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 期中素养检测 部编必修下册()_第1页
2023年高中语文 期中素养检测 部编必修下册()_第2页
2023年高中语文 期中素养检测 部编必修下册()_第3页
2023年高中语文 期中素养检测 部编必修下册()_第4页
2023年高中语文 期中素养检测 部编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2023年高中语文期中素养检测部编必修下册()期中素养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这里也是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他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从90年代开始,就有人来找贝聿铭,想要他在苏州做些什么。贝聿铭当时就说:“你们不用找我,你们需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

贝聿铭等了很久,等到苏州有一定经济地位了,水的治理也有很多措施了,才开始做苏州博物馆。这时候,贝聿铭已经85岁。某种意义上,这并不仅仅是他对自己故土的回报,更显示了他对于历史重要性的坚实信仰。苏州博物馆也是继续他在香山饭店的实验——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对于中国本土语言的寻找。

他清楚,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贝聿铭想在苏州寻找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

贝聿铭在“苏而新,中而新”方面花了很大功夫。最大的问题是瓦。中国的专家要求他用瓦顶,贝聿铭不同意:“我设计一个现代建筑,要我用瓦顶,不就是穿西装戴花翎帽吗?”

其实屋顶不是屋顶的概念,而是作为墙面的延伸,所以平整度要好,瓦片显然达不到这个效果。最后采用了青色花岗石材,便于养护,又能组合成贝聿铭签名式的立体几何空间。

贝聿铭说,在中国做建筑,不能想象不做园林。庭园和房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融为一体的。庭园也不能太大,通常都是按照人性化比例设计的。在他看来,园林的三个主要元素——水、植物和石头,是三件很简单的东西,但这上面却可以有丰富的变化。“苏州的园林是诗人、文人、画家做出来的,他们把做园当成是作画作诗一样。可是现在那样的人才几乎没有了,我也不是这种人才,可是我还想要试一试。”

(节选自贾冬婷《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一部“自传”》)

材料二: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如何让文化力量重返乡村?首先应该明确,城市化绝不是单向地把农民推到城里去,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是双向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重新认识乡村的基础上推进——到乡村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回来,把我们那种对自然的感受找回来,把我们的手工艺找回来,把我们生活里那种中国的味道找回来。

如何用建筑设计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乡村建设、乡村改造,我们试图重新探索一条立足于本土的、创新的中国建筑学之路。从2001年开始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试图用乡村影响城市的实验。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我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

从2012年开始,我们一趟趟奔向一个小村庄:文村。这个小村,有40多幢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这让我们感到震撼。

我们按照乡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重新设计了24种农居,包括八种形态,每种形态又设计了三种变化。这次建造,也同样采取了最直接的建造方法——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抹泥墙、夯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试图呈现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已经建造完成的36户农居,有的用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

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我们在进门处建造了存放农具的储藏空间,厨房宽敞且可以打造柴灶。每户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不但是这户人家的形象,也是尊严。门口有一个小空间,方便妇女和邻居交谈,或者做手工、看风景。农居还有一个小院子,这是中国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陈述。院子里能看到风景,也方便小孩玩耍,以及大家一起吃饭。

不和老村脱离,是新村建造最理想的形态。这些新建造的农居疏密有致,就像是在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这时候,人可以体会到建筑学的力量、设计的力量。我很欣慰,我们的建造不但没有影响村民的生活,反而让他们多了一份对这个村子的自信和骄傲。

(节选自王澍《建筑设计带动乡村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贝聿铭把苏州博物馆称为“自传”,是因为其中融入了他对自身家族、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融入了他自己的建筑思想与理念。

B.上世纪90年代,人们邀请贝聿铭“为苏州做些什么”,他提出了清理运河的要求,这既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也表现了他对当时苏州城市建设的不满。

C.贝聿铭不同意苏州博物馆用瓦,最终采用花岗石材做屋顶,这说明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是批判性地继承,并不因循守旧。

D.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因此,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

“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因此,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因果关系不当,原文并无这样的表述,材料二第一段“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如何让文化力量重返乡村?……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重新认识乡村的基础上推进——到乡村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回来,把我们那种对自然的感受找回来,把我们的手工艺找回来,把我们生活里那种中国的味道找回来”是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重新认识乡村的基础上推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几何形体是贝聿铭建筑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

B.贝聿铭认为,在中国做建筑必须做园林,园林和房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C.在建造象山校园时,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

D.王澍在乡村设计建造新的民居,完全保留了老村原有的肌理和形态。

A.“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说法错误,“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可见几何造型并不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C.“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说法错误,原文为“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我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可知主要是一种使命。D.“完全保留了老村原有的肌理和形态”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我们按照乡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重新设计了24种农居,包括八种形态,每种形态又设计了三种变化”,可见并不是完全保留。

3.下列有关建筑文化的论述与材料内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C)

A.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

B.建筑设计不能只体现建筑师个人的设计理念,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C.现代建筑崇尚简洁,拥抱科技;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D.人居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既要便利生活,也要融入自然;既要保障安全,也要融入社区。

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我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可知C项“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与材料内涵不符合。

4.材料一中说“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请依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内涵。(4分)

答:从外形和建筑材料来看,苏州博物馆主要采用了现代造型和工业化的建筑材料,所以说它是一个现代建筑;从设计理念来看,苏州博物馆体现了苏州的“文脉”,并且使用了园林等中国传统元素,营造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意境。

5.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1)建筑设计应该注重吸收传统理念,注重营造传统意境,与环境相契合;(2)建筑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多用传统材料;(3)房屋建造应该遵循中国人传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习惯;(4)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不可因循守旧,力求有机融合。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桥荣记

白先勇

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当然,我是指从前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我自己开的这家花桥荣记可没有那些风光了。我是做梦也没想到,跑到台北又开起饭馆来。我先生是行伍出身的,我还做过几年营长太太呢。哪晓得苏北那一仗后,我先生便下落不明,慌慌张张地我们眷属便到了台湾。头几年,我还四处打听,后来夜里常常梦见我先生,总是一身血淋淋的,我就知道,他已经先走了。

顾客里,许多却是我们广西同乡,为着要吃点家乡味,才常年来我们这里光顾。客人里头,只有卢先生一个人是我们桂林小同乡。人家知礼识数,是个很规矩的读书人,在一间小学已经当了多年的国文先生了。他刚到我们店来搭饭,我记得也不过是三十五六的光景,一径斯斯文文的,眼也不抬,口也不开,坐下去便闷头扒饭,只有我替他端菜添饭的当儿,他才欠身笑着说一句:不该你,老板娘。卢先生原该是副很体面的长相;可是不知怎的,却把一头头发先花白了。

我这么巴结他,其实也是为了秀华。

秀华是我先生的侄女儿,男人也是军人,当排长的,在大陆上一样地也没了消息。秀华总也不肯死心,左等右等,在间麻包工厂里替人织麻线,一双手都织出了老茧来。“乖女,”我说,“你和阿卫有感情,为他守一辈子,你这份心,是好的。可是你看着你婶娘,就是你一个好榜样。难道我和你叔叔还没有感情吗?等到今天,你婶娘等成了这副样子——不是我说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十几年前我就另打主意了。就算阿卫还在,你未必见得着他,要是他已经走了呢?你这番苦心,乖女,也只怕白费了。”

秀华终于动了心,掩面痛哭起来。

于是一个大年夜,我便把卢先生和秀华都拘了来,做了一桌子的桂林菜,烫了一壶热热的绍兴酒。我把他们两个合在一起。秀华倒有点意思,尽管抿着嘴巴笑,可是卢先生这么个大男人,反而害起臊来,我纵着他去跟秀华喝双杯,他竟脸红了。

“卢先生,你看我们秀华这个人怎么样?”第二天我拦住他问道。他忸怩了半天也答不上话来。

“我们秀华直赞你呢!”我瞅着他笑。

“不要开玩笑了——”他结结巴巴地说。

“什么开玩笑?”我截断他的话,“你快请请我,我替你做媒去,这杯喜酒我是吃定了——”

“老板娘,”卢先生突然放下脸来,“请你不要胡闹,我在桂林老家,早订过婚了的。”说完便走了。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天下也有这种没造化的男人!

一个九月中,秋老虎的大热天,我在店里流了一天的汗,到了下午五六点,实在熬不住了,我把店交给我们大师傅,拿把蒲扇,便走到巷口那个小公园里,去透口气。进入公园,我一眼瞥见,卢先生一个人坐在那里,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在拉弦子。一听,他竟在拉我们桂林戏呢,我不由地便心痒了起来。从前在桂林,我是个大戏迷,小金凤、七岁红他们唱戏,我天天都去看的。

“卢先生,你也会桂林戏呀!”

他赶忙立起来招呼我,一面答道:“并不会什么,自己乱拉乱唱的。”

我在他身旁坐下来,叹了一口气。“几时再能听小金凤唱出戏就好了。”

“我也最爱听她的戏了。”卢先生笑着答道。“就是呀,她那出《回窑》把人的心都给唱了出来!”

我说好说歹求了卢先生半天,他才调起弦子,唱了段《薛平贵回窑》。我没料到,他还会唱旦角呢,挺清润的嗓子,很有几分小金凤的味道: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听得我不禁有点刺心起来。

“人家王宝钏等了十八年,到底把薛平贵等着了——”卢先生歇了弦子,我吁了一口气对他说,卢先生笑了一笑,没有做声。

“卢先生,你的未婚妻是谁家的小姐呀?”我问他。

“是罗锦善罗家的。”

“哦,原来是他们家的姑娘——”

半晌,他才若有所思地低声说道:“我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是同学。”卢先生笑了一下,眼角子浮起两撮皱纹来,说着他低下头去,又调起弦子,随便地拉了起来。太阳偏下去了,天色暗得昏红,起了一阵风,吹在身上,温湿温湿的,吹得卢先生那一头花白的头发也颤动起来。我倚在石凳靠背上,闭起眼睛,听着卢先生那咿咿呀呀带着点悲酸的弦音,朦朦胧胧,竟睡了过去。忽儿我看见小金凤和七岁红在台上扮着《回窑》,忽儿那薛平贵又变成了我先生,骑着马跑了过来。

“老板娘——”

我睁开眼,却看见卢先生已经收了弦子立起身来,原来早已满天星斗了。

我曾在卢先生那里看到过一张照片,背景就是我们的花桥,桥底下是漓江。一男一女,男孩子是卢先生,女孩子一定是那位罗家姑娘了。卢先生还穿着一身学生装,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戴着一顶学生帽。我再一看那位罗家姑娘,就不由地暗暗喝起彩来。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透灵透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疼怜。两个人,肩靠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两个人都还是十八九岁的模样。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苏北那一仗”“慌慌张张地我们眷属便到了台湾”“在大陆上一样地也没了消息”等表述,暗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替卢先生端菜添饭,他“欠身笑着说一句”和在公园里,卢先生看到“我”赶忙立起来招呼,都体现了他的“知礼识数”。

C.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以“我”作为叙述者,真切地讲述了漂泊人的心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D.小说中运用倒叙,或是借助回忆,或是借助人物的对话揭示人物的过去,灵活多变,一步步揭示卢先生的过去与现在。

“运用倒叙”表述有误,小说运用了插叙。

7.下列对小说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善用叠词,如“清清秀秀,干干净净”,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B.语言风格上,多用口语,如“我再一看”“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符合人物身份,表述质朴,引发共鸣。

C.语段采用衬托的手法,用罗家姑娘反衬卢先生,展示出了学生时代的卢先生的精神面貌,与现代形成对比。

D.句式上,语段多用短句,如“两个人,肩靠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用罗家姑娘反衬中先生”错误,手法表述有误。

8.画横线句子表现了秀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6分)

答:①被婶婶入情入理的话打动。②为爱坚守而历经生活磨难的苦痛与委屈。③放弃无望等待的无奈与绝望。④对未知生活的迷茫。(任答三点即可)

9.白先勇常在小说中穿插戏曲描写,试结合本文戏曲描写,探究小说主旨。(6分)

答:①戏曲中人物的等待与小说中人物的等待相映衬,表现了漂泊沦落之人对亲情、恋情的坚守。②借小说人物对家乡戏曲的热爱,表现对故土及故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

A.公子遂如京师沛公起如厕

B.晋军函陵还军霸上

C.以乱易整以待大王来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臣死且不避

A.均为动词,到、往。句意:公子就到京师;刘邦起身上厕所。B.动词,驻扎;名词,军队。句意:晋国驻扎在函陵;军队退回到霸上。C.介词,用;表目的连词,来、用来。句意: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来等待大王到来。D.连词,表递进,而且、况且;连词,表让步,尚且。句意: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臣连死尚且不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跽,跪姿的一种。跪时除两膝着地、两股直起外,还直上身,表示敬意或表示警惕或表示被对方震动。文中指被对方震动。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参乘在右。

“文中表示被对方震动”错误,这里表警惕,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张良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樊哙慷慨赴命,不顾个人安危;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解郑国之危难,烛之武暮年出山,不计个人恩怨。

B.烛之武陈词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将士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樊哙陈词后,项羽赐座,宴会上紧张气氛趋向缓和。

C.甲文“传”部分所述内容由“经”中的一句话扩展而来,《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完整;乙文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D.甲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烛之武机智善辩之形象;乙文写言行描神态,正侧面结合,塑造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之形象。

“戍守在秦国边界”错误。文中“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是指派遣杞子、逢孙、扬孙戍守在郑国,而不是“在秦国边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译文:如果放弃(灭掉)郑国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你也没有什么害处。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14.烛之武、樊哙两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1)站在对方立场考虑问题。(2)申明利害,晓之以理。(3)层层递进,步步深入。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①

杜甫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②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①杜甫因抗疏直言,断送前程,一生饱尝流离之苦。此诗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时正流寓夔州。②残: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诗人代鹦鹉抒发心意,写其自伤翠羽凋伤、形貌憔悴,红色的巧嘴徒然多知善语。

B.“未开笼”写鹦鹉苦于拘束,“残旧枝”悯其远离,诗人为其受制于人而感伤。

C.尾联直抒胸臆,感慨世人怜惜鹦鹉却又伤害它,难道都是因为它羽毛奇特美丽?

D.这首咏物诗,借吟咏鹦鹉,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诗中满是告诫规劝之语。

“满是告诫规劝之语”不正确。从诗中所描写的鹦鹉“别离”后的惨状看,再结合这首咏物诗的写作目的看,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应是“满是愤世嫉俗之言”。

16.有人说,诗的前半部分句句写别离,请简要分析。(6分)

①首句写鹦鹉因别离而满含愁思;②二句写鹦鹉因聪明而懂得回忆离别的情景;③三句写鹦鹉因伤怀别离而翠绿的羽毛脱落、变短;④四句写鹦鹉因巧嘴多知而别离。(任答三点即可)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在评价几位弟子的志向时,感慨地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见他对公西华才能的高度肯定。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两句,化用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感叹统治者不以历史为鉴,覆灭相继。

(3)《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舷、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何以惊艳了世界?从社会各界的解读以及主创团队的反馈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可以堪称完美。

每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会________在开幕式上做文章,因此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奥运会开幕式。本次开幕式最具创意的一处当推点火仪式。一方面,主火炬是一个巨型“雪花”,由参赛各国的“小雪花”组成,寓意全世界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微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火虽微________,火炬虽小格局够大。这样的点火仪式,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

开幕式以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作为倒计时开场,第24届冬奥会,二十四个节气,又恰逢第一个节气“立春”,以此倒计时,正是中国人的浪漫所在。

科技赋能,点亮奥运梦想。二十四套激光刻刀在冰立方上不断雕刻,历届冬奥会标志逐一被刻出来,最终定格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后,一个________的冰雪五环伴随着冰屑凋落破冰而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绞尽脑汁____生生不息____晶莹剔透(如有其他解析,言之成理即可)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A.从社会各界的反馈以及主创团队的解读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堪称完美。

B.从社会各界的反馈以及主创团队的解读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可以堪称完美。

C.从社会各界的解读以及主创团队的反馈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堪称完美。

D.根据社会各界的解读以及主创团队的反馈来看,开幕式呈现效果堪称完美。

画波浪线的句子共有两处语病:(1)搭配不当。“社会各界”与“反馈”搭配,“主创团队”与“解读”搭配,应改为“社会各界的反馈以及主创团队的解读”。(2)成分赘余。“可以”与“堪”重复。应该删除“可以”。

20.下图是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能发光的雪花引导牌,请结合上则材料简要说明其设计特点。(4分)

答:①体现了独特创意。每朵“小雪花”寓意各代表团,“小雪花”组成“大雪花”,体现世界团结,一起向未来。②体现了传统文化。雪花的“花瓣”融入了“中国结”的设计元素,寓意团结吉祥。③借助了科技力量。利用高科技力量提供光源,保证引导牌点亮发光。(任答两点即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研究发现,人们所受压力会增加血液中糖皮质激素的含量,而糖皮质激素可将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所以____①____。但人们过去不清楚,为什么白天压力大不一定会变胖,而上夜班之类的压力则常与肥胖相联系。

最近一项研究揭开了谜底:健康人的糖皮质激素水平在24小时内呈节律性涨落,早8点最高,凌晨3点最低。如果打破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__②__,糖皮质激素的增加就会导致更多前体细胞变为脂肪细胞。如果顺应节律,在糖皮质激素水平本来就是峰值时,即使增加很多糖皮质激素,也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

可见,__③__非常重要,夜间长期经历持续性压力体重会明显增加。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5分)

答:①压力大的人更容易变胖

②本来应该是低谷时

③压力产生的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每句不超过20个字。(5分)

答:(1)人们不清楚压力产生的时间和肥胖的关系;(2)顺应糖皮质激素水平节律性不易引起脂肪细胞增加;(3)不要不规律作息。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杨振宁先生曾对弟子翟荟说,做科研要“宁拙勿巧”。翟荟教授也说,“宁拙勿巧”是一种科研态度,一方面是说做科研不要投机取巧,必须诚实;另一方面是说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必须一步一个脚印。

俄罗斯谚语:“巧干能捕雄狮,蛮干难捉蟋蟀。”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真理,即做事要讲究方法,巧干胜于蛮干。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的关键词是“拙”与“巧”“巧干”和“蛮干”等。

材料一从“科研态度”的角度,提出“宁拙勿巧”的观点:诚实、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肯干。要注意的是,此处的“拙”做褒义解,相关的词条有:拙朴、拙诚、守拙、古拙、大巧若拙。“巧”有偏向于贬义的“取巧”:用巧妙的手段谋取利益(多指不正当的)或躲避困难,类似的词语还有:投机取巧,奇技淫巧,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巧立名目,巧伪夸饰等。材料二从“讲究方法”的角度,认为“巧干胜于蛮干”,即要学会使巧劲,用巧力,巧妙行事,灵巧变通。要注意的是,此处的“蛮干”(不顾客观规律或实际情况去硬干)是贬义词,和前面的“拙”有所不同,所以不宜立意为“巧干不如蛮干”。

试题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看法”,我们可以从某一则材料入手,也可结合两则材料。最佳角度应该是结合两则材料,辩证地思考“拙”与“巧”的关系,并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限定了文体,注意论点的提出,论据的充实和论证方法的多样。“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最好结合现实,使文章更有针对性,内容更充实。

立意:

①既要脚踏实地,又要讲究方法。

②踏实做事,灵活处事。

③诚实为人,不投机取巧。

④脚踏实地,宁拙勿巧。

⑤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1期中素养检测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贝聿铭总将苏州视作故乡,这里也是贝氏家族的根基所在。他85岁才决定开始做苏州博物馆,并将它亲昵地称之为“我的小女儿”。他将对故乡、对自身的中国血统、对中国文化、对几何形体的热爱,都融合在了这幢建筑里。贝聿铭曾说,苏州博物馆是他的一部“自传”。

从90年代开始,就有人来找贝聿铭,想要他在苏州做些什么。贝聿铭当时就说:“你们不用找我,你们需要的不是现代的高楼大厦,现在你们需要的是城市的保护方案,而且还必须把运河清理干净。”

贝聿铭等了很久,等到苏州有一定经济地位了,水的治理也有很多措施了,才开始做苏州博物馆。这时候,贝聿铭已经85岁。某种意义上,这并不仅仅是他对自己故土的回报,更显示了他对于历史重要性的坚实信仰。苏州博物馆也是继续他在香山饭店的实验——对于现代建筑和历史传统之间联系的探索,对于中国本土语言的寻找。

他清楚,与拙政园一墙之隔的苏州博物馆是个文脉主义建筑,当地政府想要的也是建筑文脉。贝聿铭想在苏州寻找的,是如何在中国如今林立的摩天大厦和真正的文化根基之间架设桥梁,是对中国传统的升华。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

贝聿铭在“苏而新,中而新”方面花了很大功夫。最大的问题是瓦。中国的专家要求他用瓦顶,贝聿铭不同意:“我设计一个现代建筑,要我用瓦顶,不就是穿西装戴花翎帽吗?”

其实屋顶不是屋顶的概念,而是作为墙面的延伸,所以平整度要好,瓦片显然达不到这个效果。最后采用了青色花岗石材,便于养护,又能组合成贝聿铭签名式的立体几何空间。

贝聿铭说,在中国做建筑,不能想象不做园林。庭园和房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是融为一体的。庭园也不能太大,通常都是按照人性化比例设计的。在他看来,园林的三个主要元素——水、植物和石头,是三件很简单的东西,但这上面却可以有丰富的变化。“苏州的园林是诗人、文人、画家做出来的,他们把做园当成是作画作诗一样。可是现在那样的人才几乎没有了,我也不是这种人才,可是我还想要试一试。”

(节选自贾冬婷《苏州博物馆:贝聿铭的一部“自传”》)

材料二: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如何让文化力量重返乡村?首先应该明确,城市化绝不是单向地把农民推到城里去,真正的城市化应该是双向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在重新认识乡村的基础上推进——到乡村去把我们的传统文化找回来,把我们那种对自然的感受找回来,把我们的手工艺找回来,把我们生活里那种中国的味道找回来。

如何用建筑设计推动乡村振兴?通过乡村建设、乡村改造,我们试图重新探索一条立足于本土的、创新的中国建筑学之路。从2001年开始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是我试图用乡村影响城市的实验。在象山校园的建造中,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当时我在思考,许许多多城市都在拆除传统建筑,那些废料,那些曾经如此优美、充满文化尊严感的材料,还可以用来做些什么?总要有人用来做些什么。这正是设计师的使命。

从2012年开始,我们一趟趟奔向一个小村庄:文村。这个小村,有40多幢明清和民国时期的民居。它们沿溪而建,采用当地常见的杭灰石建造,每块石砖保留着不同的纹理,看似信手拈来,却又严丝合缝,这让我们感到震撼。

我们按照乡村原有的肌理和土地,重新设计了24种农居,包括八种形态,每种形态又设计了三种变化。这次建造,也同样采取了最直接的建造方法——就地取材,以夯土墙、抹泥墙、夯灰石墙、斩假石的外立面设计,试图呈现理想中的美丽宜居乡村。目前,已经建造完成的36户农居,有的用青色条石垒起墙体,有的在粉墙黛瓦中嵌入实木结构,还有的墙面直接用了村子里的黄黏土,与明清老建筑相映成趣。

考虑到农民生产生活的习惯,我们在进门处建造了存放农具的储藏空间,厨房宽敞且可以打造柴灶。每户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入口,不但是这户人家的形象,也是尊严。门口有一个小空间,方便妇女和邻居交谈,或者做手工、看风景。农居还有一个小院子,这是中国人从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陈述。院子里能看到风景,也方便小孩玩耍,以及大家一起吃饭。

不和老村脱离,是新村建造最理想的形态。这些新建造的农居疏密有致,就像是在老村中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这时候,人可以体会到建筑学的力量、设计的力量。我很欣慰,我们的建造不但没有影响村民的生活,反而让他们多了一份对这个村子的自信和骄傲。

(节选自王澍《建筑设计带动乡村变革》)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贝聿铭把苏州博物馆称为“自传”,是因为其中融入了他对自身家族、中国文化的热爱,也融入了他自己的建筑思想与理念。

B.上世纪90年代,人们邀请贝聿铭“为苏州做些什么”,他提出了清理运河的要求,这既是一种委婉的拒绝,也表现了他对当时苏州城市建设的不满。

C.贝聿铭不同意苏州博物馆用瓦,最终采用花岗石材做屋顶,这说明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理念是批判性地继承,并不因循守旧。

D.传统的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活着的历史。因此,当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应该大力弘扬乡村文化,提升城市发展的品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几何形体是贝聿铭建筑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理念的影响。

B.贝聿铭认为,在中国做建筑必须做园林,园林和房屋应该是融为一体的。

C.在建造象山校园时,我们大量使用回收的旧材料,主要是为了避免浪费。

D.王澍在乡村设计建造新的民居,完全保留了老村原有的肌理和形态。

3.下列有关建筑文化的论述与材料内涵不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建筑要面向未来,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它还背靠五千年中华文明。

B.建筑设计不能只体现建筑师个人的设计理念,而要和整个城市的风格相和谐。

C.现代建筑崇尚简洁,拥抱科技;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多地尝试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

D.人居建筑讲究天人合一,既要便利生活,也要融入自然;既要保障安全,也要融入社区。

4.材料一中说“从表面看,苏州博物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建筑——几何造型,片状山石,钢结构,都不是传统语汇,而有传统意境”,请依据材料内容阐述其内涵。(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建筑?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花桥荣记

白先勇

提起我们花桥荣记,那块招牌是响当当的。当然,我是指从前桂林水东门外花桥头,我们爷爷开的那家米粉店。桂林城里,谁人不知?哪个不晓?

我自己开的这家花桥荣记可没有那些风光了。我是做梦也没想到,跑到台北又开起饭馆来。我先生是行伍出身的,我还做过几年营长太太呢。哪晓得苏北那一仗后,我先生便下落不明,慌慌张张地我们眷属便到了台湾。头几年,我还四处打听,后来夜里常常梦见我先生,总是一身血淋淋的,我就知道,他已经先走了。

顾客里,许多却是我们广西同乡,为着要吃点家乡味,才常年来我们这里光顾。客人里头,只有卢先生一个人是我们桂林小同乡。人家知礼识数,是个很规矩的读书人,在一间小学已经当了多年的国文先生了。他刚到我们店来搭饭,我记得也不过是三十五六的光景,一径斯斯文文的,眼也不抬,口也不开,坐下去便闷头扒饭,只有我替他端菜添饭的当儿,他才欠身笑着说一句:不该你,老板娘。卢先生原该是副很体面的长相;可是不知怎的,却把一头头发先花白了。

我这么巴结他,其实也是为了秀华。

秀华是我先生的侄女儿,男人也是军人,当排长的,在大陆上一样地也没了消息。秀华总也不肯死心,左等右等,在间麻包工厂里替人织麻线,一双手都织出了老茧来。“乖女,”我说,“你和阿卫有感情,为他守一辈子,你这份心,是好的。可是你看着你婶娘,就是你一个好榜样。难道我和你叔叔还没有感情吗?等到今天,你婶娘等成了这副样子——不是我说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十几年前我就另打主意了。就算阿卫还在,你未必见得着他,要是他已经走了呢?你这番苦心,乖女,也只怕白费了。”

秀华终于动了心,掩面痛哭起来。

于是一个大年夜,我便把卢先生和秀华都拘了来,做了一桌子的桂林菜,烫了一壶热热的绍兴酒。我把他们两个合在一起。秀华倒有点意思,尽管抿着嘴巴笑,可是卢先生这么个大男人,反而害起臊来,我纵着他去跟秀华喝双杯,他竟脸红了。

“卢先生,你看我们秀华这个人怎么样?”第二天我拦住他问道。他忸怩了半天也答不上话来。

“我们秀华直赞你呢!”我瞅着他笑。

“不要开玩笑了——”他结结巴巴地说。

“什么开玩笑?”我截断他的话,“你快请请我,我替你做媒去,这杯喜酒我是吃定了——”

“老板娘,”卢先生突然放下脸来,“请你不要胡闹,我在桂林老家,早订过婚了的。”说完便走了。气得我半天说不出话来,天下也有这种没造化的男人!

一个九月中,秋老虎的大热天,我在店里流了一天的汗,到了下午五六点,实在熬不住了,我把店交给我们大师傅,拿把蒲扇,便走到巷口那个小公园里,去透口气。进入公园,我一眼瞥见,卢先生一个人坐在那里,低着头,聚精会神地在拉弦子。一听,他竟在拉我们桂林戏呢,我不由地便心痒了起来。从前在桂林,我是个大戏迷,小金凤、七岁红他们唱戏,我天天都去看的。

“卢先生,你也会桂林戏呀!”

他赶忙立起来招呼我,一面答道:“并不会什么,自己乱拉乱唱的。”

我在他身旁坐下来,叹了一口气。“几时再能听小金凤唱出戏就好了。”

“我也最爱听她的戏了。”卢先生笑着答道。“就是呀,她那出《回窑》把人的心都给唱了出来!”

我说好说歹求了卢先生半天,他才调起弦子,唱了段《薛平贵回窑》。我没料到,他还会唱旦角呢,挺清润的嗓子,很有几分小金凤的味道:十八年老了王宝钏——听得我不禁有点刺心起来。

“人家王宝钏等了十八年,到底把薛平贵等着了——”卢先生歇了弦子,我吁了一口气对他说,卢先生笑了一笑,没有做声。

“卢先生,你的未婚妻是谁家的小姐呀?”我问他。

“是罗锦善罗家的。”

“哦,原来是他们家的姑娘——”

半晌,他才若有所思地低声说道:“我和她从小一起长大的,是同学。”卢先生笑了一下,眼角子浮起两撮皱纹来,说着他低下头去,又调起弦子,随便地拉了起来。太阳偏下去了,天色暗得昏红,起了一阵风,吹在身上,温湿温湿的,吹得卢先生那一头花白的头发也颤动起来。我倚在石凳靠背上,闭起眼睛,听着卢先生那咿咿呀呀带着点悲酸的弦音,朦朦胧胧,竟睡了过去。忽儿我看见小金凤和七岁红在台上扮着《回窑》,忽儿那薛平贵又变成了我先生,骑着马跑了过来。

“老板娘——”

我睁开眼,却看见卢先生已经收了弦子立起身来,原来早已满天星斗了。

我曾在卢先生那里看到过一张照片,背景就是我们的花桥,桥底下是漓江。一男一女,男孩子是卢先生,女孩子一定是那位罗家姑娘了。卢先生还穿着一身学生装,清清秀秀,干干净净的,戴着一顶学生帽。我再一看那位罗家姑娘,就不由地暗暗喝起彩来。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那一身的水秀,一双灵透灵透的凤眼,看着实在叫人疼怜。两个人,肩靠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两个人都还是十八九岁的模样。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北那一仗”“慌慌张张地我们眷属便到了台湾”“在大陆上一样地也没了消息”等表述,暗示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替卢先生端菜添饭,他“欠身笑着说一句”和在公园里,卢先生看到“我”赶忙立起来招呼,都体现了他的“知礼识数”。

C.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以“我”作为叙述者,真切地讲述了漂泊人的心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D.小说中运用倒叙,或是借助回忆,或是借助人物的对话揭示人物的过去,灵活多变,一步步揭示卢先生的过去与现在。

7.下列对小说末段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用叠词,如“清清秀秀,干干净净”,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

B.语言风格上,多用口语,如“我再一看”“果然是我们桂林小姐”,符合人物身份,表述质朴,引发共鸣。

C.语段采用衬托的手法,用罗家姑娘反衬卢先生,展示出了学生时代的卢先生的精神面貌,与现代形成对比。

D.句式上,语段多用短句,如“两个人,肩靠肩,紧紧地依着,笑眯眯的”,短句的使用,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8.画横线句子表现了秀华怎样的心理?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白先勇常在小说中穿插戏曲描写,试结合本文戏曲描写,探究小说主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三十年春王正月。夏,狄侵齐。秋,卫杀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卫侯郑归于卫。晋人、秦人围郑。介人侵萧。冬,天王使宰周公来聘。公子遂如京师。遂如晋。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初,郑公子兰出奔晋,从于晋侯。伐郑,请无与围郑。许之,使待命于东。郑石甲父、侯宣多逆以为大子,以求成于晋,晋人许之。

(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公子遂如京师沛公起如厕

B.晋军函陵还军霸上

C.以乱易整以待大王来

D.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臣死且不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文中指《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史官左丘明为解释经书《春秋》而作。

B.侯,指爵位。公、侯、伯、子、男是西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度,如“晋侯、秦伯围郑”中的晋侯、秦伯,晋侯爵位高,所以放前面。

C.跽,跪姿的一种。跪时除两膝着地、两股直起外,还直上身,表示敬意或表示警惕或表示被对方震动。文中指被对方震动。

D.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古人乘车以左方为尊,乘车时尊者在左,御者居中,参乘在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良找樊哙破解鸿门宴危局,樊哙慷慨赴命,不顾个人安危;佚之狐推荐烛之武解郑国之危难,烛之武暮年出山,不计个人恩怨。

B.烛之武陈词后,秦伯撤走围郑军队,留下将士戍守秦国边界,秦晋联盟瓦解;樊哙陈词后,项羽赐座,宴会上紧张气氛趋向缓和。

C.甲文“传”部分所述内容由“经”中的一句话扩展而来,《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完整;乙文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

D.甲文通过个性化语言,塑造烛之武机智善辩之形象;乙文写言行描神态,正侧面结合,塑造樊哙直率勇猛、忠心不二、粗中有细之形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烛之武、樊哙两人的劝说辞,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鹦鹉①

杜甫

鹦鹉含愁思,聪明忆别离。

翠衿浑短尽,红嘴漫多知。

未有开笼日,空残②旧宿枝。

世人怜复损,何用羽毛奇?

①杜甫因抗疏直言,断送前程,一生饱尝流离之苦。此诗写于代宗大历元年(766),时正流寓夔州。②残: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代鹦鹉抒发心意,写其自伤翠羽凋伤、形貌憔悴,红色的巧嘴徒然多知善语。

B.“未开笼”写鹦鹉苦于拘束,“残旧枝”悯其远离,诗人为其受制于人而感伤。

C.尾联直抒胸臆,感慨世人怜惜鹦鹉却又伤害它,难道都是因为它羽毛奇特美丽?

D.这首咏物诗,借吟咏鹦鹉,指责统治者对人才的迫害,诗中满是告诫规劝之语。

16.有人说,诗的前半部分句句写别离,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