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1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2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3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4页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芈月传》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太后”的女人、战国时期秦国女政治家芈月波澜起伏的人生故事。绿豆,原产地在缅甸、印度地区。在中国,绿豆是两千多年前才开始栽培的,差不多是在秦汉时期。就算有绿豆,膳房里也没人会做呀。点心是糕点的俗称。它以面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为主要原料,配以各种辅料,再经过蒸、烤、炸等方式加工制成。事实上,糕点最早出现在东晋,是为沙场上的战士所作。战国时期,食物以蒸煮为主,没有炒菜和油炸食品,所以红烧鱼是吃不到的。相比今天,那时的人们以素食为主,很少肉类,多吃蔬菜。基本做到了现在专家们提倡的科学健康饮食。包子馒头是诸葛亮收服孟获才出现的,桂花糕用的大米,那会还长在东南亚,没有传入我国呢,楚王宫里这会儿就做起了桂花糕。番茄胡萝卜洋葱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农史学家石声汉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必然性和重大历史影响,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时空观念】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探究古代物种交流及近代美洲物种外传的历程,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的特征和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培养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学习目标15c末16c初16c中叶16c末17c18c中叶18c末玉、马、甘、番、辣、南由西、葡带入欧洲后传入亚非玉米在南欧广泛种植,辣椒传入欧洲马铃薯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传播缓慢玉米成为南欧主要粮食番茄由西班牙带入欧洲,开始食用,19c中期玉米种植遍布全中国欧洲番茄品种传回美洲玉米、辣椒传入中国玉米在中国大规模推广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等欧亚作物以及鸡、牛、驴、马等禽畜传入美洲小麦第一大作物、水稻第二大作物其他物种传入美洲美洲物种外传时空定位01美洲物种的外传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和原因?①交流范围有限;②食物种类较少;特点:③陆路传播为主;①交通运输条件的落后;②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低下;原因:③政治局势的动荡;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原因(推动因素)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

哥伦布大交换梳理美洲有哪些物种欧洲和中国的?类型物种

传入欧洲传入中国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经济作物庭院种植→推广南欧

→传遍欧洲

16世纪中叶起17世纪供观赏

主粮和饲料

仅次于小麦

的粮食作物16世纪末,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甘薯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传播途径:

明朝时传入(三路并进)

丘陵山地→平原地区清朝前期,各地多有种植;乾隆、嘉庆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夕,遍布全国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玉米相似观赏→食用栽培→农艺家改良品质明万历年间引入,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食用蔬菜种植18世纪中叶番茄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一、美洲物种的外传

番薯……原产地也是美洲,西班牙人把它传入吕宋,……又由吕宋传入我国,初始入福建、广东,后因适应性强,抗旱、抗蝗、抗风,种植简单,高产稳产,且价廉味甘,比较耐饥等特点,很快得到闽广人的重视。

清初,进一步推广,在南方许多人口密集地区,能与其他粮食作物相互补充……针对番薯性热温,山东、河南等地农民首先采取窖藏法解决这一问题,然后在提高技术的实践中发展、推广种植……朝廷又下诏推广种植,因为番薯“既可充食,兼能耐旱”,要求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因此到乾隆末年,除边疆少数地区外,南北各省已先后种植,成为人民的重要食粮。

玉米、番薯的引进及推广种植,使得许多阜地及山地得到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同时,由于此两种作物单产亦较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稻、麦粮食生产的不足,尤其在清代,对于缓解人口的压力,意义极大。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山东大学出版社★问题探究1:(1)依据材料,简述番薯逐步推广的原因。(2)依据材料,概述玉米、番薯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原因:番薯适应性强,抗旱、抗蝗、抗风,种植简单,高产稳产,且价廉味甘,比较耐饥等;人口增加;储藏技术和种植技术的提高;政府的推广。意义:成为南北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成为某些地区农民的主要食粮;使得许多阜地及山地得到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稻、麦粮食生产的不足,缓解了人口的压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02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1.概况美洲作物向外传播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2.农作物(欧亚)的推广类别物种粮食类水果类蔬菜类经济类小麦、大麦、水稻苹果、葡萄、甜橙、柠檬黄瓜、豌豆甘蔗、咖啡(非洲)用途物种影响用于役畜用于食用3.禽畜的推广牛、驴、马猪、羊、鸡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最初仅供富人享用,后来被迅速推广,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②水稻:由西班牙人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1.绘制咖啡在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图。2.从这一传播过程来看,你如何认识不同地区的物种交流?3.谈谈咖啡的传播产生了哪些影响非洲阿拉伯欧洲美洲物种交流既是经济交流,也是文化交流的载体。P11【历史纵横】咖啡的传播及其产生的重要社会影响①改变了欧美等地的社会生活习惯;②咖啡馆成了社会的重要场所,形成了各地特有的咖啡文化;③丰富了物质生活,有利于世界文化交流融合。03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提高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材料一人口的增加大部分要归功于全球粮食作物和动物交换所带来的饮食营养的改善。——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材料二

——据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统计三、食物物种交流的影响(1)非洲:玉米使干旱的非洲有了可靠的食物来源。(2)中国:玉米丰富了粮食种类,扩大了种植面积。(3)欧洲:马铃薯提高了抗饥荒能力,加速了人口增长。

材料三欧洲人已经如此彻底的接纳美洲食物,实在很难想象哥伦布时代之前他们的饮食是何等模样,你能想象没有辣椒的地中海菜,少了有辣椒粉调味的菜吗?谁能想象一位无番茄可用的意大利厨子?——《哥伦布大交换》(1)马铃薯改变了欧洲人的食物结构。(2)小麦丰富了北美人民的饮食种类。(3)玉米、马铃薯、甘薯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梵高(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吃马铃薯的人》2.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3.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材料四葡萄牙人还把香料植株直接带回欧洲,种植在身边的温室中,尽管期望植物结果往往徒劳无功。香料逐渐成为人们身边的普通植物。葡萄牙为欧洲人的香料观增添了许多现实因素,解构了关于香料的神话。——加西亚·德·奥塔《关于印度草药、药物和医用产品的谈话》材料五新航路开辟前,每磅胡椒的价格为6先令甚至更高,几乎从未低于3先令6便士;开辟新航路后,胡椒价格为每磅16便士至2先令不等。香料开始从奢侈品向大众消费品转化,消费者成为最终的受益人。——英国商人托马斯·孟4.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材料七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材料六“哥伦布大交换”重新划分了世界各国的产业和贸易结构,这种重新划分使得欧洲各国的生产力及财富水平获得了飞跃,这为欧洲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奠定了基础……由于美洲蔗糖的引入,英国产业工人的再生产成本大大降低,这对于英国城市无产阶级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陈永伟黄英伟周羿《哥伦布大交换”终结了“气候一治乱循环”吗?》①北美:水稻除供应本地消费外,大量用于出口,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②中国:粮食除满足自身需要外,还投入市场出售,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5.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材料八、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给,则于山上种包谷、洋芋、荞麦、燕麦或蕨蒿之类。深林剪伐殆尽,巨阜见峰,一望皆包谷也。

——袁景晖《建始县志》美洲:①食草的马、牛、羊等动物繁殖的数量远远超出了土地承载能力。②殖民者大量种植农作物,导致茂密的原始森林被滥伐,地表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中国:①使得以前不适应耕种的荒山、丘陵、沙地等得以利用,扩大了耕地面积。②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了水土流失。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加拿大“一支黄花”◎亚洲鲤鱼50公斤左右◎非洲大蜗牛◎鳄雀鳝入侵◎大薸(水莲)【知识拓展】外来物种的侵袭生物入侵:指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的或人为的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应对:成立国际组织,制定国际公约、协议,成立联合管理机构;国家高度重视外来物种防控工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财政用于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工作及研究;组织专家开展外来物种入侵的科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攻关……说一说,你知道身边有哪些是入侵物种吗?思考:食物物种交流有什么特点?材料(欧洲人)不但自己大发其财,同时一手塑造了整个新世界的风貌与历史……看不见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伦布航行引发的生物大交换,是由肉眼可见的生命形式组成,从南瓜到野水牛均是。这个大交换的结果——从人类观点视之——也是正负参半……时至今日,两半球之间:的动植物交换并来停止,依然在进行。——[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①欧洲起着主导性、中介作用;②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丰富;③范围具有全球性;④时间具有长期性;⑤物种交流伴随着文化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