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清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分析考试语文试题()清源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学情分析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本试卷共24小题,满分150分。测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与核心观点是“中和之美”。《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段论述揭示了“中和之美”的最主要的内涵。“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其地位是“天下之大本”与“天下之达道”,即为天地万物的普遍性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之根本规律。“致中和”的最终目的是“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文化讲求天地阴阳各在其位,从而阴阳交感、风调雨顺,万物繁茂。这是中国文化观念中“天人之和”“阴阳相生”等的理论关怀。
与中国文化不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代希腊,是以经商与航海为生存方式,与这种生存方式相应的几何哲学与数理哲学等成为其最基本的哲学原则,追求“形式和谐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成为其根本的美学原则。朱光潜指出,“在早期希腊,思想家们首先关心的是美的客观现实基础。毕达哥拉斯派把美看成在数量比例上所见出的和谐,而和谐则起于对立的统一。从数量比例观点出发,他们找出了一些美的形式因素,如完整、比例对称、节奏等。”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观念的体现。中国文化追求人的德行修养达到“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中国古代“中和之美”的这种沟通天人的功能,与西方美学沟通感性与理性的功能是迥然不同的。中国古代的“中和之美”观念,客观上包含着“太极”思维和阴阳相生的观念。它不同于西方古代、现代哲学与美学的一切主客二分甚至是一分为二的思维模式,而是体现出一种相依相融的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特别适合于促进审美与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摘编自曾繁仁《礼乐教化与中和之美》)
材料二:
中国古代以和谐为美早已成为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不仅内容和谐、形式和谐、内容与形式的和谐,而且还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文艺的和谐就是为了调节人类的和谐。中和就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也是和谐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从《尚书》强调“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开始,就奠定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说基础,说明了文艺和谐美和人类和谐美的关系。因此,文艺不仅追求外在的韵律、语言、结构、体裁、表现手法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追求文艺生命节律的内在和谐美。如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就不仅是由于结构上的需要,从而使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的一种形式上的和谐美,更重要的是以中和之美为原则,调节人类感情矛盾冲突,使人的生命节律趋于和谐,从而在感情上获得一种更为需要的和谐美的必要手段。中和之美在大团圆结局中获得最彻底的表现。当然,不独戏剧,而且诗、词、小说、散文也体现岀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体现出创作心态和欣赏心态的一种民族共同文化心理趋同的追求。显而易见,这是吻合《八佾》中指岀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原则的,以大团圆来调节人们的感情和心态,使之趋向中和之美。
(摘编自张利群《中和之美模式辨析》)
材料三:
“中和之美”,要求艺术做到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刚柔相济”的艺术要求,是和我国古代的阴阳说相联系的。古人认为,世界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宇宙规律就是阴阳的推移运动。而“刚柔”实质上也就是“阴阳”。虽然优秀的艺术作品各不一样,有的偏于阳刚,有的偏于阴柔,但都是阳刚和阴柔的对立统一,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互生互济,而绝不是单一的。中国艺术史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由于以中和为艺术标准,要求做到美善相乐、刚柔相济,因此中国的很多优秀作品在艺术表现的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如关汉卿的杂剧有喜剧,有悲剧。但他的喜剧和悲剧与西方纯喜剧、纯悲剧不同,往往喜剧中有悲剧的因素,悲剧中却又有喜剧的成分。这种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的互相渗透、融合,也让观众在发笑的同时引起严肃的思考。这就大大拓宽、加深了戏剧的表现面和力度。
“中和”作为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充满着辩证法,它要求艺术作品在美和善、刚和柔等方面都不能偏废,不能无所不用其极,而要彼此照顾、彼此制约、彼此生发。这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和谐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但是,“中和”既有辩证的一面,又有保守的一面。它强调的是平衡、统一,调和矛盾,这就有利于维护旧的事物,旧的同一。相对来说,它不十分强调对立、斗争,促使矛盾的转化,这就不利于产生新的事物,建立新的统一。因此“中和”的标准又常被用来反对激进的艺术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在艺术上的创新与变革。
(摘编自顾建华《中国古代艺术鉴赏的最高标准——中和之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和”的基本意义为含蓄而适当,中和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性的运行规律,中和之美是中华美学的中心线索和核心观点。
B.以和谐为美是中国古代的时尚,文艺也追求和谐美,目的是调节人类的和谐,而中和是调节和谐的根本措施和原则。
C.中国古典戏剧、诗、词、小说等均以大团圆结局,这体现了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创作和欣赏心态上的趋同追求。
D.刚柔相济是实现中和之美的艺术要求,刚、柔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阳刚中有阴柔、阴柔中有阳刚的对立统一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毕达哥拉斯派与材料二中中国古代文艺都追求形式的和谐,如认为平面图中圆形最美,律诗讲究形式整齐等。
B.中国古典戏剧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这不仅是出于结构形式和谐的需要,更是获得情感和谐的需要。
C.喜剧和悲剧因素相互渗透、融合,使得关汉卿的杂剧在内容和情感上都很有节制,表现面和力度大大拓宽、加深。
D.“中和”曾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其强调平衡、统一,过于保守,对新时代艺术的创新有制约性。
3.下列选项,最适合支持“中和之美”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中国的“中和之美”与西方美学的差异。(4分)
5.《红楼梦》的结尾,宝玉和贾兰科考得中,贾政被赦复官,衰败的贾府“家道复兴”;宝玉中举后出家,在雪天中拜别贾政,“留下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组情节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矿车
芥川龙之介
良平八岁那年,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铺设小火车轨道。他每天都去村边观看这项工程。说是工程,其实只是用斗车装运土方——不过良平正是对此颇感兴趣而跑去观看的。他想至少能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
一天,良平一个人来到工地,他站在那里看着斗车往上爬,这时正午已经过去了。推这辆斗车的是两个年轻人。良平一见他俩,就感到他们身上有一种平易可亲的气氛。
“叔叔,我也来帮你们推好吗?”
其中有一个人,——穿着有条纹的衬衣正埋头推着斗车的男工,头也没抬一下,立即爽快地答了话。
“哦,来推吧。”
良平钻进两个男工之间,开始拼命地推起来。
“你这小鬼很有点劲啊。”
推了一会儿之后,轨道的坡度逐渐变得平缓起来。“已经不用再推了。”——他们会不会马上说这话了呢?良平心里七上八下地嘀咕着。可是那两个年轻的小工还是闷声不响地继续推他们的斗车,只是腰板比刚才挺得更直了。良平终于忍耐不住,战战兢兢地试探着:“一直照这样推下去好吗?”
“当然好喽。”两个男工同时回答。
再往前推了五六百米远,轨道又一次碰上了陡坡。这里,两侧是蜜橘园,不少橙黄色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下。
“还是上坡好,这样,他们就可以一直让我推下去啦。”——良平心里这么想,一边使出全身的劲来推着斗车。
从蜜橘园中间往上推到最高处,轨道一下子急转直下。身穿条纹衬衣的男工对良平喊了声:“喂,上来。”良平立即举脚跃上斗车。在三个人附着车身乘上来的同时,斗车已扇动着蜜橘园里的香气,在轨道上一股劲儿飞快地滑动起来。“乘斗车比推斗车要美得多呢。”——良平让自己的外衣鼓着野风,一面想着这毋庸置疑的道理。“推着斗车前进的路程越长,回来时乘斗车的机会也越多。”——良平还这么想过。
斗车一来到竹丛区,慢慢地停止了飞驰。三个人又像方才那样,开始推起这辆沉重的斗车来。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竹丛已经不见了,代之而来的是杂树林。这里,上坡的路途上,到处都是落叶。沿着这条路,斗车好容易才登上坡顶。这时,只见蓝霞辽海展开在悬崖峭壁的那一边,洋面上寒意轻笼。与此同时,良平马上清清楚楚地意识到,已经走到过分远的地方来了。
三个人又乘上斗车,斗车沿着海的左边滑行,同时从杂树林的枝叶下钻过。不过,良平此时的感觉已不像方才那样兴致勃勃了。“斗车马上回去就好了。”——良平暗暗地祷念起来。
接下来,斗车停在一个茶馆前,两个小工进店悠闲自得地又是喝茶又是吃点心。良平独自一人在斗车周围转着,心里焦躁不安。过了一会儿,他们从茶馆出来,临出来的时候,其中一个小工递给良平一包用报纸包着的粗点心。良平冷冰冰地说了声:“谢谢。”但他马上又感到,这么冷淡有点对不起那位男工。良平像是为了掩饰自己的冷淡,就拿起一块点心放进嘴里。
山坡一直往前下到坡脚,又有一个和前面差不多的茶馆。两个小工进入茶馆,一出来,就漫不经心地对良平这样说:“你可以回去了。我们今天得在对面住一宿。”“回家太晚了的话,你家里也许要不放心了呢。”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天色快黑下来了,现在必须自己一个人走回家去,——良平一下子明白过来是这么回事了。他几乎要哭出来,然而哭又何济于事呢?良平觉得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他向这两个年轻的小工很不自然地鞠了个躬告辞之后,就拼命地顺着轨道跑步前进。
良平不顾一切地沿着轨道的一侧不停地奔跑着,他就这样跑上了陡坡。眼泪一直往上涌,脸就自然而然地歪扭了。——即使勉强忍住了泪,可鼻子总不停地抽嗒作响。
良平从竹丛边穿过时,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良平越发焦虑不安起来。也许是去和来情况有所不一样的缘故吧,景色的不同也令人担心和不安。来到蜜橘园的时候,周围越来越暗了。好不容易在远处的暮霭当中显出村边工地的影子。这时,良平咬咬牙不由得要哭,他哭丧着脸,但终于没有哭出来,又继续向前奔跑起来。
良平一跑进自己家门,终于止不住扯着嗓子哇地哭出了声音。这一声哭喊,一下子就使父母亲聚集到良平身边来了。大概是因良平的哭声太厉害了,住在邻近的三四个妇女也集聚到良平家昏暗的大门口来了。这些人都异口同声地询问起良平哭泣的原因来。可是无论问什么,良平只好一门心思地大声哭泣。打那么远的地方一鼓作气地跑来,要一回想起刚才路上的凄凉,良平觉得,无论自己怎么放开嗓子不停地啼哭,总有一种没法得到满足的情绪在向自己袭来……
良平在二十六岁的那一年,带着妻子儿女一起来到东京。这时,他在一个杂志社的二楼,手拿红笔做着校对工作。可是,不知怎么一来,而且毫无理由,良平有时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那件事情。
毫无理由可循吗?——尘世的操劳使良平疲于奔命,他眼前浮现出一条道路,它和从前的那条一样,路上,竹林一次推车的经历像是一趟人生的旅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平在推矿车时,相较于平缓的路段他更希望多一些需要推车的上坡路,他认为这样矿工就会让他一直帮忙推下去。
B.“去的路上推的地段多,那么回的路上自然坐的地段多”,这一理所当然的想法使后文良平得知矿工不回去时的失落更加凸显。
C.两位矿工从茶馆出来给良平带了点心,但他只是冷冰冰地说了声“谢谢”,这是因为他生气矿工没有带他一起进茶馆喝茶。
D.良平好几次强忍着眼泪一路飞奔,跑进自己的家门才忍不住大哭起来,眼泪只到自己最亲近的人面前才流下,写出了个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良平想要推矿车,于是选择和两位看起来平易可亲的矿工搭话,细节描写表现出良平孩童想法的单纯。
B.“洋面上寒意轻笼”一句中的“寒意”一词,用环境描写烘托出了良平开始变得害怕担忧的心情。
C.小说整体采用全知视角叙述,但也有通过良平的有限视角观察事物的情景描写,如“村边的影子”。
D.小说对良平细腻心理描写和一路“蜜橘园”“竹丛”等景物的描写,体现出绚丽华美的语言风格。
8.帮矿工推车一事使良平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文中内容简要分析。(4分)
9.现代小说多有象征、隐喻的意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噫!习之于人甚矣哉!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
(节选自刘蓉《养晦堂文集》)
材料二: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梁世彭城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读。孝元初出会稽,精选寮寀,绮以才华,为国常侍兼记室,殊蒙礼遇,终于金紫光禄。义阳朱詹,世居江陵,后出扬都,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寒无毡被,抱犬而卧,犹不废业,卒成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孝元所礼。此乃不可为之事,亦是勤学之一人。东莞臧逢世,年二十余,欲读班固《汉书》,苦假借不久,乃就姊夫刘缓乞丐客刺书翰纸末,手写一本,军府服其志尚,卒以《汉书》闻。
(节选自《颜氏家训·勉学》)
客刺:名刺、名片。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好学家贫无资/累日不爨/乃时吞纸/以实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堂,指房屋正厅,堂后或两旁为室。因入室必先登堂,成语“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程度。
B.寤,本义为睡醒,如《诗经·关雎》中“寤寐思服”的“寤”:后引申为觉悟、认识到,文中即为此义。
C.婚冠,既指婚礼和冠礼,也可以指婚冠的年龄。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文中以“婚冠”指年纪很大。
D.孤,指幼而无父,与“鳏寡孤独”中的“孤”相同。“孤”还可用于古代王侯自称,如《孙权劝学》中的“孤常读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蓉书房里有一块洼地,开始踩上去,总会被绊倒;时间久了,却习以为常;后来填平了,反而感到不适应。
B.材料一从读书之思到人生之悟。因“思有弗得”而“绕室以旋”,由“旋”引出下文在生活小事中得到的感悟。
C.材料二以皇甫谧、刘绮等为例,告诫子孙应当努力学习,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
D.材料二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如耕种时带上经书、手抄《汉书》等突出了古人求学之勤奋。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4分)
(2)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4分)
14.从上述两段材料中,你读出了哪些“学习之道”,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上湖南崔中丞
戎昱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还用“云泥”二字,比喻彼此地位的高下悬殊。
B.颔联采用对比的手法,世人都嫌弃好马长得瘦弱,唯独崔中丞不嫌弃人才出身贫苦。
C.颈联直抒胸臆,丝毫没有隐晦和曲折言辞,彰显出诗人的铮铮铁骨和耿直秉性。
D.这首诗技法高妙,情感真挚,在采用多种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真实地表述内心情感。
16.从这首诗中,你能读出哪些做人的道理?(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十二章》中表述君子既要拥有华丽的文采,又要拥有朴实敦厚的品质,要做到文质兼修才能成为君子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感叹六朝的历史像流水一样流逝掉,未曾给当朝人留下什么教训和反思的诗句是:,。
3、《登岳阳楼》颔联“,”描写了洞庭湖浩瀚壮阔的景色,被世人千古传诵。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五六十年前,华夏大地上还处于农耕生产背景下的市井和乡村,曾广为流行着一种民间艺术——皮影戏。皮影戏是一门综合的由民间艺术家操纵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进行表演,用灯光或阳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音乐、拟音和同期配音来配合影偶表演一定故事情节的艺术。皮影戏的表演能随意支配时空,神话、历史、现实题材_______。皮影艺人根据剧目剧情,把所要出场的影偶装配好,有序地挂在影幕旁。在演出时,由班长即挑签手_______地操纵影偶,各种角色就上场了。在操纵影偶的影幕背面,观众看到的是梦幻般的影子,令人牵肠挂肚的剧情,听到的是_______的乡音及唱腔,或优雅或震撼的音乐。儒释道杂糅的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德观念对他们产生了_______的影响。因而宋元明清以来,皮影艺术在广袤华夏大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上担当了重要角色。它对千百年来增强普通民众对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以及民族凝聚力,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所不包井然有序耳熟能详潜移默化
B.无所不包有条不紊耳濡目染深远持久
C.无所不能有条不紊耳熟能详潜移默化
D.无所不能井然有序耳濡目染深远持久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皮影戏是一门综合的由民间艺术家操纵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进行表演,用灯光或阳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音乐、拟音等同期配音来配合影偶表演一定故事情节的艺术。
B.皮影戏是由民间艺术家操纵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进行表演,用灯光或阳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音乐、拟音等同期配音来配合影偶表演一定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C.皮影戏是由民间艺术家操纵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进行表演,用灯光或阳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音乐、拟音和同期配音来配合影偶表演一定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艺术。
D.皮影戏是一门综合的由民间艺术家操纵雕刻精美的影偶傀儡进行表演,用灯光和阳光投影于影幕,用道白、唱腔、音乐、拟音和同期配音来配合影偶表演一定故事情节的艺术。
20.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无论环境多么困难。
B.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走了过来。
C.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你现在还——
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很多历经岁月摧残或人为破坏的文物,必须得到定期的维护和修复。与正常修理工作不同,文物修理绝不是简单的“修旧如新”,还要保留依附于文物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文物修复师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
与修复一般器物以小时、天来计算的时间不同,文物修复需要的时间动辄数月,甚至以年为单位,时间漫长,很考验人的耐心。但文物修复师们就是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用甘坐冷板凳的毅力与耐心,做着自己的工作。正是一代代人的接续守护,才能让我们①的历史遗产留传下去。
近年来,文物修复也获得了更多科技赋能。在故宫文物医院,X射线、CT技术已成常规操作,这不仅能了解到前期修复时有无细小裂隙,而且可明确文物具体的损伤情况。修复工具的改进也让文物修复师②,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简单地说,文物修复是一项用时间抵抗时间的工作。当下人们花时间、投入资源从事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文物修复,正是为了延续历史遗产的生命。随着文物保护工作在舆论场上不断走红,不少人也③,期待有机会接触文物修复工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3.请使用至少一种修辞给上面这则新闻报道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字。(4分)
四、写作(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接力棒寓意团结拼搏向上的体育精神。接力棒是在接力赛跑时使用的短棒,需要运动员传递,有木质的但是大多数是用金属制成。金属接力棒为空心管状短棒,起源于古代奥运会中以长矛在跑步中互相传递的运动。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解析
1.C(错在“均以大团圆结局”。原文为“体现出这种大团圆的中和之美”,即“诗、词、小说、散文体现了大团圆结局所具有的中和之美”,不是“均以大团圆结局”。)
2.B(错在“更重要的是获得情感和谐”。“注重情节完整,人物命运有所终结”是追求形式上的和谐美”,大团圆结局才是获得情感和谐美的手段。)
3.C(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和谐观;A谈的是君子与小人在处事为人方面的差异;B是孟子的“仁政”学说;D孔子指出了学《诗》的益处,兴、观、群、怨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能。)
4.①基本原则不同:中和之美的基本原则是万物诞育,天人合一;西方美学的基本原则是形式和谐,比例对称。
②功能不同:中和之美沟通天人关系,西方美学沟通理性与感性。
③思维方式不同:中和之美为古典形态的现象学“间性”思维与“有机性”思维,西方为一分二、主客二分的思维。
④起源不同:中和之美起源于农耕文明(万物的运行规律),西方起源于商业文明。
(答出不同的内容即可,每点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5.①“家道复兴”与“中举出家”“雪天拜别”(这组情节)体现了中和之美(或符合中和之美的文艺思想)。
②在贾府衰败,宝玉出家的悲剧中,增添了“家道复兴”的大团圆因素,调节了人们过于悲伤的感情。
③体现了刚柔相济的中和之美,“家道复兴”的喜剧和“出家”的悲剧相互制约、渗透、融合,丰富了小说的表现面和力度。
④这样的结局不十分强调对立和斗争,强调调和矛盾,有利于维护旧制度(或“科考”“中举”“家道复兴”的大团圆结局,削弱了小说对封建大家族衰朽制度的批判力度,不利于引发人们对封建制度的思考,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第①点指出“中和之美”2分,第②③点任1点3分,从大团圆或和谐的角度分析情节可得3分,从刚柔相济或悲喜剧的角度分析可得3分,第④点评价2分,总分不超6分)
6.C7.D
8.①渴望推车:从修筑铁路开始,良平就对推车非常感兴趣,他渴望当一个土工推车,哪怕亲自推一次矿车也好。②一开始尝试推车时心情轻松:良平把握机会帮助两个年轻土工推矿车,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一路上开心、轻松。③意识到推车距离过远时心情沉重:到能看到悬崖、大海的远方时,良平不再感到兴奋,而是担忧自己走得太远了,并盼望着回家,甚至感到焦躁。
9.①良平小时候推矿车的经历象征了人一生的轨迹和心理状态;②良平刚开始对矿车感兴趣代表着人对新世界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③良平意识到推车离家距离过远时开始担忧、焦躁,代表着人远离故土、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这是因为他生气矿工没有带他一起进茶馆喝茶”错误,根据原文中“良平刹那间瞠目结舌地怔住了。天色快黑下来了,现在必须自己一个人走回家去”“良平一下子惊呆了……但他知道哭也无济于事,这也不是哭的时候”,可以分析出良平是因为得知必须自己走回家去,因而感到委屈、害怕,不能分析出良平生气矿工没有带他一起进茶馆喝茶。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体现出绚丽华美的语言风格”错误,根据小说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语言风格是平实质朴的,如写蜜橘园“不少橙黄色的果实沐浴在阳光下……斗车已扇动着蜜橘园里的香气,在轨道上一股劲儿飞快地滑动起来”,写竹丛“良平从竹丛边穿过时,日金山天际的晚霞已经开始消敛”。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题干中“良平对推车一事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要求寻找良平推车的相关情节,“结合文中内容”要求应结合小说情节进行分析。
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良平推车的相关情节应从良平对矿车感兴趣开始,到土工告诉良平该回家了结束良平推车相关情节大致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良平推车之前的内容,“小田原和热海之间开始修筑铁路是良平八岁那年的事,良平天天去村外看施工。说是施工,其实只是用矿车推土——这个让他很感兴趣”“他想至少能坐一次矿车,哪怕仅仅一次”,良平此时对推车是渴望期盼的。
第二层、第三层是良平推车过程中的内容,根据“两侧橘林里有好几个黄果沐浴者阳光”“良平让风鼓满衣服”和“良平脑袋里忽然清楚觉出自己跑得太远了”“可是良平已无法像刚才那样欢天喜地了,他心里盼望快些回去”“天快黑了!想到这里良平再也无法呆坐下去”“想以此冲掉焦躁的心情”可知,在推车的过程中,良平前后的心情是不同的。一开始是兴奋、轻松的,意识到跑得远了则变得焦躁、沉重。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小说在对良平幼时推车经历的叙述描写中所暗含的深刻意蕴.那么就应回到原文中具体分析良平推车的经历。
小说最后一段讲了二十六岁的良平还会想到当初的自己,在劳顿疲惫的他的眼前还会浮现竹林幽暗、坡道起伏的道路,给人一种人生茫茫的感觉。这一段将良平儿时推车的经历与此时的生活、人生道路相联系,说明良平当初的经历不仅是一段童年往事,更像是人一生的轨迹和心理状态。
小说开篇写良平只有八岁。他对矿车感兴趣则代表人们对新事物的好奇、探索以及对理想事物的追求。
而根据“良平坐在车上只顾惦记如何回……想以此冲淡焦躁的心情”等可知,这代表着人离开熟悉的地方,来到陌生世界的不安、恐惧。
10.A11.A12.C
13.(1)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
(2)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14.①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②读书要趁早。③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④读书要勤奋。
10.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邺。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
“累日”在句中是“不爨”的时间状语,应在“累”前断开,;“乃”是表承接关系的连词,一般位于分句句首,“时”在句中是“吞纸以实腹”的时间状语,应在“乃”前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堂后或两旁为室”说法有误。“堂”两旁的房子叫廊屋,“室”与“堂”位于同一条中轴线上,在“堂”的后面。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这样才能官至高位,进而受到皇帝的赏识”说法有误。根据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可知,材料二举皇甫谧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而且举刘绮等的例子,也是为了强调读书要勤奋,而不是侧重于功利方面。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坦然”,平坦的样子;“既”,已经;“已而”,以后。
(2)“方”,才;“遂”,终于;“登”,当上。
14.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原文“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可知:积习难改,做学问最重要的是慎重地对待开头。
根据材料二原文“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以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可知:读书要趁早。
根据材料二原文“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可知: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
根据材料二原文“古人勤学,有握锥投斧,照雪聚萤,锄则带经,牧则编简,亦为勤笃”可知:读书要勤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清代文学家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专心致志低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解析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起初,刘蓉感到很别扭,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坐下,回头看看那处洼坑笑着说:“你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治理,凭什么能治理好国家呢?”随后叫仆童将洼坑填平。父亲走后,刘蓉读书思索问题又在屋里踱起步来,走到原来洼坑处,感觉地面突然凸起一块,心里一惊,觉得这块地方似乎突然高起来了。低头看,地面却是平平整整。以后踏这块地,仍旧还有这样的感觉。又过了好些日子,才慢慢习惯。
唉!习惯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厉害的啊!脚踏在平地上,便不能适应坑洼,时间久了,洼地就仿佛平了,以至于把长久以来的坑填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却认为是阻碍而不能适应。所以说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就是开始时需谨慎。
材料二:
人在年龄幼小之时,精神专注而接受能力强,长大成人之后,思想散漫而放纵,因此应当从小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要失去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七岁的时候,背诵《灵光殿赋》,直到今天,隔十年温习一次,还没有遗忘。二十岁以后,所背诵的经书,搁置在那里一个月,便到了荒废的地步。当然,人总有困厄的时候,壮年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更应当在晚年时抓紧时间学习,不可自暴自弃。孔子说:“五十岁时学习《易》,就可以不犯大错了。”魏武帝、袁遗,到老时学习得更加专心,这些都是从小到老勤学不辍的例子。曾子七十岁时才开始学习,最后名闻天下;荀子五十岁才开始到齐国游学,仍然成为大学者;公孙弘四十多岁才开始读《春秋》,后来终于当了丞相;皇甫谧二十岁才开始学习《孝经》《论语》,最后成了大学者。这些都是早年沉迷而晚年醒悟的例子。一般人到成年后还未开始学习,就说太晚了,就这样一天天混下去就好像面壁而立,什么也看不见,也够愚蠢了。从小就学习的人,就好像日出的光芒;到老年才开始学习的人,就好像拿着火把在夜间行走,但总比闭着眼睛什么都看不见的人强。
古代人勤于学习,有用锥刺腿的,有求学投斧的,有利用雪光读书的,有聚萤火虫而苦读的,有在田间劳作时带书学习的,有放牧时勤学不已的,所有这一切都是专心勤学的榜样。梁朝彭城的刘绮,从小死了父亲,家境贫寒,无钱购买灯烛,就买来荻草,把它的茎折成尺把长,点燃后照明夜读。梁元帝在任会稽太守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以其才华当上了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尊重,最后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义阳的朱詹,祖居江陵,后来到了建邺。他十分勤学,家中贫穷无钱,有时连续几天都不能生火煮饭,就经常吞食废纸弃饥。天冷没有被盖,就抱着狗睡觉。尽管如此,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终于成为学士,官至镇南录事参军,为元帝所尊重。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东莞人臧逢世,二十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借来的书不能长久阅读,就向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得一本。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终于以研究《汉书》闻名。
15.A
16.①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
②要信守承诺,说话算数,做到一诺千金;
③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A.“首联诗人把崔中丞比作‘陌上尘’”说法错误,首联连用两个比喻,一边是山上的青松,天上的云;另一边是陌上的尘土,地下的泥。前喻崔中丞,后喻自己。所以诗人是把自己比作“陌上尘”。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颔联“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嫌良马瘦弱,只有您愿结交贫穷的卧龙。在常人看来,既然瘦了,那就不会是良马,嫌它也是应该的。但是崔中丞却没有嫌弃“良马瘦”“卧龙贫”,一边是“尽嫌”,一边是“不弃”,而尽嫌的是“举世”,不弃的则只是“唯君”一人。这样,就在世人与崔中丞的强烈对照中,见出了崔中丞不同流俗的慧眼,赞颂了他的识拔人才。这告诉我们要有慧眼识人的能力,不以外表轻易评价他人。
颈联“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的意思是:千金虽贵未必能改变人的本性,只要为了信守承诺,甘愿献出生命。此联告诉我们要有千金不移的志节,把诺言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一诺千金。
尾联“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的意思是:不要以为读书人不懂感谢,只要有区区之心,就要报答恩人的提携之情。表述了诗人对崔中丞的容留和知遇的感激,大有报恩人不辞生死的气概。此联告诉我们要有感恩之心,对于帮助自己和欣赏自己的人,要报答他们的恩情。
17、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2、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8.C19.B20.B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无所不包,形容包含的东西特别多。无所不能,意思是样样都会,凡事都能办到。语境是说皮影戏的表演能随意支配各类题材,什么表演内容都能办到,所以第一空选“无所不能”。
②井然有序,指整整齐齐,次序分明,条理清楚。有条不紊,侧重于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语境是表述人操纵影偶不紊乱,强调的是做事,所以第二空选“有条不紊”。
③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语境表述观众对“乡音及唱腔”特别熟悉,所以第三空选“耳熟能详”。
④潜移默化,指的是人的思想或性格在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深远持久,指的是一个事件发生后,对未来的一直影响。语境强调的是道德观念让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所以第四空选“潜移默化”。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语病,第一,语序不当,“一门综合”应放到“艺术”的前面;第二,并列不当,“同期配音”属于“道白、唱腔、音乐、拟音”,所以应改为“道白、唱腔、音乐、拟音等同期配音”。
A项,语序不当,“一门综合”应放到“艺术”的前面。
C项,并列不当,应改为“道白、唱腔、音乐、拟音等同期配音”。
D项,语序不当,“一门综合”应放到“艺术”的前面;并列不当,应改为“道白、唱腔、音乐、拟音等同期配音”。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说明,说明皮影戏是“曾广为流行着一种民间艺术”。
A项,破折号起引出说明的作用,说明“无论环境多么困难”都会“这么一直坚持奋发读书,也想借此唤起弟妹们热爱生活的希望”。
B项,破折号表示说明,说明内山老板是一个矮小而结实的日本中年人。
C项,破折号表示中断,鲁大海的话被周萍打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Kaempferol-3-O-gentiobioside-Standard-生命科学试剂-MCE
- 儿童保健科考核方案
- 环保设施运行维护管理制度
- 住宅装修安全合同
- 实验室废弃物处理与管理制度
- 工程项目装饰装修工程施工方案
- 农业机械居间采购合同
- 教育机构装修工程合同模板
- 实验室装修监理服务合同
- 医院内部装修预定金协议
- 医师进修考核表
- 2023年北京市石景山区初三英语二模试题及答案
-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小狗的小房子 导读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 数学在哪里(小学五年级上册)
- 文化自信心得体会800字(6篇)
- 2023年行政法历年司考真题案例分析
- 房颤抗凝及出血评分
- 口腔颌面部损伤演示
- 校园一日安全巡查记录表【范本模板】
-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 中国古代寓言
- 天津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