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能力3批判性思维与探究_第1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能力3批判性思维与探究_第2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能力3批判性思维与探究_第3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能力3批判性思维与探究_第4页
高考二轮复习历史课件(新高考新教材)能力3批判性思维与探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能力三批判性思维与探究能力专项训练目录索引

关键能力解读关键能力解读批判性思维属于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对这种能力的考查要求是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批判性思维主要强调开放心态与独立思考、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严密的论证过程、求真与验证的科学思维,发现新规律,运用新方法,解释或解决新问题。加强对批判性思维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重要指导思想,目的就是要将素质教育要求具体落实到高考试题中来,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学以致用。高考命题将会进一步增加试题的开放度,通过提供多种素材、设计条件或结论开放、多角度思考、答案不唯一的试题,进一步打破试题的封闭性,引导学生打破常规进行思考,自主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做出独立的判断和解答,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一、挖掘隐含前提【方法指导】批判性思维的基础是识别隐含前提。问题的提出及论证分析是建立在前提(或者假设)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前提,便无从论证,更谈不上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因此,识别前提是解题(独立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等)的首要任务。一般而言,前提表现为两种形式:被明确表达出来和没有被明确表达出来的,前者称为“已知条件”,后者称为“隐含前提”,它们的区别在于“隐含前提”往往是被省略的、被隐藏的、被默认为“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识别或挖掘那些被隐含的前提,从而能够独立提出科学合理的问题,建立起有效的论证并得出可靠的观点或结论。越来越多的高考试题考查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考生一旦准确地识别出该题隐含的前提,问题便能迎刃而解,能极大地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历史学科中,隐含前提往往表现为特定的时空背景、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等。挖掘隐含前提的基本思路示意图如下:【例题】(2021全国Ⅱ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典例剖析】

依据隐含的前提材料信息解读通过材料的时间背景(南宋)及历史知识(宋代理学相关历史知识)可以得出“理学是南宋官方哲学或正统思想”这一隐含前提。历史常识告诉我们,“礼教纲常”是指封建时期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礼节与道德,倡导三纲五常和以礼乐教化人,构建符合封建统治和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其中,承袭祖制、敬献先祖、传宗接代、延续血脉是礼教纲常的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上事先祖、下继后世是维护礼教纲常的具体体现”这一隐含前提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封建时期的官方哲学或正统思想是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的,因此,可以得出“官方哲学旨在维护或巩固封建统治”这一隐含前提通过以上隐含前提的揭示,我们能够进行以下逻辑推理:(1)上事先祖、下继后世是维护礼教纲常的具体表现。(大前提)(2)南宋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强调婚姻上事先祖、下继后世。(小前提)(3)所以,南宋理学家意图维护礼教纲常。(推论)故B项正确。选项排除的原因A材料中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强调而非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故A项错误C由以上揭示的隐含前提可知,理学作为南宋的官方哲学,旨在维护或巩固封建统治,它只会加强对民俗的积极引导,而不会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故C项错误D材料中理学家一方面批评了“婚姻论财”这一习俗的弊病(“以正风俗”即婚姻习俗改变),与此同时还强调了婚姻承袭祖制、延续家族血缘的宗法功能。不难看出,理学家批评婚姻习俗“以正风俗”是表面现象,倡导宗法责任维护礼教纲常是其真正意图。D项既没有全面把握理学家的主张(以偏概全),又没有准确把握其主张的真正意图(错失主旨),故排除二、独立提出问题【方法指导】独立提出问题,是指从众多的历史信息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提出问题。如2022年全国甲卷第42题:“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2022年全国乙卷第42题:“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2021年山东卷第17题:“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2018年全国Ⅰ卷的第42题:“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其中“发现历史现象”“‘小英雄’形象”“提取一个情节”等都在考查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要想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要进行信息的获取(圈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词)与加工(概括、整合,确定材料主旨),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选择我们史料储备最丰富的方面提出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备以下特征:第一:符合材料主旨。第二:能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第三:相关知识储备丰富。独立提出问题的基本思路:【例题】

(2022全国甲卷,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各个积极备战的民族国家之间,存在一种均势,在这种环境下,国家开始具有了三种维度:科学国家,目的在于利用科学、技术和发明为国家服务;战争国家,随时准备保卫该国的政治、经济和帝国的利益;社会国家,它专注于解决危险的阶级问题和确保国内稳定。国家的这三个面向并列发展:它们是同一种抱负的不同侧面,同一项事业的不同分支,从柏林到巴黎,从巴黎到伦敦,再从莫斯科到纽约,它们无处不在。——据[印度]萨维帕里·戈帕尔等主编《人类文明史,第7卷:20世纪》上述材料是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据此,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要求:提出不少于两个面向,且不得与材料中的三个面向重复,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面向一:金融国家,利用货币优势维护本国利益。【选择面向】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以英镑为中心世界货币体系难以维系。而这一时期的美国成为世界最大债权国,经济实力强大,意图建立以美元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为什么】1944年,美、苏、中等44个国家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并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根据协定,1945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是什么】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也为美国通过美元维护自身利益、进行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怎么样】面向二:福利国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来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选择面向】阐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同时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为什么】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盛行。另外,为了避免贫富差距过大,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对社会收入进行重新分配,构建了惠及大部分群体、类型多样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什么】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实施及福利国家的建立,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怎么样】综上可知,不管是金融国家还是福利国家,虽然发展面向不同,但其核心依然是维护本国利益。【总结】【典例剖析】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信息获取与加工设问信息: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①提出国家发展“面向”;②阐释该“面向”材料信息:时空信息: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柏林、巴黎、伦敦、莫斯科、纽约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结合所学根据所获取的关键信息及进一步的加工,我们要选择以下知识进行分析: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西方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挖掘重大隐含前提维护国家利益、进行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社会治理体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法律、社会生活、军事、外交等方方面面解题思路具体分析提出问题(提出“面向”)通过以上分析,可提出以下问题:金融国家(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完善);全面干预型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等等论证结构第一:选择两个“面向”第二:运用所学知识分别对这两个“面向”进行阐释(1)从背景角度对“面向”进行分析【为什么】(2)从内容角度对“面向”进行分析【是什么】(3)从评价角度对“面向”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怎么样】第三:总结三、构建论证结构【方法指导】在独立提出问题、挖掘出隐含前提后,需要对问题进行论证分析。论证分析问题的能力是指运用批判性思维,综合历史知识与方法对所提问题进行合理性阐述的能力。要想合理论证分析问题,需要选取合理的论证结构(论证逻辑)。一般情况下,论证是由两个或者更多的有内在推理关系的陈述组成,其中一个陈述被称为结论,其他的被称为前提或理由。简言之,论证有三个基本要素:(1)前提或理由;(2)结论;(3)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关系(可用箭头表示)。用竖式方法来表达(如下图):在历史学科的论证结构中,最基本的论证模式为:其中:“为什么”主要是从背景、原因和目的方面入手进行论证分析(还可细分为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或国内、国外角度);“是什么”主要是从表现和特点方面入手进行论证分析;“怎么样”则是从评价方面进行论证分析(可细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每一方面又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展开);最后进行总结,一定要围绕所论证分析的问题进行,也可以是得出的启示。一个好的论证,即合理论证,就是运用了合乎逻辑的理由(证据)来表明自己的观点,作出有效阐释以说服他人或自己。这种论证往往是论证依据充足(历史主干知识储备充足)、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论证,而非角度新颖(偏、怪、难)、缺乏相关史实储备的论证。另外,合理论证有时表现为合理阐释或说明,指的是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基于事实和逻辑进行合理思考、分析和推理。当然,题型不一,对应的论证结构也会有所不同(少其中某一个环节,但基本思路是一样的)。【例题】

(2021山东卷,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小英雄”材料

如图为清末儿童读物《启蒙画报》创刊号(1902年6月23日)刊发的《小英雄歌》。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

(一)信息提取清末、1902年;画报;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火枪、地球仪、小英雄、启蒙等。(二)形象阐释清末画报塑造的“小英雄”是一种新国民的形象,具有以下品质:爱国救亡、奋发图强、博古通今、具有世界眼光。【是什么】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由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政治上,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经济上与阶级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上,外来先进思想和科技的传入,启发了民智;教育上,晚清近代教育和留学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爱国知识分子。【为什么】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体现了晚清时期爱国知识分子对“新国民”形象的探索和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是历史的进步。在今天,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仍然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也应该学习小英雄的优秀品质,报效祖国。【怎么样】总之,“小英雄”形象的出现反映了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意义重大。【总结】【典例剖析】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信息获取与加工设问信息:提取材料信息,对画报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阐释→①提取有关“小英雄”形象的信息;②对该形象加以阐释材料信息:时空信息:清末;1902年→20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内忧外患文字信息:画报;孝、忠、圣经贤传;慧且聪、好学、开智;雄且英,风姿豪迈等→受传统文化影响,奋发图强、爱国形象图片信息:火枪、地球仪、小英雄、启蒙等→学习西方,世界眼光挖掘重大隐含前提一个具有爱国情怀且积极学习西方的“小英雄”形象(社会意识)的出现,折射出了时代的需要(社会存在的需要)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分析,可提出以下问题(小英雄形象):画报塑造的“小英雄”是一种新国民形象,具有爱国救亡、奋发图强、博古通今和世界眼光的品质解题思路具体分析论证结构①提取和“小英雄”形象相关的信息②指出“小英雄”形象的内涵【独立提出问题】③说明“小英雄”形象出现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论证分析问题】④总结“小英雄”形象对我们当今青少年教育的启示【得出历史结论】评估选择史实根据所获取的关键信息及加工,我们要选择一个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环境的“小英雄”形象。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华民族危机严重,先进的中国人相继掀起了一系列学习西方以救亡图存的运动。“小英雄”形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出现的四、评估选择史实【方法指导】一个合理恰当的论证必须是一个全面而充足的论证,也就是需要有充足的史实(即所学知识)作为论证依据,这要求我们学会辨析、评估并选择真实可靠、充足的史实。评估和选择史料的基本原则:(1)相关性:论证时必须选择和论证问题相关联的史实,避免答非所问。(2)科学性: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对史实进行评估和选择,所选取的史实必须是可靠准确的,而不是伪造的、虚假的。在论证时做到“论之有据”“论从史出”。(3)全面性:选取的论证角度要全面准确,如相应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教育、外交、军事等角度,或者国内、国外等方面。只有在充分占有史实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才能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或合理性结论。评估、选择、运用史实的基本思路:【例题】

(2021广东卷,19)关于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新中国成立前也进行过一些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第一

目标(壹)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特别说明其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贰)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特别说明其对于世界文化之贡献,使学生明了吾先民伟大之事迹,以养成其高尚之志趣,与自强不息之精神。(叁)叙述各国历史之概况,说明其文化之特点,以培养学生世界的常识,并特别注意国际现势之由来,与吾国所处之地位,以唤醒学生在本国民族运动上责任的自觉。(肆)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之变迁;应特别说明现代政治制度,及经济状况之由来,以确立学生对于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之信念。——《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1932年颁行)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说明:运用具体史实,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不能重复材料。)示例一观点:1932年颁布的历史课程目标体现了对国民素质的培养。我认为这一目标有助于提升国民素养。【明确材料的课程目标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评析:历史课程目标中要求研求中国民族之演进和叙述中国文化演进之概况,要求学生能说明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近代遭受的列强侵略,能够说明对世界文化的贡献,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事迹。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民族复兴的思想和自信自觉的精神,培养学生高尚志趣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课程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常识,注意国际局势,能够叙述中外各时代文化的变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用具体史实论证观点】由此可知,1932年颁布的历史课程目标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全方面培养。【回扣主题】示例二观点:历史课程的目标一是了解历史上的荣光以及近代列强侵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培养其自信自觉精神。我认为这一目标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明确材料的课程目标并阐明自己的观点】评析:中华文明悠久灿烂,我们的祖先建造了长城、大运河等举世闻名的伟大工程,发明了造纸术等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伟大科技成果,为我们留下宝贵财富。近代以来,随着列强的侵略,两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以及20世纪30年代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各阶级、阶层不断进行救亡图存的探索,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在这个过程中,对于青年学生的思想启蒙愈发重要。【用具体史实论证观点】总之,1932年国民政府颁布的初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目标一,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培养其家国情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要举措。【回扣主题】【典例剖析】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信息获取与加工确定探究主题设问信息:评析上述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的目标→①指出历史课程的目标;②评析该历史课程目标材料信息:时间信息:1932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大对华侵略;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文字信息: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挖掘重大隐含前提国民政府制定历史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合格学生,这有利于增强抵抗日本侵略、应对经济大危机冲击的信心论证结构第一,提炼出材料中的历史课程目标【是什么】第二,分析这一目标提出的背景、原因【为什么】第三,指出这一目标设置所带来的影响【怎么样】第四,根据论证得出与主题观点相呼应的历史结论【总结】评估选择史实根据探究主题,在论证分析时:①材料的评估选择:要选取材料中和培养学生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具有国际视野等密切相关的关键信息②史实的评估选择:可选取导致民族危机严重的重大史实,如日本局部侵华的相关史实;还可选取与增强民族自信和历史文化自信密切相关的、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史实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同时,我们要注意,根据题干“对材料所示历史课程目标的一点或整体展开评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①整体评析,如:该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爱国情怀,适应了救亡图存的主题②针对某一点展开评析,如:课程标准的目标一是了解历史上的荣光以及近代列强侵略,激发学生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培养其自信自觉精神,我认为这一目标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五、形成观点结论【方法指导】通过独立提出问题、挖掘隐含前提、构建论证结构并进行论证分析后,就可以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观点或结论。一般情况下,要在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史实总结,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社会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及认识、启示等角度进行总结,形成历史观点或历史结论,即论从史出。这个历史观点(结论)要与所提历史问题或材料主题相契合,历史观点(结论)要精确、言简意赅,且不能与提出的问题重复。唯物史观及唯物辩证法相关内容,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现象与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往往是形成历史观点或得出历史结论的主要理论依据。【例题】

(2022全国乙卷,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姓名任职地事迹刘陵安成(今属江西)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法雄南郡(今属湖北)(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刘平全椒(今属安徽)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童恢不其(今属山东)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

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据《后汉书》等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示例一历史现象:东汉良吏坚持以民本思想治理地方,有效解决了虎患。论述:德政、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时,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汉武帝接受了尊崇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东汉时政府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孝、廉等作为选官用官的标准,地方良吏坚持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指导,有效解决了地方虎患,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如,刘陵为官安成,注重“修德政”,解决百姓痛恶的虎患问题,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体现鲜明的民本,德政色彩。法雄为官南郡,注重“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注重保护虎狼等动物的栖息地,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从而让老百姓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刘平为官全椒,注重施政策略,采取“选进儒良,黜贪残”的措施,任贤选能,罢黜贪官污吏,净化官场风气,维护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童恢为官不其,坚持“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的人本思想,整饬法令,明断是非,有效提升地方管理水平。结论:东汉时期地方官吏的执政理念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得出历史结论】示例二历史现象:东汉良吏在地方推行德政,使虎患得以解决,百姓安居乐业。说明:东汉时期,部分地区出现“多虎为害”的现象,以刘陵、法雄等为代表的地方官吏,在坚持儒家德政民本思想的指导之下,取得了清除虎患,安定地方的成就。刘陵为官安成,注重“修德政”,解决百姓痛恶的虎患问题,使老百姓安居乐业,体现鲜明的民本,德政色彩。法雄为官南郡,注重“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注重保护虎狼等动物的栖息地,实现人与动物和谐共处,从而让老百姓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刘平为官全椒,注重施政策略,采取“选进儒良,黜贪残”的措施,任贤选能,罢黜贪官污吏,净化官场风气,维护政治生态的良性发展。童恢为官不其,坚持“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的人本思想,整饬法令,明断是非,有效提升地方管理水平。结论:地方官吏的好坏关系到封建国家是否能实现长治久安。应当加强对基层官吏的监督考核,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得出历史结论】【典例剖析】

解题思路具体分析信息获取与加工设问信息: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①指出历史现象;②阐述该历史现象;③得出一个结论材料信息:时间信息:《后汉书》、东汉→西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表格信息:①陵之官,修德政(刘陵);②皆由恩信宽泽(法雄);③选进儒良,黜贪残(刘平);④天生万物,唯人为贵(童恢)→良吏都通过修德政、施仁政,消除了虎患;⑤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史书的撰写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提出问题(历史现象)东汉时期的地方良吏通过修德政、施仁政,消除了虎患解题思路具体分析挖掘重大隐含前提西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儒学取得正统地位。东汉时期儒学的影响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官员的地方治理理念就打上了深深的儒学色彩。另外,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深受儒学的影响论证结构(1)首先要挖掘出材料中的重大历史现象【是什么】(2)从背景、原因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为什么】(3)从评价角度进行分析【怎么样】(4)根据论证,得出结论【总结】评估选择史实论证时,应选择和儒家思想主要观点、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相关的史实和史料解题思路具体分析得出历史结论根据以上分析,本题历史结论主要依据“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原理,并结合材料中良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相关史料、西汉武帝时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相关史实得出。如:儒学对汉代社会基层治理及史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产生了重大影响能力专项训练1.(2023安徽马鞍山一模)周公认为,殷商“失德”,故“天”终止殷商之命而眷顾于周,周人由此获得天命。后代周王也常以天命训诫同姓或其他民族领袖,表示其先祖辅佐周先王,而他们也要秉持先祖之德,捍卫周王。周人对“天命”的阐释旨在(

)A.巩固分封秩序 B.构建华夏认同C.宣扬天人感应 D.践行民本思想A依据隐含的前提材料信息解读根据材料中周公及周王对“天命”思想的解读可以得出“天命思想是阐释西周统治合理性、合法性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一隐含前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命思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进而衍生出“人类命运是由自然神安排和注定”命运论。这种天命思想迎合了统治阶级加强对人民控制、维护自身统治合法性的要求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思想服务于政治,因此,可以得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这一隐含前提通过以上隐含前提的揭示,我们能够进行以下逻辑推理:(1)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大前提)(2)天命思想是西周时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小前提)(3)所以,天命思想是维护西周统治的思想工具。(推论)故A项正确。2.(2023全国高三大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中国古代地图简史时期概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