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8篇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一)
伴随着我校新课改的要求,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课堂,更要
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贯穿其中,要以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观
察现象,分析原因,讨论结合,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化学
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而在实际当中,课堂必不可免的则会遭遇
到意外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也是教师必须接受挑战
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一个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学生的好奇心以及想法。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学
生的想法与实际的结果背道而驰,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做的是从容,
出现了问题所要考虑的是原因所在。
三、案例描述
在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时,讲到38页的探究实验,用过氧化氢
制取氧气时,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对比将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伸入
装有过氧化氢的溶液以及加入mno?的过氧化氢溶液,学生讨论出原因
(学生已预习),得出: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速度比
较慢。这时一,一学生嚷着:在常温下分解氧气的速度比较慢,那如果
是在加热条件下呢?我一听,恩,这想法还是不错的,而且从理论
上来说的话,温度越高,产生的氧气越多,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那究竟是不是这样呢?我总不能将只是硬塞给学生,这实验也简单,
如果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由事实说话不是更好吗。于是,我让学
生亲自动手实验,而最后,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了,带火星的木条没
有复燃反而熄灭了,怎么办,完全和预想的结果相反啊。一下子,
学生也开始骚动起来。我冷静了下,趁着大家的好奇心我顿时脑子一
闪,既然出现了问题,何不抓住问题,让学生自己讨论其中的原因。
于是我让学生静下来,提问到;大家都看到木条没有复燃反而熄灭了,
那么大家讨论下,这是为什么呢?课堂上立即显得非常活跃,纷纷讨
论。有人说:因为过氧化氢分解不仅产生了氧气同时也有水生成,而
且可以在试管上可以看到大量的水珠。还有人说:可能是过氧化氢在
加热条件下分解还是比较缓慢,不能产生大量的氧气。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将对这2种猜测的证明放在了下一节课,
实验证明,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我由此看到了学生眼中兴奋的表情,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也加深了对催化剂的理
解。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其实出现了两个突发事件,一是学生的大胆猜想,一是
猜想与事实的相反结果。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先没有考虑到的,
但既肯定了学生的想法也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有尊重客观
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能仅靠理论就下结论。体现了在课堂中师生平等,
都是课堂主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
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些课
外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二)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与探究
一、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授人一鱼,供其一饭之需,教人一渔,则其终生受用无穷。”怎样
才能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能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归纳而获得知
识呢?我想,对初学者而言,应从任务或问题出发,通过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放权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实验,让他们
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从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获得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到化学是重要而有趣的课程。
二、教学方案
课的引入及知识的铺垫与方案一相同,对于主体实验,我是这么
处理的:
[师]下面,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
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学习小组先相互讨论,
4分钟后,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学生4人一组围在一起讨论,情绪高涨)
[生1]取一定体积的空气(一个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
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
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师]我认为,这个同学抓住了关键一一利用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消耗氧气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真是难能可贵,其他同学有什么
看法?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2]按他的方案,我觉得气体的减少量无法测定。
[师]我同意。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谁来帮帮他?
[生3]我能不能上来画?
[师]当然可以!
[生3](边画边讲)先将一支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
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
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
就会将水压入集气瓶中,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
少。
[师]这个方案怎么样?
(学生议论,纷纷表示同意该方案)
[师]我也很欣赏这位同学的方案,他巧妙地运用物理学知识,
利用倒吸入水的体积,明确地计算出被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从而测
出一定体积的空气中所含氧气的体积,很有创意,那么,还有没有需
要完善的地方?
(学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没人回答,一时安静无声)
[师]既然没有,我们就请同学们自己实验一下,看看你们的结
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
[生]学生实验,发现水面上升的高度是集气瓶体积的l/10o
[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而大家的实验
结果是占空气体积的1/10,为什么?
[生4]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
数偏少。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
察(约2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师]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想想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什么状
态?
[生5]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
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样改进呢?
[生6]改用木棒
[生7]不行,木棒燃烧也生成二氧化碳
[生8]改用在空气中燃烧但又不生成其他物质的可燃物
[师]可能吗?
[生9]不行,燃烧就一定生成新物质。
[生10]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很好。我给大家介绍一种可燃物一一红磷,它在空气中燃
烧,生成一种白色固体(展示红磷样品)为了便于操作和观察,某些
细节问题还有待完善、改进,希望大家课后继续思考,并利用课余时
间做一做。下面,我给大家演示一下。
(边介绍边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描述现象,师生共同分享、得
出结论)
三、结果
本节以创设问题为切入点,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
探究兴趣,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学生们在课堂上认真思考,
积极发言,表现活跃。,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就是显而易见的。
四、案例分析
这堂课,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创设问题,教学的核心就是解决问
题,教学的艺术就是使学生成为提出问题的主体。怎样调动学生的思
维参与呢?我想应当创设情境,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
知冲突,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
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些问题的提出改变了学生接受式的学习心
态,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活动与探究特别强调“体验”这一
心理过程,我们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权利,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后,再给他们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让他们相互
质疑、相互交流、相互讨论,做到生生互动。这样,学生参与的积极
性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三)
初中化学教学案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新增了实
验内容,加大了学生探究活动的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
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应是鲜活的,变化的,
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
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
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因
此,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控制课堂的能力,合理处理意外事件的发生
等都成为教师接受挑战的新课题。下面是我处理课堂意外事件的一个
教学案例:
一、案例主题
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的首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实验的参
与者和探究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成长。
二、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第七章课题一“燃烧与灭火”的内容。在课堂上由于教
师的失误,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在老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回答与
教师的预设发生了矛盾。这些意外的发生,就要求教师从容、适时,
合理的解决。
三、案例描述
在“燃烧与灭火”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结合生活中的燃烧现象,
并出示了几张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入了课题,此时学生们也表现出了
很强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我着手进行演示实验7T,本想通过此实验
让学生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实验
时,铜片上的白磷剧烈地燃烧起来(此时,红磷没有燃烧),但是,白磷
燃烧的火花溅落在红磷上,红磷也燃烧起来了。这一意外的发生,我
的头“轰”的一下大了起来。有的学生也骚动起来(提前已预习)我
该怎么办呢?把结论强加给学生,还是……。我冷静了一下,面对实
验的失误,我向同学们承认了自己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并指着还在
燃烧的红磷说:“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同学们都笑了起来,随即又
安静下来,等着老师往下进行。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共同探究
失误的原因,学生的热情又高涨起来,纷纷献计献策:白磷的用量再
少一些;使用更大的烧杯,白磷与红磷的距离远一些;白磷燃烧后,立
即用小烧杯将红磷罩上;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我们得出了燃烧条件
的正确结论,同时也提高了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既解决了意
外事件的处理,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为了巩固对燃烧条件的认识,我接着安排了下一个探究实验,“要
使热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该怎么办?”王振同学马上站起来回答:
“向水中吹气。”我一听,问题又来了:吹气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
化碳不支持燃烧,白磷怎么会燃烧起来?这最起码的知识都不懂,还
乱说!”可一想,老师刚才都犯错了,怎能怪学生呢!于是我笑着说:
“王振同学,你上来试一试吧!”上来用导气管向水中的白磷吹气,
白磷没有燃烧起来,他又使劲地吹了一大口,白磷还是没有燃烧起来,
于是他有些懊丧地下去了,并趴在桌子上。见此情景,我肯定了这位
同学的勇气,并要求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又有学生说;“老师,
应该向水中通氧气。”我说:“化学是实验的科学,只有实验才是最高
法庭。你的想法是否正确,得用实验来加以证实。”并拿出事先收集
好氧气的气囊,向水中通入氧气,只见水中出现因白磷燃烧而产生的
火花,非常有趣。学生们非常激动,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课堂教学又
一次达到了高潮。
实验过后,我又组织同学们尝试了向水中的白磷通入空气的实
验,也获得了成功。进而,我又提出问题:“通过导气管用嘴向水中
吹气,为什么不能使白磷燃烧?”仍然请王振同学回答,他在老师的引
导和同学的提示下找到了原因,答道“从嘴里吹出的气体大部分是二
氧化碳,它不能支持白磷燃烧。这一知识点是我们前面探究过的。”
我接着说:“好,请座下。我非常高兴地看到了你的进步。”大家不
约而同地鼓起掌来。我注意到这位同学的表情,他的眼中又充满了自
信。我的心也随之平静下来。
四、案例评析
在这节课中出现了两个意外事件,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的失败,一
是学生的回答与老师预想的回答发生矛盾。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我预
先没有想到的,但在处理上觉得是恰当的,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演示实验失败后我没有强调客观原因掩饰实验的失误,而是面对失败
承认了错误,并组织了学生探究了失败的原因,引导学生从药品用量、
反应条件、装置的改进等方面提出改进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尊重客
观事实的科学态度,又提高了学生探究问题、设计实验的能力。体现
了在课堂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成
长的新理念。而面对学生的回答与我的预设发生矛盾时一,我没有严厉
的批评和断然否定,而是因势利导,让学生亲自探究自己的结论,引
导他自己得出回答错误的原因,并给予鼓励表扬,发扬了该同学的积
极性。这种做法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参与
实验,参与探究结论的新理念。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老师在备课时没有充分预料到
一些以外情况的发生,显得有些措手不及。这也使我感到:教师应认
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
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
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
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才会散发
出持久的生命芬芳。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四)
《空气》教学案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可是空气既
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来让我们感觉空气吗?根据已有知
识,生活经验设计实验等,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将学生的视线引导到
课题要学习的内容中来。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作为学习素材,
使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它们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
发展关系密切,从中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养成学以致用
的习惯。但是学生虽然熟悉这些物质,却了解不深,不曾从化学的视
角思考,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
组成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
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一一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
“红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
中能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
探究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
得到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二.案例描述
1、教学思路与设计
空气是学生经常听到、用到的词汇,似乎十分熟悉(实际上由于
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它并不了解),加之本课题要讲解的知识内
容不多,如果忽视探究活动,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的目的,就难以激发
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会变得沉闷、乏味。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
思路应该以实验探究和讨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
习惯,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深入地了解有关空气的知识。
首先,通过活动:“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你能通过实验让我
们感觉到空气的存在吗?”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并创设问题情境:“关
于空气你都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将同学们引导到对空气的关注上
来,通过学生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将学生已经具备的一些空气的组成
知识呈现出来。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来测定空气
中氧气的含量呢?”将学生逐渐引导到本节课的重点一一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的测定。用“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消耗了什么气体?”“红
磷没有全部燃烧,说明了什么?”“打开止水夹,为什么集气瓶中能
吸入约1/5体积的水呢?”的问题的讨论,使学生真正得到科学探究
的方法和心得,而不仅仅是获得知识本身。最后从实验的结论中得到
空气是一个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技能: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
物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的操
作,观察和分析,掌握科学探究的手段和方法;通过对空气、氧气等
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掌握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的一般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到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
手段,树立科学探究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教学难点: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操作和设计。
3、教学设计流程
一、空气的组成
【提出问题】那么你对空气都知道了些什么呢?
人们是怎么知道空气的组成的呢?
【阅读】课本P22了解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
根据已有知识,生活经验说出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阅读】知道拉瓦锡研究空气的实验及结论
通过化学史实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互动交流】怎么粗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师生共同归纳出
探究实验的要点。
学生讨论交流。
1、应该找到一种可燃物来消耗氧气。
2、利用压力差来产生水倒流。
激活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新的问题有机结
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演示】实验2-1
1、如图2-3连接好装置,漏气会有什么后果?
2、向集气瓶内装入少量水,并作上记号,为什么?
3、向燃烧匙中加入较多量的红磷,为什么?
4、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紧。慢了可能会导致什么后
果?
5、提示观察红磷燃烧现象,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水面情
况。为什么?否则会怎样?
认识仪器
讨论操作原因,观察实验现象,讨论口答
1、漏气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小。
2、瓶内放水是为了吸收生成的白烟,同时降温。
3、燃烧匙中放较多红磷是为
了使瓶内氧气充分消耗掉。
4、会使瓶内的空气因为受热膨胀排出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大。
6、红磷燃烧,黄色火焰,大量白烟
7、熄灭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大约占集气瓶剩余体积的1/5
8、不冷却气体处于膨胀状态实验结果会偏小。
用边介绍实验步骤边提出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观察是边记录边回
答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反思】实验过程中的那些操作的不当会造成试验结果的偏
差?
【归纳】
1、装置不严密
2、红磷量少,不能充分耗尽瓶内的氧气
3、空气没有冷却
4、将•引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速度太慢。
【板书】空气的成分
猜想、讨论
记录:体积分数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多种物质
纯净物:一种物质
举例说明
空气自然水泥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小结】
1、空气的组成
2、物质的分【课后延伸】你还能设计什么的实验来探究空气中
氧气的含量。
学生思考
将课堂探究的触角延伸到课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
意识。
三、案例分析
本节课围绕空气组成的测定来设计的,其中有学生最早涉及的定
量化学实验内容,科学探究过程的设计体现了基本的科学思想,这节
课最具特色的地方是与学生共同探讨合理的方法来测定空气中氧气
的含量。
在实验设计及活动过程中很自然地产生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商讨和交流,共同解决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及合作交流能取得的收获。在师生共同
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和技能,掌握住了测定空
气的组成基本方法,为以后同类问题的把握和解决奠定了基础。
1、强调学习过程: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的的小型藏
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发现的过程。在教学的过
程中,始终力求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探究的情境。本节课中,
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与启发中,学生通过回忆已知的知识与方法,通过
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让学生自始至终参
与学习的过程,并从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强调了新课程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
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
为本的思想,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和生活体验、关注学
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课堂上学生一直兴高采烈、其乐融融,随
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科学学习的信心也使越来越强。
3、新型的师生关系: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
识的主宰者,而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者。课堂中总是单线条
的传输,即使是互动,也只是老师问学生答,问题的提出都是老师预
先设计的,这样很难让教师在第一时间中了解学生的想法。而本节课
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融洽的,课堂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
达成共识。
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的原因,无法将同学们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
验证,在以后的实验探究活动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
学生是最好的再生教学资源——《空气》教学案例
一、主题与背景
学生是活生生的教学资源,它不同于其他的可消耗的资源,相反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资源能不断产生出新资源,使再生资源越来越丰
富,对这种再生资源的再分配再利用再创造,超越了教材在教学过程
形成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目标,在课堂上用好学生这种资源,它的意
义是把书读活,是一种真正回归学生本体提高学生生命质量为旨趣的
一种教育。
郭思乐导师在他《素质教育的生命发展意义》中指出素质教育明
确的把人的教育和人的生命发展联系起来,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在于
人自身的创新,实施素质教育,要能有效的发挥学生作为教育资源的
功能,并且不断促进理想的教育生态生成。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场,其过程体现在学生
表现出的各种信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生活经验感悟,
他们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到课堂,在交流过场中产生再生资源。关
注生命本体,发掘和开发再生教学资源,这是新教育追求的目标。
二、情景描述
温州市特级教师陈锋老师在他的《谈教学有效性问题》的讲座中
曾提到一个故事,至今还让我深受启发。他用了这个故事很好的解释
了教学中再生资源的问题。
从前有个穷人到一个富人家乞讨,他请求富豪借给他铁锅和柴
火,他说他想烧一石头汤喝,富人听了很是惊讶。他在好奇心的驱动
下借给了穷人铁锅和柴火,穷人就在富人的家门口摆起了灶具。装模
作样开始烧汤了,富人很是奇怪啊,他想这石头汤肯定很特别,于是
他每隔几分钟就掀起了锅盖,往锅里投入他认为最好喝的佐料。两个
多小时过去了,穷人把锅里的石头拿走,就拿起这个向锅里投了许多
佐料的汤。
陈锋老师认为我们的教材就象这块石头,是死的,而学生就象那
个富翁,老师呢就是那个向富人乞讨的穷人。而穷人只所以能喝到汤,
是因为他激起了富人的好奇心。老师上课的关键也是在与激起学生的
好奇心,使他们心安理得向石头里投入他们认为最好喝的佐料,也就
是说他们在对我们的教材进行加工,在课堂上凸现学生的想法见解困
惑,和他们对知识的再创造,这些都是难得的再生资源。我以教八年
级(下)《空气》这节课为例来具体描述教学资源的再生过程。
《空气》这节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出来的再生资源有以
下四方面。
1、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底蕴构成教学中的第一大块教学再生资
源。
学生活动一:举例证明存在空气的方法。学生用自己的已有的知
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了7个能证明存在空气的例子。
他们说:1、酒瓶倒扣在水中,水很难进入瓶子里,说明瓶中有
空气。2、学校操场上的国旗飘扬,说明空气流动形成风吹起了飘扬
的国旗。3、学生反过来思维,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的,生物体处在真
空的环境,会膨胀瓦解。4、蜡烛燃烧产生的气体跑到哪里去呢?这
些跑走的气体可以组成空气的成分。也就是说空气是有来源的。5、
在月亮上没有空气不能听到声音,而我们在地球上能听到声音,说明
我们地球上有空气。6、拿个塑料袋在空间兜一下,用手挤压塑料袋,
就能感觉到空气的存在。7、电解水的实验中两边的玻璃管上有气体
产生,产生的气体把水给排开了。
而我们的教材是怎样描述我们周围存在的空气呢?它是这样写
的,“人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空气,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真实地
存在于我们的周围。”
采用让学生自己来描述证明周围存在空气的处理方法,不仅激发
了学生原有的科学知识的底蕴,而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绪,积极而
主动的思考问题。
学生给老师带来如此的教学资源,此时不是我一个人在教学,而
是众多的学生和我一起教学。你看学生举的七个例子,都是他们自己
的经验、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他们带着他们的见解,在课堂上享
受倾听、享受尊重、享受欣赏。
2、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评价和再创造构成教学中第二大块教学
再生资源。
学生活动二:怎么知道空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以及水蒸气
呢?
我们的教材分别采用三个实验来证明空气中存在COZ、02和水
蒸气。第一实验是用大针筒把空气挤入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说
明空气中有C02。
评价:实际上由于空气中C02浓度不高,这个实验是很难看到明
显的现象。差不多要用去我半节课的时间,因此该实验可用于思维训
练,但不适合于实际操作。
第二个实验是把木条放在02瓶中在燃烧和放在空气中燃烧,然
后比较两者不同的实验现象。02在空气中燃烧不旺说明。2被其他气
体稀释了,这个实验很好做,能够说明问题。老师演示实验,在感性
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共同思维。
第三个实验,受天气的影响较大,白色干躁的无水硫酸铜粉末放
在表面皿上,然后再把它放在盛有冰块的烧杯。如果看到白色的硫酸
铜粉末变为蓝色的晶体,能说明空气中有水蒸气。那一天上课之前,
天气很干燥,蓝色的晶体在45分钟后还是很难用肉眼看出来。如果
天气潮湿一些,这个实验的效果才会好一些。
针对以上这些我对课本三个演示实验的看法,我把问题抛给学
生,让学生评价,请学生提出见解和其它实验的方法。
针对第一个空气中存在CO2气体的证明方法。我们的学生说:1、
打开啤酒瓶,瓶口有很多泡沫,这是酒瓶中含有CO?气体的缘故。这
种气体来自空气。2、学生说我看过科普作品,描述进入某些山洞时,
处在低矮处的狗有可能会死亡,原因是CO2气体比空气重,CO?又不能
支持呼吸,所以狗会窒息而死的。
学生活动用嘴吹盛有石灰水的试管,石灰水变浑浊,每个都很小
心的在吹。他们在吹的过程体验到了好几个知识。人的呼吸能产生
C02,C02被排放到空气中间接证明了空气中存在CO2,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了CO?具有这样的化学性质。
评价:说明学生对日常生活隐含的科学道理有所了解。如果我还
以为这些都是很了不起的知识在哪里滔滔不绝的讲演,说不定聪明的
学生都给我教傻了。
针对第二个问题空气是否有氧气的证明?大部分学生没有异议,
但是个别创造力强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另一种看法,他说酒精灯在空
气中燃烧,说明空气中的氧气有助燃性,而用灯帽把它盖灭时,由于
没有了氧气的帮助,酒精灯熄灭,这个我们在实验室里最常见的事实
不是和课本上要讲道理是有一样精彩吗?
评价:晕,最常见的也最能说明问题的酒精灯燃烧,我都没有想
到,而我们的学生想到了。是学生在向我的石头汤里加了一勺可口可
乐的调味品。
针对第三个问题空气是否有水蒸气?学生说:1、我吃喜酒的时
候,看过这样一道叫“龙腾虎跃”的菜,一条用糕点制作的龙,在云
雾中若隐若现,它的原理就是在一个小碟里放上一块干冰,干冰的温
度低,周围的水蒸气遇冷液化了,产生出云雾缭绕的仙境。这说明空
气中有水蒸气啊。2、天会下起雨飘起雪来,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
冷凝结的结果。3、用嘴对着石灰水吹气,石灰水变浑浊,也能间接
证明空气中有C02。
评价:我对C02、。2、H2。的一些知识还没有讲,而我们的学
生已经把他们的生活经验,把他们看过科普知识搬到课堂上来和同学
们一起分享快乐,回答比较好的同学,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满足了他
们实现自我的需要。能让学生讲的都让学生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
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3、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感受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在实验过程中
产生的困惑,构成了教学中第三大块的再生资源。
在简述拉瓦锡发现氧气过程的基础上,得出空气主要是有氧气和
氮气组成,介绍拉瓦锡的实验法的基础上,问学生你是如何知道空气
的氧气约占21%的呢?学生说是看书得到的?请学生设计实验方
案,并且对实验过程产生的现象进行评价。
学生活动三: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简略证明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
比例为1/5。
由于受课本先入为主的影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课本讲述的差不
多,那么教学中产生的新教学资源会是在哪里呢?
学生在观看我演示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现象过程中,他们产生
了以下急于想要解决的困惑问题。1、为什么要在集气瓶中放入大量
的红磷?2、为什么要震荡集气瓶呢?3、为什么水溶液的颜色变红
呢?4、止水夹打开后,为什么水会流入到集气瓶里呢?5、不用红
磷,改为蜡烛燃烧行不行?
在和学生共同讨价解决以上问题的过场中,又产生了新的教学资
源。特别是第5个问题,为什么要红磷,是否还有其它比红磷更好的
东西来代替呢?学生的思维被发散开来。学生不仅得到了新知识,关
键是锻炼了一种品质,富有想象力和对事物进行最佳选择力的创新教
育。一层接一层的问题,新的教学再生资源层出不穷。
学生真的是富翁,在他们面前我是一个不起眼的困难户,他们提
出的问题让我应接不暇。一大堆丰富的教学资源摆在我面前,需要对
再生资源再创造,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创新,能让知识的冲击波产生
效益,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多的是我自己。
4、以主人翁的态度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再创造第四大块教学
再生资源。
对空气的利用,让学生拟人化的口气描述,如果我是气体的某种
成分我会有什么用?有的很幽默的学生这样说:同学们你们好,我是
氮气,你知道我有什么用吗?灯泡中如果充入了氮气,我可以减缓灯
泡的氧化,延长它的使用寿命。食品中如果充入了氮气,可以防腐保
鲜呢?我的功劳还很大呢,医疗上常用液态的氮来冷冻或麻醉人体组
织细胞呢?另外我还是制造炸药、制造化肥的重要原料呢?你想知道
怎么回事呢?
学生把自己当成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利用当代先进的网络信息资
源,用第一人称拟人化的方法介绍自己的方方面面,让人感到亲切富
有感染力。
我通过多媒体制作的课件投影罗列出来的空气各成分的主要用
途,这和学生在课堂中自我描述的知识产生共振,产生良好的教学效
果。
学生在讲述气体成分的用途时,超越了课本,举了大量我平时都
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有学生描述到聂卫平在下围棋时,总会吸几口氧
气,这说明氧气能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我要学生以现代汉语编辑的身份,定义解释何为“空气”把
问题再一次抛向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和感受,从多角
度对空气进行描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能和学生一起配合,共同对
教材进行加工再创造,恰到好处的点拨,层出不穷的教学再生资源,
就仿佛让人喝了一碗美不胜收的“石头汤”。
在板书小结中,我画了一只蝴蝶。蝴蝶的躯干部写上空气两个字,
四只翅膀分别写上这节课所教的主要内容,空气的成分、利用、存在
及氧气含量的测定四大块。翩翩起舞的蝴蝶,就象在坐的学生,他们
在自我生产,建立了自己的人格和获得智力的发展,这种教育生命本
体的发展,也就是对自己劳动力的发展。
三、反思讨论
在《空气》这堂课中使我深刻的感悟到:
1、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究问题要和学
生的心理和认识水平相符合。在这堂课上,大部分时间给了学生,学
生在说,学生在讲,学生在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老师讲的很少,最
多时间是发在氧气含量的实验的演示上。这种教学处理体现了以学
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具
备一定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的能力,在课
堂上学生表现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实际的教
学情景中发现和探究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和认知规律,最大限度激
起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敢为的创造力和进取精神。
2、在教学过程产生的教学资源,及时发现和利用这些资源。,
教材中的实验是为了解决某一个与本节内容相关的问题,有它本节课
的价值,但实际上它还可能同时解决其他问题,还隐含着其它的价值,
比如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学该实验能证明多种科学上的问题。学
生对测定氧气含量实验的设计、而派生出其它问题,都是难得的教学
资源。学生对课本中实验的评价和改进,说明这些学生积极投身到探
究实践中,激发出难得可贵的创造灵感,他们对实验的设计是如此的
美妙,为教材投入他们最想要喝的“佐料”,师生共同在煮一碗美伦
美央的“石头汤”。虽然我们在努力抓住每一个有价值的发现,不论
是合理还是荒谬,都是师生前进中的足迹。
3、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为中心。
学生自我创新需要一定外部压力。因此老师的态度和教学方法,就显
得尤为重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是限制和自由的统一,
学生的每一个念头、每一次行动都是由事先的态度决定的。人只有处
在对他开放的世界里,才能显露自我,他的所有敏感、所有的秉性才
能发挥作用。谷定珍老师教书,我印象中他在上课说的话不多,写的
字也不多,却给人感觉是他教了我很多东西。这是为什么呢?他把课
堂给了学生,学生自学能力得到了发展,就象那蝴蝶一样破茧而出,
在自我改造中振翅而飞。
艺术家罗丹说得好:“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
睛。”教学中不缺少教学资源,特别是学生这种资源,而我还常常为
不经意间流失的教学再生资源痛惜不已,多多关注教学的再生资源,
让教学课堂不断出现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五)
《溶液的形成》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
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
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
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
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
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
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
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
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
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
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
“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
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
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
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
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
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
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
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
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
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
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
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
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
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
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
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
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
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
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
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
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
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
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
让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
间。
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
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
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
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巧妙地设计问题,利于化学概念的教学
化学概念原理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教
学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如何提高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呢?《饱
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节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记得我是用一个小故事引
入的:“饭前喝汤,健康又苗条;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妈妈边说
边给小明端来了一碗汤,小明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点盐;小明一尝,
还说淡,还要加盐;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我就问学生食
盐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这碗汤中?学生异常兴奋,有的说能,有的
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我问:你们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想?学生:想。
我让各小组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我下去巡视时,发现有的学
生用水多了,放了好多溶质都没到饱和。有的同学用水少,一会就饱
和了。看大多数同学做完了,我问:你的猜想正确吗?有的说正确,
有的说不正确,意见不一致。我又问“你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判断
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拿起试管说:看溶液中有没有不溶解的
食盐。如这里面有不溶解的食盐,证明已经不能无限溶解了。学生们
一致点头。然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现象不一样,问题出在
哪里?抽取不同结论的两个小组进行汇报,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用水
量不同,所用溶质的量也就不一样。通过再次实验,最后得到了一致
的结论: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要指明在一定量的水中。……经
过教师的一次次的问,学生的一次次的探究,学生逐步把握了“无限
制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这种溶质的”
这四个关键词语,形成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回想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性参与学习,
情绪高涨,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
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已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回顾在以往教本节课时,我给出概念,讲
解关键词语,演示实验;而学生呢?听、戈I」、记、看。这节课却不同:
我是将概念中的关键词设计成四个问题,针对问题设计了探究活动,
通过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主动建构概念。在实施我看到了学
生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讲的虽少,而学生说的多了,思维更活
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
习的主人了。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设计问题要从
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学生会处在兴
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被激发起来。把要解决的问题设成一些简
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在冲突中不断的
自我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形成概念。这样比生硬的灌
输更有效。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六)
《常见的碱》
教学目的: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
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
实验准备:
1、(实验8-8)、活动与探究2、补充实验
3、提前一天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新鲜的鸡爪。
教学过程:
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碱吗?
学生:有熟石灰,有草木灰,有氢氧化钠……
板书:二、几种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NaOH)
演示:{实验8-8},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板书: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同时放
执,
易潮解(密封保存)。
展示: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和一只新鲜的鸡爪。
老师:由此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有很强的腐蚀性。
老师: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使用时要小心,戴上手套。
老师:因为它有强的腐蚀性,皮肤触上就象火烧一样,所以俗
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提问:如果不小心,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学生:用水冲洗。
设问:氢氧化钠有以上的性质,但它有那些用途?
课件展示:氢氧化钠的用途(略)
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常见的碱?
学生:熟石灰。
板书:(2)氢氧化钙{CaSH%
演示:{实验8-8}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归纳出氢
氧化钙的一些性质与用途。
板书:1、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2、特性:有腐蚀性。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制备:Ca0+Hz0=Ca(0H)2(放出大量热)
生石灰熟石灰
4、用途:
提问:常见的碱还有哪些?这些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板书:(3)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活动与探究(1)、(2)、(3)
老师巡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归纳、类推,并指导学生进行简
单的归纳和小结。
老师:都做好了吗?(教师一一地检查各小组)谁来说说碱
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一学生: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酸试液变红色。
另一学生: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另一学生: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演示:补充实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氢氧化钠溶液
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总结:指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俗称、和碱
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强调使用碱液时要十分小心。
课件展示练习:1、有两瓶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氢氧化
钠溶液,如何用化学方法将它们鉴别?
2、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溶液易潮解;B、氢氧化钙溶液有腐蚀性;
C、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D、酚醐试液遇碱溶液变红。
3、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会变质的是
4、下列物质中,溶于水时不会放出大量热量的是()。
A、生石灰;B、氢氧化钠固体;C、氢氧化钙。
案例分
1、本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常见的碱的角度创设
教学情景,引入新课,诱人深入,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
趣。
2、展示新鲜的鸡爪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令学生惊讶,
亲眼目睹氢氧化钠的腐蚀性之强烈,自然引入使用它该注意什么了。
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
3、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授课语言流利、简练,教态自然,
板书工整,充满自信与熟练。对学生的回答能恰当地肯定、评价。
4、从总体上看,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
教学思想,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有效突破了本节教
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
标,教学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
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
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
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5、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
趣的重要方法;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
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
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
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
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
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
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
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6、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
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7、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
察、记录和分析、归纳,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
更在学习结束后,令学生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
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
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
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七)
《酸、碱、盐的复习》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
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
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
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
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
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
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
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
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
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镀溶液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
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
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
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
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
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
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
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
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
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02>Fe(2)CaC03>CuS04(3)BaCb、CuS04
(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0H)2(8)
Ba(OH)2(9)CO2、Ca(0H)2(10)C0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3(2)CuSO,(3)Fe(4)测
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N03(7)Ca(OH)2(8)大
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
应
c组的方案有:(1)HCK石蕊溶液(2)H2so八石蕊溶液、C02
(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5)大理石、酚醐溶液、H2sol
(6)CO2、酚酰溶液(7)C02>石蕊溶液(8)HCEC02(9)HCK酚
酸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八Ca(0H)2或Ba(0H)2(2)Fe、BaCl2
(3)Na2cO3、BaCL(4)石蕊溶液(5)AgNO3>酚醐溶液(6)CuO、
酚酸溶液(7)BaCk、石蕊溶液(8)Na2cCh、CuSO4(9)NH4NO3、BaCl2
(10)BaCk、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
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
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
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
法:例如a组中的(7);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
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
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
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
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
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
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
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
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
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
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
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
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
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
于实验分组太少,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案例(八)
教学起点分析:在上节中学生已经理解到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
没变,本节继续采用学生熟悉的水做知识载体,通过对水分解产生氢
气和氧气的微观过程的描绘,使学生理解到分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产品生产加工合同原材料供应及质量要求
- 2024年托盘代理商采购合同
- 2024年度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合同
- 2024年度装饰工程grc构件供应合同
- 2024年体育赛事赞助合同:明确赛事赞助商与赛事组织者的权益
- 2024个体工商户与金融机构的短期贷款合同
- 2024年度建筑施工临时设施租赁协议
- 2024年应急物流支援协议
- 2024年教育机构合作经营合同
- 2024年改良版:门店共盈责任合同
- 财务经理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 2023年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招聘笔试真题
-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多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含答案)
- 浙江省杭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无答案)
- 期中模拟测试卷3(试题)-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福建)
-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西苑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 人教版(PEP)三年级英语上册2024期中考试(无答案)
- 防性侵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教案3篇
- 宪法与法律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数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期中试卷》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学期 期中知识清单:第一章 地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