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理解_第1页
学生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理解_第2页
学生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理解_第3页
学生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理解_第4页
学生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理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生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理解汇报人:XX2024-01-07目录CONTENTS引言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大气圈层与气候类型水圈循环与水资源利用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塑造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环境保护01引言CHAPTER通过学习和了解下半年学期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掌握相关地理知识,提高地理素养水平。提高学生地理素养应对地理考试拓展视野下半年学期通常会有地理考试,通过提前学习和理解相关地理现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考试。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现象,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增加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认识。030201目的和背景气候和天气变化自然地理现象人文地理现象区域地理特征汇报范围01020304包括季节变化、温度变化、降水变化等。如地震、火山喷发、洪水等自然灾害。如城市化、人口迁移、文化扩散等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针对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进行学习和了解,如地形地貌、水文水系、植被土壤等。02地球运动与地理现象CHAPTER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周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为24小时。地球自转由于地球自转,使得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不断移动,导致不同地区经历昼夜的变化。昼夜交替为了统一时间,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时区划分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周期约为365.25天。地球公转由于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且地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形成四季变化。四季变化不同地区由于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如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气候类型地球公转与四季变化

地球倾斜与极昼极夜地球倾斜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其公转轨道平面倾斜约23.5°,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极昼极夜在极地地区,由于地球倾斜和公转的影响,会出现连续数月的白昼或黑夜现象。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随纬度和季节变化而变化,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03大气圈层与气候类型CHAPTER对流层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所受地面影响最大,天气的变化复杂。位于对流层之上,该层上部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保护。自平流层顶到85千米之间的大气层,该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位于中间层之上,该层空气密度很小,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大部分气体分子发生电离,形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所以这一层又叫电离层。这是大气的最高层,又称外层。这一层中气温随高度增加很少变化。平流层热层散逸层中间层大气圈层结构特点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降水集中,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较少,大陆性强,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和南美东南部。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和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全球气候类型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个地区的气候。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有行星风系、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人们平常讲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行星风系。海陆分布:由于海洋和大陆具有不同的热力学特性,如容积热容量、导热率等海洋与陆地显著不同,因而海洋和大陆在气候上差异很大。地形: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04水圈循环与水资源利用CHAPTER水圈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环节。水圈循环过程水圈循环维持了地球水资源的不断更新和平衡,对气候、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等有着重要影响。水圈循环意义水圈循环过程及意义地球上水资源总量巨大,但淡水资源仅占2.5%,且分布不均。全球水资源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一些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另一些地区则严重缺水。全球水资源分布状况水资源分布特点水资源总量水资源保护加强水资源保护,防止污染和过度开发,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浪费,推广节水技术和设备。水资源调配通过水利工程和跨区域调水等措施,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05岩石圈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塑造CHAPTER岩石的形成岩石圈物质循环始于岩石的形成。岩石可以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火成岩,也可以由沉积物紧固形成沉积岩,还可以由已有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受到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时,会发生破碎和分解,形成各种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这些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被流水、风、冰川等外力搬运,并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沉积物会逐渐固结成岩,形成新的岩石。岩石的破坏岩石的搬运和沉积岩石的固结成岩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构造运动,包括地壳的升降、褶皱、断裂等。这些运动可以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形成山脉、高原、盆地等地貌。构造运动火山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貌,同时喷发出的熔岩流可以塑造出独特的地表形态。火山活动地震也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强烈的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如造成地面裂缝、塌陷等。地震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第二季度第一季度第四季度第三季度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风化作用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包括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风化作用可以使岩石破碎、分解,为其他外力作用提供物质基础。侵蚀作用包括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等。这些侵蚀作用可以不断地削低地表高度,同时塑造出各种地貌形态,如河流峡谷、风蚀蘑菇、冰斗等。搬运作用是指各种外力将风化、侵蚀产生的碎屑物质和溶解物质进行搬运的过程。这些搬运作用可以不断地改变地表物质的分布和组合。沉积作用是指被搬运的物质在适当的地方沉积下来的过程。这些沉积物可以逐渐固结成岩,形成新的岩石和地貌形态,如冲积平原、三角洲等。06生物群落演替与生态环境保护CHAPTER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群落类型被另一种群落类型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概念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演替的类型方向性、有序性、稳定性。演替的特点生物群落演替规律及特点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破坏、水土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