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解析)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乡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有人甚至说,中国当代文学史就是乡土文学史。
回头看看汗牛充栋的乡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赞歌,二是挽歌。赞歌,主要是描述田园景色,讴歌风土人情,们回忆过去,被那种生活和经历所陶醉,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情不自禁地写出来。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精品,有佳作,作品中的那些淳朴和美好,的的确确地打动了很多读者。这是一种写法。
但是我们也看到,农耕时代已经过去,田园生活正在改变,传统秩序正在塌陷,美好事物正在消失。作家怎么办?就开始唱挽歌了。挽歌型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大多是写过去的旧风俗、旧事物,表述出无限的惋惜,无比的沉痛。
乡土,在今天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农民从上万年的农耕时代走来,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挟,所推动,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着变化。也可以这样说,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进入终结阶段,原来的乡土已经改变了模样,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今天写乡土,一定要写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目前在农村,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变化非常之大。很多年后,后人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年轻人体会不到,需要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他们。譬如,宗法制度的权威在塌陷。过去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遇见长辈,虽然他是个小孩,在晚辈眼里却是个应该尊敬的长辈。对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更是毕恭毕敬。到了族老跟前,更是大气不敢喘。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不管是什么叔伯大爷,只要他看不顺眼,照样敢骂敢打。过去家族里有事,就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去调解,族老咳嗽一声,大家噤若寒蝉,唯族老马首是瞻。现在不行了,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
(摘编自赵德发《乡土与文学》)
材料二:
《乡土本色》回答了中国乡村的基本性质。每个人都是自己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一个“伦”的格局。在费孝通之前,曾有学者以“伦”做突破口,就传统社会中的差等关系做过相关研究,比如潘光旦:“格局的不同是人我之分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之所以为我,与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彼此格局的互异。而尤其要紧的,是此种互异的鉴别与体会。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礼记中讲究的“十伦”,就是在讲一个差等问题,要求“不失其伦”就是在维护人与人的交往网络中所遵循的差等纲领。虽然并不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时期都是这样,但毫无疑问,这样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几乎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社会时期的性格底色。
《无讼》涉及的法制化推行问题,则是基本性质在法律上的体现。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缺乏流动性。在这样的熟人生活中,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矩,在“乡里乡亲”的交往中自然形成并被大家认可、遵守、流传下去。村里的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礼俗规则。
村民与外在的法律规则相距遥远并不熟悉,不靠专门的机构来传授,而是依靠熟人间的亲密行为习得并传承下去。这种规则是“礼治”的基础,也是乡村中常见“无讼”状态的原因——人们依靠这样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法律介入。
法律普及入乡村的生活一大难点便是,有时尚未得到建立法治社会的好,反而先得了破坏礼俗规则的坏。中国素有调解的传统,对乡村中的大部分纠纷来说,解决办法通常不是付诸公堂,而是通过调解。
但在现在的法学观念中,调解作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与礼治和人治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的,不符合法治社会人们权利意识兴起和审判实践发达的潮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调解传统不宜作为法治建设中的本土资源。这种观念将调解与法治置于对立面上,使得法治向基层普及推进时不得不先摧毁调解制度,而带来上述的大难点。
现在的中国乡村还是乡土中国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现在的乡土的基本问题又是什么?该怎么样来解决中国现在的乡村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乡村既是乡土中国,又不是乡土中国,应是后乡土社会。以《乡土中国》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后乡土中国概念,是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抓手。
(摘编自张骏驰《从认识乡土到破局乡土——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照法律政策及道德规范对当事人规劝,促成互相谅解,达成协议的活动。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想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社会民间调解向人民调解嬗变的思想内涵。民间调解具有扎根民间、灵活经济的特点,人民调解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然而人民调解必须舍弃传统社会民间调解“一味强调对社会秩序维护”的狭隘政治功能定位,建立起民众利益保护和社会稳定有序并重的调解制度,使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法治国家相得益彰,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
(摘编自吴德成《民间调解向人民调解的嬗变论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作家再写乡土文学作品,无论是赞歌还是挽歌,都要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一定要写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B.现在农村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这些都表明传统秩序正在塌陷。
C.“差序格局”是一个“伦”的格局,这样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几乎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社会时期的性格底色。
D.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矩是礼俗规则,人们依靠这样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这种规则使乡村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好多作家的笔触也从乡土转向了城市,乡土题材的作品开始消失。
B.今天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里面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写了一些现代的东西,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C.《无讼》能为解决法律普及入乡村的困境带来启示,可以将传统的调解转化成推行法治的一个工具。
D.先有《乡土中国》才有衍生出来的“后乡土中国”,这就是《乡土中国》至今没有过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明显体现“乡土性”的一项是()
A.加工粮食的石磨
B.反映农事的词语
C.骑过的破旧自行车
D.收割庄稼用镰刀
4.乡土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乡土历史保存细节。请结合材料一说明。
5.人民调解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间调解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
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可是,孩子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离校门几步远的地方站住,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
原来这天早上,布朗肖大姐的儿子西蒙第一次到学校上课了。
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在校门口出现了。他七八岁,面色有点苍白,身上挺干净,态度羞怯得几乎显得不自然。他正准备回家去,这当儿,那个报告消息的大孩子神气十足地问他:“你叫什么?”
“西蒙。”
“西蒙什么呀?”对方又问。
这孩子慌慌张张地又说了一遍:“西蒙。”
大孩子冲着他嚷嚷起来:“西蒙后面还得有点什么,这不是一个姓。”
他差点哭出来,第三次回答:“我就叫西蒙。”
淘气的孩子们都笑了。那个大孩子越发得意,提高嗓门说:“你们都看见了吧,他没有爸爸。”
西蒙脸色惨白,不顾一切地朝他们嚷道:“我有,我有一个爸爸。”
“他在哪儿?”大孩子问。
西蒙答不上来,因为他不知道。有一个站在西蒙对面的孩子,突然嘲弄地朝他伸了伸舌头,大声说:“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去告诉你爸爸好了。”
他觉着什么都完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真的没有爸爸。他自尊心很强,想忍住往上涌的眼泪,可是才忍了几秒钟,就憋得透不过气来,不由得悄悄地抽噎,浑身抖个不停。
可是西蒙忽然不哭了。他气得发了狂,他那副神情非常怕人,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那里有他最喜欢的河流。
他来到河边,望着流水。“我要投河,因为我没有爸爸,”这个念头地挟着强烈的痛苦涌上他的心头。
突然一个声音问他:“什么事叫你这么伤心呀,小家伙?”
西蒙看过去,一个高个儿工人和蔼地看着他。西蒙眼睛里满是泪水:“他们打我……因为……我……我……没有……没有爸爸。”
那人微笑着说,“可是人人都有爸爸呀。”
孩子在一阵阵的悲伤中,困难地回答:“我……我……我没有。”
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出这是布朗肖大姐的孩子。虽然他到当地不久,可是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她过去的情况。
“好啦,”他说,“别难过了,孩子,跟我一块去找妈妈吧。”
他们走了,大人搀着小孩的手。那人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因为,据说这个布朗肖大姐是当地最美丽的姑娘中间的一个;也许他心里还在这么想:一个失过身的姑娘很可能再一次失身。
他们来到一所干净的小房子前面。
“到啦,”孩子说完,又叫了一声:“妈妈!”
一个女人走了出来。工人立刻收住笑容,因为他一看就明白,跟这个脸色苍白的姑娘,是再也不可以开玩笑的了。她严肃地立在门口,似乎是防止任何男人踏入这间屋子的门槛,在这里,她曾被另一个男人欺骗过。铁匠有些惊慌失措,手扶了扶鸭舌帽,结结巴巴地说:“瞧,太太,我给您把孩子送来了,他在河边上迷了路。”
西蒙哭着说:“不,妈妈,我想投河,因为别人打我……因为我没有爸爸。”
年轻女人双颊烧得通红,心里好像刀绞;她紧紧抱住孩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淌。工人站在那儿,很感动,不知道应该怎样走开。可是,西蒙突然跑过来,对他说:“您愿意做我的爸爸吗?”
孩子又说:“您要是不愿意,我就再去投河。”
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
“您叫什么?”孩子问。
“菲列普,”那人回答。
“好!菲列普,您是我的爸爸啦。”
工人把他抱起来,在他双颊上吻了两下,很快地跨着大步溜走了。
西蒙呢,非常爱他的新爸爸,从此几乎每晚都要在他一天工作结束以后,和他一同散步。他天天按时到学校去,态度庄严地在同学中间走过,始终不去理睬他们。
谁知有一天,带头攻击他的那个大孩子对他说:“菲列普不是你爸爸,因为他不是你妈的丈夫。”
在这个正当的理由面前,西蒙窘住了,心事重重地朝铁匠铺走去。菲列普就在那里干活儿。
西蒙走进去的时候,所有人的活儿顿时停下来,都很注意地瞧着。接着,西蒙说:“喂,菲列普,刚才有人说您不是我爸爸。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
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的四个伙伴望着他。突然有一个铁匠对菲列普说出了大家的心意:“不管怎么说,布朗肖大姐是个善良规矩的好姑娘,虽然遭到过不幸,可是她勤劳、稳重。一个正直人娶了她,准是个挺不错的媳妇。”
“这倒是实在话,”另外三个人说。
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他站在四溅的火星中,眼睛里闪着光芒,热情地打着铁。
他来到布朗肖大姐家敲门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他穿着节日穿的罩衫和干净的衬衣,胡子修剪得很整齐。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
他想回答,可是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他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西蒙,大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们,你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
第二天,快要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脸色苍白,嘴皮打着颤,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
这一次再没有人笑了。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个铁匠菲列普·雷米,有他这样的一个人做爸爸,不管是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蒙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没有爸爸遭受同学的嘲笑和欺凌,最终在有了“真爸爸”之后恢复自信。
B.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细腻地描写了孩子受欺侮时候的愤怒、反抗,以及独自一人在河边的痛苦与伤心。
C.西蒙虽遭遇不幸,但他有幸遇到了菲列普。菲列普在第一次遇见西蒙时,便怀着真诚善良之心毫无杂念帮助了他。
D.小说文笔优美、用词准确、有着浓浓的童真,笔端流露着对西蒙的同情和喜爱,塑造了西蒙可爱天真的形象。
7.关于文中铁匠们谈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铁匠们的谈话,侧面烘托了布朗肖大姐的形象,极具生活气息,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从铁匠们的谈话中能感受到平凡人面对不幸者的温情,布朗肖大姐用她的实际行动打消了周围人对她的偏见。
C.人物对话中的“这倒是实在话”写出了铁匠们的真诚与质朴,语言自然而又亲切,极富表现力。
D.菲列普起初并不愿做“西蒙的真爸爸”,只是因为铁匠们的话,才打算去找“布朗肖大姐”谈谈。
8.你眼中布朗肖大姐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糟。”请结合文本中西蒙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有删改)
乙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学。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
(选自《震川先生集·家谱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B.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C.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D.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长者的尊称。又如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B.束发,指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将原来的总角解散,头发扎成一束,是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的标志。
C.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行动,即“回门”或者“回娘家”。归,指古代女子出嫁。
D.合族,指“全族的人”或“聚集全族的人”,也可指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文中指聚集全族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两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把一个老年人对孙子关心、鞭策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B.甲文中“亭亭如盖”状树木繁茂之美,但前面加上“今已”二字,表明树长人亡,睹物思人,更添对爱人的思念之痛。
C.乙文中列举家族人的种种不良表现:贪婪、欺诈、自私、愚昧,指责族人用厨房里残羹剩肴跟别人换取新供祭品的行为。
D.乙文中回到老宅后,翻阅家族旧书,慷慨激愤于家族竟然没落到如此的地步,感叹族人间不分彼此的情分日益疏远。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14.节选的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家族的变迁,请简要说明其目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了却”二字,渲染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字虚实相兼,为下联的景物描写作了铺垫。
B.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意指知音不在,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能流露出喜色,表述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之情。
C.尾联中“弄长笛”“白鸥盟”呼应了开头,意味隽永,表明诗人希望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D.全诗抒情委婉含蓄,字字紧扣,层层关联,体现了笔力雄健、恪守格律、意脉一起而下的特点。
16.试比较本诗颔联与杜甫的《登高》颔联在意境创设及情感表述上的不同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不想沾染京城官场污浊之气以及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壮志难酬的不满。
(2)古人常借“酒”表述情感,如《客至》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述主人因没有美酒招待客人的歉意;又如《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述以饮酒来慰藉失衡的心情。
(3)人的生死观历来不尽相同。如庄子在《齐物论》中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述自己的生死观,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不同看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末,永和县被确定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县,两年来依山就势累计改造完成3220亩,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根本上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这些方法是(1),耕地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介绍,2023年将投资2800万元,预计新改造地块至少1万亩以上,努力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无法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
“宜机化改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很多,但生态保护是(2)。”田华告诉记者,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反坡式梯田改造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单位亩产提高20%以上。”永和县还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征(3),规划在田坎上种植连翘、酸枣等多年生药用灌木,保持水土的同时提高经济收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二千年了。
B.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
C.为人民干实事傻?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样的“傻子”。
D.近年来,“看病贵”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很多人感觉鼻腔有异物时,喜欢用手去挖,(1),手会更加用力,直到把异物挖出来才肯作罢。还有一些人,挖鼻孔对他们来说早已成为一种习惯,(2),也会不由自主地时不时戳几下。
很多人总结挖鼻孔的感受是“一时挖一时爽,一直挖一直爽”。从生理学上讲,鼻腔作为我们的呼吸通路,容易被异物堵塞,会让正常呼吸受到一定影响,心理上也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挖鼻孔的行为,不但可以让人感觉呼吸畅通,而且还能(3)。这是因为鼻腔黏膜下分布着非常丰富的血管神经,挖鼻孔的动作只要不是太过用力,就会让人感觉像是手指在爱抚鼻腔一般,这种愉悦和满足类似于挠痒痒,会让身心感到舒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单句,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著名表演艺术家蓝天野说:“作为一个演员要能演各色各样的角色,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一些人在不同行业中更专注于一件事,勤勤恳恳,精益求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为人们心中的“大家”。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和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乡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题材,有人甚至说,中国当代文学史就是乡土文学史。
回头看看汗牛充栋的乡土文学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赞歌,二是挽歌。赞歌,主要是描述田园景色,讴歌风土人情,们回忆过去,被那种生活和经历所陶醉,觉得这也好那也好,情不自禁地写出来。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精品,有佳作,作品中的那些淳朴和美好,的的确确地打动了很多读者。这是一种写法。
但是我们也看到,农耕时代已经过去,田园生活正在改变,传统秩序正在塌陷,美好事物正在消失。作家怎么办?就开始唱挽歌了。挽歌型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大多是写过去的旧风俗、旧事物,表述出无限的惋惜,无比的沉痛。
乡土,在今天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农民从上万年的农耕时代走来,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挟,所推动,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着变化。也可以这样说,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已经进入终结阶段,原来的乡土已经改变了模样,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今天写乡土,一定要写出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目前在农村,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变化非常之大。很多年后,后人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年轻人体会不到,需要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他们。譬如,宗法制度的权威在塌陷。过去在一个家族中,长幼有序、辈分分明。遇见长辈,虽然他是个小孩,在晚辈眼里却是个应该尊敬的长辈。对年纪比自己大的长辈,更是毕恭毕敬。到了族老跟前,更是大气不敢喘。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根本不把长辈放在眼里,不管是什么叔伯大爷,只要他看不顺眼,照样敢骂敢打。过去家族里有事,就找德高望重的族老去调解,族老咳嗽一声,大家噤若寒蝉,唯族老马首是瞻。现在不行了,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
(摘编自赵德发《乡土与文学》)
材料二:
《乡土本色》回答了中国乡村的基本性质。每个人都是自己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这就是一个差序格局,一个“伦”的格局。在费孝通之前,曾有学者以“伦”做突破口,就传统社会中的差等关系做过相关研究,比如潘光旦:“格局的不同是人我之分的最主要的因素,我之所以为我,与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彼此格局的互异。而尤其要紧的,是此种互异的鉴别与体会。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
“伦”重在分别,是有差等的次序,礼记中讲究的“十伦”,就是在讲一个差等问题,要求“不失其伦”就是在维护人与人的交往网络中所遵循的差等纲领。虽然并不是整个封建传统社会时期都是这样,但毫无疑问,这样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几乎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社会时期的性格底色。
《无讼》涉及的法制化推行问题,则是基本性质在法律上的体现。
中国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缺乏流动性。在这样的熟人生活中,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矩,在“乡里乡亲”的交往中自然形成并被大家认可、遵守、流传下去。村里的人们在熟悉的环境中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就是礼俗规则。
村民与外在的法律规则相距遥远并不熟悉,不靠专门的机构来传授,而是依靠熟人间的亲密行为习得并传承下去。这种规则是“礼治”的基础,也是乡村中常见“无讼”状态的原因——人们依靠这样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大多数时候并不需要法律介入。
法律普及入乡村的生活一大难点便是,有时尚未得到建立法治社会的好,反而先得了破坏礼俗规则的坏。中国素有调解的传统,对乡村中的大部分纠纷来说,解决办法通常不是付诸公堂,而是通过调解。
但在现在的法学观念中,调解作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与礼治和人治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的,不符合法治社会人们权利意识兴起和审判实践发达的潮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调解传统不宜作为法治建设中的本土资源。这种观念将调解与法治置于对立面上,使得法治向基层普及推进时不得不先摧毁调解制度,而带来上述的大难点。
现在的中国乡村还是乡土中国吗?如果不是,那是什么?现在的乡土的基本问题又是什么?该怎么样来解决中国现在的乡村的问题?
现在的中国乡村既是乡土中国,又不是乡土中国,应是后乡土社会。以《乡土中国》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后乡土中国概念,是解决当前乡村问题的抓手。
(摘编自张骏驰《从认识乡土到破局乡土——读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三:
人民调解,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依照法律政策及道德规范对当事人规劝,促成互相谅解,达成协议的活动。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想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传统社会民间调解向人民调解嬗变的思想内涵。民间调解具有扎根民间、灵活经济的特点,人民调解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然而人民调解必须舍弃传统社会民间调解“一味强调对社会秩序维护”的狭隘政治功能定位,建立起民众利益保护和社会稳定有序并重的调解制度,使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法治国家相得益彰,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
(摘编自吴德成《民间调解向人民调解的嬗变论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作家再写乡土文学作品,无论是赞歌还是挽歌,都要散发出现代化的光彩,一定要写出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
B.现在农村长辈权威荡然无存,当事人有事不找族老了,而是找干部调解,,或者直接上法庭控告,这些都表明传统秩序正在塌陷。
C.“差序格局”是一个“伦”的格局,这样尊卑有序的差序格局,几乎造就了中华民族传统社会时期的性格底色。
D.乡土秩序所依赖的规矩是礼俗规则,人们依靠这样的公序良俗各得其所,这种规则使乡村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城市化、全球化的突飞猛进,好多作家的笔触也从乡土转向了城市,乡土题材的作品开始消失。
B.今天乡土文学的优秀作品里面写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也写了一些现代的东西,引起很多读者的共鸣。
C.《无讼》能为解决法律普及入乡村的困境带来启示,可以将传统的调解转化成推行法治的一个工具。
D.先有《乡土中国》才有衍生出来的“后乡土中国”,这就是《乡土中国》至今没有过时的原因。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能明显体现“乡土性”的一项是()
A.加工粮食的石磨
B.反映农事的词语
C.骑过的破旧自行车
D.收割庄稼用的镰刀
4.乡土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乡土历史保存细节。请结合材料一说明。
5.人民调解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民间调解的优良传统文化,在当下如何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特作用?请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1.D2.A3.C
4.①过去时代的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在迅速流逝,文学作品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
②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文学作品见证其历史进程。
5.①人民调解应从传统民间调解中汲取扎根民间、灵活经济的优点,将纠纷解决在基层。
②对民间调解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基础作用。
③丰富人民调解蕴含的法治、德治和自治等内涵,不能置于法治的对立面,让人民群众在调解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幸福感、获得感。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D.“这种规则使乡村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表述有误。原文为“这种规则是‘礼治’的基础,也是乡村中常见‘无讼’状态的原因”,注意不是“完全处于‘无讼’状态之中”,二是“常见‘无讼’状态”。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乡土题材的作品开始消失”表述有误,原文为“但是我们也看到,农耕时代已经过去,田园生活正在改变,传统秩序正在塌陷,美好事物正在消失。作家怎么办?就开始唱挽歌了。挽歌型的作品有很多很多”,并没有说“乡土题材的作品开始消失”,可以表述为“乡土题材的作品渐渐减少”。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骑过的破旧自行车”不是乡土社会独有,不能明显体现“乡土性”。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第四段“农民从上万年的农耕时代走来,承载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习俗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同时,又被城市化的浪潮所裹挟,所推动,从思想到行为,都发生着变化”可知过去时代的生活、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在迅速流逝,文学作品可以将它们记录下来。
结合材料一第五段“目前在农村,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变化非常之大。很多年后,后人不知道那个时代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年轻人体会不到,需要我们的文学作品告诉他们”可知传统与现代正在交替,文学作品见证其历史进程。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民间调解具有扎根民间、灵活经济的特点,人民调解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可知人民调解应从传统民间调解中汲取扎根民间、灵活经济的优点,将纠纷解决在基层。
结合材料二第七段“但在现在的法学观念中,调解作为中国的法律传统,是与礼治和人治的社会形态紧密联系的,不符合法治社会人们权利意识兴起和审判实践发达的潮流。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调解传统不宜作为法治建设中的本土资源”可知应对民间调解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基础作用。
结合材料二第七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调解传统不宜作为法治建设中的本土资源。这种观念将调解与法治置于对立面上,使得法治向基层普及推进时不得不先摧毁调解制度,而带来上述的大难点”材料三最后一段“而人民调解必须舍弃传统社会民间调解‘一味强调对社会秩序维护’的狭隘政治功能定位,建立起民众利益保护和社会稳定有序并重的调解制度,使人民调解与和谐社会、法治国家相得益彰,人民有获得感、幸福感”丰富人民调解蕴含的法治、德治和自治等内涵,不能置于法治的对立面,让人民群众在调解中得到更为充分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蒙的爸爸
莫泊桑
十二点的钟声刚刚敲过,学校的大门就开了。可是,孩子们不像平日那样很快散开,却在离校门几步远的地方站住,三五成群地低声谈论。
原来这天早上,布朗肖大姐的儿子西蒙第一次到学校上课了。
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
布朗肖大姐的儿子在校门口出现了。他七八岁,面色有点苍白,身上挺干净,态度羞怯得几乎显得不自然。他正准备回家去,这当儿,那个报告消息的大孩子神气十足地问他:“你叫什么?”
“西蒙。”
“西蒙什么呀?”对方又问。
这孩子慌慌张张地又说了一遍:“西蒙。”
大孩子冲着他嚷嚷起来:“西蒙后面还得有点什么,这不是一个姓。”
他差点哭出来,第三次回答:“我就叫西蒙。”
淘气的孩子们都笑了。那个大孩子越发得意,提高嗓门说:“你们都看见了吧,他没有爸爸。”
西蒙脸色惨白,不顾一切地朝他们嚷道:“我有,我有一个爸爸。”
“他在哪儿?”大孩子问。
西蒙答不上来,因为他不知道。有一个站在西蒙对面的孩子,突然嘲弄地朝他伸了伸舌头,大声说:“没有爸爸,没有爸爸,去告诉你爸爸好了。”
他觉着什么都完了。因为他知道自己真的没有爸爸。他自尊心很强,想忍住往上涌的眼泪,可是才忍了几秒钟,就憋得透不过气来,不由得悄悄地抽噎,浑身抖个不停。
可是西蒙忽然不哭了。他气得发了狂,他那副神情非常怕人,他撒开腿朝田野里奔去,那里有他最喜欢的河流。
他来到河边,望着流水。“我要投河,因为我没有爸爸,”这个念头地挟着强烈的痛苦涌上他的心头。
突然一个声音问他:“什么事叫你这么伤心呀,小家伙?”
西蒙看过去,一个高个儿工人和蔼地看着他。西蒙眼睛里满是泪水:“他们打我……因为……我……我……没有……没有爸爸。”
那人微笑着说,“可是人人都有爸爸呀。”
孩子在一阵阵的悲伤中,困难地回答:“我……我……我没有。”
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认出这是布朗肖大姐的孩子。虽然他到当地不久,可是他已经隐隐约约地知道一些她过去的情况。
“好啦,”他说,“别难过了,孩子,跟我一块去找妈妈吧。”
他们走了,大人搀着小孩的手。那人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因为,据说这个布朗肖大姐是当地最美丽的姑娘中间的一个;也许他心里还在这么想:一个失过身的姑娘很可能再一次失身。
他们来到一所干净的小房子前面。
“到啦,”孩子说完,又叫了一声:“妈妈!”
一个女人走了出来。工人立刻收住笑容,因为他一看就明白,跟这个脸色苍白的姑娘,是再也不可以开玩笑的了。她严肃地立在门口,似乎是防止任何男人踏入这间屋子的门槛,在这里,她曾被另一个男人欺骗过。铁匠有些惊慌失措,手扶了扶鸭舌帽,结结巴巴地说:“瞧,太太,我给您把孩子送来了,他在河边上迷了路。”
西蒙哭着说:“不,妈妈,我想投河,因为别人打我……因为我没有爸爸。”
年轻女人双颊烧得通红,心里好像刀绞;她紧紧抱住孩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淌。工人站在那儿,很感动,不知道应该怎样走开。可是,西蒙突然跑过来,对他说:“您愿意做我的爸爸吗?”
孩子又说:“您要是不愿意,我就再去投河。”
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
“您叫什么?”孩子问。
“菲列普,”那人回答。
“好!菲列普,您是我的爸爸啦。”
工人把他抱起来,在他双颊上吻了两下,很快地跨着大步溜走了。
西蒙呢,非常爱他的新爸爸,从此几乎每晚都要在他一天工作结束以后,和他一同散步。他天天按时到学校去,态度庄严地在同学中间走过,始终不去理睬他们。
谁知有一天,带头攻击他的那个大孩子对他说:“菲列普不是你爸爸,因为他不是你妈的丈夫。”
在这个正当的理由面前,西蒙窘住了,心事重重地朝铁匠铺走去。菲列普就在那里干活儿。
西蒙走进去的时候,所有人的活儿顿时停下来,都很注意地瞧着。接着,西蒙说:“喂,菲列普,刚才有人说您不是我爸爸。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
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的四个伙伴望着他。突然有一个铁匠对菲列普说出了大家的心意:“不管怎么说,布朗肖大姐是个善良规矩的好姑娘,虽然遭到过不幸,可是她勤劳、稳重。一个正直人娶了她,准是个挺不错的媳妇。”
“这倒是实在话,”另外三个人说。
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他站在四溅的火星中,眼睛里闪着光芒,热情地打着铁。
他来到布朗肖大姐家敲门的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他穿着节日穿的罩衫和干净的衬衣,胡子修剪得很整齐。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
他想回答,可是结结巴巴地不知说什么好了。
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接着他用一双巨人般的胳膊举着西蒙,大声对他说:“你可以告诉你的同学们,你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
第二天,快要上课的时候,小西蒙站起来,脸色苍白,嘴皮打着颤,用响亮的声音说:“我的爸爸是铁匠菲列普·雷米。”
这一次再没有人笑了。因为大家都认识这个铁匠菲列普·雷米,有他这样的一个人做爸爸,不管是谁都会感到骄傲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蒙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为没有爸爸遭受同学的嘲笑和欺凌,最终在有了“真爸爸”之后恢复自信。
B.从孩子的视角出发,细腻地描写了孩子受欺侮时候的愤怒、反抗,以及独自一人在河边的痛苦与伤心。
C.西蒙虽遭遇不幸,但他有幸遇到了菲列普。菲列普在第一次遇见西蒙时,便怀着真诚善良之心毫无杂念帮助了他。
D.小说文笔优美、用词准确、有着浓浓的童真,笔端流露着对西蒙的同情和喜爱,塑造了西蒙可爱天真的形象。
7.关于文中铁匠们谈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铁匠们的谈话,侧面烘托了布朗肖大姐的形象,极具生活气息,构思巧妙,文脉清晰。
B.从铁匠们的谈话中能感受到平凡人面对不幸者的温情,布朗肖大姐用她的实际行动打消了周围人对她的偏见。
C.人物对话中的“这倒是实在话”写出了铁匠们的真诚与质朴,语言自然而又亲切,极富表现力。
D.菲列普起初并不愿做“西蒙的真爸爸”,只是因为铁匠们的话,才打算去找“布朗肖大姐”谈谈。
8.你眼中的布朗肖大姐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糟。”请结合文本中西蒙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C7.D
8.①年轻漂亮,“是当地最美丽的姑娘中间的一个”;②遭遇不幸,年轻时被男子辜负,未婚先孕生下西蒙;③热爱孩子,对西蒙充满愧疚与疼爱;④善良规矩、稳重端庄,在和菲列普接触中的表现,铁匠们对她的评价。
9.①西蒙作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但因母亲未婚生育,遭遇其他同学一再的嘲笑和讥讽,生活的不幸让他陷入愤怒与痛苦之中,甚至想到了自杀。
②铁匠菲列普在西蒙绝望之时伸出了援手,从玩笑式的应允到真正做西蒙的爸爸,让西蒙感到了冷漠社会中的温暖与希望。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不可能都是美好的,只要人人都有一颗仁爱善良之心,温情终会点亮黑暗,人性的光辉会让我们收获真诚、收获美好。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C.“怀着真诚善良之心毫无杂念帮助了他”错。由原文“他们走了,大人搀着小孩的手。那人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因为,据说这个布朗肖大姐是当地最美丽的姑娘中间的一个;也许他心里还在这么想:一个失过身的姑娘很可能再一次失身”可知,菲列普有真诚帮助孩子的一面,但因其对孩子母亲有龌龊想法,这个“真诚”也应打上了问号。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D.“只是因为铁匠们的话,才打算去找‘布朗肖大姐’谈谈”错,根据原文“西蒙走进去的时候,所有人的活儿顿时停下来,都很注意地瞧着。接着,西蒙说:‘喂,菲列普,刚才有人说您不是我爸爸。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菲列普一动不动地站着,他的四个伙伴望着他。突然有一个铁匠对菲列普说出了大家的心意:‘不管怎么说,布朗肖大姐是个善良规矩的好姑娘,虽然遭到过不幸,可是她勤劳、稳重。一个正直人娶了她,准是个挺不错的媳妇。’”可见,不只是铁匠们的话让“菲列普”去找布朗肖大姐。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由“那人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因为,据说这个布朗肖大姐是当地最美丽的姑娘中间的一个”“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可知,布朗肖大姐年轻漂亮;
由“也许他心里还在这么想:一个失过身的姑娘很可能再一次失身”可知,布朗肖大姐曾遭遇不幸,未婚先孕生下了西蒙;
由“年轻女人双颊烧得通红,心里好像刀绞;她紧紧抱住孩子,眼泪扑簌簌往下淌”可知,布朗肖大姐疼爱孩子,面对孩子充满愧疚;
由铁匠的话“不管怎么说,布朗肖大姐是个善良规矩的好姑娘,虽然遭到过不幸,可是她勤劳、稳重。一个正直人娶了她,准是个挺不错的媳妇。”和“年轻女人来到门口,很为难地说:‘菲列普先生,像这样天黑以后到这儿来,不大合适。’”可以看出,布朗肖大姐勤劳稳重、善良规矩、自尊自重。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由原文“他七八岁”“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孩子说:‘你们知道吧……西蒙……嘿嘿,他没有爸爸。’”“淘气的孩子们都笑了。那个大孩子越发得意,提高嗓门说:‘你们都看见了吧,他没有爸爸。’”“他自尊心很强,想忍住往上涌的眼泪,可是才忍了几秒钟,就憋得透不过气来,不由得悄悄地抽噎,浑身抖个不停”“他来到河边,望着流水。‘我要投河,因为我没有爸爸,’这个念头地挟着强烈的痛苦涌上他的心头”可知,西蒙作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因母亲未婚先育而有了自己遭到大孩子们的嘲笑,西蒙一度想到了投河自杀;
由原文“那工人把这件事当做玩笑,微笑着回答:‘当然喽,我很愿意。’”“谁知有一天,带头攻击他的那个大孩子对他说:‘菲列普不是你爸爸,因为他不是你妈的丈夫。’”“西蒙走进去的时候,所有人的活儿顿时停下来,都很注意地瞧着。接着,西蒙说:‘喂,菲列普,刚才有人说您不是我爸爸。因为您不是我妈的丈夫。’”“菲列普突然弯下腰,对西蒙说:‘去跟你妈说,今儿晚上我要去找她谈谈。’”“这时,他突然说:‘只要您愿意做我的妻子,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可知,从玩笑式的答应西蒙,到真正作了西蒙的爸爸,西蒙感受到了菲列普带给他的温暖,让他体会到了社会不在冷漠;
莫泊桑说:“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也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糟。”从《西蒙的爸爸》这篇小说中,我们认识到,社会虽然有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毕竟温暖、温馨、感人的事件时刻在上演,无论是谁,若都献出一点爱心,关心他人,温暖整个社会,用发现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那么,整个社会也不会是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选自《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有删改)
乙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学。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
(选自《震川先生集·家谱记》,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B.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C.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D.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每有隐忧于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妣,是对已故母亲的称呼。先,含有怀念、哀痛之情,是对已故长者的尊称。又如先考,是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B.束发,指男子到了一定年龄,就将原来的总角解散,头发扎成一束,是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的标志。
C.归宁,旧指女子出嫁后回娘家看望父母的行动,即“回门”或者“回娘家”。归,指古代女子出嫁。
D.合族,指“全族的人”或“聚集全族的人”,也可指同姓而非一族的人联合为一族。文中指聚集全族的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两个传神的动作细节,把一个老年人对孙子关心、鞭策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B.甲文中“亭亭如盖”状树木繁茂之美,但前面加上“今已”二字,表明树长人亡,睹物思人,更添对爱人的思念之痛。
C.乙文中列举家族人的种种不良表现:贪婪、欺诈、自私、愚昧,指责族人用厨房里残羹剩肴跟别人换取新供祭品的行为。
D.乙文中回到老宅后,翻阅家族旧书,慷慨激愤于家族竟然没落到如此的地步,感叹族人间不分彼此的情分日益疏远。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2)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
14.节选的两段文字都写到了家族的变迁,请简要说明其目的。
10.D11.B12.C
13.(1)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
(2)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
14.①甲乙两文都借助了家族变迁表述了悲痛之情。②乙文还由此表述了通过撰写家谱来凝聚家族的想法。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
“居穷守约”并列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于有司”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排除B;
“有隐忧于心”的主语是“有光”,而不是“利病”,“利病”后断句,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束发,……是古代汉族男子成年的标志”错误。将头发束起来,成童的年龄。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舞象之年15至20岁。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指责族人用厨房里残羹剩肴跟别人换取新供祭品的行为”错误。由原文“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可知,是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而不是“用厨房里残羹剩肴跟别人换取新供祭品的行为”。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偃仰”,仰头;“冥然”,又静静地;“兀坐”,独自端坐。
(2)“惟”,只;“去”,分离;“孰”,哪里;“所以”,……的原因。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出于间。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学。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出庖下之馂,以易新荐之品者”可知,甲乙两文都借助了家族变迁表述了悲痛之情。
结合“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可知,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由此可知,乙文还由此表述了通过撰写家谱来凝聚家族的想法。
参考译文:
甲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亲曾经来过这里。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祖祖辈辈都读书,长期以来却没有成就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指日可待了!”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乙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兄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分离的原因。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快阁
黄庭坚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了却”二字,渲染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倚”字虚实相兼,为下联的景物描写作了铺垫。
B.颈联连用两个典故,意指知音不在,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能流露出喜色,表述了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之情。
C.尾联中“弄长笛”“白鸥盟”呼应了开头,意味隽永,表明诗人希望远离世俗,过悠闲忘我、与世无争的生活。
D.全诗抒情委婉含蓄,字字紧扣,层层关联,体现了笔力雄健、恪守格律、意脉一起而下特点。
16.试比较本诗颔联与杜甫的《登高》颔联在意境创设及情感表述上的不同点。
15.D16.黄诗颔联描写了落木、千山、天空、江月等景物,营造出高远壮阔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投身自然的喜悦之情。
杜诗颔联描写了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画面,营造了肃杀、寥廓意境,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怆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抒情委婉含蓄”错误。全诗明白如话。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以及意境情感能力。
可从黄庭坚和杜甫的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和意境上来进行分析,要结合各自的风格和所表述的思想情感。
本诗中“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描绘的是一幅清朗辽阔的秋景,从中可以看出心情的喜悦。结合全诗可知,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体现了诗人办完公事后的喜悦之情,侧面反映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选取了树木和江水,描绘了一幅高远壮阔的秋景图,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临安春雨初霁》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不想沾染京城官场污浊之气以及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壮志难酬的不满。
(2)古人常借“酒”表述情感,如《客至》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述主人因没有美酒招待客人的歉意;又如《拟行路难》中“____________”一句表述以饮酒来慰藉失衡的心情。
(3)人的生死观历来不尽相同。如庄子在《齐物论》中用“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表述自己的生死观,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述不同看法。
①.素衣莫起风尘叹②.犹及清明可到家③.樽酒家贫只旧醅④.酌酒以自宽⑤.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⑥.齐彭殇为妄作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莫”“犹”“樽”“醅”“酌”“诞”“殇”。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1年末,永和县被确定为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县,两年来依山就势累计改造完成3220亩,农田地块小并大、短变长、陡变缓、弯变直,根本上解决了丘陵山区农机“下田难”“作业难”等问题,这些方法是(1),耕地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永和县现代农业发展中心主任田华介绍,2023年将投资2800万元,预计新改造地块至少1万亩以上,努力补齐丘陵山区农业无法实现全程全面机械化。
“宜机化改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方面很多,但生态保护是(2)。”田华告诉记者,修筑田埂和外高里低的反坡式梯田改造方式,有利于水土保持,“原来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单位亩产提高20%以上。”永和县还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征(3),规划在田坎上种植连翘、酸枣等多年生药用灌木,保持水土的同时提高经济收入。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下列选项中,与文中加点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至今天已有二千年了。
B.你居然在课堂上传纸条,实在是太“勇于发言”了。
C.为人民干实事傻?人民迫切需要的正是像你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波炉采购合同(3篇)
- 幼儿园老师开家长会发言稿
- 中队长述职报告范文
- 晋升转正述职报告
- 销售工作心得体会(35篇)
- 匆匆的读书心得感想(33篇)
- 五年级下册英语第4单元单词表
- 青海省西宁市(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阶段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上海市县(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小升初真题(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五年级数学(小数乘除法)计算题专项练习及答案汇编
- 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体征ppt课件
- 氨糖知识培训PPT课件
- 小学生劳动教育课程 《西红柿炒鸡蛋》公开课课件
- 心里健康课——你快乐吗?
-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 CP5611连接技术手册(DOC)
- 教师届满考核表填写模板
- Procast倾斜铸造模拟分析案例
- 送货单模板4929
- 人教精通版小学四年级英语上册全册教案
- 急性镇静安眠药中毒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