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7生物的进化
一、单选题
1.下列各项中,能使有利变异得到积累的是()
A.基因突变B.自然选择C.地理障碍D.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分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基础)、生存斗争(动力)、遗传变异(内因)和适者
生存(结果)。
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基础,环境的变化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
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解答】
自然选择是指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
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故选:Bo
2.下列关于北方某植物种群进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动力,是不定向的
B.植物抗冻是因为寒冷环境引发基因突变的结果
C.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亲代将抗冻性状直接传递给后代
D.若植物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则此种群已经发生了进化
【答案】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运
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
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
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
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答】
A、生物变异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这个方向就是适应环境的方向,A错误;
B、植物抗冻是因为寒冷环境对植物已存在的变异进行定向选择的结果,B错误;
C、在植物繁殖过程中,亲代将抗冻基因直接传递给后代,基因控制着性状,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若植物种群中基因频率改变,则此种群已
经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D。
3.地球上已有的生物约200万种,其中只进行无性生殖的原始种类不过1%〜2%,而进行有
性生殖的种类占绝对优势。关于这一事实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性生殖提高了物种变异的多样性
B.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前
D.有性生殖形成受精卵,丰富了子代的遗传信息
【答案】
C
【解析】解:A、有性生殖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提高了物种的变异性,A正确;
B、有性生殖增加了生物的变异,大大加快了生物进化的步伐,B正确;
C、有性生殖出现在真核细胞起源之后,C错误;
D、有性生殖过程中不同的配子形成合子,不同的基因重新组合,丰富了子代的遗传内容,
D正确。
故选:Co
1、无性生殖指的是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分为分
裂生殖、出芽生殖、抱子生殖、营养生殖,具有缩短植物生长周期,保留母本优良性状的作
用.
2、有性生殖是由亲本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例如精子和卵细
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
的区分能力和理解能力,要求考生能够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难度适中.
4.下列有关生物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界中基因频率的变化是导致基因库变化的原因
C.协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D.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不影响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
【答案】
D
【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繁殖和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基因突变重组、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因此自然界
中种群的基因频率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种群中全部基因组成基因库,特定基因在种群中所
占的比例就是基因频率。所以基因频率改变,使得基因库也随之变化,B正确;
C、协同进化的过程中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形成生
物多样性,C正确;
D、不同生物之间是共同进化的,因此一个物种的形成或灭绝会影响到其他若干物种的进化,
D错误。
故选:D。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
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
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识记共同进化
的含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难度不大。
5.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4^如图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卜*\{'八如图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如图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蛾,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解:A、图1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来源于不同环境,自然选择的方向不同,A错误;
B、图2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B错误;
C、两种体色的桦尺蛾为同-物种,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C错误;
D、图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促进两者之间的共同进化,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
多样性,D正确。
故选:D。
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
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
物种形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解题关键是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和共同进化的概念。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物种种类保持不变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C.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
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新物种形成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解: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中物种种类不断变化,A错误;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
C、捕食者往往捕食老弱病残的个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形成,C错误;
D、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过程中不一定有
新物种的形成,D错误。
故选:Bo
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
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多样性。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三个层次,掌握生物多
样性的价值及保护措施,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7.桦尺蟆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环境对桦尺蟆体色的影响,选择大量消耗燃煤的
工业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蛾进行两次捕获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黑尺蛾
(
专□浅色尺蛾
责
A
三12%
三
工业污染区非工业污染区
A.位于两个不同区域的桦尺蟆的浅体色基因频率相近
B.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蟆会很快进化成为新物种
C.结果支持桦尺蟆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天敌
D.桦尺蟆的体色由基因控制,说明基因能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性状
【答案】
C
【解析】解:A、柱形图可知,非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螳的浅体色基因频率大于工业污染区的
桦尺蟆的浅体色基因频率,A错误;
B、工、也污染区的桦尺蟆不一定进化成为新物种,产生新物种的条件是形成生殖隔离,B错
误;
C、实验结果支持“桦尺蟆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C正确;
D、桦尺蟾的体色由基因控制,说明基因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来
控制性状,D错误。
故选:C。
1、分析柱形图可知,在非工业污染区,树干呈浅灰色,浅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生存,
深色的桦尺蛾不适应环境而不能很好的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树变黑,深色的桦尺蛾能适应
环境,而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
①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影响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如白化病、豌豆的粒
形。
②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结构来直接控制性状,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囊性纤维病。
本题文结合柱形图,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
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8.人类培育的动植物品种数量十分繁多,如目前世界上狗的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400
余种,这体现了()
A.生态多样性B.物种多样性C.遗传多样性D.生境多样性
【答案】
B
【解析】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目前世界上狗的
品种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约400余种,这体现了物种多样性。
故选:Be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利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
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内容,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考查生命观念和科学思维核心
素养。
9.科学家对人和多种灵长类动物的编码碳酸酢酶的DNA进行了比较,并测定了核甘酸置换
数,由此来确定多种灵长类动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这为进化提供了()
A.胚胎学证据B.比较解剖学证据
C.生物化学证据D.古生物化石证据
【答案】
C
【解析】A、胚胎学证据是以动物与人类在胚胎时期是否具有相似器官或阶段来作为判断依
据,与题意不符,A错误;
B、比较解剖学证据是指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与题意不符,B错误;
C、DNA具有种的特异性,通过比较不同物种与人功能相同的某一种物质之间的差异大小可
确定这些物种与人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差异越大,亲缘关系越远,反之越近,这属于生物
化学证据,符合题意,C正确:
D、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占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等。化石是研
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与题意不符,D错误。
故选:C。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
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
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
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
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鲤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
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
异性。
本题考查生物共同的祖先,要求考生识记相关证据,掌握不同证据的概念和特点,意在考查
考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
10.某山地的蜗牛被突然隆起的山丘分隔成两个种群,若干年后,两个种群发生了明显的进
化,而后山丘障碍消失,进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bi和C!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也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B.a到C2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发生了改变
C.di和ch形态差别较大,所以二者之间一定出现了生殖隔离
D.生物圈中物种的形成都必须经历这种长期的地理隔离
【答案】
B
【解析】解:A、如和ci间出现了地理隔离,二者之间还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错误;
B、STC2生物在进化,说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正确;
C、5和ch形态差别较大,但二者之间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
D、新物种的形成一定会经过生殖隔离,但不一定会经过地理隔离,如多倍体育种形成的三
倍体无籽西瓜是新物种,但没有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D错误。
故选:B。
I、物种: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
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2、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
隔离和生殖隔离。
3、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
亚种。
4、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
代的现象。可分为:生态隔离、季节隔离、性别隔离、行为隔离、杂种不育等。
本题的知识点是地理隔离与生殖隔离在新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
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L下列说法符合达尔文进化理论的是()
A.啄木鸟的舌是由于要钩取树洞里的虫,反复伸长而变长的
B.洞中生活的盲鼠是因长期不用眼睛而渐渐失去视觉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因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答案】
D
【解析】
【分析】
1、拉马克的进化论:
(I)物种是可变的。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的种都是由其他物种演变而来,而不是神创造的。
(2)生物是从低等向高等转化的。
(3)环境变化可以引起物种变化。环境变化直接导致变异的发生以适应新的环境。
(4)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是拉马克论述进化原因的两条著名法则。用进废退即经
常使用的器官发达,不使用就退化。获得性遗传是环境引起或由于废退化引起的变化是可遗
传的。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儿何比率增长的
倾向。
(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是引起生存斗争的主要原因,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
须为生存而斗争。
(3)遗传和变异: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能够
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
(4)适者生存: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生存,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
体容易被淘汰。
(5)联系:①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
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②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自然选
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
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解答】
A、啄木鸟的舌是由于要钩取树洞里的虫,反复伸长而变长的,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
说,A错误;
B、生活在洞穴中的盲鼠的眼睛因为长期不用而退化,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B错
误;
C、蛇的四肢由于长期不用而退化,属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C错误;
D、狼和鹿能迅速奔跑,是因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属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D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产生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B.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C.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D.形成生殖隔离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D
【解析】解: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关键,是物种形成的最后阶段,是物种间的真正界
限,A正确;
B、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
正确;
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种群中相应的基因
的频率会不断提高:相反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少,种群中的相应基因的频率
会下降,故自然选择会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正确;
D、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离,如诱导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故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
物进化的方向;
3、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
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3.目前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
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定向变异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答案】
B
【解析】解:A、使用杀虫剂后害虫不死,不是因为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产生,
而是因为在杀虫剂的选择作用下能存活的都是抗药性的个体,A错误;
B、杀虫剂的作用是选择出种群中的抗药性个体,抗药性个体大量繁殖,使得抗药性基因的
频率不断增加,B正确;
C、而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使得害虫的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进行进化,C错
误;
D、自然选择过程中,害虫一般不会全部消失,D错误。
故选:Bo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害虫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解答时可以从自然选择和抗药
性形成的过程方面来切入。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
然选择。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首先害虫的抗药性存在着变异。有的抗药性强,有的
抗药性弱。使用农药时,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这叫不适者被淘汰;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
来,这叫适者生存。活下来的抗药性强的害虫,繁殖的后代有的抗药性强,有的抗药性弱,
在使用农药时,又把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抗药性强的害虫活下来。这样经过若干代的反复
选择。最终活下来的害虫大多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在使用同等剂量的农药时,就不能起到很
好的杀虫作用,导致农药的灭虫的效果越来越差。因此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
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减弱的原因是杀虫剂对害虫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害虫被
保留了下来。
本题考查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
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
1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决定生物进化方向的是()
A.基因重组B.自然选择C.染色体变异D.基因突变
【答案】
B
【解析】解: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故选:Bo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对
题干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15.下列关于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地理隔离
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C.新物种形成不一定要经过生殖隔离
D.新物种形成必须经过地理隔离
【答案】
B
【解析】解:AB、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A错误;B正确:
C、物种形成一定经过生殖隔离,C错误;
D、物种形成不一定经过地理隔高,D错误。
故选:B.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
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
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能运
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新
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16.某物种的两个种群间长期存在地理障碍,结果不同种群的基因库具有很大差异。这是因
为地理障碍可直接导致()
A.生物按一定方向进化B.不同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
C.物种产生可遗传的变异D.物种向不同的方向突变
【答案】
B
【解析】解:A、生物进化方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错误;
B、两个种群存在地理隔离,相互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之间基因库存在了差异,最后形
成不同的种群,B正确;
C、可遗传的变异是在自然条件下产生,与地理隔离无关,C错误;
D、突变是具有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o
物种形成是新物种从旧物种中分化出来的过程,即从一个种内产生出另一个新种的过程。包
括三个环节:突变以及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料;自然选择是进化的主导因素;隔离是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合所学的
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形成一定先经过地理隔离
B.地理隔离导致生物定向变异和进化
C.种群基因库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木原因
D.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
C
【解析】解:A、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要经过地理隔离,如一些人造新物种的形成就不需要
经过地理隔离,A错误;
B、变异是不定向的,地理隔离不能导致定向变异,B错误;
C、种群基因库之间的差异使得基因不能自由交流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正确;
D、多数物种的形成都要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后形成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
隔离,D错误。
故选:C0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生耍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能结
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8.如图为生物新物种形成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改变------------------布布--------------
a-------►种群基因频率•以一自然选择
;一导致----------------扩大--------
b-------J基因库的差别卜--------时间
导致
,标志着"
c--------•-d
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
C.c表示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d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共用一套密码子
【答案】
D
【解析】解: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为生物进
化提供原材料,A错误;
B、b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不一定需要地理隔离,B错误;
C、c表示生殖隔离,而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错误;
D、d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原物种共用一套密码子,D正确。
故选:D。
据图分析: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b表示地理隔离;c表示生殖隔离,d表示新物种形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
本题综合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关知识,突出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的培养。
19.对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正确解释是()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②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④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
⑤物种是一个具有共同基因库的,与其他类群有生殖隔离的类群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⑦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⑧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A.①②⑦B.④⑤⑥C.④⑥⑧D.④⑥⑦
【答案】
D
【解析】解:①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性的,环境选择具有适应性变异的生物,①错误;
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②错误;
③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③错误;
④遗传平衡定律是指:在理想状态下,各等位基因的频率和等位基因的基因型频率在遗传中
是稳定不变的,所以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
生改变,④正确;
⑤一个种群的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构成一个基因库,⑤错误;
⑥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⑥正确;
⑦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⑦正确;
⑧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
产生,⑧错误。
故选:D。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
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
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在解题时要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比如
要知道: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来决定的;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
生变化的过程。
20.每年的4、5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蝴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
斑和橙黄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
例是AA(30%)、Aa(60%)、aa(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大丽王蝴蝶翅色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
B.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的翅色存在差异,体现了物种的多样性
C.若该种群基因型AA、Aa的个体随机交配,则其子一代黄翅黑斑:橙黄黑斑的分离比为
8:I
D.若该种群经过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
【答案】
B
【解析】解:A、大丽王蝴蝶翅色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基因突变,A正确:
B、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大丽王蝴蝶个体间的翅色
存在差异,体现了基因的多样性,B错误;
C、AA和Aa,比为1:2,基因a的频率为Jx;=基因A的频率隐性性状aa占;x;=i,
3233339
显性性状占一则该种群性状分离比是显性:隐性=8:1,C正确;
D、若该种群经过多代繁殖基因频率发生J'改变,则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D正确。
故选:Bo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频率的计算、生物进化的原因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了解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主要内容,难度不大。
21.研究发现某种生物体内存在一种“自私基因”,该基因可通过一定的手段杀死含其等位基
因的配子来提高自己的基因频率。若E基因是一种“自私基因”,在产生配子时,能杀死体内
豹勺含e基因的雄配子。某基因型为Ee的亲本植株自交获得F"R随机受粉获得Fz,相关
叙述错误的是()
A.e基因的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
B.Fi中三种基因型个体的比例为EE:Ee:ee=3:4:1
C.F2中基因型为ee的基因型频率约为5
D.从亲本-FITF2,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
【答案】
C
【解析】解:A、由题干可知:这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体内|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故e基因的
频率随着随机交配代数的增加逐渐减小,A正确;
B、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l:1,故Fi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3+1):
1=3:4:I,B正确;
C、Fi产生的雌配子中,E:e=5:3,Fi中产生的雄配子中,E:e=(6+4):(捐)=5:1,
故F?中基因型ee的个体所占比例应为躬=总C错误;
oolo
D、从亲本一FI-F2,基因e的频率逐代降低,Ee的比例会逐代降低,D正确。
故选:Co
由题干可知:这种自私基因能杀死体内|不含该基因的雄配子,故亲本产生的雄配了-中,E:
e=3:I,亲本产生的雌配子中,E:e=l:1,故Fi中三种基因型个体比例应为EE:Ee:ee=3:
(3+1):1=3:4:1o
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
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如图以长颈鹿的进化为例,说明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长颈鹿个体之中存在许多性状差异,如颈和前肢的长短不同
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
C.颈和前肢长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获得食物而生存并繁殖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适应环境的长颈鹿个体朝着符合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
【答案】
D
【解析】解:A、由于遗传变异使种群中的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差异,如长颈鹿的颈和前肢
的长短不同,A正确;
B、每种生物体都有过度繁殖的能力,但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所以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
往超过生存环境所能承受的数量而引起生存斗争,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颈和前肢长些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容易得到食物而生
存并繁殖,C正确;
D、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使长颈鹿个体朝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化,而不是
朝着人类需要的方向进化,D错误。
故选:D。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1)过度繁殖-选择的基础:生物体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不同个
体间有一定的差异。
(2)生存斗争-进化的动力、外因、条件:大量的个体由于资源空间的限制而进行生存斗
争。在生存斗争中大量个体死亡,只有少数的个体生存下来。生存斗争包括三方面:①生物
与无机环境的斗争;②种内斗争;③种间斗争。
生存斗争对某些个体的生存不利,但对物种的生存是有利的,并推动生物的进化。
(3)遗传变异-进化的内因:在生物繁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遗传变异现象,生物的变异
是不定向的,有的变异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其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容易在生存斗
争中获胜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个体就容易被淘汰。
(4)适者生存-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只选
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产给后代,得以
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逐渐产生了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
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说变异不是定向的,但自然选择是
定向的,决定着进化的方向。
本题考查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要求考生识记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运用所学知识结合题图
信息对选项进行判断。
23.生物进化的证据是多方面的,其中能作为直接证据的是()
A.比较解剖学证据B.胚胎学证据
C.化石证据D.分子生物学证据
【答案】
C
【解析】解:结合分析可知,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最直接的证据。
故选:Co
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
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
而来的。
(2)比较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
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
生形态上的差异。
(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鳏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
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
(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
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
异性。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是化石,掌握生物有共同
祖先的证据,难度不大。
24.图是马的前肢进化过程图,对该图分析正确的是()
现代马
7111
A.始祖马的化石出现在更晚近地层中
B.现代马比始祖马更适应环境
C.马的进化过程说明突变是定向的
D.马的前肢进化方向是由环境决定的
【答案】
D
【解析】解:A、现代马由始祖马进化来的,因此始祖马的化石出现在更古老的地层中,A
错误;
B、现代马适应现代的环境,始祖马适应古代的环境,B错误;
C、马的进化的过程说明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突变是不定向的,C错误;
D、马的前肢进化是由于环境变化后通过自然选择引起的,D正确。
故选:D。
学者们的多年研究,马的进化过程大致如下:马的祖先是生活在5000多万年前新生代、第
三纪、始新世的始(祖)马.它们的身体只有狐狸那么大;头骨小,牙齿构造简单,齿冠低,
前足4趾着地,后足3趾着地,背部弯曲,脊柱活动灵活,生活在北美的森林里,以嫩叶为
食;大约过了1000多万年,到渐新世时才出现了渐新马(中马)。体大如羊,前后足均有
3趾,中趾明显增大.颊齿仍低冠,臼齿齿尖已连成脊状,仍生活在森林里,以嫩叶为食;
又过了1000多万年到中新世时出现了草原古马,前后足均有3趾,但只有中趾着地行走,
侧趾退化,身体已有现代的小马那样大.四肢更长,齿冠更高,背脊由弧形变为硬直,由善
于跳跃变为善于奔跑,臼齿有复杂的连脊和白垩质填充,表明食料已从嫩叶转为干草。草原
古马已从林中生活转为草原生活,高齿冠臼齿适于碾磨干草,善跑的四肢能逃避猛兽袭击,
到了上新世初期又出现「上新马,身体更大,齿冠更高,前、后足中趾更为发达,二、四趾
完全退化,到了更新世出现了真马,身体达到现代马的大小,中趾充分发达,趾端成为硬蹄,
牙齿除齿冠更高外,咀嚼面的褶皱更为复杂,反映出对奔驰于草原和嚼食干草的高度适应。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图中获取现代马的进化过程,并结合所学进化的相关知识做出
正确判断,属于识记层次的内容,难度较易。
25.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种群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
C.种群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答案】
C
【解析】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正确;
B、种群内的个体间可以交配,B正确;
C、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机械集合,而是可以彼此交配,C错误;
D、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CO
I、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的。
2,种群不是个体简单相加,种群有个体不具有的特征,如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
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本题考查种群的相关知识,要求识记种群的概念,明确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叠加;掌握种群
的特征,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6.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生物的()
A.个体的基因型B.个体的表现型C.种群的基因库D.种群的表现型
【答案】
B
【解析】解: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使适应环境的个体更易生存,不适应环境
的个体被淘汰。
故选:Bo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
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
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
本题主要考查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
答题。
27.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
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答案】
C
【解析】解:(1)该种群中,AA=16%,aa=36%,则Aa=l-16%-36%=48%,根据基因型频
率计算基因频率的公式可知:A的基因频率=16%+:x48%=40%,a的基因频率
=36%专义48%=6。%;
(2)若该种群随机交配,则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保持不变。
(3)若该种群进行自交,AA、aa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分别是AA和aa,Aa个体自交,
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AA:Aa:aa=l:2:1»因此自交后代AA的基因型频率是
AA=16%+48%x%=28%,aa的基因型频率是aa=36%+48%x2=48%,Aa的基因型频率是
44
Aa=48%x[=24%,自交后代是基因频率是:A=28%+24%x(=40%,a=48%+24%x|=60%.可
见,该种群自交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增大、不变。
故选:C。
环境对种群没有选择作用,因此不论是自交还是自由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变,随自交次数
的增加,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纯合子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
本题的知识点是根据种群的基因型频率计算种群的基因频率,对于种群中自交、与自由交配
的后代的基因型频率进行计算,对于自交与自由交配方式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28.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种群中不同个体之间既没有地理隔离,也没有生殖隔离
B.同一种群和群落中不同个体之间都可以发生共同进化
C.同一种群和群落中不同个体之间都可以发生信息交流
D.同一群落中不同个体间没有地理隔离,但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解:A、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故同一种群中不同
个体之间既没有地理隔离,也没有生殖隔离,A正确;
B、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同一
种群中的个体属于同种生物,不会发生共同进化,B错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交流可以发生在个体之间、种群之间、群落之间,故同一种群和群落
中不同个体之间都可以发生信息交流,C正确;
D、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故同一群落不同个体之间没有地理隔
离;不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一个群落中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也可能存在生殖隔
离,D正确。
故选:Bo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物种、种群和群落的概念以及特征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9.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生
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种群进化的方向
B.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基因频率一定发生改变
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叫做基因突变
D.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可使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
【答案】
D
【解析】解:A、突变和基因重组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
向,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A错误;
B、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不变,B错误;
C、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C错误;
D、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发生的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幼苗
芽尖分裂旺盛,故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芽尖,可使细胞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D正确。
故选:D。
1、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
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
致物种形成。
2、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本题考查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以及牛.物进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
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30.一位科学家从”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相似”推测人类与兔子有亲缘关系,他依据的证据
属于()
A.古生物化石证据B.胚胎学证据
C.比较解剖学证据D.生物化学证据
【答案】
C
【解析】A、由分析可知,题中的信息显然不是化石信息,A错误:
B、阑尾是胚胎发育完成后留存的结构,因此不是胚胎学的证据,B错误:
C、人的阑尾与兔子的盲肠都是需要解剖之后才能看到的器官,即需要通过解剖并比较后才
能知道二者之间的联系,因此图中的证据是比较解剖学的证据,C正确:
D、生物化学证据指的是研究的生物之间有生理过程或化学产物上的异同,而题目中只是显
示的结构上的相似性,故不是生物化学方面的证据,D错误。
故选:Co
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上的证据、胚胎学上的证据等,化石是指保存在岩
层中的古生物遗物和生活遗迹;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
研究的科学,比较解剖学为生物进化论提供的最重要的证据是同源器官;胚胎学是研究动植
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也为生物进化论提供了很重要的证据。
本题考查了研究生物进化的证据,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选项做出
正确判断的能力。
二、填空题
31.将原产某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
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与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
形成,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了
。种群b和种群c是不是同一物种?o
(2)在对植物b的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
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
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
了进化?,理由是O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可遗传变异、和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
化的,而是的。
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是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种群自然选择自然
选择隔离共同进化
【解析】解:(1)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
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因此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
隔离。由分析可知,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己不能正常受粉,说明已产生
了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形成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种群b和种群c不是同一物种。
(2)第一年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则Dd所占的比例为
20%,由此可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10%+20%xl/2=20%,d的基因频率为80%;第二年
基因型为DD和dd的植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则Dd所占的比例为32%,由此可
以计算出D的基因频率为4%+32%xl/2=20%,d的基因频率为80%。通过计算可知,如果
只考虑这一对等位基因,在这一年中,该植物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所以该植物种
群没有发生进化。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可遗传变异、自然选择和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
的,而是共同进化的。
故答案为:
(1)地理隔离生殖隔离不是
(2)没有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3)种群自然选择自然选择隔离共同进化
1、地理隔离可能会造成生殖隔离。①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
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②生殖隔离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
系接近的类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
后代的隔离机制。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
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
导致物种形成。
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要求考生识记现代
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掌握基因频率的相关计算,明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
32.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的问题.图1表示4个不同地区的4种树木群落,其中不同
的树轮廓表示不同树种,每一树轮廓分别代表10个个体.
图1
图2
I)上述群落中,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多样性的分别是.
A.北部、西部B.西部、东部C.西部、北部D.东部、西部
2)在样方设置与抽样过程中须具有科学性,要遵循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和等原则.若
调查图2所示群落地区物种数,最合适的样方面积是m?.
3)研究者对东部群落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图3),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
木A与树木B之间的差异属于多样性,主要是引起的,检测其最简便的方法
是;树木A于树木F之间的差异属于多样性.
4)上述四个地区生物多样性说明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C;随机取样;So;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PCR技术;物种;自然选择
【解析】解:(1)上述群落中,物种丰富度最高的是西部,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北部.(2)
样方法中,样方面积大小均等,并要随机取样.调查图2所示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乙图中的Som?,物种数不再增加.
(3)树木A与树木B属于同一物种,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多样性,主要是基因突变和基因
重组引起的,检测其最简便的方法是PCR技术:树木A于树木F属于不同物种,之间的差
异属于物种多样性.
(4)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得生物具有多样性.
故答案为:(1)C(2)随机取样So
(3)遗传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PCR技术物种(4)自然选择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环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寡;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牛物,
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图2中在一定
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的能力.
33.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分析解释狼的进化过程。
(1)狼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个体,如有跑得快的,有跑得慢的。它说明生物具有
的特性,而这种特性是生物进化的。
(2)随着环境的改变,食物稀少,跑得快、凶猛的狼才能获得食物生存下去。这样,食物、
环境对狼起了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质纤维T-恤衫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木兰杜鹃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有机废液焚烧成套系统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智能数字显示巡检调节仪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普通麻布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易拉罐灌装机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菌棉棒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无泡表面活性剂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斜齿三面刃铣刀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报告001
- 行政管理优势专业申报
- 班组工程量结算书
- 生产件批准申请书
- 环境监测考试知识点总结
- 爵士音乐 完整版课件
- 嘉兴华雯化工 - 201604
- 冀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第8章 8.2.1 幂的乘方
- XX公司“十四五”战略发展规划及年度评价报告(模板)
- 计算机辅助设计(Protel平台)绘图员级试卷1
- 除法口诀表(完整高清打印版)
- 河北省城市建设用地性质和容积率调整管理规定---精品资料
- 讲课实录-洛书时间数字分析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