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 课件 第二章 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三版)第二章中国古代的礼制传统

教学目标本章教学课时设定为4课时,其中课堂讲授3课时,课堂讨论1课时。旨在使学习者进一步明确从文化传承载体角度上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并不是文字记载的五千年历史,而是礼文化传承的五千年历史。在古代中国,凡举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军事制度、宗族事务、社会等级、财产分配、伦理教化、哲学思想、日常民生,无一不本自于礼。以礼治国的礼文化传统,构成了举世无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根本特征。

重点难点1、中国传统的礼文化背景。

2、中国传统礼制要素。3、宗法分封与礼制定型。4、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课上互动与课堂讨论1.如何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的礼文化背景?2.试述礼制传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教学内容第一节中国礼文化的孕育第二节中国传统礼制文明的定型与发展第三节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第一节中国礼文化的孕育一、古代中国的礼文化背景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一、古代中国的礼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的“礼”,来源于初民社会的原始风俗习惯。其基本内涵,在春秋以前主要包含两个概念:一是礼俗二是礼制礼俗是在原始习俗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一种社会规范体系,是人类出于维系社会生存和发展,对自身的社会活动做出的理性选择。礼制是礼俗在国家文明社会背景下的系统化和制度化。当礼俗被整合为统一的价值观念和控制体系的时候,就成了礼制。礼俗的出现意味着文明的起源,而礼制的出现则意味着国家文明的形成。一、古代中国的礼文化背景夏商周三代时期,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以体系庞大、礼文细密的周礼为代表的礼制。古代礼书《大戴礼记》把周礼中最核心的内容概括为三条,称之曰“礼三本”:一是祭祀天地二是祭祀祖先三是尊崇王权。《礼记·礼三本》:“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一、古代中国的礼文化背景显而易见,礼制的三大基本内容,都共同出自于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所以,才有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说法。综观中国古代制度文化和观念形态发展全程,对中国传统文化整体发展面貌具有全局性、规定性影响意义的礼制要素,除了“礼三本”,即祀天、祭祖、尊王之外,还包括龙神崇拜。这些带有明显宗教礼仪色彩的礼制要素,均生发于夏商之前的史前时代。肇源于夏朝建立之前的崇龙、祀天、祭祖和尊王等礼制要素,既是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直接来源,也是维系中华五千年文明传统一脉相袭的精神动力源泉。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我国源远流长的崇龙礼俗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普遍流行。三代以后,崇龙礼俗遂凝结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并在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地起到重要的规定性影响。(一)崇龙与祀天吉林左家山内蒙古赤峰山西陶寺安徽凌家滩湖北石家河发现于南北各地的新石器时代龙神造型玉器所见各代的龙纹造型商周汉魏唐代清代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距今5000年前后,由于中国南北的水田稻作和旱地粟作农业都分别度过了农业起源阶段而正式进入农耕时代,农业由此上升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主导地位。序时祈年遂应时成为与人们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重大诉求,天神崇拜于是应运而生。考古发现的史前祭天遗迹红山文化东山嘴祭坛遗址良渚文化瑶山祭坛遗址良渚文化玉器上的祭坛与神鸟东山嘴红山文化祭坛遗址南部的圆形祭坛和北部的方形祭坛,应该属于史前先民祀天圜丘和祭地方丘的珍贵实物遗。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天神是继龙神之后,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又一个至上大神。二者在中国传统的观念形态发展史上,均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龙神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的渔猎时代即将终结,天神的出现,则预示着一个崭新的国家文明时代即将来临。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祖先崇拜的本质是人类自身的神化。其来源是生前曾经为本族的发展壮大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死后被族人尊崇为守护家族的神灵。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形成的基本路径是由部落到国家,即所谓“化家为国”,因此,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祖神兼有家族和邦国保护神的双重神格。(二)祭祖与尊王兴隆洼文化石雕祖神(距今约8000年)赵宝沟文化石雕祖神(距今约7000年)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在早期文明产生之际,祖先崇拜与社会首领人物的神化互为表里。崇祖的实质,乃在于尊崇现实社会的当权者,这种人物,就是后世的王。距今5000年前后,随着国家文明的正式形成,中国的历史进入国家文明时代。与前一个阶段不同,国家阶段的社会管理和控制,不再主要地依靠神事,而是王权的推行。于是,尊王就成为中华5000年一个经久不变的政治主题。二、中国传统礼制要素的产生秦以前的尊王:分封制度下的两级国家政权(王国与侯国)并存:政治理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主要内容:尊王与大一统尊王与攘夷秦以后的尊王:郡县制度(官僚制度)下的中央统辖地方。基本理念: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专制独裁)地方听命与中央(中央集权)主要内容:限制地方与削夺相权。第二节 中国传统礼制文明的定型与发展一、夏商王朝时期王制的确立与神本文化氛围二、西周的人本观念与礼制的定型第二节 中国传统礼制文明的定型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于史前,发展成熟于夏商周三代。这期间,从观念形态上说,是由神本到人本;从制度层面上说,是由祭祀到礼制。以敬天、祭祖、尊王为核心内容的周礼的创制,标志着中国古代传统礼制文明的定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中华古礼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史前的古礼阶段三代的礼制阶段秦以后的应时革新阶段一、夏商王朝时期的确立与神本文化氛围夏商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王朝国家制度得到初步确立时期。由于国家刚刚从神权时代递进而来,当时的社会管理体系尚充斥着神权时代的神本文化氛围。(一)夏代王制的确立与天下格局夏朝是在五帝时代邦国联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到了五帝时代晚期,“万国”“万邦”互立并存的邦国联盟在禹继任盟主时期,发生了严重的质变,即由当初的“公天下”一变而为“家天下”。其显著标志有两点:一是夏朝的建立,取代了传统的邦国联盟;二是传子制度的建立,取代了传统的禅让制度。一、夏商王朝时期的确立与神本文化氛围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王制国家的出现。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里程碑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从此超越了松散的邦国联盟阶段,从而跨入王朝国家的王制时代。王制的建立,赋予夏朝凌驾于众邦之上的天下共主地位和权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夏王拥有天下,诸邦各有其国,周边四裔诸部各有分地的天下四方体系格局。一、夏商王朝时期的确立与神本文化氛围(二)商代的神本文化商朝是继夏朝之后出现的第二个王朝。在殷人的观念中,包括自身族系来源和现实社会政治秩序在内的人世间所有事情都出自神的意志,本自神的安排,神鬼同源,君权天授。既然王权受命于天,其传承又不出殷人之族,祀天、祭祖便成为国家军政生活中的最重要内容。这类国家祭祀,往往都由商王亲自主持。当时的商王,既是国家元首,也是宗教领袖,垄断着同天神与祖神对话交接的渠道。一、夏商王朝时期的确立与神本文化氛围除了祭祀,占卜是当时人们与神灵沟通的另一重要渠道。商朝的军国要事都要通过占卜决定,占卜过程中与神交接的法器主要是钻灼和刻文的龟甲与兽骨。今人把考古发现的刻写在占卜所用龟甲和兽骨之上的文字纪录,称之曰卜辞,又称甲骨文。从本质上说,这种出于宗教活动的占卜记录,也属于商朝礼制范畴。二、西周时期的人本观念与礼制的定型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继夏商之后出现的第三个王朝。西周初年,“制礼作乐”,创建了以敬天保民、宗法分封为基本精神和核心内容的国家管理制度,是为“周礼”。由于周礼的创制和成功推行,西周王朝超越夏商而达到全盛。此间无论是历史的表象发展,还是典章制度的完善乃至观念形态的深层演进,都取得了集大成式的成就。二、西周时期的人本观念与礼制的定型(一)敬天保民与以人为本与商王一样,周王也以天子自居,认为现实王权来源于神授。有别于商朝带有浓重神本色彩的“尊神重巫”,西周的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是以人为本的“敬天保民”。具体说来,主要有如下三层思想内容:一曰敬天在西周官方意识形态中,王者是上天派在人间的代表,因称天子,所领疆域,号曰天下。二、西周时期的人本观念与礼制的定型二曰保民周王作为天神在人间的代理(天子),其职责是秉承天的意志,代天行政理民。三曰“天命靡常”,“善则就之,恶则去之”王者只有具备美好的品德,施政“宜民宜人”,才能“受禄于天”,得到上天的支持。二、西周时期的人本观念与礼制的定型(二)宗法分封与礼制定型西周初年,在构建和创新敬天保民、以人为本的官方统治思想的同时,周人还把传统的宗法原则与国家管理制度再行有机整合,在此基础上,创行并完善了宗法分封制度,从而实现了新的政治秩序构建。宗法分封制度在西周全境的推行,意味着中国传统礼制的定型。西周初年封燕的实物例证——克罍及其铭文二、西周时期的人本观念与礼制的定型上自天子,下到诸侯、卿士、大夫,各级封君的政治地位与经济资产,都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行世袭制度。从而形成了层层相属、代代相袭的政治结构。从君统上看,周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西周以后,宗法原则和礼制传统长期贯彻通行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之中,家天下的观念始终存在,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第三节 礼崩乐坏与百家争鸣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春秋时期,随着“礼崩乐坏”局面的出现,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开始走向由传统的宗法分封制度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过渡。春秋形势图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一)由“学在官府”到学派分立春秋之际,随着王室(周天子)、公室(诸侯)的相继衰败,“学在官府”的局面也随之破坏。许多原来在王公贵族、诸侯大夫门下从事各种文化活动的“士”,不得不流落民间。与此同时,原先深藏在宫廷秘室的文化典籍也流散于民间,成为一般平民的读物,“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孔子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创办私学,从而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私学兴起的直接结果便是导致学派的分立。当时最重要的两大学派代表人物,分别是孔子和老子。汉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图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二)孔子及其思想学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最早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他一生学而不倦,诲人不厌,主张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他亲自编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教授学生,使记录三代以来中国传统礼制文明的基本典籍得以保存和传承。他所创建的以礼乐仁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及其倡导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主张,为汉以后的儒学独尊,和儒、道、墨、法各家思想学说的合流与互补,奠定了最根本的思想和理论依据。汉到清的2000年间,由孔子开创的儒学发展而来的经学,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与学派分立(三)老子及其思想学说老子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最大贡献就在于率先把“道”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本体意义的概念,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与道是万物本原的哲学思想相适应,老子的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老子思想里一个极可贵的地方,就是其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在矛盾对立中形成,并由此确定了自己的性质。他认为自然之道是向着相反的方面发展变化的,因此要根据事物向相反方面发展这个规律而加以利用和把握。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士阶层的兴起与百家争鸣(二)儒家与孟荀(三)道家和庄子(四)墨家与墨子(五)法家与韩非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发生重大转型的关键时期。此间由于“礼崩乐坏”,西周时期形成的社会秩序完全失衡,各国遂相应地先后施行了称之为“变法”的社会改革,新的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和思想文化成果于是应运而生。其中,政治上最重要的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是土地私有制度和计亩纳粮、按口征税的赋役制度,思想文化领域则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战国时期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士阶层的兴起。春秋以前,士是贵族中的最低阶层,他们有一定数量的“食田”,受过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内容的“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是国家军政组织的中坚。(一)士阶层的兴起与百家争鸣战国时期,随着宗族血缘关系的瓦解和民间聚众讲学风气的兴起,士的定义和范围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些有文化、有才干的士人在社会的军政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当时的士之所以能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历史地位,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有着独立的人身和人格自由。(一)士阶层的兴起与百家争鸣从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学派分立,到战国中后期达到了高潮,形成了“诸子蜂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当推儒、道、墨、法四家。士阶层的发展及其独立的自由意识的觉醒,为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文化的繁荣创造了重要前提。(二)儒家与孟荀儒家学派是孔子创始的,由于孔子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孔门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各执一端。孔子逝后,儒家分为多派。其中,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派是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政学说的孟派儒学一派是主要继承和发展孔子礼义思想的荀派儒学(二)儒家与孟荀孟派儒学的代表人物是孟子。政治上,孟子提出反对暴君,以民为本的进步主张。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为后来灿若星辰的思想家望尘莫及。孟子的理想政治就是实行仁政。这种理想政治的具体实现就是使民有恒产,即长期占有的财产,他认为只有让民有恒产,才能使其有恒心。孟子画像(二)儒家与孟荀荀派儒学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与孟子不同,荀子主要继承了孔子学说中的礼的思想,他从人的本性是恶的认识角度出发,强调礼法。他认为,凡人生下来,天性都是恶的。因为人都有一定的欲望,如“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有欲望就不能没有追求,追求不能满足就会争斗,争斗就会使社会紊乱。所以,就需要社会“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画像(三)道家和庄子道家学派是春秋末年的老子创始的。战国前期,关尹(环渊)直接继承了老子的思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