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找春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找春天

【学习目标】

1.认识“羞、遮、掩”等9个生字,读准“嫩”;会写“脱、冻、溪”等9个生字,写

好“脱”这类“左窄右宽”特点的字。复习巩固“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类词语的特点并

积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关注动词、语气词等重点词语,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了解初春的特点,感受

孩子们寻找春天的乐趣,体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4.热爱春天,愿意去观察、发现。

【学习过程】

-图片导入,交流词语

1.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

这是什么季节?(春天)

那提到春天,你都想起了哪些四字词语?

2.同学们,你们说了那么多有关春天的词语,春天的景色美不美啊?今天我们就跟着

几个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这美丽的春天。板书课题。(写字要一笔一划,注意"春”的下面

是个“日声音宏亮地齐读课题。

二学习字词

1.请同学们端起课文纸,我请8名同学接读课文,有请这一竖排的6位,加上拐弯的两

个。注意:读的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是不是做到了。(教师

及时指导:声音洪亮,不添漏字,再读一遍。表扬有进步。)

2.过渡:同学们读得字音准确,语句也比较通顺,看来预习得非常认真!听的同学也

很专心,好习惯!那看看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

(1)自己读一读。出示带拼音的词语:

害羞喜鹊触到

嫩芽探出音符

(2)去掉拼音,谁能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3)师:这个字可不好读,这个小老师读得可真准,请同学们看准声母,一起拼读一

下。再读这个词。直接读词。(正音)

3.出示:(带拼音)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1)再来看这两个四字词语,谁会读?

(2)仔细看,课件出示:

遮掩遮遮掩掩

躲藏躲躲藏藏

都来读读这些词语,前后对比一下,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的发现可真有价值啊!同学们,看后面的词语里含有重叠的字,这样的词叫叠词,

跟我说叠词。正像这位同学说的,叠词能使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有的也更有趣了。

师:再看看其中的字,你又发现了什么?

(4)像这样的叠词,你还知道哪些?

4.过渡:大家积累了这么多的叠词呢!相信生字也难不倒你,我们开火车读读吧,看

谁开的又快又稳。

(1)师举字卡,生开火车读。随机纠正字音。(节奏快)

(2)小火车开得又快又稳,为了奖励大家,我们做个游戏吧。游戏的名字就叫“我来

做,你来猜。”老师做一个动作,你猜一猜是本课中哪个生字?(屏幕出示全部生字。)认真

但。1木O

师:猜对了,老师做的动作就是“探”,一起读一读。

(3)像这样表示动作的字还有吗?找一找。一都找出来一起出示,指着每一字:遮掩

躲触。

好,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表示动作的字。齐读。

5.指导写字:

(1)过渡:会认的字都认识了,那我们来写写字吧。先来看看本课会写的这6个生字,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表扬:你可真会观察,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些字的结构特点,那我们以“脱”这个

字为例,怎么才能把这个“左窄右宽”的字写好呢?

师:你可真会观察,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笔画。那我们就按你的建议写一写吧,伸出手

指,书空。

师边范写,边说:要想把月字旁写得窄一点,第二笔横折钩要写得窄一些,而且一定要

和竖中线留出一定的距离。好,翻到课文纸写字的那一页,拿起铅笔,握到铅笔花的位置,

摆好写字姿势,你也来写一个月字旁。

(3)学生写,师巡视指导双姿。

(4)指导右半部分:我们再一起写完这个字。右半部分要宽一点。师范写,生书空,

指导:点在竖中线上起笔,竖有点倾斜,压在竖中线上,撇要撇到左下格。请你也写完这个

字。

(5)小结过渡:通过写“脱”这个字,我们发现,要想真正写好左窄右宽的字,关键

笔画的书写和占位非常重要。好,再看这6个字,你觉得哪个字最容易出错?

接学生发言出示“溪”:我和你想得一样。一起来看这个字,你想提醒大家什么?

(6)来,同学们,拿起笔,记住刚才的提醒,正确地写一个“溪”字。字写完了,把

笔放回原处,坐端正。表扬写得认真,坐姿端正的同学。

三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过渡:字词掌握得那么好,那我们赶紧跟着孩子们去找春天吧。端起课文纸,自己读读

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1.师:同学们,看屏幕,谁来读读?

(1)指名读。(等待学生发现)

生发现不了,教师引导:你看老师出示的和课文中有什么不同?

(2)发现区别:屏幕上的第一自然段比原文少了一句。

(3)出示对比,师:对,那你对比着读一读,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对春天的盼望、

喜爱、高兴)

师真心赞叹:通过两个反复的句子,你感受到了这么丰富的情感,真会读书啊!掌声送

给他。(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小结过渡:作者正是用了两个反复的句子,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高兴、激动的心情。那

再来读读这一部分,你又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呢?

2.出示:第二自然段

(1)生汇报:我从冲出家门看到孩子们很急切。

(2)像这样表示动作的词还有吗?

奔向:(纠正字音)春天吸引着孩子们直接向田野奔去,比跑更快,更有速度。

师变红所有动词,小结:作者正是用了这一连串的动作,让我们感受到了孩子们找春天

时激动、急切的心情,那该怎么读呢?自己练着读一读。指名读。(从头读。)

(二)学习第3-7自然段

1.师接着渲染读第3段,可是,你知道吗,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

藏藏,可不容易找呢!所以几个孩子仔细地找啊,找啊。”找到了吗?(找到了。)

2.出示句子: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师:孩子们找到了!我也从“探出头来”这个短语中找到了。请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

看你能不能从这儿也找到这个害羞的春姑娘呢?

生:我觉得小草只露出一点点小芽,就像探出头来。

师:是啊,多害羞啊!那你能读读吗?(指导:探出头来,多害羞啊,怎么读?)

师小结:你看,春天悄悄来到我们身边,这么难找,我们却从“探出头来”的小草里

找到了这个害羞的春姑娘。(板书:害羞。)

3过渡:那再来读读这一部分,你又从哪些词语找到了这个害羞的春姑娘呢?小组交流

交流。

生:我从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找到了害羞的春姑娘。

师点红“一朵两朵”。

生:树木吐出点点嫩芽,是“点点嫩芽”,我从这儿找到了春姑娘。

师:点红“点点嫩芽”。

生:我从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找到了春姑娘。

师:丁丁冬冬,你是怎么从这个词感受到的?

生:小溪的声音很小,很清脆。

师:是啊,丁丁冬冬这个叠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刚刚解冻,缓缓流淌发出的声音,

多好听啊!那你能体会着读读吗?

师指导朗读: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

4.小结过渡:看,刚才我们通过小组合作,抓住了这些重点词句,从探出头来的小草

上,一朵两朵的野花上,吐出点点嫩芽的树木上,丁丁冬冬的小溪里找到了这个害羞的春姑

娘。那既然前半句就找到了,那就把后半句去掉吧,行不行?(别着急回答。)

5.对比阅读:先对比着读一读,再说说你的想法。

生:带着后半句更有趣了。

师:你觉得有趣了,其他同学,你的感觉呢?

生:可爱、漂亮、生动。

师小结:你感觉到了有趣,你感觉到了生动,你感觉到了可爱,你觉得真漂亮啊,这

就是找春天的乐趣!(板书:乐趣。)

6.配乐:那让我们合作着读一读这一部分,再来感受这美丽的春天,享受找春天的乐

趣吧!全班一起读黑色的这段,这几位同学读你刚才读得那一句。准备好了吗?

音乐起,师渲染: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孩子们脱去一冬的禁锢,奔向大

自然的怀抱!

手势起,一起读:“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

找啊。”

春天真的来了!让我们也到大自然中找一找吧!

学情分析

识字:二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的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

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偏旁表义等,所以本课的识字主要在生字音、形、义的难点方

面加以落实。比如“嫩”的读音,学生易把声母读成“1”,引导学生借助之前的拼音学习,

准确读出字音;再如,本课生字中表示动作的字比较多,可以引导学生将字形和字义结合起

来识记。

写字: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能比较准确地摹写生字,但有些笔画多、易混易错字还是

需要老师的指导强调。更重要的是如何能把字写美观,需要老师进一步指导学生发现字体的

结构美,抓住写字规律进行有效指导。比如:本课的9个生字非常有特点,都是左右结构的

字,其中7个都是“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2个是“左右相当”的特点。所以,本课的写

字重点就放在如何写好“左窄右宽”的字上。其实这一知识点并不是新知,但反思我们的课

堂教学,这一知识点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其中的规律学写

字。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呢?那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左窄右宽的字左边都是偏旁,

而这类字的偏旁在书写时有两个规律,一是偏旁变得瘦长或瘦小,如“脱、冻、溪、探、摇”,

一是偏旁的笔画发生了变化,如“棉”的木字旁,捺变成了点,“躲”的身子旁撇不再露头。

朗读:《语文新课标》中提到: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

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是感受祖国文字之优

美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一定要扎实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翻看小学整套教材,

在二上20课《纸船和风筝》才明确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并在23《假如》和

31《回声》两课中再次提出此要求。本课是第4次提出此要求,所以学生有了前期学习的基

础,继续落实这一训练主题并不太难。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和《假如》

这篇课文相似之处是都充满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童真童趣,而且有些段落句式相对一致。所以

可以联系之前朗读的基础进行指导:1借助《假如》的学习,读出相同句式的不同变化。2根

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引导学生借助感叹号和问号读好三处“春天来了!”和“那

是……吧?”3引导学生借助己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春天的美好,读出孩

子们丰富有趣的想象,读出喜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效果分析

第一题有91.83%的学生能够给生字选择正确的拼音连线,说明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方

法识记本课的生字,掌握比较扎实。也有极个别同学对触不太熟悉,可以借助组词或者出示

动物触角图片的方法帮助学生多见面,丰富词语或者生活积累,帮助识记.

第二题100%的学生能够借助这种形式顺利地背诵出这儿个自然段,可见学生通过自读、

小组讨论学习、展示读等方式,比较深入地了解了这些内容,最终能够熟练记忆。所以,结

合文本的特点,课上进行相应的指导能非常有效地达成背诵这一目标。

第三题67.3%的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积累,找到他们眼中的春天,并且能比较完整、

通顺地表达出来,说明这些同学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比较细致地观察自然,观察生活,

并能灵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表达。今后应加强对其余同学在观察感受自然、生活方面的指导,

经常设计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增强观察意识,提高对生活的感悟力。

教后反思

通过这次磨课,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启发。下面汇报一下我的

收获:

一、深挖文本是基础

就一篇课文教学而言,我们应该从三者去看教材,一是作者,二是编者,三是学者。所

以,我们应该从多角度深入钻研、理解文本,弄清楚这篇课文在内容、表达方面的特点,弄

清楚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什么(思想内容)、学习和领悟什么(表达方法)、掌握和运用什么(学

习方法和习惯。)

1.解读文本,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话。

看到这篇课文后,我们便从四个层面着手理解:一是基本内容,也就是写的是什么;二

是思想情感,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也就是语文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

表达,即怎么写的,有什么特点,表达的作用和效果怎样。本课内容就围绕“找”这个字眼

展开,从一开始“急切地找”到“在哪儿找”“找到了”,再到“怎么找”,引申到“继续找”,

全篇在“找”上做足了文章,所以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就抓住这个“找”字进行课堂设计。

另外,这是一篇儿童散文诗,全文把春天当作小姑娘来写,生动形象,但在表达上又各

有侧重,比如第一自然段有两个重复的句子,作者正是用反复的手法突出了孩子们对春天的

喜爱和盼望,高兴的心情通过两声呼喊跃然纸上;第二自然段运用了一连串表示动作的词,

体现孩子们找春天时激动、急切的心情。这些表达点正是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感悟的。

所以钻研吃透教材是有效教学的“根。根深则蒂固,根深则叶茂。

2.解读编者,与编者的目的意图对话。

文本作为教材,它就有了一定的“规定性”,融入了教材编写者的目的和意图,承担着

阅读基本功、阅读能力等方面的训练任务。所以我们在理解文本时就要关注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单元训练重点,二是课后思考练习。如低年级语文教学依然是将识字写字放入重中之重。

本课的9个生字中7个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所以写字重点放在如何写好这类字上。其实这一

知识点并不是新知,但反思我们的课堂,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所以,我们在关键笔画上

做文章,扎实掌握这一书写规律。

3.解读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站在学生角度来读,用学生的心思来读,即换位思考,以便分析学情,以学定教。如本

课中“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类四字词语,学生能说出类似的词语,也有部分学校教给

学生这叫“AABB”式词语,但很少有学生知道它们叫“叠词”,所以课堂上我们将认识叠

词,初步感受它的表达效果作为目标之一,这也是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确立的。

二、定准目标是关键

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行进的指明灯,切忌大而空,应该依据教材特点、深入挖掘,,面

上研读、点上深究,不必面面俱到,应有所侧重,将目标定的小而实。如低年级的每篇课文

都有认字写字的学习目标,我们应该在此基础上设立符合学情、更有针对性的小目标,从音、

形、义的角度进行目标的细化。本课我们就发现“嫩”这个字难读,所写的字都是左窄右宽

的特点,所以我们就把这一目标定为“认识‘羞、遮、掩’等9个生字,读准‘嫩’;会写

“脱、冻、溪”等9个生字,写好“脱”这类“左窄右宽”特点的字。”这种目标指向性非

常明确,课堂上教到什么位,老师也就心中有数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本课的大目标之外,我觉得在教学设计中的环节目标老师也应该清

清楚楚。同样一份教案,不同的人上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就是因为每个人对环节目标的

清晰度各不相同。就像第一自然段中两个“春天来了”,读到什么情况到位?仅是高兴?还

是有激动?学生读得平淡,教师应该怎样往目标上去引,这都建立在对目标有一个明确认识

的基础上的。再如“探出头来”,是让学生从这个短语中体会什么?探?头?是找到了春天,

还是找到了害羞的春天?只有目标明确,才会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发言,进行相应的指导和推

进。所以目标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目标准了,方向才正确,老师才知道该往哪儿用劲儿,

该怎么用劲儿,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张弛有度。

三、关注学生是根本。

课堂教学所有的准备,所有的努力最终还是为了学生,所以江老师说观课时看什么?看

的就是本节课学生提升的幅度。不管学生是什么起点,都应该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发言、思

维、习惯,在他们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回忆一开始试讲这节课的时候,心里老记着自己

的教案,所以课堂上也不怎么过多地关注学生,只要一达成了所要的就立即往下走教案,导

致课堂训练不扎实。所以启示多关注学生。

慢慢地关注了,但问题又来了,发现自己还不会关注。例如本课中有一个环节是抓“探

出头来”,让学生谈谈能不能从这个短语中找到这个害羞的春姑娘。有一次试讲的时候,一

个学生谈到“我找到了,是从地下找到的。”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说的什么呀,怎么驴头

不对马嘴的。”下课后王老师让我再想想这个孩子说的话,我细细想来,才明白孩子其实是

想说“我是从地下长出的小草里找到的。”由此我得到启示二一一会关注学生,应该了解学

生特点,读懂他们的心声。

在此基础上,我继续努力完善自己的课堂,最后的正式讲课给了我更大的挑战。当时的

学生和前一天见面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本活跃机灵的他们在这个大教室里变得胆怯、沉

闷,打乱了我的预设。所以整个课堂上,我全然忘记了教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融入

到学生中,应该说,虽然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学生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所提升。由此

启示三—心中有目标,眼里全是学生。

尽管此次活动已经过去了,但给我的启示却是深刻、久远的。我也会以此为契机,更加

努力地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1找春天》教材解读

-与作者对话一一感悟春天体会乐趣

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形象感强、有儿童情趣。春天,对孩子而言,虽然不乏物候的

直观感受,例如,天气变暖了,小草长出来了,花儿开了,但毕竟不像一般物体那么具体。

那么,要让孩子感受到春天,就需要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这篇课文把春天比喻成一个小姑

娘,一下就让孩子具体可感,因为他们自己或同学就是这样的小姑娘。接着,作家把小草比

喻成春天小姑娘的眉毛,把野花比喻成春天的眼睛,把嫩芽比喻成春天的音符,把小溪的声

音比喻成春天的琴声。这个春天的小姑娘,又顽皮又可爱。“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

上摇啊摇”,“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课文通过一系列具有动感的比喻,

把春天的可触可感表达出来了。正如作者所言,这篇课文是一首散文诗,具有内在的节奏。

所以,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节奏非常重要,在朗读中体会寻找春天的急切心情,感受到发现

春天的欣喜。本文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写出了孩子眼中独特又美丽的春天,激发学生投身到

大自然怀抱中的愿望。

从课文内容来看

1在重复语句和连续动词中感受找春天的急切心情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课文通过这两句重复的感叹,真切写出了孩子们等待春天的时间之久,和当春天来临时

他们高兴激动的心情。孩子们都忍不住要向大家呼喊,想告诉身边的所有人:春天来了!

“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

接第一自然段,课文又接着从孩子们的连续动作描写中,延续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和急

切想投入到春天的怀抱的强烈情感。“脱掉、冲出、奔向、寻找”这一连串的动作,几乎没

有停顿,这份激动与向往之情溢于言表。

2从找春天的过程中感受初春的美丽和找春天的情趣。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作者把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

刚刚到来时的美好景象。而这个与我们捉迷藏的春姑娘,则需要我们仔细地找,慢慢地找,

耐心地找。作者紧扣课题中的“找”字,说明找的原因和怎么找,也为下文中的发现做好铺

垫。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这几句话写出了孩子们从不同的景物身上找到的春天,“探出头来、一朵两朵、点点嫩

芽、丁丁冬冬”这些词语生动地写出了“小草、野花、树木、小溪”在初春时的典型特征。

不仅如此,孩子们还把这几种景物想象成春姑娘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声,想象着她有着

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想象着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春天多美啊!多么

奇妙的想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

头笑……”

读着这些句子,我们看到的仿佛就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和她一起伴随柳枝随着春风

飘荡而荡起秋千,看天空中飞舞的风筝而一起摇摆,听喜鹊杜鹃鸟的啼叫仿似春姑娘在歌唱,

看到美丽的桃花、杏花慢慢绽放容颜,好似冲我们微笑。拟人的写法把春天写活了,领会其

中的情与趣,真是令人回味无穷!

3利用多种感官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和兴趣。

“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这句话总结了找春天的办法,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找春天,感受春天,发现春天,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发现的良好习惯和兴趣。

从课文表达来看

本文是用第一人称,以孩子的眼光观察春天,想象春天,从不同的角度感知春天,也说

明了春天是有色彩、有声音、有气味、有形体的,把抽象的变得形象了。但这里也是学生理

解的难点,比如看到的是花草树木,怎么说是看到春天呢?听到的是鸟叫,怎么是听到春天

呢?因为这些都是春天的象征呀!北朝陆凯有句诗“聊赠一枝春”,本来赠的是一枝梅花,为

什么写成“一枝春”?因为梅花可以代表春天。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找到答案的同时也就

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1充满情趣的语言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其作用使春天人格化、形象化,

使语句有气势而又节奏明快。应该指出,有些语句既是拟人,又是比喻,还是排比,教学时

可让学生从课文里找出相关的句子,感受其作用。

(1)拟人化的描写,充满儿童情趣。

全文作者都将春天比作一个小姑娘,她害羞,所以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美丽,有着

嫩绿的秀眉和色彩斑斓的眼睛;她活泼,娴熟地弹奏着动人的音符,快乐地荡着秋千,兴奋

地叫着、笑着……这哪是在找春天啊,简直是在和春姑娘做玩游戏,田野上充满了欢歌笑语。

(2)想象描写,充满儿童情趣。

孩子们从刚探出头的小草、一朵两朵的野花、吐出点点嫩芽的树木和丁丁冬冬的小溪里

找到了春姑娘,不仅如此,还把这些初春的美景分别想象成春姑娘的眉毛、眼睛、音符和琴

声,想象细腻而丰富,充满了童真童趣。

(3)相同句式的表达,增强语言感染力,充满儿童情趣。

文中4次运用“……(什么怎么样),那是春天的……吧?”的句式,4个接连的“我

们()到了她”,4个连续的“她在哪儿干什么”的句式,使得文章很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语言感染力强,充满情与趣。

特别是最后4个连续的“她在哪儿干什么”,中间以分号隔开,最后是个省略号结尾。

分析这一句式,分号前面的部分写出了春天表现在一种事物上,后面的部分则是表现在两种

并列的事物上,而且这些事物囊括了具有春天特点的动植物,凸现了春天到来时的万物复苏。

再看“干什么”,分号前的文字表述为3个字,而且感觉很惬意、很舒适,分号后的文字表

达仅为1个字,简洁命了,一语中的。另外从感受春天的感官角度来看这两个分句,这一句

重在“看”和“听",那省略号省略的是不是应该从“闻"和''触”的角度拓展,以便和上

一句“看、听、闻、触”贯穿下来,一脉相承呢?这两个半句前后意思有递进,感情也有递

进。

2清晰明了的脉络

这篇课文的题目叫《找春天》,侧重在一个“找”字。既然需要找,说明春天尚没有完

全显露出来,还在朦胧或隐蔽之中,像捉迷藏似的。说明本文写的是早春时候。早春的景象

与仲春、暮春有所不同,文中可以看到:“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树木

吐出点点嫩芽”,“解冻的小溪”,都在暗示春天才刚刚开始,还没到春光烂漫的时候。

全文仅扣一个“找”字,先写了找春天的原因。其一是孩子们感觉到春天来了,因为

喜爱和盼望,所以急切地去寻找春天,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正是写出了孩子们对春天的热

爱和渴望;其二是因为春天刚刚来临,所表现出来的春天的特征并不明显,所以她像个害羞

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不容易被大家找到,等待孩子们认真仔细地去观察去寻找。

接着第4-7自然段再扣这个“找”字,写出了在哪儿找到了春天。课文中通过4个相

同的句式写出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发现,展现了初春的美景以及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寻找春

天的乐趣。

最后一个自然段又扣到“找”字上,写出应该怎样去寻找春天以及找到的春天是什么

样。那就去看、听、闻、触,运用多种器官去观察去发现。

一个“找”字贯穿始终,准确而清晰地了解了课文的结构,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我们感受初春的美景和体会大自然的情趣奠定了基础。

3巧妙使用的词句、标点

课文一开头两个感叹号,最后一个自然段又呼应开头,同样的句子,同样的感叹号,

表达了孩子们对春天的喜爱和盼望,感受到他们激动、兴奋的心情。但是这三个“春天来了!”

在表达的含义上又有所不同和侧重。第一个“春天来了”是孩子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兴奋

激动更多一些,但还有些半信半疑。于是第二个“春天来了!”紧连着第一个,表达出孩子

们想将这个发现以及激动兴奋的心情传递给别人,进而邀请大家,赶紧走出家门去找找春天,

感受春天的美好。第三个“春天来了!”则是在大家仔细地寻找春天,感受到春天的美景,

并触摸到春天之后,发自内心深处的赞叹,春天真的来了。所以教学中应把握好这3个表述

完全相同的句子,体会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进而读出不同

的语气和感情。

中间4-7段的相同句式都以问号结尾,看似设问,可是一个“吧”

字却使这个句子蕴含着不必回答的意味,也许是,也许不是,这并不重要,恰恰表明了这是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所观察发现到的,在孩子们眼里它就是这么有意思,童言中显示了其中的

情趣。

课文最后以一个省略号结尾,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放飞自己思维想象的空间,借助自

己的感官去观察春天,调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想一想,春姑娘还会在哪儿干什么?仿照

着这几句话说一说(句式表达的特点见前文),让孩子们的心和作者和春姑娘贴得更近一些,

对春天的感受、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就更浓了,可谓“一处省略,激起万千”。

另外,文中准确地运用了大量的表示动作的词“探”“开”“吐”“解”“荡”“摇”“叫”

“笑”等,这些动词好像使春天也动起来,活起来了。

二与编者对话一一领会意图扎实训练

本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组,导入语提出:“我发现春风是轻轻

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密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由此可以看出,本单元的主题是力求引导学生在之前对春天有所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

春天,留心观察,发现更多的春天的特点和足迹。本课作为本组课文的首篇,要引导学生扎

扎实实落实这一学习要求,为后面的课文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1对本组人文主题的解读。

一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也是以春天为专题。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一下主要引导学生

走进春天的图画,用眼去欣赏,用耳去倾听,用心去感悟春天。而二下中的本组课文无论从

导语还是从课文内容,都会发现这组教材与之前的不同之处在于,本组不仅引导学生去感受

春天,而且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点,去探索春天的奥秘。而本课就承担着这

一人文主题的任务。

再和本组课文做一比较,本组课文还有《2古诗两首》、《3笋芽儿》、《4小鹿的玫瑰

花》。这一组课文在体裁上涉及到散文、古诗、童话散文、童话故事,在题材上也各不相同,

侧重点也有不同。本课则是一篇幼儿散文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早春时节万物复苏的特点,

并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乐于发现更多春天的足

迹。《草》是一首咏物诗,聚焦到草这一种事物身上,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

强的生命力,以诗的形式赞美了春天里只要春风一吹,小草就会蓬勃生长的特点。《宿新市

徐公店》则是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到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是暮春的一角。

动静结合的画面,极富生活情趣,充满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笋芽儿》则是

一篇拟人体的童话散文,聚焦在笋芽这一极具春天特点的典型事物上,借叙述笋芽的成长过

程,描写了春风、春雨、春雷等事物的特点,并体会笋芽对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能引起学生思考感悟的童话故事.本文借助小鹿在春天种玫瑰这一

件事,体会为他人创造幸福和快乐,自己也能幸福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

香。”由此看来,本组课文在题材和选材的角度是不同的,但在思想内容上是层层深入的,

本课作为打头篇,应为下面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2对本课训练重点的解读

(1)朗读感悟相交融。

本课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童真童趣,应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充满感情的朗读中

领悟内容、体会情感、品味美感,再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反馈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做到朗读

与感悟交融。

《语文新课标》中提到: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见有

感情地朗读课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是感受祖国文字之优美的

重要途径。因此我们一定要扎实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翻看小学整套教材,在二

上20课《纸船和风筝》才明确提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并在23《假如》和31

《回声》两课中再次提出此要求。本课是第4次提出此要求,所以要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

继续落实这一训练主题。《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好、

深情而富有童心童趣的画面,故事性强,感情变化明显,所以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

这篇课文,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本课的有感情朗读的训练点就是随着故事的发展,读出

松鼠和小熊相好时的惊喜、快乐,闹别扭时的难过、失落,以及和好后的兴奋、激动。《假

如》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创造力的诗,表达了儿童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以及对美好

事物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每段的句式相对一致,朗读时却要讲究节奏、韵律的变化,随着

情感的变化起伏,朗读的语气、语速、轻重、缓急都有所不同。这是这一课指导学生有感情

朗读的训练点。《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主要是体会小青蛙的思

想感情的变化,读出变化的语气。如看到美景很高兴,赞美的语气,听到回声奇怪惊讶的疑

问,听了妈妈的话之后高兴、欢快的语气。青蛙妈妈解答孩子疑问时,要读出高兴、欢快的

语气。最终可落实到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上。由此可见,本课不像《纸船和风筝》、《回声》

有故事情节,人物的内心也更易学生理解,也不像《假如》那么深奥,思想内容性更强一些。

这是一篇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的散文,和《假如》这篇课文相似之处是都充满了孩子的

想象力和童真童趣,而且有些段落句式相对一致。所以可以联系之前朗读的基础进行指导:

1借助《假如》的学习,读出相同句式的不同变化。2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

引导学生借助感叹号和问号读好三处“春天来了!”和“那是……吧?”3引导学生借助己

有的生活经验,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春天的美好,读出孩子们丰富有趣的想象,读出喜爱

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读书积累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

积累”、学生要“有较丰富的积累它应该包括三方面内容,其一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识

字和写字,掌握最基本的字、词,积累大量的词汇等,这是语言发展的基础。本课中“遮遮

掩掩、躲躲藏藏”这类词语很有特点,是由词语“遮掩”、“躲藏”重叠而得来,这类词语重

叠以后语气能加重,相当于加进了“非常”、“很”的意思。在一年级上册的语文园地6里的

读读说说出现过,并要求学生了解这些特点,并试着仿说。所以,本课便在之前学习的基础

上继续巩固落实,感受这类词语的表达效果并积累运用。

本篇课文也提出了背诵的要求,但不能死记硬背,应引导学生看着画面背诵,不但背下

语言,还“背”下画面,背下丰富的情感。

有关背诵的要求从一上就有了,背诵的内容有10篇古诗(《画》、《静夜思》、《古诗两

首》);有富有情趣、语言生动亲切,句式一致、琅琅上口的诗歌《四季》、《小小竹排画中游》、

《哪座房子最漂亮》、《比尾巴》、《柳树醒了》、《快乐的节日》、《欢庆》、《假如》;有充满想

象、语言优美的韵文《小小的船》、《雪地里的小画家》、《荷叶圆圆》、《四个太阳》;有感受

大自然美好,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阳光》、《影子》、《两只鸟蛋》、《秋天的图画》、《“红

领巾”真好》;有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触动孩子心灵的《我多想去看看》、《自己去吧》、《一

株紫丁香》;有启迪学生智慧、蕴含知识、道理深刻的《乌鸦喝水》、《司马光》、《植物妈妈

有办法》等。学生在这些篇目的背诵中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如抓住关键词来背诵,像《画》

一课中抓住“山、水、花、鸟”,“远、近、去、来”等意思相反的词来帮助背诵;再如发现

不同句段的相同特点帮助背诵,像《四季》、《秋天的图画》等;在了解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边读边想象画面背诵,如“《小小竹排画中游》”《阳光》等。总的来看,这些背诵的篇目

以句式工整、节奏感、韵律感强的诗歌韵文为主。本课就是一篇儿童散文诗,是散文和诗歌

的结合,兼有二者的特点,特别有诗的美,诗的意境。不写人,不叙事,重在写景和抒情,

一般句子的跳跃性较大,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和节奏感。所以,本课在前期背诵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抓住具有代表性的连续动词和把握排比句的特点,边读边想象进行背诵。

(3)把握规律认、写字。

低年级语文教学依然将识字写字放在重中之重。本课的9个生字非常有特点,都是左

右结构的字,其中7个都是“左窄又宽”的结构特点,2个是“左右相当”的特点。所以,

本课的写字重点就放在如何写好“左窄右宽”的字上。其实这一知识点并不是新知,但反思

我们的课堂教学,这一知识点并没有很好地落实,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掌握其中的

规律学写字。那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呢?那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发现大多数左窄右宽的字左边

都是偏旁,而这类字的偏旁在书写时有两个规律,一是偏旁变得瘦长或瘦小,如“脱、冻、

溪、探、摇”,一是偏旁的笔画发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