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井
墨中白
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
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梁,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梁、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
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
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
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
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
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梁、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
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
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
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
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
“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
“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
“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
“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
“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
“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
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
“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
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
“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
来人摇头不语。
“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
“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
“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
“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
“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
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
“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
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
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
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
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著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
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
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
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
8.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
9.《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之处。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安娜坐的那节车厢,在铁轨接合处有规律地震荡着,轰隆轰隆地开过月台,开过一堵砖墙、一座信号房、还开过一些别的车辆。安娜忘记了她的旅伴们;随着车厢的轻微颤动摇晃着,呼吸着新鲜空气,安娜又开始沉思起来:
②“我刚才想到哪里了呢?我想到简直想像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却都千方百计地欺骗着自己。但是就是你看清真相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③“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但是怎么办呢?为什么这个乘务员顺着栏杆跑过去?为什么下面那辆车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大声喊叫?为什么他们又说又笑?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④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有时脚夫们冲上来,表示愿意为她效劳,有时年轻人们从月台上走过去,鞋后跟在地上格格地响着,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凝视着她;有时又遇见一些给她让错了路的人。回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她就打算再往下走,她拦住一个脚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弗龙斯基伯爵那里带了信来的车夫。
⑤“弗龙斯基伯爵?刚刚这里还有一个从那里来的人呢。他是来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和她女儿的。那个车夫长得什么模样?”
⑥她正在对那个脚夫讲话的时候,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蓝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⑦“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弗龙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⑧“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⑨“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⑩两个在月台上踱来踱去的使女,扭过头来凝视她,大声地评论了几句她的服装。“质地是真的,”她们在议论她身上的花边。年轻人们不让她安静。他们又凝视着她的面孔,不自然地又笑又叫地走过她身边。站长走上来,问她是否要到什么地方去。一个卖克瓦斯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天啊,我到哪里去呢?”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回忆起她和弗龙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和那个中心点正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胳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中心点已经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娜对“哪里”“做什么”“为什么”反复追问,试图通过种种“理智”的思考使自己摆脱困境。
B.喧闹的环境使安娜焦躁不安,她的异样引起了乘客的警觉,大家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她。
C.“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给了安娜启示,她找到了摆脱所有人、摆脱自己、惩罚弗龙斯基的办法。
D.选文结尾一句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是对安娜之死的总结,暗含着的喟叹同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对车夫米哈伊尔的外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他貌似光明的使者,实为催命的无常。
B.第⑩段中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既具有客观性,又折射出此时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C.第段体现了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既能保持叙述的客观全面,又能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D.第段中“蜡烛”运用比拟,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
8.结合第段的内容,概括安娜卧轨后的内心活动。
9.“绝望”的色调充斥选文,请结合文本概述安娜绝望的具体内容。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②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她尽管非常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此刻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他只能作为翻译陪同一位英国人去监狱采访,才被许可前往探监。②西蒙松,因为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而被捕,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西伯利亚而相识,真心希望拯救玛斯洛娃的厄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心不在焉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期盼又忐忑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不仅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也是因为她希望让聂赫留朵夫恢复自由。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所爱之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部分“古怪地微微一笑”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点转变自然灵活,读者可以了解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入各个人物心灵洞悉他们的想法、愿望。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灯火通明的窗户”正面衬托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颇具匠心,有助于从侧面介绍和揭露沙俄监狱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8.列夫·托尔斯泰擅长描写人物细微的、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请分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心理。
9.《复活》的创作历经10年,初稿中给男女主人公安排了结婚并移居国外的幸福结局,定稿改成了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种结局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这简短有力的话语,既是矿区艰苦环境的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宣泄。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后文移植胡杨树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领读《曹刿论战》,看似闲笔,却由开山炮声自然引出孩子们的课堂,写出炮声对课堂的干扰和师生的无奈。
D.小说用儿童的视角叙述故事,使读者产生真实感和亲切感;在平缓的叙述中穿插抒情议论,凸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8.从胡老师让我们写《树》开始,文章在描写孩子们与“树”的关系时,每一件事都有对应的心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张者曾说:“树,不仅仅是遮荫那么简单。”结合这句话,谈谈你对小说结尾“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绿荫”这句话的理解。
江苏省盐城市响水县灌江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念梅
孙春平
出租车到了营盘村口,洪玫问:“这村有个叫于心芳的你可知道?”司机说:“不会是于老太太于老板吧?活着的话足有八十来岁。”洪玫心里怦然一动,说:“可不,大我整整十岁。咋,人不在了?”司机叹息说:“可惜了,前年走的,那可是个大善人呀。大姨活着时,我送客人到营盘,只要赶上饭点,尽管进她的职工食堂,可饱造。”洪玫问:“她还当上老板了?”司机说:“您这都不知道呀,念梅制衣公司呀,方圆百里,赫赫有名。您要是找她,我就送您去她的厂子吧,就傍村东山根那一片。于姨是不在了,可她的儿女在呀,闺女当董事长,儿子是总经理,托老妈的福,厂子红火着呢。”司机还要往前送,洪玫说:“我是这里的老知青,四十年没回来了,让我自己走走吧。”
洪玫是1968年插队的,至今足足五十年,半个世纪呀。村庄哪还有昔日的模样?路上相遇的人也概是陌然。
洪玫进了厂区,四座大厂房,机器轰隆轰隆地响,不时有工人推着包装箱出来,纸壳箱上印着英文,还有阿拉伯文。看厂子的规模,工人足有上千。洪玫进了办公楼,看一扇门上挂有总经理的牌子,便推门进去。老板台后坐着的那个中年人肯定就是小满了,看模样还依稀可辨,两位外来人正跟他讨论产品提前出货的问题。小满见又有人来,做手势请她先坐。那两人总算走了,洪玫急上前,一把拉住小满的手,说:“小满我是你洪玫阿姨,认不出来了吧?”小满凝目而望,眸子亮了亮,但转眼,便淡淡地说:“这位大姨,是不是生活有什么困难?有就去办公室,专门有人负责这事。”洪玫急切地说:“小满,你再想想,四十年前,我住在你家,晚上你妈搂你,我搂你姐,睡了好几年呢。我叫洪玫。”
小满仍是摇头。忘了,都忘了,忘了也正常。说话间,一位中年女子推门进来,对小满说:“雨林公司那批货,他们再加多少钱,咱们也不能答应盗用商标,砸牌子的事千万不能干!”洪玫急忙又上前拉女士的手,说:“你是美丫!我是你洪玫阿姨呀!”小美怔了怔说:“您真是住在我家的洪阿姨?”洪玫忙点头说:“你还喊过我干妈,可你妈不让喊,说想喊也得等我结婚后。”这边说着,小满从门外踅回来,扯住小美的胳膊便往外走,说又有客户来谈合同。
两人这一走,便没了踪影。洪玫被人请到接待室,小姑娘又是茶水又是水果的,还放到洪玫面前一个红包,里面是500元钱。洪玫只觉得心里很凉,没收那个钱,起身离去了。
走在出村的路上,洪玫泪水流下来。都说人情薄,薄似纸,真是这样吗?可自己跟心芳姐那是怎样的感情呀!自己来到这个村子,一待就是十年,知青抽工一茬又一茬,可自己因为关系特殊,回城的美事一再耽搁。于心芳大姐看青年点日渐冷清,便跑去抱洪玫的行李,说去我家住吧,正好帮我带带孩子。由不得再客气。心芳家是工农联盟户,姐夫是铁路上的养路工,不常回家。小美和小满是龙凤胎,当时也都五六岁了……往事并不如烟啊!
突然,一辆宝马轿车停在路边,车门开处,跑出小美。小美挽住洪玫的胳膊说:“姨,我现在喊你干妈总行了吧?”说着,又冲车内喊:“还磨蹭什么,快下来!”小满有些扭捏地站到面前,小美再喝:“给干妈跪下!咱俩什么都可以忘,总不能连咱妈临死前的叮嘱都忘了吧,找到洪玫阿姨,她是咱家的恩人!”
两个中年人双双跪落尘埃,洪玫的泪水又流下来,喃喃道:“看到你们姐弟了,也看到你们的事业了,我心里高兴。我没事,这就回去了。”
小美和小满站起身,紧紧挽着洪玫的胳膊。小美说:“干妈一定要走,总得先看看自己的账目吧?”
洪玫吃了一惊:“账目?我还有账目?”
小美跑回车里,取来一个账本,打开,第一页,竟然是洪梅的名字,金额结存三百余万元。
小美说:“干妈没忘记吧,你回城后的第二年,就给我家送来一台织袜机,说是用你一年工资买下的,让我妈挤时间织袜子卖。我妈说,这是第一笔投入资金,按等额股金结算。每年的分红再投进去。”
三人重又走在回村的路上。小美问:“我妈在世时,不知给干妈写过多少信,还求过公安机关,怎么就找不到您呀?”
洪玫说:“回城后不久,我就去南方打工了,办身份证时,因为女工叫‘梅’的太多,我就改成了‘玫’。难为心芳大姐了。”
小美说:“干妈没注意我们公司的名字吧,念梅,是我妈起的。”
小美又说:“我妈常说,人若是忘了根本,别说做事业,只怕做人都难。”
小美说这话时,狠狠剜了小满一眼。小满没吭声。
(原载于《荷风》2018年冬季号)
材料二:
对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谙熟,使得孙春平在进行创作时,非常精心于故事的营构。他善于借鉴评书中“扣子”(章回小说或说书在最紧张、热闹时突然停顿的关节处)的手法,使得故事常常产生出一波三折、动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同时在小说结尾的处理上,独具匠心,没有对作品中人物的归宿、故事的结局给出明确的解析,而是用情节的戛然而止,在结尾处留下一处空白,引人想象深思。
(选自李香玉《孙春平小说研究》)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出租车司机对于老太太的善良极尽赞美,主要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常在她的职工食堂免费用餐。
B.不时有工人推着包装箱出来,纸壳箱上印着英文和阿拉伯文,暗示了厂子效益好,产品远销国外。
C.小说两次写到洪玫流泪的细节,都是因为她由自己的遭遇而感慨人情淡薄,往事如烟。
D.于大姐当时极力邀请洪玫去自己家里住,主要是希望她能帮自己带带孩子,减轻生活压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运用了大量方言口语,如“可饱造”“傍村东山根”等词语。
B.小说描写小满在刚见面时的神态变化,表现了小满认出洪玫阿姨但又不愿相认的复杂心理。
C.小说运用人物的心理描写,倒叙过去的生活场景,通过今昔场景对比,深化了小说主旨。
D.小说通过小美对织袜机相关情节的叙述,交代了股金的由来和公司起名“念梅”的含义。
8.于大姐虽已去世,但在小说中多次被提到。请简要分析于大姐这一人物形象。
9.材料二评价孙春平小说善于借鉴“扣子”手法,还善于在结尾处留白,请结合小说各举出一例进行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韩井
墨中白
拥有韩家酒坊,是酿酒师多年的梦想。酿酒手艺祖传的,多少代,记不清了。酿酒师只记得三张清晰的画面,那是祖辈口口相传下来的文字。
第一幅:梅山,四面环河,西高东低,西多山丘,东一马平川……酿酒师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的太祖爷……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曾是孔子的最爱。孔子讲学到归仁,爱喝韩家酿的酒。醉圣酒,名扬徐国。梅山泉水甜,韩家先祖才在此开酒坊的。此外,梅山北黑土宜长高梁,梅山南黄泥地,宜种山芋。高梁、芋干、大米,配上梅山泉水,佳酿也。天时,地利,人和,韩家全占了,醉圣才能闻名天下。
第二幅:梅岭,沟湖,东低西高,丘陵处牛马成群,平原上稻花飘香……酿酒师太祖的太祖的太祖……也简单点说吧,酿酒师的先祖酿的酒还叫醉圣,在楚国,无人不知。项羽爱醉圣,直至自刎乌江前还和虞姬共饮同一碗。刘邦得天下,醉圣成为他的最爱。
第三幅:梅村,沟河环绕,如围上厚厚的白围巾……冷冬,怎能少一壶酒呢?那个夏天,归仁大堤决口,冲毁了梅村,韩家酒坊变成一片汪洋。第二天,泗州城也淹没了,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
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泗州城没了,泗州的名字还在,韩家老井没了,他还在。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
酿酒师一直活在别人的酒坛中,他酿的酒再好,可那不是韩家酒坊,更不是醉圣。酿酒师在梅村,置块地,那是他给东家酿酒多年的工钱。有了自己的酒坊,酿酒师要把关于祖先的传说变成一坛坛酒。酿酒师识好酒,早年是舌头尝,后改鼻子闻,现在他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他的双手因此比常人的白。
粮为酒之肉。酿酒师只选用梅村周边的高梁、大米、山芋为原料,他还花银子在自家院子里打口深井,井壁特用梅村的碎石堆砌成围,用水就取碎石井里冒出来的地下水。
好酒不怕巷子深,酿酒师的酒还叫醉圣。传说中的醉圣重振江湖。
泗州人说,酿酒师坛里酒就是传说中孔子和楚霸王爱喝的醉圣,韩家后继有人了。
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师知道,该来的人怕是走在路上了。
大雪封门,梅村煮雪。正堂屋,八仙桌上,一坛酒,对碗双筷,四碟菜,花生米、雪里蕻、豆腐干、绿豆饼。酿酒师独坐桌旁,望着门外说:“进来吧,天太冷,喝壶酒,再干事。”
“谢谢。”话音刚落,人飘然而入。
“坐吧。”酿酒师脸如佛般平静。
“韩先生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谁人不晓?请先生谅解,拿人银子,帮人消灾。但我不明白,先生专注酿酒,怎么会结下如此仇家?”
“同行冤家吧!”酿酒师没有怨恨。
“那也不至于废人手足呀。”
“哦?看来是讨厌我的手,并不想取我性命。坐下吧,边喝边聊。担心害你不成?”说着话,酿酒师拿起筷子,每碟菜都吃一口,又倒半碗酒喝两口说,“酿酒人心里,只有酒。”
来人坐下,并不喝酒,也不吃菜,只听。
“他讨厌我手酿酒好,让你来废了它,感谢坦诚相告。他们之所以酿的酒比不上我的酒好,是因为心,酿酒人的心怎能不平静呢?要知道曲为酒之骨,他们只知道装甑是酿酒的关键环节,却不懂,要做到轻、松、匀、薄、准、平,讲究匠人的心平气和,心如佛最佳。当然,做好这,还需要好水。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不过,干你们这行,听这些,也没有用。来,还是喝酒吧,天太冷了。”酿酒师又端起小半碗酒,慢慢喝。
来人抿下嘴唇,口渴的样子,但强忍住了说,等你喝完酒。
“不能放我一马?”酿酒师微笑着问。
来人摇头不语。
“我们无仇,更不想同你结冤。”酿酒师国字脸上有点无奈,“不过,可以放下刀,改行卖酒,烧酒也中。”
“先生说笑了。银子拿了,这是规矩。”
“不能改?”来人再次摇头。
“你醉了,已无缚鸡之力,走吧。”酿酒师也笑了。来人不信,欲抬手,举无力。大惊。
“醉的是双手,腿脚还清醒,莫怪不留宿了。”酿酒师起身送客。
来人听话地站起身,走向门外。
“稍等。”酿酒师上前,把两小坛酒,一左一右挂在来人胸前说,“放心喝吧,一坛送给他,一坛可自饮。”随后轻轻在来人双肩一拍说,“慢走。”
来人走了,如雪化一般。
临别那一拍,刘一刀就晓得了,酿酒师的寒冰掌绝不是东家说的测酒温度神了那般简单。隔着桌子,运力于酒香,就把自己双肩的穴位锁住了。
刘一刀见着东家,把银子和一坛酒丢给他说:“酒好不全是酿酒师的手,还因为韩家那口井,废不了。对了,人家还转告,如需用水,马车随时去拉。”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跃上院墙,两片雪花飘落。
面对着一坛酒香,东家又想起民间关于那口井的传说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描绘“梅山”“梅岭”“梅村”三幅画面,写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
B.酿酒师为了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执著地寻找韩家老井,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
C.酿酒师为东家酿酒多年,因而他的东家认为,酿酒师能够酿出好酒全在于一双巧手。
D.刘一刀是一名杀手,为人谨慎坦诚,敬佩酿酒师人品,最终被酿酒师震慑和感化。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言行的描述叙写灵活自如,同时又深入人物内心,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
B.小说细节描写以形显神,“脸如佛般平静”“慢慢喝”“微笑着问”这些细节表现出了酿酒师的心境。
C.本篇小说中许多段落都很简短,甚至一句一段,这种叙事节奏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酿酒师谈论酿酒的文字,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还巧妙地交代了他能够酿造出美酒的原因。
8.伏笔可以理解为前文为后文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请找出本文的两处伏笔并简要分析。
9.《小说月刊》“传奇”栏目的引导语说,“传奇,就是世代演义对那些高人奇事所行的注目礼”。请结合文本,分析本篇小说的“传奇”之处。
6.B7.A
8.(1)写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与泗州城一起被淹没了,与后文揭示出酿出好酒的原因在于井水相照应,揭示“韩井”的重要性;
(2)写酿酒师用手试酒醅的温度就能知道酒的好劣,与后文叙写他的寒冰掌功夫了得相照应,说明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
9.①酿酒师酿酒技艺神奇,品行高尚(胸怀高远),武艺高强(手段高明)。
②酿酒师用酒香锁住杀手刘一刀双肩穴位,东家雇凶杀人的结局翻转,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
③作品表述了对酿酒师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以及慈悲宽宏的赞颂之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也是传统酒文化的寻根之旅”错误,本文主要讲述的是酿酒师多番努力,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的故事,表现的是酿酒师的高尚品行,并没有体现传统酒文化的寻根,选项说法于文无据,过度解读。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A.“运用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精神状态”错误,原文中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并没有使用心理描写。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题干部分解释了伏笔的内涵,可以是前文为后文埋线索,也可以理解为前文对后文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可起到前后照应的作用。
文章在前半部分指出“连同泗州城消失于水底的还有韩家酿酒用水的那口老井,梅村人曰:韩井”,韩井消失了,酿酒师一直在寻找韩家的老井,为后文酿酒师说出“水是酒之母。看到院里那口井了吧?井水比我的双掌好使”埋下伏笔,两者遥相呼应,揭示出“韩井”的重要性。
文章前半部分指出酿酒师“只需将手插进酒糟,一试酒醅的温度,就知道酿出酒的好劣”,突出酿酒师技艺高超,为后文杀手刘一刀揭示酿酒师的寒冰掌功夫了得埋下伏笔,二者照应,突出了酿酒师是一位深藏不露的高手,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合理。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首先应分析题干中引导语的内容,可以提炼出“高人”“奇事”“注目礼”三个关键词,结合文章内容依次解读可得出解析。
“高人”:酿酒师酿出醉圣酒美名远扬,酿酒技术高超。同时,酿酒师面对杀手淡定自若,以礼相待,身怀绝技,又宽容欲取其性命的杀手,足见其品行高尚、武艺高强,此乃“传奇”之处。
“奇事”:东家雇凶杀人,在读者为之紧张之时,酿酒师却于无形中使杀手手无缚鸡之力,化解了自身危机,展现其高超武艺。翻转的结局,构思奇妙,富于传奇性。
“注目礼”:蕴含着礼赞、崇敬等情感。文章通过记叙酿酒师的传奇故事,如“酿酒师发誓,要用双手续写韩家酒坊的传奇”“卖酒的白银多施舍给泗州穷苦乡亲”,以及冷静应对杀手、饶杀手一命等相关内容,表现出其赓续传统、乐善好施、沉静智慧、慈悲宽宏等品质,从而表述了对酿酒师高尚品行的赞美之情。
江苏省丹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安娜·卡列尼娜(节选)
[俄]列夫·托尔斯泰
①安娜坐的那节车厢,在铁轨接合处有规律地震荡着,轰隆轰隆地开过月台,开过一堵砖墙、一座信号房、还开过一些别的车辆。安娜忘记了她的旅伴们;随着车厢的轻微颤动摇晃着,呼吸着新鲜空气,安娜又开始沉思起来:
②“我刚才想到哪里了呢?我想到简直想像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我们生来就是受苦受难的,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是却都千方百计地欺骗着自己。但是就是你看清真相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
③“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但是怎么办呢?为什么这个乘务员顺着栏杆跑过去?为什么下面那辆车厢里的那些年轻人在大声喊叫?为什么他们又说又笑?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④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有时脚夫们冲上来,表示愿意为她效劳,有时年轻人们从月台上走过去,鞋后跟在地上格格地响着,一边高谈阔论,一边凝视着她;有时又遇见一些给她让错了路的人。回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她就打算再往下走,她拦住一个脚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弗龙斯基伯爵那里带了信来的车夫。
⑤“弗龙斯基伯爵?刚刚这里还有一个从那里来的人呢。他是来接索罗金公爵夫人和她女儿的。那个车夫长得什么模样?”
⑥她正在对那个脚夫讲话的时候,那个面色红润、神情愉快、穿着一件挂着表链的时髦蓝外套、显然很得意那么顺利就完成了使命的车夫米哈伊尔,走上来交给她一封信。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
⑦“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弗龙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
⑧“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
⑨“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⑩两个在月台上踱来踱去的使女,扭过头来凝视她,大声地评论了几句她的服装。“质地是真的,”她们在议论她身上的花边。年轻人们不让她安静。他们又凝视着她的面孔,不自然地又笑又叫地走过她身边。站长走上来,问她是否要到什么地方去。一个卖克瓦斯的孩子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天啊,我到哪里去呢?”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突然间回忆起她和弗龙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和那个中心点正对着她的时间。
“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望着投到布满砂土和煤灰的枕木上的车辆的阴影。“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
她想倒在和她拉平了的第一辆车厢的车轮中间。但是她因为从胳臂上往下取小红皮包而耽搁了,已经太晚了;中心点已经开过去。她不得不等待下一节车厢。一种仿佛她准备入浴时所体会到的心情袭上了她的心头,于是她画了个十字。这种熟悉的画十字的姿势在她心中唤起了一系列少女时代和童年时代的回忆,笼罩着一切的黑暗突然破裂了,转瞬间生命以它过去的全部辉煌的欢乐呈现在她面前。但是她目不转睛地盯着开过来的第二节车厢的车轮,车轮与车轮之间的中心点刚一和她对正了,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扶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扑通跪下去了。同一瞬间,一想到她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我在哪里?我在做什么?为什么呀?”她想站起身来,把身子仰到后面去,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从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感觉得无法挣扎……一个正在铁轨上干活的矮小的农民,咕噜了句什么。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娜对“哪里”“做什么”“为什么”反复追问,试图通过种种“理智”的思考使自己摆脱困境。
B.喧闹的环境使安娜焦躁不安,她的异样引起了乘客的警觉,大家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她。
C.“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给了安娜启示,她找到了摆脱所有人、摆脱自己、惩罚弗龙斯基的办法。
D.选文结尾一句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是对安娜之死的总结,暗含着的喟叹同情。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⑥段对车夫米哈伊尔的外貌、神态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他貌似光明的使者,实为催命的无常。
B.第⑩段中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既具有客观性,又折射出此时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C.第段体现了全知视角叙述的特点,既能保持叙述的客观全面,又能洞察人物的内心世界。
D.第段中“蜡烛”运用比拟,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
8.结合第段的内容,概括安娜卧轨后的内心活动。
9.“绝望”的色调充斥选文,请结合文本概述安娜绝望的具体内容。
6.B7.D
8.恐惧、迷惑、悔恨。
9.尽管期待渥伦斯基的回信,但先已绝望;看信后对两个人情感的彻底绝望;由此推广到对生存背景(人生、世界、命运等)的绝望。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她的异样引起了乘客的警觉,大家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她”理解错误,原文为“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她站在月台上,极力回忆着她是为什么到这里来的,她打算做些什么。以前看起来可能办到的一切,现在却那样难以理解,特别是在这群闹嚷嚷的不让她安静一下的讨厌的人中间”,是“她”“好像躲避麻风病患者一样避开他们”。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第段中‘蜡烛’运用比拟”理解错误,“那枝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运用的是比喻手法,把安娜生命的结束,描摹成蜡烛的熄灭,生动形象,意味深长。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人物心理变化的理解能力。
捕捉安娜的心理描写句,可以体会出她的内心活动的:“她就抛掉红皮包,缩着脖子,两手着地投到车厢下面,她微微地动了一动,好像准备马上又站起来一样,但又扑通跪了下去。就在这一刹那,一想到自己在做什么,她吓得毛骨悚然。”据此可看出安娜内心充满恐惧;
“‘我这是在哪里?我这是在做什么?为了什么呀?’她想站起来,闪开身子,但是什么巨大的无情的东西撞在她的头上,丛她的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她说,觉得无力挣扎”,最后时刻,安娜不知道自己如此选择的原因,后悔但是已经晚了,据此可知安娜迷惑而悔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第①一③段,“我想到简直想像不出一种不痛苦的生活环境;……但是却都千方百计地欺骗着自己。但是就是你看清真相的时候,你又有什么办法呢?③‘我苦恼万分,赋予我理智就是为了使我能够摆脱;因此我一定要摆脱。如果再也没有可看的,而且一切看起来都让人生厌的话,那么为什么不把蜡烛熄了呢?……这全是虚伪的,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这些描写,明显看出她已经极度痛苦,身陷绝望之中;
“她撕开信,还没有看,她的心就绞痛起来。‘很抱歉,那封信没有交到我手里。十点钟我就回来。’弗龙斯基字迹潦草地写道。‘是的,果然不出我所料!’她含着恶意的微笑自言自语”,等来了弗龙斯基的来信,但信上的内容很让她绝望;
“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突然间回忆起她和弗龙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到那里去!’她自言自语,……‘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她向月台走去,卧轨自杀,显然是对生活彻底绝望。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②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她尽管非常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此刻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他只能作为翻译陪同一位英国人去监狱采访,才被许可前往探监。②西蒙松,因为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而被捕,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西伯利亚而相识,真心希望拯救玛斯洛娃的厄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心不在焉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期盼又忐忑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不仅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也是因为她希望让聂赫留朵夫恢复自由。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所爱之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部分“古怪地微微一笑”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点转变自然灵活,读者可以了解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入各个人物心灵洞悉他们的想法、愿望。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灯火通明的窗户”正面衬托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颇具匠心,有助于从侧面介绍和揭露沙俄监狱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8.列夫·托尔斯泰擅长描写人物细微的、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请分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心理。
9.《复活》的创作历经10年,初稿中给男女主人公安排了结婚并移居国外的幸福结局,定稿改成了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种结局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D7.B
8.①释然,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如释重负;②空虚,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突然无事可做;③失落,被玛丝洛娃再次拒绝后若有所失;④厌倦,对过去生活、所处阶层的厌倦。
9.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这样的结局比较好。①玛斯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为所爱的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体现了美好的人性;②玛斯洛娃选择与西蒙松结合,在他的良好影响下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体现自尊的本性已经复活;③不完美的结局和玛斯洛娃的遭遇相照应,体现了沙俄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普遍命运,深化主题;④这一反转式的结局在情节上也使文章思路开阔,行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更耐人深思。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正面衬托”错。小说用“洁白的雪幕”“灯火通明的窗户”等词语,反衬了监狱的阴森,表现了聂赫留朵夫走进监狱时的心情。
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何必算账呢?我们的帐上帝会算的”“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分析,玛丝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走出和聂赫留朵夫的情感纠葛,聂赫留朵夫为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而如释重负。
(2)根据“聂赫留朵夫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来,忽然感到无比疲劳。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他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分析,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突然无事可做,内心空虚。
(3)根据“哦,是这样”分析,聂赫留朵夫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感到失落;根据“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可知,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再次拒绝后若有所失;
(4)根据“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他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分析,结尾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对过去生活、所处阶层的厌倦。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中列出初稿和定稿不同的结局,虽然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但是考生最好选择后者。
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即认为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这样的结局比较好。
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安排这样结局的好处。
(1)根据“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何必算账呢?我们的帐上帝会算的”“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分析,玛丝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为所爱的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体现了美好的人性。
(2)根据“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他是个非常好的人”,以及解释“西蒙松,因为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而被捕,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西伯利亚而相识,真心希望拯救玛斯洛娃的厄运”分析,玛斯洛娃选择与西蒙松结合,在他的良好影响下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体现自尊的本性已经复活。
(3)根据“‘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分析,不完美的结局和玛斯洛娃的遭遇相照应,体现了沙俄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普遍命运,深化主题。
(4)根据“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下……”“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现在她想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分析,这一反转式的结局在情节上也使文章思路开阔,行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更耐人深思。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四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者
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我第一次听到它的传说是在晚上熄灯后,我那刚上一年级的弟弟从被窝那边爬到我这头,然后对我耳语道:“你知道506矿是什么矿吗?”我问什么矿?他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什么矿呢?弟弟又降低声音回答:“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父母被调入矿山后,我们这些孩子就跟随着父母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比方:写大槐树的父母是北京人,写大榕树的老家是福建人……我爹是河南人,他给我讲了门前大桑树的故事。
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地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们提出要移植胡杨树,虽然胡老师很感动,但要不要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令他很为难,于是他只能先离开了。
B.文中描写胡杨树时,反复使用“孤独”一词,强调了孩子们对胡杨树的同情,使后文写移植显得合情合理。
C.“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这简短有力的话语,既是矿区艰苦环境的显现,也是孩子们内心情感的宣泄。
D.胡杨树被栽种到校园,全矿的人都来看热闹,这一天成为所有人的节日,这反映出矿区工作生活的无聊。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先以口语化的问句起笔,再以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矿区的自然环境,渲染氛围,为后文移植胡杨树铺垫。
B.小说以我与弟弟的对话交代了506矿的重要性,为故事铺展出时代背景,也避免了平铺直叙的乏味,笔法灵活,富有趣味。
C.小说描写胡老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地劳务用工及社会保障服务合同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酒店客房协议价优惠合作合同3篇
- 2024政府采购合同环境与安全监督协议3篇
- 2025年新型城镇化项目水电设施安装施工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板房租赁与租赁期满资产评估与转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出租车司机服务规范与客户满意度提升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透水混凝土工程验收与评估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采购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房屋代理租赁资产评估合同3篇
- 盖洛普Q12解读和实施完整版
- 2023年Web前端技术试题
- GB/T 20840.8-2007互感器第8部分: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 GB/T 14864-2013实心聚乙烯绝缘柔软射频电缆
- 品牌策划与推广-项目5-品牌推广课件
- 信息学奥赛-计算机基础知识(完整版)资料
- 发烟硫酸(CAS:8014-95-7)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 数字信号处理(课件)
- 公路自然灾害防治对策课件
- 耳鸣中医临床路径
- 安徽身份证号码前6位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