾,昂俯有致,一划一收间,像极飞翔时的俯冲。随着昂俯划收,小溜子便像流星般向着噙满鱼的鱼鹰冲去。或从船舷顺手牵鹰,或抄起竿头缠有网兜的长竿,迅速将鹰捞到船上,一手掰开鹰嘴,一手轻搦鹰嗉,三两条小鱼或一条七八两的半大鱼就会吐进船舱里。
鹰,争相入水叼鱼;人,东奔西突地抢鱼。
“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此起彼伏。
原本静悄悄的湖,热气腾腾得让人心潮澎湃。
最是两三只鱼鹰头挤在一处,在水里疾行,一定是一条大鱼被它们缠住。四五斤,八九斤,有时竟有二三十斤的大鱼。鱼大劲便大,在水中更是让力道放大数倍,而竟能一条一条败在体重只有六七斤的鱼鹰喙下,其中必有门道。仔细观察,其景象紧张异常。两三只或三四只鱼鹰,喙叼如急雨,且次次叼在要害处:眼睛或呼吸用的腮处。还能心照不宣,团团围定,轮番进攻,一只失嘴,另一只或两只立即叼住。
这时,我才后悔将其当成家鸭的念头。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
几乎就在鱼鹰们兜头疾行的当口儿,就会有一只小溜子飞一般冲上前去。这时的摇桨人,两目放光,身子压得极低,一起一伏,人船一体,几乎就是眼到船到,喉咙里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叫。一旦临近,闪电般抽出竿兜,一兜下去就会将鹰与鱼拖上船来。这样的大鱼,一般是微山湖③闻名全国的四鼻鲤鱼,铜钱般大小的鳞放电似地闪着光彩,而金黄血红的尾巴犹如独脚,弹着巨大的身躯跳起鱼之芭蕾,敲击得船舱“嘭嘭”如战鼓在叫。这时的摇桨者,并不稍怠,又将身子俯压着飞翔一般,快速地摇向新的目标,只是眼梢扬起着收获的喜悦,而紧抿的嘴角还凝着战斗刚刚开始的庄严。
只有鹰帮的帮主、六十四岁的屈庆金,独驾一只小溜子,似乎超然于这种热火朝天之外。他快捷而匀速地摇着船桨,在鱼鹰与众小溜的外圈转悠,满脸的皱纹每一道好像都是一只眼睛,能够看穿湖下的一切:哪里有鱼,哪里的鱼多。看似杂乱的场面,却有一个纲在,这个纲就捏在他的手里:向哪里转移,什么时间转移,全看他与他摇的那只小溜子。开铁壳机动船的小伙子屈云华小声告诉我们:他的压力比谁都大。
等到下午一时许短暂的休息,“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吆喝与呼叫,已在五个小时里持续不歇。
开始时的兴奋与搏击,还好理解。而这种持续的生命力的强大释放,暗暗震撼了我。我记下了这些鹰户:屈庆纯六十一岁,李居连六十二岁,熊光和五十八岁,李喜云六十六岁……不仅下午还要继续上午一样的强力劳动,明天、后天更是日复一日,从农历的十月直至来年的农历二月,五个月里不停不歇。累到什么程度?一旦回到家里,晚上睡觉双手都无力上举脱掉身上的毛衣。这支鹰帮的渔民们,已是四辈结合在一起,生生世世与这片湖、与这些鹰为伴,不离不弃。屈帮主不无忧伤地告诉我们,等到他们真正老了,微山湖上的鹰帮也就会绝迹了。满脸纵横着深的皱纹的屈帮主说:“苦不怕,最焦心的是每年都要闲上六七个月(天一热,鱼活跃了,鹰就逮不住鱼了)。闲的这些日子里,全靠买鱼来喂,可是上边每年每只鹰还要征收八十块钱的管理费,小青年谁还愿意干这个营生?”
会有买鱼的机动船从远处驶来,船舷上站满着也在歇息的鱼鹰的群溜,就会静静地移过来。二十多条大鲤鱼与半舱银色的草鱼,就被分别装进大筐过秤,大鲤鱼四块钱一斤,半大草鱼两块钱一斤。望着称秤与一张张点清七百二十元票子的过程,让我想起家乡开镰割麦时的喜悦与怦然心动。加上下午近四百元的收获,鹰户们这一天每人分到了一百一十五元。
等到鹰累透了,人再撵也撵不动它们的时候,也就是这些个六十岁上下的人收工的时辰。夕阳就枕着不高的独山,静静地落着,将自己的血洒了一湖。
明天,这片静悄悄的湖上,还会响起激动人心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等到微山湖上的鹰帮消失的那天,这些已经老得干不动的曾经的鹰户,一定还会爆起星星点点的生命的火花来。点起这火花的,就是这必将与生命共始终的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
(有删改)
①方言,小船。②在今山东微山县,取湖中独山为名。③位于山东微山县,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钱般”“鱼之芭蕾”“战鼓”等展现了微山湖的鱼肥大、充满活力的特点,衬托了渔民收获的喜悦。
B.“鱼鹰也是鹰。鱼鹰更是鹰!”否定了将鱼鹰当成家鸭的想法,写出了鱼鹰凶悍的一面,表述了对鱼鹰的赞叹。
C.鹰帮的渔民们世代与湖、鱼鹰相伴,但因为现代化的进程,他们无法支撑自己的生活,因此不得不放弃这个营生。
D.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记录了山庄村的鹰户们一天的捕鱼生活,描写逼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鹰帮的赞美、同情与忧虑。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鱼鹰和鹰帮的刻画,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如通过“我”前后态度的不同和心理活动等来衬托。
B.文章善用对比。既有纵向的对比,如“我”对鱼鹰前后看法的对比;也有横向的对比,如鱼与鱼鹰的对比,鱼鹰与鹰帮的对比。
C.本文写人注意点面结合。如写鹰帮的渔民们意气风发的战斗是“面”,写帮主屈庆金看似超然于外实则统筹全局为“点”。
D.本文善于描写场景,如写开始劳动的场景,运用传神的动作和恰当的比喻将捕鱼的场景写得血脉贲张,很有感染力。
8.文中画线句,详细罗列了鹰户的年龄,试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9.“嗬嗬嗬嗬……啊啊啊啊……嗷嗷嗷嗷……哟哟哟哟……”在文中多次出现,请结合文章揭示其多重意蕴。
6.C7.B
8.①与前后文多次提到的年龄相照应,②将年龄的“老”与行动的麻利形成鲜明反差(对比),③突出体现了鹰户们老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体育用品店会员制度设计与运营策略
- 企业创意传播中的艺术鉴赏策略分析
- 电气化铁路牵引供变电技术-第八章-二次接线
- 办公区域中分布式变电站的创新规划
- 企业健康管理与员工福利策略
- 以科技为支撑的家庭教育未来发展展望
- 全民健身背景下学校体育活动的规划与实施策略
- 2025路基土石方 工程 工程专业分包合同
- 以创新思维为儿童音教设计特色课程方案
- 生物化学实验
- 业务员手册内容
- 计划分配率和实际分配率_CN
- pH值的测定方法
- 《红灯停绿灯行》ppt课件
- 小学语文作文技巧六年级写人文章写作指导(课堂PPT)
- 《APQP培训资料》
- PWM脉宽直流调速系统设计及 matlab仿真验证
- 家具销售合同,家居订购订货协议A4标准版(精编版)
- 食品加工与保藏课件
- 有功、无功控制系统(AGCAVC)技术规范书
- 储罐施工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