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安全防範與資訊管理技術*第一部分安全防範與資訊管理技術1、現代建築與智能化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6、家庭匯流排技術及其它*1、現代建築與智能化(1)現代建築特點
它是建築藝術與技術的結晶——手工生產方式向建築工業化生產方式轉變建築工業化中的自動化;建築工業化中的資訊化;建築工業化中的智能化;建築工業化中的生態化;*(2)現代建築智能化主要內容建築安全智能化智能混凝土光纖混凝土有機結構件1、現代建築與智能化*(2)現代建築智能化主要內容建築生態智能化環境自動監測:空氣、水、土的溫濕度;自動通風,加濕、噴灌;“三廢”處理1、現代建築與智能化*(2)現代建築智能化主要內容建築運行智能化有線電視、數據通信與語音通信;暖通、照明、給排水、供暖、供熱水、供電等;停車場、背景音樂、緊急廣播、門禁系統等;閉路電視、可視對講、家庭服務等;建築設備智能化1、現代建築與智能化*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1)智能建築歷史與發展(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3)我國智能社區發展現狀(4)我國智能建築的有關規範(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6)智能社區的內涵與特徵(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1)智能建築歷史與發展自從1984年“智能建築”(IntelligentBuilding)一詞在美國廣告媒體上出現以來,很快傳遍了世界,並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智能建築熱潮。許多國家的政府都紛紛制定了發展智能建築的規劃,成立了有關機構和學術團體,帶動了一大批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甚至希望以此來拉動整個國家的經濟!因此,有人認為智能建築發展情況是國家經濟發達程度的一個重要標誌。
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1)智能建築歷史與發展20世紀90年代初,智能建築的概念開始在中國傳播,並很快升溫。從國家機關、學術團體到媒體廣告,從房地產開發商、系統集成商到消費者,幾乎所有人對“智能大樓”、“智能社區”或“智能家庭”等概念或多或少有所瞭解,並從各自的角度對它寄予了厚望!“智能建築”一詞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中國的許多領域。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國際方面(1)因特網(Internet)突飛猛進,全面帶動、改變和推進社會各領域,智能建築首當其衝!(2)數位化、網路化是國際社會的重要特徵。積體電路技術、光電子技術、存儲技術、顯示技術、無線電技術和軟體技術已經成為並將繼續成為網路技術的支柱技術!(3)智能化已成為建築的一般特徵。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國內方面(a)政府方面:緊跟形式,規範市場,促進發展!資訊化(包括住宅資訊化)是國家“十五”計畫的重要內容;提出家庭資訊化;採取一些列措施,推進智能社區發展;各省也紛紛確定發展智能社區規劃,推出相關配套措施;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政府採取的一些列措施(舉例):制定一些列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法規和文件:全國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示範工程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1999智能建築設計標準GB/T50314-2000建築與建築群綜合佈線系統工程設計規範GB/T50311-2000智能與建築群綜合佈線系統工程驗收規範GB/T50312-2000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政府採取的一些列措施(舉例):城市住宅建築綜合佈線系統工程設計規範CECS119:20002001年2月建設部組織專家研討新智能社區標準;2001年3月資訊產業部組織專家研討資訊家電的有關規範,例如智能網路控制器通用規範、電氣設備介面通用規範等。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成立了相關部門和組織成立住宅產業化辦公室成立建設部勘探設計司智能建築專家組成立智能建築技術開發推廣中心及專家組成立資訊產業處及專家組(建設部科技司)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b)市場方面:市場需求廣泛存在,市場運營已經啟動!各種數據服務、安全防範等功能已成基本住戶需求;對住房品質和功能要求已大幅度提高,買方市場已經形成;房地產開發商、系統集成商和產品開發商積極參與。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2)國內外智能建築及相關領域總體形勢(c)產品、技術方面:技術突飛猛進,產品雨後春筍!樓宇自控類產品基本上是國外產品;儘管國內各種網路產品和佈線產品已經出現,但決大多數產品認為國外產品!智能社區中的三表抄收等產品多為國內產品!產品所採用的技術更新很快,性能超前。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3)我國智能社區發展現狀總的來說,起步早,發展快!需求市場已經啟動,理智需求與超前需求並存;國家、地方規範或標準相繼出臺;智能化的社區成批出現,“碩果”還需考證。產品和服務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趨於成熟。技術日新月異,選擇需要更加謹慎!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4)我國智能建築的有關規範1999年10月<全國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示範工程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試行稿)<國家康居示範工程智能化系統示範社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2000.7.10<智能建築設計標準>2000.10.1<建築與建築綜合佈線系統工程驗收規範>2000.8.1〈城市住宅建築綜合佈線系統工程設計規範〉2000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從廣義上講,智能建築是一種典型的現代建築,它是傳統建築藝術與現代技術的結晶。具體講,它利用各種先進的科學技術為建築本體提供基本或配套設施、並成為建築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建築物用戶以及建築物周邊環境最終提供良好環境。這裏的環境可以包括資訊環境、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交通環境和節能環境。智能建築不僅反映在最終結果上,而且也體現在建築工業化過程中的自動化、資訊化、生態化和智能化。因此,廣義概念下的智能建築是一個學科高度交叉、內涵十分豐富、功能不斷提高的現代建築,它涵蓋了建築設計過程、建築施工過程和建築物運營(管理)過程。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從狹義上講,智能建築是配置了一系列智能化系統的建築物,或者採用了特殊建築材料、建築結構,或者為建築物本體提供更多的附加功能,或者改善建築物的建築性能,達到為最終用戶提供更多服務和保障的目的。包括:(A)建築物的安全智能化;
(B)建築生態環境的自動監測與控制;
(C)建築運行的設備智能化.
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對建築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這四個基本要素進行優化,使其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率且具有經濟效益的環境。”——“美國智能建築協會”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通過對建築物的四個基本要素,即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以及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繫,以最優化的設計,採用最先進的電腦技術(Computer)、控制技術(Control)、通信技術(Communication)和圖形顯示技術(CRT)的所謂4C技術,建立一個由電腦系統管理的一體化集成系統,提供一個投資合理、又擁有高效、幽雅、舒適、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環境空間。同時,智能建築能幫助業主和物業管理者在費用開支、生活舒適、商務活動和人身安全等方面的利益有最大的回報。”——我國定義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智能大廈:3A系統樓宇自動化系統(BuildingAutomationSystem,BAS)辦公自動化系統(OfficeAutomationSystem,OAS)通信網絡自動化系統(Communication&NetworkAutomationSystem,CNAS)安保管理系統(SecurityManagementSystem,SMS)火災報警系統(FireAlarmSystem,FAS)衛星及公用天線系統(CentralAntennaTelevision,CATV)車庫管理系統(CarParkingManagementSystem,CPMS)智能卡系統(SmartCardSystem,SCS)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5)智能建築與智能社區的相關概念智能住宅社區(IntelligentHome)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IntelligentSystemsforHouse,ISH)安全防範系統(SecuritySystem,SS)資訊管理系統(InformationManagementSystem,IMS)資訊網絡系統(InformationNetworkSystem,INS)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6)智能社區的內涵與特徵智能社區的基本含義:智能化住宅社區(SH)=完善的建築設施+優良的智能化系統+配套完善的物業管理與服務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6)智能社區的內涵與特徵智能社區的建設宗旨:以人為本的建設思想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經濟目標智能社區的建設目標:
安全环境绿色环境
开放环境服务环境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6)智能社區的內涵與特徵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智能社區的分類方法:採用星級制:一星級系統(
普及型)二星級系統(
提高型)三星級系統(
超前型)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智能社區一星級系統(A)安全防範子系統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閉路電視監控;對講/可視對講與防盜門控制;住戶報警;巡更管理;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B)資訊管理子系統對安全防範系統實行監控;遠程抄表與管理或IC卡管理;車輛出入與停車管理;供電設備、公共照明設備、電梯、供水等主要設備的監控管理;緊急廣播與背景音樂系統;物業管理電腦系統。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C)資訊網絡子系統為實現上述功能科學合理佈線;每戶不少於兩對電話線和兩個數據資訊插座;建立有線電視網。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智能社區二星級系統(A)周界防越報警水準的提高;採用可視對講及與物業管理中心的多方可視對講;用戶報警方式和手段的提高。(B)採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安全防範等。實現物業管理的網路化。增加停車場汽車圖像監控、
車牌識別和停車位顯示與管理等;採用多媒體技術實現對社區主要設備的監控等。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7)社區智能化系統類型的劃分智能社區三星級系統採用寬頻光纖主幹網,實現互動式數字視頻業務。實施現代資訊集成建造系統技術,把物業管理智能化系統建設納入整個住宅社區建設中。現代資訊集成建造系統要考慮物業公司在智能化系統管理中的運行模式,實現社區智能化系統的先進性和可擴展性,並對其進行科學管理。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總體技術要求先進性成熟性可靠性開放性相容性即時性2、智能大廈與智能社區概述*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1)智能社區組成(2)智能社區結構模型(3)智能社區結構(4)智能社區系統集成*(1)智能社區組成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2)智能社區結構模型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3)智能社區結構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3)智能社區結構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3)智能社區結構軟體總體結構上層軟體:包括系統軟體、支撐軟體和應用軟體底層軟體系統軟體主要包括網路操作系統軟體和數據庫管理系統軟體。支撐軟體是協助用戶開發軟體的工具性軟體,其中包括幫助程式員開發軟體產品的工具,也包括幫助管理人員控制開發進程的工具。應用軟體是在特定領域內開發、為特定目的服務的一類軟體。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3)智能社區結構社區物業管理綜合應用軟體包括以下功能:系統初始化與複位;系統許可權管理;系統資訊輸入;系統資訊自動更新;系統資訊統計;系統狀態顯示與監控;系統資訊查詢檢索;系統資訊列印與存儲;系統資訊綜合服務;系統幫助。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3)智能社區結構底層軟體包括如下功能:信號傳輸與通信;資訊存儲;防破壞檢測演算法;報警控制;設備驅動等。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4)智能社區系統集成社區智能化系統體系結構與集成從系統、功能、網路和軟體介面等幾個方面進行集成。系統效率不僅取決於系統集成的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取決於系統集成的品質。社區智能化系統是一個典型而又複雜的系統工程。系統工具:功能模組法IDEF0,結構化設計法SD等。社區智能化系統在體系結構上,是一種分層控制結構,即:建築環境層、傳輸媒體層、通信網絡層、自動控制層和管理應用層。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4)智能社區系統集成社區智能化系統集成條件系統集成條件網路通信協議的統一化。介面標準化。組成模組化。設計並行化。產品安裝工程化。使用和維護的簡單化。智能化發展的階段性:初級階段/中級階段/高級階段3、智能社區組成、結構和集成*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1)安全防範的基本技術(2)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系統(3)閉路電視監控系統 (4)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系統(5)對講/可視防盜門系統 (6)住戶報警系統(7)保安巡更管理系統
*(1)安全防範的基本技術一般安全防範系統組成入侵探測器分類入侵探測器要求常用入侵探測器入侵報警控制器信號傳輸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一般安全防範系統組成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入侵探測器分類按感測器種類來分類:開關/震動/超聲/紅外等;按工作方式來分類:主動報警器和被動報警器;按警戒範圍來分類:點、線、面和空間探測報警;按傳輸通道來分類:有線報警器和無線報警器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入侵探測器要求有抗小動物干擾的能力;有抗外界干擾的能力;有承受常溫氣流和電鈴的干擾能力;能承受電火花干擾的能力;有對準指示,便於安裝調整;濕度和溫度要求。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常用入侵探測器點型入侵探測器:開關入侵探測器,微動開關或幹簧繼電器;直線型入侵探測器:主動紅外入侵探測器、鐳射入侵探測器:使用主動紅外入侵探測器四個問題:(1)最短遮光時間的確定。(2)濾光片的使用。(3)雙光路的選擇。(4)有效探測距離的確定。;面型入侵探測器:震動式或感應式報警探測器和電磁感應探測器。空間入侵探測器:(1)聲入侵探測器:聲發射探測器、次聲探測器和超聲探測器。(2)微波入侵探測器。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入侵報警控制器接收報警信號,發出聲光報警,手動或遠程複位控制功能;防破壞功能;自檢功能;穩定性:電壓變化、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等。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2)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系統出入口管理分級別、分區域、分時段的管理;磁卡、IC卡、射頻卡(TM)、智能卡等;門禁系統功能:電控鎖的定時/即時控制;讀卡機控制方式的更改;密碼方式下,用戶插入智能卡,並輸入密碼,正確後方可進入;常規操作方式下,任何用戶插入合法的智能卡,可不輸入密碼直接順利進入;不加鎖操作方式下,可自由出入,不需讀卡;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2)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系統出入口管理讀卡機的定時/即時控制;卡的發放、掛失等管理;讀卡機能提供強行闖入資訊;門的關閉時間可控;在發生火警等需要緊急疏散時,系統自動打開門禁。周界防越報警系統:一般由探測器、報警控制器、聯動控制器、模擬顯示幕及探照燈等組成。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2)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系統*(2)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系統
系統功能1)周界須全面設防,無盲區和死角;2)探測器應有較強的抗不良天氣環境干擾能力;3)防區劃分適於報警時準確定位;4)報警中心具備語音/警笛/警燈提示;5)中心通過顯示幕或電子地圖識別報警區域;6)翻越區域現場報警,同時發出語音警笛/警燈/警告;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2)出入口管理及周界防越報警系統
系統功能7)報警中心可控制前端設備狀態的恢復;8)夜間與周界探照燈聯動,報警時,警情發生區域的探照燈自動開啟;9)與閉路電視監控系統聯動,報警時,警情發生區域的圖像自動在監控中心監視器中彈出;10)報警中心進行報警狀態、報警時間記錄。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3)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系統功能主要出入口、主幹道、周界圍牆或柵欄、停車場出入口以及其他重要區域進行監視;物業管理中心監視系統應採用多媒體視像顯示技術,由電腦控制、管理及進行圖像記錄;報警信號與攝像機、錄影機與攝像機聯鎖控制;系統可與周界防越報警系統聯動進行圖像跟蹤及記錄;視頻失落及設備故障報警;圖像自動/手動切換、雲臺及鏡頭的遙控;相關資訊的顯示、存儲、查詢及列印。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3)閉路電視監控系統系統功能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3)閉路電視監控系統整個系統的圖像品質應不低於表2-4的4級要求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圖像等級指標值5不察覺4可察覺,但令人可以接收3有明顯察覺,令人較難接收2較嚴重,令人難以接收1極嚴重,不能觀看*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3)閉路電視監控系統*(4)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系統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優越性:視頻信號和音頻信號品質容易保證;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距離不受限制;大容量磁片陣列記憶體或光碟記憶體;符合數位化、網路化、智能化的技術發展趨勢。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4)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系統視頻信號具有以下特點:即時性。同步性。分佈性。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4)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系統關鍵技術:壓縮與接壓縮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質量標准壓縮(Mbps)高清晰度電視MPEG-225~40演播質量數字電視MPEG-23~6廣播質量數字電視MPEG-22~4VCR品質電視MPEG-11.2視頻會議品質H.2610.1*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4)數字視頻遠程網路監控系統*(5)對講/可視防盜門系統 系統功能可以實現住戶、訪客語音/圖像傳輸;通過室內分機可以遙控開啟防盜門電控鎖;門口主機可利用密碼、鑰匙或感應卡開啟防盜門;高層住宅在火災報警情況下自動開啟樓梯門鎖;高層住宅具有群呼功能,一旦災情發生,可向所有住戶發出報警信號。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5)對講/可視防盜門系統組成與原理由管理員主機、單元主機、住戶對講機和防盜門電控鎖組成。傳輸速度為每秒傳輸5幀,一種窄帶電視。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6)住戶報警系統系統功能接警管理中心功能:監視和記錄入網用戶/同步地圖顯示;處警功能:資訊管理;組成與原理家庭報警單元;信號傳輸單元;物業接警單元。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6)住戶報警系統接警主控機需滿足下列要求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6)住戶報警系統探測器選擇與安裝門窗防範:門磁開關,微動開關,“電子柵窗”空間防範:被動紅外探測器和微波探測器火災、煤氣洩漏防範:煙感探頭、溫感探頭震動探測器時,應注意遠離各種震源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6)住戶報警系統系統實例*(6)住戶報警系統系統實例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6)住戶報警系統系統實例*(7)保安巡更管理系統主要功能:1)實現巡更路線的設定、修改;2)實現巡更時間的設定、修改;3)在社區重要部位及巡更路線上安裝巡更點;4)中心可以查閱、列印各巡更人員的到位時間及工作情況;5)巡更違規記錄提示。組成:巡更系統一般由巡更儀和巡更卡或巡更儀用智能鑰匙組成。4、智能建築中的安全防範技術*(1)抄表技術;(2)設備監控技術;(3)車輛管理技術;(4)緊急狀況處理技術;(5)日常科學管理技術。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1)抄表技術多表抄收功能1)水、電、氣、熱等表具採用電子計量,必須計量準確,管理可靠;2)水、電、氣、熱等表具遠程自動抄收的各種數據,應可隨時查詢、統計,列印整個社區各表讀數並計費。多表抄收解決方案種類多表移到住戶室外,多表公司抄表人員在住戶室外直接抄表。多表計量採用磁卡、IC卡之類方式實現用戶預購多表用量。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1)抄表技術遠程抄表電力載波方式。電力載波+有線傳播方式。借助對講系統+其他網路方式。住宅多表傳輸底層網+其他網路方式。基於現場匯流排+局域網+城域網。其他方式。遠程抄表的實現原理由數字式水錶、電錶、氣表等儀錶、住戶採集器、傳輸系統和物業管理系統主機等設備組成。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1)抄表技術*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1)抄表技術*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1)抄表技術*(2)設備監控技術1)給排水設備(水泵、電控閥等相關設備)運行狀態顯示、控制、查詢、故障報警;2)蓄水池(含消防水池)、污水池的水位高低監測;3)飲用蓄水池過濾、殺菌設備控制監視;4)變配電設備狀態顯示、控制、查詢、故障報警;5)電梯運行狀態顯示、控制、查詢、故障報警及停電時的緊急處理;6)公共照明開啟、關閉時間的設定;7)公共照明控制回路的開啟設定;8)燈光場景的設定及照度的調整。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2)設備監控技術社區照明控制:道路公共照明:採用定時開啟方式(人工或自動)樓內多採用控制方式。包括:定時控制;延時控制;聲+光+延時控制;聲+光+延時+紅外控制。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2)設備監控技術設備監控系統總體結構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3)車輛管理技術主要功能1)車輛進出及存放時間的記錄、查詢;2)外來車輛收費的管理;3)社區內車輛存放管理。組成:由入口站、出口站、柵欄機/閘門機、車位顯示幕等設備組成。收費方式:停車場管理系統可以採用人工收費與自動收費相結合的方式。單次計費卡、短期計費卡和長期計費卡等形式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3)車輛管理技術:停車場管理系統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3)車輛管理技術:停車場管理系統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4)緊急狀況處理技術緊急廣播與背景音樂平時播放音樂節目,在特定區可插入業務廣播、會議通知和普通廣播等;當火災及其它緊急事件發生時,可切換至火災報警或緊急廣播狀態。軟體程式控制播音;可以根據需要,區分播放不同的音響內容;可以具有廣播、背景音樂及揚聲器線路監測功能;可以提供報警事件的聯動廣播;可以手動切換即時廣播等。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5)日常科學管理技術一般管理功能:1)房產管理;2)住戶資訊管理與查詢;3)設備維修;4)維修管理;5)住戶投訴管理;6)保安管理;7)收費管理;8)物業公司內部管理等。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多表費用年度記錄社區物業管理系統檔案管理
系統管理多表使用查詢多表費用記錄物業管理費用社區收費標準值班人員檔案社區檔案資料住戶檔案住戶變更交接班監控遠程多表監控主要設備監控撥號系統值班管理維修管理
收費管理高級密碼管理個人密碼更改交接班記錄申請保修登記已完成保修維修報表收取多表費用多表費用拖欠報表收費憑據多表費用年度記錄收取多表費用安防報警管理系統
值班管理
系統狀態交接班個人密碼更改高級密碼管理系統監控值班人員資訊警情查詢巡更管理
住戶資訊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5)日常科學管理技術*(5)日常科學管理技術網路組成底層資訊網絡用於安全防範的底層網路用於物業管理的底層網路上層資訊網絡資訊服務商業服務教育服務醫療服務娛樂服務專用通訊服務其他服務5、智能建築中的資訊管理技術*開發程式規劃設計步驟工程實施步驟工程驗收與品質評定社區智能化系統的一般實施步驟*(1)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建設任務的公開招標;(2)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規劃設計單位資質評審;(3)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工程施工單位資質評審;(4)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規劃設計;(5)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工程實施;(6)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工程驗收與品質評定。社區智能化系統開發程式*(1)確定住宅社區開發商的實際需求;(2)可行性研究;(3)結合功能和分級標準,確定設計要求;(4)初步設計方案;(5)編制工程預算;(6)組織設計方案評審;(7)工程施工圖的深化設計;(8)進入工程實施階段。社區智能化系統規劃設計步驟*(1)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工程施工圖會審;(2)確定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施工工期時間表;(3)配合土建工程完成管線槽預埋;(4)配合室內預裝修完成室內佈線;(5)完成主機設備、探測器安裝和線路端接;(6)分步完成系統調試;(7)分步進行系統驗收;(8)組織專家進行住宅社區智能化系統功能綜合評估。社區智能化系統工程實施步驟*工程驗收的檔準備(1)工程驗收書;(2)系統竣工報告書;(3)系統驗收規範;(4)系統功能描述;(5)系統技術參數設定表;(6)系統施工圖紙;(7)系統線路端接與配線架描述;(8)系統測試報告書。社區智能化系統工程驗收與品質評定*系統使用的培訓(1)系統操作和管理人員的培訓;(2)系統維護和維修人員的培訓;(3)制定規範化的系統操作規程;(4)系統的管理與報警資訊的處理等。社區智能化系統開發程式*工程的驗收與品質評定(1)對照系統驗收規範,確認系統功能;(2)測試安全報警系統的誤報率和可靠性;(3)審查工程竣工圖紙和資料;(4)審查工程決算;(5)現場工程施工品質檢查與評估;(6)現場智能化功能復核檢查與評估;(7)通過工程驗收報告書等。社區智能化系統開發程式*6、家庭匯流排技術及其它簡介國外家庭網路發展國內家庭網路發展資訊設備與資訊家電現狀詳細資料*`第二部分網路通信技術*幾個基本概念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廣域網技術虛擬專用網網路通信技術*通信系統幾個基本概念*數據編碼:數字數據編碼和模擬數據編碼幾個基本概念*數據編碼幾個基本概念*數據編碼幾個基本概念*信號傳輸方式(1)基帶傳輸(2)載波傳輸(3)寬頻網(4)非同步傳輸模式ATM(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幾個基本概念*通信方式幾個基本概念*介質訪問控制方式CSMA/CD(載波監聽多路訪問/衝突檢測)令牌訪問控制方式幾個基本概念*數據交換方式線路交換(CircuitSwitching)報文交換(MessageSwitching)分組交換(PacketSwitching)信元交換幾個基本概念*通信系統性能傳輸速度:9600bps、40kbps、1Mbps、10Mbps誤碼率:電話線:10-2
10-4;電腦:<10-9通道容量:最大數據傳輸速率信噪比幾個基本概念*通信中的檢錯與糾錯檢錯法:奇偶校驗迴圈冗餘校驗交錯法:自動重發請求正向糾錯幾個基本概念*TCP/IP中的幾個術語網路連接:面向連接和無連接;協議可靠性:可靠和不可靠;協議數據:位元組流服務和數據流服務;虛電路幾個基本概念*電腦網絡電腦網絡功能 電腦網絡組成 電腦網絡分類 電腦網絡拓撲結構電腦網絡通信協議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電腦網絡功能資源共用:數據、資訊、軟體、硬體;資訊服務:查詢、交流、EDI、新聞、點播、CSCW、教育、娛樂等等;其他功能:可靠性、協同計算、分佈處理等;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電腦網絡組成(1)網路工作站:PC機、其他設備(2)網路伺服器:可從性能或功能劃分;(3)網路傳輸設備:NIC和網路傳輸介質;(4)局域網交換設備:各種交換機、集線器;(5)網路互連設備:中繼器、網橋、路由器、網關和訪問伺服器;(6)網路外部設備:磁片陣列、繪圖儀、印表機等;(7)網路軟體:網路操作系統和網路應用軟體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電腦網絡分類按網路規模和範圍分類:(1)局域網(LAN,LocalAreaNetwork)(2)城域網(MAN,MetropolitanAreaNetwork)(3)廣域網(WAN,WideAreaNetwork)(4)因特網(Internet)按網路傳輸技術分類(1)廣播網絡;(2)點對點網路;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因特網的總體框架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表3-1網路分類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電腦網絡拓撲結構:物理拓撲和邏輯拓撲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拓撲結構實例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拓撲結構實例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電腦網絡通信協議(Protocol)一般包括三個關鍵組成部分:(1)語法(Syntax):”如何講”;(2)語義(Semantics):”講什麼”;(3)定時(Timing):”講話次序”。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開放式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SI:83年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TCP/IP網路協議:DARPA,ARPAnet,1973電腦網絡功能、組成、分類與結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
局域網組成、分類及國際標準 以太網 快速以太網
FDDI網
ATM網 千兆位以太網虛擬局域網(VLAN)*局域網組成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局域網分類:(1)按網路拓撲分類:(2)按傳輸信號分類:(3)按網路使用的介質分類:(4)按網路介質訪問方式分類: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相關國際標準(1)IEEE802.1A 局域網體系結構(2)IEEE802.1B 尋址、網路互連與網路管理(3)IEEE802.2 邏輯鏈路控制(LCC)(4)IEEE802.3 CSMA/CD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5)IEEE802.3i 10Base-T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6)IEEE802.3u 100Base-T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7)IEEE802.3ab 1000Base-T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8)IEEE802.3z 1000Base-SX和1000Base-LX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9)IEEE802.4 Token-Bus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10)IEEE802.5 Token-Ring訪問控制方法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相關國際標準(11)IEEE802.6 城域網訪問控制與物理層規範(12)IEEE802.7 寬頻局域網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13)IEEE802.8 FDDI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14)IEEE802.9 綜合數據話音網路(15)IEEE802.10 網路安全與保密(16)IEEE802.11 無線局域網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17)IEEE802.12 100VG-AnyLAN訪問控制方法與物理層規範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以太網(1)發起:Xerox、DEC、Intel1975/1980.9(2)本質:IEEE802.3標準、CSMA/CD表3-5常用基帶802.3局域網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以太網模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典型應用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以太網交換機又稱以太網交換器,也稱交換式集線器,簡稱交換器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快速以太網(FastEthernet):1993(1)100Base-T:IEEE802.3u標準,3Com,Intel,Sun,Bay(2)100VG-AnyLAN:IEEE802.12標準:IBM,HP,AT&T表3-6100Base-T與10Base-T性能對比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快速以太網內容與協議體系結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IEEE802.3LLC100Base-TX100MbpsMACMII(功能與AUI相同)(兩對5類線或STP)(四對3、4、5類線UTP)(光纖)介質100Base-T4100Base-FX資料鏈路層物理層傳輸介質圖4-15100Mbase-T協議體系結構*快速以太網典型應用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100Mbps共用3類或5類UTP100Base-T集線器100Base-T集線器5類UTP伺服器本地伺服器100Mbps共用圖3-16一種100Base-T典型應用*FDDI(FiberDistributedDataInterface)體系結構:1982,(ANSI)X3T9.5委員會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邏輯鏈路控制(LLC)子層IEEE802.2LLC介質存取控制(MAC)子層(1)尋幀(2)成幀(3)令牌操作物理層協議(PHY)(1)編碼/解碼(2)時鐘(3)符號集物理介質相關層(PMD)(1)發送參數(2)連接器和電纜站管理(SMT)(1)環監視(2)環管理(3)連接管理(4)SMT幀物理層(Physical)資料鏈路層(DataLink)圖3-17FDDI協議層次與功能*FDDI網的組成①光纖旁路開關(OBS,OpticalBypassSwitch)②單連接/雙連接集中器(SAC/DAC,SingleAttachmentConcentrator/DualAttachmentConcentrator)③單連接/雙連接站點(SAS/DAS,SingleAttachmentStation/DualAttachmentStation)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FDDI的一種典型應用結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網(AsynchronousTransferMode)特點:一種網路交換技術;B-ISDN基礎;以信元為單位,固定信元長度;非同步時間分割模式;按需分配帶寬.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原理:(1)信元結構及信元頭格式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1位元組48位元組5位元組信元頭信元數據域GFCCVPIVPIVCIVCIVCIHECPTRESCLPVPIVPIVCIVCIVCIHECPTRESCLP2位元組3位元組5位元組4位元組8765432187654321(a)信元結構(b)UNI信元頭格式(c)NNI信元頭格式圖3-19ATM信元結構及信元頭格式*ATM原理:(2)非同步時分多路複用(ATDM)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原理:(3)信元標識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原理:(4)ATM交換與控制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交換機原理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交換機結構分類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ATM交換機結構空分結構時分結構共用存儲器結構共用環結構共用匯流排結構迴圈結構Dalta結構Banyan結構圖3-24ATM交換機結構分類*ATM網路的典型實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千兆位以太網(1)IEEE802.3委員會1996.3成立IEEE802.3Z:光纖(2)IEEE802.3委員會於1997.3成立IEEE802.3ab:5UTP(3)1998.6頒佈IEEE802.3Z(3)採用CSMA/CD協議,與10Mbit/s和100Mbit/s相容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千兆位以太網體系結構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千兆位以太網分類全雙工:不存在衝突、競爭、擁塞、超載等問題;採用IEEE802.3x全雙工/流向控制協議。半雙工:採用CSMA/CD協議,介質共用。千兆位以太網採用新技術載體擴展(CarrierExtension)技術;數據包突發(PacketBursting)技術。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表3-7千兆以太網物理層標準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千兆位以太網的典型應用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虛擬局域網VLAN(VirtualLocalAreaNetwork)普通局域網中存在的問題效率(第二層通道衝突)與廣播風暴問題(第三層)安全性問題靈活性問題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虛擬局域網VLAN技術基礎:交換技術基於LAN交換機的幀交換方式;基於非同步傳輸模式(ATM)交換機的信元交換;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虛擬局域網VLAN工作方式分類(1)基於交換機端口的VLAN優點:簡單、易實現、便於監控;缺點:自動化程度低、靈活性差。(2)基於MAC地址的VLAN優點:站點移動靈活,不需要重新配置;缺點:大型網路的用戶劃分工作繁瑣。(3)基於網路層的VLAN優點:按協議和網路地址劃分,簡化了網路管理人員工作。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虛擬局域網VLAN安端口劃分的例子局域網技術與常用局域網*廣域網技術廣域網簡介WAN(WideAreaNetworks)特點:(1)覆蓋面廣;(2)傳輸速度低;(3)介質種類多;(4)ISO/OSI的低三層協議。
常用的幾種廣域網:分組交換網綜合業務數字網數字數據網幀中繼網*分組交換網:(1)概念分組:是交換處理和傳送的對象,是一種資訊處理和傳輸長度單位的稱呼;分組交換,就是採用存儲/轉發交換技術,先將發信終端發送的數據分成固定長度的分組,然後在網路中經各分組交換機逐級存儲和轉發,動態分配線路的帶寬,最終使分組到達收信終端。分組交換網:採用虛電路和數據報兩種服務方式實現網路的資訊通信。公共分組交換數據網(PSDN,PacketSwitchedDataNetwork)簡稱分組交換網,習慣上稱之為X.25網。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2)特點①分組交換網以分組為單位進行資訊傳輸。②分組交換網提供統一的用戶設備介面,實現不同速率、碼型和控制規程的用戶設備間的通信。③分組交換網動態使用帶寬。④分組交換網延時不固定。⑤分組交換網採用交換虛電路和永久虛電路方式,無專用線路。⑥分局交換網具有比較高的可靠性。⑦分組交換網支持多種網路協議,可以與其它公共網路實現互連。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3)組成一般由分組交換機、通信傳輸線路和用戶接入設備組成分中繼傳輸線路(簡稱中繼線)和用戶傳輸線路(簡稱用戶線)中繼線通常採用的n×64Kbps數字通道用戶線分模擬和數字兩種通道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X.25協議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分組格式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組裝過程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應用廣域網技術*分組交換網應用廣域網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特點:(1)綜合性(2)經濟性(3)簡便性(4)一線多用線路介面:(1)基本速率介面(BRI)線路:2B+D:144Kb/s(2)基群速率介面(PRI)線路:2.048Mb/sB通道:負載通道,64Kb/s;D通道:信令通道,16kb/s廣域網技術*綜合業務數字網ISDN終端設備廣域網技術*使用ISDN路由器實現網路互連廣域網技術*使用ISDN適配器實現電腦通信與撥號上網廣域網技術*數字數據網DDN(DigitalDataNetwork)表3-8DDN用戶入網速率廣域網技術*通過Modem接入DDN的方式廣域網技術*LAN通過DDN互連及與Internet互連廣域網技術*虛擬專用網VPN:VirtualPrivateNetwork1研究VPN的原因2VPN標準3VPN組件4PPTP協議5IPSec協議5L2TP協議6三種典型解決方案虛擬專用網技術*研究VPN的原因網路安全要求;快速建網要求;經濟性要求網路隔離方法:物理層隔離;資料鏈路層隔離;網路層隔離;虛擬專用網技術*VPN的功能(1)數據加密;(2)資訊認證;(3)身份認證;(4)訪問控制;虛擬專用網技術*VPN分類(1)分支機構連接網路(IntranetVPN);(2)遠程訪問網路(RemoteAccessVPN);(3)連接業務合作夥伴或供應商網路(ExtranetVPN)。虛擬專用網技術*VPN標準IPSec:未來事實標準L2TPrunningunderIPSec:發展中標准PPTP(PointToPointTunnelProtocol):Microsoft、3ComRelatedRFCs:RFC2401~2412、2661虛擬專用網技術*VPN組件1VPN伺服器2VPN客戶機3隧道(通道)
Tunnel4VPN連接5隧道協議6隧道數據7傳輸互聯網虛擬專用網技術*點對點隧道協議(PPTP)Microsoft率先推出的協議;PPP協議的一種擴展;第二層上運行;將撥號用戶和寬頻用戶連接到公共Internet或專用企業網上;PPTP提供了PPTP客戶機與PPTP伺服器之間的加密通信;PPTP客戶機、PPTP伺服器;多協議數據的安全VPN通信方式;虛擬專用網技術*PPTP連接過程撥號用戶首先按常規方式撥號到ISP的接入伺服器NAS,建立PPP連接。在此基礎上,客戶進行二次撥號,建立到PPTP伺服器的連接,該連接稱之為PPTP通道。二次撥號的實質是基於IP協議上的另一個PPP連接,IP包可以封裝TCP/IP、IPX、NetBEUI;對於直接連接到Internet上的客戶,則不需要第一次PPP的撥號連接,可以直接與PPTP伺服器建立虛擬通道;PPTP只支持IP作為傳輸協議。虛擬專用網技術*PPTP採用基於RSA公司的RC4的數據加密演算法;Microsoft的點到點加密方案MPPE採用上述標準,支持40位或128位加密演算法;PPTP不驗證單個數據包,只對會話進行驗證;對於許多企業來說,PPTP已經足夠了。PPTP在部署上較為容易。虛擬專用網技術*網際協議安全(IPSecurity,IPSec)IPSec把多種安全技術集合到一起,是一套協議;1995年以來,IETFIPSec工作組發佈幾十個草案和12個RFC檔;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DiffieHellman密鑰交換技術、DES、RC4數據加密技術、哈希散列演算法DM5和SHA等;虛擬專用網技術*IPSec功能與特點訪問控制;無連接的完整性保護數據源認證防止回放攻擊加密和流量控制IPSec的DOI支持IP壓縮只支持TCP/IP協議;點對點協議;虛擬專用網技術*IPSec安全體系結構的三個主要協議IP認證報頭(AuthenticationHeader,AH):為IP包提供資訊源驗證和完整性保證;IP負載安全封裝(EncapsulationSecurityPayload,ESP):提供數據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因特網密鑰交換(InternetKeyExchange,IKE):提供雙方交流時的共用安全資訊;安全通道的建立:IPSec通過上述3個基本協議,在IP報頭後增加新的字段來實現安全加密。虛擬專用網技術*AH的公共密鑰可以保證資訊源的可靠性;AH中採用的MD5(單向數學函數)的128bytes指紋資訊保證資訊的完整性;SHA1:160bytesESP協議保證用戶數據的安全性;ESP採用DES、TripleDES、RC5、RC4、IDEA等加密演算法;AH和ESP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一起使用。虛擬專用網技術*IPSec工作方式通道模式傳輸模式虛擬專用網技術*IPSec中的AH和ESP只是加密了使用者。IPSec中的IKE則用戶通信雙方身份認證、協商加密演算法和散列演算法以及生成公鑰。IPSec中提供最強密度168位三重DES加密演算法,比128位RC4更安全;逐包加密和驗證;IPSec客戶軟體的部署和維護很繁重,必須慎重考慮。虛擬專用網技術*第二層隧道協議(Layer2TunnelProtocol,L2TP)提供遠程訪問,支持多種傳輸協議;對隧道的終端實體進行身份認證,但不認證隧道中流過的每一個數據報文;L2TP本身不提供任何數據加密手段;支持內部地址NAT;主要用於撥號基於IPSec的L2TP協議IETF決定使用IPSec協議為L2TP隧道提供安全保護虛擬專用網技術*三種典型的解決方案遠程訪問VPN解決方案虛擬專用網技術*IntranetVPN解決方案虛擬專用網技術*ExtranetVPN解決方案虛擬專用網技術*有關VPN新技術研究隧道交換技術;與公共密鑰基礎設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PKI)緊密集成;服務品質(QualityofService,QoS)保證;無線虛擬專用網;寬頻網路中的VPN技術;虛擬專用網技術*第三部分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概念網路接入技術分類常用網路接入技術
N-ISDN用戶接入環路 xDSL技術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技術(HDSL)
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超高速率數字用戶線技術(VDSL)網路接入技術**常用網路接入技術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技術(RADSL)單對對稱高比特速率數字用戶線技術(SHDSL/SDSL)HomePNA技術(家庭電話線網路聯盟)HFC技術光纖接入網 無線接入網技術智能社區與接入網技術智能社區中常用的接入網技術智能社區接入網技術的選擇網路接入技術**接入網技術(1)接入網(AN,AccessNetwork)是指本地交換機與用戶端設備之間的傳輸系統,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傳統的用戶本地線路網,可以包含複用、交叉連接和傳輸功能。網路接入技術**(2)接入網功能結構網路接入技術**(2)接入網物理參考模型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分類(1)銅線接入技術
電話線數據機(Modem)接入:調製/解調28.8,33.6,56kb/s內置/外置
N-ISDN接入
高速數字用戶線(HDSL)接入
不對稱數字用戶線(ADSL)接入網路接入技術**
超高速數字用戶線VDSL/VHDSL接入
HomePNA接入(2)有線電視同軸電纜數據機(CableModem)(3)光纖接入(4)HFC接入網(5)無線接入技術(WirelessAccessTechnology)網路接入技術**常用網路接入技術(1)N-ISDN用戶接入環路Narrow-IntegratedServicesDigitalNetwork網路接入技術**(1)N-ISDN用戶接入環路:關鍵技術是二線雙向數位化,主要有以下方法:頻率分割法(頻率複用法)時間壓縮複用法(乒乓傳輸法):技術簡單,線路損耗大,4~5km,日本等回波抵消法等(單頻雙工法):技術複雜,6~7km,美國和歐洲等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技術(HDSL)HighbitrateDigitalSubscriberLine(1)兩對或三對雙絞線來提供全雙工的1.5Mbit/s(T1)/2.048Mbit/s(E1)數字連接能力。(2)ANSI下屬T1E1.4工作組制定有關HDSL規範。(3)歐洲電信標準委員會ETSI也制定了有關HDSL標準DTR/TM-3017。(4)HDSL2是最近發展的利用一對雙絞線提供T1/E1的DSL技術。網路接入技術**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技術(HDSL)
網路接入技術**HDSL的主要特點:①傳輸速率:能提供1.5Mbit/s和2Mbit/s的傳輸能力;②傳輸距離:由於採用了自適應濾波技術、信號處理技術,可以自動處理環路中的近端串音、雜訊對信號的干擾,在無中繼器的情況下,0.4~0.6線徑的銅線電纜,傳輸距離可以達到3~5km;③傳輸準確度:HDSL傳輸誤碼率可達到10
10,可以滿足決大多數傳輸精度要求;④安裝設計:HDSL無需中繼器,簡化了工程設計、安裝和線路維護,同時也降低了運營成本。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1)上行速度640Kb/s,下行速度8Mb/s;(2)上行頻率26~138kHz,下行頻率138kHz~1.0104MHz(FDM模式)(3)上行輸出功率13.6dBm,下行輸出功率20dBm。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特點:速度快、抗干擾性強:上行:640kbps(2Mbps);下行:8Mbps(53Mbps);上下行不對稱適合於伺服器和客戶機之間的資訊傳輸方式;獨佔帶寬:點對點連接,專線服務,保證帶寬獨佔建設簡單、經濟性好:使用原有電話線網路,無需光纖,投資少即時連接:語音與數據分離,數據信號不通過交換機設備,不需撥號,專線上網;多任務進程:一條線路上同時數據下載、上傳和電話語音傳送;適合開展多方面的業務,例如VOD等網路接入技術**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ine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ADSL實質上是一告訴數據機。正交幅度調製QAM;無載波幅度相位調製CAP;離散多頻調製DMT網路接入技術**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技術標準ADSLG.dmt:DiscreteMulti-Tone全速率ADSL標準:640kbps/8Mbps用戶端安裝pots分離器適用於小型企業或SOHO辦公網路接入技術**ADSLG.liteCompaq,Microsoft,Intel發起成立了ADSL工作小組(UAWG),通過了ADSLG.lite標準;這是一個ADSL簡化方案;低速ADSL標準:512kbps/1.5Mbps無需分離器,適用於普通家庭用戶網路接入技術**ADSL介面形式ATM25以太網PCIUSB等ADSL按功能分為ADSL路由器ADSL橋接器網路接入技術**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應用網路接入技術**不對稱數字用戶線技術(ADSL)應用網路接入技術**甚高比特率數字用戶線技術(VDSL)也稱作VADSL或BDSL;原理同ADSL,只是在更短的距離上傳輸更高速率信號的接入技術;主要指標:上行速率:1.5~2.3Mb/s,下行速率:13~52Mb/s;傳輸距離1km;可提供業務:ADSL業務外,ATM的B-ISDN接入,HDTV等數據業務。網路接入技術**單線路數字用戶線(SDSL)技術SDSL是一種對稱的DSL技術;與HDSL的區別在於使用一對銅線;SDSL實際運行,運行良好;標準尚未確定;速率自適應數字用戶線(RADSL)技術與ADSL基本相同;區別:RADSL速率根據傳輸距離動態自適應;當距離增大時,速率自動降低。網路接入技術**HomePNA(HomePhonelineNetworkingAlliance)該組織是1998年由3Com,AT&T,HP,IBM,Compaq,Inter等11家公司發起設立。1998年HomePNA1.0版(基於1Mbps傳輸速率)。1999年12月發佈HomePNA2.0版(基於10Mbps傳輸速率)。HomePNA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現存電話線,採用分頻技術,在一條電話上實現話音和數據同時傳送,且相互不產生干擾。網路接入技術**通常電話頻率在20Hz~3.4KHz,而xDSL的傳輸在25KHz~1.1MHz。HomePNA則是工作在更高的傳輸頻率2MHz以上。HomePNA完全遵循IEEE802.3CSMA/CD,實現局域網絡的軟硬體相容性。目前主要利用現存電話線實現局域網的連接。應用場所遍及證券、POS機、酒店,社區,院校,醫院,辦公大樓等一切有電話線的地方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HFC技術(HybirdFiber/Coax)網路接入技術**HFC頻譜分配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HFC速率與方式HFC採用CableModem技術;技術上分為:動態分配帶寬速率,適用於Internet接入、公共資訊查詢等;固定帶寬速率,適用於普通電話、可視電話、數據專線等;傳輸方式上分為:對稱性合肥對稱性;網路接入技術**HFC應用典型網路結構網路接入技術**HFC關鍵技術①MAC協議:要求相容當前的IEEE802.X協議;支持各種業務及未來業務;支持物理層技術的升級;相容ATM技術;支持對稱和非對稱傳輸;比較著名的有:自適應數字訪問協議ADAPT、擴展分佈式排隊隨機訪問協議XDAPAR、MAC層訪問協議MLAP等。網路接入技術**HFC關鍵技術②物理層協議抗干擾能力強;頻譜利用率高;支持多種數據速率;頻譜分配靈活;成本低。調製技術有:QPSK、DTM、DWMT、SCDMA、FAMM、SDMT和INTR等網路接入技術**HFC弱點:一般CATV是單向廣播式傳播資訊,需要雙向改造;HFC需將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方式傳輸,頻帶利用率較低;HFC採用模擬頻分多路複用方式傳輸,一個ONU為500~2000個用戶服務,影響面大。網路接入技術**光纖接入網
光纖用戶環路FITL根據廣網路單元ONU所處的位置進行劃分。網路接入技術**光纖接入網的分類①光纖到社區(FTTZ,FiberToTheZone)②光纖到遠端(FTTR,FiberToTheRemote)③光纖到大樓(FTTB,FiberToTheBuilding)④光纖到樓層(FTTF,FiberToTheFloat)⑤光纖到戶(FTTH,FiberToTheHouse)網路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無線接入優勢:(1)覆蓋面積大、用戶比較分散的農村地區;(2)有地理障礙的地區;(3)急需電話業務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4)適應性交款;(5)經濟性較好;(6)網路配置靈活;(7)安裝維護簡單。網路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無線接入:固定無線接入點對點方式;一點對多址;移動終端的無線接入:蜂窩系統;移動衛星通信系統;集群系統;無繩電話等;網路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所用到的無線技術大致可分為:(1)單通道點到點通信技術:美國DIVA-2000.頻段800MHz,TDMA,覆蓋半徑5~10km.(2)微波技術:中心站,週邊站和中繼站組成。加拿大SR-500,阿爾卡特A9800,大唐PMP1560等。1.5GHz,1.9,2.4,3.5,5~60Km.(3)衛星通信技術:按衛星軌道,衛星通信分為:靜止軌道衛星通信、中軌道衛星通信和低軌道衛星通信;按天線直徑,衛星通信分為:A站、B站、C站、E站和甚小口徑地球站(VSAT)。休斯網路公司的DirecPC。網路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所用到的無線技術大致可分為(4)大區制技術:功率大、覆蓋範圍大、系統投資少等,AT&T的WSS系統,AMPS頻段(824~849MHz)。(5)基於蜂窩技術:模擬蜂窩(AMPS,NMT,ETCS)和數字蜂窩(GSM,CDMAOne,DCS1800).(6)基於無繩技術:CT2,DECT,PHS,PACSA等。愛立信DRA1900,西門子DECTLink等。(7)基於集群技術:可構成固定和移動接入網。(8)寬頻無線接入技術:本地多點分配系統LDMS,本地多點通信系統LMCS,微波多路分配系統MMDS,多點電視分配系統MVDS網路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幾種常用的無線接入技術(1)無線本地環路(WLL)技術:
又稱一點多址接入無線系統,WLL主要應用的技術有:微波一點多址技術、蜂窩技術和無繩電話技術。應用相當廣泛和成熟。結構如圖。網路結構:星形(有集中器)或樹形—星形(有遠端集中器)。接入方式:FDMA(頻分多址)、TDMA(時分多址)、FDMA+TDMA、CDMA(碼分多址)、多載波CDMA等。網路接入技術**網路接入技術**(2)本地多點分配業務(LMDS)技術一種新興寬頻無線接入技術,號稱“空中光線”;採用社區結構,半徑2~5Km;一般採用20~40GHz的頻段,帶寬通常為1GHz以上;不支持移動業務,只能提供定點的接入;LMDS系統通常有多個社區組成,每個社區由一個中心站和眾多用戶站組成,中心站通過帶自愈功能的高速光纖環路相連;中心站由網路節點設備和射頻發射設備組成;用戶站由網路介面單元和射頻部分組成;網路接入技術**可向用戶提供:E1/T1、E2/T3、10BaseT、ATM25.6、ISDN、BNI、PRI、POTS等介面;LMDS提供的業務:有線電視接入;高速數據接入;提供增值業務。LMDS的優勢:提供業務種類多;成本低廉;相容性好。網路接入技術**(3)衛星接入技術主要有衛星直播系統(DBS)和利用甚小口徑衛星系統(VSAT)的DirectPC系統;DBS利用同步衛星,提供MPEG標準的VOD、非對稱Internet接入和付費電視PPV等業務。DBS結構靈活、組網迅速、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等特點。其他:綜合光纖無線混合系統HFW、個人通信系統PCS等。網路接入技術**無線接入技術:所用到的關鍵技術(1)支持多業務多速率的機制;(2)調製方式;(3)功率控制;(4)差錯控制;(5)同步;(6)元器件;(7)空中介面協議。網路接入技術**謝謝各位!劉曉勝博士0451-628116613613651278第四部分底層通信控制網路技術底層控制通信網絡概念RS232C/RS422A/RS485匯流排技術現場匯流排技術智能社區中匯流排應用基於TCP/IP和以太網的底層控制設備通信智能社區底層控制網路的發展方向底層通信控制網路*(1)匯流排:電腦之間、模組之間、電腦與模組之間傳遞資訊的一束束信號線的集合,為各模組間和各部件間提供標準的資訊通路。(2)匯流排結構:面向處理器和麵向匯流排匯流排的有關概念*(3)匯流排分類:系統匯流排(板級匯流排)外匯流排(通信匯流排)局部匯流排內部匯流排匯流排的有關概念CPUDRAM輸出控制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社区平安小区创建方案
- 职场健康护理查房实践分享
- 房屋登记官考试《房屋登记官考试找答案》新版
- 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与管理
- 长期卧床病人心理健康护理查房
- 特需老人健康管理护理查房
- 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护理查房经验
- 工业生产岗位安全设备管理及指标知识试卷
- 2025年山东省莒南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辅警考试题带答案分析
- 疯狂蚂蚁儿童画课件
- 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灭火救援处置
- 2025年英语四级考试试卷及答案
- 造价咨询应急管理制度
- 燃料油相关知识培训课件
- 在施工程以及近年已竣工工程合同履行情况
- 2025年高考数学必刷题分类:第2讲、常用逻辑用语(教师版)
- 2025农商行借款合同模板
- 《PPP模式下的老旧小区博弈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5100字》
- 公转私提额合同范例
- 2025重庆市建筑安全员C证考试题库
- 二零二五年度特色美食街项目投资合作协议3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