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导水文1教材_第1页
海科导水文1教材_第2页
海科导水文1教材_第3页
海科导水文1教材_第4页
海科导水文1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ntroductiontoOceanography—PhysicalOceanographyInstructorInformation

Zhang

Caiyun(张彩云)Office:希平楼C3-422Phone:2188071Email:cyzhang@LuoZhibin(骆智斌)Office:希平楼C3-425Email:zbluo@

Teachingassitant

李萌萌Office:希平楼C3-406Email:1007589079@刘阳洋Office:希平楼C3-405Email:liuyangyangnd@126.com

CourseInformationText:冯士筰,李凤歧,李少菁主编,2000.海洋科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DuxburyA.C.,DuxburyA.B,SverdrupK.A.,2000.Introductiontotheworld’socean,6th,McGrawHillHighEducation.StewartR.H.,

IntroductiontoPhysicalOceanography,2008.TexasA&MUniversity./resources/ocng_textbook/contents.htmlDescriptivePhysicalOceanographyAndIntroductionProvideyouwiththeknowledgeofthebasicconceptsinphysicaloceanography.Providetheopportunitytosolvesimpleproblemsusingtheconceptsyouhavelearned.Provideyouwithanappreciationoftheimportanceoftheoceanstooursociety.Enableyoutoevaluateissuesinoceanographythatyouwillencounterindailylife.CourseObjectiveEarthfromspace§1Prologue(绪论)WhatisPhysicalOceanography?HistoryofOceanScienceChineseOceanResearchWonderful&PowerfulBeautiful&PlentifulExceptforalevelingoffbetweenthe1940sand1970s,Earth'ssurfacetemperatureshaveincreasedsince1880.Thelastdecadehasbroughtthetemperaturestothehighestlevelseverrecorded.Redline:long-termofaverageoverafiveyearperiod.(NASA/GISS)气候变化世界各地夜晚灯光遥感影像人类活动北极冰盖面积2007年夏季:413万平方公里

2005年夏季:530万平方公里两年内融化面积相当于法国国土面积的两倍。挪威冰川呈现哭脸形成哭脸的冰帽每年最大萎缩160英尺(约合49米)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3月11日海啸前后对比/2011-03-14/127906971_5.html日本海啸垃圾形成长111公里巨岛2013-2014年左右到美国西岸全球暖化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度和强度呈增多增强趋势。/2010/03/01/climate-change-and-natural-disasters/台风Source:UKDepartmentofEnergyandClimateChange暴雨\洪水KatrinaHurricaneAbreakisseenintheleveeofthe17thstreetcanal.

WaterflowsoveraleveealongInnerHarborNavigaionalCanal.

2009.8“莫拉克”台风台岛两三天就下了一整年的雨量,造成全台共461人死亡、损失逾新台币145亿元;造成浙江、福建、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省份发生洪涝灾害,共有934.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7人,直接经济损失92.7亿元。201952~2011年8月台风路径统计1952~2011年(60年)影响福建的台风频数统计海洋上的响应Lin,etal,2003.GRLNewevidenceforenhancedoceanprimaryproductiontriggeredbytropicalcyclonetyphoonKai-Tak据估算,Kai-Tak台风期间叶绿素增加30倍,新生产力贡献2-4%假设南海平均每年14个台风,则台风对南海新生产力的贡献可达20-30%1.WhatisOceanography?OceanographyisanInterdisciplinarySciencePhysicalOceanographyChemicalOceanographyBiologicalOceanographyGeologicalOceanography

海洋科学是研究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以及与开发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海上军事活动等的应用研究。Firstpage

Back

Continue

Lastpage

Summary

Text

研究海洋中的生命现象,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Firstpage

Back

Continue

Lastpage

Summary

Text

海底、海岸的形态、构造和演变过程Firstpage

Back

Continue

Lastpage

Summary

Text

海水及其界面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Firstpage

Back

Continue

Lastpage

Summary

Text

海洋中的物理现象、海水的各种运动和水文要素的分布变化规律物理海洋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物理海洋学是运用物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海洋中的力场、热盐结构以及因之而生的各种机械运动的时空变化,并研究海洋中的物质交换、动量交换、能量交换和转换的学科。

物理海洋学所研究的问题可概括为海洋热盐结构(如温度、盐度、密度等的时空变化,锋面、跃层、水团等的形成)、海水宏观运动(如海流、海浪、潮汐等)、海—气相互作用(如大气与海洋间的动量和能量的传递等)和海洋湍流(如海洋细微结构的成因)等4个主要方面。物理海洋学的主要研究方法物理海洋学的一个研究方法是以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原理为基础,借助于数学工具,研究海洋中各种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以这种方法研究海洋可称为海洋动力学或动力海洋学。物理海洋学的另一个重要研究方法是通过各种手段对海洋物理现象进行直接观测,依据流体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利用动力海洋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海水的运动规律以及各种水文要素(如温度、盐度、密度、水色、透明度等)的分布变化特征。这种方法具有水文学和地理学的性质,对现象的表示主要是定性的,然而由于它以实际观测资料为基础,所以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海洋的真实。以这种方法研究海洋可称为海洋水文(物理)学。(美)皮卡德,(美)埃默里著《描述性物理海洋学》,海洋出版,1989.7本书介绍了海洋的尺寸,形状及海底沉积物,海水的物理性质,大洋水特征量的典型分布,大洋中水、盐和热量收支平衡等。S.庞德,G.L.皮卡德著;伊增欣,李茂和译

动力海洋学导论,海洋出版社,1990

介绍了动力海洋学的基础研究对象和方法,并把讨论的重点集中在大尺度的平均环流上。内容包括:海水性质,基本物理定律;有无摩擦的海流;波和潮汐等海洋波动理论。物理海洋学的主要研究手段

1)、现场观测

2)、数值模拟

3)、卫星遥感

4)、物理模型1)、现场观测

普林斯顿海洋模型(POM),它是一个垂向采用σ坐标的三维斜压陆架浅海模式,基于原始方程组之上的海洋模型,包含一个二阶湍闭合子模式,能给出随流速变化的湍流涡动系数。20世纪70年代由BlumbergandMellor发展起来,并在许多学者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完善。可被应用于河口、沿岸区域和开阔大洋。POM有别于其它海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垂直方向采用σ坐标,因而可以方便地引入大陆架底形;在确定垂直湍流交换系数时,采用二阶湍能(TKE)闭合方案,因而垂直差分为隐式,消除时间对垂直坐标的限制,可使海洋上、下边界层的分辨率提高而保持计算稳定;在海面无刚盖近似,因而海面的自由高度可用模式预报;为了节省计算时间和增加模式的计算稳定性,POM将海流的正压模和斜压模分离,采用不同的时间步长,外模为二维,时间步长较短,内模为三维,时间步长较长。在水平方向,POM采用ArakawaC型交错网格系统。在垂直方向,湍流能量方程、垂直扩散交换系数和垂直速度ω与温度、盐度和海流场交错设置。水平坐标系统可任选,既可为曲线正交坐标,也可为经纬度坐标。2)、数值模拟遥感资料反演海洋参量,如海面温度(SST)、有效波高、海流、海面高度(SSH)、海面风场(SSW)等3)、卫星遥感

AVHRR(AdvancedVeryHighResolutionRadiometer)是第三代业务气象卫星上携带的仪器,是甚高分辨率辐射计的改进型。它的主要特点是观测的通道有五个,分别为:Ch10·58~0·68μm,Ch20·725Ch33·55~3·93μm,Ch410·5~11·3μm,Ch511·5~12·5μm。仪器采用数字传输体制,提高了发送速率和抗干扰能力。加强了星上资料处理功能。卫星的空间分辨为1.1公里(星下点),低分辨率云图资料为该仪器五个通道中的二个。该仪器主要用以接收地表,云层等对不同波长光线的反射,下表为各个通道对应的波长以及其用途。观测通道的增加,扩大了资料的信息和应用范围,不仅应用于气象领域,而且能用于农业、水文、林业、海洋、地质地理等领域。通道波长用途10.58--0.68白天云、地表20.725--1.0云、水泥、植被、水33.55--3.93火灾、夜间海温410.3--11.3海、陆、云顶温度511.4--12.4海、陆、云顶温度AVHRR

SeaWiFS在CZCS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提高:1)增加了光谱通道,即412nm、490nm、865nm。412nm针对于Ⅱ类水域DOM的提取,490nm与漫衰减系数相对应,865nm用于精确的大气校正。2)提高了辐射灵敏度,Sea-WiFS灵敏度约为CZCS的两倍。在CZCS反演算法中被忽略因子的影响,如多次散射、粗糙海面、臭氧层浓度变化、海表面大气压变化等,都在Sea-WiFS反演算法中作了考虑。

SeaWiFS(SeaViewingWideField-of-ViewSensor)是装载在美国SEASTAR卫星上的第二代海色遥感传感器,1997年8月发射成功,运行状况良好。SeaWiFS共有8个通道,前6个通道位于可见光范围,中心波长分别为412nm、443nm、490nm、510nm、555nm、670nm。7、8通道位于近红外,中心波长分别为765nm和865nm。SeaWiFS地面分辨率为1.1km,刈幅宽度1502~2801km,观测角沿轨迹方向倾角为20°,0°,-20°。10bit量化。

SeaWiFS

从卫星探测海洋动力参数主要依靠微波传感器,其中高度计(Altimeter,ALT)最为成熟。ALT通过对海平面高度、有效波高、后向散射的测量,可同时获取流、浪、潮、海面风速等重要动力参数。卫星高度计还可应用于地球结构和海域重力场研究。卫星高度计由一台脉冲发射器、一台灵敏接收器和一台精确计时钟构成。脉冲发射器从海面上空向海面发射一系列极其狭窄的雷达脉冲,接收器检测经海面反射的电磁波信号,再由计时钟精确测定发射和接收的时间间隔△t,便可算出由高度计质心到星下点瞬时海面的距离。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

极轨卫星轨道周期为101min

卫星每天过境两次,过境时间分别约为当地时的6h和18h

QuikSCAT1999年6月27日美国太空总署(NASA)发射的一颗气角象用卫星Quikscat,其所载仪器Seawinds具有观测海面上风场(风速及风向)的能力Quikscat卫星和Seawinds散射计14号强台风“天秤”和15号台风“布拉万”苏拉达维第9号台风“苏拉”和第10号台风“达维”2012年西太平洋”双台风”4)、物理模型2.TheHistoryofOceanography海洋知识的积累与早期的观测研究(18世纪以前)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世纪)现代海洋科学时期(20世纪中叶至今)1405-1433郑和下西洋15-16世纪,地理大发现时代:意大利哥伦布4度横渡大西洋到南美洲;葡萄牙人达伽马从大西洋绕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葡萄牙人麦哲伦完成人类首次环球旅行1768-1779,英国库克船长3次海洋探险:首先完成环南极航行,并最早进行科学考察,取得第一批关于大洋深度、表层水温、海流及珊瑚礁资料2.1海洋知识的累积与早期观测研究

--探险、单船调查研究为主1405-1433ChineseGreatfleetUsedtoimpressothernationswiththewealthandpoweroftheMingDynastySeveraltechnicaladvancesasaresult:compasscentralrudderwatertightcompartmentssophisticatedsailsonmultiplemasts“长四十四丈四尺、宽一十八丈”、“九桅十二帆”/chinese/zhuanti/zhxxy/870595.htm/geography/special/C14148/01/index.shtml1492-1503,ChristopherColumbus(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伽马从大西洋绕过好望角经印度洋到达印度路线(兰色)Magellan(麦哲伦)leftSpainin1519withfiveshipstocrosstheAtlanticandroundedthetipofSouthAmericain1520.crossedthePacificwiththreeshipsin1520-21andwaskilledinthePhilippinesin1521.oneofhisthreeships,Victoria,continuedaroundAfricaandacrosstheIndianOceantoreturnhomein1522completingthefirstcircumnavigationoftheglobe.isalsocreditedwithdeterminingthelengthofadegreeoflatitudeandcalculatingthecircumferenceoftheearth.1768-1779Cook’svoyagesConductedsomeoftheearliestextensivemappingoftheoceansthroughoutthePacificOceanbasin.Cookcompileddatacoveringsuchthingsas:oceandepths,prevailingwinddirections,characteristicsofsurfacecurrents,andwatertemperatures.2.海洋科学的奠基与形成19~20世纪中叶为海洋科学起步的重要阶段。对海洋的研究由海洋探险转向为更加深入的海洋综合考察。许多理论体系在这段時期完成。重要海洋科学考察1830-1836,CharlesDarwinandtheHMS

Beagle

1872-1876,HMSChallengerExpedition(British) ——StartofScientificOceanographyNansenandtheFram1925-1927,German“theMETEOR”

HMSBeagleVoyagesofBeagle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挑戰號深水拖曳採樣的情形。摘自ScientificAmerican(1977)"OceanScience"。VoyageRoute挑戰號於1873年所測由Bermuda至SandyHook(美國紐澤西)測線上之水溫垂直斷面分佈情形。摘自Apel,J.R.(1987)"PrinciplesofOceanPhysics"。1872-1876,HMSChallengerExpedition-近代海洋的奠基性调查InstrumentandSamplingPlatform(HMSChallenger)HMSBiologyLaboratoryChemistryLaboratory1872~76,英国挑战者号(HMSChallenger)进行环球科学考察,在三大洋和南极海域共127,584公里的航程中,进行了492次深海探測、133次海底挖掘、151次开阔水面拖网以及263次连续的水溫测定,並发现了约4717种海洋新物种,被视为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使海洋学由地理学领域分化出而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NansenTheFRAMDiscoveredthattheArcticSeaisnotshallow,hasridgesGottowithin225milesoftheNorthPoleProvedthatthereisnoPolarcontinentTheMETEOR(1925)GermanscientificexpeditionIntroducedmodernopticalandelectronicequipmentsPrimarilya“showtheflag”expeditionFirsttouseanechosounderDatashowedtheexistenceofacentralvalleyalongmuchofthecrestoftheMid-AtlanticRidgeCrisscrossedtheSouthAtlanticfor2years德国流星号的南大西洋调查,由于成果丰硕而引发挪威、荷兰、英国、美国及苏联等投入大規模的海洋調查,因而获得了大量资料並观测到许多新的海洋現象。重要海洋研究成果英国福布斯:于1840~50年代出版了海产生物分布图和欧洲海的自然史美国莫里:于1855年出版海洋自然地理学英国达尔文: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海洋化学:1884年,迪特玛证实海水主要溶解成分的恒比关系海流研究:1903年,桑德斯特朗和海兰-汉森提出深海海流的动力计算方法;1905年,埃克曼提出漂流理论海洋地质学:1891年,莫里出版深海沉积一书海洋(Theoceans):由斯韦尔德普鲁、约翰逊和福萊明合著的综合性书籍,被称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海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1925年,美国成立Scripps海洋研究院(ScrippsInstitutionofOceanography,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Diego;SIO/UCSD)1930年,美国成立伍茲霍海洋研究院(WoodsHoleOceanographicInstitute;WHOI)1946年,苏联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1949年,英国成立国立海洋研究所ScrippsInstitutionofOceanography(左)(右)WoodsHoleOceanographicInstitute3.ModernOceanography

(frommiddle20thcentury)GLOMARCHALLENGER(DeepSeaDrillingProject)单学科、简单技术的分散考察跨学科、各种高新技术的大规模国际合作研究现代海洋科学时期二次大战对海洋科学发展的影响。各国政府对海洋研究的投资增加。更先進的研究船与设备,如温盐深仪(CTD)、多普勒海流剖面仪(ADCP)、锚系浮标、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底层剖面仪(SBP)、侧扫声纳(SSS)、潜水器、水下实验室、水下机器人、海底深钻和立体取样的立体观测系統等。国际海洋科学组织紛紛成立。海洋国际合作调查研究大規模展開。重要发现与突破屡现,数十年的成果超出历史的总和。国际海洋科学组织第一个国际海洋科学组织:国际海洋考察理事会(ICES)成立于1902年。政府間组织:以1951年建立的「世界气象组织」(WMO)、1960年成立的「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简称海委会IOC,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代表。民间组织:国际物理海洋学协会(IAPO)于1967年改为国际海洋物理科学协会(IAPSO);1957年成立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SCOR);1966年建立国际生物海洋协会(IABO);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也下设海洋地质学委员会(CMG)。海洋国际合作(1/2)国际地球物理年(IGY,1957-1958)国际印度洋考察(IIOE,1957-1965)国际海洋考察10年(IDOE,1971-1980,包括6个分计划31项活动)热带大西洋国际合作调查(ICITA,1963-1964)黑潮及邻近水域合作研究(CSK,1965-1977)全球大气研究计划(GARP,1977-1979,第一次全球实验FGGE及4个子计划)世纪气候研究计划(WCRP,1980-1983,包括4个子计划)深海钻探计划(DSDP,1968-1983)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1985-1994)世界大洋环流实验(WOCE,1999-2000)气候变异及其可预测性(CLIVAR,1995-2010)大洋钻探计划(ODP,1985-2003)洋中脊计划(InterRidge)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1990-2002)海岸帶陆海相互作用研究(LOICZ,1995-2005)全球海洋生态动力学研究(GLOBEC,1995-2005)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态学和海洋学(GEOHAB)1994年11月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涉及全球海洋的所有方面和问題海洋国际合作(2/2)海洋研究里程碑板块构造学说,被称为地质学的革命。海底热泉的发现,使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球化学获得新的启示。海洋中尺度涡和热盐细微结构的发现与研究,促进物理海洋学的新发展。大洋环流理论、海浪谱理论、海洋生态系、热帶大洋和全球大气变化等领域都有突出的进展与成果。代表性的科研论著:海尔主编的海洋(TheSea),莫宁主编的海洋学。海洋科学的发展趋向于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物理海洋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学海洋化学工程技术科学信息技术科学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环境海洋学河口海岸学区域海洋学工程海洋学数字海洋海洋技术科学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环境化学海洋药物化学古海洋学沉积动力学大陆边缘地质学海洋生态动力学环境生物学海洋药物学海洋生态毒理学海洋生物物理学实验海洋生物学海洋生物工程学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学科的专长,实行多学科联合和综合研究,是海洋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海洋科学的研究重点趋向于资源、环境、气候等这些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环境和资源是困扰人类生存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科学问题,海洋科学紧紧围绕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全球环境变化这两大主题开展研究。海洋科学的研究趋向于全球化和国际化:

全球气候异常日益频繁,气候异常的直接原因都与海洋异常有关。海洋观测与研究耗资多、风险大,各沿海国家为维护各自的海洋权益而相互制约。

因而,广泛的国际化和区域化合作是全球海洋研究的趋势。全球变化研究计划(IGBP)、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全球海洋生态系动力学(GLOBEC)世界海洋环流实验(WOCE)、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TOGA)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OSLR)、全球海洋观测系统(GOOS)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大洋钻探计划(ODP)大洋中脊计划(InterRidge)、赤潮的生态学与海洋学(GEOHAB)上层海洋与底层大气(SOLAS)、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与生态系统综合研究计划(IMBR)海洋科学的研究手段不断采用高新技术,并趋向于全覆盖、立体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卫星遥感获得的全球海表水温潜标海流观测卫星遥感ARGO浮标阿尔戈”浮标指用于建立全球海洋观测网的一种专用测量设备。它可以在海洋中自由漂移,自动测量海面到2000米水深之间的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并可跟踪它的漂移轨迹,获取海水的移动速度和方向。在专业上称自律式拉格朗日环流剖面观测浮标(PALACE)或自持式剖面自动循环探测仪,也有人称中性剖面自动探测漂流浮标。Argo浮标“阿尔戈”浮标的设计采用”浮标在水中沉浮依靠改变其内部体积“这一原则来实现。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浮标主要由可变体积的水密耐压壳体、机芯、液压驱动装置、传感器、控制/数据采集/存储电路板、数据传输终端(PTT)和电源等部分组成。浮标的沉浮功能主要依靠液压驱动系统来实现。液压系统则由单冲程泵、皮囊、压力传感器和高压管路等部件组成,皮囊装在浮标体的外部,有管路与液压系统相连。当泵体内的油注入皮囊后会使皮囊体积增大,致使浮标的浮力逐渐增大而上升。反之,柱塞泵将皮囊里的油抽回,皮囊体积缩小,浮标浮力随之减小,直至重力大于浮力,浮标体逐渐下沉。若在浮标的控制微机中输入按预定动作要求编写的程序,则微机会根据压力传感器测量的深度参数控制下潜深度、水下停留时间、上浮、剖面参数测量、水面停留和数据传输,以及再次下潜等工作环节,从而实现浮标的自动沉浮、测量和数据传输等功能。当浮标被海洋科学工作者投放在海洋中的某个区域后,根据上述工作原理,它会自动潜入2000米深处的等密度层上,随深层海流保持中性漂浮,到达预定时间(约10天)后,它又会自动上浮,并在上升过程中利用自身携带的各种传感器进行连续剖面测量。当浮标到达海面后,通过定位与数据传输卫星系统自动将测量数据传送到卫星地面接收站,经信号转换处理后发送给浮标拥有者。浮标在海面的停留时间约需6-12小时,当全部测量数据传输完毕后,浮标会再次自动下沉到预定深度,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过程中国Argo实时资料中心:/index.htmlArgowillcovertheglobaloceans

with3,000profilingfloats.ARG0是英文"ArroyforReal-timeGeostrophic0ceanography(地海洋学实时观测阵)"的缩写,通俗称"ARGO全球海洋观测网"中国自主研发的首个自主与遥控混合作业模式水下机器人“北极ARV”,日前在北纬84度北冰洋海域成功完成冰下调查。新华网,2008.9.9“北极ARV”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共同研制开发,国家“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北极ARV”携带温盐仪、仰视声呐、光通量测量仪和水下摄像机等多种测量设备,获得了北极冰底形态、海冰厚度等多种科学观测数据,实现了对北极冰下海冰物理特征、水文和光学特性的同步观测空中通信卫星0105地波雷达平台站岸基站0103.小浮标0106海床基(含0108)0102大浮标调查船0204拖曳式多参数0205CTD0202相控阵ADCP0203自持式漂流浮标03-08航空遥感0101.光学浮标志愿船卫星地面接收站区域数据中心国家业务中心用户0301遥感卫星海底水中海面空中图区域海洋动力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示意图0104潜标0201自定位潮流仪海岛站1994年在赤道太平洋上建立了一个“热带大气海洋观测网(TAO)69个锚碇观测浮标海洋科学的未来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21世纪为海洋科学的新世纪国际行动:施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成立国际海底管理局,建立国际海洋法庭,召开海洋和海岸帶持续利用大会,保护海洋环境会议和世界海洋和平大会,并把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国家措施:澳洲、美国、日本及欧盟等相继公布了海洋白皮书,以适应海洋发展战略海洋科学:联系海洋学三大问题的桥梁ChineseResearchin

Oceanography

1898青岛开始观测潮位

1912设自记验潮仪

1922海军成立海道测量局

1928青岛海象台设立海洋科

1946厦大成立海洋系,

1952并入山大海洋系,

1959山东海洋学院,

1988青岛海洋大学。

1959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1964建立国家海洋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