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1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2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3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4页
湘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5古诗两首课型:讲授

第1课时总序第14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I.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I.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

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

师:读议、讲解法。

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弄懂关键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悟古诗内容。

过程教学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秋天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秋天有哪些有代表

性的景色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看看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是

怎么样的!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

二、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收集的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教师简介古诗作者。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

以诗的成就为最高。他主张文章应“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在艺

术上,杜牧自称是“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张继唐朝诗人,是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他比较关心百姓生活,写下了不少关心

时事,反映现实的作品。他的诗语言纯朴自然,不加雕琢。

三、自读自悟

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注意诗的节奏。

2.学生自由读诗,读通顺,读流利。

3.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4.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所描写的内容。

四、检查效果

1.教师启发学生在小组内自学,交流学习情况。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古诗的情况。

(1)检查自学生字的情况。(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2)检查自学词语的情况(词语的意思教师可作提示,供参考),

山行:在深山里走路。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山路弯曲向上。径,小路'

白云生处:白云出现的地方,这里指深山。

坐:因为。

枫林晚:傍晚的枫林。

霜叶:指枫叶,枫叶因霜而变红。

夜泊:夜里把船停泊在岸边。

江枫:江边的枫树。

尝尝:尝需占笔芸主让姑苏山,所以苏州城也被称做姑苏城。

寒山寺:苏州西南的一座寺院,离枫桥不远

(3)检查学生朗读古诗的情况。

(4)引导学生交流初读两首古诗的收获和感受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

2.学生交流初读两首古诗的收获和感受。

我会填写。

1.《》的作者是唐朝的张继。

2,“远上寒山石径斜”是唐朝诗人()写的句子。

3.这两首诗写的都是()(填季节)的景物;

4.“霜”的拼音是(),它共有()。

板书设计

《山行》

寒山石径斜

白云人家

爱枫林

霜叶红于二月花

课题5古诗两首

课型:讲授

第2课时总序第15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和课外资源,利用小组合作优势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

2.丰富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感受到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理解诗的大意,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借助课文注释自读自悟,理解诗意,然后充分发挥想象。

难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突破方法:在理解诗意的基础匕抓住重点语句进行体会;借助教师的点拨和小组合作探究

的优势进行突破。

教学方法

师:读议、讲解法。

生:自读、讨论、想象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课文录音,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人的感情。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图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学生朗读、背诵课文。

二、精读赏析

1.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1)先自读自悟,然后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2)指名学生说说第一首诗的意思,教师评议、点拨。

山路向上延伸弯曲又倾斜,白云飘浮的地方隐约有几户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

这里的枫林晚景,红艳艳的枫叶胜过二月的红花。

(3)指名学生说说第二首诗的意思,教师评议、点拨:

月亮落下,乌鸦啼叫,霜气满天,江边枫树、船上灯火伴我忧愁难眠。姑苏城外是

那冷清的寒山寺,半夜寺里的钟声传到我的客船。

2.学生质疑,讨论问题。

(1)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分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提出讨论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形成问题组。

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②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③《枫桥夜泊》这首诗共描绘了几种事物?

(3)师生共议,教师明确。

①《山行》中的“霜叶”可以看出是秋天,《枫桥夜泊》中的“霜满天”可以看出

是秋天。

②《山行》描写了深秋山间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枫叶的喜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对生命的赞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而《枫桥夜泊》则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孤独、

寂寞,突出了一个“愁”字。

③《枫桥夜泊》描绘的事物有:月亮、乌鸦、霜、江枫、渔火、姑苏城、寒山寺、

钟声、客船。

三、想象诗境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古诗,结合对诗意的理解和教师的点拨,充分发挥想象,

想象当时诗人描绘的画面。

2.分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投影课文插图,辅助学生想象。

四、迁移拓展

1.收集杜牧的其他诗作,在班上朗诵。

2.教师放歌曲(或VCD)《涛声依I日》,学生根据歌曲进一步体会《枫桥夜泊》这首

诗的意境,然后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堂小结

1.学生默写这两首古诗。

2.学完这两首古诗后,先交流学习经验,再写一篇读后的感受。

作业

一、我知道下面诗句的意思。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二、我能做

你能从《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找出儿处景物?体会一下它们是不是让你也感到有种

凄凉的感受?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鸟霜”

枫火I愁

城寺

钟船

课题:6成语故事二则课型:讲授

第1课时总序第16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从阅读中领悟一些基;本道理。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重点:读懂两则成语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并

激励自己表达。

难点: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突破方法: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读、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成语。

课时目标

1.白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初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成语吗?(喜欢)为什么喜欢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归纳:成语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语言文学宝库中的

瑰宝,也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几乎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动听的故事,

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走进第6课,走近两则成语故事。

(板书课题:成语故事二则)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课前预习情况,初步把握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习生字。

燕姿势聚耻

(2)关于词语,文中出现了一些新词,学生应借助工具书加以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供参考。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邯郸:战国时赵国都城。

模仿:照某种现成的样子学着做。

汇聚:聚集。

耻笑:鄙视和嘲笑。

3.学生自读自悟,弄清两则寓言所描写的内容,同组间相互讨论。

三、复述故事

1.学生再次读课文,把握主要情节。

2.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3。学生之间相互复述故事情节。

4.指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评议,教师点拨。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分小组复述故事。

作业

我的成语库。

课题:6成语故事二则课

型:讲授

第1课时总序第17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从阅读中领悟一些基;本道理。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重点:读懂两则成语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I.,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并

激励自己表达。

难点: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突破方法: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读、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成语。

课时目标

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

1.教师导学:认真阅读课文,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交流成语

故事所包含的道理,并畅谈感受。

2.学生分小组探究交流。

3.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学生发言,其他学生评议,发表自己的观点。

5.师生共议、明确:

(1)“邯郸学步”比喻生硬地模仿,不但学不到人家的本领,反而连自己原有的长处

也丢掉了。

(2)“望洋兴叹”原指看到别人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现比喻做事条件不够,

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

6.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畅谈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7.教师引导:对于成语的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见解,不必将学生的思维圈定在•

个范围,学生的感受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拓展延伸

1.根据对成语意思的理解,学生试着给这两个成语找出它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1)学生先复习这两个成语故事,然后试着自己写一写这两个成语故事的近义词或反

义词。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师生共议,明确:

“邯郸学步''近义词:东施效颦“望洋兴叹”近义词:无可奈何反义词:

易如反掌

2.试着用本文学过的两个成语各写一句话。

(1)先自己试着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指名学生说一说,其他同学评议。

(3)教师出示例句。

邯郸学步……借鉴别人好的学习经验,应结合自己的特点,千万不能邯郸学步,生

搬硬套。

望洋兴叹……他不懂英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英语书籍,只能望洋兴叹。

四、活动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成语故事大讲坛”活动,每组每个同学将近期课外阅读或其

他途径积累的成语故事讲给本组其他同学听,相互积累、交流,然后小组派一个代表参

加全班的比赛,全班同学评议,选出最佳选手,教师给予鼓励或表彰。活动时间教师可

自行把握。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整理活动探究过程中的成语故事。

2.同桌间交流学习心得。

作业

我会说。

1.学完《邯郸学步》,我明白了:-------------------------

2.学完《望洋兴叹》,我知道了:-------------------------

我会写。

I.海洋比起自己来,真是不知要大多少倍啊!

——比起------来,真是-------------------------

2.要是不到您这里来看一看,我就会永远受到人们的耻笑啊!

要是——,就会------------------------------------

我能体会。

东施效颦

传说美女西施因心口疼常皱着眉头,捂着胸部,样子显得更加的娇柔美丽,有个丑

女也学西施的样子,反而更丑,人们便叫她东施。

①效:仿效。②颦:皱眉头。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我想对东施说------------------------------

板书设计

《邯郸学步》

’听说专门、

燕国少年,今天跟这个人学I结果:爬回燕国

明天又根那个人学

课题:6成语故事二则课型:讲授

第2课时总序第18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的5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o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两则成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谈感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及教师的点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从阅读中领悟一些基;本道理。

2.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

重点:读懂两则成语故事,并能复述故事情节。

突破方法: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抓住主要情节进行体会,并

激励自己表达。

难点:能从成语故事中总结道理,畅谈感受。

突破方法:在读懂成语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括,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进行探究、交流。

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读、讨论、归纳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

生:预习课文,收集成语。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电视剧《西游记》吗?(喜欢)你最喜欢里面的谁?(大部分同学可能

会说是孙悟空)为什么喜欢孙悟空?(学生陈述:他神通广大,会七十二般变化……)今天,

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神通广大的人物——女婿,她能补天。

(板书课题:女娟补天)

二、自读感悟

I.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自读自悟,圈点批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将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将自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2.教师巡视,将学生提HI的问题进行分类概括,形成问题组。

(1)女婿为什么补天?

(2)女婿是怎样补天的?

(3)天补好后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们应学习女婿的哪些精神?

3.学生根据以上问题再次进行讨论、探究,教师参与。

4.指名学生说,教师评议、点拨:

(1)因为共工、祝融的恶战,失败的共工撞不周山碰断了一根天柱,导致天崩地裂、江

河横溢、森林燃烧、野兽横行,世界一片混乱和恐怖,为了让人类平安幸福地生存下去,

女蜗决定补天。

(2)先用五彩石炼成石浆,把天的窟窿补好,再捉来巨龟把天撑起来,接着填堵地缝,

最后勇杀黑龙。

(3)天地恢复了平静,日月星辰有了正常运行,大地有了春夏秋冬的变化和白天黑夜的

区分,江河的流动滋润大地,草木茂盛、五谷丰登,人类获得了新生。

(4)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如:有博大的胸怀和仁慈的心灵,面对困难,迎难

而上等等。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巩固知识。

四、拓展延伸

1.资料交流。

(1)学生出示课前准备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丰富课文内容。

(2)通过资料交流解释课文中的一些语句。

如:学生出示资料《女蜗造人》,解释课文中为什么说女蜗是“人类的创造者,慈

爱的母亲”。

2.写法探究。

教师导学:这是一篇神话传说,文中有很多地方让人难以置信,女n“柱子撑天,彩石

补天……,’这样写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3.迁移阅读。

学生课外收集一些神话故事,并将故事读给同学听。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作业

我会选。

1.视融和共工恶战,(共工视融)获胜。

2.《女婿补天》是一篇(神话童话)。

3.《女婿补天》一文主要运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写法。

4.女娟是(水神火神天神)。

读一读,做一做。

女蜗造人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蜗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

期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1。女婿是用什么造人的?

2,女婿是怎样造人的?

3,查阅资料说一说。

是()开天辟地是()追赶太阳

课题:习作2今天我下厨课型:

习作

第1课时总序第19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以“下厨烧菜”为事情写一篇习作,先亲身经历后再写。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重难点:把下厨烧菜的经过写出来。

突破方法:学生先亲身感受或观看,在心中先理清听做的一道菜的程序,然后再写,

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印象。

教学方法

师:评讲、引导相结合。

生: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两篇同类作文。

生:课前体验下厨烧菜。

课前导语

同学们,你们烧过菜吗?你们知道那色、香、味俱美的佳肴是怎样做出来的吗?今天

就下一回房,做一道你的拿手菜让大家尝尝吧。

一、明确目标

1.学生自由朗读习作题目,想一想这次习作有哪些具体要求。

2.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师生共议,教师点拨。

(1)以“今天我下厨”为事情写一篇习作。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二、习作构思

1.学生再次读习作题目,进一步明确目标。

2.读完后想•想:

(1)你准备下厨做哪一道菜?

(2)做这道菜的过程是怎样的?

(3)你做的这道菜别人评论怎样?

3.将选定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4.学生自由讨论怎样人手来写。

三、资源共享

1.学生自由讨论课前或生活中体验下厨烧菜的经历。

2.学生一边讨论一边想象或回忆过程。

3.在讨论交流过程中进行对比,看看同学的体验和自己有什么异同。

4.教师巡视、指导。

四、习作方法

教师根据本次习作的特点进行方法指导:

1.这是一篇记事的习作,所以要把事情写清楚,该交代的不能不交代,该详写的

不能简单写。

2.因为是下厨烧菜,所以烧菜的过程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抓住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等进行描写。

3.要写出感受,不仅要写出自己烧菜前、烧菜时、烧菜后的感受,还要写出别人

的感受。

五、佳作赏析

教师出示准备好的同类习作,供学生参考,重点关注:

1-别人是如何将烧菜的过程写出来的

2.在记事的过程中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六开心练笔

学生根据自己的构思,佳作的鉴赏、教师的点拨,着手写“下厨烧菜”的“烧”的过程。

七交流探究

学生出示自己的练笔成果,可以自读,也可传阅,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评议,小组推选

一人作好记录

八、小结归纳

学生总结交流过程中的收获:认为哪个同学的哪一部分写得好,好在哪里?

课题:习作2今天我下厨课型:

习作

第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以“下厨烧菜”为事情写一篇习作,先亲身经历后再写。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重难点:把下厨烧菜的经过写出来。

突破方法:学生先亲身感受或观看,在心中先理清听做的一道菜的程序,然后再写,

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印象。

教学方法

师:评讲、引导相结合。

生: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两篇同类作文。

生:课前体验下厨烧菜。

课时目标

I.评析交流材料。

2.学生动手完成本次习作的草稿。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习作修改。

一、开心点评

1、教师导入

同学们们,上节课我们先--起赏析了两篇山类习作,也分组交流了你们的练笔成果,这

节课我们先一起以上交流材料进行点评。

2、方法指导

3,学生自由点评,教师巡视指导。

二、指导修改

1.教师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1)是否将“下厨烧菜”的过程写出来了?

(2)是否有条理?

(3)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4)是否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4)是否有错别字,标点是否正确?

2.学生根据教师指导的方法进行修改,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誉写修改后的习作。

课题:习作2今天我下厨课型:习作

第3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以“下厨烧菜”为事情写一篇习作,先亲身经历后再写。

2.要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重难点:把下厨烧菜的经过写出来。

突破方法:学生先亲身感受或观看,在心中先理清听做的一道菜的程序,然后再写,

也可以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经验,加深印象。

教学方法

师:评讲、引导相结合。

生:读、写、议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准备两篇同类作文。

生:课前体验下厨烧菜。

课时目标

在习作修改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出自己的习作,通读遍,找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作上记号。

2.学生分小组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包括优美的片段、句子甚至

词语,进行赏析。

4.对习作中部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相互鼓励,共同

提高。

5.学生再次动手整理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总结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这一环节进行小结,提出希望。

2.学生代表发言,畅谈本次习作•的心得体会。

例文

今天我下厨

妈妈说今天让我下厨做菜,这下我可有点发愣了,从小到大,我就土炒过菜,怎么办?

我只好硬着头皮准备做一道还算比较熟悉的炒土豆了。

我先把土豆切成丝,因为这样比较容易熟,然后打开煤气灶,把锅烧热,然后把油倒

入锅中,接着我就把土豆丝倒入锅中,用锅铲炒,炒了一会儿,我就准备放盐了,这时

我有些犯难了,油可以多放一点或少放一点,但盐却不行,怎么办?我只好硬着头皮自

己随手放了,放入盐后,我就加了一点水,好让盐容易化均匀,然后就把莱盛到碟子中。

第一次做菜就这样结束了,简单而又紧张。

接下来是叫爸爸妈妈品尝了。爸妈拿起筷子,把“我的杰作''夹入口中,我斜着眼,

观看他们的表情。还好,他们的面部表情还不是十分“痛苦”,爸爸没说什么,妈妈说

了句:“还算及格吧。”

我心里一阵暗喜:总算没丢脸,下次再努力吧。

点评

开头即扣住题目。

“临危受命”,可真把我吓了一大跳。

这就是“我”炒土豆丝的程序,先后顺序还不错,只是在放作料的量上

有些犯难,这可是炒菜的大忌啊!

抓住了心理活动,很好!

“检验成果”的过程较生动,毕竟是第一次嘛!

结尾的暗喜很自然。

总评:

一次毫无准备的考验,让“我”手足失措,第一次下厨做菜的过程写得较清楚、完

整,同时抓住了动作、心理描写,语言较生动、形象,感受真实、自然。

课题:语文活动2课

型:活动

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径、徒、待”和“伯、泊、迫”两组汉字,并能从字

形结构上分辨这些汉字的特点。

2.能通过本单元的积累正确连线。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代对联故事,初步了解对联。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代名人名言,并初步理解它们的含义。

5.能动手收集月亮的资料,在小组内开“中秋赏月”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i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

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熏陶。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重点:初步积累并理解古人名言。

突破方法:利用工具书和教师的点拨以及小组合作优势,先将名言的意思弄清楚,

然后仔细体会。

难点:收集资料,参与活动。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结合积极参与意识完成活动。

教学方法

师:导引、评议法。

生:读、写、议、动手相结合。

课时目标

1.正确书写汉字,并能分辨它们的形体特征。

2.能根据课文内容正确连线。

3.能独立读懂短文,初步了解对联。

4.能初步理解并积累古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一单元的学习又结束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

不足?你的语文技能提高了多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活动2”,来检验一下吧!

二、走进“写字板”

1.学生先认读“径、徒、待、伯、泊、迫”这六个汉字。

2.教师指名学生读。

3.提问:这些汉字从形体上看有什么特点?

4.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1)“径、徒、待”这三个字都有相同的部分''彳

(2)“伯、泊、迫”这三个字都有相同的部分“白

5.指导学生进行正确书写。

三、走进“我能连”

1,学生先复习本单元课文《古诗两首》。

2,学生弄清题意。

(1)左边是诗名,右边是诗中出现的内容。

(2)根据例子连一连,将诗中的内容与诗名对应。

3.学生试着连一连,然后对照原诗进行检查。

4.指名学生连,教师明确。

5.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读一读。

四、走进“我能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把短文读通顺,读流利。

2.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什么事情?

(2)从这篇短文中你学到了什么?

(3)你还知道苏轼的哪些资料?

3.学生自由讨论,出示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

4.指名学生说,教师评析、点拨。

(1)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苏轼与好友佛印对对联的一件事情。

(2)对于这个问题,不要求学生有很深的掌握,只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对联,以及对

联的基本特点,教师可提示:对联: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

对偶语句。对偶是•种手法,要求前后两句话字数、句式、内容上都相同或相似,以加

强语气和表达效果。

(3)关于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

学家。诗、词、文并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5,学生再次读短文,加深印象。

五、走进“读读背背”

1.学生逐句读、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自读自悟,初步弄懂每句的意思。

3.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4.师生共议,弄懂每句话的意思,教师点拨:

(1)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我国古代部落的首领。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尧舜之所以

成为首领,并不是天生,

而是自己奋斗的结果,我们每个人只要努力奋斗,把握自己,就都可以成功,成为杰出

的人物。

(2)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脚下第一步迈出的。比喻任何事业的

成就都是从小到大积累起

来的。

(3)志不强者智不达。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那么他的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出

来。

(4)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一个人志向完成的最大阻碍,不是要战胜别人,

而是战胜自己。

5,学生再次读名言,加深体会。

6.小组间讨论交流学完古人名言的感受。

7.出示课前准备的资料,初步了解孟子、老子、墨子、韩非子。

六、课堂小结

课题:语文活动2课型:活动

第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径、徒、待”和“伯、泊、迫”两组汉字,并能从字

形结构上分辨这些汉字的特点。

2.能通过本单元的积累正确连线。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代对联故事,初步了解对联。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古代名人名言,并初步理解它们的含义。

5.能动手收集月亮的资料,在小组内开“中秋赏月”会。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平时的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的指i导,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灵活

运用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2.使学生受到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熏陶。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积极参与活动的习惯。

重点:初步积累并理解古人名言。

突破方法:利用工具书和教师的点拨以及小组合作优势,先将名言的意思弄清楚,

然后仔细体会。

难点:收集资料,参与活动。

突破方法:充分利用课外资源和小组合作优势结合积极参与意识完成活动。

教学方法

师:导引、评议法。

生:读、写、议、动手相结合。

课时目标

动手收集月亮的资料,在小组内开展“中秋话月”活动。

•、激情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们知道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是每年

农历的什么时候吗?(八月十五)

你们又知道中秋节意味着什么?人们在这一天干什么吗?(团圆,美满。人们在这一天

吃月饼,晚上赏月)为什么要吃月饼,赏月呢?(月饼是圆的,月亮是圆的,人们吃下的是

圆的,看到的也是圆的,代表人们一种团团圆圆的美好心愿)哦,原来月亮与中秋节有不

解之缘啊,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度中秋,话月亮”吧!

(板书:中秋话月)

二、活动要求

收集一些有关月亮的诗词、歌曲、传说、故事,和朋友们一起,在月光下开个中秋

赏月会。

三、活动过程

1.学生自由读题目,弄清活动要求。

2.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自山分组,分别为:诗词组、歌曲组、传说组、故事组。

3.学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和课前的准备,自由加入到相应的组中,进行活动。

4.学生出示自己收集的资料,在本小组内进行交流。

5.教师下组进行指导,适当参与。

6.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活动成果,教师将成果进行展示。

四、资料分组(以下资料可供学生参考)

诗词组:苏轼《水调歌头》,屈原《楚辞•天问》,杜甫《•百五日夜对月》,李贺

《梦天》等。

歌曲组:《十五的月亮》《月之故乡》等。

传说组、故事组: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吴刚伐桂等。

五、活动小结

1.教师小结活动效果,提出希望。

2,学生代表发言,畅谈感想。

课题8巨人

课型:讲授

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科学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意

识。

2.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知道“巨人”的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自置疑问,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

及教师指导突破重点。

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突破方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有效进行

思维拓展。

教学方法

师:导学法。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相关知识。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同学们,什么是巨人?你们一定会说“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的孙悟空都飞不出其掌

心的如来佛祖是巨人;能开天辟地的盘古是巨人;能追逐太阳的夸父是巨人;能吸收能

量,与怪物搏斗的奥特曼是巨人……”今天,老师带着你们再来认识一种巨人。

(板书课题:8巨人)

二、初读感悟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读课文,要求: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理解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

3.初步弄懂课文的内容。

三、合作交流

1.学生分组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教师指导。

2.教师检查交流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教师纠正错音。

弃塑器限延科续份证资

(2)教师指名学生说说课文中出现的新词的意思,学生只要能说出大概的意思就行,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塑造:原指用石膏、泥土等可塑材料塑成人物形象或用文字描写人物形象,文中是

指加工、改变、美化。

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机器:由零件装成、能运转、能变换能量或产生有用的功的装置。机器可以作为生产工

具,能减轻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教师可只举实例,不必解释)

延伸:延长,伸展。

科学: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

身份证:证明人在社会或法律上的地位的有效证件。

资格:从事某种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身份等。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可自由发言,不必要求十分

全面,只要意思相近即可。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四、指导朗读

1.教师导读或放录音,学生边听边体会。

2.学生分小组互相朗读、评议。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议。

4,每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选出优胜者。

5.教师小结。

五、课堂小结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同桌间交流学习经验。

六、作业

我能试着写。---------------------

家用电器:---------------------

交通工具:---------------------

通讯工具:-----------------------

课题:8巨人课型:讲授

第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10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巨人”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充分利用课外资源,紧密联系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增强科学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意

识。

2.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知道“巨人”的含义。

突破方法:通过自读自悟,自置疑问,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

及教师指导突破重点。

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科学的情感。

突破方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课外资源,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有效进行

思维拓展。

教学方法

师:导学法。

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收集与课文相关知识。

课时目标

1,体会“巨人”的含义。

2.理解科学的力量,知识的力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听写本课新词。

二、探究赏析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将不懂的问题进行整理。

2,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交流不懂的问题。

3.教师巡视,收集整理学生的问题,形成问题组。

(1)什么是巨人?

(2)说说“当我们领到巨人的身份证,才有资格在时代的舞台上微笑”一句话的意思。

(3)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

4.学生针对以上问题再次展开讨论,教师指导。

5.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议、点拨。

(1)课文中所提到的巨人是指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改变生活、改造世界的人。

(2)只要你具有了充分的科学知识,就是一个巨人,就能适应时代的需要,立足于社

会,就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知识,在时代的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更好地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作出

贡献。

6.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印象。

三、拓展创新

1.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古代人的生活情况和现代社会的高科技术,学生在对

比中说一说科学的力量。

2.未来社会将是怎样的?科学将发展到怎样的程度?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发挥

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一写。

3.查阅资料或请教别人,用事实证明“能上银河摘星,可人龙宫寻宝,改天换地

的‘盘古'传人,天天把新的神话创造”这句话。

四、课堂小结

1.学生背诵课文。

2.学完这一课,谈谈自己的打算。

五、作业

一、我会辨字组词。

很(很多)纷(纷纷)读(渎一读)料(材料)

限侑限)份(身份)续(连续)科(科学)

二、我会说。

为什么说“当人变成巨人的时候,世界就在变小”?

三、我要做。

你想成为巨人吗?怎样才能成为巨人?想一想,说一说。

板书设计

8巨人

课题:9人类的“老师”课型:讲授

第1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

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主、合作、探究结合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板书课题:人类的“老师”)教师提问:人类

的老师是谁呢?为什么说它(它们)是人类的“老师”呢?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山阅读课文,根据预习情况,进一步扫除文章的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教师巡视、指导,检查初读课文情况。

(1)关于生字。

①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认读。

研究秘翼惨诀蝇蚊鲸超圆程

②指名学生读,教师纠正错音,注意“蝇、鲸、程”都是后鼻音。

③指导学生书写生字,注意“翼”比较复杂,上中下分别是“羽”“田”“共”。

④学生自由练习书写。

(2)关于新词。

对于文中出现的词语,学生可利用工具书自己体会,不必过高要求,以下词语的意

思供参考:

研究: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办法。

秘密:有所隐蔽,不让人知道的。

惨祸:惨重的灾祸。

(3)关于课文。

这篇文章作者列举了大量的实例,证明自然界中有很多动物可以当人类的“老师”,

从发明雷达到飞机、轮船、建筑、越野汽车、坦克……人类都从一些动物身上找到了灵

感,这些动物都是人类的“老师”。

学生质疑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点批画。

2.学生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准备在小组内讨论。

3.同桌或小组间相互交流疑问。

四、课堂小结

1.学生找出文中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同桌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读懂了什么?有哪些疑惑?

作业

我会连。

研究秘诀

发明原理

掌握速度

承受机器

提高压力

我会找。

文中作者列举了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老师呢?让我来找一找。

课题:9人类的“老师”课型:讲授

第2课时总序第个教案

编写时间:执行时间:

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12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掌握文中出现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中提到的科学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善于利用小组

合作学习,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的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及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科学知识。

突破方法: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用列表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积累文中的科学知识;

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探究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突破方法:根据文中的实例,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阅读中思考,在生活中感悟。

教学方法

师:读议法。

生:自主、合作、探究结合法。

教学准备

师: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生:预习课文。

课时目标

精读研讨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探索发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新词。

2.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自然界中哪些动物可以当人类的好“老师”。

二、精读研讨

1学生精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教师师投影出示表格)

人类的发明自然界的“老师”

雷达蝙蝠

飞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