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_第1页
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_第2页
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_第3页
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_第4页
通史版通用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现代史

第四单元晚清时期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第8讲1840—1912年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栏目

导航

三大高考能力培养

两大学科前沿讲练

课后限时集训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从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帝退位(1840—1912年),是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秩序逐步确立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屈辱中走向近代化的时期,主

要处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时空坐标]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储二次鸡片战我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政治

।太平天国运动।

有利于洋务运动图虹

经济

时空

坐标1851年1856年1894年

理论上学习西方技术.实践中引进酉方技术

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体西丽I制度上学习西方.早期维斯思想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文化洋布、洋装、西餐、西式住宅开始出园近代报刊业出现,水上交通近代化

清帝退位

政治镇:压

义礼团运动

曲折前进

经济选於蛀生X初艺演星

隹20^

时空

坐标------------I

1894年1898年1900年1911年1912年

思想

文化:近代报刊、交通发展;社会习俗发生变化;

[整体感知]遴]—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

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

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隆洲一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

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

在曲折中发展。

国用—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

流思想。“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

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

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三大高考能力培养I只记理解应用逐级突破

(对应学生用书第66页)

考点11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

[识记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

①世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国力渐衰,社会危机严重。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2.过程

(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扩大:1841年初,英国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

(3)结束:1842年8月,英军入侵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屈辱求和,战争结束。

3.结果: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及附件。

(1)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3)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

(4)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4.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概念阐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半殖民地在政治上是指丧失了部分主权而不是全部的主权;在经济上是指

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

场;在文化上则表现为“西学东渐”。

(2)半封建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际上社会已

逐渐近代化。但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不能认为中国一半是殖民地

一半是封建或认为政治上是半殖民地而经济上是半封建。|K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原因

(1)根本原因: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列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

2.经过

(1)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战争爆发。

(2)1858年,英法联军进逼天津,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

(3)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结果

清政府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

《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时间1858年1860年

(1)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十处通商口岸

(2)增开天津为商埠

(2)赔偿英法巨额白银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

内容(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

英国

(4)对英、法赔款各增至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通航

800万两白银

等*

4.影响

(1)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负责外交、通商事务的总理衙门,设总税务

司等。

(4)洋务运动兴起。

[轻巧识记]近代列强侵华的“五大趋向”

延考―数量越来越多

।-----CwY-面积越来越大

与从沿海延伸至内地

由商品输出为主

笑婪少到资本输出为主

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

三、太平天国运动

1.原因

(1)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自然灾害。

2.理论

洪秀全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民间宗教相结合,创立“拜上帝会”。

3.过程

(1)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国都。

(4)军事全盛

①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但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北方的统治。

②西征:西征军不断打败湘军,控制了安徽、江西和湖北大部分地区,为太

平天国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根据地和物质基础,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

(5)天京变乱: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日益封建化,内部等级森严,诸王

之间混战。1856年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6)后期斗争:重建领导核心,重建纲领,组织军事防御战。

(7)运动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在中外势力联合剿杀下失败。

4.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1)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1)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

(2)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2)发展工商业

(3)妇女可分得土地,并参加科举考试等(3)开设新式学堂等

目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的想社会重新振兴太平天国

(1)进步性:是先进中国人首

(1)进步性:是儿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

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

评的思想结晶

义的设想

价(2)局限性: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

(2)局限性:迫于当时的形势,

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未能实行

5.评价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者,推动了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它仍没有摆脱旧式政权的影响,专制、等级色彩明显,阻碍了中国

的近代化。

(2)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

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轻巧识记]太平天国运动

【理解一史料研习归纳]

I研习1|鸦片战争及其影响

史料一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

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

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

有联结之关系》(1902年)

史料二我们反思这场战争,不是计较一场军事战争的胜负,它不仅仅是一个

军事问题,而且是一个思想问题。中国文明,经历了内部的改良与革命,还有

外来的侵略和支援,从清朝的封闭和黑暗的中世纪文化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

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

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

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

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从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

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摘编自裴钮《改变中国——鸦片战争

英国出兵170周年反思》尽

[史料解读]

(1)解读史料一,依据“编订完全之法律……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

废之日”概括作者的核心论点。该史料反映了领事裁判权对中国司法主权的破

坏。

(2)解读史料二时应抓住关键词“近代文明”来理解。该史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对

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

的时间和影响。

[提示]观点: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时间:19世纪

40年代(鸦片战争后)。影响: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的完整。

(2)史料二中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提示]观点: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的转折

点。

(3)史料二体现了历史研究中的什么观点?

[提示]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史论归纳]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都

发生变化,中国步入近代历史。

(2)社会政治:导致晚清政局的变化,出现洋务派。

(3)社会经济: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洋务企业的兴办,有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客观上刺

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

(4)阶级关系: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更加尖锐;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中

国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先后产生。

(5)社会思想:一批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觉醒,向西方学习的新

思想萌芽,产生了“中体西用”的洋务思想。

(6)对外关系: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中外联系加强,中国被迫融入世界发展

潮流中,对外关系逐步近代化。

(7)社会生活:西方的生活习俗、交通工具等传入中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

生活的近代化。■■

|研习2|太平天国运动

史料一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

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

“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仁义道德”。

——摘编自2011年全国卷

史料二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

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

中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

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

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I

[史料解读]

⑴史料一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到后期指导思想的转变,揭示了从初期的

“毁儒”到后期“尊儒”的变化,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秀全借助尊孔的方

式维护政权。

(2)史料二论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是“社会革命”的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然而”

一词将史料分成了两层意思——肯定和否定,肯定了农民阶级的革命性,也说

明了农民阶级具有鲜明的阶级局限性。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

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的影响,运动后期

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的方式维护政权。

(2)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中农民阶级局限性在思想上和组

织上的体现。

[提示]思想上: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拜上帝教等迷信思

想宣传组织群众。组织上: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定都

天京后就出现了天京变乱。

(3)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

“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提示]说明: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实行国

库(圣库)制度,平均分配产品。原因:小农经济的存在。

[史论归纳]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双重作用

L促进作用

(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减轻了中国近

代化的阻碍因素。

(2)《资政新篇》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对当时的思想和经济发展均

有影响。

(3)催生了洋务运动的产生。洋务运动前期创办的部分军事工业都是为了镇压

太平天国运动,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R

2.阻碍作用

(1)《天朝田亩制度》旨在建立小农经济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天国,与发展资本

主义的时代潮流相违背。

(2)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富饶地区的生产力,迟滞了这些省份的近代化进程。

(3)中国内乱给外国侵略者可乘之机,列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

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时机。

[应用一对点强化训练]

1.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

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入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

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材料表明领事裁判权()

A.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是一种中国与列强对等的治外法权

D.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

A[由材料可知领事裁判权推动中国司法改革,使西方法律传入中国,使近

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产生了深刻变化,说明领事裁判权客观上促进了

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推动近代中国司法近代化,故A项正确;B项忽略了

领事裁判权对中国主权的破坏作用,错误;领事裁判权使外国人在中国免受

中国法律处罚与司法审判,是不对等的治外法权,故C项错误;领事裁判权

仅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标志,故D项错误。]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

赔款各项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

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

()【导学号:61600032]

A.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B.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

C.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

B[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故B项

正确。]Q

3.1753—1851年广西人口、耕地面积和额定地丁银变化表

时间人丁(万口)耕地面积(顷)额定地丁银(两)

1753年197.687401—

1820年742.989812393545

1851年782.389620694984

据上表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广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

B.广西受到外国侵略加剧

C.广西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D.广西较早接受国外先进农业技术

A[根据材料175J1851年广西“人丁”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却不断减少,

而“额定地丁银”则加倍增收可得:腐朽的封建统治剥削使阶级矛盾激化,广

西农民生活处境艰难,故A项正确。]

4.太平天国规定: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留足各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

则归国库”;农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费用,由国库开支;鳏寡孤独等丧失

劳动能力的人,由国库供养。该项政策()

A.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理想

C.满足了农民最迫切的愿望

D.推动了当时军事斗争的胜利

B[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体现了农民平均主义的

理想,故B项正确,符合题意。平均分配社会产品不符合农民阶级私有观念,

因而不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获得土

地,材料中体现的是分配产品的方案,故C项错误;《天朝出亩制度》中分

配土地的方案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推动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与材料

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2|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识记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

⑴背景

①根本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对外侵略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

②导火线:1894年日本趁朝鲜爆发农民起义之机,派大军入侵朝鲜。

(2)过程

①平壤战役:清军失败,退回国内。

②黄海战役:中方主力尚存,由于李鸿章保船避战,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

权。

③辽东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等地。

④威海卫战役: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3)结果:1895年签署《马关条约》

条约内容主要危害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

屿、澎湖列岛给日本重损失

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白银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影响

①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沉沦,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

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③中华民族觉醒,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奋起,以不同形式展开救亡图

存的斗争,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始发展。

[概念阐释]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

患々商品输出为主《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

1840年1895年

(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

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

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

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

⑴原因

①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日益高涨。

②义和团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

(2)经过

①爆发:1900年6月,英、美等八国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②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先后占领天津、北京。

⑶结果:签订《辛丑条约》

条约内容主要危害

清政府赔偿各国白银本息合计9.8亿加重了人民负担,使中国税收受到列

两强控制

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界“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

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列强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

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被置

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

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要地

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

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

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

的工具

性质的组织

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居六部之上

控制

(4)影响: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材补遗]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1)第一个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

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

(2)第二个时期:19世纪四五十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但增加了开眼看世

界的意识。

(3)第三个时期:19世纪60至80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以夷制夷维持和局。

(4)第四个时期: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外强的信心,开

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

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黄海海战

(1)性质:中日双方海军的一次主力决战,检验了洋务派海军建设的成果。

(2)爆发:1894年7月,中国北洋舰队在丰岛海面遭日舰偷袭。

(3)经过: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

(4)结果: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采取保船避战政策,最终全军覆没。

2.反割台斗争

(1)原因:中日《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

列岛给日本。

(2)经过:台湾各族人民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

(3)结果:1895年10月,台湾全部沦陷。

(4)意义: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浴血奋战,在反侵略史上写下了光辉

一页。

3.义和团反帝运动

(1)原因: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

重。

(2)概况:1900年6月,廊坊阻击战,大败八国联军;爱国清军和义和团战士

攻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区和西什库教堂。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4)意义: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一

[图解历史]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

(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理解一史料研习归纳]

I研习I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史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

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

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

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

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

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

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

史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

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

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

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铃制。中国乃不

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表明威海之战的特点,从而说明北洋舰队失败的原因。注意抓住史料

中的关键词,得出有效信息:据史料中的“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

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据史料中“先攻

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

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据史料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史料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

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史料中“诸洋员请

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史料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

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

指挥不力。

(2)史料二表明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所造成的危害。据史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

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铃制”得出引发了列强

瓜分中国的狂潮;据史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

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史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

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

原因。

[提示]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螭)。原因:北洋舰队避

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2)根据史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提示]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

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提示]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

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史论归纳]

多角度认识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列强侵甲午战后,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出以资本输出为主的侵略特

华特征征,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要矛盾

经济结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

构变动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

系变动存的运动高涨

向西方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挽救民族危亡,

学习应该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应用一对点强化训练]

1.威海卫战役时,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致丁汝昌的劝降信中云:“至清国

而有今日之败,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便之所致也。夫取

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于是乎执政之大臣,当道之达宪,必由文艺以

相升擢。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岂足蹲夫实效?”日本之辞或有幸灾乐祸之

意,但其语也在客观上反映了()

A.当时清朝军纪松弛

B.当时清朝吏治腐败

C.当时清朝教育落后

D.日本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

C[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日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其语在客观上反映

了当时清朝教育落后,故C项正确;A、B、D三项符合史实,但不合题

意。]

2.容闵(1828—1912),毕业于哈佛大学,为中国留美第一人。1901年就义和团

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汝以义和团为乱民乎?此中国之民气也,民无气

则死,民有气则动,动为生气,从此中国可免瓜分之局,纳民气于正轨,此

中国少年之责也。”这里“纳民气于正轨”应是()

A.加强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

B.对民众爱国热情进行理性引导

C.将民众的爱国运动纳入政府的领导

D.加强对民众行动的规范管理

B[根据材料容闵“1901年就义和团运动对学生说了一番话”可知不是加强

对民众的爱国主义教育,他在材料中肯定了义和团运动是一场爱国主义运

动,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得他认为光有爱

国主义情感还不够,还要青年对此进行理性的引导,才不会被各式各样的人

所利用,成为“乱民”,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纳民气于正轨,此中国少年

之责也”可得不是纳入政府的领导,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要引导的是

民众的“民气”,而不是行动,故D项错误。]

3.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

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莹建立碑

碣,以示“昭涤垢雪”。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A.列强结成侵华同盟B.救亡运动的彻底失败

C.留学风潮日益泛滥D.政府的角色完全转变

D[“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在外国人'被虐''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

等考试五年’”说明该条约是《辛丑条约》。列强结成侵华同盟是美国提出“门

户开放”政策后,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救亡运动并不是彻底失败,故

B项错误;留学风潮日益泛滥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

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D项正确。],

4.观察漫画《“惩罚”中国》。此次中国被“惩罚”导致的结果是()

【导学号:61600033]

A.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列强获得在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利

C.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中国的内地

D.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B[从图片中可知有八个国家惩罚清政府,反映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列

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列强获得在

京津地区驻军的权利是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的内容,故B项

正确;列强势力开始渗透到内地,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条约》允许

外国人在内地游历、经商、居住内容的影响,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没

有割地内容,没有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完整,故D项错误。]

考点31辛亥革命

[识记一基础知识梳理]

一、武昌起义

1.经济基础

清末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资产

阶级力量发展。

2.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特别是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的影响。

3.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4.军事基础

同盟会发动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5.有利时机

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保路运动,湖北防务空虚。

6.爆发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革命党人率先起义,12日占领武汉三镇。

[概念阐释]兴中会与同盟会

(1)兴中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颁布了第一个要求以共和

国取代封建君主制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同盟会:1905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

命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华民国成立

1.各省反应

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

朝统治土崩瓦解。

2.建立民国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以

中华民国纪年。*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各种民主权利。

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③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④实行责任内阁制。

(2)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3)意义:在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

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4.清帝退位: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色

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1.性质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政治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经济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H

[易错提醒]辛亥革命的三个易错点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家政体采用的是责

任内阁制,而不是总统制。

(2)清王朝与中华民国政权的本质区别在于清王朝是封建君主专制政权,中华

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的建立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

到法治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3)辛亥革命推翻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也未

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选修融会]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选修4)

1.主要活动与贡献

(1)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①主张改良: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

②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创立兴中会,走上民主革命道路。

③成立革命政党: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④提出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⑤建立民国: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

(2)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三权分立原则;否定独裁专制,赋予国民

权利;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令。

(3)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

展。

2.历史评价

(1)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先行者。

(2)高举三民主义大旗,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促进了民族

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

(3)捍卫民主共和,领导二次革命,参加护国运动,发起护法运动。

(4)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促成国共合作,形成了国民革命运动的新

局面。

[理解一史料研习归纳]

I研习I民主丰碑——辛亥革命

史料一以南京临时国会为中心舞台,惜阴堂为幕后磋商场所,南北通过谈判、

妥协与法制程序,终于完成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有学者将此称为中

国版的“光荣革命”,我看是恰如其分的。我们看到,辛亥革命政权转移等一

切重大政治议题,都经过了国会,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这是值得高度评

价的。

袁刚《“国会”与辛亥革命》

史料二1912年四川军政府令:“前清小学教科书,凡有尊儒崇满清及不合共

和国宗旨等课,分别订正。”9月又饬废止读经,禁用清朝会典律系等为教科书。

高初等小学加授缝纫课,高小改中国文为国文,中国史为本国史,格致课改为

理科,增设英语,又饬注意体操、音乐、图画、手工等科。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卷七

史料三辛亥革命“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

征。至于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

受伤”。一

[史料解读]

(1)史料一主要围绕对中国版“光荣革命”的理解,抓住史料中“经过了国会,

没有打大仗,减少了流血”来理解。史料一主要说明了作者认为辛亥革命政权

转移,实现了清朝政权向民国的和平转移。

(2)史料二反映了1912年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的变化。四川小学课程指导思想

以共和国为宗旨。

(3)史料三从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评价了辛亥革命。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回答,为什么把辛亥革命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采取这种方

式实现政权转移有何价值?

[提示]原因:以国会为中心,采用谈判、妥协、法制程序和平转移政权。价值:

避免社会动荡,有利于社会稳定。

(2)如何理解史料三中的观点?

[提示]“不过是宗法式的统一国家及奴才制的满清宫廷瓦解之表征”反映了

辛亥革命在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方面的意义;“一切教会式的儒士阶级思想,

经院派的诵咒书符教育,几乎丝毫没有受伤”反映了辛亥革命在民众思想启蒙

方面的局限性,即没有动摇和消除封建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

明鉴。根据以上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

[提示]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中国民

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史论归纳]

1.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有了正规的、统一的政党领导,改变了过去各革命团体各自为战的局面,

便于领导全国革命。

(2)有了明确的革命纲领,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

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

展。

(3)有了公认的民主革命领袖,由于孙中山的威望,他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

行者、领导者。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体现的民主精神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吸取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精华。

(2)这部宪法是通过民主程序由参议院制定的。

(3)宪法就权利归属实现了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由人治到法治的转换,赋

予公民人权与自由,使人从臣民转变为公民。

(4)在政体运作方面,实行三权分立,保障权力的制约与平衡,通过内阁总理

制实现政党、代议制、选举等诸多民主机制的运行,保障民主法制的真正实

现。

(5)这部宪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于反对封建专制,推动中国

的民主化进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A

[应用一对点强化训练]

1.“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

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

()

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

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

A[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

谣所抨击的就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

政府统治不得人心,故A项正确。]

2.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

旗帜使用地区

十八星旗湖北、湖南、江西

青天白日二色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

五色旗江苏、浙江、安徽

这表明()

A.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

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

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

D.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

C[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是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独立的,故

A项错误;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有反满色彩。湖北、湖南、江西使

用“十八星旗”说明反满的民族主义色彩较重,故B项错误;独立省份“国旗”

不统一、各树一帜,说明革命者政治理念的差异,为后来革命阵营内部的斗

争和分裂埋下伏笔,故C项正确;表中使用“五色旗”的省份只有3个,故D

项错误。]

3.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

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A.以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

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

C.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型

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

A[“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最后以和平

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推翻帝制的方式,故B

项错误;辛亥革命仅是政体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

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

错误。]

4.黄炎培回忆:“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革命以后和以前大大

改变了,所以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

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材料主要反映

了辛亥革命()【导学号:61600034]

A.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

B.使国民体质大幅度提高

C.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

D.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

C[使共和体制取代封建帝制结论正确,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使国民

体质大幅度提高表述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可以得出辛亥革

命使民众的思想极大地解放,故C项正确;使社会风俗彻底地改变表述绝对

化,故D项错误。]

两大学科前沿讲练I

(对应学生用书第75页)

学科能力I览考情练真题高考解密

2012-2017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

点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太平天国

辛亥革命

卷反抗斗争运动

2016•甲午中日战争和洋务运动;2013•辛亥革

全国卷I—

2013•近代海洋意识命

全国卷n2014•近代东北移民;2013•清政府外交改变——

全国卷in———

考情分析近几年全国卷命题侧重于对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的考查,包括列

强侵华的重大史实和双重影响。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在教材中着墨较多,但

在近儿年的全国卷中命题出现率很低。对太平天国的考查偏重于农民运动的

局限性;辛亥革命则从现代化的角度进行命题。在2012年全国卷中,引用

学术成果,设计了“冲击与反应”试题。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

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

1.(2016・全国卷I)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

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

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

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中国的情况。19世纪60年

代,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1888年,北洋舰队正式成

军,是清朝后期建立的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其实力曾是远东第一、世界第

九,故“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故选C项;A项表述

不符合当时的史实,直到20世纪初,清末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仍是编练“新

军”;日本明治维新后也是集权制度,故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

已多次遭到英国、法国等国的侵略,其他列强也通过“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条

款获取在华权益,D项与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地位不符,故排除。]

[名师点拨]拓宽“世界视野”,培养“中国情怀”。在中国举行的第22届

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一项主题就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反映了国际史学

研究的最新趋向。国家主席习近平也发来贺信说:“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是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这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上述第1题就以此为背景

隐性考查了这一热点。

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

2.(2013・全国卷H)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奏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

领事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

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

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

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C[解答本题要抓住“1877年”这一时间信息分析。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A

项;由材料可以看出,当时的清政府只是刚刚开始在一些国家设立领事馆,

外交上并未出现制度性变化,排除B项;19世纪下半叶的中国正面临列强的

侵略,一步步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国际地位不可能提高,排除

D项;清政府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再到主动在别国设立领事馆,这表明清

政府的外交开始向近代外交转变,C项正确。]

3.(2011・全国卷)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6月26

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

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

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

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

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B[《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

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故选B项;

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到体现。]

[名师点拨]近代列强侵华的影响是双重的,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

同时,客观上也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对于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需要

准确地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全而客观地进行分析评价。

4.(2011・全国卷)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

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

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尊孔孟之

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A[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反对儒家思想,在太

平天国运动初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趋向封建

化,其统治思想随之发生了变化,重新尊孔,实质上说明了拜上帝教难以适

应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化,故A项符合题意。]

[名师点拨]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理论,唯物史观强调辩证地看待历

史问题,太平天国运动是传统的农民起义,用落后的宗教方式进行组织,政

权性质仍然是封建性质,有其落后的一面。同时,太平天国又是反封建反侵

略的农民运动。高考命题以唯物史观引领,打破只讲太平天国进步性的惯性

思维,考查太平天国落后的一面。

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

5.(2013・全国卷I)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一义和团运动一辛亥革命

B[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现代化的理解。现代化主要指政治上的民主化、经

济上的工业化。洋务运动体现了器物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戊戌变法和辛亥革

命体现了制度层面的现代化方向,故B项正确。清末新政是清政府的自救措

施,其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与甲午中日战争是列强对

中国的侵略,对中国的现代化起了阻碍作用;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不利于

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故排除A、C、D三项。]

[名师点拨]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背景下,“革命”与“现代化”

成为中国近代史的两大主题。其中,中国现代化核心问题是中国能否融入世

界,走向近代化。这种学术研究的动向直接引入高考试题,考查对中国近代

化发展这一线索的掌握。

高考仿真演练一明趋向

1.鸦片战争以后,由通商口岸发展壮大的城市,呈现出快速繁荣的景象。但这

些繁荣的城市不仅没有承担起带动乡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