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坍塌(tā)烂漫(làn)确凿(záo)妥当(tuǒ)

B.分歧(qí)蹂躏(lìn)称职(chèn)莅临(lì)

C.禁锢(ɡù)伫立(zhù)羞怯(què)篡夺(cuàn)

D.静谧(mì)堕落(duò)菡萏(dàn)虐待(nüè)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人们所肯定和赞赏的血性,应当属于性格评价和审美取向的范畴。血性是个_____而又朴拙的词汇,本身就具有张力和亢奋色彩。因此在理解和使用上应该有所________,否则就会混淆粗犷与______、豪壮与莽撞、文明与野蛮、人性与兽性。

A.古老限制粗野B.原始界定粗野

C.古老界定粗放D.原始限制粗放

3.下列语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A.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B.书籍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籍是阶梯,能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书籍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

C.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D.那柿树的千枝万杈挑起了一盏盏红灯笼,在秋风里摇荡。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5月10日,大约百名左右的青年志愿者在云蒙湖附近参加了绿色骑行活动。

B.在暑假的户外活动中,同学们要注意安全,防止不要发生意外事故。

C.为了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行为,临沂市教育局严禁公办学校招收择校生。

D.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颜氏家训》在中国广为人知,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美誉。

B.再见了!朝夕相处的同学们;感谢您!辛勤付出的老师们。

C.以“泰微课”为主题的创新案例,从1600多项申请案例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五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仅有20个)。

D.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2)不知何处吹芦管,___________(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4)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5)《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7.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儒家经典之一,又称为“诗三百"。

B.冰心和巴金都是现代诗人,代表作分别为《繁星》和《我爱这土地》。

C.戏剧往往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形象。

D.海伦·凯勒是美国女作家、教育家,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8.语言运用——仿照划线句写两个句子,使前后衔接语意连贯。

从小到大,路走来。甜蜜的回忆如花,芬芳四溢,令人迷醉。它如桃花,绽放在三月油墨的田野上;__________________,;它如梅花,绽放在腊月雪白的屋舍旁。

9.凤凰中学七年级开展主题为“感受曲折情节的力量”的《西游记》阅读话动。要求精读第二十七回。请你完成探究任务。

(1)这一回主要讲了“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请选择正确的一项补全回目“尸魔三戏唐三藏,___”。()

A.心猿获宝伏邪魔B.承恩八戒转山林C.圣僧恨逐美猴王D.观音救难现鱼篮

(2)同学们发现“三打白骨精"中“变”的是①___(写出一点),“三打白骨精"中“不变”的是②___(写出一点)。由此得出结论,西游记中带“三"的故事,其情节曲折的普遍作用是③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①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等待。③句末语气词。

10.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尊君在不?(_)

(2)诺,期返而食。(_)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_)

(2)相委而去(_)

(3)故人来,方与之食(_)

(4)恐其自食其言也(_)

1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

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

D.故人至/暮不来

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14.读了段和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_____________、阅读下列文段,回答问题。

①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②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③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④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15.用文中的话回答,白求恩同志为什么“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答:______

16.这段文字的论点是()

A.白求恩同志毫无利己的动机。

B.白求恩同志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

C.白求恩同志具有国际主义的精神。

D.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哪种问句?

答:______

18.文中的三个“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这种精神又指什么?

答:______

19.请在横线上填出这一段叙述和议论的句子的序号。

叙述的句子有:________;议论的句子有:________。

(三)阅读《总与一缕炊烟有关》回答问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2018·四川乐山)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20.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1.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22.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1)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2)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2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24.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三、写作

25.愿望是人们内心的声音。愿望有大有小,有的能够实现,有的根本无法实现,但它就那样真实地存在着。正是人们对未来有着美好的愿望,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美好。

请以“我有个愿望”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③不少于600字。

答案

C2.B3.C4.C5.C

6、⑴晴空一鹤排云上⑵一夜征人尽望乡⑶河流大野犹嫌束⑷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⑸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7.B

8.示例:它如莲花,绽放在六月碧绿的荷塘里;它如桂花,绽放在八月金黄的稻田边

9.(1)C(2)①示例:白骨精变化的形象;②示例:白骨精阴险狡诈的本质;③答案示例:突出人物形象

10.(1)fǒu(2)shí

11.(1)约定(2)丢下,舍弃(3)才(4)害怕,担心

12.C

13.(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2)有一回吴起出门,遇到老朋友便留老朋友吃饭。

14.答题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段来谈,可就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例如:守信,是为人之道。守信之人,可使三军信服……不守信之人,则连七岁小儿都瞧不起他……

15.是为了帮助中国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

16.D17.设问句。

18.指代同一内容,即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做他自己的事业。这种精神指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19.①②③④

20.(1)作者三次写了母亲的“讪然"。(2)第⑤段和第⑨段(前两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她无力改变贫困生活的痛苦愧疚自责和无奈心理,体现了母爱的厚重无私;第段(第三次)写母亲的“讪然",表现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