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苏州市八校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联合调研测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殷革夏命”后,商族成为“天下共主”。商王朝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商朝卜辞中留下了大量王室征讨方国的记录。上述材料说明商代()A.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 B.中央集权体制遭遇挑战C.王权与神权开始有机结合 D.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方面极力推行神权政治,神化商王的‘天下共主’地位”“另一方面实行外服和内服制度,细化中央王朝与方国之间的关系”,得出商代推行神权政治和内外服制度,商代相较于夏代,在地方管理方面有所改变,D项正确。材料看不出王室与地方矛盾不断激化,排除A项;商代尚未建立起中央集权体制,排除B项;商王朝推行神权政治,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有机结合,但“开始”之说与史实不符,且不能完整概括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二卿,皆命于其君。”这反映出()A.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 B.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建立严密的官僚制度【答案】B【解析】由材料“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三卿,”可知,周天子对诸侯国重要官员的任命,是为了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B项正确;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表述太绝对,且与材料“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信息不符,排除A项;郡县制的推行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排除C项;官僚制度是秦始皇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B项。3.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 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 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春秋战国时期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各国变法推动了各国富国强兵的步伐,排除A项;民族融合没有加剧诸侯争霸,排除B项;生产力发展,诸侯争霸是礼崩乐坏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如表为战国时期不同人物对儒学的看法。这集中反映了这时期()人物看法庄子“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墨子有强执有命以说议……儒者以为道教,是贼天下之人者也韩非子“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A.儒家学说违背历史潮流 B.持续社会动乱难以避免C.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 D.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庄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墨子代表下层平民的利益,主张兼爱、尚贤,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主张中央集权、以法治国,他们站在各自政治立场上,从不同方面批判否定儒家学说,这集中说明了政治立场影响价值评判,C项正确;儒家学说也有顺应历史潮流的内容,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本思想成为社会共识,排除D项。故选C项。5.秦国商鞅认为“强者必富,富者必强”,在分配社会剩余产品时,应重征赋税,尽量扩大国家所占有的份额。他主张“民弱则尊官,贫则重赏”,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商鞅的主张()A.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 B.体现了重农抑商的思想C.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D.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国商鞅主张重征赋税,以使国家富强;要想国强,就要使民在贫富之间运动。这种弱民强国的政策,有利于国家的富强,适应了兼并战争形势需要,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重农抑商的思想,排除B项;军功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冲击了贵族世卿世禄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6.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暴政造成社会矛盾激化 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背离祖制破坏统一大业 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知贾谊认为夺取政权和维护政权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而秦国在统一全国之后,统治思想和政策都没有做出改变,这是秦亡的原因,故由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秦朝的暴政,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正是秦朝延续之前的思想和制度,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秦统一后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造成秦亡,没有体现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7.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推行休养生息。武帝即位后,对匈奴用兵,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汲取大量社会财富解决财政危机,加强中央集权。这一变化说明()A.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 B.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C.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 D.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答案】D【解析】汉初受经济残破影响,和亲匈奴、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对匈奴用兵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说明国力变化影响内外政策,D项正确;和亲政策符合发展趋势与“(汉武帝)采取盐铁官营、告缗等一系列政策”等无关,排除A项;经济发展促进国家统一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对外用兵加重人民负担,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是东汉某一时期的社会现象图,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封建君主专制演进C.皇帝昏庸造成乱象 D.血缘政治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现象,其实质是皇帝借用外力加强专制,并不全是皇帝昏庸造成的,B项正确,排除AC项;D选项材料的信息不能说明,排除D项。故选B项。9.南朝时,扬州地区人口较东汉中期增长4倍以上,而赣江、湘江流域人地关系与东汉中期差别不大;成群的野生动物更主要出现在湘赣流域,而扬州区域相对较少。这反映出当时()A.江南地区得到普遍开发 B.经济重心实现南移C.南方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D.北方经济超越南方【答案】C【解析】南朝时期,长江下游扬州地区人口增加明显,但是中游地区人口增加数量并不多,这说明这一时期南方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C项正确;A项错在“普遍”,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将北方和南方经济进行对比,排除D项。故选C项。10.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箕坐和垂脚高坐皆被视为不恭敬的傲慢行为,在正式礼仪场合颇为忌讳。而魏晋时期,“胡床、胡坐”即垂脚坐胡床和佛教徒垂脚坐“小床”,在汉人生活中广为传播。魏晋时期习俗的这一变化表明()A.儒家思想失去了正统地位 B.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C.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 D.胡化与汉化的过程交替进行【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他们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材料中汉代到隋唐五代时期,汉人坐姿受少数民族风俗影响,形成垂脚坐凳椅的生活习俗,反映了民族交融推动了习俗变迁,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儒家思想此时仍是正统地位,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佛学说开始出现融合趋势,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每岁祈蚕者,四方云集,皆获灵应”;“初见酒库,外画一神——杜康”;“时鬻茶者,至陆羽形置炀突间,祀为茶神”;“有金银行首纠合其徒”,祈福于吴泰伯庙。这些现象折射出唐朝()A.宗教迷信劳民伤财 B.经济活动影响民间信仰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变动【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每岁祈蚕者”“外画一神——杜康”“茶神”“祈福于吴泰伯庙”等信息可知,经济活动影响民间信仰,B项正确;材料的信仰具有一定迷信色彩,但不能等同于宗教迷信劳民伤财,排除A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打破了坊市界限,排除C项;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12.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其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这一做法()A.极大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 B.并未改变中枢机制创设初衷C.为唐末宰相擅权埋下了隐患 D.弥补了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事堂是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其中有一位首席宰相称为‘执政事笔’。唐肃宗时,规定宰相轮流秉笔、承旨,十日一换;德宗时甚至规定每日轮换。”可知,政事堂议事时,首席宰相“执政事笔”,但皇帝经常规定轮流秉笔、承旨甚至每日轮换,这样做意在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这与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度的初衷是一致的,B项正确;政事堂的设立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材料没有提及,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唐末宰相擅权问题,排除C项;弥补宰相才干不足,材料中的信息不足以说明,排除D项。故选B项。13.入唐的胡旋舞女身穿窄口裤,脚蹬“小头鞋履”。于是,“小头鞋履窄衣裳’成为“天宝末年时世妆”,风行一时。一般贵族与士民都竞相仿效,“好为胡服及胡帽”。由此可见,唐代()A.中外文化互动频繁 B.市民生活丰富多彩C.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D.世俗文学异常兴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社会生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能力。伴随着胡舞的传人,胡服也在唐朝社会流行开来,贵族和一般士民可以追逐同样的外来“时尚”,这体现了社会风气的开放与包容,C项正确;题干只体现了胡人文化向唐朝传播,无法体现“互动”,另外胡人也包括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一般贵族和士民对外来“时尚”的追逐,并非市民阶层的生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世俗文学,排除D项。故选C项。14.《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唐代)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其任流外而应流内,从九品上叙”,此外在国子学“生三百人”中,“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这些现象反映出唐代()A.社会地位决定考试成败 B.选官制度有待完善C.贵族政治仍居主导地位 D.科举考试并未实施【答案】B【解析】材料“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是唐代从制度上对任子作出的一种按品降荫的方法,保证了五品以上大员可享受任子的特权。材料“在国子学‘生三百人’中,‘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意思是设于国子监的国子学,是高级官僚子弟学校,招生对象是文武三品以上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因此唐代门荫入仕的比重仍较大,选官制度有待完善,B项正确;A项“决定”说法错误,排除A项;秦朝建立后官僚政治已经取代贵族政治,排除C项;科举制在隋朝已开始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1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写到,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设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是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材料中的“进步”是指()A.六部制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政治制度体系非常完备C.“家国一体”色彩逐步弱化 D.决策机构设置日趋合理【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的九卿主要办理室内廷事务,至唐代六部尚书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体现了国家机构的职能从为室服务到为国家政治服务的转变,家天下色彩的逐步弱化,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唐朝得三省六部制行政效率的高于低,排除A项:政治制度体系非常完备表述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机构内部的设置,更体现不出与前朝相更合理,排除D项。故选C项。16.大夫在先秦是君主身边非常重要的近官,但秦汉以来,“诸大夫”逐渐泛指一般的士人,在宋时,大夫已经成为医生职业的代名词。“相公”是唐代对三省宰相的尊称,宋明以后,“相公”逐渐演变为女子对丈夫和其他男子的尊称。这反映出A.世人对官僚阶层的向往 B.封建等级制度渐趋瓦解C.近官的政治边缘化趋向 D.男尊女卑观念成为共识【答案】C【解析】从材料反映不同时期“大夫”和“相公”称谓的含义可以看出,皇帝身边的近官由于政治上权力遭到削弱,逐渐趋于边缘化,从而带来称谓的含义由官员转为平民的变化,故答案为C项;这种变化不是因为人们向往官僚阶层,排除A项;这一变化与封建等级制度、男尊女卑观念无关,排除B、D项。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周……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以“封建”与“郡县”为历史性标识的两种政治体制,其间的重大区别,今人据以判断的视域自然要比古人宽阔得多。萧公权先生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概括为两项,言简意赅:“秦灭六国为吾国政治史上空前之巨变。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政体则由贵族之分权而改为君主之专制。”第二项之中,实还包含另一要项,即赵翼在《廿二史记》借“汉初布衣将相之局”所申述的由“世侯世卿”,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摘编自王家范《重评明末“封建与郡县之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重要的政治制度,并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特点。【答案】(1)制度:分封制、宗法制;特点: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2)制度: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解析】小问1详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一信息“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分封制和宗法制。特点:依据材料“……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和所学知识从等级森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中央权力尚未集中等角度分析。【小问2详解】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信息“政制则由分割之封建而归于统一之郡县”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郡县制。特点:依据材料“改为中央政府任免的‘流官制’”和所学知识从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等角度分析。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代“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汉官仪》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晋书》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杜佑《通典》(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主要的选官制度及选官标准。(2)概括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其理由。(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意义。(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答案】(1)制度:察举制。标准:品行和才能。(2)观点:废除九品中正制。理由: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3)意义: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4)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解析】【小问1详解】制度:根据材料“四科取士”可分析得出察举制。标准:根据材料“孝悌廉公之行”可分析得出品行和才能。【小问2详解】观点:根据材料“愚臣以为宜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可分析得出废除九品中正制。理由:根据材料“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可分析得出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不利于选拔人才。【小问3详解】意义:结合科举制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可分析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可分析得出扩大了统治基础;根据材料“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可分析得出推动了社会向学的风气。【小问4详解】趋势:根据材料“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可分析得出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向才学转变;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选拔程序渐趋严密、科学;结合科举制度的相关史实可分析得出选官制度化并趋向公开、公平、客观。19.赋税是国家凭据政治权力取得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和调控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初年,刘邦实行“轻田租”政策,行“十五税一”之法,即国家从农民总收入中征收十五分之一。不久,因军费开支浩大,又改成“十一之税”,到惠帝刘盈时,才又恢复“十五税一”。后来,有时免除一半田租,变成“三十税一”,遇到荒年,又全部免征。汉文帝减免田租,对少地和无地农民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是增加了占有大量土地的豪强地主的收入。当然,我们也应当承认:两汉前期减田租的措施,固然有利于那些“奴婢千群,徒附万计”,并拥有大量佃农的大地主,但对大量自耕小农也多少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而也收到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效果。——摘编自唐嘉弘《谈谈西汉的赋税制度》材料二唐承隋制,前期赋役上实行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天宝十四年开始的“安史之乱”是唐朝财政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征调不已。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两税法是针对以上诸多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摘编自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轻徭薄赋”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并结合所学评价其历史作用。(3)据材料二,说明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阐释其原因及从中获得的认识。【答案】(1)原因:吸取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汉初经济凋散,民不聊生;黄老之学治国思想的影响。(2)措施:编造手实、户籍;按人丁分田定税;加强政府监管。作用: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3)变化: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原因: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均田制遭到破坏;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认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解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轻徭薄赋的原因首先是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秦朝实行暴政,给农民带了沉重的负担以及秦二世而亡,汉初的经济发展凋散,民不聊生;第二从思想角度来说,由于汉初注重黄老之学的治国思想。(2)唐政府利用租庸调制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根据材料“政府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可概括出编造手实、户籍;根据材料“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可概括出按人丁分田定税;根据材料“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可概括出加强政府监管。作用:根据材料“国家职能有效实施,政权稳固,治理秩序良好。”可推出有利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稳固政权;从农业发展本身来说,有利于保证农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3)唐代赋税征收依据的变化:根据材料“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从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为主。原因:根据材料“安史之乱后,中原经济残破,土地兼并严重,农户大半逃亡,管理乏力,国库空虚,但支出不减”可知安史之乱后人口流亡;根据材料“征调不已”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根据材料“赋役失衡,农民负担严重”可分析出政府财政困难,税负不公社会矛盾尖锐。认识: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赋税制度的制定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20.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年员工技能培训文档
- 员工素质教育培训方案
- 2024年二手房产共有权分割合同
- 八上家长会课件下载
- 监督执纪保密知识培训
- 销售外包的简单合同
- 活动执行工作总结
- 河南师范大学《写意基础》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4年度钢筋工程质量保证与索赔合同3篇
- 《家庭急救手册》课件
- 新华通讯社招聘笔试真题2023
- 《追求有效教学》课件
- 郑州大学《新能源概论》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题04 整本书阅读(题型归纳、知识梳理)(考点串讲)-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点大串讲(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 《跨境电商直播(双语)》课件-4.1跨境直播脚本设计
- 教师职业病教育
- 2024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2024-2030年中国粉末冶金制造行业“十四五”发展动态与发展方向建议报告
- 2024-2030年中国小苏打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潜力分析报告
- 17 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一年级数学20以内加减法口算混合练习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