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1页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2页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3页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4页
区域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区域经济学》贺恒飞手打整理资料来源:张红老师课件、武汉大学出版社同名教材及其他资料PAGEPAGE2名词解释(部分)1,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和区域经济关系以及与此有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2,经济区位:产业、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最适合的空间位置,是关于经济过程的一种相对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3,经济辐射: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相对较高地区与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之间进行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以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替代与现代化相悖的旧习惯势力,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4,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加,以及城市经济社会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程度的提高。5,二元产业结构:就是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中,现代化的领域同未现代化的领域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断层同时并存的现象。6,区域:区域是按一定标准划分的连续的有限的空间范围,是具有自然、经济或社会特征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同质性或异质相关联的地域单位。7,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即指向周围区域的为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8,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9,均质区域:根据区域内某些重要因素特征的一致性或相似性进行划分的区域。10,极化区域:根据若干异质部分在功能上紧密联系进行划分的区域。11,计划区域:指实际存在的管理区域。12,区位:是资本、技术和其他经济要素高度积聚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13,区域经济发展: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第一章导论1.简述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1)自然禀赋的差异性:①自然条件的不同:区域差异可以理解为“级差收益”②资源的稀缺性:要求资源的优化配置③生产要素的不均衡分布和不完全流动性(2)经济活动的极化性;①规模经济②聚集经济(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运输成本、储藏成本和空间成本(4)创新能力的部分排他性和竞争性2.区域有什么特征?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特征:地域性;独立性;开放性;综合性。影响:(1)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它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区域的经验,但必须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2)区域具有独立性。区域从地理位置上看是一个独立的整体,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独立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所以应区别对待每个区域,找到针对不同区域发展的政策、方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3)区域之间在许多方面没有根本差别,人为的限制性较少。区域之间的互补性强,则开放程度越高,因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4)区域是一个整天、体,是各因素的综合,只有处理好各利益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章产业区位理论1,简述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见资料)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基本内容及其三指向是如何确定工业企业的最优区位的。(见资料)3,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三种中心地体系与序列。(1)K=3(市场组织原则)中心地体系模式。市场区序列1,3,9,27,81…kn=3n-1中心地序列1,2,6,18,54…(2)K=4(交通组织原则)中心地体系模式市场区序列1,4,16,64,256…kn=4n-1中心地序列1,3,12,48,192…(3)K=7(行政组织原则)中心地体系模式市场区序列1,7,49,343…kn=7n-1中心地序列1,6,42,294…4,简述廖什市场区位论的基本内容(1)廖什市场区位论的重要内容①由基础聚落形成的蜂窝状六边行

②门槛值不同的商品,需求相应数量的基础聚落作为其市场区;

③在大城市的周围地区,形成疏密相间的中心地分布格局的经济景观。(2)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3)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的假定条件第一,在均质的平原上,沿任何方向运输条件都相同;进行生产必要的原料充足,且均等分布。

第二,在平原中均等地分布着农业人口,最初他们的生产是自给自足,且消费者的行为相同。

第三,在整个平原中居民都具有相同的技术知识,所有的农民都可能得到生产机会。

第四,除经济方面的作用外,其它因素都可不考虑。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1)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贫困的恶性循环供给和需求具有不可分性工业化是摆脱落后的关键数量有限的个人投资无法打破该循环依据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确定投资比例均衡发展理论的基本依据——投资外部正效应的存在(2)工业化方案(三种)对消费品工业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对消费品工业和基础设施部门进行大规模全面投资大推进方案(3)均衡发展理论的不足资金来源;外部正效应下降;市场机制强化非均衡发展。2,非均衡发展理论:(1)“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图2)(见资料)缪尔达尔(G.Mydral)循环积累过程:初始变化→次级强化→上升或下降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卡尔多的循环累积因果理论模型(2)“核心区”与“边缘区”理论赫希曼(A.Hirschman)的观点经济发展不会同时出现在所有部门和地方投资一旦出现在某区,形成较高水平的核心区,其他区域成为边缘区核心区与边缘区存在着两种不同方向的作用:极化效应作用>涓滴效应作用结论:所以核心区与边缘区差距扩大约翰.弗里德曼(JohnFriedmann)的观点发展起源于创新核心区是创新变革的主要中心6种效应强化核心区的地位:支配效应、信息效应、心理效应、现代化效应、连锁效应、生产效应核心区在空间系统中呈网络分布核心区的作用(3)增长极理论理论的提出:配鲁(1950)配鲁(FrancoisPerroux)基本观点增长极是指经济空间中在一定时期内起支配和推动作用的经济部门。三种效应:支配效应——支配产业(活动单元activeunit)对其他产业的支配作用和地位。连锁效应——支配产业发展(创新)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乘数效应——连锁产生的更广泛地带动、推动作用。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完善J.R.布德维尔(Boudeville)的贡献:增长极是主导产业、推动型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聚集体以及该聚集体所在的地理空间。三种类型:增长极是相互关联的主导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是推动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空间集聚增长极是一个带动周边腹地经济增长的城市中心极化效应——指伴随主导产业或推动型产业在一定地域形成,从而使其它产业在周围地域集中的现象,也是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集中的过程。扩散效应——表现为经济要素从核心区向外围扩散、延伸,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扩散的原因A: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B: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C:政府的调节增长极理论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增长极理论有着广泛的适应性有利于发挥政府的作用,弥补市场的不足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的成功事例很多,“都市圈”模式也是该理论的应用增长极发展模式也有其局限性配置的产业必须和当地的产业要有一定得关联性。产品在当地必须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选择的区域是要具备各方面的,有一定潜力的。不能快速解决落后地区的就业问题。(4)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规律———倒U型学说J.G.威廉姆逊(Williamson)的理论;结论各国地区不平衡的实际趋势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倒U型相关规律:即工业化初期通常会扩大地区不平衡,接着趋于稳定,最终则是趋于平衡化。差距扩大的原因差距缩小的原因3,你认为落后地区应如何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见资料)4,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一、工业化的一般模式资本积累方式占有劳动阶层的剩余价值扩展海外市场结构演化(一、二、三)、(二、一、三)、(二、三、一)、(三、二、一)二、重工业优先发展模式目标高速的经济增长途径优先发展重工业源泉高积累评析积极的作用;弊端三、初级产品出口模式是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优势,出口农矿产品,以便获取急需的相应外汇,通过向发达国家购买工业化设备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道路局限性:①产品供求与价格受发达国家的控制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资源价值削弱③发展中国家在不平等交易中损失较大④经济表现出明显的脆弱性和依附性四、进口替代模式原因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的依赖改变畸形的经济结构发展民族工业条件①对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限制②维持本国货币的较高汇率阶段第一阶段:发展一般最终消费品第一阶段:发展国内需要的资本品作用提高了工业品的自给能力发展了民族工业和产品结构多样化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际贸易和国内就业状况问题替代工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外汇短缺不能彻底改变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五、出口导向模式基本目标①利用本国的资源和劳动力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出口②出口扩大带动就业增加③扩大出口改善贸易条件,增加外汇成效①经济的较快增长②改变了产业结构③出口迅速增加缺陷①经济发展的对外依赖性增强②经济表现出脆弱性第四章区域产业结构1、简述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见资料)2、简述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的标准。(见资料)3、雁行形态理论首创者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观点后进国家的产业,应当遵循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更替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注意:理论的适用范围;进口规模要适度;理论本身的缺陷第五章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工与区域空间的演化1、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见资料)一、区位势能机制1.区域势能的基本概念2.区位势能的作用机制二、集聚与扩散机制1.集聚机制1.1集聚的动力机制1.2集聚机制的作用方式和空间表现1.3集聚的合理规模2.扩散机制2.1扩散效应的动力机制2.2扩散机制的方式3.集聚机制与扩散机制的时空特征三、空间近邻效应1.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条件第一,互补性第二,中介机会第三,可达性2.空间近邻效应产生的原因第一,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有节约社会劳动的内在要求第二,由于空间感知能力的限制第三,决策惯性的影响3.空间近邻效应对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第六章区域经济传递理论1,偏小区域间差距、扩大原因。一、区域经济差异(差距)概念区域经济差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国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的现象。类型(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二、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区域经济差异的分析差异存在的必然性有限度的调控四、我国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原因区位条件及经济基础不同投资规模不同产业结构及经济效益不同改革开放程度不同经济体制改革与转轨效应工农城乡关系差异一、名词解释经济区域:一国之内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和自主权益,在专业化分工仲担负一定职能、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经济增长:通常指一定时期内区域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增加,确切地说是在提高经济质量和经济效益前提下区域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全社会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集聚效应与扩散效应:集聚效应是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趋向于集聚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扩散效应是指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由地理空间上的过度集聚转而趋向分散分布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以及促使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主动地而非消极被动地避免聚集不经济现象的作用力及其作用的结果。前向效益与后向效应:前向效应是指对上游产业的劳动效应,由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需求将带动传统商品等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后向效应是指对下游产业的推力效应,老年产业的形成将为服装、食品、特殊商品、交通、旅游、娱乐、老年福利设施、住宅、社区服务业等多种行业、产业带来多种发展机遇。经济区划: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既定的区划原则、指标和标准,正确地识别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并把它们的空间边界划分出来:二是着重对各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经济现状与潜力进行分析,找出其经济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问题,依据全国或上一级经济区发展的总要求、宗战略,对各经济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目标、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的调整与演变等进行战略性谋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区域差异与区域优势:区域差异表示区域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多方面差别,如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条件、经济总量和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的差别。区域优势是指一个区域客观存在的比较有利的自然、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以及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区域经济运行所形成的具有跨区域意义的经济门。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先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指的是率先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或地区在发展中多拥有的有利条件。后发优势通常存在于发展中家或地区,指的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迟缓的国家和地区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有利条件,使之处于对经济发达国家的赶超状态。劳动地域分工:一个国家内部的不同区域,根据各自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在发挥优势的前提下进行产业和产品生产方面的分工劳动和协作,是社会经济活动在地域空间上的有机组合。初级区际贸易与高级区际贸易:初级区际贸易指由于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产品差异而引起的贸易,它主要起着胡同不有无、取长补短的作用。高级区际贸易指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因生产结构相异而形成的交换关系,最高级的区际贸易是高度分工基础上形成的高度协作关系。城市与城市化:城市是以一定的空间巍峨界限的,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集约人口与经济的复杂社会综合体。城市化是指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农业经济活动不断地进行空间上的集聚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县域经济:是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的区域经济,作为以县为组建的县级经济,其行政管辖的边界是划定的;作为长期发展自然形成的、与周边城乡联系紧密的区域经济,其经济活动的边界是动态的、模糊的。二、简答题1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哪些,它们对支持和推动区域经济运行有哪些意义?p(19-20)答:区域经济发展要素有:①自然条件与历史基础;自然资源是一种基础性的物质因素,对区域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结构形成和资本原始积累都有重要作用。历史基础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凝结。历史形成的生产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②人口与劳动力;从消费角度讲人类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从生产者角度讲一定的人口数量和适当的人口增长是保证区域劳动力供给的前提。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③资本;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说明,积累资金、引进资金、争取资金确实是经济起飞的关键一环,区域资本的形成和有效使用,最各种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起着黏合作用。④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日益显示其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先导。⑤组织与管理;区域组织、管理效率决定区域的资源配置能力。2区域经济成长可划分为哪些阶段,每个阶段有什么特征?p(36-38)答:经济成长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起步阶段即工业化准备阶段;经济增长呈上升趋势,但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认仍相当低下,资金、技术、人才是发展的瓶颈。②起飞阶段即工业化初期及其后的持续成长阶段;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长足发展,区域经济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③成熟阶段即工业化后期阶段;经过长期的持续成长,区域经济进入了一个稳定增长产业更替的阶段。城乡关系趋于协调融合。④提升阶段即工业化时期的新成长阶段;在宏观背景上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任务已经实现,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将让位于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p(93-95)答: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类型及其特点:①极核式空间结构;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增长极成为区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极核,对区域内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区域空间结构。增长极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区域要素的极化过程。以其强大的吸引与辐射功能,对区域其他地方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②点轴式空间结构;它是在极核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区域内的增长极与周围其他的经济活动集聚点,借助于交通通信能源供给等线路连接起来而构成,彼此间具有紧密联系或功能互补的点轴式空间结构。在经济轴线形成后,位于轴线上的增长极和其他点将会因发展条件的改善而使发展加速、规模扩大,并因此而引起轴线规模的相应扩大。③网络式空间结构;是以点轴式空间结构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以各种交通通信动力供给等线路为枢纽带,将区域内各地不同等级不同类型与功能的经济活动集聚点互相连接和沟通而形成的网络式空间结构。一个点可能与多个点发生联系,以满足获取发展所需的足够资源要素以及开拓市场的需要。4区域空间经济活动中的区位指向性可分为哪些类型,各有什么内涵?(P97)答:所谓区位指向性,是指经济活动(或产业部门、行业、企业)在选择最佳区位时,向能够满足自身主要布局要求或适合自身技术特点的特定区位接近的倾向性。有以下几种类型:①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指向。这类区位指向是指经济活动的区位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分布的强烈制约,在空间分布上趋向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适宜而又集中的地方。②原料地指向。某些在生产过程中中耗费原料多或原料不适宜远距离、长时间运输的经济活动,它们的区位倾向于选择在原料集中供给地,因而表现为这种原料地指向。③燃料动力指向。一些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大量劳力供给,它们在区位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尽可能靠近燃料动力供给地。④劳动力指向。部分经济活动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劳动力或对某种类型的劳动力有很强的依赖性,因而其区位选择明显地趋向于合适的劳动力集中且供给充裕的地方,从而表现为劳动力指向。⑤消费市场指向。某些经济活动是直接为消费者服务的,或是其生产经营对市场需求变化及市场行情波动很敏感,或是其产品因笨重、体积庞大、易腐烂变质等原因而不宜远距离运输,因而它们的区位选择趋向于消费市场。⑥交通枢纽指向。有些经济活动的运输费用在其产品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大,或是为了便于从不同的地方获得原材料于燃料,或是为了便于向多个市场地发送产品,它们在区位选择上往往趋向于运费最低或运输便捷的地方,从而就常常分布在交通枢纽。5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用可持续发展观察区域经济有哪些新特点?p(136-138)答: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包括三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从可持续发展可以观察出以下区域经济特点:第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空间载体的区域,是既有经济区域特征,又有自然地理特征的区域。比如说,西部大开发仲四川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西北荒漠地区提出“重建秀美山川”。第二,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经济活动,其经济增长、结构基础,更加依赖于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和生态良性循环。自然资源环境生态能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供给,成为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的关键。第三,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具有外溢性特征,因而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由于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客观上存在区域差异和发展差距,因而可持续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更有新的涵义和重要性。6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手段主要有哪些?(P242)答:1、公共投资政策。这是地方政府发展区域经济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手段。改革开放,特别是1994年我国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从经济利益关系上重新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政府实施有效地公共投资政策才成为现实。2、市场政策。主要是指对经济杠杆的运用。如地方政府为调控生产要素流出而采取的地区市场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减免税收政策等,以及为吸引生产要素向区内流入的地区市场政策高工资吸引人才政策、提供优越投资环境的政策等。3、边缘地区政策。区域的边缘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一向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并对这些边缘地区采取一些特殊的扶持政策,以调节生产要素的流向。三、论述题1为什么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只能选择非均衡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答:1从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实现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区域经济的核心问题是工业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区域经济的增长模式问题就是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2从国内外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践来看,均衡增长和非均衡增长是区域哦区域经济增长普遍采用的两种模式,基于我国经济所处的成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宜采取非均衡的协调发展模式,体现在区域经济管理中,就是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促进和诱导区内外要素优先向增长点聚集,进而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带动区域经济快速、持续增长。3我国以处于工业化中期,基本实现工业化是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必须“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也是区域增长的新模式。所以中国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能选择非均衡发展模式而不是均衡发展模式。2简述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仲“马太效应”的涵义及其形成机制答:涵义:马太效应:是指在区域内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生产专业化和非生产专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上,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形成机制:“马太效应”的产生,和集聚效应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集聚效应产生的原因(1):经济活动的区位指向性,区位指向的经济活动受相同区位条件优势的吸引,常常都倾向于集中到区域内相关资料和要素富裕的地方。不仅如此,某些经济活动的趣味指向虽然不同,但是在实际中为了追求减少运费、降低成本与销售费用以及更好的适应和满足市场需求等,往往也会表现出共同趋向于相同的交通枢纽,消费市场集聚的规模。(2)某些经济活动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联系。出于加强彼此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需要,那些在经济技术上具有互补性,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的经济活动,往往都会倾向以集中到资源和要素组合条件较为适宜、优越的地方发展。(3)某些在声场非配上有密切联系,或者在区位选择上有着相同指向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对集聚经济效应的追求。这些经济活动或企业按照一定的比例或规模,成团或称组地集中分布在某个拥有特定资源和要素优势的地方,可以使其中的每项经济活动或每个企业都因与其他相关经济活动和企业在经济利益来源于因经济活动或企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造成的有利外部环境和相关投资的节省,它是无论按何种方式将经济活动和企业分配配置都不可能获得,故而被为集聚经济效益。,集聚效应作用的结果,同在会促使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首先,集聚效应的作用会导致区域经济移动的极化现象,即区域内的资源、要素、企业、产业部门不断地向优势区位移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极或增长中心的形成于发展。其次,集聚效应的作用将会强化区域内部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与不平衡,促进发达地区、城市、城市密集区()、生产专业化地区、产业密集带等经济空间集聚形式的产生,促进区域空间中心—边缘结构、多核新结构形态的形成与发展。引发和加剧“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现象。3论述经济区行政区体系有哪些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P(120)答:经济区行政区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调控和运行仲对区域经济发展实行分类指导和调节,其具体内容和组织形式可作以下构想:第一,一三大经济地带为地域单元制定和实施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构建宏观经济布局的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按照跨省区市的综合经济区统筹规划及确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组织国民经济地域体系,统一部署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第二,根据各省区市现有的资源要素和产业比较优势及其在宏观经济中的专业化贡献,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经济类型区,如资源型加工型资源加工型自给自足型等经济类型区,并以地域依托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第三,根据当前和今后区域经济发展的任务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选择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特别富集的地区、智力密集度特别搞的地区,分别作为能源原材料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的国家重点参与区;选择东部沿海及中部地带重要的传统工业老基地和西部地带原“三大线”地区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国家重点参与区;选择省区市的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工程项目作为国家参与的重点工程项目。第四,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策,大力推进相关省区市开展广泛的区际联合与协作,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密集程度不同的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网络,相互开放区域市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五,健全宏观经济分级调控体系,实行统一规范、分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