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4届北京市部分地区高三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四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①即袁宏道,为本文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
或可以免于功名
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而乃违性乖质
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乃欲学陶
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
于子瞻之覆辙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1.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这样说的理由。(6分)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写了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9.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0.简答题。(6分)
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怎样的情思?
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谁谓华、岱之不高,江、汉之不长与?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诸人,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谓壅,怒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误。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尽此类也。
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讼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厉王蒙戮,吴起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书》有言: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
(取材于徐幹《中论》)
解释:厉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杀害谤者,后被放逐。吴起:战国时人,少年时游仕不遂,乡人们议论他,被他杀死。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莫弃乎无征征:证明
②信著乎其体也著:显现
③壅也遂所误遂:放任
④讼之而愈多讼:诉讼
⑤禹拜昌言昌:善,正当
⑥鉴也者,可以察形鉴:鉴别
⑦君子尚至言尚:注重
⑧而好摄人之过摄:指出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谁其疑我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谤之为名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故我之惮之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不信吾所行
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
B.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
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
C.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
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
D.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言论足够听到,容貌足够相似,行为足够效法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君子修德应当像华、岱之高那样有目共睹。
B.舜、禹与厉王等人对谤言的态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C.曾子看重发自内心的自我修养,对赞扬与批评都怀有怵惕戒惧之心。
D.认为贤友也是畏友,因为贤友具有不隐人善、不讳人过的秉性。
(5)文章开篇提出人应当追求“信著乎其体”。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广:宽广
B.遂从嗜欲。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操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行一切之变。无不属之豪绅。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则争尽力为善。
D.今日之变,有甚于此。数十年于此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北京市1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解释: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而不逾时以成
B.问其作而名者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C.吾滕侯之所为也为其民捍患兴利
D.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述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②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③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④君于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⑤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2]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解释:子张、颜涿聚、段千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人名。驵(zǎng),市场经纪人。齿:排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不若爽爽:明白、明智
B.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显:有名声地位
C.王公大人从而礼之礼:以礼相待
D.吾何足以称哉称:称赞、赞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使其耳可以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说义必称师以论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必命令(他)忠诚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4)请把第②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④段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
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盂)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海淀区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练习四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4题。
听雨堂记
乙未,中郎①令吴,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散于四方,乃取子瞻怀子由②之意,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十月,予往吴省之,见而叹曰:“吾观子瞻居宦途四十余年,即颠沛流离之际,室家妻子潇然不在念,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夜床风雨之感无日无之,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嗟乎!宋自仁宗以后,皆非治朝也。子瞻之肮脏③好尽,子由之狷介寡合,皆山林之骨,非希世取功名之人也。古之君子,有一人知之,则可以隐。夫孰有子瞻与子由两相知者?以两相知之兄弟,而偕隐于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乐道,而著书瑞草、何村之间,恐亦不大寂寞也;而乃违性乖质,以战于功名之途,卒为世所忌,几至于死。彼黄州之行已矣,元祜初,既得放归阳羡,当此时,富贵功名之味,亦既尝之矣;世路风波之苦,亦既历之矣;己之为人,足以招尤而取忌,亦大可见矣,肱已九折矣。或招子由至常,或移家至许,或相携而归,使不得遂其乐于中年者,庶几得遂于晚岁,亦奚不可。胡为乎招即来,麾即去,八年荣华,所得几何?而飘零桄榔之下,寂寞蜒岛之中,濒海相逢,遂不得与子由再见,此吾之所不晓于子瞻者也。夫人责自照。陶潜之可仕而不物,以其性刚耳。子瞻渡海以后,乃欲学陶,夫不学之于少,而学之于老,是贼去而弯弓也。
今吾兄弟三人,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子瞻无兄,子由无弟,其乐尚减于吾辈。然吾命薄,或可以免于功名。独吾观两兄道根深,世缘浅,终亦非功名之品。而中郎内宽而外激,心和而迹孤,尤与山林相宜。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岂有鉴于子瞻之覆辙,彼所欲老而学之者,中郎欲少而学之乎?如是则听雨之乐,不待老而可遂也,请归以俟。
(选自明·袁中道《袁小修小品》)
①即袁宏道,为本文袁中道之兄。②苏辙在《〈逍遥堂会宿二首〉并引》中写道:“辙幼从子瞻读书,未尝一日相舍。既壮,将游宦四方,读韦苏州诗,至‘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恻然感之,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故子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曰‘夜雨何时听萧瑟’。其后子瞻通守余杭,复移守胶西,而辙滞留于淮阳、济南,不见者七年。”③肮脏:亦作“抗脏”,高亢刚直。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皆非治朝也治朝:治理朝政
B.子由之狷介寡合狷介:洁身自好
C.庶几得遂于晚岁庶几:或许,大概
D.相爱不啻子瞻之于子由不啻:无异于,不亚于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念兄弟三人或仕或隐
或可以免于功名
而独不能一刻忘情于子由
而乃违性乖质
乃竟不得与子由相聚也
乃欲学陶
其乐尚减于吾辈岂有鉴
于子瞻之覆辙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扁其退居之堂曰“听雨”为自己的闲居之所题写匾额“听雨”
B.足以招尤而取忌足以招致怨恨和妒忌
C.陶潜之可仕而不物陶渊明可以做到走上仕途却不受外物牵绊
D.是贼去而弯弓也这就像在盗贼离开后把弓折断啊
1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今来令吴中,令简政清,了不见其繁,而其中常若有不自得之意。
11.文章结尾说袁氏三兄弟的“听雨之乐”不待老年就可实现。根据文意概括这样说的理由。(6分)
7、(3分)A
8.(3分)B
9.(3分)D
10.(4分)参考译文:现在来吴县担任县令,政令简明、政治清平,全然不见他处理政务的繁忙,但是他心中常常好像并不快乐。
“令吴中”“令简政清”“了”“繁”“其中”和“不自得”,翻译正确,各1分。
11.(6分)参考解析:袁氏兄弟间的情感不亚于苏氏兄弟;袁氏三兄弟的天伦之乐胜过二苏;(袁中道)没有仕途之累;两位兄弟不是功名之人;对苏轼兄弟的覆辙有所鉴戒。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参考译文:
乙未年(万历二十二年),中郎做吴县县令,念及我们兄弟三人有的出仕、有的隐居,分散在四方(不能相见),就取苏轼思念苏辙之意,为自己的休息闲坐之所题写匾额“听雨”。这一年的十月,我去吴县探望他,见到听雨堂后(不由)感叹道:我看苏轼为官四十多年,在颠沛流离之时,家室妻子全然不顾念,却唯独没有一刻能忘记苏辙,对儿时两人风雨对床的人生乐趣的感念,没有一天没有的,可是最终他也没能和苏辙相聚。
唉!宋朝自宋仁宗以后,都不是安定太平的时代。苏轼高亢耿直,无所保留地进谏忠言,苏辙洁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他俩都有隐居山林的风骨气度,(本质上)不是迎合世俗谋取功名之人。古代的君子,有一个人了解他,就可以隐居了。何况苏轼、苏辙两人互为知己?两个互为知己的兄弟,一起隐居山林,讲究性命之理,弹琴论道,在瑞草桥、何村中著书,恐怕也不会太寂寞吧。可是他竟然违背本性,在功名仕途上努力,最终被世人嫉妒,几乎处于死地。那黄州之行也就罢了,元祐初年得以回到阳羡,在那时,富贵功名的滋味已经尝过了;世路坎坷的苦楚,也经历过了;自己的为人,足以招致怨恨和忌妒,也大约可见了,可谓历经磨练而富有经验了。或者招苏辙到常州,或者搬家到许昌,或者兄弟二人一起回到故乡,让不能在中年实现的乐趣,在晚年实现,也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八年之间,荣华富贵得到了多少呢?结果是被贬谪惠州、儋州,飘零寂寞,最终不能与苏辙相见。这是我不理解子瞻的地方。人贵在自我了解。陶潜可以做到出仕却不为外物所役(而辞官),是因为他性情刚毅啊。子瞻被贬到海南以后才想学陶渊明,他不在年轻的时候学,却在老年的时候学,这和贼逃走了以后才想要弯弓射箭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兄弟三人,相亲相爱的程度不亚于子瞻和子由。子瞻没有哥哥,子由没有弟弟,他们的快乐要比我们兄弟三人少。然而我福薄,或许可以免于功名。只是我看两个哥哥修道的根基深,俗世的缘分浅,终究不是功名之人。而且中郎心胸宽广而外显激切,心态平和而行迹孤傲,尤其适宜隐居。现在在吴县担任县令,政令清简,全然不见繁忙,但是他的心中常常好像不快乐。莫非从子瞻的覆辙中有所鉴戒,子瞻想在年老的时候学陶渊明,而中郎想要在年轻的时候学陶渊明吗?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兄弟对床听雨的快乐,不用等到老年就可以实现了,请让我回去等待这一天。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15分)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巉岩
D.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2分)
A.①俯冯夷之幽宫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文中写了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9.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3分)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10.简答题。(6分)
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怎样的情思?
6.D(应解为“高”)
7.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8.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9.翻译: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
10.1)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北京市朝阳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事莫贵乎有验,言莫弃乎无征。水之寒也,火之热也,金石之坚刚也,此数物未尝有言,而人莫不知其然者,信著乎其体也。使吾所行之信若彼数物,而谁其疑我哉?今不信吾所行,而怒人之不信也,犹教人执鬼缚魅,而怨人之不得也,惑亦甚矣!
谁谓华、岱之不高,江、汉之不长与?君子修德,亦高而长之,将何患矣?故求己而不求诸人,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怨人之谓壅,怒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误。遂所误也,亲戚离之;知所悔也,疏远附之。疏远附也,常安乐;亲戚离也,常危惧。自生民以来,未有不然者也。殷纣为天子而称独夫,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尽此类也。
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讼之而愈多。明乎此,则君子不足为也,暗乎此,则小人不足得也。帝舜屡省,禹拜昌言,明乎此者也;厉王蒙戮,吴起刺之,暗乎此者也。夫人也,皆书名前策,著形列图,或为世法,或为世戒,可不慎之?
曾子曰:“或言予之善,予惟恐其闻;或言予之不善,惟恐过而见予之鄙色焉。”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如追兔惟恐不逮;故有进业无退功。夫闻过而不改谓之丧心,思过而不改谓之失体。失体、丧心之人,祸乱之所及也,君子舍之焉。
《周书》有言:人毋鉴于水,鉴于人也。”鉴也者,可以察形;言也者,可以知德。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友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夫贤者,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加乎善奖人之美,而好摄人之过,其不隐也如影,其不讳也如响。故我之惮之,若严君在堂而神明处室矣,虽欲为不善,其敢乎?故求益者之居游也,必近所畏而远所易。
(取材于徐幹《中论》)
解释:厉王,西周天子。奢侈暴虐,派人杀害谤者,后被放逐。吴起:战国时人,少年时游仕不遂,乡人们议论他,被他杀死。子都:古代美男子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言莫弃乎无征征:证明
②信著乎其体也著:显现
③壅也遂所误遂:放任
④讼之而愈多讼:诉讼
⑤禹拜昌言昌:善,正当
⑥鉴也者,可以察形鉴:鉴别
⑦君子尚至言尚:注重
⑧而好摄人之过摄:指出
A.①⑤
B.②⑦
C.③⑧
D.④⑥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谁其疑我哉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仲尼为匹夫而称素王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D.谤之为名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C.故我之惮之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不信吾所行
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
B.非自强也,见其所存之富耳
并不是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
C.故君子服过也,非徒饰其辞而已
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
D.言足听,貌足象,行足法
言论足够听到,容貌足够相似,行为足够效法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君子修德应当像华、岱之高那样有目共睹。
B.舜、禹与厉王等人对谤言的态度截然相反,引出的结果也迥然不同。
C.曾子看重发自内心的自我修养,对赞扬与批评都怀有怵惕戒惧之心。
D.认为贤友也是畏友,因为贤友具有不隐人善、不讳人过的秉性。
(5)文章开篇提出人应当追求“信著乎其体”。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
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使用,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句子意思的理解,要抓住句中关键词语来推断。
(4)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审清题干,定位解析区间。
(1)D.讼:争辩。
故选D。
(2)A.难道;一定。
B.而:表转折,但是。
C.是;被。
D.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故选B。
(3)D.意思是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
故选D。
(4)A.殷纣和孔子的例子说明父母亲人抛弃,就难免经常危险恐惧
故选A。
(5)结合“故求己而不求诸人”可知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结合“人情也莫不恶谤,而卒不免乎谤。谤之为名也,逃之而愈至,距之而愈来,讼之而愈多”可知批评非议这东西,越是逃避,它却越是来到;越是推拒,它却越是要降临;越是辩解,它却越来越多。所以要接收非评非议。结合“诚发乎中心,形乎容貌;其爱之也深,其更之也速”可知要欢迎人们指出自己的过错,并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点。
解析:
(1)D
(2)B
(3)D
(4)A
(5)①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②要接收非评非议。③欢迎人们指出自己的过错,并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点。
参考译文:
事情没有比有验证更值得宝贵的,言论没有比无证明更应当抛弃的。水的冰冷,火的灼热,金属岩石的坚硬,它们并没有说什么,人们却没有不知道的,原因就在于它们已把冷、热、坚硬的性状令人可信地显现在形体之中了。假如我所推行的诚信能像这几样东西,又有谁会怀疑我呢?如今不使自己的言行令人信服,而埋怨人家不相信自己,就好比是让人捕捉妖魅鬼怪而埋怨人家抓不到,也太迷惑了吧!
谁会说华山、泰山不高峻,谁会说长江、汉水不长远?君子修治道德,也是使它高峻而且长远,又害怕什么呢?所以,要求自己而不要求别人,并不是自己看重自己,而是发现自己可供修德的地方很多罢了。埋怨他人的叫做壅,责备自己的叫做通。通达的就知道后悔,壅塞的却放任错误。放任错误,父母亲人都会抛弃他;知道后悔,疏远之人也来归附他。疏远之人归附,就可确保长久平安快乐;父母亲人抛弃,就难免经常危险恐惧。自古及今,没有不这样的。商纣王贵为天子而被称为“独夫”,孔子身为匹夫而被誉为“素王”,都属于这种情况。
人心没有不讨厌批评非议的,却终究免不了被人批评非议。批评非议这东西,越是逃避,它却越是来到;越是推拒,它却越是要降临;越是辩解,它却越来越多。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君子就不可能这样做了;不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小人就不可能有所得了。虞舜多次反省,大禹拜受善言,这都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周厉王蒙受耻辱,吴起刺杀谤者,这都是不明白这个道理的。这些人都记载在从前的书策上,画其形而绘其图,有的为后世所效法,有的则为后世所鉴戒,怎么可以不谨慎呢?
曾子说:“别人说我好,我唯恐它传扬出去;有人说我不好,又害怕他经过时会看到我鄙薄的神态。”所以,君子承认自己的过错,不只是修饰他的言辞罢了,而是确实发自内心而表现于容貌,他非常欢迎人们为他指出过错,他能迅速地改正存在的缺点,就像是追逐野兔,唯恐赶不上。因此,君子有不断上进的事业而没有退步的事功。听说了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叫做丧心;想到了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叫做失体。失体、丧心的人,是祸患动乱降临的对象,君子是不会这么做的。
《周书》里有这样的话:“人不要以水为镜子,而要以人为镜子。”镜子,可以察看形体;言语,可以了解品德。小人以他的面容比不上子都而感到耻辱,君子则以他的德行比不上尧、舜而感到耻辱。所以,小人看重明亮的镜子,君子则崇尚真实的话语。真实的话语,不是贤明的朋友就无从取得,因此,君子一定寻求贤明的朋友。那些贤明的人,言论值得听从,仪态值得模仿,行为值得效法,再加上善于赞美他人的优点,愿意指出他人的过错,他们时时赞美他人像影子与身体时刻相随,他们及时指出他人错误似声音发出就有回响。所以,我畏惧他,就像父亲坐在厅堂上,神祇处在房屋中,即使想做恶事,难道还敢吗?因此,要求上进的人与人相处往来,一定要与他所畏惧的人在一起而远离平易和悦的人。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北京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伏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宄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地广境数千里。广:宽广
B.遂从嗜欲。从:放纵
C.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操切:胁迫
D.黩货之风日甚一日。黩:贪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行一切之变。无不属之豪绅。
B.是以天下奢侈。相沿以为常事矣。
C.则择便巧史书……者。则争尽力为善。
D.今日之变,有甚于此。数十年于此矣。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刑措亡异。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B.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违反正道又凶猛的人比官员的地位还高。
C.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
D.国维不张。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5)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2.(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明确要求,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在理解整句话及其语境的基础上,针对题干要求做具体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文言句子翻译的判断能力。要结合原文的语境进行翻译,注意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准确翻译,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断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1)A.错误。广:开拓,使……广大。句意:开疆扩土数千里。
故选A。
(2)A.结构助词的;主谓倒装标志词。
B.因;认为。
C.均为于是的意思。
D.表比较;表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按照。
故选C。
(3)B.错误。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的意思是悖逆而凶狠的人显达于仕途,于这里作的是倒装结构,表示在方面,不是表比较的意思。
故选B。
(4)C.“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理解错误。“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的意思是:哥哥用这些劝勉弟弟,父亲用这些鼓励儿子,社会风俗败坏,已经到了如此地步。所告诉的内容就是所谓的贤才都是那些有势力、懂得奸诈的人,并不是洁身自好的意思。
故选C。
(5)根据“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可归纳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根据“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可归纳有钱而没有贤德的人身居要职,使得社会风气混乱。根据“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可归纳那些真正的贤才通过这种方式难以被选拔,导致治理混乱。
解析:
(1)A
(2)C
(3)B
(4)C
(5)①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
②有钱而没有贤德的人身居要职,使得社会风气混乱。
③那些真正的贤才通过这种方式难以被选拔,导致治理混乱。
参考译文: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说:“孝文皇帝时,崇尚廉洁鄙视贪污,商贾、赘婿以及官吏中有贪污行贿的,都被强力限制不得为官。奖赏善人,惩罚恶人,不偏袒亲戚,犯罪证据确凿的按律惩罚,罪证不确凿的(或“犯有可疑轻罪的”)公之于众,没有赎罪的规定。所以令行禁止,天下大治,全天下审理和判决的案件仅有四百起,这同把刑罚搁置起来差不多。
“武帝即位之初,尊重贤才,任用士人,开疆扩土数千里。他自以为功绩盛大,威望很高,于是开始放纵自己的欲望。费用不足,就变更各种旧有制度,使得犯法的人能用财物赎罪,交纳一定谷物的可以补为官吏。于是,天下奢侈之风盛行,吏治混乱,百姓贫困,盗贼蜂起,亡命之徒增多。各郡国官吏担心祸殃及身,所以挑选那些善于舞文弄墨、熟悉赋税簿籍、善于巧言蒙骗上级官府的人,授以高官。为非作歹之事层出不穷,就任用凶狠而能够威胁百姓的人,任用以暴虐手段胁迫人屈服的人,使他们身居要职。所以无义而有财的人显赫于世,欺诈而善于舞文弄墨的人尊贵于朝廷,悖逆而凶狠的人显达于仕途。所以,民间流传这样的话:‘要孝悌有何用?钱多就光荣。要礼义有何用?善于舞文弄墨就能显贵。要谨慎有何用?凶狠暴虐就能做官。于是,受过黥、劓、髡、钳等刑罚的人,也在世间奋起参政,言行虽同猪狗,但家庭富裕、势力强大,颐指气使,这就是所谓的贤能之人。于是称因做官而致富的人为英雄豪杰,称因奸诈而获利的人为壮勇之士。哥哥用这些劝勉弟弟,父亲用这些鼓励儿子,社会风俗败坏,已经到了如此地步!考察其原因,都是因犯法却允许拿钱赎罪,难以求得真正的贤能之士,诸侯国相、郡守贪图钱财私利,诛罚措施施行不力。
“如今想要振兴社会,使天下太平,就应该废除赎罪之法。相守中选拔推举官吏不按实情的以及收受贿赂的人,坚决诛杀,不能仅仅免除官位。这样一来,人人争相为善,推崇孝悌,唾弃奸商,进选真正贤能之人,推荐真正廉洁之士,天下才能得以大治。”
唉,如今的变化比这更加恶劣!自神宗以来,以财物赎罪的风气一日比一日严重,国家纲纪制度形同虚设,人心大坏,数十年间都是如此。《尚书》说:“不任用贪恋财物的人,任用为百姓谋生活的人。凡是能养育民众、设法使民众安居乐业的,会按照功绩大小提升他们。”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确保太平盛世。
贡禹又说:“想使近臣自各部官员、侍中以上,不得私自贩卖货物,与民争利。凡是违犯的就免除官职、削去爵位,不得再入仕途。”这种方法现今也能实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研磨行业、运输、市集,没有不被豪绅控制的,沿袭下来便成了常见之事。
实词的意义推断:
1.语境分析法;2.结构分析法;3.语法分析法;4.联想推断法;5.邻字借推法;6.成语对应法;7.古今对比法;8.代入检验法;9.依形推义法。
北京市161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1]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解释: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有所记愿:希望
B.覆溺之虞虞:料想
C.使堤土石幸久不朽使:假如
D.常显用之常:曾经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而不逾时以成
B.问其作而名者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
C.吾滕侯之所为也为其民捍患兴利
D.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
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B.问其所以作之利害。
问滕侯的建堤动机和修建的利弊。
C.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
(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
D.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这就是滕侯思虑并想记录下来传告后世的。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滕侯对偃虹堤的周密策划和精心施工,是出于他对百姓深切的关怀和热爱。
B.古代不少利国利民的工程,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维护,往往成了废弃的遗迹,令人遗憾。
C.滕子京请欧阳修作《偃虹堤记》,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D.《偃虹堤记》是一篇应邀之作,欧阳修在文中借赞美滕侯表述了心中理想的为官之道。
(5)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2.(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神农师悉诸,黄帝师大挠……吴王阖闾师伍子胥、文之仪,越王勾践师范蠡、大夫种。圣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②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闻,不学,其闻不若聋;使其目可以见,不学,其见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学,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学,其知不若狂。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败之,是谓善学。
③子张,鲁之鄙家也;颜涿聚,梁父之大盗也;学于孔子。段干木,晋国之大驵也,学于子夏。高何、县子石,齐国之暴者也,指于乡曲,学于子墨子。索卢参,东方之巨狡也,学于禽滑黎。此六人者,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王公大人从而礼之,此得之于学也。
④君于之学也,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听从不尽力,命之曰背;说义不称师,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贤主弗内之于朝,君子不与交友。
⑤故教也者,义之大者也;学也者,知之盛者也。义之大者,莫大于利人,利人莫大于教;知之盛者,莫大于成身,成身莫大于学。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为人臣弗令而忠矣,为人君弗强而平矣,有大势可以为天下正矣。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2]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尊师》)
解释:子张、颜涿聚、段千木、高何、县子石、索卢参、禽滑黎等,皆为人名。驵(zǎng),市场经纪人。齿:排列。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言不若爽爽:明白、明智
B.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显:有名声地位
C.王公大人从而礼之礼:以礼相待
D.吾何足以称哉称:称赞、赞扬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使其耳可以闻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今非徒免于刑戮死辱也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C.说义必称师以论道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D.身成则为人子弗使而孝矣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学,其闻不若聋
(如果)不学习,人耳朵能听见还不如耳聋(听不见)
B.听从必尽力以光明
听从(教诲)一定尽心竭力来发扬光大
C.为人臣弗令而忠矣
作臣子的不必命令(他)忠诚
D.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这是用来表示敬重学习和尊重老师(的做法)啊
(4)请把第②段中画曲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故凡学,非能益也,达天性也。
(5)“师法”,指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技艺。下面两则材料中的人物因对待“师法”态度的不同而有完全不同的仕途经历。请结合选文第④段中的观点,谈谈你对这两则材料的看法。
诸儒荐(张)禹,有诏太子太傅萧望之问。禹对《易》及《论语》大义,望之善焉,奏禹经学精习,有师法,可试事。
(选自《汉书匡张孔马传》)
(盂)喜举孝廉为郎,为丞相掾。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选自《汉书儒林传》)
一、文言文阅读理解。(共35分)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含义的掌握能力。解答时,学生要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也可以借助语境、语法知识来推断。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了解虚词的用法,结合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语句理解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语句含义,再判断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B.覆溺之虞,意思是“担心船被打翻”。“虞”的意思是担心、担忧,与上句“风波之恐”的“恐”意思接近。
故选B。
(2)A.为,分别为动词,做;介词,表被动;
B.者,都是代词,放在后置定语后面作补充;
C.且,分别为连词,表并列,并且;副词,表让步关系,况且;
D.之,代词,指修堤这件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故选B。
(3)C.“都不能轻视”错误,“易”此处为“改变”的意思,故“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的正确翻译应为“各级部门官员都没有改变我们滕侯的方案”。
故选C。
(4)C.“是为了记载岳州面貌的改变和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错误。原文有“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意思是“这也正是滕太守担心的事,所以托我写篇记文留给后来者”,结合原文第二段可知,滕侯是为了告诫后人,使后来人能长久保住偃虹堤,使人民永远不失掉舟船之利。
故选C。
(5)句意:他深思熟虑,不用花太多的力气而收到成倍的功效,这种做事的行为可以作为后世人仿效的法则,这是我第一个该写此记的理由。不只是想着为当时的人赞誉,而是考虑到让千秋万代获利,并且告诉后代不要把(它)废弃,这是我第二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岳阳的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想为滕太守记下这个功劳,这是我第三个该写此记的理由。因为有这三个该写的理由而不能不写。
其中,“力不劳而功倍”中,“力”是主语,故在“力”前断开;“而”连词,连接“力不劳”和“功倍”,故在“功倍”后断开;“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为并列结构,故分别在“一宜书”“二宜书”“三宜书”前、后分别断开;“不苟一时之誉”中“一时之誉”为宾语,故在“一时之誉”后断开;“于无穷”为介宾短语,故在“于无穷”后断开;“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定语后置句,结构完整,故在“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后断开。
故正确断句为: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解析:
(1)B
(2)B
(3)C
(4)C
(5)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
参考译文:
有位从岳州到滁州来的人,带着滕侯的书信、洞庭湖的全图对我说道:“希望能为滕侯所建的新堤写一篇记文。”我打开书信和地图,见从岳阳门到金鸡堤的右方,有一道隆起的,又高又长,名叫偃虹堤。我问来人此堤是何人所修,客人回答说:“是我岳州郡守滕大人修建的。”我又问修建这道堤坝能带来何种利益,客人回答说:“洞庭湖乃是天下最险要的去处之一,而岳州又当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四路的要冲。以往在湖中来往的船舶,进到湖中却无处停泊,故而都只能停靠在南岸津渡,那些需要到岳州办事的人,到州衙十分遥远,往来也很辛苦,又经常遇到狂风巨浪的袭击,有颠覆沉没的危险。如今到岳州的船只都可以停靠在偃虹堤下,需要到州衙办事的,既便捷又没有危险。”我继续询问此堤的大小规模、用了多少劳力,客人答道:“堤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度是自上而下增加二尺,堤的最上部厚度相当于底部的三分之二,总共用了一万五千五百个劳力,没用一季就建成了。”我又问此堤修建之前是如何谋划的,客人回答说:“州里把这个计划上报给转运司,转运使选择有能力的官吏视察该计划是否可行,反复了数次,最终上报朝廷,由三司来最后决定,三司审议后认为可行,这些上级部门一概没有改变我们滕侯的方案。”客人说完催促我道:“这是有德之人的举动,完全值得为此写一篇记文。”
大凡考虑百姓利益比较深入的人,在谋划某些事情时都是十分精审的,所以能做到用工少而取得的功效却很大。就是这道百步之长的堤坝,却可以抵御天下最险恶的风波和无法预料的凶险,惠及了当地百姓,同时也方便了湖北、湖南、夔州、成都广大地区出行之人,只要是往来于湖中的人,不论远近,都会享受到这道堤坝带来的便利。而岳阳又是四路往来的要冲,每天往来船只需要在此地停泊的,不知道要有多少艘呢!如果堤坝的土石有幸长久不坏,那么滕太守惠及的人事,还能用数字来计算吗?事情不怕做不成,只怕时间久了容易损坏。建筑者最初并不是不想让它长久坚牢,然而后来者却经常会把它荒废弃置。自古以来那些有道德有才干的仁人,总想着为百姓兴利除弊,他们留下的遗迹到处都能见到。如果后来者都能像初建者那样用心,那么百姓直到今天依然能够得到实惠,普天之下还有不受恩惠的事情发生吗?这也正是滕太守担心的事,所以托我写篇记文留给后来者。
滕太守志向远大、才干超群,是当世颇有名声的良吏。眼下正是朝廷用兵用人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朝廷的重用。还没能建立丰功伟业,便被迫退下担任了一州太守,其实他并没有用太多的心思,只是略施其余,希望能给一州百姓带来一点恩惠。由于他深思熟虑,故而事半功倍,这种做事的方法很值得后来者效法,这是我写这篇记文的第一个理由。不单纯为了博取当世人的赞誉,而是考虑如何让子孙万代都由此获利,告诫后来者不要将它废弃,这是我写这篇记文的第二个理由。岳州百姓与洞庭湖中往来的人们,都希望有人为滕太守留下一篇记文,这是我写此文的第三个理由。有上述三个理由就不能不写了,于是写下了此篇文字。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急救医疗团队管理制度
- 2024年宣城c1客运从业资格证怎么考
- 2024年晋城客运从业资格证培训考试资料
- 2024年昭通道路运输客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4年西藏客运从业资格证考什么题目
- 吉首大学《工程制图A》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吉首大学《软件需求工程》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吉林艺术学院《素描基础I》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供应合同范本长期
- 2024年大型渣土车销售合同范本
- 三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
-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2)-形成性考核二答案
-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案
- 学校教室室内装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河道整治护岸施工方案
- 《寻访小动物》ppt课件
- 沙钢高炉及热风炉砌筑总施工组织设计
- 义乌中学浙江省物理学科基地
- 教师资格证考试《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学科知识细胞
- 栈道栈桥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电脱盐成套技术介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