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几点构想_第1页
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几点构想_第2页
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几点构想_第3页
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几点构想_第4页
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几点构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几点构想

摘要:文章基于“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可以描述为一种跨越时空的教育平台”这一新的视点,探讨了远程教育健康和谐发展的问题。文章进一步通过与传统教育作比较,明确了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指出了远程教育发展的方向。并从理论指导实践以及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角度,阐明了比较研究和行动研究是适合远程教育的研究类型。关键词:远程教育理论、跨越时空、平台、远程教育文化、远程教育研究知道了存在的问题,就明确了前进的方向;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没有什么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问题的价值在于它能诱发更多的新问题。学问始于问题。这些都是关于问题的辩证法,也是人类思想不断进步的源泉所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必然要遇到问题,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导致问题的产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导致问题的解决。于是问题就归结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这便是文章的开始;发现更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直到问题的解决需要“研究”过程,这是本文的结束。本文旨在讨论我国远程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的问题。远程教育健康和谐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支持,理论帮助我们明确目标,减少走弯路的概率。所以远程教育理论先行或者并行于实践应用是很必要的。理论是我们承前启后,面向未来的有力工具;远程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一、关于远程教育的本质和特征——远程教育健康发展的问题远程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往往被认为是区别于学校全日制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不论是哪种教育形式,它都服务于教育。我国远程教育的目标和我国教育的总目的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具体实现形式上有别于其他形式的教育。它统摄在教育哲学之下,是隶属于教育的子文化。这是其本质研究的基点。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它可以为各种教育提供多方面的服务。如果把这种形式具体化一些可以用两个词来描述——平台和标准。一个平台通过其提供的多种服务可以做很多事情,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远程教育,将其比作平台无疑再恰当不过了。理论上,我们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解决关于教育的各种问题(传统教育形式能实现的和远程教育所特有的)。抽象的平台可以解释为标准,有了共识的标准大家才具备协作的基础,才能共同处理某类问题。远程教育有别于在校教育的特征是远程、远距离,或者是由于距离而导致的“教与学分离”和“师生分离”。另一种表述是“增加学习机会与保证教学质量”。远程教育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从“教学分离”到“师生分离”;从“增加学习机会”到“保证教学质量”。这种变化一方面来源于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离不开技术的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从新的角度来考虑技术应用的问题。以前谈到跨越时空的教育的意义在于远程教育可以增加学习机会;但是人们觉得教学的质量远远跟不上在校教育(尤其对于结构不良的高级知识而言),于是人们与连续的学校教育进行比较,将问题归结为时空的分离(教与学的时空分离和师生的时空分离)。所以谈到远程教育的特征,“分离”或“距离”成为标志性文字。然而远程教育“跨越时空”的优点往往被人考虑得不多。不论是借助邮政系统的函授教育,还是借助各种广播的空中课堂,以及现在的网络教育,其特征是跨时空的教育。其区别只是跨时空的程度不同。而这种不同往往是由技术的制约形成的,这种制约集中体现在交互延时上。邮政系统的延时很长,广播是一种单向传播,必须借助其他形式(如电信)实现反馈,而且反馈难以实现多媒体的形式。网络教育的交互功能强(多种媒体的反馈形式)而且可以控制延时(可实时同步进行,也可延时异步进行),这为交互控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或混合式学习)提供了技术支持。技术从跨越时空的不对称传播发展到了跨越时空的可控交互,使“机会”与“质量”趋于谐和。技术发展到这种程度,其全面性和多样性足以让我们可以从研究“时空分离”返回到“跨越时空”来考虑质量问题。例如“跨越时空教育的师生互动研究”、“跨越时空教育的教学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时空分离”与“时空跨越”犹如正数与负数的区别,二者相辅相承构成完整的理论起点。早期的远程教育技术通过时空的跨越“增加了学习机会”,现在的远程教育技术可以通过跨越时空来实现“教学质量的保障”。跨越时空的理念也预示着常规在校教学中的教学规律可以进一步引入到远程教育中,推动远程教育的发展。这样就进一步使我们集中于教育而不是“距离”。当然,这必须依赖于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或者在服务层面考虑时空分离的技术问题,在应用层面则考虑的是跨越时空的教育问题,包括常规教育对质量的保证以及新形式的其他教学结构对质量的保证。下面是笔者对跨越时空的理解。跨越时空实际上是人们通过信息技术创造虚拟时空,这种虚拟时空实现了对现实时空限制信息交流的突破。在这个虚拟时空中,包含了替代时空、模拟时空和虚化时空。替代时空是指代表每个实际存在的人的网络符号。比如聊天系统中的名称和头像甚至是视频信号用来表示的是现实中不同的人。模拟时空是对现实时空的模拟,比如现场视频或虚拟课堂等,虚拟课堂具备真实课堂的要素,符合真实课堂的某些运作规律。虚化时空是现实中不存在的,人脑的思维的计算(电脑化)表达形式,是人们基于计算技术的创新。判断它是不是创新要看他的价值。其实跨越时空的概念并不深不可测,人的脑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超越时空的工具。人之所引能够创新,就是因为人具有一个超时空的大脑。计算机和网络只是模拟和再现大脑的超时空特性,当然,这一模拟又是人脑的物质延伸,是人类智慧的物质承载形式。笔者认为教育形式是远程教育的本质而“跨越时空”同“时空分离”一样是远程教育的特征。明确了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就指明了远程教育的阶段划分的标准,合理的划分阶段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而反过来,阶段划分影响着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要将注意力转移到技术应用上来,技术应用发展到一定阶段,我们就要集中精力于真正的教育问题。当然这三者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发展,只是不同的阶段发展的重心不同。就像是早期的技术水平低而成本高的远程教育一样,在质量上只能从预先准备印刷材料教学包上考虑,只适用于结构良好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技能训练;随着技术的发展,远程交互使我们的注意力又要向服务转移。这些都是在发生在技术层面上的转移。正确的“转移”可以促进远程教育健康的发展,错误的“转移”会导致远程教育发展缓慢甚至停顿,而不“转移”,则没有发展可言。二、关于远程教育平台与标准——远程教育和谐发展的问题远程教育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大平台。我们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做很多关于教育的事情。当然学校也可以称作是教育的平台,它由教育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管理机构以及各种发挥教育功能的规则构成。远程教育突破了学校这个平台的时空限制,使这个平台更加广阔而实用。或者说远程教育的发展将形成一个人类巨大的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包括三个互动的层级,他们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共同促成远程教育的和谐发展。第一层级平台:基础平台——硬件和软件系统,其特点是解决“时空分离”带来的问题,技术的支持和服务是其工作的重点。第二层级平台:应用平台——教育和管理系统,其特点是解决“跨越时空”的问题,学校教育的合理移植,以及基于跨越时空的新的教育方式实践与研究。第三层级平台:文化平台——远程教育需要各种标准进行必要的规范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效力,这些标准构成了人们共同交流的基础,也是使人们了解远程教育的起点。第一层级平台正在建设当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网络教育是这一层级的高级形式。多种远程教育形式的并存,除了历史原因之外,我们还要考虑接受远程教育的对象和教育内容的特点,进而来选择比较经济的方式来展开远程教育。比如说,对于结构良好系统性强的知识并且对交互和对话要求较低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高质量的教学包或广播电视实现远程教学,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技术层面的进步,革新着人们的对远程教育的认识,它也是远程教育发展的驱动力量。第二层级平台是教育应用的规范,教育应用对技术提出要求,技术因能够不断满足这种要求而发展。应用技术层次不必考虑底层的实现方法,而集中精力于保证机会和质量的新的教学结构的需求。对应这一层次的理论基础应该是教学设计。当然也可以是直接来自教学实践的经验。如果说基础平台对远程教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那么应用平台对远程教育的发展则起到拉动作用。第三层级平台,远程教育的文化平台。它有多层含义。远程教育借助的媒体是文化宣传的工具。工具会引发文化承载形式的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影响到文化本身。远程教育是有自身的文化的。这种文化利于远程教育的合理利用和推广普及。这里借用平台和标准的概念既是表明远程教育自身具有平台的作用,又是说明远程教育可以多种方式承载多元文化。何况远程教育自身的发展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文化。文化是新的生存方式向组织内部渗透的前提和条件,在人们接受一种新的生存方式时,首先要从思想上认同其价值和可行性,然后才能主动采取行动去积极适应这种变革。教育技术的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回过头来考虑一下,总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种情况一方面来自于当时的技术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就是它没有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文化。缺少这种向组织内化的文化动力,很难使它得到合理的普及与发展。非教育性的网络文化和游戏文化伴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运而生;而远程教育文化却相对于它们而言有所滞后。当然随着远程教育的发展这种文化会不断加强,也会不断吸收其他网络文化的精髓促进自身的发展。但是主动地去研究它,无疑会推动这种文化的发展。下面是笔者的一些见解。1、如何理解远程教育文化。远程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而成为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可以用书法文化来作比喻。在笔纸时代,书写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书写本身也成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书写是有标准和规律的,这些标准和规律被社会成员所掌握,并发展为文化的先导。我们每个人在上学之初,首先接受的就是书写训练。另一方面,媒体和符号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的承载体。笔纸工具的出现实现了文化的腾飞,我们难以想象用结绳和石刻记录人类文明能够推动文化发展到现代社会。笔纸本身还承载着文化的发展,并且自身也成为这种文化的一部分。正是由于笔纸使得书写成为简单的事,并能够深入到每个组织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得到普及才使其具有承载文化的力量。文化由于借助纸笔的力量而得以广泛的传播,并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符号也具有类同的功能,微积分得以广泛传播和认同,我们不得不归功于微积分符号创生。这种符号不简单的事记录和表达思想,它也是思想运算(思维)的反应。好的符号系统不但会利于某种思想的传播而且还利于诱发创新的思维。远程教育运用的多种媒体和多种符号,它本身构成一种文化是不成问题的。当新的技术和行为方式渗透到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中去的时候,这种革新必定借助个体的思维影响着组织内部的关系,进而改变着协作与分工的方式,使组织结构发生变化,相关文化正是这种革新推广向组织内部渗透的催化剂。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远程教育文化的作用在于这种文化提供的认同性与技术提供的简便易用性的结合导致这种方式整合到组织内部每个成员的日常生活当中,引发人们生存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正是远程教育跨越时空的价值所在。2、远程教育文化的类别。文化是有类别的,一些是面向专业人员的,一些是面向普通用户的。面向专业人员的文化是专业人员的一种专业素质,是专业人员进行创新的基础。面向普通用户的文化具有宣传作用,目的是为了推广和普及某种产品或行为方式。远程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学习者和使用者(教师和教育机构),他们必须了解与使用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随着复杂的媒体呈现技术已经构成一种文化系统。创造性的使用是其发挥更大效力的途径,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持。3、远程教育理论使远程教育文化更加规范化。而文化又反过来酝酿着新的理论。理论是文化的精髓,文化是理论的基础。文化平台是推广和普及远程教育的,是远程教育和谐发展的保证。4、远程教育文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多种传播形式的共同作用,包括学校教育和远程教育自身。中国远程教育杂志开展的“‘贸大远程杯’我为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建言献策”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远程教育文化发展与普及的途径。远程教育自身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免费课程来传播自身的文化。三个层级的平台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促进远程教育的和谐发展。在层级之间没有明确的分界线,他们互有重叠,并且在不同的时期,三者的侧重点是不同的。但是我们要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教育技术由于没有发展好自己的文化,得不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导致缺乏亲和力,进而妨碍了教育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前期的远程教育也走过了类似的道路。目前,技术的蔽障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在消除,而文化建设也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才能保证远程教育的和谐发展。总之,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远程教育的重心在不断的迁移。从关心技术到关心应用,到关心文化。技术是远程教育的基础。从基于邮政系统的函授教育到基于广播系统(无线广播和电视广播)的广播电视大学,从广播电视大学到基于网络技术的网络教育。技术的进步改变着人们对远程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影响着远程教育文化。有了技术并不意味着有了远程教育。技术虽然起到基础作用,而关键问题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的发展。这就是技术的应用问题。技术应用应该是远程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技术的应用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而文化是推动远程教育和谐发展的动力。丢掉文化,背弃规律,简化技术和技术复杂化将是很危险的事。技术与文化的协和才能促进合理的教育应用。三、关于远程教育的教育规律和技术的问题教育规律可分为特定型教育规律和通用型教育规律。特定型教育规律又可分为特定内容依附型的教学规律、特定工具依附型的教学规律和特定符号依附型的教学规律。当然特定型教育规律和通用型教育规律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当媒体工具具备实时的交互的能力时,常规的人际交互的规律就可以借助媒体工具来实现。这种在课堂上可以使用的交互规律扩展了它的使用范围而成为通用的教学规律。工具依附性教学规律随着媒体工具的演化也在不断的变化着。远程教育对媒体工具的依赖性决定了其教育规律的媒体依附性。这种依附性随着技术的增强在改变。一些特定的教育规律可能会更通用。比如,电子白板的出现,使板书教学的方法以新的形式得以扩展,进而和课件紧密结合。利于快速完成和方便传播的生成性课件同时也利于课堂教学规律的运用。远程教育对教育规律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而教育规律的合理运用可以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在远程教育中,我们对教学规律的观念是学会移植,学会创新,学会融合。学会移植主要是学校教育中的保证质量的一些教学规律,在恰当的分析其成立条件的基础上合理的移植或嫁接。学会创新则指的是基于跨越时空的新的教学规律的发现(如基于Web的教学规律)。学会融合,是指因目标和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灵活的运用各种教学规律,广泛的适应性是建立在灵活的适应性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搞远程教育不能拘泥于一格。人们出现一种新技术就试图用它做所有的事情。这一方面源于人们在当时尚不清楚技术的教育功能,这种想法和做法有利于挖掘新技术的教育潜力;而另一方面,却为远程教育打下技术的烙印,影响人们对远程教育的理解,这在人们发现新技术的局限之后尤为突出。比方说,人们会将远程教育等效为通过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的开展的课程,而将空中课堂或广播电视大学等同于远程教育,而对网络教育是若罔闻或没有将它放到远程教育中进行考虑。远程教育技术的推广和远程教育文化的传播协调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技术发展为多样性的时候,就涉及到技术选择问题。技术单一的时代,远程教育别无选择,技术的局限也就成了远程教育的局限。而事实证明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用途,即使用途相近,实现的条件也有所区别。在多样性的技术面前,选择和组合成为关键的问题。对于结构良好的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制作出精良的教学包通过业已发达的邮政和广播系统来实施远程教育;而对于结构不良的复杂度高的知识,我们可以选取网络教育形式来实施,甚至采取面授的形式。技术对远程教育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历史的积累影响现在的选择,现在的选择影响未来的发展。技术的教育应用要符合教育规律,而教育规律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技术的教育应用和教学规律的关系可以表述为技术可以改变规律及其使用条件,规律指导和规范着技术的教育应用。四、关于学校教育与远程教育的关系问题远程教育借鉴学校教育的经验得以快速发展。学校教育借助远程教育的手段不断完善。电子白板、课堂直播系统和生成性课件制作方式,体现了真实的教学情景的重要性,这些都是远程教育借助传统教育的力量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目前大学开设的网络学院虽然和真正的远程教育有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体现了学校教育在借鉴远程教育的经验。网格技术的发展正是利用学校教育的计算资源优势和远程教育的网络通讯优势的结合发展起来,共同解决远程教育资源匮乏和学校教育过于封闭的问题。虚拟课堂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模拟真实课堂的教学规律,实现远程教育。智能导师系统、虚拟学伴等等都是通过现实教与学的模拟实现远程教学的。二者相互借鉴、相互渗透,逐步走向融合。最后形成一种更加综合的教育形式。社会的发展需要二者的融合。现在我们无法描述这种融合后的情形。但是可以基本上借鉴计算机网格的结构形式加以设想:每个学校都对外既是一个超级服务器(局域网的对外整体功能的表现),又是一个超级中继站或终端。来到学校的学生多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结成社团进行交流和学习的,或者和导师直接参与研究工作。学生们可以在学校进行移动学习,可以按学校的学分安排进行自我设计,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不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自我提高与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型学校的形成,举行学校进一步与传统学校相结合形成超级学校。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现在这两种形式处于相对独立的发展状态,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教育形式的不断完善是二者发展的趋势。从这一出发点,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观点作为建议。第一、远距离教育也要和学校教育中的义务教育一样,推出一些面向大众的免费课程,这些课程中包括远程教育文化的传播。第二、利用传统教学规律在“超越时空”的条件下构造虚拟课堂,使虚拟课堂设计得更为合理。五、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远程教育研究方式的问题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就要符合中国的教育现状,利于中国教育的良性发展。中国人口众多,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且具有极大的区域不平衡性,这对于人们受平等教育的机会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又成为人口流动大国,人力资源大国。这种情况更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提高国人素质,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远程教育任重而道远。解决我国远程教育的问题,必须构建适应我国特征的远程教育理论。由于我国的教育情况有别于其他国家,所以建设健全中国特色的教育哲学、教育科学和远程教育理论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发展中国的远程教育就要健全中国特色的远程教育理论。这些理论的来源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对以前的实践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