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解析)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解析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述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述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浪漫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现实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反抗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是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实验,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原因。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于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展现19世纪英国底层社会的风貌,揭示世间的美与恶,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关大门发出的“砰的一响”,形同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C.《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百年孤独》讲述“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语言也摇曳多姿。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材料二结尾画线部分“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指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5.很多同学对阅读文学经典不够重视,甚至会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为此语文课上将举行“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主题讨论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场
萧红
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城外这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脚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侵着每个麻痕而下流。她的身子向前连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做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走着烟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饭晚了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那是在冬天。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远看来麦地使人悲伤。
老王婆在门前草场上休息。“麦子打得怎样啦我的羊丢了!”二里半青色的面孔为了丢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
林荫一排砖车经过,车夫们哗闹着。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更大声,那不像羊叫,像是一条牛了!
最后,二里半和地邻动打,那样,他的帽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着下降,从他头上飘摇到远处。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送出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在井边,草帽他不知戴了多少年头。
二里半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
麻面婆惊惶着,她知道山羊一定没能寻到。过了一会,她到饭盆那里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抚摸着长起来的!”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她哭抽着,任意走到外面把晒干的衣裳搭进来。但她绝对没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地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摔摆地响着。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着。
“妈的,羊丢了就丢了吧!留着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晓得养羊会有什么不好的兆相,她说:“哼!那么白白地丢了我一会去找,我想一定在高粱地里。”
她朝向高粱地去了:蝴蝶和别的虫子热闹着,田地上有人工作了。她不和田上的妇女们搭话,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蝶飞渐多了!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圈腿”“麻面婆”等人物称谓,既写出了人物的生理特征,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他们生存状态的鄙贱。
B.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也跟在后面”去寻找山羊,表现了麻面婆在生活中缺少自主意识的昏沉形象。
C.二里半因找山羊时遭人欺负无力还击而感到沮丧,借“不是好兆相”来自我开脱,表明在他身上也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D.结尾部分麻面婆的“哼”,情绪强烈,饱含对丈夫意见的不满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刚烈要强的另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太阳始,以太阳终。太阳的“权威”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着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强大而可畏的力量。
B.小说描写麻面婆洗衣服、做饭和翻柴堆找羊的情景时,通过外貌、动作和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底层妇女的不幸生活。
C.小说在叙事中不时穿插描写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树木、庄稼、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作品增添了抒情的气质和诗意。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写了二里半一家丢羊寻羊的故事,透过这一生活侧面,真实生动地呈现出人们在贫瘠落后的时代里苦难的生命状态。
8.小说在展开情节时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9.《生死场》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东北农村的故事,“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节选部分常以“猪”“狗”“爬虫”等形容麻面婆,请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内涵。(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捶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疏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调真州司法。诏仕者非伪学,不读周惇颐、程颐等书,才得测试,宰喟然曰:“平生所学者何首可断,此状不可得。”卒弗与。
父丧,免,至京,韩侂胄方谋用兵,宰启邓友龙、薛叔似极言轻挑兵端,为国深害,迄如其言。为浙东仓司干官,职事修举,亟引去,默观时变,顿不乐仕。寻告归,监南岳庙。江淮制置使黄度辟之入幕,宰辞曰:“君命召不往,今矧可出耶”
理宗初即位,以为籍田令,屡辞,改添差通判建康府,又辞,乞致仕,乃以直秘阁主管仙都观。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二时誉望,收召略尽,所不能致者,宰与崔与之耳。寻卒,乡人罢市走送,袂相属者五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薪粟、衣犷、药饵、棺衾之类,靡谒不获。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宰生理素薄,见义必为,既竭其力,藉质贷以继之无倦。若定折麦钱额,更县斗斛如制,毁淫祠八十四所,凡可以白于有司、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宰隐居三十年,平生无嗜好,惟书靡所不读。既竭日力,犹坐以待,虽博考训注,而自得之为贵。有《漫塘文集》《语录》行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B.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C.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D.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伍是古代基层户籍编制,五家为伍,立保相统摄;文中指邻里居民。
B.致仕本义是将禄位交还君王,表示辞职或退休;文中指请求担任闲职。
C.祠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也指名士伟人纪念堂;淫祠指滥建的祠庙。
D.训注,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文中指前人对经典文献的训释和注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宰是位能臣干吏,任江宁尉时,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盛行的巫风,遵循太守之命赈灾救荒,让灾民得以生存。
B.刘宰为官清廉,出城到郊外办事,他与手下人吃同样的简单饭菜,离职时,他的箱子里只藏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作。
C.刘宰仁爱宽厚,造福乡里,他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屋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D.刘宰嗜好读书,在隐居期间,他广泛涉猎,不知疲倦,一旦发现哪里有前人的训注,他一定要亲自找来研究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宰启邓友龙、薛叔似极言轻挑兵端,为国深害,迄如其言。
(2)一时誉望,收召略尽,所不能致者,宰与崔与之耳。
1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刘宰“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的三点表现。(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16.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要“,”,勉励人效法贤者,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从而改过迁善。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通过描写不畏湖面凄冷、平稳泛舟的情景,表现诗人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襟怀。
(3)古代诗人常常将月与人对照,抒发因时空无限、宇宙无穷而引起的迷惘和感伤,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村庄倚靠狮子山,坐北朝南,一百多栋徽派古民房、祠堂、店铺沿檀干溪错落分布。溪水涓流,穿村而过,世世代代滋养两岸淳朴的人们。村外良田千亩,湖光山色。村口桥、堰、亭、庙掩映在古树林里,若隐若现,一派桃源秘境入口的清丽景象。村中徽派建筑,紧密相连,欹正相成。青石板巷,高墙飞檐,幽静隐秘,古意安然,让人好似误会了光阴。
漫步私家园林檀干园,亭台水榭,湖光天色,颇有身临杭州西湖的恍惚。楼门、牌坊、亭阁、小桥,布局效仿江浙风格,苏堤、湖心亭、白堤、湖柳一应俱全。路口一座三间三楼四柱牌坊,坊上飞禽走兽,基座四只石狮威风凛凛。别有意境的镜亭四面环水,惟妙惟肖营造出西湖景致。横贯村庄的檀干河与沿河的民居、商铺、油坊组成一条市井水街,水街青石长廊将江南水乡的神韵况味诠释得。徜徉村中青石板街道,触摸青砖古木,思绪翩翩。徽州,不仅仅是封存在枯黄的古书籍内,它更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当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适合用作语段开头的一项是(3分)
A.唐模,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是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始建于唐朝的典型徽州古村落
B.唐模,始建于唐朝,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是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典型徽州古村落
C.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是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典型徽州古村落,始建于唐朝
D.始建于唐朝,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典型徽州古村落——唐模,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心情不好就想购物,这是为什么呢研究发现,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更容易通过“买买买”来缓解自己的负面情绪。①,“买买买”还可以放松紧绷的神经。消费心理学认为,人在购物时是无需费神动脑的,因此很多人会在完成一项复杂工作的间隙迅速掏出手机,打开购物软件,这相当于一场短暂的精神逃离,能让大脑得到休整以提升状态应付后续的工作。相比需要收拾行囊计划路程的现实出游,这种_②_的方式,更加切合当下年轻人的生活节奏。上述有关购物的优点,甚至被归结为“零售疗法”。除此之外,购物还有更多你所不知道的疗愈作用。比如人们在面对一些生活的重要节点像换工作、结婚、生子的时候,会通过购物来帮助自己更快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购物时,你不免会想象拥有这件物品后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通过购物创造出的“全新的生活”也在给人积极的心理暗示。_③_,提升内心对于生活的掌控感。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这段文字整体采用第三人称来表述,其中有两处改用第二人称“你”,这产生了怎样的表述效果请简要说明。(4分)
22.请根据材料内容,给“零售疗法”下一个简要定义,不超过45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城市公园、广场中常见的大面积人工草坪,整齐美观,四季常青,令人赏心悦目。为了维护它,需要园林工人定期剔除杂草,每隔一段时间还要打杀虫药。这样的草坪是不会有任何动物驻足的。当园艺师尝试在其间播种一定比例的其他花卉植物后,病害减少了,不容易蔓延,甚至不用打药,许多鸟雀来停栖了。当然,到了秋天草坪会黄得早一些,但自然界一定是有一年四时变化的。
以上现象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苏省常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学业水平监测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共10页,23小题,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解析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历史发展到19世纪的中叶,由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几十年反反复复的热流终于慢慢地冷却下来。面对大革命所带来的令人沮丧的社会现实,人们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到了1848年革命以后,在冷静地考察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一个新的文学流派悄悄地登上了文学舞台,这就是直到现在依然有着强劲生命力的现实主义文学。关于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浪漫主义文学认为“生活应该如此”,现实主义文学则是“生活就是如此”。
现实主义文学是对那种全然无视现实、任情感流露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反拨。在它们叙述的故事里,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温情常常是主人公不幸的主观根源,而金钱和权力是构成不幸的社会根源。但如果把现实主义文学说成是“向社会举起的一面镜子”,那是不确切的。文学不仅是对现实消极的反映,而且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一个追逐各种时髦思潮和表层热点的作家,不过是浅薄的鹦鹉。他们的学舌作品将随着潮流的东逝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不是现实主义,而是伪现实主义。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是相对稳定、模糊不清的,它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摘编自徐葆耕《西方文学十五讲》)
材料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使小说走上了一条艰涩、困难的道路。阅读和讲述这些小说也同样成为一个困难的事情。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我们理解与阐释现代小说的重心也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述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述世界的。这就是20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研究的重心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20世纪小说形式的复杂化可以说根源于小说家世界观的变化。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反映论有一种自明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按符号学大师罗兰·巴尔特的说法即是“弄虚作假”。他说,“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现代主义小说观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象和叙述的产物。
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现代资本主义在无限扩展了人类外部世界的同时,却在人类自我与世界之间挖掘了一道鸿沟。这道鸿沟意味着人的自我与世界分裂了,人与世界不再和谐,不再具有一体性。卢卡奇认为这种分裂在荷马史诗时代是不存在的,史诗时代的特征是自我与世界的“总体性”,没有分裂。荷马史诗其实不仅是荷马一个人的歌唱,而是整个希腊时代一个大写的“人”的整体性的合唱。而现代人不同,总体性丧失,个人是被整个世界放逐的人,是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在世界中感到陌生,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在这里我们面对的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基本的悖论。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叶芝有一句著名的诗:“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漫着一片混乱。”因此,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甚至在小说中追求个体与人类的拯救,同时正是这种整合的向往构成了小说的基本叙事冲动和主导创作动机。这种内在的矛盾和悖论,使现代主义小说在形式上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
(摘编自吴晓东《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浪漫主义文学重在表现生活的应然状态,现实主义文学则认为作品应反映真实的生活。
B.文学反抗社会现实的重要表现和手段,是探索和揭示生活表层之下隐蔽的本质和规律。
C.现代主义小说艰涩难懂的特质,折射出20世纪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难以及复杂性。
D.在20世纪,随着小说观的改变,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家对小说形式的大胆实验,是20世纪小说研究重心从内容偏向形式的重要原因。
B.现代主义小说出自于小说家的想象与虚构,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罗兰·巴尔特批评现代主义小说“弄虚作假”,由此可见,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狄更斯通过叙述大卫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做童工的经历,展现19世纪英国底层社会的风貌,揭示世间的美与恶,为研究现实主义反映论小说观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范本。
B.《玩偶之家》结尾娜拉出走时关大门发出的“砰的一响”,形同给当时欧洲保守而又伪善的社会道德一记响亮的耳光,使观众“感受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
C.《变形记》中格里高尔·萨姆沙变形为甲虫之后,他与家人乃至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疏离感,这个虚构故事反映了现代人自我与世界分裂、总体性丧失的生存状态。
D.《百年孤独》讲述“马孔多”一个家族的百年历史,有着奇特的人物和离奇的故事,充满奇思妙想,语言也摇曳多姿。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4.材料二结尾画线部分“内在的矛盾和悖论”指什么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4分)
5.很多同学对阅读文学经典不够重视,甚至会从功利性的角度来看待文学阅读,为此语文课上将举行“为什么要阅读文学经典”主题讨论会。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于经典名作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仔细比对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内容,联系语境分析其含义。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D.“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无中生有,材料二只是分析了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区别,如“与19世纪以前的自然主义小说和现实主义小说对比可以发现20世纪小说观的根本性改变”,但并未说“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式微,现代主义小说独领风骚”。
故选D。
(2)A.正确。
B.“它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曲解文意,材料二是“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和虚构”,“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不等于“无法反映生活、现实和历史的某种本质”。
C.“他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错,材料二“我愿把这种弄虚作假称作文学”,文学就是“用语言来弄虚作假和对语言弄虚作假”,“罗兰巴尔特认为文学的基本功能是一种‘乌托邦的功能’,而他给现代主义下的定义就是‘语言的乌托邦’”可见他不是更认可现实主义小说观。
D.“相比现代主义小说,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错,材料二是“20世纪现代小说另一个明显特征是个人性。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小说创作彼此之间越来越缺少通约性,小说越来越成为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冒险”,这是对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特点的表述,不能由此推出“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更具有通约性,作家的个人风格不明显”。
故选A。
(3)D.“小说呈现了马尔克斯个人精神的漫游,而非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错,《百年孤独》1965年开始创作,1967年出版,属于20世纪之前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尽管采取的手法是魔幻的,但仍然属于现实主义作品,能够展现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图景。
故选D。
(4)由“一方面,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一个中心离散的、经验破碎的世界”“现代小说家最终呈现给读者的正是支离破碎的经验世界本身,一个只有漂泊没有归宿的世界”可知,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们对世界的经验是支离破碎的;“而另一方面,小说家又总是在幻想小说能够呈现出某种整体的世界图式,追求某种深度模式和对世界的整合把握”,小说家追求对世界的整合把握。
由此概括出:小说家追求对世界的整合把握;但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们对世界的经验是支离破碎的。
(5)由材料二第二段“人们把19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可知,经典文学反应特定时代的生活及其本质,能使读者感受到生活和现实世界波澜壮阔的图景;
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真正的艺术家必然不屈服于社会的庸俗的流行观念和被权威保护的现实。他们同这样的现实角力,而殚精竭虑地探索社会表层之下那些最隐蔽因而也是最强有力的因素。这种力量……一旦被作家、艺术家揭示出来,就能在人的内心唤醒一股如雄狮般的力量,引起社会性的‘轰动效应’”可知,经典文学反抗现实中的庸俗观念与权威,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力量;
由材料二第一段“但这也许恰恰说明20世纪的人类生存和境遇本身更困难,更复杂,更难以索解和把握。小说的复杂是与世界的复杂相一致的。也正是日渐复杂的现代小说才真正传达了20世纪的困境,传达了这个世纪人类经验的内在与外在图景”可知,经典文学传达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境,表现人类经验的内外图景,能使读者加深对个体与人类的认识;
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这种力量,在人的内心深处、深不可测的渊底躁动着,当天才的闪电照亮深渊的时候,它就会欢腾起来,使读者感到一种淋漓酣畅、如瀑布宣泄般的快感”可知,经典文学展现文学家的艺术创造力,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
解析:
(1)D
(2)A
(3)D
(4)小说家追求对世界的整合把握;但小说家面对的是一个分裂的世界,他们对世界的经验是支离破碎的。
(5)经典文学反应特定时代的生活及其本质,能使读者感受到生活和现实世界波澜壮阔的图景;经典文学反抗现实中的庸俗观念与权威,能唤醒读者内心的力量;经典文学传达人类生存和境遇的困境,表现人类经验的内外图景,能使读者加深对个体与人类的认识;经典文学展现文学家的艺术创造力,能给读者带来审美体验。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麦场
萧红
全个村庄在火中窒息。午间的太阳权威着一切了!
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城外这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
菜田里一个小孩慢慢地踱走。在草帽盖伏下,像是一棵大形菌类。捕蝴蝶吗捉蚱虫吗小孩在正午的太阳下。
很短时间以内,跌脚的农夫也出现在菜田里。一片白菜的颜色有些相近山羊的颜色。跌脚的农夫早已看清是自己的孩子了,他远远地完全用喉音在问着:“罗圈腿,唉呀!……不能找到”
这个孩子的名字十分象征着他。他说:“没有。”
菜田的边道,小小的地盘,绣着野菜。经过这条短道,前面就是二里半的房窝。土屋周围,树条编做成墙,杨树一半荫影洒落到院中,麻面婆在荫影中洗濯衣裳。正午田圃间只留着寂静,惟有蝴蝶们为着花,远近的翩飞,不怕太阳烧毁它们的翅膀。一切都回藏起来,一只狗也寻着有荫的地方睡了!虫子们也回藏不鸣!
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侵着每个麻痕而下流。她的身子向前连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眼睛大得那样可怕,比起牛的眼睛来更大,而且脸上也有不定的花纹。
裤子在盆中大概还没有洗完,可是搭到篱墙上了!也许已经洗完麻面婆做事是一件跟紧一件,有必要时,她放下一件又去做别的。
邻屋的烟筒,浓烟冲出,被风吹散着,布满全院。烟迷着她的眼睛了!她知道家人要回来吃饭,慌张着心弦,她用泥浆浸过的手去墙角拿茅草,她贴了满手的茅草,就那样,她烧饭,她的手从来不用清水洗过。她家的烟筒也走着烟了。
“他妈的,给人家偷着走了吧”
麻面婆听着丈夫骂,她走出来凹着眼睛:“饭晚了吗看你不回来,我就洗些个衣裳。”让麻面婆说话,就像让猪说话一样,也许她喉咙组织法和猪相同,她总是发着猪声。
“唉呀!羊丢啦!我骂你那个傻老婆干什么”
听说羊丢,她去翻柴堆,她记得有一次羊是钻过柴堆。但,那是在冬天。她没有想一想,六月天气,只有和她一样傻的羊才要钻柴堆取暖。她翻着,她没有想。全头发洒着一些细草。她为着要作出一点奇迹,为着从这奇迹,今后要人看重她。表明她不傻,表明她的智慧是在必要的时节出现。于是像狗在柴堆上耍得疲乏了,手在扒着发间的草杆,她坐下来。她意外地感到自己的聪明不够用,她意外地对自己失望。
过了一会邻人们在太阳底下四面出发,四面寻羊;麻面婆的饭锅冒气,但,她也跟在后面。
黄色的,近黄色的,麦地只留下短短的根苗。远看来麦地使人悲伤。
老王婆在门前草场上休息。“麦子打得怎样啦我的羊丢了!”二里半青色的面孔为了丢羊更青色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
林荫一排砖车经过,车夫们哗闹着。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
咩……咩,羊叫,不是羊叫,寻羊的人叫,二里半比别人叫出更大声,那不像羊叫,像是一条牛了!
最后,二里半和地邻动打,那样,他的帽子,像断了线的风筝,飘摇着下降,从他头上飘摇到远处。
“你踏碎了俺的白菜!——你……你……”那个红脸长人,像是魔王一样,二里半被打得眼睛晕花起来,他去抽拔身边的一棵小树;小树无由的被害了,那家的女人出来,送出一支搅酱缸的耙子,耙子滴着酱。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在井边,草帽他不知戴了多少年头。
二里半骂着妻子:“混蛋,谁吃你的焦饭!”他的面孔和马脸一样长。
麻面婆惊惶着,她知道山羊一定没能寻到。过了一会,她到饭盆那里哭了!“我的羊,我一天一天喂喂大的,我抚摸着长起来的!”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她哭抽着,任意走到外面把晒干的衣裳搭进来。但她绝对没有心思注意到羊。
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地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摔摆地响着。
下午了,二里半仍在炕上坐着。
“妈的,羊丢了就丢了吧!留着它不是好兆相。”
但是妻子不晓得养羊会有什么不好的兆相,她说:“哼!那么白白地丢了我一会去找,我想一定在高粱地里。”
她朝向高粱地去了:蝴蝶和别的虫子热闹着,田地上有人工作了。她不和田上的妇女们搭话,经过留着根的麦地时,她像微点的爬虫在那里。阳光比正午钝了些,虫鸣渐多了;蝶飞渐多了!
(节选自萧红《生死场》,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圈腿”“麻面婆”等人物称谓,既写出了人物的生理特征,同时也巧妙地暗示了他们生存状态的鄙贱。
B.麻面婆的“饭锅冒着气”,但“也跟在后面”去寻找山羊,表现了麻面婆在生活中缺少自主意识的昏沉形象。
C.二里半因找山羊时遭人欺负无力还击而感到沮丧,借“不是好兆相”来自我开脱,表明在他身上也有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D.结尾部分麻面婆的“哼”,情绪强烈,饱含对丈夫意见的不满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刚烈要强的另一面。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太阳始,以太阳终。太阳的“权威”富有象征意味,代表着凌驾于生命之上的强大而可畏的力量。
B.小说描写麻面婆洗衣服、做饭和翻柴堆找羊的情景时,通过外貌、动作和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底层妇女的不幸生活。
C.小说在叙事中不时穿插描写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土地、树木、庄稼、动物等自然景物,为作品增添了抒情的气质和诗意。
D.小说以全知视角叙写了二里半一家丢羊寻羊的故事,透过这一生活侧面,真实生动地呈现出人们在贫瘠落后的时代里苦难的生命状态。
8.小说在展开情节时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说明并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9.《生死场》讲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20至30年代东北农村的故事,“在乡村,人和动物一起忙着生,忙着死”。节选部分常以“猪”“狗”“爬虫”等形容麻面婆,请分析其中的深刻意蕴和情感内涵。(6分)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双线结构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双线结构,并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双线结构的作用。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描写深刻意蕴和情感内涵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1)D.“‘哼’,情绪强烈,饱含对丈夫意见的不满和反抗,暗示麻面婆性格中刚烈要强的另一面”错误。由前文“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争斗”可知,麻婆性格不具备反抗性,更谈不上刚烈要强。
故选D。
(2)B.“通过外貌、动作和内心独白式的心理描写”错误。在描写麻面婆做饭时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B。
(3)小说在安排情节时,采用了双线结构,围绕“山羊出走”这一事件,分别以山羊的行踪、二里半等人的寻羊行动为线索。
小说中山羊的行踪很简单,结合文中“一只山羊在大道边啮嚼榆树的根端,黏沫从山羊的胡子流延着。城外这条长长的大道,被榆树打成荫片。走在大道中,像是走进一个荡动遮天的大伞。山羊却睡在荫中,白囊一样的肚皮起起落落”“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地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拌摆地响着”等信息可知,山羊“出走—寻食—午睡—归来”;二里半等人寻羊是因为“山羊出走”,二里半等人的寻羊行动与羊的行踪构成小说的两条线索,且相互呼应,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完整。
结合“山羊的午睡醒转过来,它迷茫着用犄角在周身剔毛。山羊寂寞着,山羊完成了它的午睡,完成了它的树皮餐,而归家去了”“可是会旅行的山羊在草棚不断地搔痒,弄得板房的门扇快要掉落下来,门扇拌摆地响着”分析可知,山羊的“迷茫”“寂寞”“搔痒”,写出了山羊的慵懒、惬意;
结合“麻面婆惊惶着,她知道山羊一定没能寻到”“他看见耙子来了,拔着一棵小树跑回家去,草帽是那般孤独的丢在井边,草帽他不知戴了多少年头”分析可知,人们寻找山羊时慌乱、狼狈;二者形成对照,增添了小说的幽默和讽刺意味。
(4)“猪”“狗”“爬虫”等是对麻面婆形象的比喻。以这类形象来比喻一个活生生的人,可见人物的卑微与低贱,屈辱与艰辛。“汗水在麻面婆的脸上,如珠如豆,渐渐侵着每个麻痕而下流。她的身子向前连续伏动,汗流到嘴了,她舐尝一点盐的味,汗流到眼睛的时候,那是非常辣,她急切用湿手揩拭一下,但仍不停的洗濯。她的眼睛好像哭过一样,揉擦出脏污可笑的圈子,若远看一点,那正合乎戏台上的丑角”,她像机器一样驱使着自己劳作,麻木而卑微;这样描述麻面婆:“麻面婆的性情不会抱怨。她一遇到不快时,或是丈夫骂了她,或是邻人与她拌嘴,就连小孩子们扰烦她时,她都是像一摊蜡消融下来。她的性情不好反抗,不好斗争,她的心像永远贮藏着悲哀似的,她的心永远像一块衰弱的白棉。”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因为丢羊而变得“面孔和马脸一样长”的时候,她“惊惶着,带着愚蠢的举动”。这是一个任劳任怨且软弱的女人,男人就是她的天,丈夫就是她的一切。她的视线仅仅是她的破旧的茅屋和粗暴的丈夫,她的眼睛看不到除此之外的其他景象。语言戏谑冷峻,透露着对底层妇女缺乏自我意识、逆来顺受的不满与反思,也流露出对她们这一生存境遇的关切与同情。
解析:
(1)D
(2)B
(3)①山羊的“出走—寻食—午睡—归来”,与二里半等人的寻羊行动,构成小说的两条线索,相互呼应,使小说情节结构更为完整。
②山羊的“迷茫”“寂寞”“搔痒”,写出了山羊的慵懒、惬意,与人们寻找山羊的慌乱、狼狈形成对照,增添了小说的幽默和讽刺意味。
(4)①“猪”“狗”“爬虫”等比喻写出了麻面婆的屈辱、卑微和艰辛;
②语言戏谑冷峻,透露着对底层妇女缺乏自我意识、逆来顺受的不满与反思;
③也流露出对她们这一生存境遇的关切与同情。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既冠,入乡校,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绍熙元年举进士,调江宁尉。江宁巫风为盛,宰下令保伍互相纠察,往往改业为农。岁旱,帅守命振荒邑境,多所全活。书其坐右曰:“毋轻出文引,毋轻事捶楚。”缘事出郊,与吏卒同疏食水饮。去官,惟箧藏主簿赵师秀酬倡诗而已。调真州司法。诏仕者非伪学,不读周惇颐、程颐等书,才得测试,宰喟然曰:“平生所学者何首可断,此状不可得。”卒弗与。
父丧,免,至京,韩侂胄方谋用兵,宰启邓友龙、薛叔似极言轻挑兵端,为国深害,迄如其言。为浙东仓司干官,职事修举,亟引去,默观时变,顿不乐仕。寻告归,监南岳庙。江淮制置使黄度辟之入幕,宰辞曰:“君命召不往,今矧可出耶”
理宗初即位,以为籍田令,屡辞,改添差通判建康府,又辞,乞致仕,乃以直秘阁主管仙都观。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二时誉望,收召略尽,所不能致者,宰与崔与之耳。寻卒,乡人罢市走送,袂相属者五十里,人人如哭其私亲。
宰刚大正直,明敏仁恕,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置义仓,创义役,三为粥以与饿者,自冬徂夏,日食凡万余人,薪粟、衣犷、药饵、棺衾之类,靡谒不获。某无田可耕,某无庐可居,某之子女长矣而未昏嫁,皆汲汲经理,如己实任其责。桥有病涉,路有险阻,虽巨役必捐赀先倡而程其事。宰生理素薄,见义必为,既竭其力,藉质贷以继之无倦。若定折麦钱额,更县斗斛如制,毁淫祠八十四所,凡可以白于有司、利于乡人者,无不为也。
宰隐居三十年,平生无嗜好,惟书靡所不读。既竭日力,犹坐以待,虽博考训注,而自得之为贵。有《漫塘文集》《语录》行世。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六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B.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C.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D.未几/迁太常丞/郡守以朝命趣行不得已/勉就道/至吴门拜疏/径归/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伍是古代基层户籍编制,五家为伍,立保相统摄;文中指邻里居民。
B.致仕本义是将禄位交还君王,表示辞职或退休;文中指请求担任闲职。
C.祠是家族祭祀祖先的建筑,也指名士伟人纪念堂;淫祠指滥建的祠庙。
D.训注,是研究古代文献的方法;文中指前人对经典文献的训释和注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宰是位能臣干吏,任江宁尉时,采取有力措施治理盛行的巫风,遵循太守之命赈灾救荒,让灾民得以生存。
B.刘宰为官清廉,出城到郊外办事,他与手下人吃同样的简单饭菜,离职时,他的箱子里只藏有与主簿赵师秀酬唱的诗作。
C.刘宰仁爱宽厚,造福乡里,他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乡人凡有无地可耕、无屋可居者,刘宰皆倾力相助并视之为己任。
D.刘宰嗜好读书,在隐居期间,他广泛涉猎,不知疲倦,一旦发现哪里有前人的训注,他一定要亲自找来研究学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宰启邓友龙、薛叔似极言轻挑兵端,为国深害,迄如其言。
(2)一时誉望,收召略尽,所不能致者,宰与崔与之耳。
14.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刘宰“卓然不苟于去就取舍”的三点表现。(3分)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相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1)句意:不久,提拔刘宰为太常丞,郡守因为是朝廷的任命,催促他动身去任职,刘宰不得已勉强上路,到吴门,他进献章奏后直接回来。
“至”的宾语是“吴门”,宾语后断开,排除AD。
“郡守以朝命趣行”,“以朝命”为“趣行”的状语,状中结构不可断,排除C。
故选B。
(2)B.“文中指请求担任闲职”错误。结合“理宗初即位,以为籍田令,屡辞,改添差通判建康府,又辞,乞致仕”分析,理宗刚即位时,任命刘宰为籍田令,刘宰一再推辞,改为添差通判建康府,刘宰又推辞,请求退休。应该是辞去官职。
故选B。
(3)D.“一旦发现哪里有前人的训注,他一定要亲自找来研究学习”错误。结合“虽博考训注,而自得之为贵”分析,虽然他广泛地研究训释注解,但把自己的阅读心得看得最珍贵。“一旦发现哪里有前人的训注,他一定要亲自找来研究学习”于文无据。
故选D。
(4)①“启”,用于书信开头,陈述,此处意译为写信;“兵端”,军事上的事端,导致战争的事端;“迄”,始终,终究。译文:刘宰写信给邓友龙、薛叔似,极力陈述轻率地挑起战争,是国家的大害,后来的结果正如他说的那样。
②“誉望”,名誉声望;“略尽”,意思是将尽;“致”,招致,招来。译文:当时有名望的人,几乎都被朝廷召用,朝廷所不能招来的,只有刘宰和崔与之两人。
(5)结合“诏仕者非伪学,不读周惇颐、程颐等书,才得测试,宰喟然曰:‘平生所学者何?首可断,此状不可得。’卒弗与”分析,皇上下诏要求官员批判伪学,不读周敦颐、程颐等人之书的人,才能担任科举测试的考官。刘宰叹着气说:“平生所学的是什么?头可断,这件事情不能做。”他始终没有参与。始终没有参与批判伪学,打击理学。
结合“宰启邓友龙、薛叔似极言轻挑兵端,为国深害,迄如其言”分析,刘宰给邓友龙、薛叔似写信,极力陈述轻率地挑起战争,是国家的大害。后来的结果正如他说的一样。刘宰敢于直言,对当权者的决策直言其害。
结合“理宗初即位,以为籍田令……拜疏径归”分析,理宗刚即位时,任命刘宰为籍田令……他进献章奏后直接回来。“施惠乡邦,其烈实多”,给予自己的家乡恩惠德泽,这方面的功绩很多。他坚决拒绝出仕,多方面给予自己的家乡恩惠德泽。
解析:
(1)B
(2)B
(3)D
(4)①刘宰写信给邓友龙、薛叔似,极力陈述轻率地挑起战争,是国家的大害,后来的结果正如他说的那样。②当时有名望的人,几乎都被朝廷召用,朝廷所不能招来的,只有刘宰和崔与之两人。
(5)①不执行朝廷打击理学(道学)的命令;
②对当权者的决策直言其害;
③因为时局变化坚辞出仕,勉力施惠乡邦。
参考译文:
刘宰,字平国,金坛人。二十岁时,他进入乡校,对于进退取舍他有自己不同于流俗的见解。绍熙元年刘宰参加进士测试,被委派任江宁尉。在江宁,巫师装神弄鬼替人祈祷的风气盛行,刘宰下令邻里居民互相举发督察,那些从事巫术的人常常改行当了农民。发生旱灾,帅守命令刘宰赈济受灾的地方,救活了很多人。刘宰在他座位的右面写着:“不要轻易发布文书,不要轻易使用刑罚。”刘宰有事出城到郊外,他与手下人吃一样的简单饭菜、喝一样的水。他离任时,只有箱中装着的主簿赵师秀给他的酬答诗而已。刘宰被选派为真州司法。皇上下诏要求官员批判伪学,不读周敦颐、程颐等人之书的人,才能担任科举测试的考官,刘宰叹着气说:“平生所学的是什么?头可断,这件事情不能做。”他始终没有参与。
刘宰父亲去世,守丧期满后,他来到京城,韩侂胄正谋划用兵,刘宰给邓友龙、薛叔似写信,极力陈述轻率地挑起战争,是国家的大害,后来的结果正如他说的一样。担任浙东仓司干官,负责的事务得到处理落实,他立即辞职引退,静观时局的变化,停下来不愿意再出任官职。不久他离职回家,监管南岳庙。江、淮制置使黄度征召刘宰为自己的幕僚,刘宰推辞说:“皇上召我都不去,现在怎能出来做官?”
理宗刚即位时,任命刘宰为籍田令,刘宰一再推辞,改为添差通判建康府,刘宰又推辞,请求退休,就让他以直秘阁的身份主管仙都观。不久,提拔刘宰为太常丞,郡守因为是朝廷的任命,催促他动身去任职,刘宰不得已勉强上路,到吴门,他进献章奏后直接回来。当时有名望的人,几乎都被朝廷召用,朝廷所不能招来的,只有刘宰和崔与之。不久,刘宰去世,同乡人停止买卖去给他送葬,人群的队伍长达五十里,人人都像哭自己的亲人那样哀悼他。
刘宰刚直正大,聪明机敏,仁爱宽容,给予自己的家乡恩惠德泽,这方面的功绩很多。刘宰设置义仓,创立义役,三次做粥饭给挨饿的人吃,从冬天到夏天,一天有一万多人吃他施的粥饭,柴、米、衣服、药、棺椁、寿衣等物品,没有向他请求而得不到的。某人没有可耕种的土地,某人没有房子住,某人的子女长大了还没娶妻或出嫁,他都一一帮助办理,就像自己负有这些责任似的。桥有损坏的地方,路有不通的地方,即使是大工程,刘宰也一定带头捐财物而使这些事情办成。刘宰生计向来单薄,见到正义的事一定去做,自己的财力用完后,靠典押借贷接着做下去。像确定折合(抵换)麦钱的数量,按统一的衡制更换县里使用的斗与斛,拆毁滥建的祠庙八十四所,凡是可以汇报给上级,有利于乡民的事,没有他不做的。
刘宰隐居三十年,平生没什么嗜好,只是对书他没有不读的。他读书夜以继日,不知疲倦,虽然他广泛地研究训释注解,但把自己的阅读心得看得最珍贵。刘宰有《漫塘文集》《语录》在世间流行。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四句紧扣诗题,描绘了一幅包含着关、山、月等典型物象的辽阔浩渺的边塞夜月图。
B.中间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C.从“戍客望边色”一句来看,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
D.全诗以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为背景表现征戍离别之苦,赋予了作品深沉的社会价值和历史内涵。
16.这首诗的最后四句从两面落笔,虚实结合,思致婉曲。请简要分析。(6分)
(1)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审题,注意结合题干要求认真研读诗歌内容。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的能力。可以从句意、内容、手法、情感、效果等方面分析。
(1)C.“全诗是纯以征人的视角和立场来描写自然景物和回顾历代征战的”错误,此诗是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故选:C。
(2)最后四句是说“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其中,“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实写了“戍客”望着边地而思念家乡,表述了思乡而不得还乡的凄苦无奈之情;“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则是以“戍客”的想象来写思妇,写了战士们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是虚写思妇独上高楼遥望边关,对月长叹。最后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
解析:
(1)C
(2)最后四句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使相思之情叠加往复,意境也更为深远。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体现诗歌的主旨及写作目的。
译文: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的云海中徘徊。萧瑟的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照耀着守边的征人。在这苍凉的关塞上,不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困;胡人的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耽耽。从来这里就是夷夏的争战之地,多少战土抛身塞外,埋骨黄沙啊。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的边色,脸上现出思归的愁容。遥想家中的妻子,她一定是在倚楼盼望征人的归来,望月而兴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得从来出征的战士,几乎见不到有人生还故乡。这四句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多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当是不会停止的。“望边邑”三个字在李白笔下似乎只是漫不经心地写出,但却把以上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连系起来了。所见的景象如此,所思亦自是广阔而渺远。战士们想象中的高楼思妇的情思和他们的叹息,在那样一个广阔背景的衬托下,也就显得格外深沉了。
诗人放眼于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征人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但对战争并没有作单纯的谴责或歌颂,诗人像是沉思着一代代人为它所支付的沉重代价。在这样的矛盾面前,诗人,征人,乃至读者,很容易激起一种渴望。这种渴望,诗中没有直接说出,但类似“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的想法,是读者在读这篇作品时很容易产生的。
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与之相应,境界也往往狭窄。但李白却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这几句并不是局促于一时一事,而是带着一种更为广远、沉静的思索。用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做背景,并在这样的思索中,把眼前的思乡离别之情融合进去,从而展开更深远的意境,这是其他一些诗人所难以企及的。
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1.看标题,明意思。
2.看解释,明缘由。
3.看意象,明意境。
4.看诗眼,明情感。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孔子提出要“,”,勉励人效法贤者,借重别人的经验来从事反省,从而改过迁善。
(2)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两句,通过描写不畏湖面凄冷、平稳泛舟的情景,表现诗人超越世俗宠辱得失的襟怀。
(3)古代诗人常常将月与人对照,抒发因时空无限、宇宙无穷而引起的迷惘和感伤,这在唐诗宋词中屡见不鲜,如“,”。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古诗文默写要做到以下几点:准确无误地背诵和记忆,背写时不添字,不掉字,不写错别字。
故解析为:
(1)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点字:省)
(2)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重点字:萧)
(3)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重点字:已)
高考情境默写命题思路分析:
1.明确形象特点。
2.给出语句意思。
3.点明表现手法。
4.明确情感态度。
5.给出关联语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村庄倚靠狮子山,坐北朝南,一百多栋徽派古民房、祠堂、店铺沿檀干溪错落分布。溪水涓流,穿村而过,世世代代滋养两岸淳朴的人们。村外良田千亩,湖光山色。村口桥、堰、亭、庙掩映在古树林里,若隐若现,一派桃源秘境入口的清丽景象。村中徽派建筑,紧密相连,欹正相成。青石板巷,高墙飞檐,幽静隐秘,古意安然,让人好似误会了光阴。
漫步私家园林檀干园,亭台水榭,湖光天色,颇有身临杭州西湖的恍惚。楼门、牌坊、亭阁、小桥,布局效仿江浙风格,苏堤、湖心亭、白堤、湖柳一应俱全。路口一座三间三楼四柱牌坊,坊上飞禽走兽,基座四只石狮威风凛凛。别有意境的镜亭四面环水,惟妙惟肖营造出西湖景致。横贯村庄的檀干河与沿河的民居、商铺、油坊组成一条市井水街,水街青石长廊将江南水乡的神韵况味诠释得。徜徉村中青石板街道,触摸青砖古木,思绪翩翩。徽州,不仅仅是封存在枯黄的古书籍内,它更是具有鲜活生命的当下。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适合用作语段开头的一项是(3分)
A.唐模,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是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始建于唐朝的典型徽州古村落
B.唐模,始建于唐朝,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是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典型徽州古村落
C.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唐模村是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典型徽州古村落,始建于唐朝
D.始建于唐朝,一座具有1400余年历史的典型徽州古村落——唐模,地处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
(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的语句衔接能力,涉及的是语言连贯的知识。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相关内容,结合语境选出填写正确的选项。
(1)第一处,语境形容徽派建筑多而密集,可用“鳞次栉比”。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大米加工企业废弃物处理合作合同3篇
- 2024年甲乙双方关于购买家具的合同
- 办公环境的明灯创新型LED手电筒的贡献
- 办公环境中的安全生产管理与风险防范
- 2025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限公司招聘577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联通广西分公司招聘88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移动浙江公司校园招聘580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电信河北沧州分公司校园招聘4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建筑一局(集团)限公司一公司广东分公司市场经理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限公司招聘75人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北京西城初一(上)期末数学(教师版)
- (2024年)中国传统文化介绍课件
- 宗亲捐款倡议书
- 蛇年春联对联240副
- 广东省广州天河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
- 江苏省百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 四川省南充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政治 含解析
- 北京市朝阳区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末英语试题
- 2024年职业卫生技术人员评价方向考试题库附答案
- 人体器官有偿捐赠流程
- 味精生产废水处理工程设计毕业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